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ilure mechanism of large-diameter shield tunnels and its effects on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s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宇友 李宏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958-2965,共8页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llapse failure mechanism and th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s for the large-diameter shield tunnels were presented.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a velocity field m...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llapse failure mechanism and th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s for the large-diameter shield tunnels were presented.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a velocity field model using more different truncated solid conical blocks to clarify the multiblock failure mechanism.Furthermore,the shape of blocks between the failure surface and the tunnel face was considered as an entire circle,and the supporting pressure was assumed as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n the tunnel face and increased with the tunnel embedded depth.Th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s and failure mechanism above large-diameter shield tunnel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supporting pressures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diameter shield tunnel failure mechanism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s limit analysis theory supporting press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小曲率盾构隧道开挖诱发黏弹性地层沉降的解析解
2
作者 张治国 陈胤吉 +2 位作者 朱正国 魏纲 孙苗苗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9-321,共13页
目前针对小曲率盾构开挖诱发地层沉降的理论研究一般将地基视为线弹性体,未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预测时间效应下盾构沿曲线路径开挖的沉降变化。首先,建立Boltzmann黏弹性地基中的小曲率隧道掘进力学模型,将线弹性地层... 目前针对小曲率盾构开挖诱发地层沉降的理论研究一般将地基视为线弹性体,未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预测时间效应下盾构沿曲线路径开挖的沉降变化。首先,建立Boltzmann黏弹性地基中的小曲率隧道掘进力学模型,将线弹性地层参数泊松比、剪切模量进行Laplace变换,得到了黏弹性地层的时域参数;其次,将地层损失解及Mindlin位移解进行Laplace正逆变换,推导出黏弹性地层小曲率盾构施工中,因超挖地层损失、盾构尾部地层损失、刀盘面不平衡推力、盾壳不平衡摩擦力及盾尾注浆压力共同影响的沉降解;最后,将工程实测数据及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针对隧道曲率半径、盾构刀盘面半径及黏弹性地层剪切模量比等进行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曲率隧道内外侧横向地表沉降呈不对称分布,沉降峰值向内侧偏移,随时间增长,沉降槽曲线向下移动,沉降量增大;相较于较大的隧道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率半径发生等量变化时对地层沉降的影响更显著;隧道曲率半径及黏弹性地层剪切模量比的减小,刀盘面半径及超挖量的增大,使得盾构尾部处横向地表沉降增大,也使得刀盘面前方和后方地表的隆起与沉降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地层 小曲率隧道 超挖量 地层沉降 LAPLACE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地下水回灌模型试验研究
3
作者 曾超峰 陈宏波 +5 位作者 王硕 薛秀丽 蔡钢 朱彤 韩磊 徐长节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6-1544,共9页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理模拟,将有助于更加经济且高效地确立回灌优化方案。以天津某地铁基坑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基坑抽水与回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实验室尺度下再现实际基坑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具体地,通过布设水位观测井、位移传感器及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了基坑抽水与回灌过程中坑内外水位变化、围护结构侧移和其两侧水土压力变化及坑外地表沉降,探讨了不同回灌量条件下水位及坑外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实验室尺度下的基坑抽水-回灌试验可较好地再现实际基坑抽水与回灌所带来的水位下降与抬升;②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进行回灌时,回灌井底部附近水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可诱发相应位置处围挡向坑内运动并进而导致坑外地面沉降,实际工程中应谨慎确定紧挨基坑围挡处回灌井的回灌量以避免围挡向坑内的大幅偏转及由此带来的沉降增量,对于地表变形需严格控制的工程,不宜将回灌井设置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降水 地下水回灌 地表沉降 变形控制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达 肖超 +4 位作者 梁小强 孔纲强 黎永索 蒋磊 杨仙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3-793,共11页
城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时,其上覆土体会产生应力转移和位移传递,为准确预测深埋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基于能量法考虑“土拱效应”影响下的地层损失计算模型,开展了盾构施工地表沉降预测方法研究。首先,综合考虑隧道施工方... 城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时,其上覆土体会产生应力转移和位移传递,为准确预测深埋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基于能量法考虑“土拱效应”影响下的地层损失计算模型,开展了盾构施工地表沉降预测方法研究。首先,综合考虑隧道施工方法及“土拱效应”等因素,对Loganathan公式进行优化改进,采用Terzaghi理论计算土拱作用下的土体回弹变形,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圆形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其次,基于弹性Maxwell-Betti功互换定理,考虑圆形盾构隧道衬砌支护作用,通过构建两组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弹性力学模型计算模型,推导出能量法理论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理论解析式;最后,针对5个典型盾构隧道工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土拱效应的预测方法更加有效,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监测沉降值,验证了该方法在盾构隧道工程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能量法 地表沉降 土拱效应 地层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空效应的杭州软黏土超深基坑地表沉降分析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熊一帆 应宏伟 +2 位作者 张金红 程康 李冰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9,共12页
利用PLAXIS 3D软件和软土蠕变模型,建立杭州中心项目超深基坑群B2基坑的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时空因素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引入互补误差函数和三折线模型,利用数值结果对既有互补误差函数进行修正,提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地表沉降快... 利用PLAXIS 3D软件和软土蠕变模型,建立杭州中心项目超深基坑群B2基坑的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时空因素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引入互补误差函数和三折线模型,利用数值结果对既有互补误差函数进行修正,提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地表沉降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软黏土蠕变既诱发围护墙的附加侧移从而引起土体沉降,又诱发坑外土体产生不依赖于围护墙侧移的沉降;忽略软土蠕变对预测超深基坑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不弱于其对墙体侧移的影响;基坑深度和开挖速率相同时,开挖面积直接决定施工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软黏土蠕变诱发的地表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超深基坑 地表沉降 时空效应 互补误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蠕变特性及沉降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校辉 赵子毅 +2 位作者 郭楠 钱豹 朱彦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9-1500,1510,共13页
大面积分层填筑完成后的填方地基具有横观各向同性的特点,且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后沉降预测困难,同时考虑横观各向同性和非饱和特性的蠕变模型未见提出。为此,改进非饱和土真三轴仪、制备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试样,通过土-水特征曲线... 大面积分层填筑完成后的填方地基具有横观各向同性的特点,且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后沉降预测困难,同时考虑横观各向同性和非饱和特性的蠕变模型未见提出。为此,改进非饱和土真三轴仪、制备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试样,通过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得到不同深度处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通过固结排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偏应力和净围压作用下黄土填土的蠕变特性;依据蠕变曲线确定修正Burgers元件模型中6个参数的表达式,建立了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总体呈非线性衰减蠕变,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偏应力和净围压均对其蠕变特性有显著影响;蠕变稳定应变与初始压实度呈线性变化关系,提高土体的压实度,可以有效减小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基于修正Burgers模型建立了能反映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应力水平影响,并能准确描述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填方地基工后沉降规律的预测算法;通过实际工程监测结果验证,所提出的工后沉降预测算法简单实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研究成果能够丰富和发展非饱和土的蠕变模型,为解决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观各向同性 非饱和黄土 填方地基 三轴蠕变试验 修正Burgers模型 工后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MSCNN和GRU的地铁站沉降趋势预测
7
作者 谢翊 鲍闯 +3 位作者 庞景宝 何义 王杰 鲁军朋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5-169,共5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地铁施工与运营中沉降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预测地铁站沉降趋势,进而实现早期预警和有效维护,已成为当前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SCNN...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地铁施工与运营中沉降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预测地铁站沉降趋势,进而实现早期预警和有效维护,已成为当前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SCNN)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预测模型,通过MSCNN模块对沉降数据进行多尺度特征提取,再利用GRU模块对时序动态进行建模,旨在同时捕捉局部细节与整体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传统预测模型,验证了其在地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潜力。该方法为地铁站沉降趋势预测提供了一条融合多尺度空间特征与时序信息的新路径,有助于提前预警并指导维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 深度学习 地势沉降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暗挖施工穿越地裂缝带围岩响应规律——以西安地铁6号线为例
8
作者 郭哲昊 黄强兵 +2 位作者 苟玉轩 郭治宇 李晨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70,共15页
地裂缝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地质灾害,对西安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与长期运营构造成了威胁。为了揭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施工围岩扰动影响规律,以西安地铁6号线穿越地裂缝带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例尺为1∶20的物理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 地裂缝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地质灾害,对西安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与长期运营构造成了威胁。为了揭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施工围岩扰动影响规律,以西安地铁6号线穿越地裂缝带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例尺为1∶20的物理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隧道穿越地裂缝带暗挖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与围岩应力变化随开挖步长呈反“S”型,其发展大致分为微变形、急剧变形和稳定变形3个阶段;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与围岩应力的峰值均出现在地裂缝处,且随着与地裂缝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受地裂缝影响的范围为上盘20.1 m、下盘18.6 m;开挖方向决定了围岩应力与变形的大小,从地裂缝下盘至上盘开挖方式引起的地表沉降与围岩应力均要略小于从地裂缝上盘至下盘开挖方式;开挖过程中围岩在地裂缝处出现应力松弛,围岩应力增加最大值可达3.05 kPa(对应原型值为61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暗挖 地裂缝 模型试验 地表沉降 围岩 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式隔离桩对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引发地表沉降的影响
9
作者 唐泽人 陈辰 +2 位作者 朱元昌 杜亚南 柳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902-10909,共8页
为探究门式隔离桩对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产生的地表沉降影响及地表变形规律,基于上海市机场联络线2标段,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通过数值模型及解析公式对比分析了无隔离桩情况下的地表沉降。随后... 为探究门式隔离桩对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产生的地表沉降影响及地表变形规律,基于上海市机场联络线2标段,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通过数值模型及解析公式对比分析了无隔离桩情况下的地表沉降。随后对比了单侧、双侧和门式3种隔离桩设置形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并利用现有解析公式验证了单侧隔离桩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了盾构隧道在门式隔离桩内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相关结论如下:通过比较及理论验证,门式隔离桩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最好,并通过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隧道在门式隔离桩内施工的进行,在近高铁桥桩处地表沉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远离高铁桥桩处地表沉降呈现轻微隆起现象;大直径盾构隧道在门式隔离桩内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中线位置,隔离桩内距离隧道中心越近沉降量越大,且在靠近隔离桩一侧沉降值明显增加;在隔离桩外侧随距离增加地表沉降逐渐减小,但在0.5倍门式隔离桩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出现平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式隔离桩 大直径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理论计算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地铁换乘站深大基坑施工力学响应数值研究与现场实测
10
作者 王圣涛 李然 +2 位作者 申志军 邓能伟 邓稀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145,155,共11页
“T”形换乘枢纽车站深大基坑与单个地铁车站中型基坑存在空间结构明显差异,其力学转换复杂导致安全问题突出。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基础与施工经验,故亟需深入分析“T”形车站深大基坑的施工力学响应规律并进行安全风险控制。基于合肥地铁... “T”形换乘枢纽车站深大基坑与单个地铁车站中型基坑存在空间结构明显差异,其力学转换复杂导致安全问题突出。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基础与施工经验,故亟需深入分析“T”形车站深大基坑的施工力学响应规律并进行安全风险控制。基于合肥地铁3号线与5号线换乘的“T”形枢纽站工程实践,阐述其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案,借助数值模拟探究基坑施工力学行为的渐近性演化规律,并通过实地监测获取地表沉降、桩体侧移和钢支撑轴力等变形受力数据,以揭示换乘节点施工风险及不同位置力学响应差异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基坑开挖支护的相应工程建议。研究表明,仿真研究与现场实测均由于挖深最大且缺乏约束,车站基坑换乘节点处地表沉降及桩体侧移比其他部位高20%~30%,应加固周边土体并加强支护;因端头井基坑尺寸较小,其地层变形较标准段低15%~20%;基坑标准段钢支撑除倒数第2道外,其余钢支撑轴力低于设计值的60%,钢支撑间距及直径可进一步优化,较深基坑的设计参数应高于较浅基坑;实测地表沉降和侧移峰值均低于控制值30 mm,钢支撑轴力也远低于控制值1800 kN,表明“T”形换乘车站基坑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换乘车站 深大基坑 地表沉降 桩体位移 现场实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两侧零距离深基坑开挖影响数值模拟
11
作者 李忠超 贺振昭 +2 位作者 梁荣柱 肖铭钊 吴文兵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8,共11页
针对既有车站两侧“零距离”深基坑开挖严重威胁车站结构服役安全的问题,以某地铁车站两侧清障井基坑项目为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四基坑和双基坑2种方案对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移、车站侧墙和既有车站结构底板的影响,按较优... 针对既有车站两侧“零距离”深基坑开挖严重威胁车站结构服役安全的问题,以某地铁车站两侧清障井基坑项目为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四基坑和双基坑2种方案对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移、车站侧墙和既有车站结构底板的影响,按较优方案施工并以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四基坑和双基坑方案引起地表最大沉降分别为0.24和5.33 mm;2种方案引起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分别为5.5和14.4 mm,2种方案均会引起车站侧墙发生朝向基坑内的侧移,最大位移分别为1和4 mm,且最大侧移出现在墙底;2种方案引起既有车站底板大致呈“马鞍状”隆起形态分布,但最大隆起均小于规范的预警值;2种方案均能保证既有车站两侧“零距离”深基坑的开挖过程安全和地铁车站结构安全;双基坑方案的既有车站结构底板实测位移分布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度吻合,实测和模拟的最大隆起位移分别为1.00和0.88 mm,该方案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兼顾了施工简便与工期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铁车站结构服役安全 地表沉降 围护结构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融合的盾构掘进地表沉降预测
12
作者 徐建华 虞梦菲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91,共8页
为提高对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的准确性,采用基于子集模拟思想的贝叶斯更新方法进行关键土体参数的概率反分析,充分融合现场监测数据,动态预测由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并探讨了子集模拟每层的样本数量和融合监测数据阶段数对参... 为提高对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的准确性,采用基于子集模拟思想的贝叶斯更新方法进行关键土体参数的概率反分析,充分融合现场监测数据,动态预测由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并探讨了子集模拟每层的样本数量和融合监测数据阶段数对参数后验分布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杭州某隧道工程中,研究结果表明:子集模拟每层样本数量的增加虽然可以提高反演分析的稳定性,但过大的样本会增加计算负担;结合监测数据的阶段数越多,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估计越低,预测的变形也会越接近监测值,笔者所提方法应用于隧道地表沉降预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盾构隧道 数据融合 贝叶斯方法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扩底承载式斜撑支护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仉文岗 严玉苗 +3 位作者 袁运涛 陈春霞 牟云贞 黎泳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扩底承载式钢管混凝土斜支撑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坑开挖支护技术,许多工程案例已经证实了其良好的支护性能,但目前还缺乏对该倾斜支撑功能机理的深入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应用扩底承载式斜撑基坑开挖的数值模型,利用监测数据验证... 扩底承载式钢管混凝土斜支撑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坑开挖支护技术,许多工程案例已经证实了其良好的支护性能,但目前还缺乏对该倾斜支撑功能机理的深入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应用扩底承载式斜撑基坑开挖的数值模型,利用监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基于此模型探究扩底承载式斜撑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工况时的挡墙变形、基底隆起量和地表沉降量得到土体刚度、土体强度、斜支撑的倾斜角度对扩底承载式斜撑支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底斜撑对基坑开挖的土体与支护变形具有明显控制效果,能有效减小基坑的基底隆起、挡墙侧移和坑外地表沉降,且在软土地区的适用性更高;扩底斜撑倾斜角度的增加使支撑趋于横向受力,具有更高的承载力,有利于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和挡墙的变形,但会提高工程造价,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以及对土体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倾斜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有限元 扩底斜撑 地表沉降 基底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定向钻钻进过程地表沉降控制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李建斌 袁家怡 +2 位作者 罗沈 詹芝洁 黄文聪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在软土分布广泛的华南沿海地区采用水平定向钻非开挖技术建设地下电缆、供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往往面临较大挑战。针对软土地层中水平定向钻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沿海地区中山市某水平... 在软土分布广泛的华南沿海地区采用水平定向钻非开挖技术建设地下电缆、供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往往面临较大挑战。针对软土地层中水平定向钻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沿海地区中山市某水平定向钻施工铺设电缆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方式得到不同注浆加固土体参数,运用数值计算方法探究了不同水灰比注浆加固方案对土体的加固效果,以及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应用于现场工程,验证了注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同时探讨了土体参数与地表最大沉降值的关系,推导得出注浆加固土体的临界水灰比。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0.80注浆加固方案可有效减少水平定向钻钻进过程造成的地表沉降,最大减少约92.4%;经数理逻辑统计方式推导出临界水灰比为0.90,当加固方案中的水灰比大于0.90时,地表土体加固效果不佳,土体稳定性不足,反之,土体可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该文采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了解软土地层加固方式和加固过程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也为同类型软土地层开展水平定向钻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定向钻 注浆加固土体 地表沉降 临界水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土矩形顶管下穿机场高速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15
作者 郑鹏程 黄家豪 +3 位作者 刘维 黄雪梅 刘昊 赵冬梅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9,共9页
针对浅埋矩形顶管下穿重要风险源问题,以北京地铁12号线三元桥站地下通道矩形顶管近距离下穿高速路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对高速路路基路面结构层进行精细化建模,并模拟下穿施工全过程;分析矩形顶管下穿高速路的地表变形规律,并对顶... 针对浅埋矩形顶管下穿重要风险源问题,以北京地铁12号线三元桥站地下通道矩形顶管近距离下穿高速路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对高速路路基路面结构层进行精细化建模,并模拟下穿施工全过程;分析矩形顶管下穿高速路的地表变形规律,并对顶管施工中机头支护压力、地层损失、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采用视频监测对高速路沉降进行监测及验证。结果表明:浅埋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可以概括为地表轻微隆起、地表迅速沉降和沉降最终稳定3个阶段;地层损失和注浆压力变化对沉降量的变化最为敏感;由现场视频监测数据可知,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反映顶管施工对地表变形的基本规律,高速路面最大沉降满足≤15 mm的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矩形顶管 数值模拟 精细化三维建模 地表变形 现场视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堆载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影响研究
16
作者 张金秋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9,14,共5页
[目的]为研究地面堆载作用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某区间段的堆载施工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对比隧道收敛、沉降实测数据,分析了地面堆载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在不同堆载工况下,隧... [目的]为研究地面堆载作用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某区间段的堆载施工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对比隧道收敛、沉降实测数据,分析了地面堆载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在不同堆载工况下,隧道累计收敛差值随环号增加呈“M”形变化,本次隧道收敛差值随环号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堆载工况下的隧道累计收敛差值大于无堆载和部分卸载工况下的,本次隧道收敛差值则小于无堆载和部分卸载工况下的;下行线隧道累计收敛差值、本次隧道收敛差值均高于上行线隧道的,下行线隧道收敛程度较上行线隧道的严重。不同堆载工况下,隧道累计沉降差值绝对值、本次隧道沉降差值绝对值随环号的增加均先增大后减小。堆载工况下的隧道累计沉降差值、本次隧道沉降差值绝对值大于无堆载和部分卸载工况下的;下行线本次隧道沉降差值绝对值大于上行线隧道的。部分卸载工况下,隧道有上抬趋势。对比隧道收敛与沉降变形,堆载工况下,隧道累计、本次隧道沉降差值均高于隧道累计、本次隧道收敛差值,隧道沉降幅度大于隧道收敛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面堆载 盾构隧道 收敛变形 沉降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ed image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ground displacement using nonuniform convergence model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小礼 黄阜 王金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859-865,共7页
Based on the image theory,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unneling-induced ground displacement were deriv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onuniform convergence model.The reasonable value of Poisson ratio in the analytical sol... Based on the image theory,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unneling-induced ground displacement were deriv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onuniform convergence model.The reasonable value of Poisson ratio i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was discussed.The ground settlement width parameter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ground condition was introduced to modif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proposed above,and new analytical solutions were presented.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the present solutions using the nonuniform convergence model,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for four engineering projects,including 38 measured data of ground settlement.The agreement shows that the present solutions using the nonuniform convergence model are eff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tunneling-induced ground displac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way tunnel ground displacement image method ground settlement width 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墙顶支撑对开挖前抽水引发基坑变形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秀丽 朱龙 +3 位作者 曾超峰 王硕 陈秋南 郭志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8-689,共12页
基坑内抽水可诱发基坑围挡向坑内偏转并进而导致坑外土体随动沉降;在基坑土方开挖前,由于基坑内的支撑体系尚不能被完整架设,仅坑内土体可起到约束围挡变形的作用,此时,坑内抽水引起的围挡偏转十分明显。本文系统研究了围挡顶部支撑对... 基坑内抽水可诱发基坑围挡向坑内偏转并进而导致坑外土体随动沉降;在基坑土方开挖前,由于基坑内的支撑体系尚不能被完整架设,仅坑内土体可起到约束围挡变形的作用,此时,坑内抽水引起的围挡偏转十分明显。本文系统研究了围挡顶部支撑对土方开挖前抽水引发基坑变形的控制效果,首先通过抽水试验探究了坑内外强水力连通时墙顶支撑对抽水引发基坑变形的影响,并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若干典型参数(如,坑内降水深度等)对围挡顶部支撑控制基坑变形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围挡顶部支撑仅能有效限制浅埋范围内的围挡侧移(本文约埋深11 m范围内),对深埋位置围挡侧移的限制效果十分有限,且随着降水深度的增加,变形控制效果越弱;对于开挖前抽水深度较大的工程,仅采用围挡顶部设置支撑的方法可能无法有效限制围挡侧移的发展;另外,围挡顶部支撑仅能有效限制基坑围挡后方一定范围内(本文约10 m)的地表沉降,且当坑内外有水力联系时,由于坑外水位下降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围挡顶部支撑并不能明显体现限制坑外最大地面沉降的作用,此时,应结合坑外地下水回灌进行沉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前抽水 墙顶支撑 围护结构侧移 土体沉降 抽水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域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复合地层隧道掘进地表沉降预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潘秋景 吴洪涛 +1 位作者 张子龙 宋克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1,共13页
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诱发地表沉降的准确预测是隧道工程安全建设与施工决策的关键问题。基于隧道施工诱发地层变形机制构建隧道收敛变形与掘进位置的联系,并将其耦合至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简称DNN)框架,建立了预测盾构掘... 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诱发地表沉降的准确预测是隧道工程安全建设与施工决策的关键问题。基于隧道施工诱发地层变形机制构建隧道收敛变形与掘进位置的联系,并将其耦合至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简称DNN)框架,建立了预测盾构掘进诱发地层变形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简称PINN)模型。针对隧道上覆多个地层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多域物理信息神经网络(multi-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简称MPINN)模型,实现了在统一的框架内对不同地层的物理信息分区域表达。结果表明:MPINN模型高度还原了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准确预测复合地层中隧道开挖诱发的地表沉降;由于融入了物理机制,MPINN模型对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的问题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不同地质和几何条件下隧道诱发地表沉降的预测;基于工程实测数据,提出的MPINN模型准确预测了监测断面的地表沉降曲线,可为复合地层下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 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机器学习 数据物理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卵石地层矿山法隧道长管棚支护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戴志仁 胡瑞青 +1 位作者 王泽宇 杨晓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4,共7页
研究目的:砂卵石地层由于卵石强度高且颗粒分布无序,因此长管棚施工地层扰动大且支护效果难以保证,已成为制约隧道实际应用的一大瓶颈。本文以某轨道交通暗挖法车站为依托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直... 研究目的:砂卵石地层由于卵石强度高且颗粒分布无序,因此长管棚施工地层扰动大且支护效果难以保证,已成为制约隧道实际应用的一大瓶颈。本文以某轨道交通暗挖法车站为依托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直径、不同环向间距条件下长管棚的支护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揭示砂卵石地层矿山法隧道长管棚支护机理,提出最佳支护参数。研究结论:(1)砂卵石地层,暗挖隧道管棚超前支护条件下,地层沉降变形在向地表传递过程中,沿高度方向的折减率约为0.91 mm/m;(2)管棚超前支护效果对矿山法隧道工程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须采取措施减小管棚施工扰动及相应地层变形;(3)根据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地表沉降随管棚支护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管棚环向间距的增大而增加,且基本呈正相关;(4)为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并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建议直径127 mm管棚环向间距宜为35 cm,支护长度宜为40 m;直径159 mm管棚建议环向间距宜为40 cm,支护长度宜为40 m;直径209 mm管棚建议环向间距宜为45 cm,支护长度宜为50 m;管棚直径与其最佳打设长度正相关;(5)本研究结论可为砂卵石地层矿山法隧道支护措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卵石地层 管棚 直径 环向间距 支护长度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