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种抗菌药物对金葡球菌PAE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睿 方翼 +3 位作者 陈迁 刘皈阳 刘庆锋 刘又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2,141,共5页
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葡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用光密度法测定PAE,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葡球菌的PAE很短,而大环内... 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葡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用光密度法测定PAE,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葡球菌的PAE很短,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PAE已很明显,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著增加,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亚胺培南、panapenem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PAE均很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panapenem的PAE显著长于亚胺培南,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葡球菌的PAE较明显,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抗菌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p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酞酸酯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和毒性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正意 薛永 +4 位作者 宋科 孙雅菲 孙丽娟 杨湜烟 秦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4-864,共11页
酞酸酯又称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环境激素类有机污染物,作为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橡胶和树脂制品中。随着生产和使用量的大幅增加,PAEs已成为我国农田土壤中残留最多且关注度最高的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 酞酸酯又称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环境激素类有机污染物,作为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橡胶和树脂制品中。随着生产和使用量的大幅增加,PAEs已成为我国农田土壤中残留最多且关注度最高的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根据现有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农田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与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PAEs在农田土壤中的吸附、生物降解、迁移和挥发等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并分别评述了PAEs对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农作物)和人体的毒性效应。农膜覆盖及其残留物是引起我国农田土壤PAEs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约58.5%的PAEs主要分布在农田土壤表层0~20 cm处,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g K_(ow))大、脂溶性强的PAEs主要吸附在土壤表层,而lg K_(ow)小、水溶性高的PAEs具有极高的迁移潜力;有机质是阻滞PAEs向下迁移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农田土壤中PAEs的主要途径,受化合物结构和土壤特性的影响。高浓度PAEs的短期暴露会对土壤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生化毒性乃至遗传毒性影响,最终可通过饮食摄入危害人体(特别是儿童)健康。目前有关农田土壤PAEs的研究仍局限于土壤污染分布和赋存特征的调查性研究,今后可在真实土壤环境中PAEs迁移转化过程、联合毒性效应以及代谢产物的行为和毒性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环境中PAEs控制标准制定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酸酯(paes) 农田土壤 迁移 转化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丽平 江善祥 +2 位作者 史晓丽 郭永刚 陈绍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了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在 0 5、 1、 2、 4倍于各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标准株及其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在 0 5、 1、 2、 4倍MIC时... 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了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在 0 5、 1、 2、 4倍于各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标准株及其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在 0 5、 1、 2、 4倍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 61 1 2 及临床分离株均具有一定的PAE ,且PAE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 (0 5~ 4倍MIC)呈剂量依赖性 ,当药物浓度达 4倍MIC时 ,PAE明显延长 (P <0 0 5 ) ;但两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 61 1 2 及临床分离株的PAE值仅在4倍MIC时差异显著 (P <0 0 5 )。在相同浓度下 ,两药对大肠杆菌ATCC2 5 92 2和临床分离株的PAE很小甚至没有。提示 :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引起的感染 ,除了考虑药代动力学和MIC指标外 ,还应考虑PAE因素 ,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而对PAE无意义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引起的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抗菌后效应 菌落计数法 剂量依赖性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1
4
作者 方翼 王睿 +4 位作者 刘皈阳 刘庆锋 陈迁 周亮 秦廷兵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0,共4页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的PAE逐渐延长.呈现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都较长.MIC均较小.显示了良好的杀菌效果:氯罗沙星对除金葡球菌之外的受试菌的PAE均比其它2药较长.PAE的存在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抗生素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马季娜 雷振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常见感染致病菌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能产生0.6~3.2h的PAE,以金葡球菌标准株最长;随着... 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常见感染致病菌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能产生0.6~3.2h的PAE,以金葡球菌标准株最长;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及接触时间延长,PAE延长,但有极限值,于10MIC~20MIC,接触2h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抗生素后效应 p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用氟喹诺酮类在猪体内、外抗菌后效应初报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志强 陈杖榴 +1 位作者 方炳虎 谭滇湘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7-481,共5页
五种兽用氟喹诺酮药物在体外对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后效应 (PAE) ,最长者可达3 2 3h ,且PAE受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浓度、细菌种类及接种量、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的影响。研究通过在猪的皮下埋植组织笼建立组织笼感... 五种兽用氟喹诺酮药物在体外对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后效应 (PAE) ,最长者可达3 2 3h ,且PAE受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浓度、细菌种类及接种量、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的影响。研究通过在猪的皮下埋植组织笼建立组织笼感染模型 ,成功的应用于沙拉沙星对猪链球菌、猪大肠杆菌的体内PAE研究。结果表明 ,3种浓度的沙拉沙星在体内对 2种细菌均获得了较体外长得多的PAE(P <0 0 1) ,其中对猪链球菌最长的体内PAE值达 3 84h ,对猪大肠杆菌最长的体内PAE值达 2 87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 抗菌后效应 pae 组织笼 兽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氟沙星对3种海洋弧菌的抗菌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盖春蕾 李健 +1 位作者 刘淇 王群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1,共5页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二氟沙星在1×MIC、2×MIC和4×...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二氟沙星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PAE分别为:0·64、1·09和2·16h;0·74、1·73和2·64;0·54、1·08和2·05h。二氟沙星对这3种弧菌具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并且随着二氟沙星浓度的增加,抗菌后效应的时间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氟沙星 鳗弧菌 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抗菌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岳松 王睿 +5 位作者 刘皈阳 方翼 陈迁 刘庆锋 周亮 纪树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MIC)时也存在PAE,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庆大霉素 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 光密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睿 方翼 +3 位作者 陈迁 刘皈阳 刘庆锋 刘又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 ... 目的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著增加 ,并长于 β_内酰胺类PAE。结论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较明显 ,要长于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还球菌 抗生素后效应 光密度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水产常用抗生素对鳗弧菌的抗菌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振霞 肖辉 +1 位作者 陈列欢 李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3-796,共4页
为了解水产养殖业常用抗生素对鳗弧菌的抗菌后效应,本研究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酸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等6种抗生素对鳗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6种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6种抗生... 为了解水产养殖业常用抗生素对鳗弧菌的抗菌后效应,本研究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酸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等6种抗生素对鳗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6种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6种抗生素在1、2、4倍MIC时对鳗弧菌的PAE分别为:0.17±0.11,1.45±0.21,1.81±0.33(乳酸恩诺沙星);0.54±0.11,0.72±0.12,1.17±0.22(乳酸诺氟沙星);0.52±0.19,0.72±0.25,1.13±0.22(盐酸沙拉沙星);0.46±0.16,0.86±0.16,1.88±0.30(盐酸二氟沙星);0.68±0.21,1.42±0.34,1.91±0.20(盐酸恩诺沙星);0.67±0.13,0.79±0.12,1.25±0.17(烟酸诺氟沙星)。6种抗生素对鳗弧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并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PAE的时间也延长,呈药物剂量依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鳗弧菌 抗菌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曼 王睿 +1 位作者 张永青 梁蓓蓓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8-422,共5页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染色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 (1、2、4 MIC)和环丙沙星 (1、2、4 MIC) PAE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显著增大 ,胞内 DNA含量明显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加替沙星 4 MIC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 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 (终浓度分别为 0 .0 2和 0 .16 mg/ L) ,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 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 ,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环丙沙星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苄西林的体外抗菌后效应及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丽平 江善祥 +2 位作者 史晓丽 郭永刚 陈绍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5-80,共6页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1.87±1.70和2.45±1.31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值分别为1.05±1.84,1.38±1.25,1.56±1.35和2.29±2.04h;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临床分离株的PAE很小甚至没有;在1/8,1/4,1/2×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及临床分离株的PASME值分别为3.61±1.38,4.75±2.18,6.8±1.51h和3.01±2.5,4.2±1.21,5.9±1.23h;氨苄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0.5~4×MIC)及PASME(1/8~1/2MIC)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在亚抑菌浓度下也具有PAE,当药物浓度达4×MIC时,PAE明显延长(P<0.05),且所测得的PASME较PAE长。所有结果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除了考虑药代动力学和MIC指标外,还应考虑PAE和PASME因素,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对PAE无意义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宜持续给药或缩短给药间隔,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落计数法 抗菌后效应 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 氨苄西林 给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睿 刘卫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3-386,398,共5页
本文应用AVANTAGE分析仪的微生物比浊法测定了氧氟沙星(OFLX)与哌拉西林(PIPC)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OFLX单用时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 PIPC单用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PAE较明显,对... 本文应用AVANTAGE分析仪的微生物比浊法测定了氧氟沙星(OFLX)与哌拉西林(PIPC)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OFLX单用时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 PIPC单用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PAE较明显,对革兰氏阴性杆菌PAE较小,两药单用时PAE值随药物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大,而两药联用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均呈现协同或相加PAE;对革兰氏阳球菌的PAE,仅在相对低浓度组合时呈现相加作用。PAE的存在提示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期,仍能维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氧氟沙星 哌拉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敬华 刘励军 姚辉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2-535,562,共5页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h-VRSH)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探讨h-VRSH的存在对万古霉素体外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h-VRSH)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探讨h-VRSH的存在对万古霉素体外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金葡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和h-VRSH(原代培养)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菌落平板计数法检测最低杀菌浓度(MBC)和PAE;分析万古霉素对h-VRSH耐药性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耐药性的稳定性。结果金葡菌ATCC29213的MIC和MBC分别为1和16μg/ml,h-VRSH(原代)的MIC和MBC分别为2和64μg/ml;两者PAE分别为0.9和2.4h。结论与敏感菌株不同,h-VRSH的PAE明显延长;原代培养MIC为2μg/ml的h-VRSH其MBC可达到64μg/ml,高于万古霉素有效血药浓度峰值(20~40μg/ml),提示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已经不能完全清除h-VRSH,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异质性耐药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耐药 溶血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的抗菌后效应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丽平 江善祥 史晓丽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5期39-41,共3页
抗菌药的抗菌后效应 (PAE)是新近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 ,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一种性质。PAE以时间的长短来表示 ,可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 ,可作为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 ,并为临床调整用... 抗菌药的抗菌后效应 (PAE)是新近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 ,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一种性质。PAE以时间的长短来表示 ,可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 ,可作为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 ,并为临床调整用药间隔提供理论基础 ,且对给药方案中存在的疗效、不良反应、费用和方便性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该参数能较大程度地完善药效动力学评价指标 ,全面反映药物、细菌及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菌后效应 pae 敏感性 微生物 药效学 感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抗生素后效应中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聂大平 李振国 +2 位作者 马荣 丁侠 常青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3-616,共4页
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四种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后效应 (PAE)中细菌的大小及核酸含量的改变。方法 将处于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后效应中的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 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四种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后效应 (PAE)中细菌的大小及核酸含量的改变。方法 将处于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后效应中的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 ,用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亚胺培南、环丙沙星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均增大 ;庆大霉素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不变 ;头孢他啶作用后的大肠埃希氏菌体积、核酸含量增大 ,铜绿假单胞菌没有变化。结论 这些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机制有关。用流式细胞仪能快速、直观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GC-MS联用法检测大麦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及基质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董蔚 郭凯 +5 位作者 李贺贺 孙宝国 孙啸涛 郑福平 孙金沅 黄明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6-163,共8页
采用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检测大麦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PAEs)塑化剂的高效、准确方法。样品粉碎、过80目筛,溶于p H 2的水溶液。采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经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 采用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检测大麦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PAEs)塑化剂的高效、准确方法。样品粉碎、过80目筛,溶于p H 2的水溶液。采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经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净化,C18/大麦比例为50 mg/g;以提取后添加法对大麦中PAEs检测的基质效应评估。结果表明,大麦基质对PAEs均存在基质增强效应,增强比为41.0%~78.1%,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能较好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提高定量准确度;14种PAEs在大麦基质3个加标水平(15、150μg/kg和500μg/kg)的平均回收率为73.8%~120.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检出限(3倍)与定量限(10倍)分别为0.1~2.5μg/kg和0.13~5.0μg/kg。应用该方法对6个不同产地的大麦原料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6个样品中均有检出,含量存在差异;参照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本次检出的大麦样品中DBP、DEHP含量均低于允许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QUECHERS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睿 薛俊锋 +2 位作者 方翼 刘庆锋 裴斐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本研究比较了一种5-甲基取代的氟喹诺酮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应用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其中格帕沙星对... 本研究比较了一种5-甲基取代的氟喹诺酮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应用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其中格帕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长于氧氟沙星。本结果对于设计临床给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格帕沙星 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伍金娥 李德学 王大菊 《中国兽药杂志》 2003年第10期30-32,共3页
 采用稀释法去除抗生素,用菌落计数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方法测定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对金葡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几种药物在各浓度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现明显的...  采用稀释法去除抗生素,用菌落计数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方法测定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对金葡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几种药物在各浓度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现明显的PAE,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产生较长的PAE,而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后的PAE则很短。PAE的存在提示:在兽医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氧氟沙星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功政 许兰菊 +3 位作者 苑丽 李敏 袁宝凊 邓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测定了左旋氧氟沙星对家禽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后效应(PAE),观察了其对人工感染鸡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左旋氧氟沙星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家禽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鸡大肠杆菌O74等标准菌株... 测定了左旋氧氟沙星对家禽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后效应(PAE),观察了其对人工感染鸡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左旋氧氟沙星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家禽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鸡大肠杆菌O74等标准菌株的MIC介于0.05-0.20μg/ml之间,而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介于0.20-0.80μg/ml之间。左旋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呈浓度依赖性。左旋氧氟沙星对人工感染鸡葡萄球菌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分别按每升水25 mg、50 mg、100mg及氧氟沙星按每升水50 mg混饮4 d,治愈率分别为81.3%、90.6%、93.8%、68.8%,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氧氟沙星 药效学 抗菌活性 抗菌后效应 鸡葡萄球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