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粒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效果评价
1
作者 朱怡萱 谷鹏飞 +5 位作者 赵奇 徐盼盼 范迎赛 包永占 王霄 史万玉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31-4041,共11页
本研究利用PLGA包封了免疫刺激效果强和生物安全性良好的丹参多糖和Mn^(2+),评价了该体系作为灭活PCV2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佐剂递送系统(SM-PLGA),将SM-PLGA与PCV2抗... 本研究利用PLGA包封了免疫刺激效果强和生物安全性良好的丹参多糖和Mn^(2+),评价了该体系作为灭活PCV2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佐剂递送系统(SM-PLGA),将SM-PLGA与PCV2抗原混合,对小鼠左右大腿皮下分别注射100μL进行初免,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PCV2组、Alhydrogel(Algel)-PCV2组、丹参多糖-PLGA组、SM组、丹参多糖组和PLGA组,免疫后的第14天对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初免后的第5天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腘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DCs的活化情况。在初免后的第21、28、35、42天收集小鼠血清,对PCV2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佐剂对PCV2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在初免后的第21、28天采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对CD4^(+)T细胞、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活化情况进行测定,并对第28天细胞上清中IFN-β、IFN-γ、IL-6进行测定。最后,在初免后的第35天采集小鼠淋巴结,测定生发中心B细胞的活化情况。通过上述不同时段的测定结果,评价SM-PLGA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由结果可知SM-PLGA在初免后的第5天可以极显著促进淋巴结DCs的活化,在初免后第21~42天可以持续刺激PCV2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型的分泌。在初免后第21天SM-PLGA可显著促进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8^(+)T细胞中CTL应答,并在初免后第28和35天仍对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同时极显著促进相关细胞因子IFN-β、IFN-γ、IL-6的分泌。结果表明SM-PLGA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可以诱导强效的Th1/Th2免疫应答,为PCV2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糖 Mn^(2+) PLGA 佐剂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结合Mn^(2+)的构象分析
2
作者 于莹莹 冯姗姗 +3 位作者 肖雯雯 陈婷 张云龙 陆昌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似,推测Mn^(2+)结合位点可能也位于L1、L3环。然而,目前大肠杆菌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的研究集中在静态解析上,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结合Mn^(2+)产生的构象变化尚不明确。通过运用SHAPE化学探测法对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在不同pH(pH 6.0、7.0和8.0)条件下与Mn^(2+)结合前后的构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Mn^(2+)结合位点位于L1和L3环处,并且在改变pH后,yybP核糖开关与Mn^(2+)仍能结合;此外,在pH 8.0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的P1、P2整体核酸骨架折叠成紧凑的双螺旋结构。综上结果表明,yybP核糖开关在碱性条件下与Mn^(2+)结合后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推测其有利于yybP核糖开关下游alx基因的调节,为后续研究该核糖开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ybP核糖开关 适体域 SHAPE化学探测法 Mn^(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a^(+)比例的调控对双钙钛矿Cs_(2)NaBiCl_(6)∶Mn^(2+)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4
作者 于麒麟 徐怡菲 +3 位作者 张彭军 郝树伟 朱崇强 杨春晖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Cs_(2)NaBiCl_(6)∶Mn^(2+)与Cs_(2)Na_(1-x)K_(x)BiCl_(6)∶Mn^(2+)荧光粉,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s_(2)NaBiCl_(6)∶Mn^(2+)体系表现出以[BiCl_(6)...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Cs_(2)NaBiCl_(6)∶Mn^(2+)与Cs_(2)Na_(1-x)K_(x)BiCl_(6)∶Mn^(2+)荧光粉,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s_(2)NaBiCl_(6)∶Mn^(2+)体系表现出以[BiCl_(6)]^(3-)八面体为中心的局域激发吸收近紫外光,随着Mn^(2+)掺杂浓度的增加,[BiCl_(6)]^(3-)向Mn^(2+)发生能量转移,从而促进了Mn^(2+)的d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并产生橙黄色发光。进一步引入K^(+)后,Cs_(2)NaBiCl_(6)∶Mn^(2+)发光强度和颜色纯度得到提升。实验证实K^(+)的引入有效调谐了Cs_(2)NaBiCl_(6)∶Mn^(2+)的态密度组成,促进了[BiCl_(6)]^(3-)的^(1)S_(0)→^(3)P_(1,2)电子跃迁,增强了Cs_(2)NaBiCl_(6)∶Mn^(2+)的发光强度,并利用CIE软件计算得到其色纯度为93.58%。最终结果表明,Cs_(2)Na_(1-x)K_(x)BiCl_(6)∶Mn^(2+)具有较强的橙黄色发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NaBiCl_(6) Mn^(2+) 双钙钛矿 掺杂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Mn^(2+)活化亚硫酸盐降解盐酸土霉素的机理研究
5
作者 贾艳萍 阴东旭 +2 位作者 徐静仪 张海丰 张兰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658,共12页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原电势低,活化亚硫酸盐效果较差。本研究采用Fe^(2+)/Mn^(2+)共活化Na_(2)SO_(3)降解水中的盐酸土霉素,考察药剂用量、pH、溶解氧、氯离子、碳酸根及腐殖酸对Fe^(2+)/Mn^(2+)/Na_(2)SO_(3)体系降解盐酸土霉素的影响;通过焦磷酸盐实验、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PR实验分析Fe^(2+)/Mn^(2+)/Na_(2)SO_(3)体系中的活性物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识别盐酸土霉素的官能团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的变化,推断盐酸土霉素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当Fe^(2+)/Mn^(2+)/Na_(2)SO_(3)浓度比为1∶4∶20(浓度分别为0.1、0.4和2 mmol/L)时,在反应45 min、pH为9.0条件下,盐酸土霉素的去除率和矿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4%和49%。随着溶解氧从9 mg/L下降至1.89 mg/L,盐酸土霉素去除率从94%下降至17%;氯离子、腐殖酸和碳酸根均对盐酸土霉素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Mn(Ⅲ)和SO_(4)·^(-)是降解盐酸土霉素的主要活性氧化剂,盐酸土霉素的降解经过电子转移、开环与酰基化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Mn^(2+)/Na_(2)SO_(3)体系 盐酸土霉素 活化 自由基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的优化制备及其对Mn^(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聂家璇 张卫民 +1 位作者 卢琪愿 彭惠靖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使用共沉淀法,在不同pH、Ca/P摩尔比、陈化时间条件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并根据其对Mn^(2+)的吸附性能获得制备HAP的优化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优化制备的HAP在溶液pH、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Mn^(2+)初始浓度的影响下对... 使用共沉淀法,在不同pH、Ca/P摩尔比、陈化时间条件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并根据其对Mn^(2+)的吸附性能获得制备HAP的优化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优化制备的HAP在溶液pH、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Mn^(2+)初始浓度的影响下对Mn^(2+)的吸附性能,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HAP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10、摩尔比Ca/P=1.67、陈化时间24 h。当锰初始浓度5 mg/L、pH=7、HAP投加量1 g/L、反应时间360 min时,HAP对Mn^(2+)的吸附效果最好,其吸附量与去除率分别为4.97 mg/g和98.4%。HAP对Mn^(2+)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多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Mn^(2+) 优化制备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Z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Mn^(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容智尔 张卫民 +1 位作者 卢琪愿 彭惠靖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制备3%NaCl改性沸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NaZH),采用摇瓶试验研究pH、材料投加量、Mn^(2+)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NaZH吸附Mn^(2+)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此外,应用SEM-EDS、BET、FTIR和XPS... 制备3%NaCl改性沸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NaZH),采用摇瓶试验研究pH、材料投加量、Mn^(2+)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NaZH吸附Mn^(2+)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此外,应用SEM-EDS、BET、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进一步探究NaZH的材料性质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n^(2+)溶液pH=7、初始浓度5 mg/L、NaZH投加量2 g/L和反应时间240 min为最佳吸附条件,此时Mn^(2+)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9.25%和2.58 mg/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多层化学吸附。表征结果显示,NaZH是羟基磷灰石包裹在沸石表面的复合材料,粗糙多孔,官能团丰富。NaZH主要以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三种形式吸附M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ZH复合材料 Mn^(2+) 吸附性能 可渗透反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对YAG∶Ce^(3+)荧光陶瓷发光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喻彬 孙炳恒 +7 位作者 付秀梅 周世斌 郝好莹 沈方樑 范金太 姜本学 张龙 孙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2-771,共10页
过渡族金属Mn^(2+)掺杂的石榴石荧光陶瓷被认为是实现高显色激光照明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n^(2+)在不同配位环境下离子半径的多样性,Mn^(2+)掺杂石榴石陶瓷体系设计方案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得到不同浓度Mn^(2+)掺杂的... 过渡族金属Mn^(2+)掺杂的石榴石荧光陶瓷被认为是实现高显色激光照明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n^(2+)在不同配位环境下离子半径的多样性,Mn^(2+)掺杂石榴石陶瓷体系设计方案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得到不同浓度Mn^(2+)掺杂的YAG∶Ce^(3+)荧光陶瓷,并将Mn^(2+)分别设计进入八面体(OC)和十二面体(DO)格位。通过表征样品物相和显微结构、光致发光、荧光寿命、量子效率等,并通过LD激光器激发对荧光陶瓷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电荷与体积补偿剂SiO_(2)的前提下,相比Mn^(2+)进入十二面体格位,Mn^(2+)进入八面体后石榴石的晶体结构更加稳定。因此,当Mn^(2+)的浓度控制在0.5%^(6)%(at)范围内,OC系列样品的量子效率高于DO系列样品。此外,OC系列样品的PL谱中位于588 nm和725 nm处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Mn^(2+)占据八面体和十二面体格位的^(4)T_(1)→^(6)A_(1)电子跃迁,而DO系列样品中位于572 nm处的发射峰则源于Mn^(2+)占据扭曲的十二面体格位产生的电子跃迁。得益于Ce^(3+)→Mn^(2+)间高效的能量传递,将浓度为6%(at)的Mn^(2+)设计进入YAG∶Ce^(3+)中八面体格位制得荧光陶瓷,封装得到的激光白光光源的显色指数为70.8,相对色温为5117 K。本文对于Mn^(2+)掺杂的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开发研究是有力补充,也为提升YAG∶Ce^(3+)荧光陶瓷光谱中的红光成分,进而提高医疗、显示等领域的激光光源的显色性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陶瓷 Ce^(3+)掺杂 Mn^(2+)掺杂 格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促进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
9
作者 单馨 黄东慧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膜定量分析、蒽酮-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SEM)观察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定殖情况、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添加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显著提高了LZP02菌株的成膜能力和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发现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提高了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的定殖能力,随着Mn^(2+)浓度的增加,DEGs数量显著增多,其主要富集在芽孢形成、毒素代谢途径和双组分系统中。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发现skf操纵子中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中LZP02菌体存在损伤。4 mmol/L Mn^(2+)处理组双组分系统中KinE和Spo0A基因均显著上调。【结论】Mn^(2+)通过“嗜食同类”和双组分系统中KinE基因激活Spo0A~P提高了菌株LZP02的成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 生物膜 M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准二维钙钛矿的制备及发光性能调控
10
作者 朱珂欣 李靖 +1 位作者 陈旖勃 庞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7-1655,共9页
准二维(Q-2D)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兼具二维(2D)钙钛矿的高稳定性和三维(3D)钙钛矿的高光吸收效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Q-2D卤化铅钙钛矿发光效率通常较低且具有铅毒性。本文使用简单的室温反溶剂法制备了Mn^(2+)掺杂Q-2D卤化铅钙钛... 准二维(Q-2D)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兼具二维(2D)钙钛矿的高稳定性和三维(3D)钙钛矿的高光吸收效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Q-2D卤化铅钙钛矿发光效率通常较低且具有铅毒性。本文使用简单的室温反溶剂法制备了Mn^(2+)掺杂Q-2D卤化铅钙钛矿材料PEA2MAPb2Br7∶Mn(PEA:苯乙胺;MA:甲胺)。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Mn^(2+)掺杂Q-2D钙钛矿呈现明亮的橙色发射。发光光谱展现了弱的激子发光峰和位于610 nm的强橙色发射光,归属于Mn^(2+)的特征发射峰。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从Mn^(2+)掺杂前的1.49%提高到50.25%,提高的原因是Mn^(2+)掺杂抑制了3D钙钛矿的生长,从而提高了2D相比例;由于2D结构具有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导致电子态和空穴态的能级密度增加,从而有效提高了宿主和Mn^(2+)之间的能量传输效率。本工作探索了离子掺杂调控Q-2D物相结构及能量传递策略,为波长可调、高发光效率的卤化物钙钛矿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二维钙钛矿 Mn^(2+)掺杂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Cs_(3)Cu_(2)I_(5)微晶的温和、快速溶液法合成
11
作者 严鑫鑫 胡扬香 +2 位作者 万凝 庞起 陈旖勃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2,共8页
在铜基金属卤化物Cs_(3)Cu_(2)I_(5)中掺杂Mn^(2+)是拓宽发光范围的重要途径,但是已报道的掺杂方法大多需要高温、惰性气氛、较长时间和专用设备等。本工作将CsI固体粉末直接投加至CuI和MnCl_(2)的氢碘酸溶液中,在较低温度(60℃)、空气... 在铜基金属卤化物Cs_(3)Cu_(2)I_(5)中掺杂Mn^(2+)是拓宽发光范围的重要途径,但是已报道的掺杂方法大多需要高温、惰性气氛、较长时间和专用设备等。本工作将CsI固体粉末直接投加至CuI和MnCl_(2)的氢碘酸溶液中,在较低温度(60℃)、空气条件下快速(3 min)合成Mn^(2+)掺杂Cs_(3)Cu_(2)I_(5)微晶,并测试了其结构和发光性能。通过系列对比实验,提出一种由反应物溶解度控制的“缓释生长-掺杂”机制,证实CsI固体粉末在高浓度氢碘酸中的缓慢溶解能够降低Cs_(3)Cu_(2)I_(5)晶体的生长速率,为Mn^(2+)的低温、可控掺杂提供有利的动力学条件。该方法为全无机金属卤化物体系的掺杂发光和掺杂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缓释生长-掺杂 Cs_(3)Cu_(2)I_(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Improvement of CaAlSiN_(3) Phosphors Doped with Eu^(2+) and Mn^(2+) for White LEDs 被引量:1
12
作者 WEI Dong SU Wenxia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6-1666,共11页
Eu^(2+) and Mn^(2+) co-activated CaAlSiN_(3) red phosphors were produced using the solid-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in a N2 environment.Excitation spectra,emission spectra,and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a were used to st... Eu^(2+) and Mn^(2+) co-activated CaAlSiN_(3) red phosphors were produced using the solid-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in a N2 environment.Excitation spectra,emission spectra,and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energy gap,and thermal stability in detail.CaAlSiN_(3)∶Eu^(2+) exhibits an extended emission band when stimulated with 450 nm blue light,which is caused by the 4f65d to 4f7 transition of Eu^(2+).Similar⁃ly,CaAlSiN_(3)∶Mn^(2+) displays a wide emission band centered at 628 nm,which results from Mn^(2+)’s transition from 4T1(4G) to 6A1(6S).When the ions of Mn^(2+)were combined into CaAlSiN_(3)∶Eu^(2+),the 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of Eu^(2+ )was greatly boosted because there was energy transfer and co-emission between Mn^(2+) and Eu^(2+).Beyond that,CaAlSiN_(3)∶Eu^(2+),Mn^(2+) emerges with splendid thermostability and high quantum efficiency,the quenching temperature surpasses 300℃,and the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is determined to be around 84.9%.The white LED was pack⁃ag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CaAlSiN_(3)∶Eu^(2+),Mn^(2+),LuAG∶Ce3+ and a blue chip.At a warm white-light corresponding color temperature(3009 K) with CIE coordinates(0.4223,0.3748),the color rendering index Ra has reached 93.2.CaAlSiN_(3)∶Eu^(2+),Mn^(2+) would have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as a red-emitting phosphor for white L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transfer silicon nitrides CaAlSiN_(3)∶Eu^(2+) Mn^(2+) red phosph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表面包覆增强K_(2)SiF_(6)∶Mn^(4+)荧光粉发光性能和湿热稳定性
13
作者 段凌岳 路万兵 +4 位作者 王智逾 赵金鑫 王大伟 刘海旭 于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49,共7页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SFM表面形成氧化铝包覆层。X射线衍射、表面形貌分析表明,ALD处理过程不会影响KSFM荧光粉的晶相和形貌特征。发光光谱分析表明,由于氧化铝钝化特性还会增强KSFM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并且不改变其发光波长。相较于未经包覆的KSFM荧光粉,包覆层可以显著改善KSFM粉末的湿热环境稳定性,ALD包覆后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在85%湿度/85℃环境中老化处理24 h后仍能保持初始值的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2)SiF_(6)∶Mn^(4+) 红色荧光粉 表面改性 原子层沉积 湿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Mn(Ⅱ)对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杜晓菲 樊广萍 +6 位作者 黄琴 张雨婷 童非 张明超 邱一格 陈金林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分次添加)对δ-MnO_(2)吸附固定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Ⅱ)导致δ-MnO_(2)表面的Cd(Ⅱ)发生显著解吸,解吸率为20.5%~40.8%,高浓度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低浓度处理高5.3~10.6个百分点,分次添加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一次性添加处理高0.3~4.1个百分点。在厌氧阶段,Mn(Ⅱ)通过与Cd(Ⅱ)竞争吸附位点,使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Ⅱ)的稳定性降低并释放到溶液中。XRD、FTIR和XPS结果表明,Mn(Ⅱ)与δ-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活性氧(ROS)的催化作用下生成β-MnOOH,同时降低了体系pH值。进入有氧阶段后,固相中Mn(Ⅲ)比例增加,β-MnOOH特征峰增强,氧气催化氧化Mn(Ⅱ)生成了更多的β-MnOOH,β-MnOOH对Cd(Ⅱ)的吸附能力较弱,有氧阶段Cd(Ⅱ)解吸率较厌氧阶段略有升高。电子顺磁的结果表明,分次添加Mn(Ⅱ)处理通过促进厌氧阶段超氧自由基(O_(2)·^(-))的产生和延缓好氧阶段O_(2)·^(-)的衰减增加了Mn(Ⅲ)的产生,降低了Cd(Ⅱ)在固相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导致Cd(Ⅱ)的解吸。本研究发现外源Mn(Ⅱ)导致δ-MnO_(2)表面Cd(Ⅱ)的解吸,阐明了Mn(Ⅱ)与δ-MnO_(2)共存时Cd(Ⅱ)的固定与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δ-MnO_(2) Mn(Ⅱ)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yMnO_(x)-ZrO_(2)催化愈创木酚加氢制环己醇的性能
15
作者 凤雏 涂椿滟 +2 位作者 刘路含 刘春婷 黄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行了物化性质的表征。以愈创木酚为原料,考察了Ni/yMnO_(x)-ZrO_(2)系列催化剂在愈创木酚加氢转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n的掺杂促进了Ni/yMnO_(x)-ZrO_(2)催化剂弱酸及中强酸的形成,有利于愈创木酚通过脱甲氧基形成以苯酚为中间体的反应路径制备环己醇;升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环己醇收率,但也会导致环己醇过度加氢转化为环己烷;当Mn/Zr摩尔比为0.20时,Ni_(0.20)MnO_(x)-ZrO_(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60℃、H_(2)初始压力为2.0 MPa、反应时间为1.5 h的条件下,愈创木酚转化率和环己醇选择性分别为100%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NI基催化剂 ZrO_(2) MN掺杂 愈创木酚 环己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甲烷化CoCu/Al_(2)O_(3)催化剂中的Mn助剂效应研究
16
作者 盛海兵 李瑛 孙启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3,共6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n掺杂的CoCuMnx/Al_(2)O_(3)催化剂,研究Mn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RD、XPS、SEM、BET、H_(2)-TPR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不仅起到了结构助剂的作...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n掺杂的CoCuMnx/Al_(2)O_(3)催化剂,研究Mn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RD、XPS、SEM、BET、H_(2)-TPR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不仅起到了结构助剂的作用,分散催化剂中其他金属活性组分,而且催化剂表面的Co和Mn原子之间还存在电子的转移及相互作用。Mn助剂有助于分散金属活性相,增加中强酸和强酸性位点,增加CO_(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能力,有效提高了催化活性。当Mn摩尔分数为1时,CoCuMn1/Al_(2)O_(3)催化剂在300℃、3 MPa、4800 h^(-1)反应条件下,CO_(2)转化率为46.9%,CO选择性为2.2%,CH_(4)选择性为95.2%,因此,通过精确控制Mn的添加量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结构,进而实现CO_(2)加氢甲烷化的优异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Mn助剂 甲烷化 吸附和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及其CO_(2)加氢制C_(2+)醇催化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盛海兵 孙燕 孙启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39,共8页
CO_(2)加氢制C_(2+)醇(碳原子数大于等于2的醇)是CO_(2)高值化利用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催化剂的构建是实现CO_(2)加氢制C_(2+)醇反应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研究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和CO_(2)加氢制C_... CO_(2)加氢制C_(2+)醇(碳原子数大于等于2的醇)是CO_(2)高值化利用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催化剂的构建是实现CO_(2)加氢制C_(2+)醇反应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研究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和CO_(2)加氢制C_(2+)醇催化性能(以下简称“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添加量的KFeCuZnMn_(x)催化剂,通过XRD、XPS、SEM、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CO_(2)-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300℃、3 MPa、V(CO_(2)):V(H_(2)):V(Ar)=20:60:10以及反应空速1800 h^(-1)下对KFeCuZnMn_(x)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n作为结构助剂,适量添加的Mn会与其他金属发生不同程度的金属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催化剂比表面积和颗粒尺寸。Mn同时作为电子助剂,与Fe发生电子转移并形成Fe-Mn-O活性相,影响了催化剂还原性能,有效提高了其催化性能。KFeCuZnMn1.8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金属分散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暴露更多的有效活性位,其CO_(2)转化率达到40.1%,总醇选择性达到20.3%,C_(2+)醇在总醇中的占比(质量分数)高达95.6%。因此,通过精确控制Mn添加量,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结构,进而增大C_(2+)醇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C_(2+)醇 Mn助剂 结构助剂 电子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掺杂锰氧化物/CA复合纤维膜制备及对2-壬烯醛的去除性能研究
18
作者 王甜 张嘉雯 +1 位作者 张汉泽 黄锋林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2-壬烯醛是“老人味”的主要产生原因之一,可采用铜掺杂锰氧化物/醋酸纤维素(AT-CuMn/CA)复合纤维膜去除2-壬烯醛。首先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铜锰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再对其进行酸处理制备非晶态催化剂(AT-CuMn);以AT-CuMn/CA为溶质,丙酮... 2-壬烯醛是“老人味”的主要产生原因之一,可采用铜掺杂锰氧化物/醋酸纤维素(AT-CuMn/CA)复合纤维膜去除2-壬烯醛。首先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铜锰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再对其进行酸处理制备非晶态催化剂(AT-CuMn);以AT-CuMn/CA为溶质,丙酮和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制得不同AT-CuMn掺杂量的AT-CuMn/CA复合纤维膜。利用SEM、XRD、EDS和GS-MS对催化剂粉末和复合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氧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AT-CuMn(铜锰摩尔比为1∶4)的质量分数为10%的AT-CuMn/CA复合纤维膜对2-壬烯醛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8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壬烯醛 铜锰混合氧化物 酸处理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9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董德明 张菁菁 +4 位作者 李鱼 花修艺 杨帆 刘淼 张君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4-237,共4页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体系的Mn2+的吸附实验,并用无Mn2+的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作对比,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4种吸附液的pH值都是先升后降至稳定...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体系的Mn2+的吸附实验,并用无Mn2+的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作对比,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4种吸附液的pH值都是先升后降至稳定,微量矿物盐体系的pH值高于相应的ddH2O体系的pH值,无Mn2+吸附液的pH值高于有Mn2+的吸附液的pH值,且可用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描述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水体 生物膜 吸附过程 MN^2+ 吸附机制 吸附液 PH值 水体污染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