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1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hem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Ren Ji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2,共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tterns,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rough expressions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he West,we draw lessons from W estern literary expressions in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get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文学 西方 中国 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trospect on the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 in History and Today --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2
作者 Zhang Haili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4-289,共6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rruption has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people,s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draws people’s atten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explained profound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view of interest with simple language,from which the origi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could be found.As a result,we can have a right starting point,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long-term exploration.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f Syun Zi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corrupt government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 学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 腐败现象 文化建设 全球化 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Identity of Personality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
3
作者 Lu Dongshuang Liu Yanz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0-285,共6页
The concept of"human"is essential in bioethics.Generally speaking,the concept of"human"is 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personalit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personality ... The concept of"human"is essential in bioethics.Generally speaking,the concept of"human"is 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personalit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personality identity"and"human"by Locke,Parfit and Kant.In comparison,Locke views self-awareness or reason as the key element of any appropriate concepts of"human".On the basis of Locke's viewpoint,Parfit makes explan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personality,and points out that personality identity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This view has been a progress but still has a utility thought.Therefor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human"is not entirely out of its species,and should be deeply based on our ow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 伦理观 连续性 系统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绿色金融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沈坤荣 李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176,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绿色金融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为逻辑导向,兼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然而,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实践在激励约束、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等方面尚有完善空间。为打通现有堵点、优化实践路径,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首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数字赋能,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最后要强化内外联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中国化与中国规则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医学新质高技术 被引量:9
5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原先的医学相比,医学新质高技术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构成基础也有不同,实践的后果和影响是复杂而且多维的;人造生命和人造人虽紧密相连但是不同质的;尽管人造人在未来也许在某些方面逼近真实,但自然人与人造人的界限仍是无法抹杀的;人造生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伦理学的辩护,但人造人类生命则是否定的;医学新质高技术只有在若干根本性伦理规约限度内纵横驰骋,方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新质高技术 合成生物学 人造生命 去自然化 人与自然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的三重统一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错位或者隔离,导致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后者则导致孩子的公共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割裂,导致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界限不明,或完全归于家庭或完全归于国家和社会,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割裂,或忽视整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忽视个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才能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家庭教育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杜立民 刘倬嫣 肖赵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157,共12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展实际,探讨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五大关键议题,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体系转型,并指出了这些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本文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自然人智交互的共享心智模型
8
作者 张亮 王晓宇 +2 位作者 刘舫 马翠霞 王宏安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2,共8页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框架,并结合心理理论等社会认知机制,共享心智模型在感知、认知、行为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共享空间模块,构建了包含共同经验、心理理论等模块的多维理论框架。通过共享外部空间的情境同步和共享内部空间的认知对齐,该模型能够动态描述人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机制,为设计具有社会智能的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交互自然性的量化评估与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智交互 自然交互 认知模型 心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斜发沸石和人粪生物炭吸附回收黄水中氮磷
9
作者 杨延梅 吕远洋 +2 位作者 陈可 蒋进元 李雅君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2,共9页
为实现黄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高效资源化,选用天然斜发沸石和人粪生物炭作为吸附剂,探究吸附剂投加量、粒径对黄水中氮磷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吸... 为实现黄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高效资源化,选用天然斜发沸石和人粪生物炭作为吸附剂,探究吸附剂投加量、粒径对黄水中氮磷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吸附剂均能有效降低黄水的pH、电导率以及溶解性总固体(TDS),对总有机碳(TOC)也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斜发沸石对NH_(4)^(+)-N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优势,对磷的吸附率则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粪基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性能优于斜发沸石,对NH_(4)^(+)-N、TP、PO_(4)^(3-)-P的吸附率分别可达78.14%、79.26%、80.48%。斜发沸石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小,实验条件下粒径为50~60目时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处理后,在吸附剂表面检测到多种新的有机物及含氮、磷无机盐,证实了两种吸附剂对黄水中的氮磷具有吸附能力。吸附氮磷后的斜发沸石和粪基生物炭不仅可作为缓释肥用于农业生产,还可进一步推动黄水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斜发沸石 人粪生物炭 黄水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化基因及其创新
10
作者 成龙 陈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8,共12页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与西方现代化迥然不同,并因而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观 中国式现代化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互补、互动、互生
11
作者 李芒 贺鹏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80,共7页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关注、培养与发扬人性,才能不断延续人类之于技术的主导地位。其二,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影响,而人工智能背后却隐藏着人类意向,人机互动是全人类智能与人类个体互动,需要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应对人机互动中人类智能的衰退危机。其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生是历史必然,并且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约束性,教育相关者需警惕人工智能“全盘接受”或“彻底禁用”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人性 主体性 共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之综合考察——基于墨、法、道、儒诸家比较的视角
12
作者 任蜜林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117,共9页
对于荀子的人性论,学界提出很多新的看法,如性朴说、性善说、性恶心善说等,试图为荀子的性恶论进行翻案。这些说法虽然推动了荀子的相关研究,但目前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作为先秦儒家的殿军,荀子的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其不但继承和... 对于荀子的人性论,学界提出很多新的看法,如性朴说、性善说、性恶心善说等,试图为荀子的性恶论进行翻案。这些说法虽然推动了荀子的相关研究,但目前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作为先秦儒家的殿军,荀子的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其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而且受到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的影响。因此,对于荀子的人性论,除了通过《荀子》本身的相关材料外,还需要在与墨家、法家、道家以及其他儒家等思想比较中来加以研究。通过比较,荀子的人性论与墨家、法家的性恶说、道家的性朴说以及儒家的性善论都不尽相同。其内在理路是基于“性伪之分”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又是建立在天人相分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从性伪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性恶、性朴的说法并不影响对荀子人性论逻辑结构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墨家 法家 道家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对舜形象的塑造与为士人“立法”的价值追求
13
作者 刘全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23,共15页
孟子对舜故事的讲述和阐释,蕴含着儒家学者的观念立场和价值追求。孟子将舜视为“东夷之人”,意在强调道德实践的进阶并非由所处环境、地域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孟子以舜立论,是将舜作为尽心为善、践行仁义的代表。在君臣... 孟子对舜故事的讲述和阐释,蕴含着儒家学者的观念立场和价值追求。孟子将舜视为“东夷之人”,意在强调道德实践的进阶并非由所处环境、地域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孟子以舜立论,是将舜作为尽心为善、践行仁义的代表。在君臣、父子伦理产生冲突之际,孟子选择的是孝道,认为孝养父母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孟子对舜与父母、弟弟象之间矛盾的观点,最终指向于孟子的王道政治,即仁义、仁爱是拥有天下的根本。通过对舜故事的叙述和阐释,孟子将舜塑造成为教化天下的榜样,让天下的民众明白,孝养事亲是仁的根本,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血亲范围内,而是指向了教化的功能、天下的大治。孟子所阐释的舜之孝道,与仁义密切关联,以至塑造出为法于天下的舜。孟子把舜塑造成为至孝至仁之人,以凸显孝亲尊亲是实现王道政治的基础,进而将舜的成长历程视为激励战国士人的榜样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王道政治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丧礼看儒家“以质救文”微旨
14
作者 蔡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然发生的情感才是美善健康的,也就是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由于情感的发生会受到私欲的影响,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中和的形态,因此教化的意义就突显了出来。教化是为了引导人的私欲合乎本性,从而使情感获得恰当的表达,因而孔子提出“以质救文”的主张,实是将尽性的目的重新置于礼文之中,让礼文的践行拥有发于本性的美善之情,使之呈现出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尚质 孔子之丧 性理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呈现、文化惯习与“索姆斯本性”——高尔斯华绥《有产者》中的“感官生活”
15
作者 胡强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2,F0003,共7页
高尔斯华绥的《有产者》以家族史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族的变迁,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这一阶级的精神挣扎。每个人物都参与到自己的命运演进之中,同时也通过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显现出充满欲望与焦虑的情感反应。高尔斯华绥的... 高尔斯华绥的《有产者》以家族史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族的变迁,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这一阶级的精神挣扎。每个人物都参与到自己的命运演进之中,同时也通过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显现出充满欲望与焦虑的情感反应。高尔斯华绥的笔锋渗入感官生活背后的人性幽暗,让“占有的法则”放大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文化症候,同时也通过“财富”“趣味”“心智”“情感”等关键词的互文进一步厚描了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身份转变、认同变迁及其精神代价,以文学特有的感性方式捕捉到了社会变迁过程中很多微妙而深刻的言外之意。趣味象征了一种阶级区隔,也凸显出一种充满权力感的意识形态修辞。索姆斯的新居折射出中产阶级情感观念的局限和偏见,体现了阶级身份与消费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从人物的自我呈现到生活方式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惯习,感官生活既是中产阶级精神史研究的焦点,也体现了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进程与文化观念之间的多重互动。索姆斯与妻子的情感矛盾强化了对“有产者”的思想批判,刻画了“有产者”及其“索姆斯本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赛特人 自我呈现 文化惯习 感官生活 索姆斯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16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7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及其价值意蕴
18
作者 成龙 张登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维度上,体现为人与人、国与国以及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互主体人我观;在身心关系维度上,表现为身与心、德与行、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的互主体身心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解决世界现代化危机提供了新型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互主体观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惠伦理的四重价值探析
19
作者 龚天平 彭杨兰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互惠伦理通过互惠的各种类型而体现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就积极互惠而言,在人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倡导人我之间善待彼此,即个体应做到回报所得、拒斥恶行、公正补偿,这有助于提升人我福祉;在群己互惠上,互惠伦理提倡群体与个体要相互顾及、相互成就,即群体要顾及、关照个体,个体要积极参与群体并为群体考虑,这有助于协调群己矛盾;在群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吁求群际交往互动、融洽相处、共存共赢,即群体与群体交换互利、交往互信、价值互鉴,这有助于促进群际和谐;在天人互惠上,互惠伦理基于自然对人类的付出而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之天,即人类要尊天、敬天,顺天、乐天,护天、事天,这有助于促进天人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伦理 人我福祉 群己矛盾 群际和谐 天人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的体用论及其无为思想
20
作者 陈徽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法道体,“以无为心”“以无为用”,摒弃一切有为之举,是曰“崇本息末”;二谓治者基于“有生于无”之理,以道家的无为吸纳、统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是曰“崇本举末”(或“守母存子”)。与上述无为思想相应,王弼还提出了“舍己”的功夫论:它以“无欲”为核心,以复归心体虚无的本来状态为指向。至于“性其情”,它原非指一种独立的涵养功夫,本意是强调性与其所发之情的一体相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用论 无为 舍己功夫 性其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