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35
1
作者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40
2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3 位作者 杜瑞林 陈宗时 游新兆 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6-11,共6页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1991~ 2 0 0 1年及震后 4期GPS观测数据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 (Ms8.1)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运动图像。跨破裂带GPS网最近两点测得的最大同震形变为 1.9m左右 ,而震后 4个月断层蠕滑引起的变形约为 ...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1991~ 2 0 0 1年及震后 4期GPS观测数据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 (Ms8.1)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运动图像。跨破裂带GPS网最近两点测得的最大同震形变为 1.9m左右 ,而震后 4个月断层蠕滑引起的变形约为 80mm。破裂带两侧震后变形幅度具有非对称性 ,南侧震后变形基本是北侧的 2~ 3倍。研究结果显示破裂带南盘在震后向偏东方向有明显移动 ,预示本次地震后能量的重新分配与积累 ,根据近几十年以来东昆仑断裂带的大地震由西向东扩展的特点 ,未来地震有向东迁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同震形变 震后形变 弹性位错模型 GPs 全球定位系统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M_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水平运动变形的关联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张晓亮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9,共9页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 1991(1993)、1999和 2 0 0 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MS8 1地震前 ,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 :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 ,临...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 1991(1993)、1999和 2 0 0 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MS8 1地震前 ,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 :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 ,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 ,昆仑MS8 1地震前 ,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 ;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 ,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 (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 )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ms8.1地震 青藏块体边界 水平运动变形 关联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8
4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与大陆地震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东宁 张国民 张培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7,共10页
简要介绍了 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 ,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 简要介绍了 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 ,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 .文中还介绍了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强烈地震的主震后 ,中国地震局开展的现场余震监测工作及这次强烈地震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大陆地震 大陆动力学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