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料水射流破岩射孔孔道形成机制
1
作者 徐鹏 盛茂 +3 位作者 田克钧 田守嶒 黄中伟 李根生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43,共13页
磨料水射流射孔是一种有效的油气井射孔增产手段,然而,孔道形成机制及其参数调控规律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设计并开展了磨料水射流射孔实验。结果表明,孔道形成过程是3种物理作用耦合的结果,即:入流垂直冲蚀孔尖岩石加深孔道... 磨料水射流射孔是一种有效的油气井射孔增产手段,然而,孔道形成机制及其参数调控规律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设计并开展了磨料水射流射孔实验。结果表明,孔道形成过程是3种物理作用耦合的结果,即:入流垂直冲蚀孔尖岩石加深孔道,饭流以小角度冲蚀孔壁岩石达到扩径作用,沿程流体机械能耗散使得射孔后期孔道演化变缓。由于入流破岩能力远强于返流破岩能力,磨料水射流射孔孔道的孔深与孔径之比随喷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喷射5~300 s,孔深与孔径之比由7增大到28。返流的破岩能力由孔尖到孔口递减,返流对孔壁岩石的累积作用时间由孔尖到孔口递增,二者的共同影响使孔道由圆锥状向纺锤状演化。随着喷射时间的延长,孔深增大,沿程流体机械能耗散加剧,孔深变化率降低至11.3%,孔径变化率降低至4.3%,孔形演化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料水射流 破岩 射孔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器级间分离流场红外辐射特性数值模拟
2
作者 傅杨奥骁 丁明松 +4 位作者 刘庆宗 李鹏 董维中 高铁锁 江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针对高速飞行器级间反喷分离对飞行器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问题,基于谱带辐射模型,通过求解带化学反应源项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对飞行器级间反喷分离流场及其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场及飞行器壁面... 针对高速飞行器级间反喷分离对飞行器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问题,基于谱带辐射模型,通过求解带化学反应源项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对飞行器级间反喷分离流场及其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场及飞行器壁面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了喷流燃气组分化学反应对飞行器目标红外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观测角度和波段下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表明:在文中的条件下,高速飞行器进行级间反喷分离时,流场与飞行器壁面红外辐射强度基本处于一个量级,流场的红外辐射主要由H_(2)O和CO_(2)组分贡献;飞行器进行级间反喷分离时,由喷流高温燃气引起的辐射增量十分显著,最大可使飞行器目标辐射强度增大数倍,在相同观测角度下,1~3μm波段的辐射强度最大;由于飞行速度很快,流场中的喷流燃气组分主要发生离解反应,考虑喷流燃气组分的化学反应后,流场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降低,最大可降低50%以上,这与低空状态下喷流燃气组分复燃反应导致辐射强度增大的现象不同。该研究结果可为飞行器探测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飞行器 级间分离 喷流干扰 化学反应 红外辐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
3
作者 郑飞飞 张悦 +3 位作者 谭慧俊 于航 黄子誉 张梁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4,共14页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 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是超声速进气道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其诱导产生的分离往往会导致进气道气动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内Ma2.5来流条件下的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转子式抽吸-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方法,并采用动网格技术和非定常仿真方法对激励器工作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流动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子逆时针转动,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连通的工作腔产生周期性的容积变化,进而在激励器顶端两侧孔口处形成周期性的正负压差和抽吸-射流效应,从而实现与外部流场的动量交换,达到减小分离区尺度、提高流场品质的控制效果。此外,当激波入射到不同位置时,激励器左右两通道进出口与分离区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SWBLI控制效果,当射流频率为500 Hz时,激波入射到右侧通道出口下游X=10位置处时控制效果最佳,时均结果下分离区长度可减小14.39%,瞬时最高可减小25.37%。激励器对SWBLI的控制能力随着射流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射流频率达到400 Hz后,继续增加射流频率,控制能力的提升速率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式抽吸 射流激励器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主动流动控制 动网格技术 脉冲式抽吸-射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次元群体的媒介化生存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子涵 刘荃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文本盗猎者”的媒介形象,完成了从“个体化无中介交往”到“圈地自萌”的社会交往转变,并在与主流文化的“抵抗”中破除“次元壁”,走向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其本质内涵和外在表征正在与当下社会逐渐交融。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二次元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有助于深入认识二次元文化,也有助于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元群体 媒介形象 社会交往 主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5
作者 郭子羿 黄乾 姚素香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7-872,共16页
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夏季降水及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研究10~30天低频振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站点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了1991~2020年间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平均降水的影响及机理。由奇异... 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夏季降水及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研究10~30天低频振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站点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了1991~2020年间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平均降水的影响及机理。由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得到,中高纬10~30天振荡与长江—华南反位相降水分布有密切关系,贝加尔湖以北振荡偏弱,贝加尔湖以南振荡偏强时,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南海至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低纬10~30天振荡的关键区则位于西北太平洋,该区域振荡偏强时,华南地区降水为显著正异常。中高纬10~30天振荡主要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影响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平均位置,使得急流附近次级环流的位置发生相应异常,从而间接影响长江流域和南海至华南地区的降水多寡,使其呈现异常的反位相分布;区别于中高纬度的是,低纬西北太平洋10~30天振荡通过向西—华西北传播至华南地区,直接引起华南地区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 夏季平均降水 副热带西风急流 波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传播时代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具身性路径 被引量:8
6
作者 殷乐 高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从摩崖石刻、结绳记事、飞鸽传书再到现在的人机互动,传播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因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智能时代,信息传播模式从“离身传播”转向“具身传播”,“具身”成为解读智能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新视角,... 从摩崖石刻、结绳记事、飞鸽传书再到现在的人机互动,传播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因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智能时代,信息传播模式从“离身传播”转向“具身传播”,“具身”成为解读智能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新视角,人、技术、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传播模式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智能传播时代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创新路径。以身为媒,重新定位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参与主体及具身实践,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具身化,激活受者的沉浸式认知神经系统,形成沉浸式认知方式;以场共鸣,建构基于“共在”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情境,以知觉场共在形成全民共情,建立主流价值观认同基点,以时空共在形成“永久在场”,拓展主流价值观认同场景;以善促行,探索建设性理念下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路径,从体验性、交往性、实践性三个维度诠释主流价值观所折射的真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主流价值观 具身传播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水推进器进水流道格栅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聪 尹晓辉 +3 位作者 王建强 王超 王子佳 郝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2,共10页
为了研究格栅部件对喷水推进船舶效率的影响,本文拟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对格栅表面受力及其强度特性进行计算,结合有限元方法和流固耦合理论,以STARCCM+和ABAQUS软件为工具,根据目前已知的格栅剖面设计方法,对目前格栅的... 为了研究格栅部件对喷水推进船舶效率的影响,本文拟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对格栅表面受力及其强度特性进行计算,结合有限元方法和流固耦合理论,以STARCCM+和ABAQUS软件为工具,根据目前已知的格栅剖面设计方法,对目前格栅的剖面形式进行改进,形成新型对称剖面形式的格栅。基于上述计算流体力学与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周围流场、结构静力强度、结构动力强度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对称形式的格栅剖面对于降低格栅的变形与应力水平有一定的帮助,采用新型对称形式的剖面结构使格栅总体变形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最大变形位置与最大应力出现在格栅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新型对称剖面形式格栅具有比较好的静强度与动强度特性,各栅条均匀承受流体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器 格栅 分离涡模拟 流固耦合 强度分析 脉动压力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急流遥相关: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林 徐霈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304,共18页
急流遥相关是沿急流波导传播的准静止行星尺度波列,在大气环流的维持和演变中有重要作用,其异常活动常伴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研究急流遥相关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大气环流变化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相应... 急流遥相关是沿急流波导传播的准静止行星尺度波列,在大气环流的维持和演变中有重要作用,其异常活动常伴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研究急流遥相关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大气环流变化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相应时间尺度上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乃至气候预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波导的性质,北半球夏季的急流波导可以分为以正压效应为主要维持机制的副热带急流波导和以斜压效应为维持机制的极锋急流波导。本文聚焦夏季急流遥相关活动最为活跃的欧亚大陆地区,在回顾急流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夏季副热带急流遥相关和极锋急流遥相关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气候影响和未来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一些未来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 大气波导 大气遥相关 行星波 波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前掠圆柱构型第Ⅱ类激波干扰气动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靖 崔凯 +3 位作者 田中伟 李广利 肖尧 常思源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15-2826,共12页
针对楔-前掠圆柱构型激波干扰,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第Ⅱ类干扰下游流场结构和气动热特性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在不同楔角和前掠角组合下,第Ⅱ类干扰下游形成了3种射流结构,分别是超声速、亚声速和跨声速射... 针对楔-前掠圆柱构型激波干扰,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第Ⅱ类干扰下游流场结构和气动热特性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在不同楔角和前掠角组合下,第Ⅱ类干扰下游形成了3种射流结构,分别是超声速、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其中超声速射流会导致壁面热流大幅上升,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对壁面冲击较弱,壁面热流维持在较低水平.楔角是决定射流速度的重要因素,小楔角下产生对热流影响较大的超声速射流,大楔角下产生对热流影响较小的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因此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增大楔角不仅不会造成热流上升,反而会因为射流变为亚声速造成热流减小.利用干扰区内局部均匀流动假设,对亚/超声速射流的产生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验证.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亚声速和跨声速射流这两种产生热流较小的干扰类型在一定参数范围内普遍存在,在给定来流马赫数时,楔角越大时越容易产生亚声速或跨声速射流.由于采用了均匀流动假设,给定来流马赫数下理论分析得到的亚/超声速射流临界楔角略高于CFD结果,误差在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干扰 第Ⅱ类干扰 气动热 亚声速射流 三维激波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火箭构型对引射进气与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飞腾 姚达豪 +3 位作者 李新珂 渠镇铭 陈文娟 龙垚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131,共17页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获得了引射进气特性、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二次流引射进气马赫数逐渐增大,流量逐渐增加至某一最大值,而引射比持续单调减小;无量纲分析显示,单矩形喷管的支板火箭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构型具有更强的引射能力,在相同一次流流量与喷管喉道面积时能提高10%~40%的流量通量比,且支板尾缘带波瓣凹槽结构有利于提升引射能力。从主次流内流过程来看,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内流道压力分布整体上逐渐降低,马赫数分布逐渐提高,反映出内流加速降压、引射进气流量增加的过程,同时下游的引射增压比呈增大趋势,以更大的总压损失为代价;相同一次流流量时,单矩形喷管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引起的内流道压力更低、马赫数更高,实现基本相当的引射比时总压恢复系数相对更高。随着主次流总压比的增加,主次流的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压比和密度比则有所增加;双圆形喷管构型时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明显高于单矩形喷管构型,而压比和密度比则相对更低;这些参数梯度变化在初始状态层面上决定了主次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宏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主次流相互作用 引射模态 支板火箭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侧向喷流干扰流场的稀薄效应研究
11
作者 卢天琪 孔小平 +1 位作者 刘艳 陈浩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6,I0001,共14页
反作用控制系统(RCS)具有响应快速、控制灵活的特点,在临近空间飞行任务中可实现飞行器的精准姿轨控制,然而连续流区建立的侧向喷流干扰在稀薄流域逐渐弱化甚至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平板和楔形块两种构型,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 反作用控制系统(RCS)具有响应快速、控制灵活的特点,在临近空间飞行任务中可实现飞行器的精准姿轨控制,然而连续流区建立的侧向喷流干扰在稀薄流域逐渐弱化甚至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平板和楔形块两种构型,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DSMC)开展了超声速侧向喷流/高超声速来流相互干扰流场的稀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平板和楔形块喷流干扰流场均出现经典干扰结构,如多涡、多激波等;特别地,楔形块构型中出现类似马赫杆的特殊弓形激波结构,其由大入射角前缘激波与喷流弓形激波相互干扰而形成。随着流动逐渐变得稀薄,喷口前涡结构逐渐减小至消失,激波增厚且干扰减弱,特殊弓形激波结构逐渐消失。基于壁面压力、切应力和热流系数分别定义了3种无量纲干扰强度和干扰区长度,均与克努森数呈近似幂律递减关系。超声速喷流干扰作用对平板与楔形块壁面热流的增长最显著,受到的稀薄效应抑制作用也最强;干扰区长度与气动特性参数无关,与本文的两种几何构型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喷流 DSMC 稀薄效应 侧喷干扰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流动中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桂林 彭辉 +1 位作者 胡亮 张绵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7-582,共6页
在超音速流动中,进行了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喷流压力、攻角、迎风侧及背风侧喷流对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喷流压力增大,喷流前的高压区向前扩展,喷流的包裹作用加强.有攻角时,背风侧喷流前的高压区更大,喷... 在超音速流动中,进行了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喷流压力、攻角、迎风侧及背风侧喷流对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喷流压力增大,喷流前的高压区向前扩展,喷流的包裹作用加强.有攻角时,背风侧喷流前的高压区更大,喷流包裹作用的影响区域前移,喷流的控制效果更好,这一趋势随攻角的增大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喷流 压力 扩展 超音速流动 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射流均质机的流体动力学行为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刘成梅 刘伟 +3 位作者 高荫榆 Roger Ruan 林向阳 陈钢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2,共5页
本文将射流均质机振荡头内部孔道分成六个部分进料管区、分流管区、撞击管区、射流管区、扩流管区和出料管区,对其流场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这为讨论射流均质机的超微粉碎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射流均质机 振荡头 流体动力学 超微粉碎 作用机制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急流次级环流的激发及作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维桓 董佩明 沈桐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使用双向嵌套数值模式MM4 对1992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副高北侧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伴随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激发次级环流的主要... 使用双向嵌套数值模式MM4 对1992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副高北侧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伴随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激发次级环流的主要因子和台风、夏季江淮气旋有明显不同; 总的次级环流在降水前, 有利于天气区不稳定能量的积累, 而在降水过程中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上升运动条件; 急流和暴雨之间通过次级环流存在着正反馈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急流 次级环流 相互作用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侧喷流炮弹绕流场数值计算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小平 王建文 +1 位作者 武晓松 耿光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7-60,共4页
利用迎风TVD格式,在超音速下,分别对无侧喷流和头部含侧喷流的炮弹绕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侧喷流能够降低炮弹表面的摩擦阻力,对研究炮弹的增程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TVD格式 侧喷流 绕流场 数值仿真 炮弹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喷流干扰/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唐志共 杨彦广 +1 位作者 刘君 唐伟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横向喷流与飞行器的推进、机动、分离、防热和隐身等问题密切相关。笔者简要分析了横向喷流干扰流动的特点和研究重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仍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和制约研究成果工程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发展... 横向喷流与飞行器的推进、机动、分离、防热和隐身等问题密切相关。笔者简要分析了横向喷流干扰流动的特点和研究重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仍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和制约研究成果工程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相关试验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喷流干扰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工程计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侧向多喷流干扰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明生 邓有奇 +1 位作者 郑鸣 吴晓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8-473,共6页
为了研究多个喷流喷管对导弹控制力的干扰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求解N-S方程来模拟超声速外流场中横向喷流的干扰流场,采用分块对接网格和"O"型网格技术,精确模拟喷口截面及弹翼形状,生成高质量的贴体计算网格。通过对多种喷管控... 为了研究多个喷流喷管对导弹控制力的干扰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求解N-S方程来模拟超声速外流场中横向喷流的干扰流场,采用分块对接网格和"O"型网格技术,精确模拟喷口截面及弹翼形状,生成高质量的贴体计算网格。通过对多种喷管控制组合的超声速横向喷流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分析了喷口附近流场的涡系结构和波系结构,并将喷管几种排列组合对导弹喷流干扰力放大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一些多喷流干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喷流干扰 有限体积法 干扰放大因子 MUSCL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流中圆孔湍射流的旋涡结构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炜 姜国强 张晓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6-582,共7页
应用PIV流场测试系统,研究不同流速比的横流中圆孔湍射流的旋涡结构。发现主要有4类旋涡,即射流主体周缘剪切层的类开尔文涡列、横流绕流分离旋涡、射流喷口前缘的马蹄涡系和尾迹涡。分析了这些旋涡的形成机理及其拓扑性质,射流近区有... 应用PIV流场测试系统,研究不同流速比的横流中圆孔湍射流的旋涡结构。发现主要有4类旋涡,即射流主体周缘剪切层的类开尔文涡列、横流绕流分离旋涡、射流喷口前缘的马蹄涡系和尾迹涡。分析了这些旋涡的形成机理及其拓扑性质,射流近区有两条分离线,一条是横流绕流分离线,另一条是使射流两侧剪切层旋涡进入分离旋涡区的分离线。证实绕流分离旋涡最终在射流的顺流贯穿段进入射流主体,混合形成射流主体内的主反向旋转涡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流 圆孔湍射流 旋涡结构 实验装置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多喷口干扰复杂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坚强 张毅锋 +1 位作者 江定武 毛枚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5-743,共9页
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NND格式,通过数值求解N-S方程对典型外形多喷口侧向喷流复杂干扰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了LU-SGS隐式算法.采用分块对接网格技术,生成高质量的贴体计算网格,精确模拟喷口截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计算... 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NND格式,通过数值求解N-S方程对典型外形多喷口侧向喷流复杂干扰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了LU-SGS隐式算法.采用分块对接网格技术,生成高质量的贴体计算网格,精确模拟喷口截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计算格式、限制器形式、网格拓扑及流动形态(层流与湍流)对喷流干扰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和分析了喷口附近流场的涡系结构、波系结构和喷流干扰引起的气动力特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典型飞行器外形的侧向喷流干扰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喷口参数(喷口位置、数目等)及来流条件对喷流干扰流场结构、气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流动机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表明,发展的针对多喷口侧喷干扰的数值计算方法是成功的,可以应用于飞行器侧向喷流干扰的流场结构分析及气动力特性数值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喷口 侧向喷流干扰 数值模拟 力/力矩放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区侧向喷流干扰的并行DSMC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梁杰 阎超 +1 位作者 杨彦广 杜波强 《宇航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2-1018,共7页
在高空低密度环境,空间飞行器的控制面效率下降较快,反作用控制系统(RCS)作为改变飞行姿态或轨道的直接力系得到大量应用,为了精确预测高空RCS喷流与稀薄大气的干扰效应,本文建立了直角与表面非结构网格混合结构的DSMC数值算法以及网格... 在高空低密度环境,空间飞行器的控制面效率下降较快,反作用控制系统(RCS)作为改变飞行姿态或轨道的直接力系得到大量应用,为了精确预测高空RCS喷流与稀薄大气的干扰效应,本文建立了直角与表面非结构网格混合结构的DSMC数值算法以及网格自适应算法,保证了碰撞分子是在自适应后的亚网格内选取,提高了计算精度。采用静态随机负载平衡技术构建了并行DSMC代码,计算分析了不同压比条件下的三维平板模型侧向喷流与稀薄大气的干扰流场。计算的复杂流场结构和表面流动特征、分离长度与低密度风洞试验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保持来流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喷流干扰区的分离长度及喷流透射高度随着喷流压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来流稀薄度的增加,来流对喷流的影响越来越弱,而喷流自身的影响区域却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流干扰 流动分离 稀薄气体 DSMC方法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