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somatosensory cortex promotes remy⁃elination in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1
作者 ZHOU Yi-ting AN Da-dao +7 位作者 XU Yi-xin ZHOU Ying LI Qing-qing ZHANG Xiang-nan WANG Yi LOU Min CHEN Zhong HU Wei-we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6-697,共2页
OBJECTIVE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an lead to progressive demyelin⁃ation and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yet there are no effective treatments.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employed in patients with wh... OBJECTIVE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an lead to progressive demyelin⁃ation and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yet there are no effective treatments.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employed in patients with white matter damage,and optogenetics and skin stroking were exerted to activate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in a clas⁃sical mouse model of ischemia vascular dementia.RESULTS White matter damage was correlated with disrupted cortical structure from MRI results.In a mouse model,activating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promotes prolif⁃eration of OPCs and remyelination to rescue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Such therapeutic action was limited to stimulation with moderate intensity at the upper layers of the cortex,but was achieved over a wide time window after ischemia.Mechanistically,enhanced glutamatergic neuron-OPC functional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required for protection from activation of cortical glutamatergic neurons.Finally,skin stroking activation of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an easier approach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promoted OPC proliferation and remyelin⁃a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recovery after cerebral hypoperfusion.CONCLUSION Activ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may serve as novel approaches for treating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through precise modul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OPC circu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OGENETICS glutamatergic neurons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vascular dementia
2
作者 DianneBAUTISTA Ya-nanZHU +3 位作者 YongYOU Wen-yunLI EdwinSYCHAN ChristopherCHE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0-40,共1页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n TCHMs that are used for vascular dementia(VaD).METHODS To identify studies for systematical review,electronic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through seve...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n TCHMs that are used for vascular dementia(VaD).METHODS To identify studies for systematical review,electronic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through several databases-ALOIS,CNKI,CBM,Weipu,Wanfang,etc.Only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or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CCTs)were included.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VaD by diagnostic criteria(DSM,NINDS-AIREN,ICD or HIS)as well as imaging technique(CT,MRI or functional imaging,etc).Eligible TCHMs must be recogniz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eia or the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Lis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cluded studies were appraised using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risk-of-bias criteria.Efficacy and safety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meta-analysis.Efficacy outcomes include cognition,daily function,global performance and behaviour;safety was assessed by the number of adverse events and number of subjects experiencing adverse events.Assessment of heterogeneity,subgroup analysis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ere also performed.RESULTS A total of 46 trials on 29TCHMs(3522patients)were included.45 studies were RCTs and 1was CCT.In these 45 RCTs,only 2were appraised as adequately randomised.5of 46 trials were appraised as having low risk of bias in blinding.Sample sizes were generally small ranging from 26 to 216with a median of 68.All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3.All 46 studies assessed cognition using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scales:MMSE(n=40 studies;3096 patients),HDS(n=22;1664 patients),ADAS-Cog(n=4;241 patients),CDT(n=1;60patients)and CCSE(n=1;26patients).Half of the studies assessed daily function using either the ADL(n=22;1743 patients)or IADL(n=2;203patients).Only 6studies measured behaviour using the FAQ(n=3;226 subjects),BBS(n=1;48patients),NPI(n=1;100subjects)or Neurological Deficits Function Scale(n=1;91patients).30 studies measured global performance.31 of 46 studies made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safety of the TCHMs.Despite the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reporting,we can identify three TCHMs-NaoXinTong,Shenfu and Tongxinluo as having relatively stronger evidence of efficacy.There is weak evidence for the safety of TCHMs for VaD.CONCLUSION There is weak evidence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CHMs for VaD because of the poor methodology,short duration of follow-up and inadequate reporting.However the agents appear to be relatively free of severe short-term AEs,hence we encourage further better designed and reported t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vascular dem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work pharmacology deciphering multiple mechanisms of volatiles of Wendan granule for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被引量:8
3
作者 An-na HU Jun-feng LIU +3 位作者 Jun-feng ZAN Ping WANG Qiu-yun YOU Ai-hua TA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5-286,共2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the volatiles of Wendan granu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 integrating 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and excretion(ADME) screening,ta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the volatiles of Wendan granu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 integrating 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and excretion(ADME) screening,target fishing,network constructing,pathway analyzing,and correlated diseases prediction was applied.METHODS Twelve small molecular compounds of WDG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from 74 volatiles with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above 2%,and their ADME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platform(TCMSP),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s,genes,pathways and diseases wer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provided by TCMSP,DrugBank,Uniport and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The related pathway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explored by the Kyoto Encyclo.pedia and Genomes(KEGG) database.Finally,the networks of compound-target,target-pathway and pathway-disease of WDG were constructed by Cytoscape software.RESULTS Twelve compounds interacted with 49 targets,of which top three targets wer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subunit alpha-1(GABRA1),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GHS-2) and Sodium-dependen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Interestingly,these targets we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insomn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at mainly corresponded to mental and emotional illnesses.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 provides precise probe to illumin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volatiles of WDG for relieving senile dementia related syndromes,which will als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medicine,as well as follow-up studies such as upgrad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novel drug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颗粒剂 老年性痴呆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通过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诱导的海马区神经元程序性坏死对其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4
作者 许晶晶 寇俊娜 +4 位作者 肖琳 秦梦珂 杜冉 陈晨 郭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构建。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动物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RIPK1、RIPK3、pRIPK3和MLKL蛋白的表达,并与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RIPK1、RIPK3和MLKL的共定位情况。结果qPCR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p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小鼠模型海马区,RIPK1、RIPK3与MLKL共表达定位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标志物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与小鼠模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VaD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及其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通过激活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进而引起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程序性坏死 慢性脑低灌注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肺宣肺降浊方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黄德庆 任昕怡 +4 位作者 陈炜 卓桂锋 张金枝 苏明阳 吴林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281-1291,共11页
目的:研究miR-485/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D)中的作用,并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高通量测... 目的:研究miR-485/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D)中的作用,并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并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miRNA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基于miR-485采用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将同法造模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并设假手术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益肺宣肺降浊汤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予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miR-485过表达组和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注射1.5μL病毒载体至大鼠双侧海马。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IM2、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miR-485的表达水平。结果:miR-485存在于3组大鼠的共同异表达中,AIM2是miR-485的靶基因。动物实验发现,假手术组偶见神经元死亡,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其余3组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中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改善最明显。模型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组织miR-485水平下降,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以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显著改善,并伴随miR-485水平的升高以及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下降(P<0.05)。结论:miR-485能够抑制AIM2炎症小体活化,改善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与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减轻神经炎症及减少神经元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肺宣肺降浊方 血管性痴呆 miR-485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一项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贾瑶 邝文娟 +4 位作者 殷鹏 周脉耕 季福绥 王志会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7,共9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6个地区选取26164名老年人,最终纳入23271名,平均年龄(70.5±10.9)岁,男性10352名,占比44.5%。通过问卷调查、体格...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6个地区选取26164名老年人,最终纳入23271名,平均年龄(70.5±10.9)岁,男性10352名,占比44.5%。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集数据。采用8项痴呆筛查问卷(AD8)、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问卷和神经科医师问诊三阶段评估方式进行认知障碍筛查及痴呆诊断。比较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一般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患病率差异。比较遵医嘱用药的高血压患者在不同血压水平下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患病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比较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MMSE各维度评分的差异。比较高血压组不同认知功能水平下血压控制率和用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和三酰甘油水平及男性、文盲、吸烟、饮酒、运动不足、失眠、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和糖尿病史等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血压组AD8评分≥2、MMSE评分异常及痴呆的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均为P<0.05)。血压范围为120~139/80~89 mmHg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最低,血压范围在90~119/80~89 mmHg时痴呆的患病率最低。在60~69岁人群中,血压是痴呆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97,P<0.00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90 mmHg和160~179 mmHg均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收缩压≥180 mmHg与MMSE评分异常和痴呆存在关联,舒张压<60 mmHg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舒张压100~109 mmHg与MMSE评分异常及痴呆存在关联,舒张压≥110 mmHg与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存在关联(均为P<0.05)。在总体和60~69岁人群中,高血压组MMSE条目中部分维度评分及MMSE总分均低于非高血压组(均为P<0.05)。高血压组中血压控制欠佳者在MMSE条目中所有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血压控制良好者(均为P<0.001)。与MMSE评分正常者和非痴呆患者相比,MMSE评分异常者和痴呆患者中的血压控制欠佳比例均升高(均为P<0.05);与AD8评分<2及MMSE评分正常者相比,AD8评分≥2和MMSE评分异常的遵医嘱用药患者比例均降低(均为P<0.05)。随着MMSE评分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欠佳患者比例逐渐降低(P<0.001)。结论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更多,认知功能更差。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具有相关性。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异常者较认知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差且血压控制率更低。维持血压在120~139/80~89 mmHg范围内可能更有利于保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老年人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PET及PET/MR脑成像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额颞叶痴呆 被引量:3
7
作者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0,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与额颞叶痴呆(FTD)均为常见痴呆类型。MRI、PET及PET/MRI可无创精准评估AD及FTD患者脑结构、功能及分子水平改变,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MR、PET及PET/MR脑成像鉴别AD与FTD现状进行述评。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马芹颖 李立轩 +3 位作者 任娅楠 李冰 史慧敏 方际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究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观察脑多肽对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的调控作... 目的探究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观察脑多肽对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9只。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VD模型,腹腔注射脑多肽3周。Morris水迷宫和新异物体识别评估认知功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实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Morris水迷宫实验2~4 d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大鼠海马组织泛素化蛋白、LC3Ⅱ/Ⅰ比值、P65及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6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高剂量组实验3~4 d和低剂量组4 d逃避潜伏期较VD组显著缩短(P<0.05);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新异物体识别的总探索时间及低剂量组新异物体识别的总探索时间明显长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泛素化蛋白(2.78±0.44,1.80±0.24 vs 3.67±0.34,P<0.05)、LC3Ⅱ/Ⅰ(2.37±0.26,1.53±0.09 vs 2.92±0.19,P<0.05)、P65(2.74±0.14,1.81±0.19 vs 3.93±0.50,P<0.05)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VD组(2.28±0.17,1.72±0.17 vs 3.17±0.31,P<0.05)。VD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62蛋白表达水平则呈现剂量依赖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多肽能够有效改善VD大鼠认知能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的自噬现象,这种治疗作用很可能与脑多肽增强Nrf2/ARE信号通路的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痴呆 血管性 抗氧化反应元件 脑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祁媛媛 许致玉 +3 位作者 李春实 张智健 李胜 张立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急性期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57例157眼,其中视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急性期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57例157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66例6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91例91眼,均采用雷珠单抗3+pro re nata(PRN)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注射前及每次注射后1个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使用OCT加强深度扫描模式获得清晰的脉络膜图像,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鼻侧1500μm处脉络膜厚度(CT N1.5 mm)、黄斑中心凹颞侧1500μm处脉络膜厚度(CT T1.5 mm),计算黄斑中心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CT Mean);使用ImageJ软件对脉络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定量分析脉络膜血管管腔面积(LA)、脉络膜基质面积(S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结果RVO患眼基线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LA、SA、TCA、CVI均较对侧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VO组患眼基线CT Mean为(326.99±64.92)μm,大于BRVO组的(299.80±73.0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CRVO组和BRVO组基线CVI值分别为(72.50±5.62)%和(72.33±5.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在RVO、CRVO或BRVO患者中,每次注射后SFCT、CT T1.5 mm、CT N 1.5 mm、CT Mean、LA、SA、TCA、CVI均较基线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VO患眼第2次注射后LA和CVI与第1次注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SA、TCA均低于第1次注射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RVO患眼第2次注射后SA和CVI与第1次注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LA、TCA均低于第1次注射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类型RVO患眼第2次注射与第3次注射后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SA、TCA、C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RVO继发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变薄、CVI减小,并在第2次注射后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雷珠单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荣芳 靳晶晶 +4 位作者 梁向楠 钱玥彤 耿同会 白亚玲 徐金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55-1861,共7页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PV水平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9-01—1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患者34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9-15,终点事件为出现血管通路事件(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或患者出现死亡。根据纳入患者MPV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Q1组(MPV:6.1~8.1 fL),Q2组(MPV:8.2~8.8 fL),Q3组(MPV:8.9~9.6 fL),Q4组(MPV:9.7~14.1 fL)。比较4组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发病率等相关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多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MPV与血管通路事件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根据分层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343例MHD患者中60(17.5%)例患者出现血管通路事件,Q4、Q3、Q2、Q1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7%(29/86)、17.8%(16/90)、12.2%(10/82)、5.9%(1/8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9,95%CI=1.28~1.97,P<0.001),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P_(趋势)<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糖尿病分组,其他各亚组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_(交互)>0.05)。结论MPV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测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管通路事件 动静脉内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农村地区17年痴呆流行变化
11
作者 霍康 商苏杭 +6 位作者 党亮君 高玲 魏珊 王瑾 陈晨 曾令霞 屈秋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732,共6页
目的比较1997年和2014年西安市农村人群痴呆患病率及死亡率,明确西安市农村人群17年痴呆流行变化。方法1997年和2014年分别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几个自然村55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对... 目的比较1997年和2014年西安市农村人群痴呆患病率及死亡率,明确西安市农村人群17年痴呆流行变化。方法1997年和2014年分别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几个自然村55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三步法”诊断痴呆及其亚型,比较2次调查痴呆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变化。结果1997年西安市农村地区5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3.49%,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为2.08%;2014年痴呆的患病率为4.25%,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为2.78%,17年间痴呆患病率增加79%(OR=1.79,95%CI:1.20~2.65,P=0.004),其中女性痴呆患病率增长90%,男性痴呆患病率增加67%。随访期间,1997年63例痴呆患者死亡,死亡率61.76‰,年龄-性别标化死亡率60.20‰;2014年15例痴呆患者死亡,死亡率35.71‰,年龄-性别标化死亡率34.18‰,17年间痴呆患者死亡率下降33%(HR=0.33,95%CI:0.15~0.74,P=0.007)。结论西安农村地区17年痴呆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而死亡率下降,这一趋势在女性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患病率 死亡率 农村人口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退休干部老年期痴呆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的回顾性研究
12
作者 尚延昌 韦超 解恒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内科住院和神经科认知障碍门诊就诊的患者275例(男性占92.7%),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尔茨海...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内科住院和神经科认知障碍门诊就诊的患者275例(男性占92.7%),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组131例,血管性痴呆(vasular dementia,VD)组44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20例,正常组36例,其他认知障碍(other cognitive impairment,OCI)组44例。通过电子病历检索,获取一般情况、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诊断情况、重要共病、主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组、VD组、MCI组和OCI组脑血管疾病(30.5%,100.0%,50.0%,22.7%vs 5.6%,P<0.05)和其他相关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27.3%,15.0%,45.5%vs 8.3%,P<0.05)。与正常组比较,OCI组精神行为、锥体外系及运动表现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OCI组精神行为表现患病率明显高于AD组、VD组和MCI组,锥体外系、运动表现患病率明显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D组锥体外系表现患病率明显低于VD和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22.2%)患者临床选择头颅CT检查,66例(24.0%)患者进行了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VD组SWI脑微出血阳性率明显高于AD组(64.3%vs 30.0%,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存在显著不同,本研究为基于临床需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选择和优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症状和体征 认知功能障碍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的分析
13
作者 李秋菊 尹金风 +5 位作者 王春娟 杨昕 任添华 李子孝 谷鸿秋 姜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目的调查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2022年12月入组的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判定依据患者病史中的自我报告。院内结局包括入院2 d内行走、卒中... 目的调查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2022年12月入组的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判定依据患者病史中的自我报告。院内结局包括入院2 d内行走、卒中复发、院内死亡、院内并发症(肺栓塞、肺炎等)及出院回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09366例脑出血患者,男性68386例(62.5%),年龄63.0(53.0~72.0)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6.0(2.0~13.0)分,住院天数为15.0(10.0~21.0)d。总计293例(0.3%)存在卒中前痴呆病史。与无卒中前痴呆患者相比,卒中前痴呆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前痴呆可能与更高的院内并发症(OR 2.35,95%CI 1.46~3.83),特别是肺炎(OR 2.52,95%CI 1.57~4.08)事件相关,但两组患者在卒中复发(OR 1.45,95%CI 0.63~2.88)、院内死亡(OR 1.43,95%CI 0.80~2.50)、出院回家(OR 0.83,95%CI 0.46~1.60)等结局上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中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为0.3%,卒中前痴呆可能增加脑出血患者院内并发症尤其是肺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卒中前痴呆 患病率 院内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5′-核苷酸酶基因敲除加重小鼠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
14
作者 刘婷婷 石洪涛 +2 位作者 徐慧 杜杰 朴春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9,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野生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小鼠下腔静脉作为供体,采用套管法移植至同种异体小鼠的右颈动脉,建立小鼠下腔静脉-颈动脉血管移植模型。模型第4周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血管内膜形成、弹力蛋白层的形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体外分离小鼠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利用CD73抑制剂腺苷-5′-(α,β-亚甲基)二磷酸[adenosine 5′-(alpha,beta-methylene)diphosphate,APCP],观察VSMC的迁移和增殖的情况。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受损,弹力纤维层断裂消失,中膜细胞增殖增加,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组织中大量Mac-2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血管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明显增加,加重静脉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VSMCs的划痕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抑制CD73促进VSMCs的增殖,损伤VSMCs的迁移功能。结论CD73基因敲除加重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对临床上拟作冠状动脉血管搭桥术的CD73基因缺陷的患者可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5e基因 静脉移植 血管再狭窄 血管重塑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皮瓣存活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金鹏 郭婕 +4 位作者 刘涛 魏晓涛 宋渊 王威威 何志军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2,共7页
皮瓣手术是一种复杂的外科手术,可用于诸多疾病和创伤的治疗。皮瓣存活与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以及血管再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细胞自噬可维持细胞内稳态,在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损伤修复等... 皮瓣手术是一种复杂的外科手术,可用于诸多疾病和创伤的治疗。皮瓣存活与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以及血管再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细胞自噬可维持细胞内稳态,在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过度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对皮瓣构成威胁,影响其存活和成功移植;内皮细胞通过增殖、迁移和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参与血管再生,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则可直接促进血管形成和维持内皮细胞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多种作用机制,在促进皮瓣存活和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以及血管再生影响术后皮瓣存活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术后皮瓣存活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细胞自噬 细胞凋亡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生命运河的波动——下肢血管超声40载
16
作者 朱好辉 张巍 何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7-1321,共5页
近40年来,下肢血管超声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从对早期二维灰阶成像与连续多普勒的初探,到CDFI的革命性变革,再到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及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高分辨力及实时评估血流动力学等独特优势,下... 近40年来,下肢血管超声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从对早期二维灰阶成像与连续多普勒的初探,到CDFI的革命性变革,再到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及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高分辨力及实时评估血流动力学等独特优势,下肢血管超声在筛查、诊断下肢血管疾病、制定治疗策略、术中导航及术后随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下肢血管超声40载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血管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在高盐诱导小鼠平滑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7
作者 仲威 戴芝银 +2 位作者 崔星钢 李波 姜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75,共9页
目的: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 (NFAT5)抑制剂KRN5在高盐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衰老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正常组、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每组10只,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构建小鼠... 目的: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 (NFAT5)抑制剂KRN5在高盐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衰老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正常组、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每组10只,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构建小鼠自然衰老模型;分离培养小鼠VSMCs,将VSMCs分为正常组、衰老组、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和VSMCs衰老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和VSMCs中NFAT5和磷酸化的组蛋白H2A变异体X (γ-H2AX)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FAT5、 γ-H2AX、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P16)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 (P2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a-β-gal染色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衰老阳性面积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衰老细胞阳性比例明显减少(P<0.01)。免疫荧光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小鼠VSMCs中γ-H2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SA-β-gal染色和NFAT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RT-qPCR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正常组比较,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组和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及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高盐处理衰老组比较,高盐处理衰老+KRN5组小鼠VSMCs中NFAT5、γ-H2AX、P16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FAT5对高盐诱导小鼠VSMCs衰老可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衰老 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5 KRN5 血管平滑肌细胞 Β-半乳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完全再通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刘然 王平平 +5 位作者 陈虹秀 李娜 周福波 赵文博 马青峰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3—9月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VT。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CA检查的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获取EVT术后12 h和术后5 d dCA的超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及低频的相位差、增益、一致性以及两次检查VLF相位差的差值(Δ相位差)等参数。EVT后3个月采用mRS评估临床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接受EVT的AIS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43名,AI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7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12 h的患侧VLF相位差明显受损[(39.31±24.11)°vs.(65.26±19.87)°]。预后良好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明显好转[(54.95±21.78)°vs.(38.74±22.33)°,P=0.004],但预后不良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未见恢复[(24.54±16.35)°vs.(40.27±27.60)°,P=0.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VT的AIS患者患侧相位差与临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校正后OR 0.911,95%CI 0.854~0.972,P=0.005)。Δ相位差(相位差5d-相位差12 h)是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OR 1.061,95%CI 1.016~1.10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5 d VLF相位差为35°是预测AIS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最佳界值(AUC 0.878,95%CI 0.756~1.000,P<0.001)。结论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dCA功能受损。第5天相位差、Δ相位差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dCA可能为接受EVT的AIS患者提供一种预测临床预后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成像 神经病学 卒中 超声 血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美格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9
作者 梁翠 黄镇 +4 位作者 李亚彭 李鹏程 吴磊明 张殿红 姚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司美格鲁肽(SMG)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正常糖(5.5 mmol/L),高糖组给予高糖(33.5 mmol/L),SMG+高糖组给予100 nmol/L SMG和高糖,均处理48 h。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司美格鲁肽(SMG)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正常糖(5.5 mmol/L),高糖组给予高糖(33.5 mmol/L),SMG+高糖组给予100 nmol/L SMG和高糖,均处理48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1和IL-6)水平,使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使用铁离子荧光探针和FerroOrange染色探针评估细胞内游离铁离子水平和铁死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TNF-α、IL-1和IL-6水平升高,ROS和MDA水平升高,GSH水平和Gpx4活性降低,游离铁离子水平升高,铁死亡水平增加[(6.93±1.01)vs(1.00±0.23)],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0.79±0.08)vs(0.21±0.05)](P<0.05)。相比高糖组,SMG+高糖组以上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铁死亡:(2.98±0.45),NLRP3蛋白:(0.24±0.03)](P<0.05)。结论:SMG可能通过抑制高糖环境下NLRP3的表达和铁死亡,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美格鲁肽 高糖 血管内皮细胞 铁死亡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白桦茸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20
作者 符丹丹 邵鑫源 +5 位作者 张琦 张迪 彭心暖 刘燕山 孙建瑞 宫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8-235,I0001,共9页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疾病的靶点,得到白桦茸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和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最终筛选得9种活性成分,阿尔茨海默病筛选到3397个靶点,由PPI筛选得到MMP3、IL6、AKT1、IL10、TNF、MAPK1和HSP90AB1等关键靶点20个,由KEGG通路分析可知桦褐孔菌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乙肝、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白介素-17及阿尔茨海默病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D作用。由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与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质膜的组成部分、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pri-miRNA正调节转录通路等相关。将20个关键靶点与白桦茸活性成分分子对接,验证均能稳定结合,预测槲皮素等化学成分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白桦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白桦茸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功能,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药食同源 老年痴呆 蛋白质-蛋白互作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