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甾体抗炎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和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武向鹏 李恩君 +5 位作者 李雄伟 王海红 崔薇 武向丽 祁卫华 侯森林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3823-3830,共8页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ERCP后胰腺炎(PEP)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可能在预防PEP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的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效果,有助于降低PEP发生...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ERCP后胰腺炎(PEP)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可能在预防PEP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的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效果,有助于降低PEP发生风险。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NSAIDs在PEP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及影响因素,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应用。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接受ERCP治疗的86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用药组(431例)与术后用药组(435例),其中术前用药组分为术前单独用药亚组(210例)和术前联合用药亚组(221例),术后用药组分为术后单独用药亚组(247例)、术后联合用药亚组(188例)。术前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前30 min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75 mg,术前联合用药亚组同期加用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术后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后即刻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75 mg,术后联合用药亚组同步给予双氯芬酸钠75 mg肌肉注射及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所有干预为单次给药。主要观察指标包括PE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检者PE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个亚组受检者P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单独用药亚组PEP发生率低于术后单独用药亚组和术后联合用药亚组(P<0.05),术前联合用药亚组PEP发生率低于术后单独用药亚组和术后联合用药亚组(P<0.05);4个亚组PEP严重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3.751,95%CI=2.293~6.136)、酗酒(OR=2.624,95%CI=1.520~4.529)、糖尿病(OR=2.687,95%CI=1.559~4.634)、插管时间>10 min(OR=4.229,95%CI=2.531~7.066)及使用双导丝技术(OR=3.542,95%CI=2.159~5.809)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超提示肝外胆管扩张是PEP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73,95%CI=0.347~0.947,P<0.05)。结论 BMI≥24 kg/m^(2)、酗酒、糖尿病和插管时间>10 min及使用双导丝技术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前预防性使用吲哚美辛栓剂及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降低PEP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腺炎 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栓剂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53(Fe)复合材料对废水中双氯芬酸钠的吸附
2
作者 蔡艳荣 李雪妍 +2 位作者 蒋伟丽 王琼 常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用溶剂热法制备Fe-MOF材料MIL-53(Fe)和MIL-53(Fe)-10FA,研究2种材料吸附水溶液中双氯芬酸钠(DCF)的性能。2种MOF材料对DCF的吸附行为都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吸附平衡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 用溶剂热法制备Fe-MOF材料MIL-53(Fe)和MIL-53(Fe)-10FA,研究2种材料吸附水溶液中双氯芬酸钠(DCF)的性能。2种MOF材料对DCF的吸附行为都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吸附平衡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甲酸改性后的MIL-53(Fe)-10FA与MIL-53(Fe)相比,表面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晶体尺寸变大,孔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增加,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对DCF的吸附性能优异,Langmuir等温线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652.29 mg/g,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氢键作用和苯环与苯环之间π-π堆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MIL-53(Fe) 改性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MZF@PDA-PAC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水中双氯芬酸钠的机制
3
作者 李世尧 余静 徐冬莹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7,共13页
为制备易固液分离和稳定性好的高效非均相碳基磁性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钾(PMS),本文以Mn_(0.6)Zn_(0.4)Fe_(2)O_(4)(MZF)磁性纳米颗粒(MNPs)为磁核,利用多巴胺(DA)和活性炭(PAC),通过分步沉积法制备得到磁性纳米复合物MZF@PDA-PAC,采用... 为制备易固液分离和稳定性好的高效非均相碳基磁性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钾(PMS),本文以Mn_(0.6)Zn_(0.4)Fe_(2)O_(4)(MZF)磁性纳米颗粒(MNPs)为磁核,利用多巴胺(DA)和活性炭(PAC),通过分步沉积法制备得到磁性纳米复合物MZF@PDA-PAC,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对MZF@PDA-PAC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ZF@PDA-PAC活化PMS降解双氯芬酸钠(DS)的效能,探究了DS的去除机理及MZF@PDA-PAC活化PMS的机制.结果表明,MZF@PDA-PAC具有“核-壳”结构,在水中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能和固液分离性能;MZF@PDA-PAC+PMS体系能通过自由基途径(SO_(4)^(·−)、HO·和O_(2)^(·−))和非自由基途径(电子转移)去除DS,DS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为99.50%和66.32%,MZF@PDA-PAC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循环使用性能,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催化剂 非均相 硫酸根自由基 双氯芬酸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接枝双氯芬酸的制备、表征和体外释放
4
作者 宋琳琪 郑枫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参照原研药双氯芬酸透明质酸钠(DF-HA)采用共价键合的方式合成了一种DF-HA接枝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DF-HA成功合成,同时1H NMR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其接枝率约为17... 参照原研药双氯芬酸透明质酸钠(DF-HA)采用共价键合的方式合成了一种DF-HA接枝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DF-HA成功合成,同时1H NMR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其接枝率约为17%。利用HPLC对DF-HA接枝共聚物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考察其在磷酸缓冲盐溶液(pH 7.4)中对双氯芬酸(DF)的释放情况。游离DF在6h后药物释放率达到83.6%,DF-HA在1d内的释放率为4.8%,在21d内的释放率为17.7%,与参比制剂释放行为基本一致,DF-HA能显著实现对DF的缓释效果,且高分子量透明质酸本身具有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DF-HA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双氯芬酸钠 接枝共聚物 表征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1(Cr)基膜材料的制备及双氯芬酸钠去除性能
5
作者 胡晓静 谢晶晶 +2 位作者 张雨昕 张郁涵 黄晓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5-115,共11页
以一种结构稳定的MOFs材料MIL-101(Cr)为吸附剂,以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腈(PAN)为载体,制备了一种通过减压抽滤即可高效去除水溶液中双氯芬酸钠的MOFs混合基质膜材料MIL-101@PAN.研究表明,所制备的膜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膜厚度约为14... 以一种结构稳定的MOFs材料MIL-101(Cr)为吸附剂,以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腈(PAN)为载体,制备了一种通过减压抽滤即可高效去除水溶液中双氯芬酸钠的MOFs混合基质膜材料MIL-101@PAN.研究表明,所制备的膜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膜厚度约为14μm,而且随着MOFs含量的增加,膜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当MIL-101(Cr)与PAN的质量比增加至2∶5时,所制备的膜材料MIL-101@PAN-2对双氯芬酸钠的去除效果最佳,特别是对20 mg/L双氯芬酸钠水溶液中双氯芬酸钠的去除效率可达95.59%,而且经5次循环使用后,去除效率仍保持在75%以上.此外,在含有与双氯芬酸钠等浓度(20 mg/L)的Na^(+),K^(+)和NH_(4)^(+)的混合溶液中,该膜材料依然可以保持90%以上的去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101(Cr) 混合基质膜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对奶牛胎衣不下的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应虎 朱飞飞 +2 位作者 祁金忠 杨建新 热沙来提汗·买买提 《中国奶牛》 2025年第6期17-22,共6页
本试验目的是验证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在应用于奶牛产后保健时,对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及产后生产繁殖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为将2024年1月至3月足月产犊(怀孕天数265d以上)奶牛,按牛号末尾数字分组,单号为对照组,按正常保健流程保健... 本试验目的是验证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在应用于奶牛产后保健时,对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及产后生产繁殖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为将2024年1月至3月足月产犊(怀孕天数265d以上)奶牛,按牛号末尾数字分组,单号为对照组,按正常保健流程保健,双号为试验组,取掉保健方案中的双氯芬酸钠,其余不做改变。通过牧场的大数据系统收集试验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子宫炎发病率、21d怀孕率、首配受胎率、2配受胎率、高峰奶量、高峰泌乳天数、干物质采食量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奶牛产后保健时,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的奶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P<0.01)降低,本泌乳周期的首配受胎率及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P<0.01)提升,对21d怀孕率、1胎牛受胎率及经产牛高峰产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表明,将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用于产后保健时,奶牛的胎衣不下发病率会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衣不下 子宫炎 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O-66-NH_(2)/SiO_(2)-ZrO_(2)杂化陶瓷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若妍 位笑娜 +3 位作者 任秀秀 钟璟 郭猛 夏凌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将UiO-66-NH_(2)晶体加入SiO_(2)-ZrO_(2)溶胶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陶瓷载体上制备出UiO-66-NH_(2)/SiO_(2)-ZrO_(2)膜,利用UiO-66-NH_(2)的多孔结构和亲水基团改进SiO_(2)-ZrO_(2)膜的纳滤性能。考察了不同UiO-66-NH_(2)加入量对杂化... 将UiO-66-NH_(2)晶体加入SiO_(2)-ZrO_(2)溶胶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陶瓷载体上制备出UiO-66-NH_(2)/SiO_(2)-ZrO_(2)膜,利用UiO-66-NH_(2)的多孔结构和亲水基团改进SiO_(2)-ZrO_(2)膜的纳滤性能。考察了不同UiO-66-NH_(2)加入量对杂化膜纳滤双氯芬酸钠(DCF)水溶液的影响,并对杂化膜进行表征,以聚乙烯醇截留分子质量评价膜孔径。结果表明,在DCF的纳滤测试中,随着UiO-66-NH_(2)质量分数的增大,UiO-66-NH_(2)/SiO_(2)-ZrO_(2)膜水通量先增大后降低,但均高于未添加的SiO_(2)-ZrO_(2)膜,对DCF的截留率均保持在98.7%以上;最佳UiO-66-NH_(2)/SiO_(2)-ZrO_(2)掺杂为0.3时,杂化膜通量提高至4.8 L/(h·m^(2)),通量增加了84%。随着操作压力和料液温度的提高,膜通量增大,截留率变化较小。在70℃、0.6 MPa下,杂化膜通量达到14.25 L/(h·m^(2)),对DCF水溶液的截留率为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纳滤 双氯芬酸钠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栓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孙瑛 许文音 +2 位作者 胡洁 王燕婷 白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2-844,共3页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不给予双氯芬酸钠栓。记录所有患儿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进入恢复室后进行改良Aldrete评分和疼痛评分;于入恢复室后10、20、30min分别进行儿童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结果各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10min,组1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组2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20和30min,组1和组2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入恢复室即刻的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和组2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儿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 双氯芬酸纳栓 术后躁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9
9
作者 鲁莹 蒋雪涛 +1 位作者 曾仁杰 刘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钠卵磷脂微乳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 :1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双氯芬酸钠微乳和肠溶衣片 ,以吲哚美辛为内标 ,用反相 HPL C法 ,紫外 2 80 nm处测定血清中双氯芬酸钠浓度。数据用 3P87程序处理。结果 :双...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钠卵磷脂微乳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 :1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双氯芬酸钠微乳和肠溶衣片 ,以吲哚美辛为内标 ,用反相 HPL C法 ,紫外 2 80 nm处测定血清中双氯芬酸钠浓度。数据用 3P87程序处理。结果 :双氯芬酸钠质量浓度在 5 0~ 80 0 0μg/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 .9996 ) ,最低检测浓度为 30μg/ L ,平均空白回收率为(10 0 .5 5± 1.5 6 ) %。双氯芬酸钠微乳和肠溶衣片 AU C0~∞ 分别为 5 .5 6 3、7.891μg· h/ ml,MRT分别为 5 .489、5 .387h。结论 :双氯芬酸钠微乳具有特殊的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双氯芬酸钠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非类固醇抗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对水中双氯芬酸钠的降解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曦曦 张继彪 +3 位作者 郑正 王卫平 冯景伟 王联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5-679,共5页
本实验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方法降解水溶液中的双氯芬酸钠,考察了初始浓度、Fe2+、腐植酸、硝酸根离子对双氯芬酸钠降解的影响,及降解过程中溶液TOC含量和UV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的... 本实验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方法降解水溶液中的双氯芬酸钠,考察了初始浓度、Fe2+、腐植酸、硝酸根离子对双氯芬酸钠降解的影响,及降解过程中溶液TOC含量和UV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对于初始浓度为10mg.l-1、20mg.l-1和30mg.l-1的双氯芬酸钠,降解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影响因子腐植酸和硝酸根离子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双氯芬酸钠的降解率,但相同实验条件下,亚铁离子的添加抑制了双氯芬酸钠的降解,当Fe2+添加量为1.0mmol.l-1时,双氯芬酸钠的降解率仅为74.94%.降解过程中溶液TOC的含量减少缓慢,TOC残留含量仅从13.69mg.l-1降为11.1mg.l-1,可见双氯芬酸钠的矿化程度不高,而双氯芬酸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吸收波段递减,介质阻挡放电对双氯芬酸钠有稳定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介质阻挡放电 降解率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爱萍 胡国新 +1 位作者 邱相君 代宗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 :研究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2 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予 10 0mg双氯芬酸钠缓释栓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用 3p87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目的 :研究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2 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予 10 0mg双氯芬酸钠缓释栓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用 3p87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 为 1.1± 0 .3mg·L-1;Tmax 为 1.7± 0 .7h ;T1 2 (ke) 为 2 .4± 0 .6h ;CL为 2 7± 6L·h-1;Vd 为 74±2 5L ;AUC0 -∞ 为 4 .0± 1.2mg·h-1·L-1。结论 :双氯芬酸钠缓释栓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单室模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缓释栓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载药法制备双氯芬酸钠脂质体及其体外释放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玮 周建平 任逢晓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采用主动载药法制备双氯芬酸钠脂质体,考察包封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醋酸钙梯度法制备双氯酚酸钠脂质体,考察不同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并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脂质体包封率随温度和醋酸钙... 目的:采用主动载药法制备双氯芬酸钠脂质体,考察包封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醋酸钙梯度法制备双氯酚酸钠脂质体,考察不同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并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脂质体包封率随温度和醋酸钙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药脂比的增大而降低。与混悬剂相比,其体外释放较完全。结论:醋酸钙梯度法适于制备双氯芬酸钠脂质体,后者的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缓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脂质体 醋酸钙梯度法 主动载药法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秦丙昌 陈静 +1 位作者 廖新成 刘立新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5-278,297,共5页
以2,6-二氯二苯胺(Ⅳ)和氯乙酰氯为主要原料,经过酰化、分子内付-克烷基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了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Ⅰ)。前两步反应均采用无溶剂操作,第3步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各步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①... 以2,6-二氯二苯胺(Ⅳ)和氯乙酰氯为主要原料,经过酰化、分子内付-克烷基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了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Ⅰ)。前两步反应均采用无溶剂操作,第3步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各步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①酰化反应,n(Ⅳ)∶n(氯乙酰氯)=1∶1.2,反应温度140℃,中间体Ⅲ的收率为96.6%;②分子内付-克烷基化反应,n(Ⅲ)∶n(A lC l3)=1∶2,反应温度150℃,中间体Ⅱ的收率为91.2%;③水解反应,n(Ⅱ)∶n(NaOH)=1∶2.5,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反应时间6 h,催化剂用量为Ⅱ的质量的2%,Ⅰ的收率为92.5%。三步总收率为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氯二苯胺 氯乙酰氯 双氯芬酸钠 合成 无溶剂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虞瑛青 姚勇 +2 位作者 谈旭华 刘丽霞 胡伟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79例(2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A组使用平衡盐液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利多卡...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79例(2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A组使用平衡盐液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利多卡因水分离,C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D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并联合转核。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PCO)分级情况。结果:各组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CO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和D组PCO分级低于A、B对照组,且D组PCO分级低于C组。结论: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后发性白内障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花状结构α-FeOOH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俊鸽 李云琴 +2 位作者 苑宝玲 崔浩杰 付明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4,共7页
以硫酸亚铁、尿素及乙醇为原料,采用低温常压一步回流法制备了具有三维花状结构的α-FeOOH纳米材料.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尿素浓度和乙醇用量对其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及α-FeOOH纳米材料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 以硫酸亚铁、尿素及乙醇为原料,采用低温常压一步回流法制备了具有三维花状结构的α-FeOOH纳米材料.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尿素浓度和乙醇用量对其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及α-FeOOH纳米材料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 h、尿素浓度为0.1 mol/L、乙醇的体积分数为20%时,所得α-FeOOH纳米材料具有规整的三维花状结构,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量达199.2mg/g.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推断三维花状结构α-FeOOH的生长机制包括定向聚集和外延生长2个过程,反应初期生成的高活性晶核快速形成不规则橄榄状颗粒并定向聚集成短簇状结构,再沿z轴方向外延生长,形成长簇的三维花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花状结构 Α-FEOOH 低温回流 双氯芬酸钠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灭痛缓释片的初步研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晴斋 屈步华 +1 位作者 李德平 邢文荣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31-333,共3页
以壳聚糖作为缓释剂,通过湿颗粒压片法,制备了双氯灭痛缓释片。采用萃取紫外法,测定了家兔单剂量口服片(液)后血清中的双氯灭痛浓度,经计算机嵌合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缓释片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并且体内外相关性良好,消除半衰... 以壳聚糖作为缓释剂,通过湿颗粒压片法,制备了双氯灭痛缓释片。采用萃取紫外法,测定了家兔单剂量口服片(液)后血清中的双氯灭痛浓度,经计算机嵌合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缓释片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并且体内外相关性良好,消除半衰期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灭痛 炭聚糖 缓释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羟甲基丙烯酰胺)/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进爽 彭飞 +1 位作者 严芳芳 方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9-1125,共7页
以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羟甲基丙烯酰胺(NHMAm)为共聚单体与壳聚糖(CS)制备形成了温度敏感和pH敏感的互穿网络(IPN)水凝胶Poly(NIPAAm-co-NHMAm)/CS;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结构特征,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并初步研究了水... 以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羟甲基丙烯酰胺(NHMAm)为共聚单体与壳聚糖(CS)制备形成了温度敏感和pH敏感的互穿网络(IPN)水凝胶Poly(NIPAAm-co-NHMAm)/CS;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结构特征,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并初步研究了水凝胶对药物双氯芬酸钠(DS)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具有明显的温度和pH敏感性,温度越高,溶胀度越小,释药越慢;pH越小,溶胀度越大;CS含量为0.6%时溶胀度最大。在NHMAm单体质量配比为8.7%时,水凝胶的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达到38℃,且此时对DS持续释药时间可达到24 h。水凝胶的释药动力学曲线符合修正的一级动力学模型。该水凝胶体系可通过改变NHMAm单体配比来调节温敏特性,是一种潜在的温度和pH双重敏感的药物缓释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异丙基丙烯酰胺 N-羟甲基丙烯酰胺 壳聚糖 水凝胶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MIL-53(Al)对水中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小兵 石秀仪 +2 位作者 周星均 丘秀珍 卢文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6-211,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MIL-53(Al),对活化后的产物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H_2-MIL-53(Al)对...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MIL-53(Al),对活化后的产物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H_2-MIL-53(Al)对双氯芬酸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5 mg/L的双氯芬酸钠能在4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动力学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曲线,利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循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NH_2-MIL-53(Al)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此外,结合ζ电位测试结果以及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可能的吸附机理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2-MIL-53(Al) 双氯芬酸钠 吸附性能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血清中的双氯芬酸钠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伟丰 康信煌 +3 位作者 陈缵光 李全文 杨琳 蔡沛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60,共3页
建立了血清中双氯芬酸钠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分析法.对电泳介质的种类、浓度以及操作电压和进样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采用5 mmol/L乳酸-NaOH(pH 3.8)为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22.0 kV,可在7 min内实现对双氯芬酸钠的分离检测.在最佳... 建立了血清中双氯芬酸钠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分析法.对电泳介质的种类、浓度以及操作电压和进样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采用5 mmol/L乳酸-NaOH(pH 3.8)为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22.0 kV,可在7 min内实现对双氯芬酸钠的分离检测.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双氯芬酸钠的线性范围为1.5~220 μg/mL,检出限为0.5 μg/mL,回收率为92.0%~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高频电导检测 非接触式电导检测 双氯芬酸钠 血清 体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埃洛石的载药凝胶小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汪琴 张俊平 王爱勤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58-863,共6页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新的壳聚糖-g-聚丙烯酸/埃洛石/海藻酸钠(CTS-g-PAA/HT/SA)凝胶小球。研究了HT含量对载药凝胶小球的溶胀性、包封效率和释放性能等的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凝胶小球的pH敏感性和双氯芬酸钠(DS)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新的壳聚糖-g-聚丙烯酸/埃洛石/海藻酸钠(CTS-g-PAA/HT/SA)凝胶小球。研究了HT含量对载药凝胶小球的溶胀性、包封效率和释放性能等的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凝胶小球的pH敏感性和双氯芬酸钠(DS)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HT含量对载药凝胶小球的溶胀率、包封效率和累积释放率有明显的影响,在HT含量为30%时,溶胀率、包封效率和12h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32.84%、91.07%和100%;另外,载药凝胶小球具有较好的pH敏感性;在pH=2.1的释放介质中DS几乎不释放,而在pH=6.8的释放介质中缓慢释放;DS释药机理为溶胀控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 凝胶小球 PH敏感性 控制释放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