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pression of thermal postbuckling and nonlinear panel flutter motions of variable stiffness composite laminates us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被引量:2
1
作者 TAO Ji-xiao YI Sheng-hui +1 位作者 DENG Ya-jie HE Xiao-q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757-3777,共21页
Variable stiffness composite laminates(VSCLs)are promising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due to their designable material properties through changing fiber angles and stacking sequences.Aiming to control the thermal postbu... Variable stiffness composite laminates(VSCLs)are promising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due to their designable material properties through changing fiber angles and stacking sequences.Aiming to control the thermal postbuckling and nonlinear panel flutter motions of VSCLs,a full-order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algorithm in control theory,the classical laminate plate theory(CLPT)considering von Kármán geometrical nonlinearity,and the first-order Piston theory.The critical buckling temperature and the critical aerodynamic pressure of VSCLs are parametrically investigated.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for optimal control of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VSCLs are determin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norms of feedback control gain(NFCG).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field has a great effect on aeroelastic tailoring of VSCLs;the curvilinear fiber path of VSCL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optimal location and shape of piezoelectric actuator for flutter suppression;the unstable panel flutter and the thermal postbuckling deflection can be suppressed effectively through optimal design of piezoelectric pat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control finite element method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algorithm nonlinear flutter thermal postbuckling variable stiffness composite lamina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的推进轴系全工况变刚度变阻尼减振控制
2
作者 吴源良 李雨铮 +1 位作者 黄惠 陈淑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0-199,共10页
针对磁流变液吸振器在推进轴系纵振控制应用时面临的单频、多频及刚度阻尼超范围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变刚度变阻尼磁流变液吸振器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频率同调且阻尼寻优的半主动控制方法,以拓宽推进轴系减振频宽。首先,构建推进轴系-磁流... 针对磁流变液吸振器在推进轴系纵振控制应用时面临的单频、多频及刚度阻尼超范围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变刚度变阻尼磁流变液吸振器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频率同调且阻尼寻优的半主动控制方法,以拓宽推进轴系减振频宽。首先,构建推进轴系-磁流变吸振器耦合模型并建立动力学方程,分析推进轴的纵振特性;其次,以刚度阻尼最优控制准则为约束和被控对象位移零追踪为控制目标,设计积分滑模控制器,并进行Lyapunov稳定性分析;然后,对推进轴系进行振动控制仿真,分析半主动吸振效果,验证积分滑模控制的有效性;最后,搭建试验平台进行缩比吸振试验。试验表明,该吸振方法能使不同工况下的推进轴系快速达到稳态,并且有效降低推进轴系激振频率6.0~30.0 Hz内传递至推力轴承基座的振动加速度级。该吸振新方法不仅有望突破变工况下推进轴系减振瓶颈,也将丰富振动控制领域理论基础,为同类吸振问题提供共性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轴系 纵振控制 变刚度变阻尼 磁流变吸振器 半主动控制 积分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动车组变刚度转臂节点的半主动控制
3
作者 李旭阳 代亮成 +2 位作者 池茂儒 赵明花 周荻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7,176,共9页
为抑制电力动车组运行中由异常轮轨匹配产生的车体晃动,提出一种采用半主动转臂节点代替被动式转臂节点的解决方法。设计了具有两级刚度特性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并建立其力学模型,推导了具有可变惯性通道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复刚度表达式,并... 为抑制电力动车组运行中由异常轮轨匹配产生的车体晃动,提出一种采用半主动转臂节点代替被动式转臂节点的解决方法。设计了具有两级刚度特性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并建立其力学模型,推导了具有可变惯性通道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复刚度表达式,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半主动转臂节点控制策略,建立了半主动转臂节点与车辆动力学的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轮轨匹配状态下半主动转臂节点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等效锥度轮轨匹配状态下,半主动转臂节点能有效衰减一次蛇行对应速度区间内车体大幅值、低频的横向振动,显著减小车体横向加速度主频处的幅值;正常轮轨匹配状态下,与搭载传统被动转臂节点的车辆相比,搭载半主动转臂节点的车辆有更优的曲线通过能力和更高的临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动车组 变刚度转臂节点 半主动控制 一次蛇行 车辆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设计及其变刚度减振特性研究
4
作者 张宇 冷鼎鑫 +2 位作者 金俊龙 孙松磊 秦彤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6-973,1012,共9页
近年来,磁流变弹性体(MRE)隔振器在减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究该隔振器的系统性能,开展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设计,以及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减振特性(振动控制)研究。首先,制备了MRE材料,并将制备好的MRE材料置于流变仪中,进行... 近年来,磁流变弹性体(MRE)隔振器在减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究该隔振器的系统性能,开展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设计,以及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减振特性(振动控制)研究。首先,制备了MRE材料,并将制备好的MRE材料置于流变仪中,进行了不同磁场强度下的磁致弹性模量测试;然后,开发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叠层MRE隔振器进行了磁场数值模拟,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测试及非线性力学建模;最后,搭建了基于叠层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半主动隔振系统,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控制器,并分别仿真分析了近场地震波和远场地震波激励下,基于叠层MRE隔振器对被控系统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从零场升至饱和磁感应强度,MRE的最大磁流变效应可增至220%;当线圈电流从0 A变化为3 A时,设计的叠层MRE隔振器的等效刚度从11.84 kN/m增加至37.15 kN/m,增量达214%;采用设计模糊控制器,叠层MRE隔振器能够显著衰减被控结构在外界随机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被控结构位移减振效果超过80.6%。由此可见,叠层MRE隔振器可有效应用于变刚度半主动振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隔振器 磁流变弹性体 变刚度 振动控制 动力学建模 磁致力学特性 半主动隔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E耗能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半主动控制分析
5
作者 杜永峰 屠旭松 韩博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3-709,826,共8页
根据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简称MRE)的可调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MRE的新型耗能阻尼器,并对制备完成的硅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及阻尼器分别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层均装有MRE阻尼器的7层框架结构... 根据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简称MRE)的可调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MRE的新型耗能阻尼器,并对制备完成的硅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及阻尼器分别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层均装有MRE阻尼器的7层框架结构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将被动控制与基于半主动控制策略的经典最优控制和序列最优控制进行比较。力学测试结果表明:MRE在0~500 mT磁感应强度下其剪切模量变化值达到132.43 kPa,磁流变效应约提高274%;增大加载幅值和加载速率,均能提高MRE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对阻尼器施加电流激励,在0~10 A增大过程中其等效刚度和阻尼可以实现连续可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RE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3种控制均能对结构动力响应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序列最优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最为显著且精确度更高;系统在实际测试中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尽可能减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器 振动控制 磁流变弹性体 变刚度变阻尼 半主动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油气管桥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半主动智能减震控制
6
作者 代建波 梁旭豪 +1 位作者 汪浩 马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14649-14657,共9页
斜拉油气管桥横向刚度低,振动特性复杂,在地震中可能发生严重的耦合破坏,影响油气输送管道及其斜拉管桥结构的安全性。围绕油气输送斜拉管桥结构的智能减震控制,研发了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进行了输出力性能试验,提出了斜拉油气管桥的... 斜拉油气管桥横向刚度低,振动特性复杂,在地震中可能发生严重的耦合破坏,影响油气输送管道及其斜拉管桥结构的安全性。围绕油气输送斜拉管桥结构的智能减震控制,研发了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进行了输出力性能试验,提出了斜拉油气管桥的半主动减震控制策略。基于工程实例,建立了斜拉管桥结构计算模型,探讨了减震控制策略实施的具体路径,并对斜拉油气管桥结构的压电智能半主动减震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电变摩擦阻尼器输出力与驱动电压之间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驱动电压-阻尼力本构模型可以用于斜拉管桥结构的减震控制,应用提出的LQR-Bang-Bang半主动智能控制方法和研发的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可以高效地达到对斜拉管桥结构地震响应进行控制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供此类斜拉油气管桥的减震设计进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油气管桥 压电变摩擦阻尼器 半主动 智能减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变刚度变阻尼扭转振动仿人智能控制
7
作者 李文峰 葛新锋 +3 位作者 席军 李坪洋 刘乐 高健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70-279,共10页
有效的扭转刚度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共振频率改善系统的扭转振动性能、恰当的扭转阻尼调节可以通过耗散扭转振动的能量来抑制扭转振动的幅值。针对扭转刚度和扭转阻尼对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不同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混合... 有效的扭转刚度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共振频率改善系统的扭转振动性能、恰当的扭转阻尼调节可以通过耗散扭转振动的能量来抑制扭转振动的幅值。针对扭转刚度和扭转阻尼对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不同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田口遗传算法的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MR)传动系统变刚度变阻尼扭转振动仿人智能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所设计的磁流变扭转减振器建立了磁流变变刚度变阻尼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混合田口遗传算法对磁流变传动系统扭转刚度和扭转阻尼控制参数的动态寻优结果,设计了一种兼顾时域和频域、具有分区协同、多模态多控制器的仿人智能控制器;随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宽频段内,基于混合田口遗传算法的仿人智能控制均能有效抑制磁流变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当试验激励频率为3.5 Hz时,相对于被动传动系统和改进天棚控制系统,所提仿人智能控制分别将系统的峰值角位移和角速度减小44%、48%和14%、18%,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改进天棚控制,显著改善磁流变传动系统的输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MR) 变刚度变阻尼 混合田口遗传算法 仿人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组合隔震新体系性能化设计方法
8
作者 李铮 付伟庆 王浩哲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和反馈控制的装置,具有变阻尼耗能和变刚度限位功能。当与隔震支座组合使用时,这种装置构成了一种新的隔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不同类型和烈度大小的地震波。根据性能化设计理论,提出了针对组...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和反馈控制的装置,具有变阻尼耗能和变刚度限位功能。当与隔震支座组合使用时,这种装置构成了一种新的隔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不同类型和烈度大小的地震波。根据性能化设计理论,提出了针对组合隔震体系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完成隔震层中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和隔震支座的参数设计工作。研究还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流程和详细的设计过程说明,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种性能设计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组合隔震新体系的工程设计领域,为相关工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先进的设计方法,可使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灾害,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 组合隔震体系 性能设计方法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调控阻尼器的拉索减振方法研究
9
作者 梁栋 卢建峰 +2 位作者 高启战 闫峰 闫武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6,共10页
目的提出拉索多阶耦合振动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解决该类工程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设计电磁调控阻尼器,并提出相应减振方法用于抑制拉索的多阶耦合振动;为验证该电磁调控阻尼器的广谱减振性能,针对模型索设计了包括单阶和耦合振动在内的多种... 目的提出拉索多阶耦合振动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解决该类工程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设计电磁调控阻尼器,并提出相应减振方法用于抑制拉索的多阶耦合振动;为验证该电磁调控阻尼器的广谱减振性能,针对模型索设计了包括单阶和耦合振动在内的多种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传统黏滞阻尼器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单阶振动问题中,该电磁调控阻尼器能够实现在更宽频率范围内对拉索振动进行减振;在多阶耦合振动问题中,该电磁调控阻尼器能够实现对主振动模态的目标识别与控制。结论利用电磁调控装置驱动相应的阻尼元件介入振动系统,实现对拉索主振动模态的实时控制,是抑制拉索多阶耦合振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谱减振 主动控制 多阶耦合 电磁调控阻尼器 可变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风电机组主动减振电气控制方法综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皓明 唐俏俏 +1 位作者 苏媛媛 魏林君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194,共13页
为了延缓风力机振动、延长机组寿命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实现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的主动减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风力机振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风轮叶片、塔架和传动链这3种主要零部件的主动减振控制方法展开综述,... 为了延缓风力机振动、延长机组寿命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实现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的主动减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风力机振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风轮叶片、塔架和传动链这3种主要零部件的主动减振控制方法展开综述,并详细分析独立变桨距控制和阻尼控制在风力机减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控制可有效缓解风轮不平衡载荷、改善叶片振动问题;阻尼控制通过变桨距控制和转矩控制提供附加电气阻尼信号,可增大塔架和传动链的等效阻尼,从而达到减小振动的目的。由于风力机振动模态之间的耦合关系,设计减振控制方法时需考虑风电机组整体的优化协调问题,结合独立变桨距控制和阻尼控制,兼顾叶片、塔架和传动链的协调减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电气控制 主动减振 独立变桨距 阻尼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
11
作者 楼梦麟 吴京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9-383,共5页
探讨了主动变刚度 (AVS)控制算法中地震信息预测和控制性能指标选择等问题 ,并通过算例研究了主动变刚度控制的效能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如结构阻尼、时滞以及主动变刚度控制元件布置等 .结果表明 :主动变刚度控制是一种易于工程应用的结... 探讨了主动变刚度 (AVS)控制算法中地震信息预测和控制性能指标选择等问题 ,并通过算例研究了主动变刚度控制的效能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如结构阻尼、时滞以及主动变刚度控制元件布置等 .结果表明 :主动变刚度控制是一种易于工程应用的结构减震方法 ,通过合理措施 ,可达到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控制 主动变刚度 阻尼 时滞 变参数控制 结构减震 控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E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毕凤荣 曹荣康 +1 位作者 Xu Wang 马腾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针对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变刚度及变阻尼特性,将其成功应用于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研究中。设计专用磁场发生夹具,制备了具有良好磁流变效应的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根据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在挤压工作模式和剪切工作模... 针对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变刚度及变阻尼特性,将其成功应用于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研究中。设计专用磁场发生夹具,制备了具有良好磁流变效应的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根据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在挤压工作模式和剪切工作模式的特性,设计了刚度、阻尼均可变化的减振器,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电磁场仿真分析;试制减振器原理样机,在INSTRON万能拉压试验机上,测试其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半主动控制策略下其动刚度变化最大可达55.4%,阻尼变化可达214.3%,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弹性体 减振器 变阻尼 变刚度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主动悬架侧倾力矩分配的侧向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嘉凌 任杉 +3 位作者 李智宏 孙宁 沈亮 Saied Taheri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74-980,988,共8页
鉴于利用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进行侧倾力矩分配控制缺乏完善的理论依据,根据调节阻尼以实现变刚度变阻尼悬架的思路,将磁流变减振器(MRD)半主动悬架视为变刚度变阻尼的悬架系统,无需对结构进行修改。建立了整车转向和悬架综合非线性模型... 鉴于利用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进行侧倾力矩分配控制缺乏完善的理论依据,根据调节阻尼以实现变刚度变阻尼悬架的思路,将磁流变减振器(MRD)半主动悬架视为变刚度变阻尼的悬架系统,无需对结构进行修改。建立了整车转向和悬架综合非线性模型,采用二次非线性轮胎模型以构建转向和悬架的关联,以中性转向为控制目标设计了侧倾力矩分配系数ε的非线性控制器,同时设计了3个模糊控制器以控制车身姿态,并将ε和车身姿态控制相结合,通过解耦运算得到控制4个车轮处磁流变减振器的控制力。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侧倾力矩分配控制的MRD半主动悬架不仅实现了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同时也保持了较好的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减振器 侧向稳定性 变刚度变阻尼 侧倾力矩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度和阻尼系数对LQG控制主动悬架控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彩虹 陈士安 王骏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1-308,354,共9页
分别基于半车4自由度线性与非线性车辆模型,设计了主动悬架LQG控制器,并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解析了刚度和阻尼系数对悬架控制的影响。线性模型理论推导表明,LQG控制主动悬架系统的Ricatti方程的解与刚度和阻尼系数无关,进而得出了该... 分别基于半车4自由度线性与非线性车辆模型,设计了主动悬架LQG控制器,并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解析了刚度和阻尼系数对悬架控制的影响。线性模型理论推导表明,LQG控制主动悬架系统的Ricatti方程的解与刚度和阻尼系数无关,进而得出了该主动悬架的时域响应与刚度和阻尼系数无关的结论。线性模型数值仿真表明,由刚度和阻尼系数产生的被动力与主动控制力组成的整体控制力相互独立且不受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影响;主动控制力的全局阻尼特性随着其并联阻尼的增加而明显由正特性转变为负特性。针对通用的非线性车辆模型,通过控制系统线性化、线性化后控制系统LQG控制器设计及控制反线性化这3个环节完成非线性主动悬架的LQG控制设计。设计过程表明,非线性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力作用在控制系统线性化和控制反线性化中被抵消,使得悬架的整体控制力不受此两系数的影响,说明以上线性主动悬架的研究结论也适用于具有非线性刚度和阻尼特性的主动悬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悬架 LQG控制 刚度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磁流变变刚度变阻尼缓冲系统减振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小闵 余淼 +1 位作者 廖昌荣 陈伟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4,39,共6页
针对传统缓冲着陆装置阻尼刚度不可调节的局限性,提出采用基于磁流变技术的自适应变阻尼变刚度缓冲装置。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实现刚度阻尼等效控制的原理,分析了刚度阻尼调节范围;进而设计了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天棚阻... 针对传统缓冲着陆装置阻尼刚度不可调节的局限性,提出采用基于磁流变技术的自适应变阻尼变刚度缓冲装置。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实现刚度阻尼等效控制的原理,分析了刚度阻尼调节范围;进而设计了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天棚阻尼控制技术的飞行器缓冲着陆的自适应控制器,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考察缓冲器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与被动缓冲装置相比,基于磁流变技术的缓冲装置不仅能降低着陆冲击过程的峰值载荷,而且需要的行程也较小,表明设计的缓冲装置和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液 半主动控制 变刚度 冲击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算法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谭平 阎维明 周福霖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8年第1期10-16,共7页
建立了主动变刚度/阻尼(AVSD)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算法推导了AVSD系统的开关控制律,并从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出发提出了一种直接根据结构动力反应符号确定的开关控制律。对这两种控制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 建立了主动变刚度/阻尼(AVSD)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算法推导了AVSD系统的开关控制律,并从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出发提出了一种直接根据结构动力反应符号确定的开关控制律。对这两种控制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了控制装置的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这两种控制律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刚度 阻尼控制 理论模型 土木工程 控制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轴承的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崇军 谢友柏 +1 位作者 汪希平 曹洁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2-117,共6页
鉴于磁力轴承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因而引入闭环主动控制后的主动型电磁轴承(简称电磁轴承),就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介绍电磁轴承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给出了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闭环控制方块图.结合... 鉴于磁力轴承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因而引入闭环主动控制后的主动型电磁轴承(简称电磁轴承),就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介绍电磁轴承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给出了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闭环控制方块图.结合一个设计实例,给出了确定控制器参数的稳定范围的方法,并讨论了控制器参数对电磁轴承系统动态参数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轴承 控制 稳定性 刚度 阻尼 轴承 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阻尼变刚度半主动结构振动控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敏霞 刘季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3期333-339,共7页
提出了具有非线性阻尼器的可变刚度系统及其半主动振动控制理论与方法,通过对5层钢框架试验模型的仿真计算,分析了非线性阻尼变化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半主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 变刚度 非线性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系统及其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谭平 周福霖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6-12,共7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开关控制型的半主动控制系统——主动变刚度.阻尼(AVS.D)系统的装置组成及其减振控制机理,阐述了该系统所特有的反应放大原理,建立了该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的思想推导了该控制系统的开关控制律。为了充... 介绍了一种新型开关控制型的半主动控制系统——主动变刚度.阻尼(AVS.D)系统的装置组成及其减振控制机理,阐述了该系统所特有的反应放大原理,建立了该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的思想推导了该控制系统的开关控制律。为了充分发挥该控制装置的作用,优化了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的参数设计,并基于遗传算法研究了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在结构中的空间位置优化方法。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变刚度.阻尼系统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半主动控制系统,所推导的瞬时最优半主动开关控制律是很有效的。对不同数目的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进行位置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位置优化方法对于优化多个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的位置是相当高效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控制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控制 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 优化设计 控制算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凸轮机构的变刚度仿生柔性关节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满宏 马艳悦 +1 位作者 张明路 张建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为满足足式机器人跑跳等动态运动对关节柔性及其变刚度特性的迫切要求,借鉴生物关节柔性特征与主被动刚度调节机理,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新型变刚度仿生柔性关节。基于关节刚度特性分析,构建了关节整体刚度模型,并针对影响关... 为满足足式机器人跑跳等动态运动对关节柔性及其变刚度特性的迫切要求,借鉴生物关节柔性特征与主被动刚度调节机理,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新型变刚度仿生柔性关节。基于关节刚度特性分析,构建了关节整体刚度模型,并针对影响关节刚度特性的各结构参数开展了系统优化设计,研制出了一款紧凑型高集成度关节样机。关节样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凸轮机构的变刚度仿生柔性关节具备理想的关节输出力矩与刚度调节范围,可通过关节固有刚度特性与动态刚度特性的主被动融合控制,实现关节瞬时刚度的动态非线性精确调节,能够满足机器人动态运动对关节柔性与刚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柔性关节 变刚度 凸轮机构 主被动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