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5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depositional filling model of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 i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7
1
作者 YUAN Yong CHEN Jian-wen +3 位作者 ZHANG Yin-g ZHANG Yu-xi LIANG Jie ZHANG Peng-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910-2928,共19页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strata are generally well developed with large thickness,and no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Through research,it is beli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strata are generally well developed with large thickness,and no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Through research,it is believed that the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 can be regarded as a long-term base-level cycle.Based on drilling data,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hology–electric property combination cyclicity,and the special lithology,the long-term base-level cycle was divided into five medium-term base-level cycles(MC1–MC5).On this basis,the Permian–Triassic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their filling model were analy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e of base-level cycle and transi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ll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six sedimentary systems(fluvial,delta,tidal flat,open platform,restricted platform,and continental shelf)developed in the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the sedimentary systems were distributed such that the water was deep in the northwest and shallow in the southeast,and there were two base-level cycle filling models(a relatively stable tidal flat facies and a rapidly transgressive continental shelf facies to stable platform facies)developed in the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These model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evaluation of the Mesozoic–Paleozoic hydrocarbon geology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base-level cycle sedimentary system depositional filling model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 South yellow sea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graphic condition and variabil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during winter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聚法 RoalSaetre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21-28,共8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hydrographic condition and variabil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s during winter. It i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joint Chinese(Norwegian surveys during the period 1984 to 199...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hydrographic condition and variabil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s during winter. It i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joint Chinese(Norwegian surveys during the period 1984 to 199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From November to March, the water temperature there was decreasing,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and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mainly dominated the survey areas;(2)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ydrographic factors varied through the winter. From November to March the thickness of upper homogeneous layer became thicker and the thermocline, halocline and Yellow Sea Cold Water less pronounced, in January March, these features disappeared and the hydrographic conditions were almost homogenous through the whole water column from surface to bottom;(3)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an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showed strong clear inter annual variation.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Yellow Sea Cold Water were more stable. However, its relative volume in the stronger year(November, 1986) was 4 44 times that in the weaker year(Novemner, 1985).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s speed in the stronger year(January, 1986) was 1.21 times that in the weaker year(January, 1992);(4) Anchovy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arm or cold water tongue areas formed by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or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with temperature of 11 13℃.The thermocline had apparent effects on their vertical migration and they tended to stay above it most of the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黄海 东海 水文状况 水文变化 海洋水文 冬季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ndity of Hemirhamphus sajori (T. et S.)in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群 任一平 尤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229-233,共5页
1993年5月在荣成和龙口,1994年5月在青岛和庄河收集了小鳞鱼箴(Hemirhamphussajori,T.etS.)标本。分析结果表示1994年繁殖力(平均22974)大于1993年繁殖力(平均16040)。卵... 1993年5月在荣成和龙口,1994年5月在青岛和庄河收集了小鳞鱼箴(Hemirhamphussajori,T.etS.)标本。分析结果表示1994年繁殖力(平均22974)大于1993年繁殖力(平均16040)。卵径分布和平均体长指示洄游距离较长的个体的卵径和体长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鳞Zhen 繁殖力 黄海 渤海 卵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演化记录
4
作者 李娜 张钰莹 +4 位作者 王楠 吴晓 叶君 刘喜停 胡利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526,共14页
【目的】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取自该区东侧的H12岩心进行了AMS^(14)C测年、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低海平面时期(17~12.6 ka B.P.)发育硬质黏土层,TOC埋藏通量较高,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海侵期(12.6~7.8 ka B.P.)受潮流侵蚀等动力作用影响,TOC来源为海陆混合源,陆源TOC埋藏通量在8 ka B.P.左右出现明显高值,对应沉积速率显著升高,可能反映季风驱动下沉积物供应和输送方式变化;高海平面时期(7.8 ka B.P.以来)以海源贡献为主;其中,5~2 ka B.P.,TOC含量在百年尺度上变化幅度较大,与黑潮强度减弱的阶段基本一致,TOC含量的高值整体对应于东亚冬季风的强盛期,可能反映冬季风驱动下黄海暖流的增强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水体环境的变化,进而对TOC埋藏的影响;~2 ka B.P.以来TOC变化幅度减小,海源有机质贡献整体增加,可能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的加强有关。【结论】海平面变化是末次冰消期以来南黄海中部有机碳埋藏演化的主控因素,而高海面以来TOC沉积记录阶段性变化可能跟东亚冬季风等影响下黄海暖流的变化及ENSO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埋藏 海平面 黄海暖流 末次冰消期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种大岛茎鳞虫在中国南黄海的地理新记录
5
作者 田伟 陈渊戈 +1 位作者 范瑞良 周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75,共4页
2024年10月,在江苏潮间带采集到一条多鳞虫科样本,通过形态鉴定的方法,确定为大岛茎鳞虫(Perolepis ohshimai),隶属于多鳞虫科(Polynoidae)中的茎鳞虫属(Perolepis),该属的显著特征是鳞片位于长的鳞片茎上,而不是覆盖在体节背面。目前,... 2024年10月,在江苏潮间带采集到一条多鳞虫科样本,通过形态鉴定的方法,确定为大岛茎鳞虫(Perolepis ohshimai),隶属于多鳞虫科(Polynoidae)中的茎鳞虫属(Perolepis),该属的显著特征是鳞片位于长的鳞片茎上,而不是覆盖在体节背面。目前,茎鳞虫属共有4个有效种:大岛茎鳞虫、规则茎鳞虫(P.regularis)、太平洋茎鳞虫(P.pacifica)和佩氏茎鳞虫(P.pettiboneae)。大岛茎鳞虫以鳞片较厚、圆形、表面无脉络、背须末端黑色和无色交替出现等特征区别于其他3种。在此之前,我国仅在南海有大岛茎鳞虫一种的记录,且标记存疑,此次记录为该种在我国黄海的首次记录。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图示,以期为我国多鳞虫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岛茎鳞虫 多鳞虫科 黄海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探究内外因子对黄海鳀早期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王文文 田永军 +4 位作者 刘利军 尹卓 陈冰清 张文超 叶振江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共14页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最重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其群体的有效补充与早期生长状态呈现高度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2016—2018三年间采集的样品,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孵化日期,并运用混合效应模型、梯度森林模型、广义加性模型...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最重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其群体的有效补充与早期生长状态呈现高度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2016—2018三年间采集的样品,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孵化日期,并运用混合效应模型、梯度森林模型、广义加性模型和滑动窗口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内外因子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龄和母系效应与鳀早期生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是影响黄海鳀早期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其中,海表温度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表现出时间滞后性,且该滞后效应随鳀日龄的增加而变化:对于小于15日龄的鳀,滞后效应为1 d;而对于15~40日龄的鳀,滞后效应为2 d。进一步的预测分析表明,鳀早期生长会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长。本研究揭示了内外因子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对黄海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微结构 黄海 内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2年黄海站05号浮标温盐垂直剖面日均值数据集
7
作者 贾思洋 陈晓 +2 位作者 刘长华 王春晓 王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256-266,共11页
温盐深作为重要的海洋水文观测要素,对于研究不同垂向空间位置中海洋现象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北黄海近海的实际观测结果,借助我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黄海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大连长海县附近海域布放了一套垂直... 温盐深作为重要的海洋水文观测要素,对于研究不同垂向空间位置中海洋现象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北黄海近海的实际观测结果,借助我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黄海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大连长海县附近海域布放了一套垂直剖面锚定浮标系统,记为05号浮标。从2009年至今,在布放海域(38°57·N,122°45·E)已连续获取了14年的实时观测数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观测数据,本研究基于05号浮标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温盐深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了规范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制作了14个垂直深度的水温和盐度的日均值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下载服务,也可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灾害防御、海洋经济与渔业发展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垂直剖面浮标 浮标观测 温盐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8
作者 王晓杰 王占金 +5 位作者 陈健斌 谢宝华 曹天贵 刘德龙 于晓霞 韩广轩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在黄河三角洲及其近海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积累了大量陆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化数据库建设,限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在黄河三角洲及其近海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积累了大量陆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化数据库建设,限制了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因此,针对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工作对数据资源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补充调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数据,构建了黄河三角洲陆海耦合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体系,建立了包括陆海植物、动物、基础生境等多源异构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库;以Java EE平台和Hadoop为基础框架,研发了数据库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审核−入库一体化管理、调查一张图、多样性评价、物种图谱等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提供了信息平台;同时将生物多样性与区域性海洋健康评价相结合,为陆海统筹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评价提供了模式探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物种及其分布特征智能化管理,量化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陆海统筹 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调查评价 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2024年10月渤海和黄海沿岸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2 位作者 董剑希 高义 李明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风场开展风暴潮数值模拟,渤海和黄海海域浮标位置处再分析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2.1 m/s,数值模拟的沿岸潮位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增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和8.2%,证明数值模拟可以准确还原风暴潮运动和传播,即边缘波自朝鲜半岛西部沿岸向我国黄海北部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南部沿岸逆时针传播。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黄海南部断面和渤海海峡断面流量发现,两个断面第二阶段的海水流入量比第一阶段的流出量分别高出66%和75%,这也是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的增水大、范围广且时间长的原因。此外,边缘波和风对第二阶段风暴潮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4%和6%,边缘波起绝对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和黄海沿岸 强冷空气 风暴潮 海水倒灌 边缘波 数值模拟 半封闭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海雾诊断分析及卫星云图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松影 史月琴 +2 位作者 赵婷婷 王玉琦 孟鑫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3,共13页
利用MICAPS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 PSL分析数据、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基于2009—2023年卫星云图观测结果,选取38个典型的黄渤海海雾个例,对黄渤海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形成及持续条件、边界层、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MICAPS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 PSL分析数据、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基于2009—2023年卫星云图观测结果,选取38个典型的黄渤海海雾个例,对黄渤海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形成及持续条件、边界层、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海雾绝大多数在黄海生成,登陆后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部及丹东地区。黄渤海海雾季节性分布特征主要与海表面温度的月变化相关。海雾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为黄渤海处于有利天气形势下且有偏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以及海雾形成前6~24 h的气海温差在0~2.5℃阈值范围内。海雾的形成是降温增湿的过程。海雾的持续与逆温层厚度、温差和梯度相关,雾区上空有暖干层存在。受海陆分布、地形及输送水汽气流方向和分布等因素影响,海雾的分布区域与其在卫星云图上呈现的形态不同。此外,还对渤海海雾较少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海雾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对渤、黄海营养盐及叶绿素a浓度影响的数值研究
11
作者 梁瀚林 于晓杰 +4 位作者 史洁 彭辉 宗政 刘晓环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本文利用三维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渤、黄海水质和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比较了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对水体DIN(溶解无机氮)、DIP(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最高可使表层DIN浓度增加1... 本文利用三维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渤、黄海水质和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比较了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对水体DIN(溶解无机氮)、DIP(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最高可使表层DIN浓度增加14 mmol/m^(3),其影响程度从近岸向中央海域逐渐递减;河流输入的影响集中在河口附近,最高可使表层DIN浓度增加90 mmol/m^(3)。在丰水期,河流输入可使表层叶绿素a浓度增加60%,而其他季节大气沉降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显著大于河流输入。数值试验显示,随着大气沉降通量的增大,DIN和叶绿素a的浓度会随之增大,而DIP的浓度变化较小,这与大气沉降中的物质组成及海洋本底N/P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表明,为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的陆海统筹措施,对河流输入的控制固然重要,但大气沉降控制也是改善海水水质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更主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河流输入 渤、黄海 溶解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碳酸盐岩电性结构海洋CSEM探测方法研究
12
作者 段双敏 李予国 +1 位作者 吴志强 裴建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5-1566,共12页
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由陆相中、新生界和震旦系至中、下三叠统(青龙灰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构成,高速碳酸盐岩地层对地震波形成强屏蔽作用,导致地震反射成像不清晰,因而目前对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特征和结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文... 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由陆相中、新生界和震旦系至中、下三叠统(青龙灰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构成,高速碳酸盐岩地层对地震波形成强屏蔽作用,导致地震反射成像不清晰,因而目前对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特征和结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文利用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探测技术对南黄海中部隆起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电阻率成像,分析与海水运动相关的电磁噪声特征,探讨海水运动对观测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由海水运动造成的发射源方位变化可以解释电磁场振幅曲线的震荡现象.通过海洋CSEM数据二维反演获得了研究区电阻率结构,电阻率结构和地震反射剖面具有一致性,浅部低阻与第四系和新近系未固结沉积层以及破碎带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深部高阻可能揭示了海相碳酸岩盐地层的分布,结合地震、测井和电阻率反演结果,推测海相碳酸盐岩厚度超过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CSEM 南黄海 海相碳酸盐岩 海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震联合的南黄海盆地古近系阜宁组沉积相分析
13
作者 张得林 邢凤存 +3 位作者 曹海洋 罗瑞 穆财能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6,共14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空展布研究。识别出6种测井相组合、3大类和6小类地震相类型,进而将研究区阜宁组划分出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泛滥平原等4类沉积相及组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结合的井震联合重建了阜宁组沉积相展布。揭示在总体西侧断陷向东超覆格局下,北凹西侧发育双断层控制的扇三角洲及浅湖-半深湖沉积,湖盆内部断裂而非西侧断裂控制深水区,东南部西高凸起缓坡超覆,形成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沉积;受北西—南东向断裂影响,北高凸起具有明显分凹特点,导致北凹和东北凹沉积性质分异。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两组近垂直断裂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该类型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研究及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新生界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与封存前景
14
作者 袁勇 陈建文 +6 位作者 骆迪 李清 梁杰 蓝天宇 王建强 曹珂 赵化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7,共13页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体积模型约束计算过程预测了新生界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了该区二氧化碳封存前景。结果表明,烟台坳陷作为NEE向发育的地堑式或半地堑式的凹陷群,其新生界发育有4套储碳-封盖组合,地壳稳定性较好,具有较低的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值,呈现“冷盆”特征,总体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烟台坳陷800~3200 m深度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平均为99 Gt,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烟台坳陷新生界主要发育逆冲背斜、重力滑塌背斜、挤压背斜、断背斜和断块构造等5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平面上发育有4个封存有利区,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前景。相关评价结果可为未来的二氧化碳离岸地质封存场地选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咸水层封存 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 潜力评价 烟台坳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黄渤海水体的硝化过程速率及其环境调控因素
15
作者 刘崇淙 侯兴 +1 位作者 刘素美 宋国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7,共10页
本研究于2021年5—6月在渤海与北黄海开展了现场观测,通过15 N同位素加富培养实验,并结合光照、营养盐等信息,旨在量化黄渤海水体硝化过程速率及甄别其关键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春季黄海与渤海的硝化速率分别为0.06~2.56和0.11~3.15 ... 本研究于2021年5—6月在渤海与北黄海开展了现场观测,通过15 N同位素加富培养实验,并结合光照、营养盐等信息,旨在量化黄渤海水体硝化过程速率及甄别其关键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春季黄海与渤海的硝化速率分别为0.06~2.56和0.11~3.15 nmol·L^(-1)·d^(-1),观测区域表层水体的硝化速率一般低于底层。在春季的黄渤海,硝化速率与硝化反应底物氨的浓度符合米氏动力学的关系。光照显著抑制了硝化过程,且光强与硝化速率间符合抑制的动力学特点。该研究对于陆架边缘海水体内部氮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控制因素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 氮同位素 黄海 渤海 调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
16
作者 刘鑫 赵倩 +4 位作者 李大超 陈海军 初宇峰 聂晓文 隋俊鹏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覆盖面积月平均数据、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渤海、黄海冰情等级数据,研究了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趋势的秋季巴伦...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覆盖面积月平均数据、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渤海、黄海冰情等级数据,研究了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对渤海、黄海冰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趋势的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与渤海、黄海冰情等级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4;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异常偏少,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低,导致渤海、黄海冰情偏重,反之亦然;若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呈负异常,则冬季渤海、黄海发生严重冰情的概率较大,近42年冬季渤海、黄海冰情等级在3级以上的年份,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均为负异常。因此,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面积可以作为我国冬季渤海、黄海冰情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渤海、黄海 巴伦支海-喀拉海 冰情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北黄海北部海水文石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
17
作者 王心怡 徐雪梅 +3 位作者 冯晓静 胡莹莹 胡姣婵 何宗财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本研究聚焦渔业资源丰富的北黄海北部海域,基于2022年10月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布格局,采用双端元混合模型重点研究鸭绿江等河流输入及群落呼吸作用对海水Ω_(arag)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秋季北黄海北部... 本研究聚焦渔业资源丰富的北黄海北部海域,基于2022年10月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布格局,采用双端元混合模型重点研究鸭绿江等河流输入及群落呼吸作用对海水Ω_(arag)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秋季北黄海北部海水Ω_(arag)较低,为1.02~2.34,Ω_(arag)<1.5的海域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口附近的东北部近岸海域及西南部离岸底层海域。鸭绿江等河流冲淡水的输入是北黄海北部近岸海水Ω_(arag)降低的重要控制因素;而北黄海冷水团的低温耦合群落呼吸作用是北黄海北部底层海水Ω_(arag)降低的重要控制因素;秋季随着北黄海冷水团减弱底层低Ω_(arag)的海水与表层海水混合加强会致使表层海水Ω_(arag)进一步降低,濒临生物钙质骨骼和外壳溶解的临界值。因此近海特别是河口附近海域是海洋酸化的敏感区。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评估近海酸化的调控因子、发展趋势及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海水养殖业等规避低Ω_(arag)的酸化海水的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饱和度 碳酸盐体系 近海酸化 河流输入 群落呼吸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翟晓辉 王华伟 +5 位作者 夏天 高建华 聂天亦 游子骏 宋秀青 李芯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生物标志物、热重分析等,阐明了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受水动力条件控制,TOC和TN含量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且受沉积物比表面积显著影响。同位素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混合了陆地植物、土壤和海洋藻类有机碳。其中黄河口及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土壤输入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小;而南黄海海洋藻类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高。渤海及北黄海沉积物TOC与TS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碳降解与硫酸盐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较负的δ^(34)S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硫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海水硫酸盐扩散的循环过程,暗示了该区域有机质有氧到无氧的降解过程,其中色素降解潜在导致其与表层沉积物TOC之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日益频发的藻华和水体缺氧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海水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与表层沉积物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硫同位素 色素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黄海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19
作者 栗天宁 饶文波 +6 位作者 应蓉蓉 李琦 茅昌平 赵彩衣 胡哲伟 张晓雨 冯艳红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10,共14页
位于黄海西南部弶港沙脊群泥沙来源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对于其中黏土组分的来源与输移知之甚少。本文基于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阐明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来源、贡献及输移模式。沙脊群、长江口、现代黄河口和古黄河三角... 位于黄海西南部弶港沙脊群泥沙来源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对于其中黏土组分的来源与输移知之甚少。本文基于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阐明弶港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来源、贡献及输移模式。沙脊群、长江口、现代黄河口和古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黏土组分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而蒙脱石含量最低。近岸和远岸沙脊群沉积物黏土组分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和典型元素比值Rb/Sc和Y/Hf有较高的相似性,而Sr–Nd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别。结合水动力分析,推测远岸部分黏土组分在涨潮波作用下向近岸输运,促进近岸沙脊群发育。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和元素比值以及MixSIAR模型等综合分析发现,近岸黏土组分主要来自长江(52.1%±6.6%),远岸黏土组分主要源于长江(43.0%±15.6%)和现代(古)黄河(45.3%±17.8%)。Sr–Nd同位素空间分布表明,长江口黏土组分在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推动下存在一个由长江口→济州岛西部→南黄海北部并沿山东半岛南下的源-汇长距离运移路径。研究成果证明了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在黏土组分来源示踪方面的潜力,将对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沉积物黏土组分 物源分析 西南黄海 沙脊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海域台风浪特征分析
20
作者 邱梓欣 程天宇 +2 位作者 高郭平 陈洁 龙逢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获得TC影响下的海浪数据,分析历史台风浪的发生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不同TC移动速度下的海浪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危险性海浪的主要可能成因。结果表明,TC影响下,研究海域的海浪强度和出现频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海浪危险等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海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极端台风浪的主导波向为SE向。研究海域内,东南部外海海域属于海浪高危险区,30°N以南近海海域的海浪危险等级相对高于30°N以北的近海海域。台风浪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右前侧象限的有效波高值更大、波长更长、波周期更长,同时,移动速度介于>3.0~7.0 m/s的中速移动TC引起的海浪场不对称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SWAN海浪模式 极端海浪 波要素不对称分布 黄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