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阔叶红松林皆伐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形态与矿化速率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邹珊 段文标 +2 位作者 王亚飞 牟淼先 王韶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工恢复形成的红松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地土壤作为对照(PK),采用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土样采集与室内培养及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机碳矿化速率对不同恢复方式的响应,并结合土壤碳形态的分布,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碳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第3天开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矿化速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2)原始阔叶红松林(PK)的矿化速率最高、天然枫桦次生林(BC)次之、红松人工林(PM)最低;3)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由大到小依次为PK、BC、PM;颗粒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C、PM、PK;4)培养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出一致减小的趋势,且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22。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相较于红松人工林,天然枫桦次生林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并且在2种恢复方式中,活性有机碳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天然恢复 人工恢复 有机碳矿化速率 土壤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50
2
作者 徐国良 周国逸 +2 位作者 莫江明 周小勇 彭闪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70-1677,共8页
对南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基地-鹤山丘陵综合试验场20a人工植被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样地包括草坡、松林、荷木混交林、马占相思林和豆科混交林。结果表明:在个体数量上,豆混林与马占林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其它林分... 对南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基地-鹤山丘陵综合试验场20a人工植被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样地包括草坡、松林、荷木混交林、马占相思林和豆科混交林。结果表明:在个体数量上,豆混林与马占林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其它林分间差异明显(p<0.05);草坡土壤动物个体数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在类群的丰富度上,豆混林显著(p<0.05)高于所有其它林分,但无论是林分之间抑或季节之间,其变化的幅度都明显比个体数小;根据DG指数,各人工林可明显分为豆混林()、马占林()和荷混林()、针叶林()、草坡()3个层次。季节的差异很明显,湿季各项指标都低于干季。土壤表层各项指标的绝对值都与F2、F3层有极显著的差别(p<0.01),而F2、F3层之间却非常接近。长角跳虫科、鳞跳虫科、蚁科、康虫八科、蟹蛛科、巨蟹蛛科、球蛛科、鞘翅幼虫和半翅幼虫与群落总体特征(DG指数)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准(p<0.05)。DG指数在反映不同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上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山 人工林 恢复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彭明俊 郎南军 +6 位作者 温绍龙 郭永清 江期川 杨旭 郑科 郭玉红 张立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对金沙江流域6种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圣诞树纯林和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维持地力作用和更高的水源涵养... 对金沙江流域6种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圣诞树纯林和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维持地力作用和更高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据林地总贮水量的大小,6种林分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圣诞树纯林(2 851.8 t/hm2)>华旱混交林(2 478.9 t/hm2)>云华混交林(2 432.4 t/hm2)>云南松纯林(2 142.8 t/hm2)>华山松纯林(1 851.8 t/hm2)>旱冬瓜纯林(1 620.3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工林 森林类型 水源涵养 土壤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37
4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6 位作者 蔡道雄 温远光 史作民 郭文福 朱宏光 张广军 刘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73-2179,共7页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特性上的差异。依据分析结果将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植物分成4个种组:.对叶榕(Ficushispida)+五月茶(Antidesmabunius)+毛桐(Mallotusbarbatus)+耳叶榕(Ficuscunia)+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杜茎山(Maesajaponica)+粗叶榕(Ficushirta)+山麻杆(Alchornearugosa)+黄毛榕(Ficusfulva)+白背叶(Mallotusapelta);.拓树(Cudraniatricuspidata)+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大青(Clerodendroncytophyllum)+相思子(Millettiasemicastrata)+山石榴(Randiaspinosa)+山苍子(Litseacubeba)+木姜子(Litseapungens);.紫金牛(Ardisiajaponica)+九节(Psychotriarubra)+山牡荆(Vitexquinata)+风箱树(Cephalanthusoccidentalis)+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lucidum)+华腺萼木(Mycetiasinensis)。种组划分的生态指示表明:如果杉木群落中灌木层以种组或的种为优势种,则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最终可能会变化为以这些种为优势的稀疏阔叶林;若以种组为优势种,该群落则是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相对稳定的针叶林群落;以种组I为优势的群落则是乔木层从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类型。种组划分将为该区域同类型人工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林分近自然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杉木林 近自然状态 灌木层组成 种间联结 种间相关 生态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测定南亚热带森林叶面积指数的初步报道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平 曾小平 +1 位作者 蔡锡安 彭少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5-489,共5页
介绍了当今较先进的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的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特点 ,测定了南亚热带丘陵地区 8种森林类型 (包括人工林和自然次生林 )的叶面积指数、太阳直射透过系数等群落冠层特征 ,同时测定一由荒坡草地自然发育而成的灌木草坡... 介绍了当今较先进的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的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特点 ,测定了南亚热带丘陵地区 8种森林类型 (包括人工林和自然次生林 )的叶面积指数、太阳直射透过系数等群落冠层特征 ,同时测定一由荒坡草地自然发育而成的灌木草坡群落的叶面积指数。根据测定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人工林群落 1 1a发展这些特征的变化 ,并与次生自然林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 ,同时还对 1 1a与 1 4a树龄马占相思林林冠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 测定 南亚热带 森林 叶面积指数 太阳光直射透过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流域山地圣诞树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16
6
作者 孟广涛 方向京 +3 位作者 郎南军 李贵祥 袁春明 温绍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0-63,共4页
以裸地为对照 ,分别对林冠层截留降雨的作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涵养水源的能力 ,土壤的渗透能力 ,土壤中含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植被地表径流及产沙量 ,植被生物量及根系分布等进行了定点、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圣诞树人工林在... 以裸地为对照 ,分别对林冠层截留降雨的作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涵养水源的能力 ,土壤的渗透能力 ,土壤中含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植被地表径流及产沙量 ,植被生物量及根系分布等进行了定点、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圣诞树人工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供薪材等方面 ,具有显著的作用 ,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干旱瘠薄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先锋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诞树 人工林 水土保持效益 金沙江流域 林冠截留降水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鹤山5种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 被引量:27
7
作者 申卫军 周国逸 +3 位作者 彭少麟 余作岳 林永标 曾友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3-281,共9页
运用“小集水区径流场”技术对鹤山丘陵试验站5种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表明:a.5种系统的地表径流系数马占相思林<果园<豆科混交林<草坡<林果苗系统,分别为2.3%、6.97%、13.30%、... 运用“小集水区径流场”技术对鹤山丘陵试验站5种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表明:a.5种系统的地表径流系数马占相思林<果园<豆科混交林<草坡<林果苗系统,分别为2.3%、6.97%、13.30%、17.90%、22.16%;径流模数变率差马占相思林<豆科混交林<林果苗系统<草坡<果园,分别为0.46、0.57、0.63、0.65、1.68,可见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在蓄留水分、调节水量上均优于草坡,而两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有所欠缺;各系统的地表径流系数均有明显的干、湿季差异,表现为湿季>全年>干季,径流模数变率差的季节变化则恰好与此相反。b.5种系统每场降水的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间存在着二次抛物线型回归关系,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增加是非匀速的,年地表径流量主要由几场大的降水所决定;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不大。c.5种系统发生产流的最小降水量马占相思林>果园>豆科混交林>林果苗系统>草坡,分别为15.9、13.28、8.1、6.71、5.21mm;各系统对产流和洪峰的滞后约为10—30min,马占相思林滞后时间最长,其含蓄水分、削减洪峰和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最为明显。文中讨论了造成林果苗和果园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地表径流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土壤水分生态分区研究 被引量:80
8
作者 杨文治 马玉玺 +1 位作者 韩仕峰 杨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背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分析,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多种因素的作用,同时结合经验的定性分区方法,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六个土壤水分生态区。此外,就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背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分析,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多种因素的作用,同时结合经验的定性分区方法,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六个土壤水分生态区。此外,就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丽霞 蚁伟民 +2 位作者 易志刚 李志安 丁明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6,共5页
对鹤山丘陵荒坡人工植被土壤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鹤山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马占相思林较高,为6.164×106g-1drysoil,接近村边次生自然林(6.323×106g-1drysoil);其次是果园和红荷木林,分别为5.115×106和4.... 对鹤山丘陵荒坡人工植被土壤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鹤山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马占相思林较高,为6.164×106g-1drysoil,接近村边次生自然林(6.323×106g-1drysoil);其次是果园和红荷木林,分别为5.115×106和4.083×106g-1drysoil;松林中微生物数量最少,仅为1.424×106g-1drysoil。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数的71.4%-87.7%,其次是放线菌,为总数的9.2%-22.7%,真菌相对较少(1.1%-9.6%)。细菌的数量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gCmic(100g)-1drysoil)是马占相思林(57.11)>果园(47.79)>红荷木林(42.55)>松林(29.68),与相应的土壤有机碳(gCorgkg-1drysoil)顺序相吻合[马占相思林(16.13)>果园(13.40)>红荷木林(12.59)>松林(11.89)],与土壤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亦相似。与1988年用同一种方法的采样分析结果相比,人工植被中微生物的总数、细菌的数量及其占微生物总数的比率均有所提高,意味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地得到了改善,其中以马占相思林的土壤恢复速率相对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土壤微生物 人工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罗望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21
10
作者 纪中华 李建增 +1 位作者 沙毓沧 李贵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5,117,共4页
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 ,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经广泛的资源调查 ,选择罗望子作为治理退化坡地的先锋树种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 :罗望子不仅是一种经济林木 ,而且具有水土... 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 ,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经广泛的资源调查 ,选择罗望子作为治理退化坡地的先锋树种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 :罗望子不仅是一种经济林木 ,而且具有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罗望子 人工林 水土保持效益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榈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都海 袁位高 +2 位作者 陈承良 朱锦茹 江波 《浙江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9-11,27,共4页
对花榈木人工林试验观察,发现花榈木人工林生长中等,且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可作为优良的阔叶用材树种,用于营造特种原料林。其高生长高峰期为5~6a,年生长量接近1m,随后逐渐减慢;胸径生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从第7年开始更为明显,年... 对花榈木人工林试验观察,发现花榈木人工林生长中等,且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可作为优良的阔叶用材树种,用于营造特种原料林。其高生长高峰期为5~6a,年生长量接近1m,随后逐渐减慢;胸径生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从第7年开始更为明显,年生长量达到0.88cm,在第16年左右达到生长高峰,速生期为第7~20年;材积前期增长较慢,但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第10年时,材积增长迅速加快,20a以后,进入相对稳定的生长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人工林 生长规律 材积生长 高生长 胸径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近郊人工林地表枯落物的累积量及持水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雅琴 李冬林 +2 位作者 孙丽娟 张文豹 叶子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104,共10页
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南京近郊8种人工林地表枯落物累积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特性受林分组成的影响大,不同群落枯落物厚度、累积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厚度变化区间为2.10~5.24 cm,大小顺序... 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南京近郊8种人工林地表枯落物累积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特性受林分组成的影响大,不同群落枯落物厚度、累积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厚度变化区间为2.10~5.24 cm,大小顺序依次为香樟林(Ⅰ)、乐昌含笑林(Ⅱ)、女贞林(Ⅲ)、马褂木林(Ⅳ)、淡竹林(Ⅷ)、朴树林(Ⅴ)、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总累积量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枯落物累积量(M)和其厚度(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线性方程为M=1.405 4d+0.665 4(R^2=0.823 4,P<0.05)。2)不同群落枯落物的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动态一致,即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持水量依次增加,并呈现出倒"J"型曲线,持水量(W)与浸泡时间(t)的拟合方程为W=alnt+b。不同群落枯落物吸水速率(v)呈现出"L"型递减变化,即随着浸水时间(t)的延长,吸水速率(v)依次减小,并符合如下关系式:v=at^b。3)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朴树林(Ⅴ)3种人工林群落的持水能力较高,其最大持水率(R_(max))均值分别为667.56%、462.90%、341.18%;相对的,马褂木林(Ⅳ)、香樟林群落(Ⅰ)群落的持水能力较低,其R_(max)均值分别为191.38%、271.99%;其余几种群落的R_(max)均值中等。4)比较不同群落的有效拦蓄量(W_(SV))以榉树林群落(Ⅶ)最大,达26.32 t/hm^2;槭树林(Ⅵ)、女贞林(Ⅲ)群落的W_(SV)较大,分别为16.64 t/hm^2、16.44 t/hm^2;马褂木群落(Ⅳ)的W_(SV)较小,仅为9.55 t/hm^2。不同人工林群落水分拦蓄能力有明显差别,城市人工林建设中树种组成及群落类型的选择对成林后林地的持水拦蓄和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影响。榉树林表现为较强的水分拦蓄能力,是当前南京城市森林建设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工林 枯落物 累积量 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天树人工林林分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8
13
作者 唐建维 邹寿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6,共4页
对不同地区营造的人工望天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造的望天树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及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营造人工望天树林较佳的规格和方式.结果表明:造林规格以2.5m×2.5m、3.5m×1.5m、3.5m×2.5... 对不同地区营造的人工望天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造的望天树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及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营造人工望天树林较佳的规格和方式.结果表明:造林规格以2.5m×2.5m、3.5m×1.5m、3.5m×2.5m、3.0m×2.0m较佳;人工营造的望天树林的个体不论是高度生长还是胸径生长都要远远大于天然林中的望天树个体;立地条件是影响望天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因子;在其分布区域进行望天树的迁地保护,扩大其种群数量及生存的区域和范围,是保护这一珍稀树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望天树 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分生长 立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山含笑人工林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都海 魏君莉 +2 位作者 朱锦茹 江波 袁位高 《浙江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30-32,共3页
通过对深山含笑人工林试验观察,深山含笑人工林在幼林阶段树高生长较快,前5a的年均生长量在0.8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3~4年,年生长量接近1m,从第6年开始逐渐减慢;胸径生长速生期为前10a,从第3年开始,即进入生长高峰,年生长量达到1c... 通过对深山含笑人工林试验观察,深山含笑人工林在幼林阶段树高生长较快,前5a的年均生长量在0.8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3~4年,年生长量接近1m,从第6年开始逐渐减慢;胸径生长速生期为前10a,从第3年开始,即进入生长高峰,年生长量达到1cm以上,一直持续至第10年;在前18a,材积增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随树龄增大而加快,18年生时,还未见有减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山含笑 生长规律 人工林 树龄 材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生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研究I.麻竹人工林地表径流规律的初探 被引量:20
15
作者 谢锦忠 傅懋毅 +2 位作者 肖基浒 肖贤坦 马占兴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5,共8页
对分别为 82 5、4 95、330丛· hm-2 3种种植密度麻竹 (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人工林的地表径流进行了 4年的定位观察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麻竹人工成林不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大降水量为 3~ 5mm/次 ;其地表径流量和泥沙... 对分别为 82 5、4 95、330丛· hm-2 3种种植密度麻竹 (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人工林的地表径流进行了 4年的定位观察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麻竹人工成林不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大降水量为 3~ 5mm/次 ;其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 ;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间隔时间和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为 330丛·hm-2 林分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为 38.1mm和 16.0 t· km-2 a-1,分别是密度为 82 5丛· hm-2 林分的 1.8倍和 2 .2 4倍 ;另外 ,林分主要养分元素的年流失量也与其密度呈负相关 ,密度为 82 5丛· hm-2 林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的年流失量为 :NO3-为 0 .10 7kg· hm-2 a-1,NH4 +为 0 .2 0 2 kg· hm-2 a-1,PO4 3-为 0 .0 57kg· hm-2a-1,K+为 1.781kg·hm-2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竹 麻竹人工林 地表径流 水文效应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牟定三种人工林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玲 王震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69-73,共5页
利用标准径流小区技术 ,对云南牟定三种人工林进行了森林水文生态的研究。研究表明 ,在森林树种个体水文生态作用方面 ,直干桉和黑荆树冠截留能力比云南松强 ,而云南松树干茎流量较高 ,直干桉树冠下降雨量比云南松、黑荆要大。三种树种... 利用标准径流小区技术 ,对云南牟定三种人工林进行了森林水文生态的研究。研究表明 ,在森林树种个体水文生态作用方面 ,直干桉和黑荆树冠截留能力比云南松强 ,而云南松树干茎流量较高 ,直干桉树冠下降雨量比云南松、黑荆要大。三种树种水文生态作用的差异与其树种的生物学特征特性有关。在人工林群落调控地表径流方面 ,直干桉 -黑荆混交林和云南松人工林群落与无林地对照、直干桉人工林群落相比 ,具有强调控径流的能力。几种树种树冠下降雨量、树干茎流量、树冠截留量与降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模拟。人工林群落对径流的调控 ,主要体现在人工林群落使地表径流发生频率降低 ,径流量减小。人工林群落对径流的调控能力是的无林地的四倍 ,但是在高的降雨强度下 ,这种调控能力会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群落 地表径流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 森林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天树人工林林木个体前期生长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唐建维 邹寿青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4期45-48,共4页
依据20年生望天树人工林林木的生长调查及平均木的树干解析材料,分析了其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其人工林中望天树林木的前期生长迅速,20年生时林木个体的带皮胸径、树高和带皮材积分别达到19.4 cm,19.... 依据20年生望天树人工林林木的生长调查及平均木的树干解析材料,分析了其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其人工林中望天树林木的前期生长迅速,20年生时林木个体的带皮胸径、树高和带皮材积分别达到19.4 cm,19.8 m和0.298 m3。其相应的年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97 cm、0.99 m和0.0149 m3;望天树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在6年生前较为缓慢,至14年生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呈下降的趋势。依此,建立了望天树人工林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天树人工林 林木个体 前期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人工林落叶松木材水分移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仁梅 沈隽 +2 位作者 何灵芝 刘亚兰 徐兰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33,共3页
通过在不同恒定的温度场中的试验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落叶松 (Larixolgensis.A)木材中 ,水分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木材水分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扩散及其微观结构变化规律 。
关键词 非稳定扩散 含水率 人工林 落叶松 温度 木材水分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以贵州龙里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启洪 何佩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3-16,共4页
采用配对样地的方法,对贵州龙里林场2组马尾松人工林配对样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土壤容重2代<1代,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2代>1代。由此表明,马尾松连栽未导致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采用配对样地的方法,对贵州龙里林场2组马尾松人工林配对样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土壤容重2代<1代,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2代>1代。由此表明,马尾松连栽未导致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连栽 人工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构造计算机视觉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金满 张守娟 +1 位作者 王宏威 王永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1-56,共6页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及其材性变异规律进行分析、建立了木材解剖特征计算机视觉分析系统,提出了适合木材解剖特征的图象处理分析方法。对木材解剖特征灰度图象的二值化处理过程中.最佳阈值的判定与选择...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及其材性变异规律进行分析、建立了木材解剖特征计算机视觉分析系统,提出了适合木材解剖特征的图象处理分析方法。对木材解剖特征灰度图象的二值化处理过程中.最佳阈值的判定与选择、图象质量的改善等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测量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分子的几何尺寸,如管胞的径向和弦向外径和内径,管胞的壁厚,以及生长轮内木材的胞壁率等.并对管胞分子的边缘进行检测。得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及其生长轮材性变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构造 人工林 长白落叶松 计算机视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