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4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Forest Soil Fertility in Yunfu City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1
作者 Zhang Zhongrui Qi Ye +5 位作者 Ding Xiaogang Yang Haiyan Wei Dan Zhang Geng Zhu Hangyong Chen Li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6期16-21,共6页
Due to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forest soil,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o evaluate the forest soil fertility on a large scale.This study conducted a grid survey of forest soil in Yunfu City,Guangdong Province,and u... Due to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forest soil,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o evaluate the forest soil fertility on a large scale.This study conducted a grid survey of forest soil in Yunfu City,Guangdong Province,and used the the gray correl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forest soil fertility in each coun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soil fertility in Yunfu city was ideal,and the fertilizer strength in each county was in order of Yunan,Yun'an,Yuncheng,Xinxing,and Luoding.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n appropriat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estry division within the county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y correlation forest soil FERTILITY Yunfu 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THE FORESTS ON GONGGA MOUNTAIN
2
作者 Luo Ji 1, Dong Yunshe 2, Yang Qingwei 1 2.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00-400,共1页
CO 2 is the key gas of the greenhouse ones, the effect of its radiation on temperature ascent is 60% of the total greenhouse gases. The elevating CO 2 concentration influenc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future climate warm... CO 2 is the key gas of the greenhouse ones, the effect of its radiation on temperature ascent is 60% of the total greenhouse gases. The elevating CO 2 concentration influenc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future climate warming in a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 Forest is the main part of carbon cycling in the land ecosystem.. Monitoring CO 2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play a non\| fungible role in study on the global change. Gongga Mounta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re exist intact vertical vegetation zonality, 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measuring soil CO\-2 emission on each vertical forest zonality and 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factors of soil respiration.The east slope of Gongga Mountain develops 5 natural forest vertical zones from lower to higher altitudes: secondary forest, ever\|greened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mixed forest, coniferous forest and alpine shrubs. Based on the two\|year’s measurement,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each forest averaged: 5 488, 6 344, 5 912, 4 176 and 3 864μmol CO 2/(m 2·s); the flux of soil CO 2 emission was arranged: 208 628, 241 169, 224 746, 158 752 and 146 891kg CO 2/(hm 2·d),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ngga MOUNTAIN forest soil RESPIRATION CO 2 EMI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晖 刘世荣 +2 位作者 周正虎 陈亮 王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26-3644,共19页
森林具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及随环境变化等特征,1 m深森林土壤储存的碳约占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45%,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52%。目前对森林土壤固碳潜力和关键过程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估算仍存在很... 森林具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及随环境变化等特征,1 m深森林土壤储存的碳约占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45%,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52%。目前对森林土壤固碳潜力和关键过程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研究梳理了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密度、含量、增量、固定和碳汇等术语定义;综述了SOC稳定性的机制,包括化学结构稳定性、团聚体物理保护、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吸附,生物与环境主导有机碳稳定固持,以及最新研究相继提出的森林SOC组分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维持碳稳定的学术观点。研究还分析了森林SOC储量和增量不同测定方法的主要原理、优点和不足。根据已有文献数据分析,全球森林1 m深SOC储量变化范围为383—787 Pg C(Pg=10^(15)g),年变化范围为每年降低349 Tg C(Tg=10^(12)g)到每年增加498 Tg C。中国森林1 m深SOC储量评估范围为16.0—34.2 Pg C,年变化范围为每年降低64.5 Tg C到增加217.3 Tg C。说明目前对森林SOC储量和增量的估算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碳容量和固碳潜力巨大,但不同研究对SOC是否存在上限仍具不同观点,气候变化对森林SOC储量及其持续固碳潜力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建议通过学科交叉深入探索森林群落结构与土壤固碳过程之间的联系,从碳组分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新视角理解森林SOC的形成与稳定机制;将SOC监测纳入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建立国家尺度的SOC长期监测网络、设立我国森林SOC增汇大科学计划;提出保持SOC稳定固持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及经营提升途径;建立培育高固碳树种,优化林分结构,合理采伐以及轮伐期延长等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经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储碳 增汇 固碳潜力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4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5
作者 李雪 朱宾宾 满秀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m<h≤20 cm土层土壤(h),设计3个温度梯度(10、15、20℃)和3个水分梯度(30%、45%和60%)进行土壤碳矿化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林型0<h≤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培养后的4~6 d,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波动在13.38~77.47 mg·kg^(-1)·h^(-1),兴安落叶松林峰值波动在10.82~48.08 mg·kg^(-1)·h^(-1),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随培养时间延长矿化速率迅速降低,并趋于平缓;(2)两种林型土壤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与温度和水分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土层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土层,白桦林在20℃培养时,3个水分梯度下的累积矿化量分别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27、1.01、1.19倍,10 cm<h≤20 cm土层分别是1.24、1.40、1.26倍;(3)两种林型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温度敏感性(Q_(10))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且10 cm<h≤20 cm土层Q_(10)值高于0<h≤10 cm土层。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受温度和水分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并伴随着森林碳排放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白桦林 兴安落叶松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分布及演替——两种计数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陈凌云 龙永丽 +3 位作者 申啸天 刘继亮 金丽琼 杜海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4-2093,共10页
为了解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蕴藏量以及不同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分层中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种类及丰度变化,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对土样进行过筛处理:原位土样(未过筛)、颗粒土样(直径>0.25 mm)、10目土样(0.15 mm&... 为了解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蕴藏量以及不同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分层中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种类及丰度变化,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对土样进行过筛处理:原位土样(未过筛)、颗粒土样(直径>0.25 mm)、10目土样(0.15 mm<直径<0.25 mm)和100目土样(直径<0.15 mm)。同时,借鉴“0.1 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并提出了“完全培养计数法”研究方案,旨在分析和比较完全培养计数法与Foissner计数法的优缺点,探讨纤毛虫在不同土壤团聚体和不同土壤分层中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Foissner计数法简易方便,不受实验时间限制,但存在系统误差且变异性较强。完全培养计数法尽可能多的“激发”包囊萌发,可最大程度计算土壤中纤毛虫的蕴藏量,同时又可以追踪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群落变化规律。(2)不同土层中,10目和100目土样纤毛虫丰度变化规律相似,上层土样均逐渐减小,下层土样先减小,21天时增加,30天时减小。不同土壤团聚体中100目土样纤毛虫种类和丰度均最低。(3)上层(0—10 cm)土壤纤毛虫丰度和种类数均高于下层(10—20 cm)土壤纤毛虫的种类和丰度,原位土样、颗粒土样、10目土样和100目土样分别高5.2倍、3.5倍、1.9倍和4.6倍。(4)纤毛虫群落优势种变化从低等到高等,又过渡到低等类群。完全培养计数法在追踪群落演替过程的同时还可得出物种蕴藏量的“理论丰度峰值”,为今后开展纤毛虫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开展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研究填补和完善了该地区土壤纤毛虫领域的空白点,为今后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森林土壤动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 土壤纤毛虫 定量研究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贺莉莎 何霞红 +5 位作者 冯永钰 陆其伟 畅翔 谭豪 朱雪虎 脱云飞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目的]探究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海拔梯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为亚高山森林区小跨度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不同海拔的样地(2 100 m、2 300 m、2 500 m、2 700... [目的]探究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海拔梯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为亚高山森林区小跨度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不同海拔的样地(2 100 m、2 300 m、2 500 m、2 700 m),采集表层土,测定其理化性质,采用Illumina测序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合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等探讨其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理化性质受到海拔梯度影响,海拔与土壤全氮(TN)、全磷(TP)、有机碳(TOC)及其比值均显著相关。土壤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2 300 m处到达最大值,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在该海拔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群落的3大优势菌门,随着海拔的增高,变形菌门呈现单峰变化趋势,放线菌门呈现倒“N”字趋势,乳酸菌门呈现“N”字趋势;norank_f_norank_Elsterale,norank_f_norank_o_subgroup_(2)及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是细菌群落3大优势菌属,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N”字趋势;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真菌的3大优势菌门,随着海拔升高,担子菌门呈单峰变化趋势,子囊菌门呈单调下降趋势,被孢霉门丰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Solicoccozyma属、丝盖伞属(Inocybe)及被孢霉属(Mortierella)是真菌3大优势菌属,随着海拔升高,被孢霉属丰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丝盖伞属丰度呈现增加趋势,Solicoccozyma属丰度呈现先增加再减少趋势。海拔高度对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19.16%和67.94%,是保护区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中真菌受到影响最为显著,细菌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海拔梯度的变化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都造成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海拔梯度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生长季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
8
作者 闫德仁 黄海广 +2 位作者 闫婷 胡小龙 杨制国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31-36,62,共7页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对科学经营管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定位定时监测榆树疏林、疏林沙化和疏林流沙三种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生长季节(4—9月)不同立地...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对科学经营管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定位定时监测榆树疏林、疏林沙化和疏林流沙三种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生长季节(4—9月)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冻融季(1—3月);在生长季节,榆树疏林立地条件下,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其次是20~40 cm土层水分含量,而80~1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疏林沙化立地条件下,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其次是20~40 cm土层水分含量,而60~8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疏林流沙立地条件下,60~8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其次是16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而120~16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结论】不同季节、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立地条件下榆树疏林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影响降雨入渗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榆树疏林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宽叶雀稗对放养河田鸡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高承芳 李振武 应朝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0,共8页
针对传统林下放牧养殖河田鸡对土壤、植被破坏等问题,本文采用常规理化性状测定方法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林下种植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 H.)当年对0~20 cm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针对传统林下放牧养殖河田鸡对土壤、植被破坏等问题,本文采用常规理化性状测定方法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林下种植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 H.)当年对0~20 cm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种植宽叶雀稗后对林地放牧河田鸡后的土壤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林地种植宽叶雀稗一季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4%、57.8%、63.9%、47.1%、25.8%和23.7%,土壤铅含量比对照组降低50.66%,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Chao1指数平均比对照组高59.2%,Shannon指数平均高10.7%,达极显著水平(P<0.01)。林下种植宽叶雀稗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的含量,增加了酸杆菌门含量,并以酸杆菌门为优势菌群,而对照组中放线菌门为优势菌群。林下种植宽叶雀稗当年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铅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对传统养殖河田鸡林地土壤生态具有很好的改良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种草 宽叶雀稗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南坡典型森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李满园 彭舜磊 +1 位作者 艾莲 蔡礼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3,共9页
为探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以伏牛山南坡5个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0 m×20 m样地30个,通过对灌木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地形和土壤因子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模型(LMM)、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层次分割的方法,分析地形、林分... 为探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以伏牛山南坡5个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0 m×20 m样地30个,通过对灌木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地形和土壤因子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模型(LMM)、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层次分割的方法,分析地形、林分和土壤因子对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木层物种共有33科60属81种,优势种主要有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和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等;槲栎(Quercus aliena)林物种组成简单,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林和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林灌木层物种丰富。(2)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海拔格局,海拔500~1500 m时,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在海拔1500 m处达到最大值,海拔1500~1863 m时,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在林龄达到100 a时,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3)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主要受平均树高、海拔和林龄的影响,辛普森指数和皮卢均匀度指数主要受坡度和平均树高的影响;土壤因子、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相对重要值分别为66.01%、22.55%和11.37%;平均树高、海拔、坡度和林龄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皮卢均匀度指数的关键因子,土壤密度、总氮、总磷和林分密度是影响灌木层整体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林分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林下灌木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董莉莉 赵济川 +5 位作者 汪成成 孙云霞 胡博 高英旭 王建军 刘红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2,共9页
【目的】探讨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 【目的】探讨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结合土壤养分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1)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均对林分乔木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物种多样性中的丰富度(相关系数r=-0.503,P<0.01)和香农指数(r=-0.417,P<0.01)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构多样性中的胸径香农指数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5,P<0.01)。(2)通过最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可知: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对林分乔木生物量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394(P<0.01)和0.280(P<0.05);土壤养分对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主要通过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乔木生物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470(P<0.01)和-0.655(P<0.01)。【结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直接影响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乔木生物量,而土壤养分则通过林分结构(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影响其乔木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土壤养分 .蒙古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赖江 叶柳欣 +3 位作者 黄颖磊 林华 蔡文龙 胡飞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森林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建德市林业总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木本植物共有65种,是针叶林的2.95倍,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分别有62种、1... 为探究不同森林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建德市林业总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木本植物共有65种,是针叶林的2.95倍,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分别有62种、17种,分别占针叶林下灌木、草本植物总种数的72.9%、56.7%。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显著大于针叶林(P<0.05);针叶林下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土壤容重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和土壤总孔隙度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全碳、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乔木层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总氮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草本层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与土壤pH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灌木层的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在2种森林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今后在森林经营中优先保育现有常绿阔叶林,而对针叶林则实施适度疏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尉鹏雁 游惠明 +3 位作者 谭芳林 郑立地 乐通潮 刘金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研究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炭添加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循环机制研究和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闽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生物炭(互花米草生... 【目的】研究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炭添加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循环机制研究和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闽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生物炭(互花米草生物炭、芦苇生物炭和秋茄生物炭)和3种添加量(炭土比分别为1%、2%和4%)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互花米草生物炭产率和含碳量最高;(2)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的数量与多样性,以芦苇生物炭1%添加时Shannon指数最大,土壤OTUs数量最多;(3)在门水平上,生物炭添加后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互花米草生物炭和芦苇生物炭添加增加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生物炭添加可以有效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纲水平上,α-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γ-变形菌纲为主要类群,芦苇生物炭以2%添加时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最高,秋茄生物炭以1%添加时放线菌纲相对丰度最高,生物炭添加有效降低了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4)生物炭添加处理与对照组之间存在67个显著差异种群,未添加生物炭土壤中的拟杆菌属、绿弯菌门、黃桿菌科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生物炭添加土壤。【结论】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通过不同种类生物炭添加而改变,且土壤细菌群落受生物炭种类以及添加量的影响,生物炭添加可以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物炭 土壤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郭屹立 刘绮 +2 位作者 陆雪干 刘铭 李先琨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凋落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质量特征,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土壤分解者的种类与活性等。同时,该文还深入梳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凋落物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这对深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推动物质循环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对主场效应、土壤动物作用、光降解等话题的认识,并建立系统的分解机制研究框架。此外,构建一个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凋落物处理(包括添加与去除)的长期固定实验网络平台,对于深入揭示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文为进一步探索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生态学视角的见解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气候 土壤分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5模式模拟安徽省淮南山地森林陆气交换过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秋丹 郭振海 +4 位作者 王龙欢 孙向明 谢正辉 孙菽芬 肖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了不同驱动场对其影响,同时设计了土壤质地对土壤湿度影响的三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LM4.5对淮南森林陆气交换过程表现了较好的模拟性能,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总体模拟效果优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在辐射模拟方面,CLM4.5利用ERA5资料和PBL塔观测资料,都很好地模拟了辐射分量,特别是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全年模拟结果与观测相关系数达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在25.056 W m^(-2)以下。ERA5再分析资料强迫模拟的相关系数略低,但也达到了0.92,均方根误差在29.939 W m^(-2)以下。在土壤温度模拟方面,相关系数都达到0.98以上;土壤湿度模拟的相关系数都在0.86以上,但系统性偏高;对感热通量的模拟全年平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8。实测的三层土壤质地加上深层给定的土壤质地的数据对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最为接近,土壤质地的准确描述可以大幅提高土壤湿度的模拟。本研究发现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在淮南森林站精度较好,可以应用于该山地森林区域陆—气交换过程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陆面模式 南北气候过渡带 山地森林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朋聚 刘亚敏 +2 位作者 刘玉民 陈胤好 侯明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林下植被去除 人工幼林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识别
17
作者 郗敏 王艺霖 +2 位作者 党春荣 姜志翔 李毛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0-1142,共13页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示:洋河口湿地SIC和SDIC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含量分别为(0.28~10.9)g/kg和(41.92~163.15)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8.97%和18.94%;SIC和SDIC含量受到湿地类型影响,其中光滩SIC含量最高(3.49 g/kg),碱蓬湿地SDIC含量最高(91.9 mg/kg);S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D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SIC含量除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构建的RF模型预测SIC含量的性能表现最好[R^(2)=0.73,RMSE(均方根误差)=0.11 g/kg];土壤pH、含盐量和含水量是影响SIC含量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其含量。而含盐量也可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影响SIC含量,土壤容重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间接影响SIC含量。本研究明确了影响SIC含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为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及碳汇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对揭示未来SIC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随机森林模型 滨海湿地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后时间对大兴安岭越橘叶、枝、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蔡慧颖 宋宇轩 +2 位作者 陆磊琴 何永琴 孙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8-78,共11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大兴安岭地区选择4个不同火烧后恢复时间的重度火烧迹地及1个未火烧区域,以主要灌木植物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为研究对象,测定越橘叶片(当年生叶、多年生叶)、枝条(当年生枝、多年生枝)、细根(吸收根...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大兴安岭地区选择4个不同火烧后恢复时间的重度火烧迹地及1个未火烧区域,以主要灌木植物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为研究对象,测定越橘叶片(当年生叶、多年生叶)、枝条(当年生枝、多年生枝)、细根(吸收根、运输根)的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土壤化学属性、胞外酶活性,分析越橘不同功能型叶、枝、根化学计量特征随火后时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土壤属性及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火后越橘不同器官C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叶、枝、根,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叶、根、枝,P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枝、叶、根。在火后2 a,当年生叶的N质量分数升高,P质量分数降低,之后,两者逐渐恢复。多年生叶N质量分数在火后2 a无变化,随后逐渐降低。P质量分数则相对稳定。火后多年生枝的C质量分数升高,不同火后时间对当年生枝的C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不同枝龄枝条的N质量分数均随火后时间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质量分数则相对稳定。吸收根及运输根的N质量分数随火后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而P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土壤属性及胞外酶对不同功能型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相比多年生叶,当年生叶的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C获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N获取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变化更敏感。当年生枝的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土壤属性(P质量分数、w(C)∶w(N)、w(N)∶w(P))变化的影响,而多年生枝则受土壤C获取酶的影响。吸收根的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土壤N质量分数的影响,而运输根则受土壤属性及胞外酶活性的共同影响。不同火后时间对越橘叶、枝、根的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叶龄 枝龄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洁 王纪杰 +7 位作者 巫呷布吉 涂程伟 刘梅 黄玉梅 张健 王红鑫 赵丁凭 肖玖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9-657,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40 m),并在林窗中补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结果】油樟斑块中心土壤线虫数量高于马尾松纯林,各处理下土壤根际线虫丰富度远高于非根际。中小团聚体中的线虫数量均要明显多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开窗补植油樟提高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通道比值。【结论】开窗补植油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土壤线虫 油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