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ature,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HU Yu ZHANG Ting-shan +1 位作者 LIAO Ming-guang ZHU Hai-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375-3387,共13页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 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the Ⅰ oil group in member 2 of Zhujiang formation(ZJ2I oil formation), western Pearl...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 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the Ⅰ oil group in member 2 of Zhujiang formation(ZJ2I oil formation),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 in the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y using data such as cores, thin sections, X-ray diffraction of whole-rock, and calcite cement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The lithology of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terrigenous clastic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a small amount of fine-grained calcareous sandstone. On this basis, two genetic models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are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evaporation seawater genetic model and shallow burial meteoric water genetic model.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of the evaporation seawater genetic model developed in the foreshore subfacies, mainly at the top of the 1-1 strata and 1-3 strata.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of the shallow burial meteoric water genetic model developed in the backshore subfacies, primarily in the 1-2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marine strata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 genet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与潜力区带预测
2
作者 倪春华 杨俊 +8 位作者 王彦青 宋在超 蒋天赐 黄炳祺 阎泽昊 邢泽正 朱珍君 李琦 陈贺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6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在勘探理论突破的指导下,重新评估盆地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明确油气勘探潜力区带至关重要。通过综合分析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沉积耦合作用、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条件评价、油气运移特征,开展了盆地不同区带的油气地质成功概率评估,并计算了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珠江口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拗陷期及构造活化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陆相沉积、海陆过渡相沉积及浅海相沉积充填特征,控制了古近系两套主要烃源岩及陆、海相两套储层。浅水区的陆丰、惠州、文昌凹陷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含油气概率超过20%,地质风险较低,划分为Ⅰ类有利区带。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38亿吨,其中石油占71%,天然气占29%。基于区带评价和勘探实例,未来应重点加强深层古潜山、古近系及深水油气藏的勘探,特别是在恩平、开平、白云凹陷寻找低角度拆离型油气藏,文昌、阳江凹陷寻找深层走滑断裂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白云、荔湾凹陷寻找深水油气藏。这些凹陷有望成为珠江口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带含油气概率 有利区带评价 油气地质 勘探进展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3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4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可压裂性分析——以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丁琳 傅筱涵 +6 位作者 李晓艳 李小平 靳子濠 王宇辰 吴琼玲 杨佳颖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产储层,通过划分主要成岩相类型、开展地层温压条件约束的岩石脆性验证实验等手段,明确了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压裂性,预估出压裂后储层增产效果,并提出各类储层下一步开发指导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可划分为中弱压实-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Ⅰ类)、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解成岩相(Ⅱ类)、中强压实-弱胶结-强溶解(Ⅲ类)、中等压实-凝灰质高岭石(磷灰石)化-中等溶解成岩相(Ⅳ类)、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致密成岩相(Ⅴ类)5类成岩相。(2)Ⅰ类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较好,自然产能高,无需压裂;Ⅱ类、Ⅲ类成岩相储层中—大孔多,压裂后能够被裂缝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优先压裂;Ⅳ类成岩相储层压裂造缝仅可以连通其周围的少部分微孔隙,大部分微孔隙并未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一般,可作为试点区域;Ⅴ类成岩相储层质量差,压裂意义不大,不建议动用。通过成岩相与岩石可压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增产效果明显的储层类型,对低渗油气层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渗储层 成岩相 地层温压 可压裂性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甜点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军 张丽丽 +2 位作者 孙辉 远光辉 赵晓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5,共17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合构造背景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地层压力特征等明确了甜点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至恩平组储层以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占主导,并夹少量细砂岩和泥质砂岩。岩石成分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局部原生孔隙保留,部分储层微裂缝发育。储层整体经历了中—强压实作用,发育多期自生石英、碳酸盐矿物和黏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蚀为主。中深层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流体超压和构造裂缝的综合控制,沉积作用形成的净砂岩为中深层储层发育提供基础,长期开放-半开放体系中溶蚀作用形成了增孔型次生孔隙,中晚期流体超压有效保存孔隙,微裂缝一定程度改善储层渗透性。不同温度带中,甜点储层成因存在差异:相对低温带以原生孔隙为主,中等压实作用有利于孔隙保存,大气淡水淋滤和有机酸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相对中温带原生和次生孔隙共存,压实与半开放体系有机酸溶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相对高温带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强烈压实削弱孔隙度,但超压和微裂缝对孔隙保存与渗透性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可在致密背景下形成甜点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甜点 主控因素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下—中中新统古海滩脊三维沉积结构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书勤 卓海腾 +7 位作者 冯进 李智高 苏明 王英民 雷亚平 林智轩 林理娥 魏慧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3,共15页
【目的】三角洲—浅海陆架区常见各类型条带状砂体,其形态、规模和时空展布等是水动力过程、沉积物供给和周缘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但其结构、成因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方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目的】三角洲—浅海陆架区常见各类型条带状砂体,其形态、规模和时空展布等是水动力过程、沉积物供给和周缘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但其结构、成因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方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为例,基于井震资料建立了下—中中新统韩江组和珠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结合全三维解释、频谱分解、属性融合等手段开展了精细的地震沉积学分析。【结果】在多个层序内识别出位于强制海退体系域的强振幅条带砂体,其在地震剖面上多呈脊状,并具有头部强振幅反射、中部叠瓦状高角度前积和尾部弱振幅反射等地震相结构;平面上沿北东—南西向变宽,可见密集排列的条纹状内部结构;岩心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序列,可见波浪侵蚀面;测井可见底突变箱状响应。【结论】综上,这些条带砂体被识别为古海滩脊沉积,其发育演化主要受强制海退过程和稳定高沉积物供给的共同作用。古海滩脊形成演变可能受控于区域的南西向古水流场,影响古珠江三角洲的南西向古水流场可能在距今大约21 Ma前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古海滩脊 强制海退 南西向古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周缘凸起成因差异及意义
8
作者 官伟 刘池洋 +8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宋立军 梁超 李鑫 张丽丽 李洪博 吴哲 马云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8-1553,共16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本文解析白云凹陷周缘凸起结构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现凸起成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为三类:中生代断层主控的番禺低隆起;中新生代断层共同控制的云开低凸起;新生代伸展断层主控的云东低凸起。研究认为凸起结构的多样性与中新生代断层相互作用程度及类型有关,中生代先存断层决定了基底结构的复杂性,而新生代差异伸展作用下,对先存断层的继承和改造作用决定了凸起结构的多样性,晚期的岩浆和断层改造进一步丰富凸起类型。基于此,探讨了各区潜山储层的发育条件,认为风化作用、断层作用和岩浆作用相关的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且平面分布具有规律性。将凸起成因差异作为研究目标,不仅可以探讨白云凹陷先存断层与晚期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为潜山成山-成储及有利区评价提供构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凸起成因 先存断层 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形成演化及构造分区作用
9
作者 秦阳 刘池洋 +5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李洪博 梁超 吴哲 杨丽华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43,共22页
云开低凸起位处两个富烃凹陷之间,油气勘探前景好,且其在理解珠江口盆地东、西部差异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深度域3D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生长地层特征、构造演化剖面和沉降史模拟结果,重点论述了低凸起的地质结构构造、断裂特... 云开低凸起位处两个富烃凹陷之间,油气勘探前景好,且其在理解珠江口盆地东、西部差异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深度域3D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生长地层特征、构造演化剖面和沉降史模拟结果,重点论述了低凸起的地质结构构造、断裂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了构造演化动力环境及其构造分区作用。云开低凸起由北至南可分为3段,各地段结构形态不同,不同地段间及其与洼陷间多以断裂接触。生长地层特征分析及低凸起与两侧洼陷的隆-降响应特性模拟结果揭示云开低凸起不同部位的隆升速率存在时空差异。新生代裂陷期与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有别,且由早至晚断裂走向发生顺时针旋转。基底内幕可识别出具有挤压或压扭性质的两期晚中生代断裂体系,其对新生代断裂具有明显制约作用。整体上,低凸起晚中生代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NW向和晚白垩世早—中期近SN向的两期挤压变形。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的快速隆升、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的缓慢隆升和中新世至今的整体沉积-沉降深埋3个主要形成阶段。综合分析认为,云开低凸起作为两侧凹陷间的构造转换带,在位置上与NW向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南段深浅叠置,调节凹陷差异构造变形及盆地差异演化。云开低凸起所在的NW向构造转换带具有重要的深部动力学背景,该特性造成盆地新生代NE向优势构造的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构造分区 云开低凸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热解和孢粉相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10
作者 高阳东 汪旭东 +5 位作者 朱晓军 向绪洪 曾翔 陈聪 陈玥 蔡进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7,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但其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导致油气资源潜力分布规律尚不清楚。为此,利用白云凹陷始新统钻井烃源岩的热解、孢粉相等测试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了区内始新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但其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导致油气资源潜力分布规律尚不清楚。为此,利用白云凹陷始新统钻井烃源岩的热解、孢粉相等测试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了区内始新统恩平组和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最后明确了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烃源岩包括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种类型,整体属于一般—好烃源岩级别,有机质组成以结构有机质为主(主要为煤质,其次为木质和壳质),含一定量的孢型有机质和无定形有机质,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Ⅲ型。②恩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高,生烃潜力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Ⅲ型,发育孢质、无定形及壳质有机质;文昌组烃源岩TOC低,生烃潜力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无定形有机质相对丰富。③区域上,烃源岩TOC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西洼及主洼北部含碳质泥岩和煤,泥岩TOC平均值为1.40%,最高可达5.72%,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为Ⅲ型,以结构有机质为主,藻类欠发育;凹陷向东和向南,烃源岩主要为泥岩,TOC平均值为1.31%,有机质类型渐变为Ⅱ型,孢质有机质和无定形有机质相对丰富,发育藻类。结论认为:①白云凹陷不同层段、不同区域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多源性,有机质丰度及其生烃潜力特征差异大;凹陷东洼、主洼北部和东部烃源岩品质较好,主洼东部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生油潜力。②西洼恩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煤质、木质和壳质含量高,具有较强的生气潜力;主洼南部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较强的油气兼生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始新统 烃源岩 热解 孢粉相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11
作者 伍炼华 熊连桥 +5 位作者 赵仲祥 陈莹 何幼斌 刘圣乾 白志钊 严宇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1,共14页
南海北部盆地多个边缘洼陷已被证实为富烃洼陷,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不明制约其高效开发。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惠北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文昌组、恩平组)为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特征... 南海北部盆地多个边缘洼陷已被证实为富烃洼陷,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不明制约其高效开发。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惠北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文昌组、恩平组)为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惠北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储层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西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东部地区以低孔-中孔、超低-低渗透储层为主,西部地区为低孔、超低-低渗透储层。受断裂和源-汇系统时空演化的多变性影响,储层原始母质、储层成熟度及成岩作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近源搬运,沉积物富含长英质矿物,后期烃源岩生烃排酸与断裂系统耦合促使大规模溶蚀作用发生,发育次生溶孔;西部地区转换带输砂能力强,刚性矿物高,有效减缓压实作用,利于原生孔保留。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建立了“原生孔型”和“溶蚀孔型”2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储层特征 储层控制因素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不同岩性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2
作者 陈玥 朱晓军 +3 位作者 张丽丽 向绪洪 曾翔 朱伟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5-846,共12页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深水区白云凹陷发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烃源岩。现有研究缺乏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准确评估不同岩性烃源岩生烃潜力差异及区域资源潜力。为厘清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的岩性特征及生烃潜力,综合运用岩石薄片鉴定...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深水区白云凹陷发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烃源岩。现有研究缺乏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准确评估不同岩性烃源岩生烃潜力差异及区域资源潜力。为厘清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的岩性特征及生烃潜力,综合运用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孢粉相识别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岩性划分、有机质组成解析和生烃潜力评估。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矿物成分和有机质组成差异大,沉积构造多样。按照总有机碳含量和矿物成分特征,凹陷内烃源岩可分为富砂泥岩、含砂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不同岩性烃源岩特征差异大:含砂泥岩主要为块状构造,有机质丰度较高,以煤质有机质为主,含有一定量的无定形有机质,为偏腐泥型烃源岩,生烃潜力相对较大,倾向于生油;富砂泥岩主要为含碎屑块状构造,有机质丰度较低,以煤质和孢质为主,为偏腐殖型烃源岩,生烃潜力相对小于含砂泥岩,倾向于生气;碳质泥岩和煤分别以断续纹层状和纹层状构造为主,二者有机质丰度高,以煤质、木质和壳质有机质为主,为偏腐殖型烃源岩,倾向于生气。富砂泥岩主要分布于始新统恩平组和文昌组沉积期的凹陷东部和南部,含砂泥岩主要分布于恩平组和文昌组沉积期的凹陷东部,碳质泥岩和煤主要分布于下文昌组和恩平组沉积期的凹陷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岩性划分 有机质 生烃潜力 始新统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的陆架砂体地震沉积学表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主力砂体为例
13
作者 葛家旺 陈聪 +5 位作者 刘培 赵晓明 易震 甄艳 张安 唐小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5,共16页
浅海陆架砂体具备优越的岩性圈闭条件,但因其储层厚度薄(小于1/8地震波长)、横向变化快且岩性复杂,导致砂体预测存在显著多解性。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三段(SB1—SB2)主力产层ZJ3A和ZJ3B陆架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 浅海陆架砂体具备优越的岩性圈闭条件,但因其储层厚度薄(小于1/8地震波长)、横向变化快且岩性复杂,导致砂体预测存在显著多解性。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三段(SB1—SB2)主力产层ZJ3A和ZJ3B陆架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建立岩性定量解释标准,并优选出敏感地震属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多个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多属性拟合训练,建立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地震沉积学表征方法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森林算法地震多属性拟合的ZJ3A砂体预测效果最优,多发育南宽北窄的不对称状地貌单元,陆架砂体最长达17.15km,平均面积为11.23km^(2);ZJ3B砂体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多发育南北近似等宽的对称状地貌单元,且砂体规模小,平均面积6.21km^(2)。②ZJ3A和ZJ3B两套砂体地震形貌分别指示了单向流动的沿岸流和双向流动的潮汐动力改造效应,综合反映了海平面升降期间沿岸流-潮汐水动力差异响应机制。③多种人工智能算法拟合及优选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提升了地震砂体预测准确度,定量化的地震地貌单元表征可揭示研究区沉积水动力学特征,可为后续岩性圈闭的目标优选提供良好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算法 地震沉积学 陆架砂体 珠江组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珠江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与天然气勘探前景
14
作者 刘军 柳保军 +4 位作者 谢世文 郑金云 龚承林 张应鳞 戈道瑶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底辟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与底辟构造带相关的岩性圈闭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之一。三维地震资料显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育大量底辟构造,且已有钻井揭示中央底辟带周缘油气显示丰富,是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底辟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与底辟构造带相关的岩性圈闭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之一。三维地震资料显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育大量底辟构造,且已有钻井揭示中央底辟带周缘油气显示丰富,是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为了深入认识白云凹陷底辟带圈闭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以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及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岩性圈闭的地质成因、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圈闭发育条件及油气成藏模式,最后结合目前的油气勘探认识,指出了下一步岩性圈闭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形成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发育3期岩隆建造,岩性序列表现为火山岩和生屑石灰岩的岩性组合,具有多阶段不同性质底辟叠加发育特征;②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岩隆体的上拱,导致珠江组强制海退—低位期,盆内中央底辟带四周发育深水扇沉积体,砂体向岩隆体方向形成侧向尖灭,加之海侵期沉积的上覆泥岩形成顶封,使得中央底辟带四周发育重力流岩性圈闭;③成藏期中央底辟带存在生烃成因的超压,底辟带及晚期活动断裂与油气烃源岩沟通,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④深部超压流体沿着火山周缘微小断层向上涌流形成气烟囱,并在周缘岩性圈闭聚集成藏。结论认为,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四周深水扇形成的岩性圈闭、生烃超压、通源活动断裂、流体底辟等因素耦合形成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是天然气有利成藏区带,指出岩性圈闭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深水重力流 珠江组岩性圈闭 底辟 源—汇 陆坡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主干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
15
作者 许泽嘉 陈晓越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析各站点的氨氮、溶解氧、总磷及化学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整体水质较差,多数站点水质长期为劣Ⅴ类;(2)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期优于枯水期;(3)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参数影响有所不同,500 m、1000 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解释率较高;(4)土地利用与水质参数相关性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与NH_(3)-N、TP、COD显著正相关,林地与DO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林地对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控制生产与生活污染物排放,并合理保护林地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土地利用 水质参数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裴健翔 金秋月 +1 位作者 范代军 雷明珠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9,共14页
基于岩矿学、测井、地震、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西南部边缘凹陷顺德北凹始新统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的古环境、古气候条件精细研究和烃源岩模式构建。研究表明:①文昌组二段发育厚层优质湖相烃源岩,纵向非均质强... 基于岩矿学、测井、地震、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西南部边缘凹陷顺德北凹始新统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的古环境、古气候条件精细研究和烃源岩模式构建。研究表明:①文昌组二段发育厚层优质湖相烃源岩,纵向非均质强,平均总有机碳含量(TOC)为4.9%,从下到上可划分为3个地层单元:Ⅰ单元发育Ⅰ型有机质为主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生物贡献,TOC值平均为5.9%;Ⅱ单元发育Ⅱ_(2)型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以陆源输入为主的混源成因,TOC值平均为2.2%;Ⅲ单元发育Ⅱ_(1)型有机质为主的好—优质烃源岩,以湖泊生物贡献为主,部分为陆源有机质,TOC值平均为4.9%。②始新世强断陷期快速沉降、有限物源供给背景下,暖湿气候-火山活动-深水还原条件协同控制了顺德北凹文二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Ⅰ单元沉积期,暖湿气候及火山活动促进了以粒面球藻为主的湖泊藻类勃发,初始生产力高,同时深水还原条件为有机质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赋存;Ⅱ单元沉积期为暖—凉过渡、半干旱古气候,湖泊藻类数量降低,初始生产力降低,同时陆源输入增加、浅水弱氧化的水体条件使有机质被稀释、分解,烃源岩品质下降;Ⅲ单元沉积期为凉湿的古气候条件,盘星藻和葡萄藻类开始生长,生产力再提升,同时在半深水的还原环境保存条件下,形成了稍次于Ⅰ单元的优质烃源岩。研究结果明确了顺德凹陷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差异成因及发育模式,对边缘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及有利勘探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顺德凹陷 顺德北凹 边缘凹陷 古近系始新统文昌组 古气候 古环境 烃源岩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趋势分析方法的珠江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霞雨 贾文豪 +5 位作者 王森 冯仲恺 秦友伟 张康 刘夏 李家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9,共18页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对珠江流域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值类的变化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说明珠江流域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从不同子流域来看,西江、东江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2)从不同季节来看,珠江流域春、秋季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夏、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季高值类及秋季所有类型降水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夏季高值类及冬季低中值类降水呈现超过5%的上升趋势;春、秋、冬三季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而夏季则相反。(3)径流系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值类下降最为明显,经初步分析径流系数的降低与流域蒸散发增加、植被覆盖率变化以及水工程调蓄有关。(4)创新趋势分析法和传统Mann-Kendall方法在趋势类型上的一致率为70%,显著性的一致率为22%。【结论】珠江流域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上看,珠江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径流系数显著下降;从空间上看,西江、东江降水径流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创新趋势分析法相较于Mann-Kendall法在趋势显著性检验方面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降水径流 径流系数 时空变化特征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边水驱砂岩油田合理油水井数比计算方法
18
作者 陈肖 缪云 +3 位作者 李伟 谢明英 施浩 王伟峰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基于物质平衡和极值原理,推导考虑边水能量影响下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与合理地层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A油藏开发实践,对边水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计算不同含水率... 基于物质平衡和极值原理,推导考虑边水能量影响下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与合理地层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A油藏开发实践,对边水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计算不同含水率阶段的合理油水井数比时,相较于传统计算方法,考虑边水能量影响的计算结果更接近矿场实践。②合理油水井数比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边水水侵系数对其影响最为显著,且水侵系数越大,不考虑水侵因素方法的计算误差越大。③为达到高产液量和天然能量高利用率,通过计算得到珠江口盆地A油藏现阶段合理油水井数比为1.97,该条件下,日注水量为18878 m^(3),天然水侵量为1693 m^(3)/d,地层压力为21.27 MPa,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驱油藏 物质平衡 合理油水井数比 合理地层压力 注采比 水侵系数 数值模拟 新近系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源−汇体系重构与控砂机制研究:以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文一段为例
19
作者 陈岳 张建新 +3 位作者 王力 徐守立 朱沛苑 张道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287,共15页
陆相断陷湖盆由于受构造、气候、水深等复杂因素控制,其源−汇体系定量重构及控砂、沉积过程恢复成为了制约进一步开展沉积研究的难题。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凹陷文昌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物源区岩性与地貌恢复、搬运古沟谷刻画、断层... 陆相断陷湖盆由于受构造、气候、水深等复杂因素控制,其源−汇体系定量重构及控砂、沉积过程恢复成为了制约进一步开展沉积研究的难题。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凹陷文昌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物源区岩性与地貌恢复、搬运古沟谷刻画、断层边界样式的识别及沉积体类型、规模的厘定等研究对源−汇体系关键要素进行定量描述,并探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一段沉积期盆内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其物源区基岩类型主要为岩浆岩与沉积岩,发育7个物源体系,存在4种源−汇体系控砂机制,共识别出37条古沟谷,陡坡带沉积砂体与集水高差、汇水面积、沟谷横截面积参数最密切,缓坡带则与汇水面积、沟谷长度、沟谷横截面积相关性最强。本研究可为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体系描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源−汇体系 定量化分析 控砂机制 文昌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26洼文昌组超压发育条件及演化特征
20
作者 杨兴业 龙祖烈 +3 位作者 张小龙 熊万林 王文勇 何莹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38,共7页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演化是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26洼是珠江口盆地的典型富生烃洼陷,为揭示该洼陷超压成因及演化特征,通过实测压力、测井响应特征、流体包裹体热动力模拟、盆地模拟技术,探究地层压力分布、超压成因,并对...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演化是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26洼是珠江口盆地的典型富生烃洼陷,为揭示该洼陷超压成因及演化特征,通过实测压力、测井响应特征、流体包裹体热动力模拟、盆地模拟技术,探究地层压力分布、超压成因,并对压力演化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惠州26洼现今超压主要发育于文昌组,超压层段测井响应特征指示超压成因以生烃增压为主;文昌组在16 Ma左右开始发育超压,10 Ma至今地层压力快速增加,现今压力系数为1.4~1.8。超压的形成和演化为深层致密油气成藏和浅层高效长距离运移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超压 超压成因 油气运移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