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bration-induced bias error reduction using loop gain compensation for high-precision fiber optic gyroscopes
1
作者 CHEN Heyu QIN Xuexin +2 位作者 XIE Huan KONG Linghai ZHENG Yu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1期224-232,共9页
Vibration-induced bias deviation,which is generated by intensity fluctuations and additional phase differences,is one of the vital errors for fiber optic gyroscopes(FOGs)operating in vibration environment and has seve... Vibration-induced bias deviation,which is generated by intensity fluctuations and additional phase differences,is one of the vital errors for fiber optic gyroscopes(FOGs)operating in vibration environment and ha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applications of high-precision FOGs.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suppressing vibration-induced errors mostly concentrate on reinforcing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optical path as well as the compensation under some specific operation parameters,which have very limited effects for high-precision FOGs maintaining performances under vibration.In this work,a technique of suppressing the vibration-induced bias deviation through removing the part related to the varying gain from the rotation-rate output is put forward.Particularly,the loop gain is extracted out by adding a gain-monitoring wave.By demodulating the loop gain and the rotation rate simultaneously under distinct frequencies and investigating their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the vibrationinduced bias error is compensated without limiting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 or environments,like the applied modulation depth.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achieved the reduction of bias error from about 0.149°/h to0.014°/h during the random vibration with frequencies from20 Hz to 2000 Hz.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feasible route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s of high-precision FOGs heading towards high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induced error fiber optic gyroscope(FOG) loop g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lgorithm for Ocean 4A scatterometer
2
作者 LIU Yongqing LIU Peng +3 位作者 ZHAI Limin LIU Shuyi JIA Yan ZHANG Xiangku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2期344-352,共9页
The Ocean 4A scatterometer, expected to be launched in 2024, is poised to be the world’s first spaceborn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utilizing a digital beamforming system. To ensure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perf... The Ocean 4A scatterometer, expected to be launched in 2024, is poised to be the world’s first spaceborn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utilizing a digital beamforming system. To ensure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performance sta-bility across diverse environments, stringent requirements are placed on the dynamic range of its receiv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exposition of a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base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 design for the spaceborne scatterometer. Implemented on an FPGA, the algo-rithm harnesses its parallel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high-speed performance to monitor the received echo signals in real time. Employing an adaptive AGC algorithm, the system gene-rates gain control codes applicable to 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variable attenuator, enabling rapid and stable adjust-ment of signal amplitudes from 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amplifier to an optimal range. By adopting a purely digital pro-cessing approach,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GC algorithm exhibits several advantages, including fast con-vergence, strong flexibility, high precision, and outstanding sta-bility. This innovative design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the Ocean 4A scatterometer, with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spaceborn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borne scatterometer 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signal acqui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IN-LSTM网络的雷达PRI序列还原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忠媛 鲜果 +1 位作者 龚晓峰 雒瑞森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49,共7页
开展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模式识别工作是电子支援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下,受雷达辐射源部署和接收设备本身影响,雷达脉冲丢失率极高,导致分选后PRI序列调制规律被破坏,现有的PRI模式识别方法... 开展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模式识别工作是电子支援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下,受雷达辐射源部署和接收设备本身影响,雷达脉冲丢失率极高,导致分选后PRI序列调制规律被破坏,现有的PRI模式识别方法准确率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从PRI序列还原角度出发,并结合PRI序列本质是时序序列的特点,提出GAIN-LSTM(Generative Adversarial Imputation Nets and Long Short Term Memory)网络架构,其先对丢失脉冲位置进行补全操作,恢复PRI调制规律,然后对还原后PRI序列进行调制模式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GAIN-LSTM网络架构在脉冲丢失率70%时仍保持95%的正确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重复间隔调制 数据补全 模式识别 gain-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电平双向全桥多谐振DC-DC变换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纯江 李旭明 +2 位作者 刘明 郭忠南 阚志忠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储能系统中通常直流母线侧电压等级较高而电池侧电压较低且电压变化范围宽的情况,提出1种三电平双向全桥多谐振DC-DC变换器拓扑,其高压侧采用三电平结构,可减小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谐振腔设计为带有辅助电感的LLCLC多谐振结构,使其... 针对储能系统中通常直流母线侧电压等级较高而电池侧电压较低且电压变化范围宽的情况,提出1种三电平双向全桥多谐振DC-DC变换器拓扑,其高压侧采用三电平结构,可减小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谐振腔设计为带有辅助电感的LLCLC多谐振结构,使其等效电路左右对称,可达成正、反向工作对等驱动控制,从而实现功率双向传输。采用改进的同步变频控制策略,使高、低压侧开关管正、反向工作时均可实现全范围零电压开通。与传统LLC谐振拓扑相比,所提拓扑能够在较窄的频率范围内实现更宽范围的电压增益。通过对谐振腔参数的优化设计可使变换器同时传输电流基波和3次谐波功率,在高频段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最后搭建2 kW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 双向直流变换器 多谐振 软开关 高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变增益自适应滑模观测器在锂电池SOC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坚 高超 毕宇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8,共8页
锂离子电池动态模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估算精度直接影响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监测与控制效果。为提高锂离子电池SOC的估算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变增益的自适应滑模... 锂离子电池动态模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估算精度直接影响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监测与控制效果。为提高锂离子电池SOC的估算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变增益的自适应滑模观测器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模型,该方法利用滑模观测器的鲁棒性,以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在传统滑模面上引入积分项,同时采用梯度下降规则增益自适应,减小观测器抖振同时提高SOC的预测精度与系统的鲁棒性,并通过李亚普洛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提方法的稳定性;最后,在动态压力测设(dynamic stress test,DST)和联邦城市运行(federal urban driving schedule,FUDS)工况下对所提方法与滑模观测器(sliding mode observe,SMO)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所提方法在估算上具有更小的抖动与较高的估算精度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状态 滑模观测器 增益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放大器增益动态特性与自适应优化控制
6
作者 胡元闯 陈醒基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5-220,共6页
提升激光放大器的信号放大效能关键在于优化其增益动态特性。鉴于激光放大器机制的复杂性及传统优化方法的低效,结合自适应控制与哈里斯鹰优化算法,提出激光放大器增益动态特性与自适应优化控制方法。剖析其工作原理,构建了精确的稳态... 提升激光放大器的信号放大效能关键在于优化其增益动态特性。鉴于激光放大器机制的复杂性及传统优化方法的低效,结合自适应控制与哈里斯鹰优化算法,提出激光放大器增益动态特性与自适应优化控制方法。剖析其工作原理,构建了精确的稳态与功率耦合方程,以量化增益与平坦度,得到增益动态特性。以最大化输出增益并最小化增益平坦度为目标,采用哈里斯鹰算法,凭借其高效的搜索机制,迅速找到最优参数配置,实现了对增益动态特性的精准调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输出增益检测精度高,误差小于0.05%。优化后输出增益达23 dB,增益平坦度低于2 dB,信号光功率提升2.7倍,具有良好的增益动态特性优化与信号放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放大器 输出增益 增益平坦度 增益动态特性 哈里斯鹰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零件轮廓精度的五轴机床位置环增益智能匹配方法
7
作者 吕盾 赵宇飞 +3 位作者 刘硕 索奇 刘辉 张会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21,共8页
五轴机床加工复杂曲面零件时,由于加工路径曲率大、进给加速度大等原因,零件轮廓精度难以控制。本文基于五轴机床轮廓误差与各轴位置环增益的显函数关系,提出五轴机床联动轨迹精度的智能控制流程。通过“自我感知”各轴指令位置与跟随... 五轴机床加工复杂曲面零件时,由于加工路径曲率大、进给加速度大等原因,零件轮廓精度难以控制。本文基于五轴机床轮廓误差与各轴位置环增益的显函数关系,提出五轴机床联动轨迹精度的智能控制流程。通过“自我感知”各轴指令位置与跟随误差、“自我分析”联动轨迹轮廓误差超差位置、“自我决策”最优轮廓误差及对应位置环增益,为不同零件配置专属增益,从而保证复杂曲面零件加工精度。KMC400U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各轴位置环增益为(70,70,80,70,75),为S形试件直纹面A配置专属增益(70,68,80,59,70)后,最大轮廓误差降低了43.75%;为叶轮小叶片吸力曲面配置专属增益(40,70,48,40,75)后,最大轮廓误差降低了28.57%。S试件直纹面A和叶轮小叶片吸力曲面的专属增益的计算时间分别为38.4 s和5.7 s,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轴机床 复杂曲面零件 轮廓误差 位置环增益 增益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二极管放大电路的SPICE仿真与实验研究
8
作者 丛梦龙 周昆鹏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9-24,共6页
为整体提升光电二极管放大电路性能,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软件仿真和实验测试对设计方案加以优化。首先从系统传递函数角度出发,揭示引发电路振荡的原因,即开环增益和反馈因子之间特定幅度和相位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TINA SPICE交流... 为整体提升光电二极管放大电路性能,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软件仿真和实验测试对设计方案加以优化。首先从系统传递函数角度出发,揭示引发电路振荡的原因,即开环增益和反馈因子之间特定幅度和相位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TINA SPICE交流和瞬态仿真功能,以图解方式直观阐明振荡条件,并给出用于相位补偿的反馈电容取值不同时所测得的环路增益波特图,以及系统频率响应、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对比上述仿真结果,讨论反馈电容对系统稳定性和带宽的影响,并进一步考虑稳定性和带宽,计算出补偿电容的理想取值。针对因电容过小而在应用中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以T型阻容网络等效小电容的策略,并通过仿真加以验证。最后,对系统相位裕度和带宽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补偿电容为5 pF时,相位裕度约为68.4°,过冲优于8%,未见振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二极管 开环增益 TINA SPICE 反馈因子 环路增益 相位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9
作者 胡鹏飞 叶雨浓 +4 位作者 王通锐 王晶 王星 伏兵哲 高雪芹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6,共12页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分别为0.05%~69.04%、1.07%~72.90%和0~20.08;株高、茎粗、分枝数与鲜草产量极显著相关,分枝数与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显著相关,不同茬次间除鲜干比和茎叶比外均显著相关;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FM22、FM7、FM15、FM1这4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株高、茎粗、分枝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和种子产量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78%、0.43%、10.21%、1.08%、4.82%、-0.16%、-0.27%、9.36%。35个半同胞家系各性状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初步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以为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半同胞家系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过程中的网点增大分析
10
作者 张改梅 蒋亚芸 +7 位作者 郭建森 顾灵雅 栗丹阳 乔俊伟 胡艳 陈逸丹 任志豪 冯嘉仪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5,共7页
柔性版印刷中网点增大直接影响印刷质量,为分析印刷过程中网点增大规律,本研究通过柔印版印刷打样,分析了从印版到印刷品油墨转移过程中网点形状的变化及网点增大规律,进而分析柔性版网点变形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印版上网... 柔性版印刷中网点增大直接影响印刷质量,为分析印刷过程中网点增大规律,本研究通过柔印版印刷打样,分析了从印版到印刷品油墨转移过程中网点形状的变化及网点增大规律,进而分析柔性版网点变形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印版上网点百分比为50%的区域,当印刷速度为0.4m/s,印刷压力分别为125N、150N和175N时,样张上网点直径分别为211.55μm、216.78μm、229.53μm;压力为125N,速度分别为0.4m/s、0.6m/s和0.8m/s时,样张上网点直径分别为211.55μm、199.24μm和197.48μm。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得到的网点增大规律显示,当印刷速度为0.4m/s、印刷压力为175N、网点百分比为50%时,网点增大值为39%。随着印刷压力的增加,网点增大值增大;随着印刷速度的增加,网点增大值降低。本研究可为降低柔性版印刷过程中的网点变形、提升柔性版印刷质量和提升柔性版印刷的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版印刷 网点直径 网点增大 印刷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分割策略的差分空间调制算法研究及性能优化
11
作者 王婵飞 崔永艳 +1 位作者 何继爱 许亚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722,共6页
差分空间调制(DSM)是一种多天线技术,通过在该技术中融合集分割策略,提出了基于集分割策略的差分空间调制算法。该算法引入冗余码设计,重新设计了DSM系统发射端的符号调制规则,实现了集合分割的操作,既保持了频谱效率的提升,又通过增强... 差分空间调制(DSM)是一种多天线技术,通过在该技术中融合集分割策略,提出了基于集分割策略的差分空间调制算法。该算法引入冗余码设计,重新设计了DSM系统发射端的符号调制规则,实现了集合分割的操作,既保持了频谱效率的提升,又通过增强同一信息块内所有调制符号间的关联性,显著增强了编码增益。通过进一步设计天线激活矩阵,对在仅使用两根发射天线场景下的系统性能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于传统DSM系统,在相同的频谱效率下,展现出更低的误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调制 差分空间调制 集分割 编码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实质判断规则
12
作者 杨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8,238,共15页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判断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根源于违法所得判断规则对实质根据考虑的不足。这种不足具体地表现为对实质根据分析的忽视和错位两种现象。对此,应当通过区分刑法上违法所得的实质类型,...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判断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根源于违法所得判断规则对实质根据考虑的不足。这种不足具体地表现为对实质根据分析的忽视和错位两种现象。对此,应当通过区分刑法上违法所得的实质类型,逐一讨论刑罚准据违法所得和非刑罚处置对象违法所得的实质判断规则。其中,前者应当以“能表征法益侵害”和“可归属于构成要件行为”为基本规定,进而将合法行为收益、犯罪成本、犯罪工具、他罪行为所得、犯罪人偶然所得、犯罪事后所得等排除在违法所得客观范围之外。后者则应当以“法益侵害因果流程产生的法所不容忍的收益”为基本规定。基于此,应当将犯罪的直接所得及其等价转换视为违法所得,同时,根据犯罪所得的使用方式来判断其价值增量是否属于违法所得。其中,犯罪所得被用于放贷、金融投机、购买劳动力而获得的价值增量以及犯罪所得身份、资格所得的价值增量应该被视为违法所得。由此,犯罪所得的利息、股市和房产投资获利、洗钱所得、雇佣工人所得、买官所获工资等均可被认定为违法所得,犯罪人通过正常劳动创造的收益则应被排除在外。当然,犯罪人在追求犯罪所得增量时投入显著合法劳动的,没收违法所得时可以按照其所处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者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得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部分予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所得 实质判断 犯罪所得衍生收益 资本增殖 劳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
13
作者 张涛 李云飞 +3 位作者 张丽 韩庆林 张亚飞 白文龙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9,共8页
针对传统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占空比才可以达到较高输出电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IPSCN-QZS)结构,通过将传统的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的电感元件更改为准Z源网络同时加入开关电容单元共同构成... 针对传统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占空比才可以达到较高输出电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准Z源高增益变换器(IPSCN-QZS)结构,通过将传统的交错并联高增益变换器的电感元件更改为准Z源网络同时加入开关电容单元共同构成升压结构,实现高电压增益。首先,详细分析IPSCN-QZS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电压增益,二极管以及开关管电压应力。然后,搭建一个947 W的试验样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以及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验证了IPSCN-QZS变换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增益 开关电容 准Z源 变换器 交错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里渊相移-增益比分布式光纤传感研究进展(特邀)
14
作者 李宗雷 何海军 +3 位作者 周银 邹喜华 潘炜 闫连山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3,共15页
布里渊光纤传感器利用布里渊频移与光纤的温度及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分布式温度及应变传感。布里渊相移-增益比技术通过布里渊频移与布里渊相移-增益比之间的线性关系直接映射布里渊频移,相比于常规的扫频拟合方法可大幅度降低扫频... 布里渊光纤传感器利用布里渊频移与光纤的温度及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分布式温度及应变传感。布里渊相移-增益比技术通过布里渊频移与布里渊相移-增益比之间的线性关系直接映射布里渊频移,相比于常规的扫频拟合方法可大幅度降低扫频次数和原始数据量,进而提升传感器实时性。布里渊相移-增益比技术的实施需要借助相干探测技术同时获得布里渊增益和相移,更高的增益及相移测量精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传感精度。首先,回顾了过去十余年相干探测技术在实现高精度布里渊增益及相移测量方面的进展,包括光纤群速度色散抑制、光纤群时延波动消除、以及信号源幅度和相位噪声消除等。进一步,阐述了布里渊相移-增益比技术的主要优势,这些技术优势不仅提升了布里渊光纤传感的精度及可靠性,还大幅提升了测量速度。基于这些进展,布里渊相移-增益比技术为大型基础设施温度、应力应变的高精度实时监测提供了新途径,有望推动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 布里渊相移-增益比 边沿辅助技术 相干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包制在保育育肥猪饲养管理中的实践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龙华 黄小惠 +6 位作者 覃国喜 孙如水 马啸宇 陈文烨 何日靖 蓝晓飞 高开国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为寻求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该研究聚焦于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在保育育肥猪饲养管理中引入并实施承包制模式,探索对比分析承包制不同覆盖率(对照组为0,试验Ⅰ组<50%,试验Ⅱ组≥50%和试验Ⅲ组100%... 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为寻求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该研究聚焦于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在保育育肥猪饲养管理中引入并实施承包制模式,探索对比分析承包制不同覆盖率(对照组为0,试验Ⅰ组<50%,试验Ⅱ组≥50%和试验Ⅲ组100%)下的饲养管理效果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整个饲养过程中承包制覆盖率≥50%时,尽管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育肥效率指数(FSA)、死亡率、饲料增重成本无显著差异(P>0.05),但育肥增重成本极显著降低(P<0.01);当承包制覆盖率为100%时,末重及FSA极显著增加(P<0.01),料重比、死亡率、饲料增重成本、育肥增重成本极显著降低(P<0.01);按育肥猪销售单价18元/kg计,试验组Ⅱ、Ⅲ的育肥平均利润明显得到提升。综上,育肥承包制显著提升生产业绩,有效缩减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深层次原因分析揭示,养猪实行承包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为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包制 保育育肥猪 育肥增重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
16
作者 薛颜 徐文荣 +2 位作者 于宗光 李琨 李加燊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针对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中采样电容失配和运放增益误差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前台校准技术通过对ADC量化结果的余量分析,补偿相应流水级的量化结果,后台校准技术基于伪随机(PN)注入的方... 针对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中采样电容失配和运放增益误差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前台校准技术通过对ADC量化结果的余量分析,补偿相应流水级的量化结果,后台校准技术基于伪随机(PN)注入的方式,利用PN的统计特性校准增益误差。本校准技术在系统级建模和RTL级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验证并成功流片。测试结果显示,在1 GS/s采样速率下,校准精度为14 bit的Pipelined ADC的有效位数从9.30 bit提高到9.99 bit,信噪比提高约4 dB,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9.5 dB,积分非线性(INL)降低约10 LS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 电容失配 增益误差 前台校准 后台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电压应力少功率管ZVS分裂开关电容高增益变换器
17
作者 王亚芳 陈嘉亮 +2 位作者 钱天泓 陈瑞祥 秦岭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0-519,共10页
为改善光伏直流模块的变换效率,提出一种低电压应力零电压开关(ZVS)高增益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分裂开关电容和电荷泵两种升压单元,使电压增益和功率管电压应力变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2倍和1/2倍,同时将分裂开关电容网络中的二极管... 为改善光伏直流模块的变换效率,提出一种低电压应力零电压开关(ZVS)高增益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分裂开关电容和电荷泵两种升压单元,使电压增益和功率管电压应力变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2倍和1/2倍,同时将分裂开关电容网络中的二极管替换为同步整流开关管,并使后级电感电流双向流通,且峰峰值满足特定约束关系,从而在整个工作条件范围内实现所有开关管的ZVS开通和二极管的自然关断或近零电流关断。首先分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稳态特性,然后给出软开关实现条件和电感参数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一台250 W的样机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变换器的最大效率可达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零电压开关 BOOST变换器 高增益 分裂开关电容 低电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三绕组耦合电感和倍压单元的高增益连续输入电流DC-DC变换器
18
作者 杨明发 翁雨森 +3 位作者 李海滨 颜胥 林佳奇 金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高升压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输入侧采用Boost结构,因此继承了输入电流连续的优点,适合用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变换器后级利用三绕组耦合电感和倍压单元进行集成,从而能够使用较小总匝比的耦合电感获得高电压增益,且提高电... 提出一种新型的高升压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输入侧采用Boost结构,因此继承了输入电流连续的优点,适合用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变换器后级利用三绕组耦合电感和倍压单元进行集成,从而能够使用较小总匝比的耦合电感获得高电压增益,且提高电压增益的调节自由度。开关管电压应力低,可使用低耐压器件。此外,钳位支路回收储存在耦合电感漏感中的能量,从而提高效率。该文对变换器的工作模态进行详细讨论,并与其他变换器的性能进行对比。最后,搭建一台实验样机进行验证,实验获取的数据结果与理论层面的分析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益调节 DC-DC变换器 耦合电路 连续输入电流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式双有源桥型AC-DC变换器电压增益分析及优化调制策略
19
作者 王要强 闫武庆 +2 位作者 聂福全 刘文君 梁军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9,118,共8页
为了解决单级式双有源桥型AC-DC变换器在宽电压范围内软开关范围受限和漏感电流峰值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电压增益的扩展移相变频调制策略。分析了副边侧扩展移相调制在宽电压范围内存在的漏感电流峰值较大的问题,继而提出一种计及... 为了解决单级式双有源桥型AC-DC变换器在宽电压范围内软开关范围受限和漏感电流峰值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电压增益的扩展移相变频调制策略。分析了副边侧扩展移相调制在宽电压范围内存在的漏感电流峰值较大的问题,继而提出一种计及电压增益的双模式调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升压与降压模式的软开关条件,通过约束特定开关管开通时刻的漏感电流值,推导得出移相比和开关频率的数学表达式。该调制策略可以实现全范围软开关,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漏感电流峰值。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所提调制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式AC-DC变换器 双有源桥变换器 宽电压增益 扩展移相 软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馈风电场经MMC-HVDC并网系统次/超同步振荡中交互作用的定量分析
20
作者 朱林 赵心悦 +2 位作者 钟丹婷 武志刚 管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9,共12页
为定量研究双馈风电场经MMC-HVDC并网系统控制回路间的交互作用对次/超同步振荡的影响,提出一种结合模态分析法和相对增益矩阵法的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双馈风电场经MMC-HVDC并网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并将其与电磁暂态仿真模型进行阶跃响... 为定量研究双馈风电场经MMC-HVDC并网系统控制回路间的交互作用对次/超同步振荡的影响,提出一种结合模态分析法和相对增益矩阵法的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双馈风电场经MMC-HVDC并网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并将其与电磁暂态仿真模型进行阶跃响应对比,验证了小信号模型的正确性;接着,采用模态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导次/超同步振荡模式,通过参与因子的计算得到了振荡模式的主要参与变量,为后续不同控制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奠定了基础;然后,引入相对增益矩阵证实交互作用的存在,量化并比较主导振荡模式主要变量所在的控制回路间交互作用的强弱,将后续研究定位于风电场的转子侧换流器控制回路和MMC-HVDC中的定V/f控制回路;最后,根据相对增益矩阵的数值随影响因素的变化,定量评价了系统并网的电气距离及控制器参数对控制回路间交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并通过时域仿真法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当电气距离增加或MMC-HVD侧的定V/f控制比例系数增大时,双馈风机侧的RSC控制回路与定V/f控制回路间的交互作用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电场 MMC-HVDC技术 次/超同步振荡 相对增益矩阵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