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48
1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2 位作者 戴全厚 卫伟 侯喜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917,共9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10~15a后达到显著水平;并随年限逐渐增加,在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基本达到稳定,成熟林后期又开始上升,恢复50a的刺槐林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坡耕地增加幅度分别为213%、201%和83%,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50.98%、55.17%和61.48%。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有机碳变化规律不同步;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25a后开始回落到坡耕地以下,50a后达到最低值,与天然侧柏林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相关性最为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性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环境 人工刺槐林 生态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土壤水盐动态 被引量:33
2
作者 曹帮华 吴丽云 +3 位作者 宋爱云 于学宁 郝木征 扈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9-945,共7页
以固氮树种刺槐与绒毛白蜡、榆树、臭椿三树种的混交林及其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刺槐与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水分、盐分年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与3个树种混交,刺槐臭椿混交林生长最好,均高于各自纯林。(2)混交林一... 以固氮树种刺槐与绒毛白蜡、榆树、臭椿三树种的混交林及其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刺槐与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水分、盐分年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与3个树种混交,刺槐臭椿混交林生长最好,均高于各自纯林。(2)混交林一定程度改善了土壤含水量及层次分布,土壤含水量整体趋势均表现出0~60cm表层土中含水量高于各自纯林,而深层土壤含水量低的特点,只有8月份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别。不同树种在具体层次上略有差异;(3)混交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变了土壤盐分层次分布和年变化规律。不同月份间土壤含盐量随土壤深度、混交树种的变化而变化。深层土壤含盐量高,表层土壤含盐量低,混交林含盐量低于纯林且存在树种差异。混交林与纯林含盐量均雨季低,旱季高;但在某一具体月份各层次含盐量差别不大;不同土层含水量、含盐量与天然降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天然降水是混交林及纯林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混交林 滨海盐碱地 年水盐运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茹桃勤 李吉跃 +1 位作者 张克勇 范增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7,115,共7页
综合论述了国外在刺槐林混交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林的管理、木材材性、固氮功能和刺槐凝集素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刺槐和火炬松(Pinustaeda)、黑松(Pinusnigra)混交林是较理想的混交模式,并具较好... 综合论述了国外在刺槐林混交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林的管理、木材材性、固氮功能和刺槐凝集素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刺槐和火炬松(Pinustaeda)、黑松(Pinusnigra)混交林是较理想的混交模式,并具较好的土壤的改良性能;此外,刺槐也是较理想的矿区植被恢复树种。刺槐的发展对当地植被的演替具有负作用,并影响当地鸟类的越冬。刺槐的饲料价值低于紫穗槐(Amphorafruticosa)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高于地中海地区其他木本植物;刺槐林从第4或5年开始收获,生物量和饲料比例均较大。2年生的刺槐幼树,固氮量可达25.8g/株,接种根瘤菌可提高土壤中根瘤含量和林木生长量。刺槐生长具有异速性,心、边材组成结构比例、密度、硬度的不同,形成了木材的机械性能的差异。刺槐树皮凝集素为29kDa大分子,将其cDNA编码倒入烟草植物,可得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国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树附生苔藓植物初步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左思艺 张朝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79-82,共4页
在"林城"贵阳,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18.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1.7%,森林覆盖率较高。树附生苔藓植物因其特殊性是可以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树附生苔藓在贵阳分布较广泛,其中以作为贵阳市行道树或栽种树的刺槐... 在"林城"贵阳,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18.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1.7%,森林覆盖率较高。树附生苔藓植物因其特殊性是可以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树附生苔藓在贵阳分布较广泛,其中以作为贵阳市行道树或栽种树的刺槐树(Robinia pseudoacacia L.)最为典型。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公园以及黔灵公园3个地点共选取了13棵刺槐树进行野外生态调查。结果发现了树附生苔藓植物8科12属14种。常见种为全缘刺疣藓Trichosteleum lutschianum(Broth.et Par.)Broth.、平锦藓Platygyrium repens(Brid.)B.S.G.、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Hedw.)Broth.、矮锦藓Sematophyllum subhumile(C.Muell.)Fleisch.、真藓Bryum ar-genteumHedw.、异叶红叶藓Bryoerthrophyllum hostile(Herz.)Che和纤枝短月藓Brachymenium exile(Doz.etMolk.)Bosch et Lac.等。优势科为真藓科,其次是灰藓科,分别占总数的50%和37.5%。生活型只有矮丛集型和交织型。本次对贵阳市刺槐树附生苔藓的初步调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贵阳市树附生苔藓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资料。也是对将来监测贵阳市大气污染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树 树附生苔藓植物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物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尹达 杜宁 +1 位作者 徐飞 王仁卿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92-99,共8页
刺槐作为一个外来种,近年来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刺槐在我国的基本生长特性(包括根系、种子、叶片、花)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光照条件、盐胁迫、氮磷沉降、干旱胁迫、重金属胁迫、密度、AM真菌)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刺槐作为一个外来种,近年来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刺槐在我国的基本生长特性(包括根系、种子、叶片、花)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光照条件、盐胁迫、氮磷沉降、干旱胁迫、重金属胁迫、密度、AM真菌)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探讨了刺槐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与防治、昆虫病害与防治、刺槐的有性、无性繁殖培育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薪炭材料、饲料、防风固沙、蜜源植物等,讨论了刺槐入侵理论与生态风险处理措施。评述了刺槐的区域性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针对刺槐的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生长特征 生理生态响应 病害 繁育 入侵 区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
6
作者 李倩 孙涵宇 +3 位作者 杨艳芬 邓涵潇 曹泽涛 边熇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1,共9页
[目的]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 [目的]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选择刺槐纯林作为对照组,研究5种不同的混交人工林模式下(刺槐×山杏、刺槐×山桃、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刺槐×紫穗槐)的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结果]1)与刺槐纯林相比,混交人工林提高林下草本物种的丰富度,其中刺槐×油松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混交降低林下草本物种的均匀度,其中刺槐×油松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不同混交模式下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但物种均匀度有所下降。2)在草本层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方面,不同混交模式表现出显著差异,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普遍低于刺槐纯林,尤其是刺槐与油松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最低。3)草本层盖度与截留量呈显著正相关,盖度越高,截留能力越强,反映出较大的植被覆盖能够提供更有效的雨水拦截功能。[结论]混交林模式在提高草本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存在废水效应,尤其是在草本层的雨水截留能力方面。刺槐纯林在截留雨水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潜力,为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重要的管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人工林 刺槐 草本层截留 截留能力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浩博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郭艳杰 林丹丹 韩金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1,共11页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研究对象,测定林地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明晰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刺槐密度增大,(1)林地土壤C、N含量及C∶P、N∶P先增大后减小,中等密度(1800-2400株/hm^(2))显著高于其他密度,而C:N呈相反趋势,P含量无显著差异;(2)土壤微生物C、N、P含量呈现波动变化,C∶N显著下降,C∶P、N∶P先增大后减小;(3)土壤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表征的C∶N均先增大后减小,C∶P、N∶P呈增大趋势;(4)元素比率阈值(TER)显示除在1800株/hm^(2)外,其他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限制。刺槐林地土壤胞外酶及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变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且呈现较好的内稳性,且中等密度刺槐林地更能促进养分积累,尤其是1800株/hm^(2)的刺槐林地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性 元素比率阈值 刺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蜂蜜的高特异性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秉成 张宏 +3 位作者 殷珍吉 王亚杰 王玉贤 陶向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10,共7页
蜂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蜂蜜生产和消费国,随着蜂蜜的需求量加大,大量掺假蜂蜜流入市场。现有的蜜源植物核酸检测技术体系多因检测靶标特异性不足而难以区分蜜源植物的近缘种。本该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 蜂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蜂蜜生产和消费国,随着蜂蜜的需求量加大,大量掺假蜂蜜流入市场。现有的蜜源植物核酸检测技术体系多因检测靶标特异性不足而难以区分蜜源植物的近缘种。本该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将刺槐高通量测序数据与近缘种基因组及NCBI的NT核酸数据库比对,成功挖掘到1条3 141 bp的刺槐基因组特异的DNA片段。基于该DNA片段设计PCR扩增引物对RpsF1/RpsR1,扩增长度257 bp。经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一套刺槐蜂蜜定性检测的PCR技术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区分刺桐等豆科近缘种,20μL检测体系中可检测出的最低模板量为8.55 ag,对应的DNA模板拷贝数为2.0 copies。以该体系对20份市售槐花蜂蜜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100.0%。因此,该文建立一套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的刺槐蜂蜜PCR检测技术体系,为真假蜂蜜的鉴别乃至整顿蜂蜜行业乱象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刺槐 特异DNA片段 PCR 检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槐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9
作者 高婉婷 胡晓创 +3 位作者 孙守家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代和未来2030s、2050s和2070s 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选用特征组合FC=linear+product(线性特征+乘积型特征)且调控倍频RM=0.5时,模型复杂度最低,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可用来预测刺槐适生区范围。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适应范围分别为–5~6.5℃、335~1825 mm和–155~1725 m。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槐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62.51×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37.86×10^(4)km^(2)。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总适生区面积与当代总体一致,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但2070s中ssp126情景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总适生区向东北部偏移,高适生区向西南部偏移。【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刺槐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会引起未来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潜在适生区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刺槐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间作超富集植物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潜力研究
10
作者 李昊 雷灿 +6 位作者 王德正 佘迪凡 曾鹏 杜博研 周航 辜娇峰 廖柏寒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20-2630,共11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刺槐间作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富集植物龙葵和蜈蚣草对镉(Cd)和砷(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间作刺槐可促进超富集植物龙葵和蜈蚣草的生长和Cd和As的吸收,降低土壤中Cd和As有效态含量,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刺槐-龙...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刺槐间作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富集植物龙葵和蜈蚣草对镉(Cd)和砷(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间作刺槐可促进超富集植物龙葵和蜈蚣草的生长和Cd和As的吸收,降低土壤中Cd和As有效态含量,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刺槐-龙葵-蜈蚣草间作处理下,龙葵和蜈蚣草的整株生物量较其单作分别显著(P<0.05)提高50.4%和86.2%,同时龙葵叶部Cd和As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78.4%和260.7%.刺槐间作龙葵和蜈蚣草处理下所有植物地上部分As累积总量较刺槐和龙葵单作分别显著(P<0.05)提高1.11倍和2.17倍,Cd累积总量较刺槐和蜈蚣草单作分别显著(P<0.05)提高1.89倍和15.72倍,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P<0.05)降低23.6%和17.0%.同时,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刺槐、龙葵和蜈蚣草单作明显(P<0.05提高46.2%~83.2%和18.5%~26.4%,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刺槐和蜈蚣草单作分别显著(P<0.05)提高43.7%~53.0%,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刺槐和龙葵单作分别显著(P<0.05)提高11.5%~28.4%和20.6%~36.4%.上述研究表明,刺槐间作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富集植物可有效吸收和富集污染土壤中的Cd和As来降低土壤中Cd和As的生物有效性,同时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可作为一种具有前景的间作模式应用于矿区Cd和As污染土壤的同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超富集植物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刺槐人工林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1
作者 马军 韩磊 +4 位作者 柳利利 王娜娜 马云蕾 马世杰 王苑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退化程度人工林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林木退化机制,从而为区域人工林结构调整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河东地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5—10月... [目的]研究不同退化程度人工林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林木退化机制,从而为区域人工林结构调整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河东地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5—10月利用TDP热扩散茎流计测定不同退化程度刺槐的树干液流速率,同时监测环境变量,研究未退化刺槐人工林(NDPP)、中度退化刺槐人工林(MDPP)、重度退化刺槐人工林(HDPP)的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变量的响应关系。[结果] 1)NDPP日均液流速率为2.32 cm/h,MDPP为0.84 cm/h,HDPP为0.45 cm/h。2)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刺槐液流速率对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气压亏缺的响应阈值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响应阈值减小。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液流速率对大气温度变化响应的临界阈值分别为29.6、30.3、32.7℃,对饱和水汽压差响应的临界阈值分别为1.14、1.93、2.39 kPa,对太阳辐射响应的临界阈值分别为428、314、222 W/m^(2)。3)刺槐液流速率随着土壤水分体积分数的下降而显著下降,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液流速率对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变化的敏感性降低。4)环境变量对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液流速率的贡献不同,随着林地刺槐退化程度加剧,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水分对液流速率影响的总效应减小。[结论]对于出现退化的刺槐林地,通过适当疏伐来降低林分蒸腾,改善根际土壤水分环境,提高林木对干旱环境响应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速率 环境因子 响应阈值 退化 刺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对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的响应
12
作者 李平平 王彦辉 +5 位作者 于澎涛 王依瑞 段文标 万艳芳 韦小茶 史再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207,共16页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主要生长指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对林龄、林分密度及立地指数的响应规律,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和预测立地质量等因子对刺槐生长的影响,为该地区刺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主要生长指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对林龄、林分密度及立地指数的响应规律,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和预测立地质量等因子对刺槐生长的影响,为该地区刺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1—2022年样地调查及文献收集数据,首先采用上外包线法确定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对林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指数的单因子响应关系和函数类型;然后,通过连乘构建多因子耦合生长模型的框架,并利用3/4和1/4的数据率定和验证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多因子耦合模型;最后,基于模型计算的平均树高和胸径数据,重新率定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并用于林分密度管理的情景分析。【结果】1)随林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均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增大;随密度增加,树高先缓慢降低后快速降低,胸径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随立地指数增加,树高和胸径均近线性增大。2)建立了耦合立地指数、林龄和密度影响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精度均较高(R^(2)分别为0.73、0.67和0.71)。3)模拟并分析了不同立地指数、林分密度和林龄时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林分蓄积量生长,并提出了不同立地条件的刺槐人工林经营策略建议。在劣等(SI<7.5 m)和中等立地(SI为7.5~12.5 m),仅能生产小径级林木(胸径<13 cm),林分蓄积量较低,建议以土壤保持、水文调节等为主导功能,但可在中等立地上兼顾木材生产功能。在优等立地(SI≥12.5 m),林龄40年前可生产小径级林木;林龄50年时可生产中径级林木(胸径13~21 cm),林分蓄积量较高,建议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土壤保持、水文调节等生态功能。【结论】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的生长同时受到立地质量和林分结构的影响,建立的包括立地指数、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多因子耦合生长模型,可准确地预测和解释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对密度调控的响应,并据此制定不同经营策略,指导刺槐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多因子耦合生长模型 立地指数 林分密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人工林潜在适生区变化及固碳潜力
13
作者 马云蕾 韩磊 +3 位作者 王娜娜 马军 王苑 马世杰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68,共9页
[目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我国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对改善生态和增加碳储量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刺槐林适生区分布和碳储量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固碳潜力,为区域人工林发展规划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我国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对改善生态和增加碳储量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刺槐林适生区分布和碳储量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固碳潜力,为区域人工林发展规划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的潜在地理分布,定量研究刺槐未来受威胁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通过分析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及置换重要性,明确制约刺槐人工林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因子;采用蓄积量-林龄模型,结合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并分析2090s刺槐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 1)温度因子是影响刺槐潜在适生区分布的最关键气候因素,贡献率达到64.4%,其次为降水量因子。2)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刺槐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未来气候变化下,SSP245和SSP370情景刺槐丧失区集中性增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扩张区主要分布于稳定区周边区域,呈分布破碎化特点。3)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刺槐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增加,到2100年,SSP585情景下碳储量达到最大。[结论]在高排放情景下,碳储量中高值区向西北移动,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材积源-生物量法 固碳潜力 刺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刺槐正午叶水势反演
14
作者 蒋鹏艳 高晓东 +5 位作者 何娜娜 刘孟涛 张旭 张利 张志博 赵西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9,共8页
以半干旱区陕西省米脂县刺槐和半湿润区陕西省长武县刺槐为对象,通过地面实测刺槐正午叶水势,同步获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并提取其波段反射率,从而构建植被指数。分析两地正午叶水势差异,探讨光谱指数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相关性;以5波段组、... 以半干旱区陕西省米脂县刺槐和半湿润区陕西省长武县刺槐为对象,通过地面实测刺槐正午叶水势,同步获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并提取其波段反射率,从而构建植被指数。分析两地正午叶水势差异,探讨光谱指数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相关性;以5波段组、5波段-10个植被指数、全子集筛选3种组合变量,分别构建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植被指数与正午叶水势相关性良好,其中红绿比值指数和改进增强型植被指数与正午叶水势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51。全子集筛选变量后归一化植被指数、非线性指数、红绿比值指数、改进增强型植被指数为反演的最优组合。随机森林方法为最优模型构建方法,模型验证集的R2为0.76,RMSE为0.2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叶水势 无人机 多光谱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肥对刺槐萌生林生长与营养积累的影响
15
作者 王鑫喆 彭祚登 李一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102,共8页
【目的】土壤是刺槐人工林高效生长的重要保障,培育二代萌生林是营建刺槐高质量人工林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幼龄期刺槐萌生林施肥效应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因此,对刺槐萌生二代林开展施肥效应研究,探究二代刺槐萌生林生... 【目的】土壤是刺槐人工林高效生长的重要保障,培育二代萌生林是营建刺槐高质量人工林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幼龄期刺槐萌生林施肥效应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因此,对刺槐萌生二代林开展施肥效应研究,探究二代刺槐萌生林生长效果最佳的施磷量以及施肥方式,为幼龄期刺槐萌生林精准施肥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方法】以刺槐8年生二代萌生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以及施肥量,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供试刺槐的生长指标以及叶片的氮(N)、磷(P)、钾(K)元素含量进行持续监测。【结果】结果表明,施磷肥对二代刺槐萌生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刺槐的不同培育目标,可通过采取不同的施肥量与施肥方式进行精准培育管理,如培育能源林可采用撒施75 g/株P_(2)O_(5)处理,而培育优质建筑材林则可以采用撒施50 g/株P_(2)O_(5)处理;对幼龄期刺槐萌生林,撒施75 g/株P_(2)O_(5)处理,刺槐胸径、材积、生物量及高层叶N、P、K营养元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在撒施100 g/株P_(2)O_(5)处理下,树高达到最大值;低层叶的P、K营养元素含量在撒施50 g/株P_(2)O_(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对所测指标结果的综合评价,撒施75 g/株P_(2)O_(5)处理对幼龄期刺槐萌生林的生长起到最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施肥 生长指标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市沿海地区刺槐立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16
作者 文嘉禄 张春雪 +2 位作者 穆立蔷 赵忠宝 马鹤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基于秦皇岛市沿海各林区40株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实测生物量数据,建立单木生物量模型,同时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建立刺槐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采用对数转换与加权回归的方式消除模型异方差。以决定系数(R^(2))、估计... 基于秦皇岛市沿海各林区40株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实测生物量数据,建立单木生物量模型,同时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建立刺槐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采用对数转换与加权回归的方式消除模型异方差。以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系统误差(MSE)、平均预估误差(MPE)和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等指标检验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建立一元、二元独立生物量模型参数稳定、适用性较好,决定系数在0.8以上,总相对误差、平均系统误差(MSE)都稳定在某一区间,模型平均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两类模型在准确度上均为总体部分最高,树冠部分最低。一元、二元相容性模型检验结果与独立模型检验结果相似,模型的拟合效果、预估精度、准确性较独立模型均有提升。且二元相容性模型为最优模型,考虑实地调查中变量测量的难易程度,在未来刺槐生物量数据研究时应该以胸径为变量建立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沿海地区刺槐林分生物量及碳储量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生物量 立木生物量模型 相容性模型 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林措施和环境因子对黄河中游刺槐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杜娜 王继军 刘莉琳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探究营林措施和环境因子对刺槐生长的综合影响,为黄河流域乃至其他类似生态环境下的造林和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地形以及刺槐的生长指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线性拟合、冗余分析和Pearso... 探究营林措施和环境因子对刺槐生长的综合影响,为黄河流域乃至其他类似生态环境下的造林和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地形以及刺槐的生长指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线性拟合、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因素对刺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槐胸径与造林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树高与造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冠幅与造林密度、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2)刺槐树高、冠幅与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胸径、冠幅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3)海拔较高时,土壤结构更为疏松,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坡度较大时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对刺槐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4)土壤毛管孔隙度是影响刺槐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造林和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地形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刺槐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地形 土壤理化性质 刺槐 冗余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典型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18
作者 李婧豪 马英 +1 位作者 张彬彬 吴南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9,32,共8页
为探究北京地区不同林分密度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5个林分密度刺槐林(1300、1700、2100、2500、2900株·hm-2)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分密度变... 为探究北京地区不同林分密度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5个林分密度刺槐林(1300、1700、2100、2500、2900株·hm-2)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分密度变化对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刺槐生物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灌木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P<0.05);草本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林分密度为29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的草本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②刺槐地上和全株生物量也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达到峰值;刺槐林下灌木生物量和灌草生物量同样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P<0.05)。③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灌木和草本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与灌木生物量、灌草生物量呈正相关。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林分密度对刺槐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显著正向影响(P<0.01),且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直接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结构方程模型 刺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退耕树种刺槐根-土复合体力学效应机制
19
作者 白旭龙 杨傲秋 +4 位作者 陈卓 段金贵 郑子腾 孙宇翔 田堪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为了揭示植物根系对黄土边坡的加固机理,并为黄土高原地区植物边坡防护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典型退耕还林树种刺槐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刺槐根系抗拉试验和根-土复合体根系拉拔试验,分析了不同直径刺槐根系的抗拉特... 为了揭示植物根系对黄土边坡的加固机理,并为黄土高原地区植物边坡防护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典型退耕还林树种刺槐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刺槐根系抗拉试验和根-土复合体根系拉拔试验,分析了不同直径刺槐根系的抗拉特性和根-土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刺槐根系的抗拉力随根径的增大而增大,但纵向极限延伸率、弹性模量随根径的增大而减小;2)土壤干密度对刺槐根-土摩擦系数有显著影响,摩擦系数随土壤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原因是土壤干密度越大根系与土壤之间结合得越紧密;3)刺槐根-土摩擦系数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主要原因是土颗粒表面存在的水膜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变厚,使土壤与根系之间的粗糙度和结合强度降低;4)刺槐根-土摩擦系数与根系粗细无明显关系,主要原因是不同根径根系表面的粗糙度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根系 根-土复合体 抗拉强度 根-土摩擦系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刺槐播种育苗及抗旱造林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丽妍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刺槐具有生长快和耐干旱等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之一。结合生产实践,从种子采集、育苗地选择、种子催芽、播种及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刺槐播种育苗技术,并从科学整地、造林时间及密度、营造混交林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刺槐具有生长快和耐干旱等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之一。结合生产实践,从种子采集、育苗地选择、种子催芽、播种及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刺槐播种育苗技术,并从科学整地、造林时间及密度、营造混交林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刺槐抗旱造林技术,为刺槐播种育苗及造林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育苗 造林技术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