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6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fuzzy switch placement to increase automation level of electric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idering asset management principles 被引量:2
1
作者 POUYA Salyani JAVAD Sale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897-1909,共13页
Since distribution sector is inherent into high amount of failures, distribution companies (DISCOs) are responsible of attaining an acceptable value for the reliability indices and otherwise they will face up to compl... Since distribution sector is inherent into high amount of failures, distribution companies (DISCOs) are responsible of attaining an acceptable value for the reliability indices and otherwise they will face up to complaints. So they are usually obligated by regulators to invest on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of network. But this investment on reliability is usually from the DISCO’s viewpoint and is also irrespectiv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level. In other words, customers are not at the same level of sensitivity to interruptions but DISCO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network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in importance degree of loads and their level of reliability requirement. On the other hand DISCOs attempt to reduce their investment costs as much as possib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approach in the field of joint switch placement that can reduce the switch co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 management policies. To this end, two switch placement plannings in different types of strategies a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ir results. Firstly as witch placement is performed based on reducing the total energy not supplied (ENS) of the system. Then by revising the strategy, a fuzzy switch placement is performed from the DISCO’s point of view which just considers the total ENS of load points most sensitive to interruptions known as important or critical loads. Furthermore, by meeting the related constraints, the reliability of low sensitive customers is disregarded. This is a load importance based planning which can result in switch cost reduction relative to the amount achieved in previous strategy and implies the management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reliability and respective constraint. Fuzzy method and new switching mechanism in fuzz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are implemented to modeling and controlling the risks associated to ENS of critical loads and also the ENS of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zzy switch placement asset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company reliability load importance based plan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echarts for Distributed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System Modelling
2
作者 K K Leong K M Yu W B Lee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60-261,共2页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has been accepted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 e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DM. Their research area s in...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has been accepted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 e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DM. Their research area s include system design, integration of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data distri bution, collaborative and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working environment, secur ity, and web-based integration. However, there are limitations on their rese arches. In particular, they cannot cater for PDM in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e nviron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South China, where many Hong Kong (HK) ma nufacturers have moved their production plants to different locations in Pearl R iver Delta for cost reduction. However, they retain their main offices in HK. Development of PDM system is inherently complex. Product related data cover prod uct name, product part number (product identification), drawings, material speci fications, dimension requirement, quality specification, test result, log size, production schedules, product data version and date of release, special tooling (e.g. jig and fixture), mould design, project engineering in charge, cost spread sheets, while process data includes engineering release, engineering change info rm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workflow related to the process information. Accor ding to Cornelissen et al., the contemporary PDM system should contains manageme nt functions in structure, retrieval, release, change, and workflow. In system desig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 formal specification is nece ssary. However, there is no formal representation model for PDM system. Theref ore 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xpress the various scena rio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users and the PDM system. Statechart is then used to model the operations of PDM system, Fig.1. Statechart model bridges the curr ent gap between requirements, scenarios, and the initial design specifications o f PDM system. After properly analyzing the PDM system, a new distributed PDM (DPDM) system is proposed. Both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statechart models are constructed f or the new DPDM system, Fig.2. New product data of DPDM and new system function s are then investigated to support product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new distribut ed environment. It is found that statecharts allow formal representations to capture the informa tion and control flows of both PDM and DPDM. In particular, statechart offers a dditional expressive power, whe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tate transition diagr am, in terms of hierarchy, concurrency, history, and timing for DPDM behavioral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DM Statecharts for Distributed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system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与CP-ABE的可验证分布式密钥生成协议
3
作者 彭长根 龙洋洋 陈玉玲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2-1355,共14页
分布式密钥生成(DKG)协议作为一种重要的密码学工具,它允许多个参与者共同协作生成一对额外的公私钥,而无需任何一方完全了解密钥的完整信息。由于DKG协议中的每个参与者仅持有其自身密钥份额,完整的密钥只有通过多个参与者协作时才能... 分布式密钥生成(DKG)协议作为一种重要的密码学工具,它允许多个参与者共同协作生成一对额外的公私钥,而无需任何一方完全了解密钥的完整信息。由于DKG协议中的每个参与者仅持有其自身密钥份额,完整的密钥只有通过多个参与者协作时才能被重构出来,DKG协议能有效降低密钥泄露的风险。然而,现有分布式密钥生成(DKG)协议大多基于公开可验证秘密共享(PVSS)方案进行设计,协议的共享阶段和重构阶段至少各需要两轮交互,DKG协议的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复杂度较高,通常为O(n^(2)),这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可能成为性能瓶颈。密文策略属性加密(CP-ABE)因其支持密文从外部解密的特性备受关注,且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为DKG协议的安全性和透明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利用区块链作为公开信道、CP-ABE作为密码原语,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一轮可验证DKG协议,旨在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和CP-ABE来优化传统DKG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该协议仅需一轮交互即可完成密钥共享和重构。具体来说,该协议利用区块链作为公开信道,确保密钥生成过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借助CP-ABE的特性,确保外部用户能对重构的密钥进行验证。在密文共享阶段,协议引入了通用哈希承诺机制,通过将承诺种子作为输入对CP-ABE的加密算法进行改进。同时,协议利用智能合约对DKG协议的子公钥进行有效性检查,验证复杂度为O(1)。在重构阶段,外部用户可通过智能合约获取参与节点提交的密钥份额密文和DKG协议子公钥,仅需O(n)的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复杂度,就能重构协议主私钥。安全性分析及实验分析表明,所提DKG协议需较低的计算、通信开销,且满足可验证性、有效性、保密性及鲁棒性等安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密钥生成 属性加密 区块链 密钥管理 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构环境感知的幂律图流划分算法
4
作者 杨巍 白璐 +3 位作者 宁俊义 董建军 单春海 信俊昌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7-182,共6页
图划分在分布式处理大规模图数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平衡节点的工作负载和通信成本,图划分算法提高了同构集群的幂律图处理效率。然而,异构集群节点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不一致,节点处理相同工作负载的时间成本不同,且最慢的节点... 图划分在分布式处理大规模图数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平衡节点的工作负载和通信成本,图划分算法提高了同构集群的幂律图处理效率。然而,异构集群节点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不一致,节点处理相同工作负载的时间成本不同,且最慢的节点会成为系统瓶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异构感知流划分(SHAP)算法。SHAP算法采用One-pass流式邻域启发式划分策略,根据节点的性能来最小化分区间的图处理时间。通过复制因子分析,SHAP算法的划分质量被证明具有理论上界。在一个具有4个真实世界图的异构集群中进行图处理实验的结果表明,与高度优先复制(HDRF)图划分算法相比,SHAP算法的图处理时间最多可以减少67.49%,而SHAP算法的复制因子最小仅为HDRF算法的4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环境 图划分 分布式计算 图计算 数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双层强化学习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
5
作者 张薇 王浚宇 +1 位作者 杨茂 严干贵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529-3544,共16页
考虑异质能源在网络中的流动时间差异性,提升系统设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调控的灵活性,是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IES)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的关键。为此,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冷-热-电RIES的分布式双层近端策略优化(DBLPPO)调度模型。首先将RIE... 考虑异质能源在网络中的流动时间差异性,提升系统设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调控的灵活性,是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IES)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的关键。为此,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冷-热-电RIES的分布式双层近端策略优化(DBLPPO)调度模型。首先将RIES内部能源的出力、储存和转换构建高维空间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数学模型;其次基于改进的分布式近端策略优化算法对其进行序贯决策描述,构建内部双层近端策略优化(PPO)的控制模型,局部网络采用“先耦合-再解耦”的求解思路对冷-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的设备进行多时间尺度优化决策,最终实现RIES冷-热力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多时间尺度调度和协同优化运行;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不仅能克服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复杂随机场景下的“维数灾难”问题,实现RIES各能源网络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协同优化管理,还能加快模型的最优决策求解速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多时间尺度 分布式双层近端策略优化 深度强化学习 协同优化管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物分配特征与安全保障:一个比较分析
6
作者 张锦华 陈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72,共18页
新时期保障食物安全需要统筹利用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个抓手。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分配特征和规律是开展需求侧管理的基础性前提。本文利用官方统计数据与微观调查数据,从宏微观比较视角探究中国食物分配的结构性特征... 新时期保障食物安全需要统筹利用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个抓手。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分配特征和规律是开展需求侧管理的基础性前提。本文利用官方统计数据与微观调查数据,从宏微观比较视角探究中国食物分配的结构性特征和规律,并从总量、城乡、区域、收入多个维度剖析食物分配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就供需总量而言,现阶段我国食物生产供给能力能有效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和膳食营养需求;城乡、区域、不同收入阶层间食物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均表现出偏离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西式化膳食趋势;高收入家庭存在食物消费过量或食物浪费问题,低收入家庭的基本温饱需求已得到充分保障,但存在部分高蛋白食物消费量不足的现象。根据现阶段食物分配特征,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单产提升限制,应进一步加强食物需求侧管理,从供需协同视角保障新时期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安全 需求侧管理 食物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
7
作者 刘毅力 黄怡婷 杨茵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4,共9页
为提高ADN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提出考虑需求侧响应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法。首先,考虑主动配电网(ADN)中的负荷特性,将负荷划分为工业、商业、居民负荷,以最小化用户购电成本和负荷峰谷差为目标,对3种负荷分别制定最优分时电价进行需求响... 为提高ADN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提出考虑需求侧响应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法。首先,考虑主动配电网(ADN)中的负荷特性,将负荷划分为工业、商业、居民负荷,以最小化用户购电成本和负荷峰谷差为目标,对3种负荷分别制定最优分时电价进行需求响应。其次,构建储能优化配置的双层模型,上层模型考虑ADN的投资成本,对储能进行选址定容;下层模型考虑ADN的日运行成本,对储能制定日充放电策略。通过仿真验证,分别在考虑需求响应和不考虑需求响应的场景下配置储能,对比ADN的电压波动、网络损耗以及经济性,从而验证所提配置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侧管理 储能 选址 主动配电网 非支配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管理系统(DMS)的技术要点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义勇 宣晓华 王孟龙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4-37,共4页
分析了配电管理系统(DMS)的特点及其性能要求,对其馈线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配电工作管理、配电网应用软件、故障投诉管理、用电营业管理、电能计费、负荷管理等基本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技术要求,并就DMS网络构成及其与... 分析了配电管理系统(DMS)的特点及其性能要求,对其馈线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配电工作管理、配电网应用软件、故障投诉管理、用电营业管理、电能计费、负荷管理等基本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技术要求,并就DMS网络构成及其与其他系统和设备的接口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管理系统 dms 电力系统 计算机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推理中的存储优化技术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葛旭冉 欧洋 +5 位作者 王博 赵宇 吴利舟 王子聪 陈志广 肖侬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562,共18页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用户对长上下文推理需求的增加,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在存储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庞大的模型参数和键值缓存导致GPU显存资源不足...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用户对长上下文推理需求的增加,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在存储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庞大的模型参数和键值缓存导致GPU显存资源不足;其次,分布式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难以充分利用GPU集群的存储资源,存在资源过度配置和存储容错的问题.因此,从显存优化、异构存储和分布式存储3方面入手,归纳总结了现有研究在解决GPU显存容量不足和资源利用率低下方面的努力.基于显存优化的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通过高效的键值缓存管理、压缩以及注意力算子优化,提高了GPU显存利用率,降低了显存占用.基于异构存储的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利用多种类别的存储资源扩展存储容量,通过张量放置策略、异步数据传输以及智能显存分配与预取技术,降低了异构存储带来的I/O开销.基于分布式存储的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通过批处理、多级调度、冗余复制等策略,优化了多机存储和计算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任务的执行效率和容错能力.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推理系统 显存管理 异构存储 分布式存储 故障恢复 无服务大语言模型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管理系统DMS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兆勇 陈兆乾 +1 位作者 王玥 陈江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9-121,共3页
描述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第四代配电管理系统GALASYS DM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实时数据库,C++Wrapper和Web等技术,实现了第四代配电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网络管理子系统、分布式实时数... 描述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第四代配电管理系统GALASYS DM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实时数据库,C++Wrapper和Web等技术,实现了第四代配电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网络管理子系统、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的实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管理系统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 C++Wrap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与开发微机EMS/DMS应用软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竟成 汪峰 +1 位作者 白晓民 沐连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3,共6页
提出了微机 EMS/ DMS应用软件的结构和设计思路。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和 Visual C+ +语言实现 EMS/ DMS数据库对象类 ,将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磁盘文件等各种外部数据源的访问接口和数据结构封装在对象类之中 ,为开发不直接依赖于外部... 提出了微机 EMS/ DMS应用软件的结构和设计思路。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和 Visual C+ +语言实现 EMS/ DMS数据库对象类 ,将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磁盘文件等各种外部数据源的访问接口和数据结构封装在对象类之中 ,为开发不直接依赖于外部数据库的结构和操作 ,并且能方便地与各种环境连接和集成的即插式微机 EMS/ DMS应用软件建立了基础。说明了 EMS/ DMS应用软件模块对象类的设计原则和封装功能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应用这些对象类集成和组装可执行应用程序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开发 面向对象 微机 EMS dms 应用软件 电网调度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决策的应急避难网络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劭卿 侯汉平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3,共14页
地震等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大量且多样的避难需求,但灾后物资往往不能快速有效地送达,容易出现应急资源供需匹配低效的问题。综合考虑分层避难需求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人员疏散和物资分配等三个重要决策,基于灾后三层应急避难结... 地震等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大量且多样的避难需求,但灾后物资往往不能快速有效地送达,容易出现应急资源供需匹配低效的问题。综合考虑分层避难需求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人员疏散和物资分配等三个重要决策,基于灾后三层应急避难结构框架,本文构建了具有递归机制的应急避难网络,包括避难灾民和不同种类物资需求数量预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人员疏散以及物资分配;还提出了混合决策方法,包括模糊聚类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旨在优化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开放数量、灾民疏散距离以及物资满足率。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本文分析了灾民疏散和安置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公平快速地解决灾后初期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灾民疏散和物资分配问题,确保应急避难行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管理 需求预测 避难场所选址 物资分配 混合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海水中DMS和DMSP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景伟文 杨桂朋 康志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100,共6页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生物生产的干扰,分别于2005年8月、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8月DMS、DMSPd和DMSPp在次表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9,17.9和23.93nmol·L-1,在微表层中...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生物生产的干扰,分别于2005年8月、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8月DMS、DMSPd和DMSPp在次表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9,17.9和23.93nmol·L-1,在微表层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8,19.98和21.49nmol·L-1,11月DMS、DMSPd和DMSPp在次表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2.99和16.74nmol·L-1,在微表层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6.13和19.62nmol·L-1。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由于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趋势。DMS和DMSP的含量夏季高于秋季。DMS和Chl-a在每个季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MS浓度的增加导致DMS通量增加。对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的研究表明,DMS和DMSPp并未在微表层中富集,而DMSPd有一定程度的富集。DMS,DMSP,Chl-a在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之间浓度分布的相关性体现了2层水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 dmsP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表层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男军人三维头面型DMS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芳华 陈晓 周宏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4-217,220,共5页
为了探索现代人体头面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民族间的群体差异,并对现代军人头面部装备的合理设计与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和量化的标准,开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男军人三维头面型数据管理系统(DMS)”。以该系统为平台,通过对单个样本的头部C... 为了探索现代人体头面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民族间的群体差异,并对现代军人头面部装备的合理设计与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和量化的标准,开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男军人三维头面型数据管理系统(DMS)”。以该系统为平台,通过对单个样本的头部CT切片进行检边拟合处理,完成头面型的参数化三维重建,并利用数据库管理的方式对7大军区1082个样本进行科学的计算,生成所需的各个型号的参数化三维标准头型,可用于我军头面部装备分档管理,作为头盔合理优化设计的参考依据,其数据结果也可用作人类学领域研究头面型群体差异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数据管理系统 三维重建 分型分号 标准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地区电网SCADA/EMS/DMS/MIS自动化系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沈曙明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48,共2页
电网自动化正面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电网管理机制的变革时期。在介绍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就新一代地区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撑平台、即插即用、网络技术、因特网技术等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 电网自动化正面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电网管理机制的变革时期。在介绍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就新一代地区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撑平台、即插即用、网络技术、因特网技术等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介绍了各项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主要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电网 电力系统 综合自动化系统 SCADA EMS dms M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评价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国栋 贺先 +4 位作者 缪心玥 方亚琦 王文顺 谷甜甜 牛苗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测度与预测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建立超效率松弛测度(SBM)模型测度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揭示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来源和贡献以及集聚模式进行... 为测度与预测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建立超效率松弛测度(SBM)模型测度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揭示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来源和贡献以及集聚模式进行探索,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预测未来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1年期间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波动下降,2022年降至最低点,2023—2026年期间有小幅回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是影响效率水平和造成效率区域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区域间差异是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和缩小其空间差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安全管理效率 松弛测度模型 动态演变 空间分布差异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支持近数据处理的纠删码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浩然 黄志杰 +3 位作者 史宇龙 赵承佳 赵楠楠 张晓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53,共10页
纠删码技术和近数据处理技术是构建高效的云边端协同数据管理系统的两大基石,前者通过对数据添加编码冗余方式来保障系统的可用性,而后者则通过在存储端处理数据的方式避免大量的网络传输开销.云边端协同的数据管理系统通常采用成熟的... 纠删码技术和近数据处理技术是构建高效的云边端协同数据管理系统的两大基石,前者通过对数据添加编码冗余方式来保障系统的可用性,而后者则通过在存储端处理数据的方式避免大量的网络传输开销.云边端协同的数据管理系统通常采用成熟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作为底层存储引擎,然而主流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纠删码实现方式并不能高效地支持近数据处理.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近数据处理的纠删码技术架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待编码的一组数据进行重新布局,保证语义相关数据被存储在同一个存储设备上,避免执行近数据处理时的跨节点数据传输.该方案在分布式存储系统Ceph上获得实现,并测试典型场景的读写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近数据处理场景下和常规数据读取场景下,读取对象的性能分别提升59.4%和10%,对象写入性能则与原版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删码 分布式存储 Ceph 近数据处理 云边端协同数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多元分布与林木竞争
18
作者 张文刚 田依凡 +6 位作者 杨雨春 张鹏 谷加存 杨立学 姜雨希 张锟 王丽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目的】探究大兴安岭火后同期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经30%强度间伐后未经营的和间伐后按照目标树经营的人工林的空间结构参数多元分布格局,及Hegyi指数对其的响应模式。为深入了解落叶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和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科... 【目的】探究大兴安岭火后同期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经30%强度间伐后未经营的和间伐后按照目标树经营的人工林的空间结构参数多元分布格局,及Hegyi指数对其的响应模式。为深入了解落叶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和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述3种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4株最近相邻木关系的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开敞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空间结构参数多元分布特征,并基于此分析林分Hegyi指数分布。【结果】1)从零元分布看,3种林分均是生长空间严重不足的中庸状态,目标树林分为零度混交,均匀分布;对照林分为弱度混交,随机分布;天然林分为中度混交,不均匀分布;2)从一元分布看,2种人工林混交度低的林木多,而天然林的在各混交度等级上的概率差异不大。天然林分随机分布林木最多,目标树林分的最低。3种林分大多数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或严重不足的状态;3)从四元分布看,3种林分中林木频度均以随机分布、零度混交和生长空间严重不足为峰值,目标树林分最集中,天然林最分散。各空间结构参数组合中,不同大小比数的频度分布差异不大;4)3种林分中Hegyi指数较高的个体占比均以随机分布,零度混交和生长空间严重不足的为峰值,且随大小比数递增。天然林分林木竞争强度大于人工林且差异显著,目标树林分略小于对照林分。【结论】本研究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空间结构和林木竞争差异,及其目标树经营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天然林空间结构比人工林的丰富,天然林中林木竞争强度大于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使人工林空间结构更加单一,且削弱了林木间的竞争强度,促进了单木生长。本研究结合营林目的,提供了可操作的采伐木确定方法,并表明基于空间结构多元分布的Hegyi指数分布相比单纯的Hegyi指数,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空间结构 目标树经营 多元分布 林木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S系统互联公共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建炜 苏毅方 +1 位作者 周浩 刘理峰 《继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7,67,共4页
结合IEC 61970/IEC 61968标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IEC 61970/IEC 61968标准的DMS系统互联公共平台设计思路,并按此思路解决了DMS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解耦、多数据源接入及信息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杭州市电力局中... 结合IEC 61970/IEC 61968标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IEC 61970/IEC 61968标准的DMS系统互联公共平台设计思路,并按此思路解决了DMS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解耦、多数据源接入及信息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杭州市电力局中实现了DMS系统、EMS系统、TTU(配变监测终端)系统以及电能计量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与集成,保证了多个数据源在统一平台内实现信息的转发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管理系统 互联平台 配变监测 负荷控制 IEC 61970/IEC 6196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20
作者 喻曼曼 于水强 +3 位作者 石尚 黄越 王国兵 田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保留单一植被(D)、种植固氮植物(N)和清除林下植被(Q),探讨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土壤性质、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N处理能显著提高上层土壤有机碳(SOC)、有效磷(A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和络合态氧化铁(Fe_(p))含量,保持较高的速效氮含量,而Q处理则显著降低上层土壤水分(SWC)、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以及下层NO_(3)^(-)-N和游离态氧化铁(Fe_(d))含量。上层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2mm),下层以小团聚体(0.25~2 mm)为主;与B处理相比,D、N、Q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比例并增加了小团聚体所占比例,其中Q处理变化最为明显,且微观团聚体(<0.25 mm)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团聚体稳定性方面,Q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最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最高,表明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SWC、SOC、p H、NH_(4)^(+)-N、NO_(3)^(-)-N、AP、Fe_(o)和Fe_(p)是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或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N处理可以提升SOC和土壤养分含量,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中等;而Q处理通常降低土壤SWC、SOC和养分含量,且团聚体结构最不稳定;B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最高,破坏率最低。总体而言,B处理和N处理有利于提高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分布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林下植被管理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