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芜菁多糖对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朱建军 柳婷婷 +3 位作者 王政力 马艳 申红 王俊刚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4-1244,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芜菁多糖对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经过粉碎机粉碎的芜菁块根,通过热水浸提、大孔树脂吸附和DEAE-52纤维素柱纯化,获得纯度为99.85%、分子质量为118 ku的芜菁多糖。静脉采血收集黄羽鹌鹑的静... 本试验旨在探究芜菁多糖对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经过粉碎机粉碎的芜菁块根,通过热水浸提、大孔树脂吸附和DEAE-52纤维素柱纯化,获得纯度为99.85%、分子质量为118 ku的芜菁多糖。静脉采血收集黄羽鹌鹑的静脉血液样品,通过PBLs提取试剂盒收集黄羽鹌鹑淋巴细胞,悬于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1%双抗)中,然后使用台盼蓝染色计数,调整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浮液中细胞浓度为1×10^(7)个/mL,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中设置5个芜菁多糖浓度(0、25、50、100和200μg/mL),每个浓度设6个重复孔,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测定免疫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与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测定免疫相关基因IL-1β、IL-8、IL-10、TNF-α、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与抗氧化相关基因GSH-Px、CAT、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在免疫功能方面,与空白对照组(0μg/mL芜菁多糖)相比,50、100和200μg/mL芜菁多糖可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IgA、IgM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上清液中IL-1β、IL-8、TNF-α含量(P<0.01);此外,50和100μg/mL芜菁多糖还可显著提高上清液中IgG含量(P<0.05)。2)在抗氧化功能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μg/mL芜菁多糖可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CAT活性(P<0.01);同时,上清液中TLR4、NF-κB、IL-8、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100和200μg/mL时极显著降低(P<0.01),SOD、GSH-Px和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100和200μg/mL时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MyD88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芜菁多糖浓度为25和50μg/mL时极显著升高(P<0.01)。综上所述,芜菁多糖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响应,提高黄羽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多糖 黄羽鹌鹑 外周血淋巴细胞 免疫 抗氧化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
2
作者 周晓晓 徐彩仙 +5 位作者 汪桂琴 洪强 陶千山 李丛 王会平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内尾静脉输注0.2 mL DBA/2小鼠胸腺、脾脏细胞混合悬液,浓度为1×107个/mL。对照组不经过X射线辐照,并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BALB/c小鼠经眼眶静脉丛采血,用小鼠血常规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统计各组生存率。实验终点,取小鼠胫骨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同时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5 Gy组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3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血小板恢复较快,造模第17天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小鼠无死亡。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比值正常,各阶段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HE结果表明对照组骨髓组织致密,组织中充满血细胞。4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且一直维持到观察终点。观察期内生存率为9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降低。HE结果表明骨髓组织较少脂肪浸润。5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红细胞在24 d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生存率为5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细胞减少,多呈非造血细胞。HE结果表明5 Gy组骨髓组织严重脂肪浸润,几乎无幼稚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增加。ELISA结果显示负造血调控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升高。结论不同剂量的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均可导致小鼠外周血RBC、WBC、PLT降低。结合骨髓形态学、骨髓HE染色和免疫学相关指标,5 Gy X射线联合2×106个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可用于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体淋巴细胞 X射线 外周血 生存率 骨髓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安震 亓雪 +1 位作者 张军 张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7,共7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对DVT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以期为DVT的防治提供新的非抗凝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海燕 鲍春梅 +8 位作者 冯芷倩 王静 李亚群 李静 王红敏 唐莉莉 杨涛 徐若男 王福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518,共8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2年7-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37例CHB未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18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健...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2年7-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37例CHB未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18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HC),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HBV DNA病毒载量、HBsAg定量、HBeAg半定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AST/ALT比值等临床指标。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B细胞及各亚群的频率、表型及功能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细胞各亚群频率分析显示,与HC组比较,CHB组整体B细胞、过渡B细胞及幼稚B细胞频率均降低(P<0.05),而成熟B细胞、记忆B细胞、非典型记忆B细胞及激活记忆B细胞频率均升高(P<0.01);两组静息记忆B细胞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各亚群功能分析显示,与HC组比较,CHB组整体B细胞、成熟B细胞、记忆B细胞、幼稚B细胞、激活记忆B细胞、非典型记忆B细胞及静息记忆B细胞的CD79b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此外,CHB组非典型记忆B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也高于HC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B组整体B细胞频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9,P<0.05),且整体B细胞、成熟B细胞、过渡B细胞、记忆B细胞、幼稚B细胞的PD-1表达水平与年龄均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导致CHB患者外周血部分B细胞的频率及功能发生耗竭,而年龄是导致CHB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B-淋巴细胞 免疫 体液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亚型联合CTC对儿童肝母细胞瘤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景畅 张天佑 +2 位作者 师文楷 秦启明 赵永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亚型与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对儿童肝母细胞瘤(HB)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术的HB患儿116例,随访并记录患儿术后12个月的生存状态。采集患... 目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亚型与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对儿童肝母细胞瘤(HB)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术的HB患儿116例,随访并记录患儿术后12个月的生存状态。采集患者术前静脉血,检测PBL亚型及CTC。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PBL亚型联合CTC的预后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联合预测模型与单一指标对HB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联合预测模型为Logit(P)=-20.297+0.192×CD3^(+)+1.511×CD4^(+)/CD8^(+)+0.383×CTC。CD3^(+)、CD4^(+)/CD8^(+)、CTC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B患儿术后生存的AUC(95%CI)分别为0.634(0.488~0.780)、0.606(0.487~0.725)、0.822(0.735~0.909)、0.865(0.786~0.944),联合预测模型与单一指标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CTC、CD3^(+)、CD4^(+)/CD8^(+)联合预测模型可用于HB患儿术后的生存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素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志敏 王建华 +5 位作者 赵兴华 余永涛 刘志滨 耿果霞 马保华 赵晓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索苦马豆素(SW)对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外周血液中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为SW免疫研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将80只昆白系小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5个试验组按0.05,0.2,0.8,3.2和6.4mg/kg剂量每天灌... 【目的】探索苦马豆素(SW)对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外周血液中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为SW免疫研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将80只昆白系小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5个试验组按0.05,0.2,0.8,3.2和6.4mg/kg剂量每天灌服不同质量浓度的SW生理盐水溶液,连续21d;其他3组均为对照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用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用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结果】在SW剂量为0.2~0.8mg/kg,小鼠脏器(胸腺和脾脏)指数及外周血液中的细胞数均增加;SW单独作用或其协同刀豆蛋白A(ConA)和植物血凝素P(PHA-P)刺激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SW协同脂多糖(LPS)刺激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SW剂量为6.4mg/kg时,小鼠的脏器指数和外周血液中的细胞数均减少;无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受丝裂原刺激与否,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降低。【结论】SW可以通过提高小鼠脏器指数及外周血液中细胞数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SW剂量为6.4mg/kg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提示SW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和双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淋巴细胞 脏器指数 外周血液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HPBL分泌IL-2、TNF、IL-6、IFN-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吉成 盛伟华 +2 位作者 张云 汤建平 李丽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用CMP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24、36、48、72h采样检测的IL-2、TNF、IL-6、IFN-γ效价分别可达13.6±4.3,41.9±2.0,1837.4±464.3,1037.9±2... 用CMP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24、36、48、72h采样检测的IL-2、TNF、IL-6、IFN-γ效价分别可达13.6±4.3,41.9±2.0,1837.4±464.3,1037.9±211.0U/ml,分别比无CMP的细胞培养对照组的效价高0.8,7.4,0.5,10.9倍(P<0.01),说明CMP具有IL-2、TNF、IL-6、IFN-γ的诱生剂功能。由CMP预处理HPBL后经PHA和/或ConA促诱生组的IL-2、TNF、IL-6、IFN-γ效价分别比无CMP的PHA和/或ConA刺激的相应常规诱生组高1.2~2.8,0.5~1.1、0.5~0.8、0.4~0.6倍(P<0.01),尤以CMP+PHA+ConA促诱生细胞因子效果最佳(P<0.01),说明CMP又具有IL-2、TNF、IL-6、IFN-γ促诱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外周血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多糖对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惠玲 苗得园 +1 位作者 龚玉梅 张培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180只1日龄北京白鸡,饲养至21日龄随机分组进行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每组分别添加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多糖成分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剂量为10mg/只,每种成分又分为滴鼻点眼和肌肉注射两种免疫途径。首免和二免后定期采血检测新... 180只1日龄北京白鸡,饲养至21日龄随机分组进行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每组分别添加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多糖成分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剂量为10mg/只,每种成分又分为滴鼻点眼和肌肉注射两种免疫途径。首免和二免后定期采血检测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结果表明:黄芪和岩藻多糖能显著提高新城疫的血凝抑制抗体水平,三种多糖都能显著提高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这三种植物多糖能增强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增强剂 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效价 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艳萍 陈晓禾 +3 位作者 周清华 杨燕 袁淑兰 杨玉琼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80-482,共3页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了 7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癌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对其中 12种化疗药的敏感性有...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了 7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癌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对其中 12种化疗药的敏感性有很好的相关性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化疗敏感性检测对肺癌的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肺肿瘤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G蛋白-cAMP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魏伟 徐星铭 +3 位作者 沈玉先 丁长海 张安平 徐叔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G蛋白cAMP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淋巴细胞增殖法、cAMP放免测定及G蛋白功能分析。结果RA病人PBL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10倍...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G蛋白cAMP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淋巴细胞增殖法、cAMP放免测定及G蛋白功能分析。结果RA病人PBL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10倍左右,MT在1×10-8~1×10-6mol·L-1能明显促进RA病人PBL的增殖反应;RA病人PBL的cAM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MT(1×10-6mol·L-1)可部分使其降低,且MT的这一作用能被百日咳毒素(PT)取消。结论MT可促进RA病人PBL的增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类风湿关节炎 PBL G蛋白 C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占举 郭惠学 +2 位作者 胡军 李富广 杜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15例克罗恩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3例结肠镜检正常者(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15例克罗恩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3例结肠镜检正常者(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并用IL-12刺激,培养12h、24h、48h后,用流式细胞仪测PBMC或LPMCCD69表达情况;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IL-12刺激后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D69。克罗恩病患者的PBMC和LPMCCD69表达水平及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和对照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IL-12能直接刺激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并产生大量促炎症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淋巴细胞 外周血 淋巴细胞 固有层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郭占文 李玉 +2 位作者 拱玉华 马东初 孙慧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报道3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比浊法检测血清中sIL2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百分数;与健康人... 目的:报道3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比浊法检测血清中sIL2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百分数;与健康人做对照。结果:放疗前sIL2R显著增高(P<0.01),IgG及IgM亦增高(P<0.05),B细胞百分数低下(P<0.01),CD3+细胞降低(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放疗后sIL2R含量显著下降(P<0.01),IgG亦降低(P<0.05),B细胞百分数下降(P<0.05),CD3+细胞进一步下降(P<0.05),CD4+/CD8+比值亦降低(P<0.05);IgM和NK细胞放疗前后无变化。临床Ⅳ期者比Ⅱ、Ⅲ期者CD4+/CD8+比值更低(P<0.01)。结论:放射治疗会使宿主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功能 肺肿瘤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壳聚糖浓度培养液对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俊良 史彬林 +5 位作者 闫素梅 金鹿 徐元庆 李倜宇 郭祎玮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为了研究壳聚糖对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影响,试验分离提取断奶仔猪PBLs,在含有0、40、80、160和320ixg/mL壳聚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48h后,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环氧合酶-... 为了研究壳聚糖对断奶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影响,试验分离提取断奶仔猪PBLs,在含有0、40、80、160和320ixg/mL壳聚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48h后,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环氧合酶-2(COX-2)和5-脂氧化酶(5-LOX)的活性及AA、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三烯B4(LTB4)的浓度;测定细胞中cPLA2、COX-2和5-LOX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cPLA2、COX-2和5.L0x的活性及AA、PGE2和LTB4浓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淋巴细胞中的cPLA2、COX-2和5-LOX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壳聚糖添加水平也呈显著的二次剂量依赖关系(P〈0.05)。上述所有指标的最大值出现在壳聚糖的添加水平为80~160μg/mL时,而当壳聚糖的添加水平增加到320μg/mL时其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果提示,在本试验中,适当水平的壳聚糖可以促进断奶仔猪PBLs内AA代谢网络途径中参与炎症或免疫调节的主要介质PGE2和LTB4的产生、关键控制酶cPLA2、COX-2和5-LO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断奶仔猪 外周血淋巴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昕 林琳 +3 位作者 张超英 魏瑾 李青 秦曙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 Lu)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6~7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n=10)和心衰组(HF,n=10)。HF组通过异丙肾上腺素50 mg/kg连续腹腔注射10 d建立心衰模型,1...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 Lu)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6~7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n=10)和心衰组(HF,n=10)。HF组通过异丙肾上腺素50 mg/kg连续腹腔注射10 d建立心衰模型,10 d后行心脏超声判断心衰模型。腹主动脉采血,并于2 h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行彗星实验,测量彗星尾长度比(Tail DNA%),检测短期DNA损伤,获得HF组DNA损伤的基线资料后,分别以5、10、20、50μmol/L Lu处理HF组分离的淋巴细胞,30 min后再行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以50μmol/L Lu培养新鲜外周血24 h行微核分析(micronucleus assay),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测长期的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与Ctrl组相比,HF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短轴缩短率均明显增大,证实心衰造模成功。取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培养并用Lu处理,24 h后,HF组较Ctrl组彗星尾长度增多(P<0.05),经50μmol/L的Lu处理后彗星尾长度明显减少(P<0.05);微核分析检测结果示,HF组较Ctrl组有核细胞微核数目明显增多(P<0.05),其中Lu处理组较HF组减少(P<0.05)。结论 Lu可以明显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衰大鼠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这为Lu应用于治疗心衰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肾上腺素 心衰 外周血淋巴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试验 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水提取物对人免疫细胞及IL-6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梁中琴 盛伟华 +1 位作者 顾振纶 杨吉成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847-849,共3页
目的 :观察灵芝水提取物对人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灵芝水提取物 (GL W )作用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结果 :1.GL W对经植物凝集素 (PHA)活化的和未经PHA活化的人PBL均有促增殖效应 ,... 目的 :观察灵芝水提取物对人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灵芝水提取物 (GL W )作用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结果 :1.GL W对经植物凝集素 (PHA)活化的和未经PHA活化的人PBL均有促增殖效应 ,其中经PHA活化的增殖反应显著 (P <0 .0 5 ) ,细胞周期检测发现其主要促进细胞进入S期 ,表明GL W可促进人PBL的DNA合成。 2 .选择最大促进增殖效应浓度的GL W对经PHA活化的T细胞亚群进行双标记检测 ,结果发现 ,GL W可导致CD4+细胞比例增加 ,表现出免疫促进效应。 3 .GL W对活化的人PBL具有促诱生IL 6作用。结论 :GL W能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水提取物 T细胞亚群 IL-6 中药 体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肉瘤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屠重棋 袁淑兰 +2 位作者 王艳萍 陈晓禾 杨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肉瘤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检测30例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其肿瘤细胞对1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其肿瘤细胞的体外药敏...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肉瘤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检测30例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其肿瘤细胞对1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其肿瘤细胞的体外药敏试验对1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细胞药敏试验对CBP、DDP、EADM、MTX、THP、VM26中度敏感;对ADM、BLM、MMC、VCR低度敏感;对HCPT、DTIC、Vp-16不敏感。结论: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敏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淋巴细胞 骨肉瘤细胞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苯酚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及定量结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乾芬 高树梅 +2 位作者 王晓栋 刘树深 王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2-587,共6页
应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测定了2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72h—lgMN20),并对此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大小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2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都显著地导致了微... 应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测定了2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72h—lgMN20),并对此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大小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2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都显著地导致了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遗传毒性大小与取代官能团及官能团位置存在一定的规律;遗传毒性的大小与分子结构参数溶剂连接性指数(X2SOL)、自由基信息参数(ICR)、零阶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X0A)及修正指数(LOP)之间存在良好的结构-活性相关关系,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r2=0.816,可以用于定量评估其它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遗传毒性 QSAR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引起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机理 被引量:9
18
作者 崔玉芳 高亚兵 +3 位作者 杨红 熊呈琦 夏国伟 王德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经2,4,6和8Gy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与凋亡有关的Bax和Bcl-2蛋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照射后早期(4h~7d),淋巴细... 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经2,4,6和8Gy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与凋亡有关的Bax和Bcl-2蛋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照射后早期(4h~7d),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增加,如2,4,6和8Gy照射后4h,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的2.6,3.8,5.5和10.4倍,显示出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2)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淋巴细胞绝对数急剧降低,如2,4,6和8Gy照射后4h,淋巴细胞的绝对数分别为对照值的82%,63%,47%和22%,与淋巴细胞凋亡呈相反趋势,提示凋亡可能是急性照射后淋巴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3)DNA凝胶电泳显示,6Gy照射后3d,淋巴细胞出现特征性的梯形谱;末端标记法显示,6Gy照射后7d,凋亡率达到峰值,为照前值的16倍,这些结果与May-Grunwald-Giemsa染色所得数据基本符合。(4)照射后Bax和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证实,二者在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上述结果为阐明淋巴细胞辐射损伤与修复的机制,以及急性放射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凋亡 辐射 BAX蛋白 BCL-2蛋白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TNF-ɑ/IFN-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淑娅 蒋能刚 +2 位作者 曾婷婷 粟军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89-691,共3页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治疗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免疫系统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瑞东 刘怡 +4 位作者 张永红 石慧文 谢静 胡亚美 吴敏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69-673,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在化疗结束后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了解化疗后免疫系统的恢复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例ALL治疗后停药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其中64例患儿血清IgA、Ig...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在化疗结束后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了解化疗后免疫系统的恢复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例ALL治疗后停药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其中64例患儿血清IgA、IgG、IgM的浓度。结果CD3^+HLA^-DR^+细胞、CD4^+CD45RO^-CD45RA^-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8^+CD28^-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12~24个月、24~48个月组均高于对照组,CD3^+CD8^-CD4^+、CD4^+CD29^-、CD4^+CD45RO^-CD45RA^+细胞的百分率、CD4/CD8比值、CD45RA/CD45RO比值在停药各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CD19^+CD5^+细胞的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12~24个月组高于对照组,IgG浓度停药0~12个月低于参考值(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患儿的免疫系统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NK细胞在停药时即正常。B细胞在停药2年后已经基本恢复,T淋巴细胞的恢复最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系统 化疗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