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0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toxicity of selected insecticides against egg and larval stages of cotton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Lepidoptera: Gelechiidae)
1
作者 BUSNOOR Abhishek V. WADASKAR R.M. +5 位作者 FAND Babasaheb B. TAMBE V.J. PILLAI T. MAHULE D.J. NAGRARE V.S. PRASAD Y.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1期15-28,共14页
Background The cryptic nature of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larvae enables its reduced vul-nerability to insecticidal control.Further,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Bacillus thuringiensis(B... Background The cryptic nature of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larvae enables its reduced vul-nerability to insecticidal control.Further,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toxins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transgenic cotton cultivation.This necessitated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timing of spray applications on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This study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egg age(freshly laid vs.three-day-old)and the loca-tion of larvae(directly exposed to the insecticide residues on the boll rind vs.burrowed inside the bolls)on insecticide control efficacy.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ovicidal activity of tested insecticid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ge of eggs from one day old to three days old(paired t-test,P<0.05).The larvae directly exposed to the insec-ticide residues on the boll rind were more susceptible(>80%mortality)than the larvae exposed after they had bur-rowed inside the bolls(<49%mortality).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ested insecticides on developmental biology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experiment on pre-larval release insecticid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insecticide treatment given post-larval release and entry inside the bolls.Conclusion Egg age influences the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as does the larval location,directly exposed vs bur-rowed inside the bolls.Older eggs and the larvae that had burrowed inside the green bolls of cotton were relatively less susceptible to the insecticide treatments.The toxic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on egg and larval stages were primar-ily ephemeral.These findings are significant for devising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pink bollworm management on a sustainable b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efficacy COTTON insecticideS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Timings of sp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k of control failure to insecticides malathion,profenophos+cypermethrin mixture,and fipronil in boll weevil(Coleoptera:Curculionidae)populations from Bahia,Brazil
2
作者 COELHO Beatriz S. LEITE Suzany A. +5 位作者 DOS SANTOS Mateus P. GUEDES Raul N.C. BASTOS Cristina S. MOREIRA Aldenise A. BONFIM Joao E.V. CASTELLANI Maria A.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3年第4期240-249,共10页
Background To control the boll weevil Anthonomus grandis grandis(Coleoptera:Curculionidae),a key pest of cotton in the Americas,insecticides have been intensively used to manage their populations,increasing selection ... Background To control the boll weevil Anthonomus grandis grandis(Coleoptera:Curculionidae),a key pest of cotton in the Americas,insecticides have been intensively used to manage their populations,increasing selection pressure for resistant populations.Thus,this study aimed to detec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assess insecticide control failure likelihood of boll weevil populations exposed to malathion,profenophos+cypermethrin,and fipronil insecticides.Results Twelve populations of the boll weevil were collected from commercial cotton fileds of the state of Bahia,northeastern Brazil.These populations were exposed to malathion,profenophos+cypermethrin mixture,and fipronil,at their respective maximum label dose for field applications.Three replicates of 10 adult beetles were exposed to the insecticides and mortality was recorded after 24 h treatment.The control failure likelihood was determined after 48 h.Highest median lethal times(LT_(50))were observed for malathion and the profenophos+cypermethrin mixture.Resistance to at least one insecticide was detected in 11 populations;three populations were resistant to malathion and profenophos+cypermethrin;seven were resistant to all insecticides tested.The resistance levels were low(<10-fold)for the three insecticides.Among 12 populations tested,58%of them exhibited significant risk of control failure for the insecticides malathion and profenophos+cypermethrin.The insecticide fipronil was efficient for the control of the boll weevil in 83%of the populations.Conclusion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significant risk of insecticide control failure in the boll weevil populations to the main compounds used in the region.Thus,prope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plans are necessary for the boll weevil in the region,particularly for malathion and profenophos+cypermethrin insec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onomus grandis grandis Cotton pests Pest insect resistance management insecticide control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群体分离分析筛选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SNP位点及基因
3
作者 张玉娟 孙亚雯 +4 位作者 孟晨 叶鸣昕 何东林 闫振天 陈斌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7,共12页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氰菊酯处理,测定击倒时间;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中华按蚊极端抗性个体和极端敏感个体混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采用SNP-index(SNP基因型频率)计算和候选区域定位以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并对候选QTL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筛选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结果】与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主要集中在2号和3号染色体上。99%置信区间ΔSNP-index全部分布在2号染色体上,包括12个与溴氰菊酯类抗性关联的QTL和672个功能注释的基因。最终筛选到12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包括6个Trypsin基因,4个锌指蛋白基因,OAT基因和CYP4J5基因,其涉及杀虫剂代谢解毒酶和有机阴离子转运等。【结论】基于BSA测序(BSA sequencing, BSA-seq)鉴定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直接关联的基因,为深入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 BSA-seq 抗药性 溴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效果及山苍子精油复配增效作用
4
作者 宋其岩 莫苑萍 +5 位作者 沈建军 史肖肖 陈友吾 李海波 叶碧欢 张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为筛选高效、环境友好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防治药剂,评估了24种植物精油和4种植物源成分的室内毒杀活性,并重点分析了高活性山苍子(Litsea cubeba)精油与阿维菌素、苦参碱及香榧(Torreya grandis)精油的复配增效作... 为筛选高效、环境友好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防治药剂,评估了24种植物精油和4种植物源成分的室内毒杀活性,并重点分析了高活性山苍子(Litsea cubeba)精油与阿维菌素、苦参碱及香榧(Torreya grandis)精油的复配增效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山苍子和大蒜(Allium sativum)精油表现出较强的杀线虫活性,24 h校正死亡率>65%,致死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532、0.612 g·L^(-1);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精油次之,24 h校正死亡率约50%,致死中质量浓度分别为1.121、1.320 g·L^(-1);艾草(Artemisia argyi)等其余20种植物精油的效果较差或不具有杀线虫活性,24 h校正死亡率仅0~12.53%。柠檬醛作为山苍子精油的主要成分,其杀线虫效果优于山苍子精油整体,24 h校正死亡率达71.40%,致死中质量浓度为0.515 g·L^(-1),而芳樟醇和柠檬烯几乎无活性(24 h校正死亡率<4%)。复配增效研究结果显示,山苍子精油不适合与阿维菌素复配,仅9∶1质量比时表现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为115.735),其余比例均拮抗;山苍子精油与苦参碱复配时,所有质量比均呈相加作用(共毒系数为71.679~146.401),具备协同应用潜力;山苍子精油与香榧精油复配时表现出相加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40.585~190.147),可开发为高效植物源复配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松材线虫 杀虫活性 山苍子 复配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5
作者 邱良妙 陈秀琴 +2 位作者 卢学松 刘必炮 刘其全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1,179,共8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及其在福建省的抗药性水平,并评价其低龄幼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方法】以浸叶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1、2龄幼虫的毒力,监测福建省3个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田...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及其在福建省的抗药性水平,并评价其低龄幼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方法】以浸叶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1、2龄幼虫的毒力,监测福建省3个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LC _(50)的95%置信限不重叠作为标准,判断不同种群的同一龄期幼虫或同一种群的1、2龄幼虫对同一种药剂敏感性差异显著性。【结果】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茚虫威,同一药剂对1龄幼虫的毒力大于2龄,其中,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和虱螨脲对1龄幼虫毒力测试的χ^(2)值小于2龄,P值更大,虽然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1龄幼虫毒力测试的χ^(2)值略大于2龄,但P值均大于0.9190;福建3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维盐和茚虫威的抗性水平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低水平抗性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属于敏感性水平下降阶段,而对虱螨脲仍属于敏感水平。【结论】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虱螨脲保持敏感水平,对其他4种常用药剂总体上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低水平抗性阶段;1、2龄幼虫均适合作为草地贪夜蛾毒力测定的靶标试虫,但相较于2龄幼虫,12 h内孵化且未喂食物的1龄幼虫适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浸叶法 敏感基线 毒力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不同虫态的安全性评价
6
作者 赵杰 季香云 +4 位作者 曹征宇 王玥璞 许业帆 胡晓颖 郭鑫鑫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92-96,共5页
为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采用喷雾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成虫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72 h的校正死亡率下,对2龄幼虫的毒性最高的为240 g/L虫螨腈悬浮剂、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为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采用喷雾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成虫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72 h的校正死亡率下,对2龄幼虫的毒性最高的为240 g/L虫螨腈悬浮剂、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安全性等级均为Ⅳ级;22.4%螺虫乙酯悬浮剂、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乳油和0.3%苦参碱水剂较安全,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对成虫毒性最高的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倍液(56.25 mg/L)和240 g/L虫螨腈悬浮剂1 250倍液(192 mg/L),安全性等级均为Ⅳ级,240 g/L虫螨腈悬浮剂2 500倍液(96 mg/L)、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5 000倍液(44 mg/L)、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乳油、0.3%苦参碱水剂和97%矿物油乳油较安全,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对卵的毒性最高的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安全性等级为Ⅳ级。在应用异色瓢虫防控田间害虫时,22.4%螺虫乙酯悬浮剂、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乳油和0.3%苦参碱水剂3种药剂可以作为联合防治的杀虫剂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杀虫剂 安全性 天敌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农药香芹酚水剂对茶小绿叶蝉的杀虫活性及茶树安全性评价
7
作者 李国利 宫正 何意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156-158,162,共4页
为了促进茶叶绿色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茶园生态环境。采用室内点滴法结合田间喷雾法对植物源农药5%香芹酚水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毒力、田间药效,以及药剂对茶树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香芹酚水剂对茶小绿叶蝉... 为了促进茶叶绿色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茶园生态环境。采用室内点滴法结合田间喷雾法对植物源农药5%香芹酚水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毒力、田间药效,以及药剂对茶树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香芹酚水剂对茶小绿叶蝉的LC_(50)为13.8945 mg/L,LC_(90)为61.6316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香芹酚水剂有效成分用量112.5~135.0 g/hm^(2)对茶小绿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效,药后7 d防效可达89%以上。综合来看,植物源农药香芹酚水剂在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方面对茶小绿叶蝉表现出优良防效,且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同时对茶树、茶叶品质安全以及对环境友好,适宜在茶小绿叶蝉防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植物源农药 香芹酚 杀虫活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平湖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潘秋波 杨强 +3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鲁艳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3,共7页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氧虫酰肼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相同年份比较,3个不同田间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别不大;不同年份比较,抗药性变化情况随药剂不同而变化。二化螟种群对不同药剂抗药性与解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4种药剂的抗性与P450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平湖地区6个二化螟种群对所监测的6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大部分药剂抗性的产生机制与P450酶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抗性监测 生物测定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宝云 李正飞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王文倩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0,共7页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1.6%甲维·氯虫苯SC 15 mL/667m^( 2)和19.5 mL/667m^( 2)施用后3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药后15 d卷叶防效84%。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m^( 2)和13 mL/667m^( 2)施用后7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4 mL/667m^( 2)施用后15 d对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为73.53%和85.7%;药后15 d,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较差(39.25%~72.54%),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S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低(7.4%~40.34%)。综上,11.6%甲维·氯虫苯SC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可以作为旱地水稻田同时防治2种害虫的应急药剂,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和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OF则不适合单独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水稻 稻纵卷叶螟 东方黏虫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华南稻区褐飞虱对十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兆宇 林品轩 +3 位作者 李钰 彭宇漩 高聪芬 吴顺凡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7,共7页
为明确2023年中国华南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华南地区4省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褐飞虱对3种已暂停用于该害虫防治的药剂噻嗪酮(876.2~5151.2倍)、吡虫啉(3534.0~9949.9倍)和... 为明确2023年中国华南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华南地区4省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褐飞虱对3种已暂停用于该害虫防治的药剂噻嗪酮(876.2~5151.2倍)、吡虫啉(3534.0~9949.9倍)和噻虫嗪(1253.8~2668.3倍)仍具有高水平抗药性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对呋虫胺(49.4~482.5倍)、吡蚜酮(77.2~351.3倍)、烯啶虫胺(16.6~106.4倍)和毒死蜱(20.7~105.3倍)已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药性,对氟啶虫胺腈(13.2~46.0倍)为中等水平抗药性;对三氟苯嘧啶(2.3~8.6倍)为敏感至低水平抗药性,对醚菊酯(1.0倍)仍为敏感水平。因此推荐在该区域稻区可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和醚菊酯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防控褐飞虱,结果可为褐飞虱的田间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害虫 褐飞虱 杀虫剂 抗药性监测 三氟苯嘧啶 吡蚜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茶园绿盲蝽发生动态及不同杀虫剂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文敏 吴焕焕 +4 位作者 任志红 张虹 杨圣祥 孙海伟 王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发生期,成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量较大。对3种种植模式下秋季绿盲蝽发生动态监测发现,9月份菊花盛花期对绿盲蝽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且对临近茶园的绿盲蝽回迁产生影响;10月,菊花萎凋后,处于花期的茶树对绿盲蝽的吸引作用开始突显,因此菊花园绿盲蝽数量迅速减少,而菊茶间作园绿盲蝽则由菊花转移至茶树继续为害。不同杀虫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茶园回迁期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第3次用药后7 d防效可达到80%以上,在生产中可作为茶园回迁期绿盲蝽防治的首选药剂。此外,茶园周围杂草可帮助绿盲蝽藏匿取食为害,应将秋季茶园杂草一并纳入防控范围,提高茶园绿盲蝽秋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园 种植模式 发生规律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飞 童友敏 +7 位作者 吴振晨 梁佳惠 毕思佳 徐婷婷 胡本进 邱坤 卓富彦 徐丽娜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Y4667D,Y4667C,I4758M,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Y4667D,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32.3%,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_(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性监测 鱼尼丁受体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棉蚜抗、感吡虫啉品系转录组比较分析
13
作者 王新霞 张慧斌 +3 位作者 刘雲祥 刘思雨 来有鹏 李秋荣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为挖掘枸杞棉蚜对杀虫剂吡虫啉产生抗药性的候选基因,以枸杞棉蚜对吡虫啉的室内抗药性品系和相对敏感性品系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2个品系的转录组数据,通过NCBI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在转录水平上对2个品系... 为挖掘枸杞棉蚜对杀虫剂吡虫啉产生抗药性的候选基因,以枸杞棉蚜对吡虫啉的室内抗药性品系和相对敏感性品系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2个品系的转录组数据,通过NCBI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在转录水平上对2个品系的差异基因GO功能及KEGG代谢途径等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其中8个候选差异基因(CYP6a2、CYP6a13、CYP6k1、CYP6j1、CYP4c1、AChE2、CarE和ALP3)的相对表达情况,并分析了抗药性相关基因的进化关系。经测序及序列拼接,共获得70 101条Unigene(单基因簇),平均长度为654.37 bp,在NR、GO和KEGG数据库中分别注释到29 131,27 861,2 993条Unigene。通过对两品系的差异基因进行NR注释分析,共发现289个差异基因,其中,22个可能与抗药性相关,包括9个解毒酶系基因(CYP6a13、CYP6k1、CYP6j1、CYP4c1和ALP3各1个,CYP6a2和CarE各2个),8个表皮蛋白基因(CP)及其前体(Cuticular protein precursor, CPP),1个靶标酶系基因(Alkaline phosphatase,AChE2),2个转录因子基因(WRKY1、LZTFL1,Leucine zipper transcription factor-like protein 1 gene),1个胰脂肪酶相关蛋白2基因(PLRP2)和1个多抗相关蛋白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定量结果表明,差异基因CYP6a2、CYP6a13、CYP6k1、CYP6j1、CarE和ALP3在抗药性品系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性品系。对抗药性相关重要基因CYP、GST、ALP和CP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分析基因的遗传关系,发现枸杞棉蚜与大豆蚜、豌豆蚜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获得了枸杞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与敏感性品系转录组的整体表达模式,筛选到抗药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发现2个品系中87.50%的候选差异基因在转录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量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棉蚜 吡虫啉 抗药性 敏感性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γ-氨基丁酸受体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毕京虎 王世辉 +1 位作者 叶非 付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88,共9页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在昆虫抑制性神经传递中发挥核心作用,是多种杀虫剂、杀螨剂的靶标。目前,商品化的GABAR类杀虫剂主要包括多氯环烷烃类、环二烯类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因频繁使用,害虫产生高抗性的同时,对非靶标生物、生态环境...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在昆虫抑制性神经传递中发挥核心作用,是多种杀虫剂、杀螨剂的靶标。目前,商品化的GABAR类杀虫剂主要包括多氯环烷烃类、环二烯类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因频繁使用,害虫产生高抗性的同时,对非靶标生物、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大部分被禁止在农业上使用。新型GABAR类杀虫剂异噁唑啉类和间苯二胺类杀虫剂的研发,有效缓解传统GABAR类杀虫剂产生的问题,具有安全高效、靶向性强、对哺乳动物低毒等特点,为防治害虫提供更有效的措施。文章详细介绍了新型GABAR类杀虫剂异噁唑啉类和间苯二胺类杀虫剂的现状及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高效杀虫剂和解决害虫抗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受体 间苯二胺类杀虫剂 异噁唑啉类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施用对秀珍菇和毛木耳的安全性评价
15
作者 张智颖 邱琴 +8 位作者 侯立娟 徐平 蒋宁 林金盛 李辉平 曲绍轩 马林 王伟霞 李福后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3-1742,共10页
采用拌料和喷雾两种施用方式,研究除虫脲、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这4种杀虫剂对秀珍菇和毛木耳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000 mg·L^(-1)的氯... 采用拌料和喷雾两种施用方式,研究除虫脲、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这4种杀虫剂对秀珍菇和毛木耳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000 mg·L^(-1)的氯虫苯甲酰胺拌料处理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1 000 mg·L^(-1)的氯虫苯甲酰胺或高效氯氰菊酯拌料处理对毛木耳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当采用拌料处理时:100 mg·L^(-1)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对秀珍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最小,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在48%以上;100 mg·L^(-1)呋虫胺处理对毛木耳子实体产量的影响最小,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在64%以上。当采用喷雾处理时:呋虫胺处理对秀珍菇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在47%以上;100 mg·L^(-1)呋虫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对毛木耳产量的影响最小,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在64%以上。用100~500 mg·L^(-1)的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拌料处理时,秀珍菇和毛木耳的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检出限(0.01 mg·kg-1)。当使用100~1 000 mg·L^(-1)的上述4种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时,秀珍菇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均在最大残留限量许可范围内;当使用100 mg·L^(-1)的上述4种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时,毛木耳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在最大残留限量许可范围内。兼顾食品安全和病害防治:在秀珍菇上,可选用100~1 000 mg·L^(-1)的呋虫胺进行喷洒处理或用100~500 mg·L^(-1)的高效氯氰菊酯进行拌料处理;在毛木耳上,可使用100 mg·L^(-1)的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喷雾处理或用100~500 mg·L^(-1)的呋虫胺进行拌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秀珍菇 毛木耳 菌丝 产量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四个棉花主栽区花蓟马田间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16
作者 王燕茹 常京宝 +4 位作者 向豪 崔金杰 马德英 樊宗芳 路伟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9-625,共7页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花主要种植区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对6种常用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双丙环虫酯、氟吡呋喃酮和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状。【方法】以云南农业大学提供的花蓟马为敏感品系,采用浸渍法测定上述6种...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花主要种植区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对6种常用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双丙环虫酯、氟吡呋喃酮和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状。【方法】以云南农业大学提供的花蓟马为敏感品系,采用浸渍法测定上述6种杀虫剂对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喀什泽普县、库尔勒和什力克乡和昌吉玛纳斯县田间花蓟马种群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值,并据此评估这4个田间种群对这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新疆4个地区花蓟马田间种群除对溴氰虫酰胺仍保持敏感水平外,对其他5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库尔勒种群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最高,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为32.6;泽普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水平最高,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RR为15.7;4个花蓟马田间种群对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和双丙环虫酯均达到了中低等抗水平(5.0<RR≤40.0)。【结论】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田间花蓟马的推荐药剂,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以延缓花蓟马抗药性发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棉花 杀虫剂 抗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甘蔗及土壤中5种农药残留
17
作者 韩慧鸾 张笑中 +4 位作者 董丰收 徐军 吴小虎 潘兴鲁 郑永权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88,共7页
本研究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UPLC-MS/MS)同时检测甘蔗及土壤中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吡虫啉及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为监测甘蔗生产中的农药应用风险提供方法参考。甘蔗和土壤样品分别经0.1%... 本研究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UPLC-MS/MS)同时检测甘蔗及土壤中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吡虫啉及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为监测甘蔗生产中的农药应用风险提供方法参考。甘蔗和土壤样品分别经0.1%甲酸-乙腈和乙腈振荡提取后,采用QuEChERS方法净化,流动相为甲醇和0.2%甲酸水,采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01、0.1 mg/kg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1.9%~115.5%,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为1.3%~11.8%,该方法在0.01~1 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0.9900,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可满足甘蔗和土壤中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吡虫啉及氯虫苯甲酰胺的检测方法要求。利用该方法对广西某产区的甘蔗农药残留进行监测,发现少量甘蔗样品中噻虫胺残留超标,其他目标杀虫剂在甘蔗样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农药限量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甘蔗 土壤 农药残留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检测玉米中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残留的方法
18
作者 李莹 仲伶俐 +2 位作者 李曦 刘炜 陈敏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45-2451,共7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and Safe)前处理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以及气相色谱(GC)快速检测玉米中14种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残留的方法。通过对色谱质谱条件、提取溶剂、... 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and Safe)前处理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以及气相色谱(GC)快速检测玉米中14种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残留的方法。通过对色谱质谱条件、提取溶剂、缓冲体系、净化剂、提取温度等进行优化,确定了以甲醇和0.1%甲酸+5 mmol/L乙酸铵作为流动相,0.1%(体积分数)氨水乙腈作为提取溶剂,4 g MgSO_(4)+1.5 g NaCl作为缓冲体系,-20℃冷冻离心等条件。14种杀虫剂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17,检出限(S/N=3)为0.08~4.50 g/kg,定量限(N=10)为0.30~13.5μg/kg。3个加标水平下(60、100、400μg/kg)的平均回收率为75.00%~125.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0%~14.64%。茚虫威、虫酰肼、虱螨脲等8种待测物表现为中等或强基质效应。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适用于玉米中14种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气相色谱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9
作者 林曼曼 刘琴 +7 位作者 韩光杰 黄立鑫 夏杨 李传明 张楠 陆玉荣 徐彬 徐健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为明确本单位分离自小卷蛾斯氏线虫共生菌YZ011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本研究在测定菌株YZ011对小菜蛾和草地贪夜蛾血腔注射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为明确本单位分离自小卷蛾斯氏线虫共生菌YZ011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本研究在测定菌株YZ011对小菜蛾和草地贪夜蛾血腔注射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血腔注射100 nL 1.0×10^(6)CFU/mL菌株YZ01124 h后,小菜蛾幼虫和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5.0%和56.7%,均显著高于血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YZ011为嗜线虫致病杆菌,其基因组含有1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与其同源性最高的嗜线虫致病杆菌菌株YL001和菌株SⅡ相比,菌株YZ011含有29个特异基因簇。菌株YZ011基因组中共注释到586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从基因组层面解析了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的分子特征,对菌株YZ011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线虫致病杆菌 杀虫活性 基因组 次级代谢产物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木虱的毒杀活性及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青青 于琳 +4 位作者 潘俊 李敏儿 董露露 牟桂萍 桑文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5-774,共10页
【目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是严重阻碍我国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两大病虫害,其防治手段单一。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nano-silicon dioxide,SiO_(... 【目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是严重阻碍我国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两大病虫害,其防治手段单一。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nano-silicon dioxide,SiO_(2)NPs)具有杀虫抑菌活性,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测定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木虱的毒杀活性及其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来探索有效防治柑橘病虫害新的措施。【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浸液法测定1,2,4,8和16 mg/mL 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1-2龄)、高龄若虫(3-5龄)和成虫的毒杀活性,计算处理后24,48和72 h时的柑橘木虱的校正死亡率和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不同发育阶段柑橘木虱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值,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处理后24和48 h时的柑橘木虱的形态和行为的变化;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00,200,400,800和1600μg/mL 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处理后48 h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计算相对抑菌率和有效中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_(50))值。【结果】处理后72 h时,8 mg/mL 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引起的柑橘木虱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7.50%,85.00%和57.14%,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949,1.9650和5.4648 mg/mL。处理后48 h时,1600μg/mL 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溃疡病菌的相对抑菌率达到53%,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溃疡病菌的48 h内的EC_(50)值为1.1853 mg/mL。【结论】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柑橘木虱具有明显毒杀效果,同时也可抑制柑橘溃疡病菌活性。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可同时作为柑橘木虱的有效杀虫剂和柑橘溃疡病菌的有效杀菌剂应用于柑橘病虫害的防治,为后续研究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药剂开发、田间应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柑橘溃疡病菌 Ag-SiO_(2) 纳米复合材料 杀虫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