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轴性疼痛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1
作者 江泽华 崔皓竣 +2 位作者 任志帅 张伯裕 朱如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 通过CT和MR影像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矢状位序列改变及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我科的颈椎病患者156例,根据颈椎CT,分为观察组(关节突退变组)72例,平均年龄(51.0±12.3)岁,对照组(关节突正常组)8... 目的 通过CT和MR影像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矢状位序列改变及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我科的颈椎病患者156例,根据颈椎CT,分为观察组(关节突退变组)72例,平均年龄(51.0±12.3)岁,对照组(关节突正常组)84例,平均年龄(48.0±11.4)岁,记录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颈椎MR上测量C_(2)~C_(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角(neck tilt,NT),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并记录椎间盘退变评分。结果 轴性疼痛患者观察组65例,VAS(6.4±1.3)分,对照组30例,VAS(3.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椎间盘退变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1.1)分和(2.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关节突退变组T_(1)S为(27.5±5.4)°,对照组为(22.1±4.8)°,差异值5.4°,P=0.00;两组间TK差异值4.1°(P=0.00);两组TIA(P=0.18)、NT(P=0.34)、C_(2)~C_(7)Cobb(P=0.08)、SVA(P=0.08)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轴性疼痛正相关,T_(1)S和TK增大可能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关节突关节 矢状位参数 轴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估新指标
2
作者 张静 黄钟轶琛 +3 位作者 文冬琳 章瑶 王怡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亚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与节段稳定性的关系,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并通过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及棘间韧带水肿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小关节间隙增大、黄韧带增厚及邻近节段椎小关节积液增多为潜在失稳和失稳的危险因素。区分节段稳定与否的最佳临界值为椎间关节间隙<0.99 mm和黄韧带厚度<3.54 mm。结论: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和棘间韧带水肿与节段稳定性显著相关,有助于识别适合单纯减压手术的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节段稳定性 椎小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李鹏辉 郝帅 吴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facet angle,PFA)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145例行腰椎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或腰椎退行性疾病的...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facet angle,PFA)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145例行腰椎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或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Syngo.via工作站中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患者术前CT中获得置钉节段椎弓根轴线横断位层面,并测量PFA的大小,在术后CT中观察椎弓根螺钉是否损伤近端关节突关节,并划分损伤程度等级,分析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及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共统计椎弓根螺钉547枚,其中各节段置钉数为L_(1) 38枚,L_(2) 48枚,L_(3) 44枚,L_(4) 185枚,L_(5) 232枚;总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发生率为34.9%,L_(1)~L_(5)各节段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率分别为18.4%、20.8%、27.3%、33.5%、43.1%。(2)L_(1)~L_(5)各节段PFA呈增长趋势,且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腰椎节段的PFA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关节突关节损伤(facet joint violation,FJV)程度与腰椎节段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18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FA与FJV发生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11,P<0.001);PFA与损伤分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61,P<0.001)。结论 下腰椎PFA较大,且FJV及高等级FJV的发生主要集中于下腰椎,PFA增大时,需要加大置钉时的外倾角,避免发生FJ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经皮椎弓根置钉 多平面重组 脊柱微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的平乐正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4
作者 张震岳 张洁瑛 +2 位作者 熊荣 王政春 颜大荃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6,共6页
目的 探索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的平乐正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筋伤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 探索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的平乐正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筋伤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5例。对照组采用平乐正项法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平乐正项法的基础上,增加胸背部放松手法及胸椎小关节整复手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生活质量等指标。随访至2023年9月,根据是否复发,将患者分成复发组(30例)和正常组(79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χ^(2)=4.251,P=0.039)。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VAS和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评分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CROM和CAS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者36项生活质量调查问卷(the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病程、颈椎外伤、颈椎失稳、睡眠时间、枕头高度、伏案工作时间、体育锻炼次数及治疗方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方式(OR=0.348,95%CI:0.270~0.448)、体育锻炼次数(OR=0.375,95%CI:0.240~0.586)和睡眠时间(OR=0.444,95%CI:0.241~0.819)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伏案工作时间(OR=1.664,95%CI:1.365~2.028)、枕头高度(OR=1.944,95%CI:1.258~3.005)、颈椎外伤(OR=1.496,95%CI:1.162~1.927)、颈椎失稳(OR=1.525,95%CI:1.035~2.248)、病程(OR=1.478,95%CI:1.215~1.799)和年龄(OR=1.822,95%CI:1.454~2.283)等是CSR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的平乐正项法可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增强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疼痛程度,恢复正常颈椎活动度,并提高生活质量,且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手法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项法 胸椎小关节紊乱调衡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小关节紊乱模型的建立和对消化机能的影响
5
作者 吴礼平 高雅欣 +3 位作者 戴鹏秀 张欣珂 马琳珊 田翎妤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93,共5页
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系指胸椎小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解剖位置的改变,且不能自行复位而导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以成年家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使胸椎T6~T8前后滑脱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术后对每只家兔... 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系指胸椎小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解剖位置的改变,且不能自行复位而导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以成年家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使胸椎T6~T8前后滑脱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术后对每只家兔进行定量饲喂,绘制体重变化曲线;术后第6周,测定家兔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含量;测量家兔的胃电图和肠蠕动力,并取胃和十二指肠壁制备组织切片,评价胸椎小关节紊乱对于胃肠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6~T8胸椎小关节前后滑脱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可使家兔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的分泌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试验组家兔胃肠蠕动减弱变慢,胃肠壁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表明该节段胸椎小关节脱位可影响家兔的消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胸椎小关节紊乱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档位脊神经后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被引量:3
6
作者 林鹋 苗羽 +3 位作者 朱谦 毛鹏 司马蕾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5-5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档位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TPRA)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接受LTPRA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档位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TPRA)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接受LTPRA治疗的92例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住院病人,根据LTPRA治疗的档位分为1档组(平均功率13 W,术区温度40℃左右,51例)与3档组(平均功率49 W,术区温度60℃左右,41例)。分别对两组术前、术后第2周、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和/或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评估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1、3、6、12个月两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下降;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发现,术后1个月至12个月3档组NRS评分均低于1档组,术后2周以及术后6个月至术后12个月,3档组ODI评分均低于1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档组中更多比例病人出现术后短期轻度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1档、3档治疗均有效,3档的治疗效果更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短期可能出现轻度的并发症,但术后并发症与1档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不同档位 NRS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和椎旁肌及相邻关节突关节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庞大明 尹鹏 +3 位作者 杨晋才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F治疗的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8.0±8.7岁(41~79岁),随访40.7±3.6个月(36~58个月)。收集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测量多裂肌(MF)横截面积(CSA)和脂肪浸润(FI)评分,并根据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术后MF CSA、FI评分、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VAS-LBP为7(7,8)分,术后1周为3(2,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2)分,末次随访为1(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VAS-LP为6(5,7)分,术后1周为2(1,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1)分,末次随访为0(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ODI为61%(55%,67%),术后3个月为23%(19%,31%),12个月为12%(8.5%,17.5%),末次随访为7%(4%,15.6%),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MF CSA:557.06±46.72mm^(2),术后12个月547.12±53.31mm^(2)、术后24个月558.35±52.37mm^(2)、末次随访时531.21±56.12mm^(2),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I评分:2(2,3),术后12个月3(2,3)、术后24个月3(2,3)、末次随访时3(3,3),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上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术后12个月手术5(4,6)分、术后24个月5(4,5)分、末次随访时5(4,6)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与术后12个月5(4,5)分、术后24个月5(4,6)分、末次随访时5(4,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对手术节段多裂肌以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中长期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椎旁肌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探索“按之则热气至”的按压次数-热效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帆 郑贝思 +5 位作者 黄嘉莹 黄芊莹 李涛 吴山 林嬿钊 范志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264-3272,共9页
背景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 背景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06-17—12-24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推拿科招募1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病变节段在T3~T4)患者。将患者分为按压7次组(n=6)、按压5次组(n=6)、按压3次组(n=6),接受叠掌按压法治疗,次数分别为7、5、3次。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获取患者全身的红外热像图,提取病变区域的平均温度值;运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病变胸椎处旁竖脊肌的肌张力;运用痛阈测定仪测量病变胸椎棘突旁体表部位的压痛阈值。结果按压3次组干预后的T3棘突右旁开0.5寸(T3 R)温度值及T4棘突右旁开0.5寸(T4 R)温度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三组T3棘突左旁开0.5寸(T3 L)在0.2 kg的力下肌张力、T3 R在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棘突左旁开0.5寸(T4 L)在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0.5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0.8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0.5 kg的力下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7次组干预后T3 R在0.2、0.5 kg的力下肌张力高于干预前(P<0.05)。按压3次组干预后T3 L、T3 R、T4 L、T4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按压7次组干预后T3 L、T3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按压次数较少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推拿量效关系的测量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问题可进一步为红外线热成像与推拿的关系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疗法 红外线热成像 热效应 手法 次数 胸椎小关节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中美专家共识(2024) 被引量:3
9
作者 2024中美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共识工作组 银燕 +1 位作者 王丽娜 许继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2,共9页
慢性腰痛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其中由腰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轴性腰痛(简称“腰椎小关节疼痛”)最为常见。介入治疗(诊断性阻滞和射频治疗)是腰椎小关节疼痛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安全性和技术细节目前仍缺乏... 慢性腰痛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其中由腰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轴性腰痛(简称“腰椎小关节疼痛”)最为常见。介入治疗(诊断性阻滞和射频治疗)是腰椎小关节疼痛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安全性和技术细节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为此,中美疼痛医学领域多位专家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共同制定了《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中美专家共识(2024)》,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为目的,对患者选择、诊断性阻滞和标准射频技术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提出专业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疾病 腰椎小关节疼痛 腰椎小关节注射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 射频消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微调手法基础上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洲 郑洁皎 +1 位作者 丁建伟 张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 探究在脊柱微调手法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脊柱微调... 目的 探究在脊柱微调手法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组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5.751, P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 2.051, P <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13%(9/32)(χ^(2)=5.005,P=0.025)。结论 联合应用核心肌群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腰椎疼痛,降低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紊乱 核心肌群训练 脊柱微调手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广南 刘江 +4 位作者 蒋强 张晗硕 李土胜 马靖博 丁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0-406,共7页
目的 探究颈椎内镜下不同范围小关节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颈椎C5~6正常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颈椎内镜手术操作获得不同范围(0、25%、50%、75%、100%)单侧小关节切除椎板开窗模... 目的 探究颈椎内镜下不同范围小关节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颈椎C5~6正常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颈椎内镜手术操作获得不同范围(0、25%、50%、75%、100%)单侧小关节切除椎板开窗模型(模型1~5),分析比较各组模型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除前屈工况外,模型1、2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改变不明显,模型3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出现较为明显增加,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及右旋转时ROM分别增加27%、4%、3%、13%、5%、16%,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2%、4%、2%、5%、9%、5%。模型4、5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增加显著,模型4的ROM分别增加27%、14%、6%、24%、7%、167%,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3%、13%、3%、32%、10%、130%;模型5的ROM分别增加27%、17%、6%、25%、7%、167%,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3%、29%、8%、33%、12%、138%。结论 随着单侧小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加,颈椎节段ROM和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极值逐渐增加。当单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时,颈椎出现较大的ROM增加及应力改变。临床手术中应尽量保留1/2以上颈椎小关节,避免医源性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内镜手术 颈椎管狭窄症 小关节 分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3层面躯干肌质量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2
作者 周兴顺 罗军德 +5 位作者 张巧玲 端木羊羊 张雯双 耿健 王玲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中,L3层面躯干肌质量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FJ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采用OsiriX图像处理软件对2016年3—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312例44~82岁个体进行分析,测定其L3椎体下终板层面躯干肌总面积和CT值,计算...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中,L3层面躯干肌质量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FJ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采用OsiriX图像处理软件对2016年3—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312例44~82岁个体进行分析,测定其L3椎体下终板层面躯干肌总面积和CT值,计算骨骼肌指数。根据Weishaupt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分级标准,测定L4~5双侧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程度。比较不同性别L3下终板层面躯干肌CT值、L3下终板层面躯干肌面积、骨骼肌指数、体重指数、年龄以及L4~5左、右侧FJOA分级的差异。分析L3下终板层面躯干肌CT值与FJO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109例男性躯干肌均值与L4~5左、右侧FJOA分级呈负相关(r=0.25,P=0.002;r=0.28,P=0.003),年龄与L4~5左、右侧FJOA分级呈正相关(r=0.23,P=0.034;r=0.21,P=0.033)。203例女性躯干肌均值与L4~5左、右侧FJOA分级呈负相关(r=0.29,P<0.001;r=0.33,P<0.001),年龄与L4~5左、右侧FJOA分级呈正相关(r=0.27,P<0.001;r=0.34,P<0.001),体重指数与L4~5左、右侧FJOA分级呈正相关(r=0.20,P=0.018;r=0.23,P=0.004)。在控制年龄因素的情况下,偏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L4~5双侧FJOA分级的严重程度与L3躯干肌均值呈一定负相关(r=0.239、 0.249、 0.177、 0.169,P<0.05)。结论 L3层面躯干肌质量与FJOA严重程度呈一定负相关,而FJOA作为慢性腰痛的独立因素之一,加强营养摄入及体育锻炼,有利于预防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减少FJOA的发生及加重,进而减少慢性腰痛患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衰减征 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躯干肌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推拿手法下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0
13
作者 毕胜 李义凯 +3 位作者 汪爱媛 赵卫东 张勇 王福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研究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方法 :将标本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 ,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 3种推拿手法治疗时的状态 (①斜扳手法 :不加任何荷载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15° ;②坐位旋转手法 ...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研究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方法 :将标本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 ,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 3种推拿手法治疗时的状态 (①斜扳手法 :不加任何荷载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15° ;②坐位旋转手法 :腰椎纵向压力 40 0N ,前屈 15°,3腰椎单位单纯进行旋转 15°;③牵扳手法 :腰椎前屈 15° ,纵向牵引 40 0N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 15°) ,应用压敏片测量小关节的应力。结果 :模拟三种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内应力差异无显著性 ,不至发生关节内骨折。结论 :在此旋转角度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手法 腰椎小关节 应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导致兔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继业 王吉兴 +5 位作者 张斌 蔡迎峰 杨德鸿 杨贤玉 郑帅 姜欢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53-859,共7页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在小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F=92.77,P=0.000),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退变程度较4个月时严重(P<0.05);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小关节加力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较小关节未加力组(A组和B组)严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细胞因子随着软骨退变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而严重退变的软骨由于软骨细胞数减少表达反而有所下降。结论:高应力可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小关节退变越严重。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的退变伴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应力 退变 骨性关节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与腰椎小关节方向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继业 王吉兴 +3 位作者 王新 任海龙 杨贤玉 郑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8-653,共6页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方向的变化,并探讨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方向变化的机制。方法:将42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载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联合小关节加载组(D组),A组6只,...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方向的变化,并探讨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方向变化的机制。方法:将42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载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联合小关节加载组(D组),A组6只,其他3组各12只。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L3/4、L5/6椎间盘退变模型,对A组和C组仅剥离椎旁肌。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小关节术后4个月、8个月获取腰椎,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小关节形态,B、C、D组在横断面上测量L3/4、L5/6小关节角度(关节突关节面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并将两个节段数据合并分析,A组测量L3/4、L4/5、L5/6、L6/7小关节角度并将数据合并分析,小关节角度越小,小关节方向越偏向矢状位。结果: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方向较4个月时更加矢状化(均P<0.05);同一时间点,D组的小关节方向较B组更加矢状化,C组的小关节方向较A组更加矢状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关节加载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较小关节未加载组(B组)退变严重,时间越长退变越严重;各时间点A组小关节结构清晰。结论:高应力可引起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方向的矢状化改变是由小关节退变和重塑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应力 退变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滑脱与小关节形态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顾洪生 李振宇 +4 位作者 肖建德 阎洪印 田长庆 周文钰 于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4、L4/5、L5/S1节段的小关节角分别为(56.37±11.90)°、(61.30±13.41)°、(43.89±11.38)°;小关节的横径分别为(14.69±3.34)mm、(19.07±4.95)mm、(9.84±3.02)mm;椎间盘高度比分别为0.29±0.07、0.24±0.06、0.25±0.0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S组的小关节角偏矢状角、椎间盘的高度比减少、小关节的横径增加;LDS组相应滑脱节段椎间盘全部变性。结论(:1)腰椎小关节基部横径越大,该小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2)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关系密不可分;(3)腰椎小关节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缺乏科学的描述与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退行性滑脱 小关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退变致腰腿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付文芹 吴小涛 +2 位作者 祁亚斌 赵梓汝 王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46-449,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腰椎小关节病变和腰腿疼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临床手术中切除的腰椎小关节标本,利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正常和退变腰椎小关节的病变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物质(substanceP,SP)、... 目的:探讨退变腰椎小关节病变和腰腿疼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临床手术中切除的腰椎小关节标本,利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正常和退变腰椎小关节的病变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物质(substance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能神经纤维在小关节中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bnent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中细胞因子IL-1β的含量。结果:退变腰椎小关节的X线和CT表现为关节间隙有不同程度的变窄或消失、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HE染色软骨表面不平整、细胞排列紊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升高。在两组小关节中都发现了SP、CGRP能神经纤维的存在。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机械摩擦和细胞因子刺激小关节中的神经纤维可能是小关节病变引起腰腿疼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神经分布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观燚 徐荣明 +1 位作者 马维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颈椎 关节突关节 经关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联合糖皮质激素椎小关节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小关节病变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莉 李家开 +2 位作者 陈照徽 孙西俊 刘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目的臭氧(O3)髓核消融术联合椎小关节局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小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小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Ⅰ组(n=40)单纯椎间盘穿刺臭氧消融术,注射50μg/ml O3 10~20... 目的臭氧(O3)髓核消融术联合椎小关节局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小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小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Ⅰ组(n=40)单纯椎间盘穿刺臭氧消融术,注射50μg/ml O3 10~20 ml,Ⅱ组(n=40)行椎间盘穿刺臭氧消融的同时在双侧或单侧椎小关节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1 ml,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与术后1周,3、6个月采用双盲法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术后第1周Ⅰ组和Ⅱ组有效率分别为65%和82.5%;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75%和90%;6个月时分别为70%和92.5%。Ⅱ组较Ⅰ组病例在1周、3、6个月疗效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椎间盘臭氧消融联合椎小关节药物局部注射是治疗椎间盘突出并椎小关节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小关节炎 CT引导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柳万国 唐成林 +2 位作者 孙莉 李云峰 边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81-986,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腰痛或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患者的腰椎CT。男43例,女57例;年龄23~81岁,平均52.5岁。采用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的关...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腰痛或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患者的腰椎CT。男43例,女57例;年龄23~81岁,平均52.5岁。采用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间隙宽度、骨赘形成及骨质变化情况作为分级依据征象,将每个征象按照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相应赋予0~3分,按3个征象总分分为4级:0级,0分;Ⅰ级,1~3分;Ⅱ级,4~6分;Ⅲ级,7~9分。由初、中、高级职称3位医师在PACS系统对100例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分别进行2次独立分级,Kappa分析评价3位医师分级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年龄与分级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位医师分别2次对100例患者的1000个腰椎关节突关节进行分级,0级200~211个(20.0%~21.1%),Ⅰ级384~403个(38.4%~40.3%),Ⅱ级301~310个(30.1%~31.0%),Ⅲ级85~106个(8.5%~10.6%)。同一医师前后分级一致的关节突关节数为84.1%~88.4%,Kappa值为0.773~0.833;不同级别医师分级一致的关节突关节数为82.9%~87.9%,Kappa值为0.756~0.827。患者VAS评分和ODI与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0.192,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与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558,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CT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指导意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CT分级与年龄呈正性相关,而与腰痛程度及腰椎ODI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骨性关节炎 CT分级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