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孟凡刚 许天奇 +1 位作者 季玉陈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09,共3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总结研究进展,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新的治疗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小脑核 卒中 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定量测量在鉴别诊断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慈 范国光 +3 位作者 徐克 刘芳 孙文阁 罗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在SWI上对20例PD患者(PD组)、20例VPS患者(VPS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内锥体外系各核... 目的探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在SWI上对20例PD患者(PD组)、20例VPS患者(VPS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进行相位值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较VPS组及对照组黑质致密带(SNc)、苍白球(GP)、壳核(PUT)相位值均明显降低(P<0.01);VP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SNc、GP及PUT相位值在早期即已经降低,随病情加重其相位值进一步降低(P<0.01);中晚期其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降低(P<0.05)。VPS组在早中期各感兴趣区相位值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晚期SNc、PUT、尾状核(CN)及SNr、GP相位值轻度降低(SNc、PUT、CN:P<0.01;SNr、GP:P<0.05)。双侧红核(R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WI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PD和VPS的评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障碍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核团 相位值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深部核团三维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测量 被引量:1
3
作者 荣晶晶 彭霞 +2 位作者 谭立文 李七渝 张绍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2-726,共5页
目的构建大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以对其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可视人体数据集头部连续横断位图像,将其重采样到平行前后连合平面方向后,逐张分割出其中的脑深部核团及前后连合等结构的二维轮廓;采用面绘制和体绘制... 目的构建大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以对其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可视人体数据集头部连续横断位图像,将其重采样到平行前后连合平面方向后,逐张分割出其中的脑深部核团及前后连合等结构的二维轮廓;采用面绘制和体绘制对各分割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显示,并根据重建模型测量计算各核团在大脑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范围、重心点坐标和体积。结果获得了平行于前后连合平面的头部连续断面真彩色图像集和附有解剖学标识的脑深部核团二维轮廓分割图像集,重构了各核团的面绘制和体绘制三维模型,并获得其在前后连合中点为原点的大脑空间坐标系中的核团重心点坐标,核团在X、Y、Z轴上的投影范围和核团体积等解剖数值。结论基于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充分显示了各核团在大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并提供了核团重心点坐标、范围、体积等解剖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核团 中国可视人 三维重建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干连续冰冻切片在NOS阳性神经核团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季达峰 罗时鹏 +2 位作者 韩笑 吴辉群 吕广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大鼠脑干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核团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以4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材料,标本固定后取中脑至脊髓颈1节段组织。3只于冰冻切片机上行冠状面连续切片,所得切片行N...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大鼠脑干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核团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以4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材料,标本固定后取中脑至脊髓颈1节段组织。3只于冰冻切片机上行冠状面连续切片,所得切片行NADPH-黄递酶(nicotinamide aenine 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orase)染色,每张切片厚度为30μm。1只行正中矢状切片。所得切片行LFB(Luxol fast blue)染色,5倍物镜下行显微照相。应用Photoshop7.0软件拼接图像,并以三轴法将图片配准;应用3D-DOCTOR 4.0软件对连续图像中NOS阳性核团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核团名称,并利用软件自带工具计算核团体积。结果:三维重建的NOS阳性神经核团分布于中脑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桥脑基底部外侧、延脑腹侧外部。脑干内体积最大的NOS阳性神经核团为被盖背外侧核(laterodorsal tegmentum,LDTg),平均体积为0.6747±0.0026mm3。结论:利用组织学方法可以对大鼠脑干内NOS阳性神经核团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借助3D-DOCTOR 4.0软件可对重建核团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其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NOS阳性核团 脑干 三轴定位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气郁结证脑深部核团及扣带回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明 熊航 +3 位作者 陈云翔 彭楠 任珊 王志群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2617-2620,2624,共5页
目的: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微结构损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肝气郁结证患者16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者13例,进行磁共振DTI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后处理计算出部分各向异... 目的: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微结构损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肝气郁结证患者16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者13例,进行磁共振DTI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后处理计算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两侧海马、杏仁核、丘脑、豆状核、尾状核头和扣带回的FA值和ADC值。2组感兴趣区对应测量相同部位。并对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肝气郁结证组的右侧丘脑、双侧中扣带回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43,0. 004,0. 001),左侧豆状核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33)。肝气郁结证组的左侧前扣带回、双侧后扣带回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9,0. 039,0. 049)。右中扣带回FA值ROC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 87,P=0. 001),最佳诊断界值FA值=0. 383750,灵敏度92. 3%,特异度68. 7%。结论:通过对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核团及扣带回的DTI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损伤存在于特定的脑区,其中右中扣带回FA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气郁结证 脑深部核团 扣带回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表观弥散系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欣 凌至培 +3 位作者 毛之奇 潘隆盛 崔志强 余新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16-721,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共3例药物难治性癫患者行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后记录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影像学和脑电图结果。结果例1术后随...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共3例药物难治性癫患者行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后记录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影像学和脑电图结果。结果例1术后随访28个月,仅在漏服抗癫药物情况下出现1次发作,复查视频脑电图,偶见单个棘-慢复合波,发作控制率达100%。例2术后随访24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呈右侧额区-中央区-顶区慢波,发作频率减少25%。例3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弥漫性棘-慢复合波减少,双侧枕区棘-慢复合波,发作频率减少55%。3例患者术后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发作频率或完全控制发作,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深部脑刺激法 前丘脑核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上行纤维向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位中缝核的投射——Nauta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蔡德亨 王云祥 房伟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23-26,132,共5页
本文采用改良的Nauta溃变法,用大白鼠10只,猫4只,做脊髓半离断术,观察了脊髓上行纤维到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位中缝核的投射区。结果表明,脊髓半离断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可见有散在的溃变纤维和终末前溃变。其中以外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和... 本文采用改良的Nauta溃变法,用大白鼠10只,猫4只,做脊髓半离断术,观察了脊髓上行纤维到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位中缝核的投射区。结果表明,脊髓半离断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可见有散在的溃变纤维和终末前溃变。其中以外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和延髓中央腹侧核最多,脑桥尾侧网状核和脑桥嘴侧网状核居次,而延髓中央背侧核、小细胞网状核及旁正中网状核较少。此外,在下位中缝核也可见到溃变纤维和终末前溃变,其中以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中的溃变较多,中缝隐核及中缝脑侨核较少。溃变纤维及终末前溃变主要见于离断的同侧,但少数也至对侧的网状结构。猫和大白鼠的实验材料未见明显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网状结构及中缝核在整合及传递痛觉信息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变法 网状结构 中缝核 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功能脑网络社团结构差异分析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越 郭浩 +1 位作者 陈俊杰 李海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6-50,共5页
社团结构是复杂网络普遍具有的一个拓扑特性,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网络的主要组织原则。基于静息态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数据构建功能脑网络,并对其进行模块划分,研究人类脑功能网络的社团结构,并首次从脑网络社区... 社团结构是复杂网络普遍具有的一个拓扑特性,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网络的主要组织原则。基于静息态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数据构建功能脑网络,并对其进行模块划分,研究人类脑功能网络的社团结构,并首次从脑网络社区结构的角度分析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差异。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引入"小核团"的概念,提出一种分析脑网络社区结构间差异的新方法。通过研究抑郁症病患者在脑网络社团结构的改变,为疾病诊断方面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结构 核磁共振 脑网络 抑郁症 模块度 小核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向额前皮质的传入投射──HRP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延鹏翔 郭连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实验用HRP法研究了27只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向额前皮质的传入联系。结果如下:向额前皮质各区泳注HRP后,标记细胞出现于上位脑干的中缝核,即吻侧、尾侧线形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下位脑干的中缝核中,除中缝苍白核外,中... 本实验用HRP法研究了27只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向额前皮质的传入联系。结果如下:向额前皮质各区泳注HRP后,标记细胞出现于上位脑干的中缝核,即吻侧、尾侧线形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下位脑干的中缝核中,除中缝苍白核外,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中也见到标记细胞。各中缝核中,以中缝背核标记为最多,其次是正中中缝核、中缝桥核和中缝大核,较少的是中缝隐核,吻、尾侧线形核.标记细胞大部分为中、小型,偶见大型,形态为多极形、梭形或三角形.另外,发现中缝核向额前皮质不同区域投射的细胞数量不同,正中中缝核、中缝桥核和中缝大校主要投射到额前皮质的内侧部分、而中缝背核,吻、尾侧线形核主要投射到额前皮质的外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叶缝核群 额前皮质 传入联系 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大鼠脑内强啡肽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俞昌喜 吴根诚 +1 位作者 许绍芬 陈崇宏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 观察褪黑素 (MLT)对大鼠脑内某些镇痛相关核团内神经细胞的强啡肽样免疫反应强度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分给药组及对照组 ,分别腹腔注射MLT 110mg/kg或配药液 ,1h后灌注取脑、冰冻切片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 目的 观察褪黑素 (MLT)对大鼠脑内某些镇痛相关核团内神经细胞的强啡肽样免疫反应强度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分给药组及对照组 ,分别腹腔注射MLT 110mg/kg或配药液 ,1h后灌注取脑、冰冻切片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染色脑片积分光密度 (IOD)值。结果 给药组大鼠视上核、中缝背核内强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减弱 ,其IOD值显著减少 (P <0 .0 1) ;给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中缝大核的IOD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MLT可致视上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脑核团 强啡肽 大鼠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特殊内脏运动核团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表达及对BDN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立 李勇 +2 位作者 杨艳莉 冉雪蕊 王志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检测多巴胺D1受体(DRD1)和D2受体(DRD2)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内的表达及功能。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DRD1和DRD2在4种核团的表达与分布特征;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DRD1和DRD2激动剂罗替戈汀组(Roti)... 目的检测多巴胺D1受体(DRD1)和D2受体(DRD2)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内的表达及功能。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DRD1和DRD2在4种核团的表达与分布特征;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DRD1和DRD2激动剂罗替戈汀组(Roti)和罗替戈汀+DRD2抑制剂氟哌啶醇组(Roti+halo)组(n=6),Western blot检测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内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4种核团内DRD1和DRD2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与胆碱能神经元大量共存。与C组相比,Roti组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内BDNF表达升高(P<0.05);与Roti组相比,Roti+halo组面神经核内BDNF表达下降(P<0.05)。TrkB的表达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D1和DRD2在大鼠4种核团内胆碱能神经元大量表达,罗替戈汀可能通过激活DRD1和DRD2二聚体诱导胆碱能神经元表达BD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特殊内脏运动核团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嗅球向脑干的直接投射——高速放射自显影神经追踪法
12
作者 张可仁 薛振东 赵建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用高速放射自显影神经追踪方法研究了大鼠嗅球向脑干的直接投射。15例大鼠实验结果证明,嗅球投射到脑干上行传导路核团有14个,投射到脑干下行传导路核团有7个,投射到脑干网状结构核团有18个。主要有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孤束核,上橄榄... 本文用高速放射自显影神经追踪方法研究了大鼠嗅球向脑干的直接投射。15例大鼠实验结果证明,嗅球投射到脑干上行传导路核团有14个,投射到脑干下行传导路核团有7个,投射到脑干网状结构核团有18个。主要有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孤束核,上橄榄核,上丘灰质,迷走神经背核,舌下神经核,中脑中央灰质,巨细胞网状核,小细胞网状核,咀侧脑桥网状核及尾侧脑桥网状核。阳性标记以注射侧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 自显影 嗅球 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前庭核团脑片的制备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交 孔维佳 +3 位作者 朱云 张宇 周彦 郭长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改良脑片制备方法,探讨影响脑片活性的实验因素。方法在国内外报道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备含有前庭内侧核的脑干脑片,从肉眼观、镜下观和放电特性三个方面判断脑片活性,观察鼠龄、生理溶液、温度等因素对脑片活性的影响... 目的改良脑片制备方法,探讨影响脑片活性的实验因素。方法在国内外报道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备含有前庭内侧核的脑干脑片,从肉眼观、镜下观和放电特性三个方面判断脑片活性,观察鼠龄、生理溶液、温度等因素对脑片活性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稳定的脑片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可直接观察脑片表层下50~100μm神经元的立体影像,并可稳定地进行电生理记录;鼠龄越小神经元活性越易恢复,在成年鼠制备脑片时采取心脏灌注、使用高蔗糖溶液、较高温度预孵育等措施可提高脑片活性;孵育和记录温度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提高神经元兴奋性,但会缩短恼片存活时间。结论改良的脑片制备方法简单可行,可为电生理研究提供大量具有良好活性的神经元,脑片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实验环境的控制应根据所选用动物的年龄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片 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术 全细胞记录 前庭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人脑深层灰质核团概率性图谱的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薄斌仕 翟国强 +2 位作者 张苗 王乙 李建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67-373,共7页
目的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技术制作可用于自动分割大脑深层灰质核团的概率图谱。材料与方法 15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所有受试者扫描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上完成。在随机选取的10名受试... 目的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技术制作可用于自动分割大脑深层灰质核团的概率图谱。材料与方法 15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所有受试者扫描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上完成。在随机选取的10名受试者得到的标准空间QSM图上,手动勾画出六个双侧脑深部灰质核团,之后采用相应的图谱评价方法选择最优概率阈值的图谱作为最终的概率图谱。在其余5名受试者得到的标准空间QSM图上,分别使用三种图谱(概率图谱、AAL图谱和Johns Hopkins图谱)自动分割和由2名研究者手动勾画出六个双侧脑深部灰质核团感兴趣区,并分别计算自动分割与手动勾画得到的区域的相似度Dice系数和磁化率值,以评价概率图谱的准确性。结果在基底节区域,概率图谱分割结果的Dice系数明显高于AAL图谱,但和Johns Hopkins图谱区别不大;在颅底和小脑区域,概率图谱分割结果的Dice系数明显高于Johns Hopkins图谱。与其他两种图谱相比,概率图谱自动分割深部核团后测量得到的磁化率值,更接近于手动勾画核团测量得到的磁化率值,其差别更小。结论基于多名受试者QSM图像构建的脑深部灰质核团概率图谱,对大脑灰质核团分割效果更加可靠,可有效提高图像分析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化率成像 基于图谱分割 脑深部核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