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Computation of Nonlinear System Equations of Heavier Pellets Movements for Two Phase Flow
1
作者 Guo Jinji and Zhan ShengDept. of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P.R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2年第3期59-68,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DES) of the heavier pellets movement for two phase flow, which actually represent a system of equations. The usual methods of solution such as Runge -Kut... This paper presents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DES) of the heavier pellets movement for two phase flow, which actually represent a system of equations. The usual methods of solution such as Runge -Kutta method and it's datum results are discussed. This paper solves ODES of general form using variable mesh-length, linearizing the nonlinear terms by finite analysis method, fuilding an iteration sequence, and amending the nonlinear terms by iteration . The conditions of convergent operation of iteration solution is checked. The movement orbit and velocity of the pellets are calculated. Analysis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it's application examples are illu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ier pellets movement Two phase flow Nonlinear system equations Finite analysis method Iteration approach solu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源传感与LSTM的运动步态相位识别研究
2
作者 李鑫 徐赵洁 +1 位作者 柳金康 梁旭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20,共5页
为了实现人体下肢不同运动模式步态相位更精确的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双源传感与长短期记忆(LSTM)的辨识方法。首先,对跑步、平地行走、上坡及上楼4种运动模式下运动学与生物学信息采集,并对4种步态进行了相位的划分。其次,采用经验公式对... 为了实现人体下肢不同运动模式步态相位更精确的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双源传感与长短期记忆(LSTM)的辨识方法。首先,对跑步、平地行走、上坡及上楼4种运动模式下运动学与生物学信息采集,并对4种步态进行了相位的划分。其次,采用经验公式对多运动模式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LSTM算法实现对不同运动模式下的相位辨识,得到4种运动模式步态相位辨识平均准确率为95.76%。通过与K最近邻(KNN)、决策树(DT)算法对比,分别高出2.25%与1.66%。同时,与肌电、惯性测量单元(IMU)单源传感器辨识平均准确率对比,分别高出2.82%与2.70%。验证了在不同运动模式步态相位划分的基础上,双源传感与LSTM算法辨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模式 步态相位 肌电传感器 惯性测量单元 长短期记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dual-ring phase scheme for roundabout 被引量:5
3
作者 马万经 谢涵洲 +2 位作者 白玉 赵靖 杨晓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563-571,共9页
A sign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roundabout was control concept we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 points proposed based on dual-ring scheme and two stop lines for left turns and weaving sections at a roundabout. A cy... A sign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roundabout was control concept we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 points proposed based on dual-ring scheme and two stop lines for left turns and weaving sections at a roundabout. A cycle length minimization problem was considered to generate optimal signal timings for roundabout, and a set of constraints to ensur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resulting optimal signal settings were proposed. Extensive experimental analyses in comparison with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reveal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quite promising for application in design of roundabout signals, and the minimum cycle length can decrease from 186 s to 79 s while the capacity increases from 8 682 pcu/h to 9 011 pcu/h under high demand scenario. Sensitivity analysis with respect to the system performance show that the lane assignment plan, number of circulatory lanes and left turn ratio are three critical factors which have dominate impacts on performance of signalized roundab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nalized roundabout dual-ring phase single timing optimization left-turn mov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移动环境中OFDM系统的载波间干扰消除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冠敏 方勇 王军华 《电子测量技术》 2018年第17期20-25,共6页
针对超高速移动环境中高多普勒频偏和快时变信道导致的载波间干扰(ICI),提出改进的相位旋转共轭消除(PRCC)算法。首先结合高铁信道模型分析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ICI的产生机理,然后利用汉明窗改善OFDM发送信号的频谱结构,再结... 针对超高速移动环境中高多普勒频偏和快时变信道导致的载波间干扰(ICI),提出改进的相位旋转共轭消除(PRCC)算法。首先结合高铁信道模型分析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ICI的产生机理,然后利用汉明窗改善OFDM发送信号的频谱结构,再结合PRCC算法和载波信号干扰功率比(CIR)最大化原则重新得到最优参数,从而提出改进的PRCC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PRCC算法具有更好的CIR和误码率(BER)表现,适用于解决超高速移动环境中OFDM系统的ICI消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移动 正交频分复用 载波间干扰 汉明窗 相位旋转共轭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精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晨阳 朱怀工 +4 位作者 蔡旺锋 张敏卿 王燕 张英 陈建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9-1117,共9页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下,过程强化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循环精馏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强化理论的新型精馏技术,通过采用特定塔内构件和控制方案而改变传统精馏塔内气相和液相的流动方式,实现气液两相分别呈周期性独...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下,过程强化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循环精馏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强化理论的新型精馏技术,通过采用特定塔内构件和控制方案而改变传统精馏塔内气相和液相的流动方式,实现气液两相分别呈周期性独立运动SPM的操作模式。循环精馏技术理论上可实现塔内液相返混为零,使分离推动力最大化,具有处理能力大、能耗低及分离性能好等优点。相较传统精馏操作,循环精馏技术可使单板效率提高到140%~300%,能耗降低20%~30%。本文针对循环精馏技术的研究背景、工作原理、工业应用、两种专用塔板(Maleta塔板和COPS塔板)以及循环精馏技术在隔板塔和反应精馏等过程强化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论述。论文对循环精馏技术的控制方法和内构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循环精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精馏 过程强化 单独相运动 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邱玉超 李亚丁 +5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姚军 许强 文华国 谭秀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四川盆地东部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是盆地内下组合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基于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利用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从源、储、盖、运4个方面分析了其油气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东部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是盆地内下组合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基于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利用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从源、储、盖、运4个方面分析了其油气成藏条件,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表现为以2套滑脱变形带(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志留系泥岩)控制的、沿北西向传递的断褶构造,发育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断弯褶皱和盐底辟断弯褶皱4种构造圈闭样式;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中—下奥陶统泥灰岩2套盖层分别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烃源岩与洗象池组隔离。(2)研究区洗象池组具备油气成藏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厚度为300~700 m,TOC值为2%~7%,生烃能力强,Ro为2.4%~4.0%,处于过成熟阶段;洗象池组沉积后期被岩溶和裂缝改造的滩相白云岩是相对优质的规模较大的储层,孔隙度大于2.1%;燕山期构造抬升和变形不仅在洗象池组形成了有效构造圈闭,还使其突破中—下奥陶统盖层与五峰组—龙马溪组对接,实现了油气的水平侧向运移。(3)研究区洗象池组为“新生古储、源储并置、侧向运移、构造圈闭”晚期天然气成藏模式;逆冲断层导致上盘褶皱的洗象池组与下盘五峰组—龙马溪组在水平面上并置,形成了源-储横向对接的构造圈闭,有效地提高了供烃和成藏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变形机制 源储侧向对接 燕山构造运动 逆冲断层 滩相白云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洗象池组 寒武系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夏成矿省——贺陈毓川院士九十华诞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明桂 陈祥云 +2 位作者 吴俊华 衷存堤 王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8,共16页
笔者等对《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一书(2020)厘定的战略矿产资源居于重要地位的华夏成矿省作些简要论述:①该成矿省处于古华南洋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强烈复合地带,历经早前寒武世克拉通—华南洋—华... 笔者等对《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一书(2020)厘定的战略矿产资源居于重要地位的华夏成矿省作些简要论述:①该成矿省处于古华南洋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强烈复合地带,历经早前寒武世克拉通—华南洋—华南裂谷系—陆表海—大陆的发展演化,又受到多期造山特别是空前强烈的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并且是一个世界级钨地球化学块体,构成了优越的成矿基因;②主要成矿特征:包括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残体成矿,南华间冰期与冰后期大规模沉积成矿,多期大规模S型岩浆以钨为首的有色、铀、贵金属、非金属成矿,I型岩浆以铜为首的铁、有色、贵金属成矿以及钦杭成矿带超大矿床集群与“深地”找矿之眼等;③燕山运动岩浆与成矿“核幔式”时空演化规律以及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与陆洋左行扭动与洋壳俯冲为主导并有板内挤压、地壳蠕散相复合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成矿省 成矿基因 成矿特征 燕山运动 成岩成矿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粒粒径对高比转速离心泵非定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欧铭 宋文武 +1 位作者 由丽华 杨敏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2-2291,共10页
在离心泵实际运行环境中,固液两相流中存在的沙颗粒会直接影响离心泵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因此,以一比转速ns=157的离心泵为例,对不同粒径沙粒在泵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首先,采用CFturbo及UG等软件对离心泵进行了三维建模及... 在离心泵实际运行环境中,固液两相流中存在的沙颗粒会直接影响离心泵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因此,以一比转速ns=157的离心泵为例,对不同粒径沙粒在泵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首先,采用CFturbo及UG等软件对离心泵进行了三维建模及优化处理,使用ICEM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全流域网格划分,使其达到了计算精度要求;然后,利用ANSYS商业软件进行了计算前处理,再结合Mixture多相流模型与Finnie磨损模型设计了五种不同沙粒粒径,并对其进行了全流道仿真模拟;最后,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粒径沙粒在泵流道中的运动分布、磨损情况及其对泵的瞬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径为0.04 mm~0.2 mm范围内,沙粒直径每增大0.04 mm,泵扬程降低1.3%左右,效率降低0.6%~1.5%;沙粒主要聚集在叶片吸力面外侧尾缘处、泵前盖板、蜗壳隔舌处,且其浓度与沙粒粒径大小呈正比关系;沙粒粒径每增加一个梯度,其在吸力面分布面积将增加约5%,最高占叶片面积约35%;由于结构差异,在蜗壳流道内,低直径沙粒更容易悬浮在流道中造成聚集,在叶轮流道中较大直径的沙粒会由于摩擦力而聚集;以粒径0.08 mm为界,小直径沙粒引起的压力脉动幅值与径向力增长的速率均小于大直径沙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 沙粒运动分布 磨损状况 运动特性 Mixture多相流模型 Finnie磨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清原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变形时代及动力学背景
9
作者 宋志伟 赵佳奇 梁琛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56-2271,I0007-I0013,共23页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发育大规模强变形花岗质岩石,是进一步研究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东北地区多构造体系叠加、转换过程的重要窗口。通过详细的宏微观构造解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EBSD组构分析和锆石U−Pb测年,厘定了区域...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发育大规模强变形花岗质岩石,是进一步研究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东北地区多构造体系叠加、转换过程的重要窗口。通过详细的宏微观构造解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EBSD组构分析和锆石U−Pb测年,厘定了区域内大孤家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变形时代和动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发育走向NW―SE的构造面理和倾伏向SE的矿物拉伸线理,整体具有NW向左行走滑剪切特点。岩石变形温度较高,介于550~650°C之间。剪切带内花岗质岩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多期次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年代学资料,限定剪切带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为燕山运动B幕在辽北地区的局部响应。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导致的区域断裂带重新活化是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北地区 构造解析 锆石U−Pb年龄 燕山运动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孔板微通道内随流气泡运动的两相格子Boltzmann模拟
10
作者 丁弘毅 王治云 +2 位作者 赵敬帅 王楠 娄钦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9,共13页
带有气泡的两相流系统存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相界面变化,但气泡在管道中伴随液相流动时,通过孔板的运动过程尚未有充分的研究结果.相场格子Boltzmann模型在模拟复杂界面方面具有优势,适合研究气泡两相流在含孔板微通道内的运... 带有气泡的两相流系统存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相界面变化,但气泡在管道中伴随液相流动时,通过孔板的运动过程尚未有充分的研究结果.相场格子Boltzmann模型在模拟复杂界面方面具有优势,适合研究气泡两相流在含孔板微通道内的运动,分析We数、气泡相对大小和孔板表面润湿性等因素对气泡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随着We数增加,气泡表面张力减小,导致其穿过孔板结构时更易被撕裂,峰值速度降低.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存在两个临界直径比,这两个临界值将气泡通过孔板的运动分成三种形态,而且临界直径比会随We数的增加而减小.另外,随着接触角的增大,孔板表面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加强,气泡与孔板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加,引起穿过孔板气泡的质量减少和气泡通过的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气泡运动 孔板 两相流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烟叶松散润叶筒气固耦合数值模拟
11
作者 徐超 金浩 +3 位作者 蒋明洋 沈凯 潘凡达 樊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128,共9页
针对烟叶松散润叶筒内部的“黑箱”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其进行气固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可视化的流场和温度场模型,探讨润叶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流场模拟中,颗粒的存在能有效改善气体流动形式,总体气... 针对烟叶松散润叶筒内部的“黑箱”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其进行气固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可视化的流场和温度场模型,探讨润叶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流场模拟中,颗粒的存在能有效改善气体流动形式,总体气相速率从1.0 m/s降低到0.3 m/s,增加了气固间的接触,强化了两相间的传热;温度场模拟中,温度变化呈现阶段式变化,在润叶筒前半段气固之间传热显著,气相平均温度由81.0℃下降至68.8℃,颗粒平均温度从25.0℃迅速升温到64.8℃,后半段温度维持相对稳定,气固间传热的热流密度随着轴向位置呈现先逐步下降后平稳的趋势;气相、颗粒温度的模拟值与试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7%、-2.5%,模拟值与试验实测值整体吻合良好,说明模型合理有效;随着筒体倾角、转速增大,两相间的传热效果随之减弱,为满足润叶工艺要求,筒体倾角应小于8°,综合考虑生产速率与能耗,转速应选择15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松散润叶筒 两相流 颗粒运动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被引量:47
12
作者 马寅生 崔盛芹 +1 位作者 曾庆利 吴满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8-223,共6页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燕山期 燕山运动 挤压作用 伸展作用 中生代 不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被引量:155
13
作者 董树文 吴锡浩 +3 位作者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提斯海,构成东高西低的地貌景观。大约在160~150Ma前后,亚洲东部岩石圈发生巨量减薄,山根垮塌,导致软流圈地幔侧向上涌补偿,形成巨量的火山岩和花岗岩,致使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东亚大陆汇流,出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最早的洋中脊扩张;蒙古—鄂克茨霍海的关闭和西伯利亚与亚洲陆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脱离,拉萨微陆块拼贴到亚洲大陆之上等极性指向东亚的汇聚作用。其时代均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应是燕山期东亚岩石圈巨量减薄、崩塌的响应(岩石圈厚度减为100~70km)。晚侏罗世沉没的岩石圈在现今核幔边界上(2700km)被全球地震层析资料所证实。从此后至新生代东亚地貌格局发生了巨变,10Ma前后完成了西高东低的转变。这种巨型构造地貌翘变的触发动力源与燕山运动密切相关。虽然,燕山运动与岩石圈突发性减薄机理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燕山运动所波及的范围和其对全球构造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东部燕山地区的时空范畴。相信,燕山运动的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翘变 燕山运动 东亚大陆 拆沉 全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被引量:132
14
作者 漆家福 于福生 +3 位作者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9-206,共8页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分布于印支运动形成的向斜坳陷核部 ,属于压陷挠曲型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广泛 ,属于裂陷盆地 ;晚白垩世盆地属于后裂陷阶段的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反转。印支运动在渤海湾地区的东、西部的表现有明显差异。西部变形弱、以近EW向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东部变形强、并叠加了NE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变形。早燕山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形成宽缓的大型NE向褶皱变形 ,并使早—中侏罗世盆地发生反转和逆冲断层变形 ;中、晚燕山运动基本没有在渤海湾地区形成褶皱构造变形 ,而是表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和晚白垩世盆地的区域性反转隆升。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 ,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基本变革 ,进入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盆地 盆地原型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90
15
作者 李士祥 邓秀芹 +2 位作者 庞锦莲 吕剑文 刘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W向、NNE向和NE向三组区域性裂缝。其中,弱充填的NE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N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W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SE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SSE拉张环境。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 裂缝 油气成藏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29
16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其演化 被引量:48
17
作者 赵海滨 莫宣学 +2 位作者 徐受民 李尚林 马伯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6-188,共13页
新开岭变质核杂岩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由断层下盘的变质核、拆离断层和上盘滑脱—冲断系所构成,地貌上呈长垣型的隆起带,变质核内面理外倾,盖层中褶皱轴向呈环形展布。本文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讨论了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隆升和... 新开岭变质核杂岩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由断层下盘的变质核、拆离断层和上盘滑脱—冲断系所构成,地貌上呈长垣型的隆起带,变质核内面理外倾,盖层中褶皱轴向呈环形展布。本文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讨论了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隆升和演化特征。中央侵人体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71~164Ma,变质的自云母和流纹质糜棱岩的变形年龄分别为142Ma和155Ma,北部边界断裂带糜棱岩的^40Ar-^39Ar年龄为154.9±0.6Ma。中央侵人体的侵人时间代表了核杂岩的隆升时间,北部冲断带的年龄代表大规模的变形时间。岩浆流体、变质流体和构造流体的叠加使成矿更为有利,是今后找矿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组成及演化 燕山运动 兴凯运动 黑龙江新开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高振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1-826,I0004,共7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坳陷盆地与海西期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的多次构造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前陆冲断带,盆地基底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和影响着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沉积作用。笔者等通... 准噶尔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坳陷盆地与海西期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的多次构造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前陆冲断带,盆地基底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和影响着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沉积作用。笔者等通过岩芯分析,首次在该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不同层位的地层中识别出微褶皱层、地裂缝、阶梯状正断层、液化砂岩构造和震积角砾岩等典型的震积地质记录,说明早侏罗世研究区有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地震活动与燕山运动有关。克乌断裂带在印支期以后仍处于频繁而强烈活动状态,具有同沉积活动性质,震积岩沿克乌断裂带发育,显然受克乌断裂同沉积活动控制,该断裂不断逆冲造成断层下盘的研究区基底持续沉降,是震积构造迅速被掩埋并得以大量保存在地层记录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侏罗系 燕山运动 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9
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生烃期 储集层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间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6
20
作者 何登发 周路 +2 位作者 唐勇 吴晓智 杜社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侏罗统 西山窑组 头屯河组 不整合面结构 油气成藏模式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