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
1
作者 熊海燕 罗剑锋 王伟炳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共6页
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创新的类型和设计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适应性设计是一类复杂创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方法,依据适应性的目的可以分为:成组序贯设计,样... 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创新的类型和设计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适应性设计是一类复杂创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方法,依据适应性的目的可以分为:成组序贯设计,样本量重估计,无缝试验,富集设计,主方案设计(篮式试验、伞式试验、平台试验等)。适应性设计具备更大的调整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临床试验的缺点,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论证强度。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创新与重塑将为实现精准医学目标提供更有力的循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临床试验 适应性设计 主方案设计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的长效化设计策略
2
作者 黄慕齐 蔡铮 刘叔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2,共7页
随着药物设计和制剂技术的进步,长效药物的开发已成为精准医疗与慢病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此类药物通过延长体内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减少用药频率达到改善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目的。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及核酸药物在实现长效化方... 随着药物设计和制剂技术的进步,长效药物的开发已成为精准医疗与慢病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此类药物通过延长体内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减少用药频率达到改善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目的。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及核酸药物在实现长效化方面各有难点,特别是后两者因其结构的复杂性,存在更多挑战。本文将对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及核酸药物的长效化设计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药物 药物设计 小分子药物 单克隆抗体 核酸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设计的抗体药物中试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与应用
3
作者 白云 刘博 +2 位作者 朱俊铭 吴元喜 刘亚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抗体药物的中试生产受实验场地、工艺参数优化难度大和实验周期长等限制,一直无法在实验室开展。利用虚拟仿真和柔性技术设计理念,开发基因工程抗体药物中试生产虚拟仿真实验,还原抗体药物中试生产全过程,并将“虚”的工业化中试生产与... 抗体药物的中试生产受实验场地、工艺参数优化难度大和实验周期长等限制,一直无法在实验室开展。利用虚拟仿真和柔性技术设计理念,开发基因工程抗体药物中试生产虚拟仿真实验,还原抗体药物中试生产全过程,并将“虚”的工业化中试生产与“实”的实验室小试研究相结合,设计虚实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验技术项目并应用本科生实践教学。这些改革措施有力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设计 基因工程抗体药物 中试生产 虚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缩氨基脲结构的4-苯氧基喹啉类c-Met激酶抑制剂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4
作者 吴霜 林思雨 +5 位作者 李楠 林艺涵 丁实 陈烨 刘举 沈继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4,共10页
基于4-苯氧基喹啉类Type II型小分子c-Met激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3个含缩氨基脲结构的4-苯氧基喹啉类化合物.采用迁移率改变法(MTS)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c-Met激酶的抑制活性.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A549,PC-3,... 基于4-苯氧基喹啉类Type II型小分子c-Met激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3个含缩氨基脲结构的4-苯氧基喹啉类化合物.采用迁移率改变法(MTS)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c-Met激酶的抑制活性.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A549,PC-3,AGS和MKN45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c-Met激酶和4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f和6k具有优秀的抑制c-Met激酶活性[c-Met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4.50和15.68 nmol/L].化合物6f对A549,PC-3,AGS和MKN45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0.93,7.81,12.88和2.58μmol/L;化合物6k对A549,PC-3,AGS和MKN45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0.67,6.60,3.04和0.88μmol/L.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6k可诱导MKN45和A549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能够抑制2种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分子设计 c-Met抑制剂 4-苯氧基喹啉 缩氨基脲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设计及赋予的抗癌作用特征
5
作者 张超 刘璐洁 +4 位作者 王婵茜 朱文达 何业谱 刘志军 陈河如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8,共10页
为探讨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及抗癌特征,通过在1,2-二取代肼的肼基上键合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Z-GP-),合成了2个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分别为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 为探讨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及抗癌特征,通过在1,2-二取代肼的肼基上键合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Z-GP-),合成了2个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分别为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Z-GP-5a)和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6-甲氧基-2-)萘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Z-GP-5b)。建立体外FAPα酶切模型,验证Z-GP-被酶切的可能性。利用NIH-3T3及非原代肿瘤细胞株C6、K1735、HepG-2、MDA-MB-231、B16验证其减毒特性。体外酶解实验证实,Z-GP-5a和Z-GP-5b能被FAPα酶解,释放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5a)和2-(6-甲氧基-2-)萘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5b),具有FAPα酶靶向性;同时,Z-GP-5a和Z-GP-5b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的细胞毒性相比于5a和5b有所降低,初步验证其减毒效果。噻唑蓝法(MTT)检测发现,在孵育时间为48 h的情况下,Z-GP-5a和Z-GP-5b对C6、K1735、HepG-2、MDA-MB-231、B16五株常见非原代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比相应母药5a和5b低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与5a相比,Z-GP-5a对C6、K1735和B16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有所降低,其抑制活性分别降低1.23、2.06和2.38倍;对于HepG-2和MDA-MB-231细胞株而言,其增殖抑制活性分别降低9.95和15.0倍。另外,与5b相比,Z-GP-5b对C6、MDA-MB-231和B16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分别降低了6.50、6.14和13.0倍。缀合物Z-GP-5a和Z-GP-5b分别为5a和5b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达到一定的减毒增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Pα酶靶向前药 1 2-二取代肼 抗肿瘤 烷化剂 药物设计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生素分子的挖掘与设计
6
作者 陈康 郝晓阳 +1 位作者 谢李楠 徐玉泉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0-540,共11页
青霉素的发现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改变了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日益增多,出现了“超级细菌”等危机,但目前临床中能够有效抑制耐药菌的抗生素为数不多,亟须开发新型抗生素。抗生... 青霉素的发现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改变了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日益增多,出现了“超级细菌”等危机,但目前临床中能够有效抑制耐药菌的抗生素为数不多,亟须开发新型抗生素。抗生素发现的传统方法效率低下,难以高效发现潜在的新型抗生素分子,而多组学、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则为挖掘和设计新型抗生素分子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综述了近10年新型抗生素分子的挖掘与设计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新型抗生素的创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耐药菌 挖掘与设计 多学科交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明与挑战:胶质瘤靶向治疗前沿进展
7
作者 苏东元 康春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特点是恶性进展迅速、复发率和致死率高。其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术后放、化疗。替莫唑胺作为胶质瘤临床治疗的一线化疗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其耐药问题却日益严峻。随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 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特点是恶性进展迅速、复发率和致死率高。其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术后放、化疗。替莫唑胺作为胶质瘤临床治疗的一线化疗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其耐药问题却日益严峻。随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的提高和精准医疗的提出,胶质瘤的靶向、个体化治疗策略也日新月异。胶质瘤新型标志物的发现,如: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聚合酶Ⅰ和转录本释放因子(polymerase-1 and transcript release factor,PTRF/Cavin1)、MET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胶质瘤靶向药物的设计和研发进入一个新篇章。由于胶质瘤的异质性,单一靶向药物作用有限,在未来,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干预措施的结合才是胶质瘤治疗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靶向治疗 分子标志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PTRF/Cavin1 HOTAIR M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M2型通道抑制剂的开发现状
8
作者 陈世尧 骆燕萍 +2 位作者 余沛霖 岳晓敏 杨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0,I0035,I0036,共13页
开发高效且特异的瞬时受体电位M2型(TRPM2)通道抑制剂,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靶点和候选药物。根据研发方法不同,TRPM2通道抑制剂的开发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有以下特点:同源离子通道调节剂... 开发高效且特异的瞬时受体电位M2型(TRPM2)通道抑制剂,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靶点和候选药物。根据研发方法不同,TRPM2通道抑制剂的开发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有以下特点:同源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再利用及结构改造能够发现多种抑制效果较强的TRPM2通道抑制剂;基于通道开放机制开发所得的TRPM2通道抑制剂通常表现出良好的选择特异性;高通量筛选开发所得的抑制剂往往具备新颖的化学结构,丰富了TRPM2通道抑制剂的设计思路;开发源于天然抗氧化剂的抑制剂则具备较高安全性。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应用大大加速了TRPM2通道抑制剂的设计和开发,已经研发了ZA18、A1和D9等多种优选化合物,后续有望发现更多高效且选择特异性强的TRPM2通道抑制剂骨架。本文综述了TRPM2通道抑制剂的开发现状,以期为TRPM2通道抑制剂的进一步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M2型 抑制剂 氧化应激 结构改造 高通量筛选 天然抗氧化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在三级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可及性分析
9
作者 冯云洁 孙烁 +3 位作者 徐雨坷 史艺威 张骅晨 汤少梁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27,31,共5页
目的:分析2023年版国家医保目录新增谈判药品在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配备情况,评估“双通道”政策实施效果。方法:选取105种新增的国家谈判药品作为样本,分析在各地三级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配备率。结果:26个省区市的国家谈判药品... 目的:分析2023年版国家医保目录新增谈判药品在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配备情况,评估“双通道”政策实施效果。方法:选取105种新增的国家谈判药品作为样本,分析在各地三级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配备率。结果:26个省区市的国家谈判药品在三级医院的配备率超过50%,但三级医院的平均药品配备率较低,慢性病药品的三级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覆盖率高于肿瘤和罕见病药品。结论:国家谈判药品在三级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可及性有待提高,应优化新药进院路径,打破处方壁垒,关注地区差异,创新“互联网+双通道”模式,全面保障药品可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 三级医院 定点零售药店 药品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肽结构的噻肟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菌活性
10
作者 佘慧娴 陈阳密 杨家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2,共9页
为了获取新型抗菌活性化合物,运用药效团拼合原理,将氨基噻唑、肟和硫肽结构通过酰胺键组合,设计合成了24个含硫肽结构的噻肟酰胺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对革... 为了获取新型抗菌活性化合物,运用药效团拼合原理,将氨基噻唑、肟和硫肽结构通过酰胺键组合,设计合成了24个含硫肽结构的噻肟酰胺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显著活性,目标化合物5u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和2μg/mL,化合物5v对S.aureus和MRSA的MIC值分别为0.5和2μg/mL,其抗S.aureus活性优于对照药苯唑西林(MIC=0.5μg/mL)或与之相当,抗MRSA活性显著,远优于对照药苯唑西林(MIC>128μg/mL),可作为抗菌候选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肽 噻肟酰胺衍生物 药物设计 合成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驱力降低理论的儿童安全型药品包装设计
11
作者 叶峻榛 刘霞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2,322,共9页
目的针对儿童药品安全事故,探究能有效阻止儿童试图进行危险开启行为的药品包装设计策略。方法以驱力降低理论为依据,分析儿童药品安全事故背后的行为动机,厘清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三者的逻辑关系,针对药品包装中容... 目的针对儿童药品安全事故,探究能有效阻止儿童试图进行危险开启行为的药品包装设计策略。方法以驱力降低理论为依据,分析儿童药品安全事故背后的行为动机,厘清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三者的逻辑关系,针对药品包装中容易对儿童造成误导的影响因子,提出能预防儿童危险行为的安全型药品包装设计思路,最终完成具有可实施性的设计策略构建。结果驱力降低理论从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3个方面揭示了儿童药品安全事故的深层原因,其中任一要素的衰减将降低儿童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结论在药品包装中强化视觉、嗅觉、触感、动作和智能化的阻挠设计,为儿童药品安全提供多元化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力降低 儿童安全 药品包装 阻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现代药理作用、剂型设计与临床外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丽丽 尧章洪 +4 位作者 李童 梁炎 陈丽华 管咏梅 朱卫丰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0,I0012,I0013,共11页
吴茱萸为江西道地药材“三子一壳”之一,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梳理吴茱萸功效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以吴茱萸的现代研究为切入点,分别从现代药理作用、制剂设计、临床外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根据其研究现状,... 吴茱萸为江西道地药材“三子一壳”之一,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梳理吴茱萸功效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以吴茱萸的现代研究为切入点,分别从现代药理作用、制剂设计、临床外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根据其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如吴茱萸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聚焦于抗肿瘤、抗炎、保肝、抗阿尔茨海默病等,然目前的研究均以相应细胞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缺乏基于临床需求导向的真实世界研究;吴茱萸作为穴位贴敷之要药,常外用疗顽疾,可实现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内病外治”;但目前临床外用研究报道多而散,多集中于一些病例报道,缺乏深入的机制探索,且尚未形成规范的治疗体系,缺乏对吴茱萸外用人用经验的规范化收集整理;针对其所含主要药效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柠檬苦素等水溶性差、溶出慢和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通过合理制剂设计如纳米制剂、磷脂复合物和包合物等,改善其生物利用度,有望将其开发成有效治疗肿瘤及炎症疾病的候选药物,但研究局限于新制剂与原药之间的生物利用度变化及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缺乏对相关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制约了其新药创制过程。将近年来吴茱萸现代药理作用、相关剂型设计与临床外用进行系统文献梳理,以期为吴茱萸的深入系统研究及外用制剂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现代药理作用 制剂设计 临床外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优化及体外释放透皮研究
13
作者 章烨雯 周育毅 臧青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9-1273,1280,共6页
目的:优化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与透皮特性。方法:以黏接力、初黏力和内聚力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确定凝胶贴膏的最优基质配方。建立有效成分栀子苷(GP)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以GP为指标,采用Fr... 目的:优化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与透皮特性。方法:以黏接力、初黏力和内聚力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确定凝胶贴膏的最优基质配方。建立有效成分栀子苷(GP)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以GP为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性能,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祛胎毒中药复方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聚丙烯酸钠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K90,蒸馏水(6∶0.4∶0.4∶30∶4∶49.2)。凝胶贴膏中GP 24 h平均累积释放率为(81.15±3.93)%,24 h累积透过率为(15.30±4.87)%。GP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释放机制为溶蚀和扩散双重作用。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渗透机制为溶蚀作用。结论: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弹性,GP的累积释药率高于累积透过率,皮肤屏障起到一定的限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胎毒 凝胶贴膏 基质配方 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 体外释放 透皮评价 经皮给药 栀子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设计的片剂药品分剂量包装包容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伍稷偲 胡浩伟 +1 位作者 周鑫海 范寅寅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6-404,共9页
目的从药品包装研究现状与分剂量问题出发,基于服务设计方法和包容性设计原则对片剂药品分剂量包装进行研究,提升片剂药品分剂量包装的包容性。方法面对当前片剂药品包装在分剂量服药需求下安全性、便利性、兼容性的问题,首先通过访谈... 目的从药品包装研究现状与分剂量问题出发,基于服务设计方法和包容性设计原则对片剂药品分剂量包装进行研究,提升片剂药品分剂量包装的包容性。方法面对当前片剂药品包装在分剂量服药需求下安全性、便利性、兼容性的问题,首先通过访谈法了解患者服药现状和需求;其次,运用服务设计方法中用户画像和用户旅程图工具构建各类用户模型,并挖掘接触点、痛点与机会点;最后,针对接触点进行分剂量泡罩包装的包容性设计,并运用对照测试、可用性量表和用户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服务设计方法能从全流程挖掘各类片剂服药患者的分剂量需求,推导的分剂量泡罩包装设计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满足各类患者片剂药品分剂量服药需求的同时提升其用药体验的满意度。结论本研究能有效解决片剂药品包装的分剂量问题,同时改善各类患者的用药体验满意度,为药品包装的包容性设计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计 分剂量 药品包装 包容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D与CADD提升药物成功率的思考
15
作者 陈柏宇 吕泸楠 +3 位作者 徐小迪 张滎 李炜 付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率。在药物发现过程中,AI技术加速了药物靶点的识别、候选药物的筛选、药理评估及质量检验,有效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本文深入探讨AIDD和CADD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在提升药物设计成功率和药物研发效率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并探讨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效团 分子生成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在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民权 龚铭城 +2 位作者 陈泽锴 陈振华 周良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的融合成为药物设计研究的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对应的化合物进行分子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反馈给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不断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联用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提高了药物设计研究的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增加了模拟结果的可信度。该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应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技术进行药物设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药物研发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AIDD)的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人工智能 药物载体 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老年用户的药品外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钰焓 王瑾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0-289,298,共11页
目的实现向老年用户准确传达药品信息的目的,提高老年人安全、科学、规范用药的能力,满足老年人阅读药品信息时的功能需要及审美需求。增强视读体验,构建层次分析法(AHP)-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融合模型,对老年常用药品外包装信息可... 目的实现向老年用户准确传达药品信息的目的,提高老年人安全、科学、规范用药的能力,满足老年人阅读药品信息时的功能需要及审美需求。增强视读体验,构建层次分析法(AHP)-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融合模型,对老年常用药品外包装信息可视化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利用AHP法搭建老年用户需求层级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依据权重的排序结果构思方案。基于TOPSIS法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优化,并完成设计方案的评估与验证。结果融合AHP-TOPSIS构建的适老化药品包装可视化设计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权重,规范设计方案流程。对最佳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和验证,确保最终设计结果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用户对药品包装信息的阅读准确度和速度。结论使用AHP和TOPSIS组合模型,可避免因设计师个人主观因素及用户年龄差较大而忽略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该方法可为同类适老化产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化 老年用户 药品外包装 信息可视化 设计路径 AHP-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噻吩并[3,2-d]嘧啶的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增殖活性
18
作者 黄婷 孙安霞 +1 位作者 崔益铭 张浩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7-432,共6页
运用药物分子片段原理及拼合原理,设计并以70.1%~83.9%的收率合成了10个含噻吩并[3,2-d]嘧啶的查尔酮类衍生物,并对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1HNMR、13CNMR和HRMS(ESI)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人肺腺癌... 运用药物分子片段原理及拼合原理,设计并以70.1%~83.9%的收率合成了10个含噻吩并[3,2-d]嘧啶的查尔酮类衍生物,并对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1HNMR、13CNMR和HRMS(ESI)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3种肿瘤细胞为测试细胞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10个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3-{4-[4-(2-氯噻吩并[3,2-d]嘧啶-4-基)哌嗪-1-羰基]苯基}-1-(3,4-二甲氧基苯基)丙基-2-烯-1-酮(Ⅶh)活性突出,对A549、HepG2和PC-33种肿瘤细胞株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87±0.05)、(2.43±0.16)和(2.02±0.10)μmol/L,优于阳性对照药索拉非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分子设计 查尔酮 噻吩并[3 2-d]嘧啶 合成 抗增殖活性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靶向αvβ6多肽的设计、合成与亲和力评价
19
作者 李跃鹏 王远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88,共8页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及固相合成法设计并筛选具有全新结构的αvβ6多肽配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多肽配体与αvβ6的结合亲和力,建立αvβ6多肽配体的筛选方案.首先用Sybyl-X 1.3对αvβ6多肽配体及天然配体进行分子对...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及固相合成法设计并筛选具有全新结构的αvβ6多肽配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多肽配体与αvβ6的结合亲和力,建立αvβ6多肽配体的筛选方案.首先用Sybyl-X 1.3对αvβ6多肽配体及天然配体进行分子对接;其次用Amber 16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多肽配体与αvβ6蛋白之间的结合模式,并以RGDLXXL(X为任意氨基酸)为多肽配体核心结构,通过逐步延伸氨基酸构建虚拟肽库,筛选获得长度为7~10个氨基酸的多肽配体,进一步通过相似氨基酸替换的方法设计筛选不同于RGDLXXL核心的新的多肽配体;最后用固相合成法合成新设计的多肽配体,利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肽配体-αvβ6的结合亲和力.已有多肽配体和天然配体的分子对接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αvβ6与配体的结合主要通过Asp218和多肽配体之间形成氢键,以及Mg2+和多肽配体形成金属螯合作用完成.结合虚拟组合筛选与相似氨基酸替换,发现GRTDLGTLLFR,GRRTDLATIHG,RTDVGRVRGRG和RGDVGRVGR等多肽均满足该结合模式,RTDVGRVRGRG与αvβ6的亲和力为10.76μmol/L.可见RTDVGRVRGRG与αvβ6亲和力良好,是一条全新的αvβ6多肽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VΒ6 多肽配体 药物设计 亲和力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核酸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和进展
20
作者 胡子昂 高利明 余文颖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近年来核酸药物领域蓬勃发展,正逐步成为小分子和抗体类药物后的第三代药物新模式。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迅速,可以极大推进核酸药物研发的进程。本文概述了核酸药物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表征等基础,阐述了人工... 近年来核酸药物领域蓬勃发展,正逐步成为小分子和抗体类药物后的第三代药物新模式。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迅速,可以极大推进核酸药物研发的进程。本文概述了核酸药物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表征等基础,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核酸结构预测、小核酸药物设计等核酸药物研发环节中的应用和进展,旨在为人工智能和核酸药物交叉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核酸药物 核酸数据库 核酸表征 核酸结构预测 小核酸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