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oduction of herbicide resistant gene (bar) into maize (Zea mays L.) via pollen tube pathway
1
作者 LIU Zhaojun DI Hong WANG Guangj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The pollen tube pathway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but less successfu in maizc. DNA can be transferred by cutting the stigma following pollination and applying the DNA s... The pollen tube pathway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but less successfu in maizc. DNA can be transferred by cutting the stigma following pollination and applying the DNA solution in a suitable period DNA presumably reaches the ovary by flowing down the pollen tube and then integrates into the just fertilized but undivided zygotic cells. To provide the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is procedure, the plasmids pGBIRC carrying a CaMV35S promoter-PPT acetyle transferase (bar) gene-nos terminator genc fusion construct were used. Total 3 276 seeds were produced from the ears trcated with DNA. It was found that 35 scedlings were GUS assay positive, but less intense than that of the positive controls, of which 17 were PCR amplification positive. But, only 13 of the seeds from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DNA containing the bar gene were found to be resistant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Less than 1.07% of progeny seedlings tested cxpressed a herbicide positive reac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ith seedling DNA did detect the bar genc.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six plants. We succeed in obtain PPT-resistant maize inbred lines via pollen tube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 gene pollen tube pathway maize (Zea may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除草剂基因bar的转育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4 位作者 宗寿余 吕川根 邹江石 何小兰 朱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5-305,共1页
本研究以转 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为受体 ,经过 3次回交转育成了对 Basta除草剂具有抗性的 9311近等基因系“9311HR”,经 PCR分析确认已导入 bar基因。比较试验表明 ,9311H... 本研究以转 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为受体 ,经过 3次回交转育成了对 Basta除草剂具有抗性的 9311近等基因系“9311HR”,经 PCR分析确认已导入 bar基因。比较试验表明 ,9311HR及其与“培矮 6 4 S”配制的杂种的产量、米质、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分别与 9311和两优培九十分相似。表明通过回交将 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除草剂 基因bar 转育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导入烟草叶绿体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中林 山松 +3 位作者 陈曦 刘春英 钱凯先 沈桂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4-578,共5页
将编码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的bar基因与水稻叶绿体psbA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成表达盒,连同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同源片段rpl2-trnH-psbA和trnK-ORF509A以及选择标记基因aadA一起构建成烟草叶绿体转化载体pTZBA.基因枪法... 将编码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的bar基因与水稻叶绿体psbA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成表达盒,连同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同源片段rpl2-trnH-psbA和trnK-ORF509A以及选择标记基因aadA一起构建成烟草叶绿体转化载体pTZBA.基因枪法转化烟草叶片,经壮观霉素筛选获得转化再生植株.分别以1.0kb的叶绿体同源片段trnK-ORF509A和0.6kb的bar基因为探针,对转基因烟草叶绿体DNA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抗性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具备除草剂(PPT)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基因 同源片段 烟草 aadA基因 除草剂 叶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基因和转Bar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段发平 梁承邺 黎垣庆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概述了草丁膦的毒害机理和 Bar基因的抗性机理与表达情况。总结了转 Bar基因作物的来源、抗性遗传特点和其对环境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 Bar基因和转 Bar基因作物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bar基因 转基因作物 草丁膦 除草剂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5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2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bar基因水稻 花粉杂交 基因漂移 生殖生物学 抗除草剂基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获得转bar基因再生植株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雪莲 孙毅 +4 位作者 郭平毅 刘惠民 刘少翔 王景雪 解志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 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 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处理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小麦 幼胚 bar基因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可遗传的转基因植株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6 位作者 宗寿余 吕川根 邹江石 朱卫民 何小兰 黄骏麒 龚蓁蓁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 ,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 ,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 ;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分析 ,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 ...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 ,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 ,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 ;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分析 ,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 ,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 ,并在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粉管通道法 bar基因 转基因植株 基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共转化将拟南芥DREB2A基因和bar基因导入小麦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淼平 余桂红 +2 位作者 孙晓波 张旭 马鸿翔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4-1228,共5页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旱耐盐性,采用PCR方法克隆了拟南芥DREB2A(AtDREB2A)基因,构建了由水稻Actin启动子驱动的组成型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共转化途径,将AtDREB2A基因和抗除草剂筛选bar基因同时导入小麦品种Alondra和扬麦12,bar基因、AtDREB2...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旱耐盐性,采用PCR方法克隆了拟南芥DREB2A(AtDREB2A)基因,构建了由水稻Actin启动子驱动的组成型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共转化途径,将AtDREB2A基因和抗除草剂筛选bar基因同时导入小麦品种Alondra和扬麦12,bar基因、AtDREB2A基因的转化频率以及两基因的共转化频率分别达到2.4%、0.4%和0.2%。对部分阳性植株进行RT-PCR分析表明,导入的AtDREB2A基因和bar基因均获得稳定表达本研究获得的共转化植株为今后剔除筛选标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REB2A基因 共转化 ba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ar基因水稻杂交后代的除草剂抗性遗传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2 位作者 宗寿余 吕川根 邹江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 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因在杂种的早期世代基本符合 1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在杂种的自交世代中普遍观察到bar基因的异常分离现象 ,即已经纯化稳定的抗性植株的后代重复出现抗性分离 ,其分离比例多为 1∶1,极少数为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除草剂 bar基因 抗性遗传 转基因 回交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丁膦抗性基因(bar)在海带配子体中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亦陈 高江涛 +2 位作者 张喆 姜鹏 秦松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0-974,共5页
为把海带配子体作为转基因海洋生物反应器,研究了其对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以及温度对草丁膦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带配子体对草丁膦敏感;统计学分析得出了草丁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海带配子体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95%可信限... 为把海带配子体作为转基因海洋生物反应器,研究了其对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以及温度对草丁膦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带配子体对草丁膦敏感;统计学分析得出了草丁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海带配子体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95%可信限;温差达到10℃时,相同处理时间各组内不同处理温度样品的LD50之间呈现显著差异.构建了SV40启动子驱动草丁膦抗性基因bar的表达载体pSVB,应用基因枪法转化海带配子体细胞,经40mg/L草丁膦液体培养基筛选出抗性转化子,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ar基因已经整合到海带配子体基因组中.结论:以草丁膦作为筛选压力可以实现外源基因在海带配子体中的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配子体 生物反应器 温度 草丁膦 bar基因 筛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除草剂bar基因与EPSPS基因在转基因甘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文治 杨本鹏 +6 位作者 蔡文伟 熊国如 冯翠莲 王俊刚 武媛丽 沈林波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8,共6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bar基因和EPSPS基因导入到甘蔗中,分别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两种除草剂的转基因甘蔗。通过直接喷洒田间施用浓度的草铵膦和草甘膦除草剂,证明了转基因甘蔗T0、T1代、宿根1代和宿根2代外源基因遗传稳定,且均具...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bar基因和EPSPS基因导入到甘蔗中,分别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两种除草剂的转基因甘蔗。通过直接喷洒田间施用浓度的草铵膦和草甘膦除草剂,证明了转基因甘蔗T0、T1代、宿根1代和宿根2代外源基因遗传稳定,且均具有稳定的耐除草剂的功能。因此转耐除草剂基因的甘蔗,可以与转耐除草剂基因的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一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甘蔗 耐除草剂 bar基因 EPSPS基因 草铵膦 草甘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对小鼠致敏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艳波 黄毅 +3 位作者 段妍慧 富丽娜 刘金 颜亨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研究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是否具有致敏性,采用SDAP、Farrp和NCBI三大数据库对磷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AT)进行致敏原序列对比,并用蛋白质结构模拟SWISS-MODEL预测PAT的三维构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2组,分别喂养含相同剂... 为研究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是否具有致敏性,采用SDAP、Farrp和NCBI三大数据库对磷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AT)进行致敏原序列对比,并用蛋白质结构模拟SWISS-MODEL预测PAT的三维构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2组,分别喂养含相同剂量Bar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90 d,持续3代,每组抽样20只用ELISA分别检测其肠道粘液免疫球蛋白A(sIgA)、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比对结果表明,PAT酶与数据库中已知致敏原无任何同源性,三维构象亦表明其与其他N-乙酰转移酶大家族(NATSF)成员相似,无致敏性的可能;ELISA的3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转Bar基因的稻谷对小鼠无明显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基因 水稻 致敏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ar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抗除草剂鉴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欣 杜丽璞 +4 位作者 殷桂香 徐惠君 林志珊 佘茂云 叶兴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6-600,共5页
方便、快捷、准确地对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进行检测,对于筛选纯合稳定转基因植株、获得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鉴定常规小麦品种和商品小麦中的bar基因成分等具有一定价值。本试验对叶片涂抹、植株喷洒、培养基添加除草剂3种方法鉴定... 方便、快捷、准确地对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进行检测,对于筛选纯合稳定转基因植株、获得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鉴定常规小麦品种和商品小麦中的bar基因成分等具有一定价值。本试验对叶片涂抹、植株喷洒、培养基添加除草剂3种方法鉴定转bar基因小麦植株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表明3种方法都能很好鉴定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叶片涂抹200mg/LLiberty鉴别的准确性高于PCR检测,植株喷洒Basta的适宜浓度为100mg/L,喷洒Liberty的适宜浓度为150mg/L,培养基添加Bialaphos的适宜浓度为5~8mg/L。叶片涂抹和植株喷洒除草剂方法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区别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的标准不够明确。相比之下,成熟胚离体培养除草剂筛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鉴定效果直观明了、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等优点,在检测小麦转入或飘入的bar基因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商品小麦 bar基因 除草剂抗性 成熟胚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小麦中bar基因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太强 高亚男 +2 位作者 高居荣 王洪刚 李兴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0-1193,共4页
为解决转基因小麦中bar基因检测假阳性率偏高的问题,采用不同环境下PCR检测、叶片Basta涂抹检测和转基因试纸检测3种方法对转bar基因小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PCR检测、利用适宜浓度的Basta进行叶片涂抹检测和转基因... 为解决转基因小麦中bar基因检测假阳性率偏高的问题,采用不同环境下PCR检测、叶片Basta涂抹检测和转基因试纸检测3种方法对转bar基因小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PCR检测、利用适宜浓度的Basta进行叶片涂抹检测和转基因试纸检测均能准确进行bar基因检测。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不同情况下如何避免假阳性及假阴性植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基因 小麦 转基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法向玉米萌发种子转化bar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明义 张彦芹 +5 位作者 杨丽莉 梁改梅 董春林 孙洁 李洁 谢宝妹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86,共7页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昌7-2’的种子作为受体,质粒pCAMBAR.CHI.11为供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将bar基因导入受体材料。PCR和Southern blotting杂交分析结果证明转化成功,转化率在6%左右。转化材料以0.2%Bast...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昌7-2’的种子作为受体,质粒pCAMBAR.CHI.11为供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将bar基因导入受体材料。PCR和Southern blotting杂交分析结果证明转化成功,转化率在6%左右。转化材料以0.2%Basta溶液喷雾后可正常生长发育。结果证明,农杆菌介导植物萌发种子转化,是适于玉米基因遗传转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划胚 bar基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bar基因转化玉米幼胚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邸宏 刘昭军 +1 位作者 卢翠华 王振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0-154,共5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采用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化3个玉米自交系的幼胚,并对遗传转化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4-D浓度为2 mg·L-1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农杆菌最佳的侵染时间为20 min;乙酰丁香酮(AS)明显提高了幼胚的GUS瞬...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采用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化3个玉米自交系的幼胚,并对遗传转化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4-D浓度为2 mg·L-1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农杆菌最佳的侵染时间为20 min;乙酰丁香酮(AS)明显提高了幼胚的GUS瞬时表达频率,适宜浓度为200μmol·L-1;温和选择方法适于幼胚转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芽伸长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中潮霉素的浓度分别为8、6、2 mg.L-1;获得7株PCR检测以及除草剂抗性试验阳性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杆菌 抗除草剂基因(b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媛媛 江昌俊 蒋明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用基因枪法将含有抗除草剂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优良品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 并通过GUS瞬时表达对沉淀剂、轰击距离、金粉用量等轰击参数进行了优化。用除草剂对轰击后的材料进行分化生根筛选, 共获得 33株再生苗。通过PCR检测和涂... 用基因枪法将含有抗除草剂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优良品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 并通过GUS瞬时表达对沉淀剂、轰击距离、金粉用量等轰击参数进行了优化。用除草剂对轰击后的材料进行分化生根筛选, 共获得 33株再生苗。通过PCR检测和涂叶检测, 初步证明其中 4株已将bar基因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平均转化率为 0 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bar基因 抗除草剂 基因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草丁膦抗性基因bar作为三角褐指藻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卞曙光 姜鹏 +2 位作者 崔玉琳 刘兆普 秦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66,78,共6页
研究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氯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潮霉素5种抗生素和一种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发现三角褐指藻对草丁膦非常敏感,用统计学分析法得出了其72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2mg/L。通过基因枪法将... 研究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氯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潮霉素5种抗生素和一种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发现三角褐指藻对草丁膦非常敏感,用统计学分析法得出了其72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2mg/L。通过基因枪法将携带草丁膦抗性基因bar的载体pSVB导入三角褐指藻细胞中,通过草丁膦筛选成功获得了抗性藻细胞,PCR检测获得阳性结果,提示草丁膦更适合用于构建安全、高效、廉价的三角褐指藻表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草丁膦 bar基因 基因工程 选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基因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鸿生 华志华 +3 位作者 张祥喜 吴伶莉 章善庆 黄大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6-10,共5页
利用水稻基因转化技术 ,将bar基因导入杂交水稻 ,结合除草剂“Basta”的喷施 ,能快速检测并排除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假杂种。对转bar基因杂交稻制种原理。
关键词 bar基因 杂交稻 种子纯度 生物安全性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管通道介导的抗除草剂基因(bar)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昭军 李铁 +3 位作者 刘丽艳 刘琦 王珣 马启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4,共5页
采用花粉管通道介导法将含有bar基因的pPTN140质粒DNA导入8个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系),导入1384朵花,共获得1164粒种子,经2次Basta除草剂筛选后共获得3个品种的除草剂抗性植株8株.对其进行PCR以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均为阳性结果,S... 采用花粉管通道介导法将含有bar基因的pPTN140质粒DNA导入8个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系),导入1384朵花,共获得1164粒种子,经2次Basta除草剂筛选后共获得3个品种的除草剂抗性植株8株.对其进行PCR以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均为阳性结果,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8个除草剂抗性后代植株整合数目不同,其中2株整合单拷贝基因,另外6株分别整合3~8个拷贝的bar基因.对8个抗性植株的后代进行了除草剂抗性分析,D1-D3代均出现除草剂抗性植株,表明bar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遗传,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株系间以及株系内除草剂抗性缺乏规律性,分离比率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说明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基因存在多拷贝共抑制现象.目前获得除草剂抗性稳定的D3代株系82个.试验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大豆转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法 bar基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