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L-Cys对水中Hg(Ⅱ)的去除
1
作者 徐胡娟 马楫 +5 位作者 林振锋 盛铭军 朱国营 王红专 王晓梁 郭永福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被L-半胱氨酸(L-Cys)包裹,L-Cys分子通过与MgAl-LDO表面氧化物基团或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实现稳定插层。MgAl-LDO-L-Cys对Hg(Ⅱ)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25℃下Hg(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97.92 mg/g,且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MgAl-LDO-L-Cys在10次循环使用后,对Hg(Ⅱ)的吸附量依然可达到初始吸附量的71.9%,且在其他离子的存在下,MgAl-LDO-L-Cys对Hg(Ⅱ)依然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MgAl-LDO-L-Cys主要通过巯基、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与Hg(Ⅱ)发生络合作用去除水中的Hg(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L-半胱氨酸 Hg()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xed-bed column study for deep removal of copper(Ⅱ) from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Yu-hua HU Hui-ping QIU Xue-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4-1384,共11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ep removal of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using fabricated polystyrene-supported 2-aminomethylpyridine chelating resin (PS-AMP) in a fixed-bed.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 (7.0–14.0 cm),feed flow rate (4.5–9.0 mL/min),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 (250–1000 mg/L),feed temperature (25–40 ℃) and the value of pH (2.0–4.0)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 PS-AMP resin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PS-AMP resin can deeply eliminate copper (Ⅱ) from the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The bed height,feed flow rate,initial copper (Ⅱ) concentration of the feed,feed temperature and feed pH value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highest removal of copper (Ⅱ) were 7.0 cm with 35 mm of the column diameter,4.5 mL/min,40℃,1000 mg/L and 4.0,respectively.The breakthrough capacity,the saturated capacity of the column and the mass ratio of Cu/Co (g/g) in the saturated resin were correspondingly 16.51 mg/g dry resin,61.72 mg/g dry resin and 37.67 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copper (Ⅱ) 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fitted by the empirical models of Thomas,Yoon-Nelson and Adam-Bohart,respectively.The Thomas mode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predicting how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Ⅱ) in the effluent changes with the adsorp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emoval of copper () chelating resin simulated cobalt electrolyte fixed-bed column model fit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光谱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郭振楚 韩亮 +1 位作者 胡博 李双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63-966,共4页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 (Ⅱ )、锌 (Ⅱ )、钴 (Ⅱ )、铜 (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和1 H 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 ;在IR谱中 ,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 6 5 5cm- 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 (Ⅱ )、锌 (Ⅱ )、钴 (Ⅱ )、铜 (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和1 H 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 ;在IR谱中 ,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 6 5 5cm- 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面外振动峰 6 70cm- 1 低 ,且在 990cm- 1 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 ;在1 H NMR谱中 ,配合物C3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均移向高场 ,氨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也移向高场 ,其他碳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变 ,从而初步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氮 金属 (N M)键的形成。本文还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 (Ⅱ )、钴 (Ⅱ )、铜 (Ⅱ )配合物的合成。其配合物的IR谱线较未配位的IR谱线并没增多 ,指出这种反常现象是糖环的刚性所至。它们的IR和UV光谱均证实了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羰基峰 ,并证实了它们分子中内盐的存在 ,配合物的IR谱中出现新的一组吸收峰 :4 33 1和 4 0 8 9cm- 1 (O—Fe) ,5 0 7 1和 4 95 0cm- 1 (O—Co) ,4 0 3 1和 389 0cm- 1 (O—Cu) ,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氧 金属键 (O—M)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羧甲基氨基葡萄糖 铁() 锌() 钴() 铜() 配合物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双金属氢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16,23-四硝基酞菁钴(Ⅱ)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被引量:20
5
作者 尹彦冰 郝向荣 +2 位作者 李银艳 赵宝中 付强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以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氯化钴(Ⅱ)、尿素及钼酸铵为原料,采用熔融法于180℃合成了2,9,16,23-四硝基酞菁钴(Ⅱ),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配合物在DMSO、DMF和Py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讨论了溶液浓度对电子光...  以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氯化钴(Ⅱ)、尿素及钼酸铵为原料,采用熔融法于180℃合成了2,9,16,23-四硝基酞菁钴(Ⅱ),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配合物在DMSO、DMF和Py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讨论了溶液浓度对电子光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酞菁 钴() 合成 电子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CO(Ⅱ)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氧合反应热力学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晓燕 孙宏建 +2 位作者 李淑兰 崔学桂 刘德信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1-316,共6页
本文合成了两种新的Co(Ⅱ)希夫碱配合物,双(2,4-二羟基苯乙酮)乙二胺合钴(Ⅱ)(Co(COEN))和双(对香兰素)乙二胺-乙氧基-醋酸钴(Ⅱ)(Co(VAE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热分析等测试... 本文合成了两种新的Co(Ⅱ)希夫碱配合物,双(2,4-二羟基苯乙酮)乙二胺合钴(Ⅱ)(Co(COEN))和双(对香兰素)乙二胺-乙氧基-醋酸钴(Ⅱ)(Co(VAE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热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气体吸收测量装置测得配合物分别在DMF、py等不同溶剂中于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氧量,求得氧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参数.同时讨论了溶剂和配体结构对配合物氧合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配合物 表征 氧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胺N1923萃取硫氰酸钴(Ⅱ)的动力学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思修 高自立 +2 位作者 盖会法 刘元俊 沈静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31-433,共3页
<正> N1923是国产仲碳伯胺萃取剂,已见其对贵金属的萃取理论研究。我们曾考察过它对硫氰酸钴的萃取平衡及该体系的萃合物组成,本文报道用生长液滴法对N1923萃取硫氰酸钴的动力学研究结果。 1 实验 1.1 主要试剂 萃取剂为伯胺N1923... <正> N1923是国产仲碳伯胺萃取剂,已见其对贵金属的萃取理论研究。我们曾考察过它对硫氰酸钴的萃取平衡及该体系的萃合物组成,本文报道用生长液滴法对N1923萃取硫氰酸钴的动力学研究结果。 1 实验 1.1 主要试剂 萃取剂为伯胺N1923(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实验厂,6.66×10~2Pa、175~205℃下减压蒸镏提纯),其煤油溶液的浓度用标准酸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氰酸钴 伯胺N1923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肟钴(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英文) 被引量:7
8
作者 董文魁 王莉 +2 位作者 孙银霞 同军锋 吴健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2-376,共5页
利用螯合双肟配体H2L(H2L=4,4′-二硝基-2,2′-[1,2-亚乙基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合成了1个三核钴(Ⅱ)配合物[Co3(OAc)2(CH3OH)2L2]·2CH3CN,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由3个Co(Ⅱ)... 利用螯合双肟配体H2L(H2L=4,4′-二硝基-2,2′-[1,2-亚乙基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合成了1个三核钴(Ⅱ)配合物[Co3(OAc)2(CH3OH)2L2]·2CH3CN,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由3个Co(Ⅱ)离子、2个四齿的L2-单元、2个配位的乙酸根、2个配位的甲醇分子和2个结晶的无序乙腈分子组成,其几何构型为稍微扭曲的八面体,且配合物通过分子间C-H...O氢键形成了1种二维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肟配体 钴()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4,5-二氮芴-9-酮锌(Ⅱ)、钴(Ⅱ)化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荣兰 刘红梅 +4 位作者 赵建社 顾爱萍 胡娟 何水样 刘建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2-726,共5页
Two compound crystals of (Hdafo)2·2H2O (1) and (Hdafo)2·2H2O (2) were obtained when we tried synthesizing the mixed ligand compounds of Zinc (Ⅱ)and Cobalt(Ⅱ)with 4,5 diazafluorene 9 one(dafo) and o phthali... Two compound crystals of (Hdafo)2·2H2O (1) and (Hdafo)2·2H2O (2) were obtained when we tried synthesizing the mixed ligand compounds of Zinc (Ⅱ)and Cobalt(Ⅱ)with 4,5 diazafluorene 9 one(dafo) and o phthalic acid, respectively. Their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s all belong to monoclinic system, C2/c space group with crystallographic data:(Hdafo)2·2H2O, a=1.6768(5)nm, b=1.2052(3)nm, c=1.3888(4)nm, β=116.793(3), V=2.5053(12)nm3, Z=4, F(000)=1232, Mr=609.57, Dc=1.616g·cm-3, μ(MoKα)=1.444mm-1, R1=0.0373, wR2=0.0765; (Hdafo)2·2H2O, a=1.6787(4)nm, b=1.2078(3)nm, c=1.3911(4)nm, β=116.665(3)°, V=2.5204(11)nm3, Z=4, F(000)=1220, Mr=603.13, Dc=1.589g·cm-3, μ(MoKα)=1.142mm-1, R1=0.0257, wR2=0.0654. The constitutes of the two compounds were proved by elemental, IR Spectra and thermal analyses. CCDC: 1, 198516; 2, 198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二氮芴-9-酮 锌()配合物 钴()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甲基-3-吡唑甲酸为配体的钴(Ⅱ)、镍(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英文)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伟 程美令 +2 位作者 刘琦 王利东 吴玉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97-2004,共8页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847 02(16)nm,b=1.461 5(3)nm,c=0.899 67(17)nm,β=101.759(6)°,V=1.090 3(4)nm3,Z=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853 59(6)nm,b=1.451 77(9)nm,c=0.889 83(6)nm,β=102.382 0(10)°,V=1.077 04(12)nm3,Z=2。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Im)2].2H2O通过2种分子间氢键(N-H…O和C-H…O)形成三维超分子。循环伏安性质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的电解过程均为准可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甲基-3-吡唑甲酸 晶体结构 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o(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春联 陈元涛 +3 位作者 张炜 肖江 池亚玲 赫文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09-2414,共6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伊利石进行表征,然后研究了吸附剂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吸...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伊利石进行表征,然后研究了吸附剂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并采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成功地复合在了伊利石表面;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影响较大;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的吸附符合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并且高温利于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材料 吸附 Co()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H_2O_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砷(Ⅴ)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敏康 陈苹 +2 位作者 许建红 高乃云 肖爱红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4年第4期66-70,共5页
Fe(Ⅱ)-H2O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是采用FeSO4·7H2O添加H2O2在温度100℃下纯浸润24 h(Fe(Ⅱ)-24 h)和高温蒸发15 min(Fe(Ⅱ)-15 min)制备.对2类材料进行SEM表征并对其吸附1.1 mg/L砷(Ⅴ)的性能进行比较.SEM显示Fe(... Fe(Ⅱ)-H2O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是采用FeSO4·7H2O添加H2O2在温度100℃下纯浸润24 h(Fe(Ⅱ)-24 h)和高温蒸发15 min(Fe(Ⅱ)-15 min)制备.对2类材料进行SEM表征并对其吸附1.1 mg/L砷(Ⅴ)的性能进行比较.SEM显示Fe(Ⅱ)(0.485%)-24 h(0.485%为Fe(Ⅱ)-24 h的铁含量,下同)表面覆盖厚的棒状纳米羟基铁,Fe(Ⅱ)(1.35%)-15 min表面覆盖薄而烧结扭曲羟基铁;高温蒸发15 min有利于铁负载;Fe(Ⅱ)-24 h(108~142 mg/gFe)对砷(Ⅴ)吸附的铁效率是Fe(Ⅱ)-15 min(57~63 mg/gFe)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H2O2 吸附 铁效率 纳米羟基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Ⅱ)和单核镍(Ⅱ)配合物与DNA和蛋白质的结合反应性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战芬 马艺丹 +1 位作者 华罗光 张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5-1534,共10页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等各种光谱手段对比地研究了由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配合物[Co(EDTB)]^2+(1)和单核镍配合物[Ni(EDTB)]^2+(2)(这里ED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等各种光谱手段对比地研究了由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配合物[Co(EDTB)]^2+(1)和单核镍配合物[Ni(EDTB)]^2+(2)(这里ED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配合物1和2均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且配合物1对DNA的结合能力略强于2,其结合常数分别为Kb(I)=3.23×10^4L·mol^-1和Kb(2)=2.40×10^4L·mol^-1。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和2均能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均处在10^4-10^5L·mol^-1;该结合引起了BSA微环境和构象发生变化.且使BSA内源荧光被淬灭.淬灭机理为静态淬灭。利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株P388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对P388不敏感.对A-549在高浓度(10^-4~10^-5 mol·L^-1)下表现出与顺铂相当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钴配合物 单核镍配合物 DNA BSA 结合反应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邻菲咯啉及均苯三甲酸为配体的钴(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润雪 王姝文 齐艳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0,共5页
采用水热条件合成了1个钴配合物[Co(phen)(HBTC)(H2O)3].2.5H2O(phen=1,10-邻菲罗啉,H3BTC=均苯三甲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及研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单... 采用水热条件合成了1个钴配合物[Co(phen)(HBTC)(H2O)3].2.5H2O(phen=1,10-邻菲罗啉,H3BTC=均苯三甲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及研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0.78889(8)nm,b=1.9000(2)nm,c=1.56387(16)nm,β=98.780(2)°,V=2.3166(4)nm3,Z=4。标题化合物的不对称单元由1个配合物分子[Co(phen)(HBTC)(H2O)3]及2.5个结晶水分子组成,氢键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并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发现配合物在383和469 nm两处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荧光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固相法制备氢氧化镁及其对水溶液中Ni(Ⅱ)的吸附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效军 李静 +2 位作者 路娟 张力 赵磊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6-410,共5页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吸附Ni(Ⅱ)过程的影响,使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固相法 氢氧化镁 Ni()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Ⅱ)-茜素红-罗丹明B-聚乙烯醇体系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被引量:7
16
作者 吕明 冯桂荷 王庭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44-345,共2页
提出了钴 (Ⅱ ) 茜素红 罗丹明B 聚乙烯醇体系光度法测定钴 (Ⅱ )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 ,ε =3.2 8× 10 5L·mol- 1·cm- 1,线性范围为 0~ 7.5 μg/ 5 0ml,测定 2 μg钴 (Ⅱ ) 6次 ,RSD为2 .6 6 % ,用于水中痕量钴... 提出了钴 (Ⅱ ) 茜素红 罗丹明B 聚乙烯醇体系光度法测定钴 (Ⅱ )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 ,ε =3.2 8× 10 5L·mol- 1·cm- 1,线性范围为 0~ 7.5 μg/ 5 0ml,测定 2 μg钴 (Ⅱ ) 6次 ,RSD为2 .6 6 % ,用于水中痕量钴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 罗丹明B 聚乙烯醇 光度法 测定 痕量分析 PV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Ⅱ)-席夫碱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催化苯甲醇氧化制苯甲醛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晓 王涛 +3 位作者 张晨 宋宪根 宁丽丽 丁云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67-1474,共8页
合成了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Co(salen))、双水杨醛-1,2-丙二胺合钴(Co(salproen))、双水杨醛环己二胺合钴(Co(salcyen))和双水杨醛邻苯二胺合钴(Co(salophen))4种Co-席夫碱配合物,并将其用于催化苯甲醇氧化制苯甲醛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 合成了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Co(salen))、双水杨醛-1,2-丙二胺合钴(Co(salproen))、双水杨醛环己二胺合钴(Co(salcyen))和双水杨醛邻苯二胺合钴(Co(salophen))4种Co-席夫碱配合物,并将其用于催化苯甲醇氧化制苯甲醛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a OH用量及加入方式、配合物用量等因素对氧化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二胺配合物催化的目标产物苯甲醛的选择性均在90%以上,但催化活性有明显差异;在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80℃、Na OH用量25%(x)(分3次加入)、Co(salen)用量6%(x)的条件下,Co(salen)的催化活性最高,苯甲醇转化率达到了71.9%,相应的苯甲醛选择性为98.6%;而Co(salophen)的催化活性仅为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席夫碱配合物 苯甲醇 苯甲醛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位化合物分子内配体间的疏水缔合作用(Ⅱ)——镉(Ⅱ)、钴(Ⅱ)-邻二氮菲-氨基酸体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恩君 朱宁 刘祁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55-759,共5页
pH电位法研究了镉(Ⅱ)、钴(Ⅱ)与邻二氮菲和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配体在37℃、离子强度I=0.02(NaCl)条件下形成12组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_(MAB)~M、△lgK和lgX值表明,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 pH电位法研究了镉(Ⅱ)、钴(Ⅱ)与邻二氮菲和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配体在37℃、离子强度I=0.02(NaCl)条件下形成12组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_(MAB)~M、△lgK和lgX值表明,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配配合物具有额外稳定性,并从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方面对该稳定性进行了重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氨基酸 疏水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对钴(Ⅱ)和锰(Ⅱ)的萃取分离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学玺 许新 +1 位作者 马驰骋 朱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2-545,共4页
研究了用季铵盐从含氯化钠接近饱和的溶液中萃取分离二价金属离子钴、铁、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以含少量异辛醇改性剂的季铵氯化物的煤油溶液为萃取剂 ,萃取时尽管有 15 %~ 2 0 %的二价锰和钴一起被萃取 ,但通过两级洗涤可将负荷... 研究了用季铵盐从含氯化钠接近饱和的溶液中萃取分离二价金属离子钴、铁、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以含少量异辛醇改性剂的季铵氯化物的煤油溶液为萃取剂 ,萃取时尽管有 15 %~ 2 0 %的二价锰和钴一起被萃取 ,但通过两级洗涤可将负荷有机相中的锰降低到 0 .0 2 g/L以下 ,经三级洗涤除锰即可达到钴、锰分离。钴的回收率可达 98% ,负荷有机相中钴锰含量比大于 3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分离 季铵氯化物 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钴(Ⅱ)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慧芝 张瑾 +1 位作者 王淑平 臧传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1-44,共4页
研究了在硼砂 -氢氧化钠介质中 ,钴 (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偶氮氯膦 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测钴 ( )范围 0~ 0 .6μg/1 0 m L,检出限为 7.2 6× 1 0 - 1 2 g/m L,可测定中药中微量钴 ,采用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 ,可用于多... 研究了在硼砂 -氢氧化钠介质中 ,钴 (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偶氮氯膦 的褪色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测钴 ( )范围 0~ 0 .6μg/1 0 m L,检出限为 7.2 6× 1 0 - 1 2 g/m L,可测定中药中微量钴 ,采用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 ,可用于多种样品中微量钴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葡聚糖凝胶 催化光度法 分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