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pillary Property of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uid Buffers: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1
作者 Yu Tang Yiwan Wu +1 位作者 Hu Cheng Rong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00-416,共17页
Strong impact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military industr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reasonable cushioning material and design effective buffers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equipment.Based on the capillary property en... Strong impact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military industr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reasonable cushioning material and design effective buffers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equipment.Based on the capillary property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EPMWM),this paper designed a composite buffer which uses EPMWM and viscous fluid as cushioning materials under the low-speed impact of the recoil force device of weapon equipment(such as artillery,mortar,etc.).Combined with the capillary model,porosity,hydraulic diameter,maximum pore diameter and pore distribution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PMWM.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damping force of the composite buffer was established.The low-speed impact test of the composite buffer was conducted.The parameters of the buffer under low-speed impac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and the nonlinear model of damping force was obtain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buffer with EPMWM and viscous fluid can absorb the impact energy from the recoil movement effectively,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he buffer design of weapon equipment(such as artillery,mortar,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angled porous metallic wire materials capillary property Viscousfluid Low-speed impact Damping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建会 王海超 +1 位作者 吕天舒 李永亮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2,166,共8页
空气源热泵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制冷剂为热工质直接加热地板,具有系统简单、传热效果好的优点。搭建了空气源热泵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实验装置,在不同室外环境温度下对平行布置的毛细管地板辐射末端进行供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空气源热泵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制冷剂为热工质直接加热地板,具有系统简单、传热效果好的优点。搭建了空气源热泵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实验装置,在不同室外环境温度下对平行布置的毛细管地板辐射末端进行供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室外温度越低,毛细管地板辐射末端温度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当室外温度为-5℃时,稳定时间为120 min;同一根毛细管壁面上排气入口端与凝液出口端温差较大,可达到6.40℃,2 cm厚水泥地板表面温差可达4.20℃;从毛细管壁至水泥地板表面竖向温差较小,不超过0.40℃,地板竖向传热效果良好;不同毛细管的同一位置处温差在0.80℃以内,温度均匀性良好;室外温度为-5℃时,机组稳定运行制热COP可达4.61,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毛细管 地板辐射 制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茵陈蒿替代饲粮中燕麦草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凯 李振新 +5 位作者 徐晓江 纪美楠 王景春 王浩东 王坤 孙亚波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3-462,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茵陈蒿替代饲粮中燕麦草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24只平均体重为(26.93±0.77)kg的辽宁绒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饲喂以0(对照组)、5%(WW5组)、10%(WW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茵陈蒿替代饲粮中燕麦草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24只平均体重为(26.93±0.77)kg的辽宁绒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饲喂以0(对照组)、5%(WW5组)、10%(WW10组)和20%(WW20组)的茵陈蒿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燕麦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绒山羊的生长性能和氮代谢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WW5和WW10组绒山羊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WW20组绒山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WW5、WW10和WW20组绒山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WW5和WW10组绒山羊瘤胃液中丙酸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提高(P<0.05),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用5%~10%的茵陈蒿等量替代饲粮中燕麦草能够提高辽宁绒山羊的部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促进瘤胃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 燕麦草 辽宁绒山羊 生长性能 消化代谢 瘤胃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速度场下摩擦副界面油液热驱蠕爬与润滑特性研究
4
作者 邱浩 沈瑞 +2 位作者 戴庆文 黄巍 王晓雷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0,共14页
热驱蠕爬(也称蠕爬,Migration)是指摩擦副界面油液不受外力作用,从高温区向低温区定向铺展的行为.在空间机构及精密仪器的滚动轴承中,润滑油蠕爬流失将导致摩擦阻力增大,进而影响机构的运行精度.由于摩擦和磨损在机械运动中是无法避免的... 热驱蠕爬(也称蠕爬,Migration)是指摩擦副界面油液不受外力作用,从高温区向低温区定向铺展的行为.在空间机构及精密仪器的滚动轴承中,润滑油蠕爬流失将导致摩擦阻力增大,进而影响机构的运行精度.由于摩擦和磨损在机械运动中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会伴随摩擦生热,而摩擦生热会引起摩擦副表面产生温度梯度,而运动副在空间极端工况下,液体润滑剂易受表面张力的影响,极小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润滑剂的蠕爬流失.在现代机械工业领域,油液蠕爬流失问题常见于轴承中,工作时轴承滚道的温度较高,导致润滑剂向温度较低的滚道外围区域蠕爬流失,大大缩减了轴承寿命,导致机械设备润滑故障,降低了生产效率.对此,本文中以GCr15和Si_(3)N_(4)等典型滚动轴承球与304不锈钢平面构成的点-面接触摩擦副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温度梯度和界面运动协同作用下油液热驱蠕爬行为与润滑特性,研究了水平和竖直温度梯度作用下,干摩擦、硅油润滑以及引入不同方向温度梯度后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滚子直径、滚子材料以及温度梯度方向对摩擦润滑性能的影响.引入了重力因素,探究了重力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同/相反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并观测了摩擦运动过程中接触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不同直径的球摩擦力变化规律一致;当温度梯度垂直/平行于运动方向以及竖直时,会导致往返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变化不一致,出现“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当温度梯度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时,会加速硅油的热驱蠕爬;而当温度梯度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时,会对硅油的热驱蠕爬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了热驱蠕爬方向对摩擦力的影响规律和接触角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温度-速度场协同作用下界面热驱蠕爬与摩擦学行为差异产生的机制.论文的研究成果有望为空间机构和精密仪器等特殊工况下的持久定区域润滑设计提供参考,有望为复杂机械设备实现小型化、高效化以及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对提升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设计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梯度 热驱蠕爬 界面运动 润滑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仿真的原子层沉积法制备镀膜毛细管研究
5
作者 赵慧斌 李艳丽 +3 位作者 吕文思 孔祥东 韩立 张贺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采用Fluent仿真工具对三种模型下气体在毛细管内的流通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稳态和瞬态仿真,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型下,气体在腔室和毛细管内的扩散过程。仿真结果显示,当毛细管与一个出气口连接,其余出气口全部打开时,流经毛细管的气体充足,... 采用Fluent仿真工具对三种模型下气体在毛细管内的流通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稳态和瞬态仿真,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型下,气体在腔室和毛细管内的扩散过程。仿真结果显示,当毛细管与一个出气口连接,其余出气口全部打开时,流经毛细管的气体充足,在吹扫过程结束时,腔室内无多余气体残留。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种模型,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单毛细管内表面制备了HfO_(2)薄膜,测试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采用优化的镀膜模型实现在毛细管内表面生长厚度均匀、表面光滑的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ent仿真 原子层沉积 毛细管 内表面镀膜 气体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衍射和毛细管吸吮时间的页岩储层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
6
作者 何延龙 王鑫 +5 位作者 薛小佳 黄海 吴江 刘晓庆 唐思源 虎志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得到的岩心样品矿物组成,加权得到页岩储层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分别建立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传统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得到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检测值的相关关系,发现其均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检测值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引入比例系数,对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进行拟合计算,得到对应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拟合检测值,分别将其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实际检测值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发现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样品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与基于X射线衍射和标准矿物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得到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均可评价和筛选黏土稳定剂,相较于传统阳离子交换容量评价方法,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性、准确性,能更好地适用于页岩储层复杂的黏土矿物组成和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化膨胀 黏土稳定剂 阳离子交换容量 毛细管吸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毛细管束中溶质对流-扩散传质行为研究
7
作者 金毅 黄欢 +3 位作者 宋慧波 郑军领 董佳斌 董文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探明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运移规律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和产能评估至关重要。煤层气在储层通道中的运移隶属对流、扩散的耦合,受限于孔隙结构复杂形貌,而传统连续介质理论难以准确表征孔隙结构多尺度分形特征对对流-扩散耦合输运过程的控制... 探明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运移规律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和产能评估至关重要。煤层气在储层通道中的运移隶属对流、扩散的耦合,受限于孔隙结构复杂形貌,而传统连续介质理论难以准确表征孔隙结构多尺度分形特征对对流-扩散耦合输运过程的控制性作用。目的为了深入阐释复杂多尺度孔隙结构中煤层气对流-扩散耦合传质的内在机理。方法首先,依托分形拓扑理论构建分形毛细管束模型,以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几何异质性与拓扑连通性;其次,结合经典Taylor-Aris方程,推导耦合孔隙结构尺度不变特征的溶质对流-扩散数学传质方程;最后,借助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分形毛细管束中溶质的对流-扩散过程,并阐释了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对溶质输运的影响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对流-扩散数学传质方程可精准预测溶质有效扩散系数,具有较好的适配性;管道弯曲度分形维数、缩放间隙度、最大管径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制约着溶质对流-扩散行为。具体地,管道弯曲度分形维数反比于有效扩散系数,而缩放间隙度和最大管径与有效扩散系数呈良好正相关关系,并以控制流体流速的形式影响溶质对流-扩散过程。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煤储层中煤层气复杂运移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进而为煤层气产能精准预测及储层压裂改造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扩散 毛细管束 分形拓扑 有效扩散系数 格子BOLTZMANN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吸液芯热管传热特性
8
作者 金志浩 陈艺帆 +1 位作者 牟嘉辉 陈超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82,共6页
对于铜粉烧结吸液芯的普通热管和铜粉烧结吸液芯与微沟槽结合的复合热管(简称普通热管和复合热管),使用质量法测试2种热管吸液芯的毛细性能。相比于铜粉烧结吸液芯,复合吸液芯的抽取液体质量提高了13.4%。制备质量分数为0.05%、0.03%、0... 对于铜粉烧结吸液芯的普通热管和铜粉烧结吸液芯与微沟槽结合的复合热管(简称普通热管和复合热管),使用质量法测试2种热管吸液芯的毛细性能。相比于铜粉烧结吸液芯,复合吸液芯的抽取液体质量提高了13.4%。制备质量分数为0.05%、0.03%、0.01%的GO(氧化石墨烯)溶液和去离子水4种溶液作为工质,并分别注入到普通热管和复合热管中,充液量分别为1.4 mL和1.5 mL。研究热管在水平、25°和45°倾角放置时,不同的加热功率下对2种热管的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放置时,复合热管质量分数0.01%、0.03%、0.05%GO溶液在45 W时相较于去离子水热阻分别降低了57%、53.9%、64.7%,普通热管0.01%、0.03%GO溶液热阻降低了19.2%、22.4%,0.05%GO溶液则失效。以25°、45°倾角放置(加热段在上),发现随着倾角的增加,质量分数较高的溶液在普通热管内更容易失效,而在复合热管中仍可保持较好的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吸液芯 毛细性能 倾角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蒸发条件下石质文物毛细水动态分布规律影响研究
9
作者 秦立科 郭瑞琦 +2 位作者 赵皓辰 甄刚 王琦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4-365,共12页
受环境变化影响,自然条件下保存的砂岩表面蒸散速率并不保持恒定,这就导致砂岩内部毛细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迁移现象。该现象不仅引起砂岩内部矿物的反复水化膨胀-干燥收缩效应,因毛细迁移现象引起的诸如可溶盐结晶-溶解循环、冻融循环... 受环境变化影响,自然条件下保存的砂岩表面蒸散速率并不保持恒定,这就导致砂岩内部毛细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迁移现象。该现象不仅引起砂岩内部矿物的反复水化膨胀-干燥收缩效应,因毛细迁移现象引起的诸如可溶盐结晶-溶解循环、冻融循环、生物风化等都进一步加速了砂岩的劣化进程。为对石质历史建筑进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从毛细水迁移机制的角度出发,以湖北恩施“荆南雄镇”石牌坊为研究对象,对其周围微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以及相关室内试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式,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在砂岩部分连续浸泡条件下,将微环境监测数据和岩石风化联系到一个研究框架中。结果发现:(1)从不同时间液体体积分数分布情况的角度来看,在长时间维度下,湿润锋附近的水力梯度平缓,砂岩体积含水率变化最剧烈,在这一高度范围内岩石劣化现象最为明显;(2)砂岩中毛细水总量达到动态平衡后,体积含水率在竖直向上呈现出上低下高,水平向上呈现出中间向两边递减的分布规律,且湿润锋随蒸散速率的变化而上下起伏,所对应区域与实际调研中的风化区域相吻合;(3)通过降低石质结构历史建筑底部压力水头可显著减少水分进入其中,故而可以通过降低石牌坊周围地下水高度的方法,达到降低底部水压头的目的,从而减小因毛细水迁移引起的的劣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劣化 毛细水迁移 Penmane-Monteith方程 RICHARDS方程 蒸发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孔喉网络模拟中球棍模型适用性探讨
10
作者 代金友 雷禧桢 +3 位作者 沈小述 师洋阳 周晓峰 张立娟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0-636,共7页
球棍模型广泛应用于储集层孔喉网络模拟,然而,储集层孔喉尺度跨度大,且结构类型多样,球棍模型是否完全适用,缺乏有效验证。恒速压汞法是研究孔喉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构型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划分恒速压汞曲线构型,并解译构型的储... 球棍模型广泛应用于储集层孔喉网络模拟,然而,储集层孔喉尺度跨度大,且结构类型多样,球棍模型是否完全适用,缺乏有效验证。恒速压汞法是研究孔喉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构型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划分恒速压汞曲线构型,并解译构型的储集层孔喉层次结构,深入探讨储集层孔喉网络模拟中球棍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恒速压汞曲线可分为A构型区和B构型区,分别对应微米级大孔和纳米级小孔;A构型区,随着进汞压力增大,孔隙、孔道和喉道的进汞饱和度均单调递增,说明大孔具有孔喉二元结构,孔道与喉道并存,孔喉比大于1,球棍模型适用;B构型区,随着进汞压力增大,孔隙和喉道的进汞饱和度单调递增,孔道进汞饱和度保持不变,说明小孔不具有孔喉二元结构,基本为喉道,孔喉比为1,球棍模型不适用,毛细管模型更适合。球棍模型与毛细管模型结合,可完整模拟储集层孔喉网络。储集层物性越差,毛细管模型越适用于孔喉网络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孔喉网络 球棍模型 毛细管模型 适用性 恒速压汞曲线 构型 孔喉层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缝亚临界扩展理论的页岩吸水起裂微观力学机制
11
作者 杨斌 张浩 +4 位作者 杨建 李越 曾港彬 刘国庆 杨珊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吸水起裂是页岩的典型特征,也是井壁失稳关键诱因和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制度的重要立足点,但现有理论尚难以解释页岩吸水慢速起裂扩展,而后趋于稳定或发展为快速失稳扩展的差异化现象。为揭示页岩吸水诱发裂缝扩展的微观力学机制,基于... 吸水起裂是页岩的典型特征,也是井壁失稳关键诱因和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制度的重要立足点,但现有理论尚难以解释页岩吸水慢速起裂扩展,而后趋于稳定或发展为快速失稳扩展的差异化现象。为揭示页岩吸水诱发裂缝扩展的微观力学机制,基于裂缝亚临界扩展理论,从Griffith能量平衡概念出发,测试计算了不考虑宏观地应力场时页岩吸水前后表面能大小,建立了毛细管力驱动裂缝亚临界扩展力学模型,并形成了页岩裂缝扩展分析图版。研究结果表明:①干燥页岩表面能平均为68.31 mJ/m^(2),吸水后页岩—水相界面能平均降低至4.62 mJ/m^(2),降幅与接触角呈显著的负相关性;②以0.1μm缝宽裂缝为例,毛细管力在裂缝尖端的机械能释放率为13.9 mJ/m^(2),能够克服吸水后裂缝的扩展阻力并诱发裂缝亚临界扩展;③毛细管力所产生的机械能释放率随缝宽增大而呈现先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趋势,形成了类似“势阱”的区间,该区间的大小及缝宽分布范围决定了特定裂缝吸水后是否发生扩展,以及扩展后是趋于稳定还是演变为失稳破坏。结论认为,该认识有效揭示了裂缝发育特征、岩石—流体表/界面相互作用对页岩吸水起裂扩展的微观控制机理,对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预测、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致裂评估与排采制度优化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水起裂 表面自由能 亚临界扩展 毛细管力 机械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和视网膜高反射点评估糖网黄斑水肿治疗反应的效果
12
作者 生侠 周梦文 +2 位作者 贺靖凯 谢良阔 刘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评估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与糖网黄斑水肿(D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DME患者(45例59眼)。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指标变... 目的评估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与糖网黄斑水肿(D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DME患者(45例59眼)。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指标变化。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指标与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高反射灶(HRF)数量及血流密度(FD300-VD)在诊断DME对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价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DCP、FD300-VD、深浅层血流比(DSFR)上升,CMT厚度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患者结局与基线SCP-VD、DCP-VD、DSFR、FD300-VD呈负相关(r=-0.458、-0.433、-0.604、-0.452,P<0.05),与CMT呈正相关(r=0.4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DCP、FD300-VD、DSFR上升,CMT降低是影响DME抗VEGF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OR=0.285、0.272、0.291、0.268、2.82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DCP、CMT、HRF数量、FD300-V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4、0.947、0.927,在诊断DME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中具有良好的价值。结论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在评估DME治疗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辅助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网黄斑水肿 深浅层血管密度 视网膜高反射点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二维毛细吸水规律研究的细观数值模拟方法
13
作者 王立成 殷鸿杰 邹凯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4,共7页
当混凝土结构表面局部区域或角部位置相邻侧面与潮湿环境接触时,水分在非饱和混凝土中将以二维毛细吸水的方式传输,呈现与一维毛细吸水过程不同的规律。本文基于非饱和流体理论,建立了混凝土二维毛细吸水规律研究的细观数值模拟方法,并... 当混凝土结构表面局部区域或角部位置相邻侧面与潮湿环境接触时,水分在非饱和混凝土中将以二维毛细吸水的方式传输,呈现与一维毛细吸水过程不同的规律。本文基于非饱和流体理论,建立了混凝土二维毛细吸水规律研究的细观数值模拟方法,并开展了混凝土二维毛细吸水过程的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发现,相同时间内,毛细吸水高度随混凝土表面与水接触区域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但单位面积的累计吸水量却表现出增加规律。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会分别抑制和促进混凝土局部区域的二维毛细吸水过程。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一维与二维毛细吸水率之间的关系式。此外,定量分析了混凝土构件角部区域毛细吸水过程的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二维毛细吸水 细观方法 数值模拟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测井智能分级方法
14
作者 张海涛 谭茂金 +2 位作者 陈阵 王长瑜 李博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力的数据,核磁共振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组分孔隙分布,将两种手段联合,用于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根据岩心压汞及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提取了对孔隙结构敏感的6个参数,分别建立了6个孔隙结构参数与核磁共振组分的孔隙度关系,实现了孔隙结构参数的测井解释。研究了K均值聚类及主成分分析、降维分析的算法和步骤,对孔隙结构参数测井解释结果进行聚类,实现了孔隙结构的智能分级。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韦州地区羊虎沟组的孔隙结构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孔隙结构分级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其他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压汞实验 核磁共振测井 K均值聚类 孔隙结构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混凝土毛细吸水特性的核磁共振分析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田威 郭健 +2 位作者 王文奎 张景生 王凯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7,共7页
为了探究高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对高温后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和毛细吸水试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扫描(NMR)技术对孔隙结构以及毛细吸水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历200、400、600及800℃高温作用后,混凝... 为了探究高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对高温后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和毛细吸水试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扫描(NMR)技术对孔隙结构以及毛细吸水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历200、400、600及800℃高温作用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依据核磁共振T_(2)谱的分布特征将混凝土孔隙分为微孔、中孔、毛细管孔和大孔,分析高温后混凝土吸水特性,发现混凝土吸水高度与核磁信号强度总体上呈指数函数关系;当核磁信号强度迅速增加时,水分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进入混凝土试样内部;当核磁信号随时间延长仍逐渐上升但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时,试样保持吸水状态但单位时间吸水量逐渐降低;当核磁信号下降且降低速率逐渐减缓时,孔隙逐渐被水分充满,混凝土试样趋于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高温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毛细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孔口射流条件下承泄水体紊动规律研究
16
作者 郭维东 张潇文 王冰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0,共12页
为探究矩形孔口射流条件下承泄水体的紊动规律,本研究使用高速摄像机对水体入水形态进行拍摄,并对承泄水体掺气及水体表面紊动参数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水流入水形式主要分为密实水柱入水和破碎水滴入水两种,以连续的密实水柱形式进... 为探究矩形孔口射流条件下承泄水体的紊动规律,本研究使用高速摄像机对水体入水形态进行拍摄,并对承泄水体掺气及水体表面紊动参数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水流入水形式主要分为密实水柱入水和破碎水滴入水两种,以连续的密实水柱形式进入承泄水体时,掺气较少;以破碎水滴形式进入承泄水体时,掺气形式多样,掺气量相对较多。对于承泄水体表面的形态特性,随着毛细数C a的增大,相对铺展长度L d逐渐增大,相对喷溅强度B逐渐减小;对于承泄水体,相对掺气体积V随水流下落高度、流量和出射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各角度之间的增长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水体紊动 毛细数 相对铺展长度 相对喷溅强度 相对掺气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ANET的微灌小区灌水均匀度研究
17
作者 仵峰 黄静 +3 位作者 宰松梅 聂敏敏 刘伟业 高兴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微灌小区的水力性能。在树状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略有提升,提升幅度为0.24个百分点,在混合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先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缓,提升幅度为6.61个百分点;加大滴头流量,两种管网的灌水均匀度均下降,树状管网和混合管网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0、3.37个百分点;增加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灌水均匀度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提升幅度分别为0.19、0.16个百分点。各因素对树状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毛管管径,对混合管网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滴头流量对两种管网的影响效果均显著,毛管管径仅对混合管网影响效果显著,而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混合管网的灌水均匀度较树状管网分别提升2.03~8.40、6.95~8.08、7.75~7.72个百分点。采用混合管网、选用合适的滴头流量对保证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微灌管网 毛管管径 滴头流量 支管首部压力 灌水均匀度 EPA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离子在预压接缝混凝土内的传输试验
18
作者 延永东 季光前 +2 位作者 李昱彤 司有栋 刘荣骏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2,共8页
为了探讨接缝对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规律,设计并制作了带直接湿接缝、凿毛湿接缝和环氧胶接缝的3种混凝土试件,并在试件中掺加不同比例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cement capillary/crystalline waterproofing materials,CCCWM... 为了探讨接缝对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规律,设计并制作了带直接湿接缝、凿毛湿接缝和环氧胶接缝的3种混凝土试件,并在试件中掺加不同比例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cement capillary/crystalline waterproofing materials,CCCWM)进行对比试验.试件养护完成后,对其施加不同水平的预压荷载,卸载后进行氯离子浸泡试验.然后取样以检测不同部位的氯离子质量分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环氧胶接缝外,带有其他两种接缝的混凝土试件在接缝处的氯离子质量分数明显大于接缝两侧,且距接缝越远,氯离子质量分数越小;与0.4 f_(c)(f_(c)为极限抗压强度)的预压荷载水平相比,0.8 f_(c)的预压荷载水平下混凝土接缝处及接缝两侧混凝土内的氯离子扩散速率明显加快;掺加CCCWM可以提升接缝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且随着CCCWM掺量的增加,接缝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带接缝混凝土 预压荷载 氯离子 抗氯离子侵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中液态与超临界CO_(2)运移特征和封存方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玺伊 王延永 +3 位作者 李嵩 王晓光 崔国栋 何勇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目的】CO_(2)咸水层封存是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技术。对离岸浅部咸水层,海洋低温环境与上覆海水压力作用使其温度和压力条件相较于相同埋深陆上咸水层差异明显,地层内CO_(2)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超临界态相比,液态CO_(2)... 【目的】CO_(2)咸水层封存是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技术。对离岸浅部咸水层,海洋低温环境与上覆海水压力作用使其温度和压力条件相较于相同埋深陆上咸水层差异明显,地层内CO_(2)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超临界态相比,液态CO_(2)的密度、黏度及其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更高,影响其运移和封存过程。现有研究以超临界CO_(2)为主,液态CO_(2)在咸水层中的运移和封存规律缺乏深入认识。【方法】考虑液态与超临界态CO_(2)特征,构建浮力与毛管力作用下CO_(2)运移与封存的数学模型。基于高精度两相渗流数值模拟,对比注气结束后液态与超临界态CO_(2)在咸水层中的运移特征和封存方式变化规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与超临界态相比,浮力主导下液态CO_(2)垂向运移速率降低,波及体积减小。25 a后不同封存方式下液态CO_(2)的封存量要明显低于超临界态,咸水层的封存容量更难被充分利用。局部毛管力封存占比55%,残余气封存约为40%,溶解气封存占比5%,相态对不同封存方式贡献的影响较小。地温梯度的增大有利于强化液态CO_(2)的垂向运移,增加其波及体积,提高不同封存方式封存量及咸水层封存容量的利用效率。相同埋深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陆上与离岸咸水层中运移特征和封存量呈现明显差异。离岸咸水层中超临界CO_(2)的垂向运移被抑制,降低了局部毛管力和残余气作用下CO_(2)封存量,不利于咸水层封存容量的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可为陆上和离岸咸水层CO_(2)高效封存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相态 浮力 毛管力 封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分布状态、危险因素及预后
20
作者 何罗宜 刘品晶 +2 位作者 黄静铭 古立新 汤展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了解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治疗患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分布状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ICU 1区、ICU 2区115例VA-ECMO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了解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治疗患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分布状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ICU 1区、ICU 2区115例VA-ECMO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观察此类患者是否合并CLS及其VA-ECMO运行时间及状态;同时记录各患者疾病类型、血气分析pH值、HCO3-浓度、乳酸值(LAC)、血清白蛋白等。各因素对VA-ECMO并CLS之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结果总体VA-ECMO患者发生CLS为61例,占比高达53.04%。脓毒症、ECPR、pH值、LAC值为VA-ECMO并CLS危险因素(P<0.05)。CLS组ECMO 24 h运行失败率高达49.18%,高于非CLS组(P<0.001)。CLS组ECMO运行时间均值为39.53 h,低于非CLS组(t=2.318,P<0.05)。CLS组死亡率高达88.24%,高于非CLS组(57.69%)(χ^(2)=14.18,P<0.001)。结论VA-ECMO合并CLS比例并不低,脓毒症、ECPR、pH值、LAC为VA-ECMO并CLS危险因素,VA-ECMO合并CLS严重影响ECMO运行。对于VA-ECMO患者,应高度关注毛细血管渗漏状态及其危险因素,早期处理潜在病因,促使ECMO顺利进行,进而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体外心肺复苏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