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伐强度对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1
作者 杨清雷 何怀江 +2 位作者 王娟 程艳霞 张春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抚育采伐是改善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的重要森林经营方式,对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天然混交林生态系统层面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针阔... 【目的】抚育采伐是改善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的重要森林经营方式,对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天然混交林生态系统层面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建立轻度采伐(强度17.3%)、中度采伐(强度34.7%)、重度采伐(强度51.9%)样地及对照样地,计算2021年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分析采伐后10年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采伐10年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轻度采伐为333.72t/hm^(2),中度采伐为358.48t/hm^(2),重度采伐为386.93t/hm^(2))。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无显著差异,但重度采伐样地中乔木层碳储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而轻度采伐样地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轻度采伐样地乔木层碳储量是对照样地的1.09倍)。灌木碳储量在中度采伐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草本碳储量在重度采伐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土壤碳储量在不同采伐强度下无显著差异,但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20%以内的抚育采伐强度既可实现林分结构调整目标,又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储量积累,采伐后10年已恢复至对照样地水平。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若纳入土壤等其他碳组分,采伐强度对生态系统总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恢复状态,选择最合适的采伐强度进行抚育。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0年,相对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短,后续还需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评价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采伐强度 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卢德浩 郑峰霖 +5 位作者 古佳玮 帅晓迈 杨佳曼 李程 蔡梦真 陈红跃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的马尾松纯林(Pinusmassoniana)、加勒比松纯林(Pinuscaribaea)、杉木纯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探究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 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的马尾松纯林(Pinusmassoniana)、加勒比松纯林(Pinuscaribaea)、杉木纯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探究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1)4种林分的凋落物总量介于4.42-6.72t∙hm^(-2)之间,其中杉阔混交林最大,马尾松林最小,且各林分半分解层的凋落物总量均大于未分解层。相比于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提高了4.83%和13.57%。在3种针叶林中,杉木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大(7.12、6.00t∙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与凋落物厚度、现存量均为显著正相关(p<0.05)。2)加勒比松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分别是其他3种林分的1.18-1.44倍。杉阔混交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相比于杉木林分别增加了10.79、3.94、6.84t∙hm^(-2)。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主要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容重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土壤非毛管持水量主要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持水能力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凋落物厚度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导致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持水能力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4个林分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杉阔混交林>加勒比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在水源涵养方面是研究区域的理想选择,在3种针叶纯林中,加勒比松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表现最佳。建议未来在营建水源涵养林时,可以考虑将加勒比松作为混交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分类型 针叶纯林 混交林 凋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的大型真菌多样性
3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5 位作者 于凤强 张建华 狄佳麟 吴云菊 党海龙 王志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大型真菌与林分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关系。【结果】共采集并鉴定大型真菌31科52属86种,包括9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属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北温带分布次之。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最均匀。兴安落叶松、蒙古栎和白桦是影响大型真菌分布和组成的主要树种,郁闭度、树高和海拔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丰富度高的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型真菌多样性主要受湿度、草本盖度、郁闭度等林内结构因素影响,并与共生树种密切相关。此外,不同科分布与郁闭度、海拔、草本盖度、林内湿度、乔木胸径、灌木冠幅、乔木树高显著相关。【结论】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受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的显著影响,并与特定树种存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因子 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经营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4
作者 张钦亮 张馨予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松混交林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和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以实现红松林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针阔混交林经营 铁力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被厚度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5
作者 闫超 刘强 +3 位作者 孟庆峰 李靖彤 李琳 王文帆 《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以牡丹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平台,针对雪被覆盖期(积雪形成期、积雪稳定期、积雪融化期)雪被厚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三者间的相关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积雪期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同一时期的不同雪... 以牡丹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平台,针对雪被覆盖期(积雪形成期、积雪稳定期、积雪融化期)雪被厚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三者间的相关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积雪期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同一时期的不同雪被厚度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积雪形成期及稳定期,雪被厚度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雪被厚度增加,土壤温度升高。该研究对加深非生长季土壤生态认知、解释温度升高、林窗或林冠下生境变化等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 土壤 温带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皆伐后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短期动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永昌 王秀云 +1 位作者 樊民亮 杨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新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22—2023年,群落组成变化不大,仅玉兰退出群落;重要值前7位的物种均相同,且均以杉木占据绝对优势。(2)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数由836株减少到812株,其中死亡58株,新增34株(胸径≥3 cm)。(3)群落植株个体平均胸径由14.16 cm增加到14.87 cm,增加了5.0%。两期群落植株个体数径级均呈倒“J”型分布,随径级的增加个体数减少。(4)2022—2023年,样地内胸径≥3 cm的个体年均死亡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79%和2.85%,种群年实际更新率为-1.94%,但主要物种的死亡率、新增率和种群更新差异较大。总体上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总体稳定,人工干预后恢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死亡率 新增率 群落动态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DAR数据与光谱影像融合的单木提取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孟小前 李俊磊 +3 位作者 胡伟 田茂杰 马春田 王瑞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1,262,共10页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始探测树顶点进行位置约束。获得单木顶点的精确定位后,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单木分割方法分割,完成了阔叶林的单木提取。结果显示,与已有的基于单木间相对间距单木分割方法相比,本研究通过选取最佳分割尺度结合光谱影像进行精确定位,改善了原有单一尺度分割方法导致的过分割现象,将单木识别精确率由0.67提升至0.92。该方法在使用遥感对森林单木进行分割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识别单木,对不同林型适用度较高,可以为后续的单木信息提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单木分割 机载LIDAR 光谱影像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主要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紫玥 李俊杰 +3 位作者 孙海龙 陈美晴 李爽 向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叶树种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3个树种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该地区显著限制其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并用层次分割法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宽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红松和臭冷杉的径向生长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生长季初期气温正相关;鱼鳞云杉的树轮宽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与秋冬季节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的整体相关性较低。3个树种均受到上一年气候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3个主要针叶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负相关性呈增强趋势。3月平均气温对红松的贡献率最高,为34.56%,4月最低气温对臭冷杉的贡献率最高,为22.29%,对鱼鳞云杉的贡献率为60.89%。【结论】层次分割分析法能够有效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生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可为制定该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针叶混交林 树轮宽度 针叶树种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限梅花鹿干扰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杜芳芳 童根平 +4 位作者 何影 王旭池 叶正钱 吴家森 傅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86-7796,共11页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华南梅花鹿圈养年限的增加,土壤pH、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升高的趋势。(2)华南梅花鹿圈养对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0—2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显著,均为圈养20 a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3)华南梅花鹿干扰能显著降低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P<0.05)。研究结果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植被对梅花鹿干扰的响应特征,为探讨森林蹄类动物栖息地退化机制和优化区域生态恢复模式提供科学的数据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圈养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上生物量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梦娇 邱璐 +2 位作者 邓波 杨阳 雷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4-953,共10页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针阔混交林(MF)、竹-林混交带(IMF)、箬竹纯林(IF)3种林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林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针阔混交林相比,箬竹纯林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针阔混交林导致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林分退化,林地土壤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 针阔混交林 扩展 森林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混交林林分发育阶段划分方法的比较
13
作者 徐德鹏 许芳泽 +2 位作者 孙海龙 陈美晴 向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52,共14页
【目的】以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为例,比较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最适宜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发育阶段的森林经营策略,为天然林发育阶段的科学划分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以吉... 【目的】以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为例,比较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最适宜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发育阶段划分的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发育阶段的森林经营策略,为天然林发育阶段的科学划分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589个样地样本,采用种间联结−最优分割法(A)、林相特征判别法(B)、TWINSPAN双向指示物种分析法(C)、MRT多元回归树法(D)和基于TWINSPAN的判别分析法(E)5种方法,对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发育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多重比较检验,验证不同发育阶段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使用吻合系数来评估不同方法划分结果间的一致性。最后,从树种组成和林分特征(包括样地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量、公顷株数、公顷生物量、公顷断面积、针阔比、物种多样性和径级大小多样性9个指标)方面,对5种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用于描述林分特征的9个指标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基本存在显著差异,这表示结果较为可靠。方法D和方法E的吻合系数较高,表示这两种方法的划分结果较为一致;而方法B与其他方法的吻合性均较低。从林分的发育趋势来看,5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大致相同。随着林分的逐渐发育,林分特征指标普遍增大,多样性指标降低,树种组成趋于简单。主要区别体现在公顷株数和树种组成指标,并且在不同方法的划分结果中,各个阶段之间指标的差异程度和每个阶段的样本量也有所不同。方法E的划分结果更符合林分的生长发育规律。具体来说,第1阶段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形成期,林分迅速生长;第2阶段林木间竞争加强期,个体显著分化;第3阶段林分发展为近自然林状态,即达到森林经营的目标状态。【结论】基于TWINSPAN的判别分析法能更好地划分林分的发育阶段,并将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的发育过程划分为建群阶段—竞争阶段—近自然林阶段,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阶段划分 云冷杉针叶混交林 最优分割法 判别分析 TWINSPAN M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种间联结
14
作者 郭滨德 徐静 +2 位作者 张耀明 栾兆平 钟瑞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未来的演替趋势和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维持群落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等方法对小兴...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未来的演替趋势和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维持群落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等方法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136个种对的种间联结测定和分析。【结果】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联结性VR>1,χ^(2)_(0.95)(25)<χ^(2)<χ^(2)_(0.05)(25),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χ^(2)检验显示,在10 m×10 m样方尺度下,17个优势树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118个种对呈无显著关联,4个种对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显著负联结,4个种对极显著负联结;联结系数AC显示,60个种对呈正联结,76个种对呈负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55个种对呈正相关,81个种对呈负相关;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性较弱,群落各物种间总体上呈独立分布格局,群落演替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间正联结的种对少于负联结的种对,群落内负相互作用占优势,但这种负相互作用的强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针阔混交林 种间联结 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种群结构变化研究
15
作者 张楠 王志平 +2 位作者 余阳春 徐高福 徐邓幸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76-82,共7页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次年春节补植,至2023年进行复位监测,调查林分改造前后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求得树种重要值,分析直径、树高构成以及群落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区马尾松次生中龄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经过14年生长,林分密度提高72.88%;②林分改造后马尾松的重要值从61.308下降至26.754,同时其他常绿针叶树种重要值也同步下降,而常绿、落叶阔叶树树种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木荷、石栎的重要值提高6.81%;檵木、短柄枹之类灌木、阔叶小乔木的重要值增幅高达84.81%;③马尾松抚育补植第14年的群落直径分布特征呈“L”形,高度级个体数呈塔型,下层幼树较多,复层结构明显;④平均混交度抚育前为0.42,抚育后混交程度提高至0.72。受优势木增加且补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群落的大小比数分化明显。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从抚育前的0.59下降至抚育后的0.356,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指出了马尾松次生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未来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或将以针阔叶树种混交并与小乔木、灌木共同构建复层林方向演替为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 乡土树种 复层 林分空间结构 重要值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被引量:41
16
作者 亢新刚 胡文力 +2 位作者 董景林 王德胜 李冬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伐林区 检查法 天然林 云冷杉 针阔混交林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尹光彩 周国逸 +2 位作者 刘景时 张德强 王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5-201,共7页
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表明2002年8月-2003年7月,大气总降水量为1690mm,林内净降水量为1212.7mm,占总降水量的72%,其中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分别为1125.3和87.4mm,占总降水量的66.6%和5.2%。林冠截留量为477.3mm,截留率28.2%... 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表明2002年8月-2003年7月,大气总降水量为1690mm,林内净降水量为1212.7mm,占总降水量的72%,其中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分别为1125.3和87.4mm,占总降水量的66.6%和5.2%。林冠截留量为477.3mm,截留率28.2%。地表径流量62.1mm,占总降水量的3.7%。在一定的降水量范围内,林冠对降水的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雨量级,林冠截留量变化的趋势曲线不同,且一次截留降水量饱和值约为25mm;穿透雨量、茎流量均随着林外大气降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日大气降水量在0-30mm时,地表径流量很小,且呈线性递增;当日大气降水量>30mm时,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增加以对数递增。与马尾松纯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相比,针阔叶混交林在减少地表径流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水文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效应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被引量:50
18
作者 刘蕾 申国珍 +3 位作者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42-2149,共8页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亚高山针叶林 凋落物现存量 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和结构短期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周小勇 黄忠良 +3 位作者 史军辉 欧阳学军 李炯 张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 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优势地位逐步丧失,而阔叶树种荷木(Schimasuperba)和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中生性树种的罗伞(Ardisiaquinquegona)和九节(Psychotriarubra)等地位也在加强,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增加而灌木层的生物量逐步减少,但群落总生物量仍在增加;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只表现微小的起伏,说明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缓慢的、较为稳定的过程。同时,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偶见种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针阔混交林 演替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建 李晓宇 +2 位作者 曹静 谭凌照 赵秀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5-1206,共12页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以2005和2017年样地内所有胸径(DBH)≥5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密度结构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林木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个体数量由6614株降至5884株,2017年调查到木本植物13科25属42种,较2005年增加2属2种,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较小。平均胸径由14.4 cm增加至15.5 cm;径级结构在两次调查中均呈倒"J"型,虽然群落保持稳定的更新态势,但是各径级的个体数量显著下降。胸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由0.77和0.37增至0.79和0.38,群落复杂程度提高。群落株数密度由1272株/hm^2降至1132株/hm^2,林分密度由33.12 m^2/hm^2增至34.74m^2/hm^2。群落空间结构在两次调查中没有变化,群落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U=0.51),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分布(U=0.50),混交度为强度混交(U=0.76),空间结构稳定。研究还比较了样地和20m×20m样方尺度上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发现大部分指标在两个尺度上变化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的群落非空间结构呈现正向演替趋势,而空间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群落整体在12年内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在未来经营中,可适当伐除假色槭和色木槭等林下层树种,为红松、蒙古栎和紫椴等顶级树种的生长和更新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针阔混交林 非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