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
1
作者 彭路赢 杨屹洲 +1 位作者 张军勇 吴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向东南方向过渡为南北走向的正断层,而黑梁子背斜的地表次级断裂为北北东走向的左行张扭断层。地震剖面显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由上部逆冲滑脱断裂和下部基底正花状构造组成,深层与浅层的变形解耦主要受新生界下部路乐河组的膏盐层影响。结合地表次级断裂和地下基底断裂的平面展布样式、运动特征以及沿走向的变化,认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为右行压扭构造,推测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汇聚的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内部在持续缩短变形的过程中发生向东的差异性挤出,从而形成一系列压扭性质的背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遥感影像解译 地震剖面 右行压扭构造 走滑运动 盐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5
2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 被引量:77
3
作者 刘永江 葛肖虹 +6 位作者 叶慧文 刘俊来 N.Franz J.Genser Pan Hongxun 潘宏勋 任收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8,共6页
对阿尔金断裂两侧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沉积特征以及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 ,始新世中期以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连通的盆地 ,阿尔金走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内地表新时代的沉积和反“S”型构造形成的... 对阿尔金断裂两侧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沉积特征以及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 ,始新世中期以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连通的盆地 ,阿尔金走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内地表新时代的沉积和反“S”型构造形成的控制起始于始新世中期。在阿尔金断裂中段采集的受到走滑变形作用改造的侏罗纪地层和糜棱岩化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样品 ,测出了激光微区4 0 Ar/ 3 9Ar等时线年龄为 89~ 92Ma。这说明阿尔金断裂在晚白垩世开始发生韧性走滑运动 ,而且走滑作用起始于地下深部 ,并伴有低级变质作用。地表的走滑响应明显地滞后于深部的起始走滑 ,说明走滑作用是从深部向地表扩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阿尔金断裂 走滑模式 走滑运动 ^40Ar/^39Ar等时线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29
4
作者 钟康惠 刘肇昌 +2 位作者 舒良树 李凡友 施央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断裂带 新生代 走滑运动学 构造形迹 地体颈缩 地体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被引量:114
5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孙世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2-456,共5页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这一平移时代与太平洋的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平移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断裂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5
6
作者 方旭庆 蒋有录 +2 位作者 罗霞 赵兰全 杨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7,35,共8页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多米诺骨牌式'有序逆冲褶皱,燕山期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和西侧的兰聊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及燕山-喜山期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下,相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式'有序构造反转和北东向'帚状'走滑运动,依次形成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并相互叠加;不同断裂叠加效应下,各凹陷具有'脉动式'伸展过程,伸展率的差异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成藏要素;济阳坳陷自南西向北东主要含油层系具有古近系至新近系逐渐上移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郯庐断裂带 兰聊断裂带 “脉动式”伸展 走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牛漫兰 王道轩 宋传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33-1237,共5页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庐断裂带已出现在合肥盆地的东侧,构成了盆地东部边界,因走滑而隆升的张八岭带构成了盆地东部的物源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缘的郯庐早期走滑糜棱岩中3个白云母的40A r/39A r坪年龄分别为(192.5±0.7)M a、(189.7±0.6)M a、(188.7±0.7)M a,代表了同造山期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印支期的陆—陆碰撞,推断是以转换断层的型式出现。该断裂带早白垩世的左行平移是滨太平洋构造运动中的再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 同位素年龄 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颜照坤 付东立 +4 位作者 肖敦清 李勇 蒲秀刚 刘子藏 袁淑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通过对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及其周边区域地震剖面的分析,获得对孔店凸起构造格架特征和上覆地层特征的认识,从而探讨孔店凸起的构造演化史,将孔店凸起沉降曲线和基底沉降曲线、拉张量和拉张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孔店凸起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及其周边区域地震剖面的分析,获得对孔店凸起构造格架特征和上覆地层特征的认识,从而探讨孔店凸起的构造演化史,将孔店凸起沉降曲线和基底沉降曲线、拉张量和拉张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孔店凸起的形态特征及其周边的构造格架,探讨孔店凸起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孔店凸起经历了隆升—沉降—再次隆升—再次沉降4个阶段:孔一下亚段沉积期开始孕育,形成低凸起,到孔一上亚段沉积期发生较大规模的隆升,经历了沙河街期短暂的沉降之后,在东营期孔店凸起再次发生隆升,新近纪以来,孔店凸起随着基底沉降再次进入沉降阶段。初步确认孔店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是沧东断层和徐西断层伸展运动和走滑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主干断层(沧东断层)产状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店凸起 构造演化 伸展运动 走滑运动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甘交界北山地区大泉断裂走滑特征及ESR测年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宇 潘金花 +1 位作者 刘畅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8,共8页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地区 ESR测年 走滑活动 大泉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地震剖面中正断层几种特殊表现形式的认识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树政 卢刚臣 +2 位作者 马军 李振勇 孔凡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6,共5页
在中国东部油区 ,正断层对第三系乃至前第三系的油气成藏、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很明显 ,因此对正断层的地震解释显得十分重要。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中有多种特征 ,但人们通常认为 :1正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一定要大于或等于上升盘地层厚度 ;2... 在中国东部油区 ,正断层对第三系乃至前第三系的油气成藏、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很明显 ,因此对正断层的地震解释显得十分重要。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中有多种特征 ,但人们通常认为 :1正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一定要大于或等于上升盘地层厚度 ;2正断层下降盘应出露新地层 ,上升盘应出露老地层。基于以上认识而导致某些牵强或错误的解释结果出现。本文结合实例从不同期次正断层切割作用、断层负反转、走滑运动及异常体侵入、地震波速度与差异压实等几方面 ,对正断层上升盘地层地震双程旅行时大于下降盘的现象进行解释 ;同时对两种下降盘出露较老地层的正断层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正断层 表现形式 厚度 切割作用 走滑运动 异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新证据——基于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单家增 孙红军 +5 位作者 肖乾华 汪道京 许坤 刘晓峰 申大媛 孙素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3-798,共6页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研究成果表明 ,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是辽河盆地复杂构造演化史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 ,有效地控制了盆地中的断裂体系的格局 .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影响和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走滑构造运动 岩样 显微扫描电镜实验 油气运移 构造形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冷口断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云峰 王根厚 +3 位作者 张长厚 秦渊 穆胜利 刘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冷口断裂 燕山板内造山带 正—左行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宽度对跨断层隧道错动反应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克昌 陈新民 +1 位作者 左娟花 张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了研究断层宽度对跨断层岩体隧道错动反应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断层错动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走滑断层为例,对比分析了断层宽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跨断层岩体隧道的错动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走... 为了研究断层宽度对跨断层岩体隧道错动反应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断层错动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走滑断层为例,对比分析了断层宽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跨断层岩体隧道的错动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衬砌拱腰主要承受拉/压应力,拱顶和拱底主要承受剪应力;拉/压应力峰值出现在变形最为剧烈位置处,剪应力峰值出现在错动盘和断层交界面附近。走滑断层错动对衬砌的影响范围随断层宽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断层宽度由0逐级增加至20、40 m时,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当断层宽度由40 m增加至60 m时,影响范围基本不变,说明断层错动对衬砌的影响范围存在一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宽度 走滑断层 错动 隧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T001,共7页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 剪切带 走滑特性 碰撞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万昌地区同沉积断层对奢岭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龙 何生 +4 位作者 石万忠 许学龙 吴云鹏 王洁 李劭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3,10-11,共10页
陆相盆地油气勘探表明,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伊通盆地为一走滑为主的盆地,其中始新世西北缘边界断层的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走滑运动必然会在盆内派生出一系列次级伸展断层。本文从西北缘走滑... 陆相盆地油气勘探表明,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伊通盆地为一走滑为主的盆地,其中始新世西北缘边界断层的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走滑运动必然会在盆内派生出一系列次级伸展断层。本文从西北缘走滑断裂活动时间、走滑派生的次级断层的展布及活动时间等方面对同沉积断层进行剖析;同时阐述了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得出三点结论:①盆内边界断层的走滑控制了盆内次级伸展断层的分布特征及活动时间;②分布于万昌围斜带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主要起疏导作用,沉积体沿着同沉积断层之间夹持的地带沉积;③分布在梁家地区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沉积体的分布范围,沉积体基本不越过同沉积断层的上升盘进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走滑运动 沉积作用 地震地质 伊通盆地 奢岭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明振 付瑾平 印兴耀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共3页
桩海地区是沾化凹陷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在济阳坳陷拉张构造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 桩海地区是沾化凹陷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在济阳坳陷拉张构造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造;喜马拉雅期以拉张和走滑构造为主,局部有挤压特征。挤压和剪压构造运动主要形成圈闭且改造储层物性;分割正负构造带的走滑断层控制圈闭的形成,连通油源,是油气运聚的通道,对于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运动 挤压构造运动 挤压构造带 剪压构造带 拱张背斜 桩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走滑相关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凡 贾承造 +3 位作者 袁剑英 曹正林 陈启林 田继先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0-670,共11页
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 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其次根据走滑断裂规模和走滑断裂对整个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将柴西地区的各种复杂走滑断裂分为盆地级(一级)、区带级(二级)、圈闭级(三级)、显微级走滑断裂;柴西地区各种复杂多样的走滑断裂与之伴生的构造组合都与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有关;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各走滑断裂的形成期与改造期,最后研究了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成藏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及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知军 刘秀景 康凌燕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6,173,共6页
采用在吴尔夫网上作图的方法求得了宁夏及邻近地区 372个地震震源机制解 ,再以各次地震的主压、主张应力轴资料在吴尔夫网上求出了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和主张应力方向 .其P轴的优势方向在北东 30°~ 70°之间 ;T轴的优势方向在... 采用在吴尔夫网上作图的方法求得了宁夏及邻近地区 372个地震震源机制解 ,再以各次地震的主压、主张应力轴资料在吴尔夫网上求出了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和主张应力方向 .其P轴的优势方向在北东 30°~ 70°之间 ;T轴的优势方向在北西 30 0°~ 330°之间 .由该地区主压和主张应力以近水平方向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主压应力 主张应力 走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侧向效应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91-297,共7页
阿尔金断裂因其巨大的规模及走滑量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具有显著的侧向效应,并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归结于此,然而这种推测的观点缺乏有力依据。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3组三维模型研... 阿尔金断裂因其巨大的规模及走滑量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具有显著的侧向效应,并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归结于此,然而这种推测的观点缺乏有力依据。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3组三维模型研究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影响的范围和方式,其结果表明:①不论阿尔金断裂平移走滑还是挤压型走滑,都对柴达木盆地产生挤压作用,但挤压应力作用范围及地体运动速率有差异:平移走滑影响范围的前缘边界为弧形,地体运动速率递减较慢,而挤压型走滑的前缘边界为直线形,地体运动速率快速减小;②柴达木盆地近南北向挤压收缩强度远大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引起的变形,使得紧邻断裂的地体因走滑牵引而发生的运动方向被盆地近南北向的收缩变形所改变;③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的影响集中于盆地西南部,与反S型褶皱-冲断带发育位置不符,不支持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受阿尔金断裂控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走滑运动 柴达木盆地 反S型褶皱-冲断带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交界苏典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2 位作者 毛泽斌 罗林 王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9-575,共17页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跨越中缅边境,长约100km,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但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最...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跨越中缅边境,长约100km,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但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进行分析。苏典断裂的新构造活动明显,沿断裂发育有苏典、勐典、黄草坝、陇中等串珠状第四纪盆地,南段户勐一带有多个沸泉和气泉呈线状分布,断裂对腊马河、盏达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断层陡坎、平直的线性山脊和断层谷地等地貌。左家坡探槽揭示出3条断层,断错了几乎所有的河流相、洪积相砾石层、砂土层和黏土层等堆积物,地层错距明显,部分层位被截切。在探槽内共获得11个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数据,年龄结果为(7680±30)~(350±30)a,充分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苏典断裂表现出右旋走滑运动。勐弄茶厂一带沿断裂发育的3条冲沟发生明显的同步右旋位错,位错量分别为40m、42m和45m。苏典一带勐嘎河被断裂右旋位错1050~1100m。苏典北1.7km处一洪积扇被右旋位错18~22m。缅甸撒当盆地内一河流被断裂右旋位错约380m并形成发卡型地貌。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印支块体发生S向逃逸,滇西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向S挤出最强烈的部位,在印支块体S向运动过程中,近SN向苏典等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起着调节、吸纳块体应变的作用。在NNE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与NE向左旋走滑的大盈江断裂的交会部位是构造应力易于集中的关键部位,该区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典断裂 全新世 右旋走滑运动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