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low-temperature alkaline smelting process of crushed metal enrichment originated from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学益 刘静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43-1650,共8页
A novel low-temperature alkaline smelt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o convert and separate amphoteric metals in crushed metal enrichment originated from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as used t... A novel low-temperature alkaline smelt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o convert and separate amphoteric metals in crushed metal enrichment originated from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in which mass ratio of Na OH-to-CME, smelting temperature and smelting time were chosen as the variables, and the conversions of amphoteric metals tin, lead, aluminum and zinc were response parameters. Second-order polynomial models of high significance and3 D response surface plots were constructed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ses and the variables. Optimum area of80%-85% Pb conversion and over 95% Sn conversion was obtained by the overlaid contours at mass ratio of Na OH-to-CME of4.5-5.0, smelting temperature of 653-723 K, smelting time of 90-120 min. The models were validat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optimum area,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models are reliable and accurate in predicting the smelt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temperature alkaline smelting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mphoteric metals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of diagenetic fluid of ultra-deep Cretaceous Bashijiqike Formation in Kuqa depression 被引量:9
2
作者 LI Ling TANG Hong-ming +7 位作者 WANG Xi LIAO Ji-jia QI Bai-long ZHAO Feng ZHANG Lie-hui FENG Wei TANG Hao-xuan SHI L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472-2495,共24页
Diagenetic fluid types of the Cretaceous Bashijiqike formation are rest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etrographic,electron microprobe composition,inclusion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vapor composition an... Diagenetic fluid types of the Cretaceous Bashijiqike formation are rest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etrographic,electron microprobe composition,inclusion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vapor composition and lase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of diagenetic mineral,and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Diagenetic fluid evolution sequence is analyzed on this basis.The crystalline dolomite cement has a low concerntration of Sr,high concerntration of Mn and higher carbon isotope,showing that the crystalline dolomite is affected by meteoric fresh water,associated with the tectonic uplift of late Cretaceous.Similarδ13CPDB,negative transfer ofδ18OPDB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cerntration of Fe and Mn indicate that the diagenetic fluid of the vein dolomite cement is homologous with the diagenetic fluid of the crystalline dolomite cement,temperature and depth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differenti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se two carbonate cements.Anhydrite cements have high concerntration of Na,extremely low concerntration of Fe and Mn contents.Based on these data,anhydrite cements can be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the alkaline fluid overlying gypsum-salt layer produced by dehydration.The barite vein has abnormally high concerntration of Sr,ultra-high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high-density gas hydrocarbon inclusions,which is speculated to be the forward fluid by intrusion of late natural gas.Coexistence of methane inclusions with CO2 gas proves existence of acid water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e late stages.Therefore,the alkaline environment and associated diagenesis between the meteoric fresh water in epidiagentic stage and carbonic acid in the late diagenesis have dominated the process of diagenesis and reservoir,the secondary porosity and fracture zone formed by gas accumulation is a favorable pla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ultra-deep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eep reservoirs diagenetic minerals diagenetic fluids alkaline fluid meteoric fresh wa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fluid selection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driven by a latent heat source 被引量:4
3
作者 XU Peng LU Jian +1 位作者 LI Tai-lu ZHU Jia-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829-2841,共13页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is applicable for the heat-work conversion. Whereas, there also exist a lot issues that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cost of the system. In this work, eleven pure working fluids(as categ...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is applicable for the heat-work conversion. Whereas, there also exist a lot issues that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cost of the system. In this work, eleven pure working fluids(as categorized into alkanes, and fluorinated alkan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major objective is to obtain the most suitable working fluid for the latent heat sour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king flui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he heat absorption of the working fluid in the evaporator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but the thermal and exergetic efficiencies are just the opposite. RC318 has the highest net power output and the lowest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heat source, but it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value is too high. The cyclohexane shows the highest thermal efficiency among the fluids investigated. Moreover, the figure of merit(FOM) of the isobutan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working fluids. Overall, the cyclohexane shows that the optimal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s more feasible for medium grade heat sourc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Rankine CYCLE working fluidS THERMODYNAMICS low-temperature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季浩 李艳军 +2 位作者 李一鸣 冷双梁 杨紫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8,共16页
碱性花岗岩因富集稀有稀土元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矿岩体。近年来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在矿床类型分类、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碱性花岗岩通常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s)和稀土元素(REEs),根... 碱性花岗岩因富集稀有稀土元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矿岩体。近年来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在矿床类型分类、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碱性花岗岩通常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s)和稀土元素(REEs),根据暗色矿物与主矿种之间的关系该类型矿床可分为富Nb-Zr-REEs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型、富Nb-U-HREEs碱性杂岩型和富Nb-Sn黑云母碱性花岗岩型3种类型。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古生代-新生代,与大陆、超大陆的裂解和聚合后期伸展构造背景有关。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岩浆分异与晚期热液交代2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从岩浆中出溶的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高盐度、富F等特征,可导致HFSEs和REEs等元素在碱性花岗岩中超常富集。母岩浆中不相容元素浓集到出溶流体中,并随着后期含F流体结晶或交代原岩而形成稀有稀土矿物。成矿物质通常来源于地幔岩浆或地幔与地壳的混合,但也可能来源于俯冲洋壳。岩浆结晶分异与热液交代为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的2种主要成矿机制,但该类矿床大多为2种机制的复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稀有稀土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硅硼钠石中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刘晋陇 王国芝 +5 位作者 李娜 赵甫峰 雷庆 刘刚 景阳 王子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的含钠白云岩和油页岩是重要的油气藏和主要的烃源岩,正确认识硅硼钠石的成因,对明确含钠白云岩的成因以及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风城组白云岩、硅质岩的成因,本文选取准噶尔盆地风城组60件岩芯样品...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的含钠白云岩和油页岩是重要的油气藏和主要的烃源岩,正确认识硅硼钠石的成因,对明确含钠白云岩的成因以及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风城组白云岩、硅质岩的成因,本文选取准噶尔盆地风城组60件岩芯样品磨片制样,通过观察硅硼钠石及其中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再结合包裹体显微测温,得到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等多项参数,探讨了硅硼钠石成因以及其对寄主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风城组泥页岩、白云岩和硅质岩中均出现了团块状硅硼钠石和似斑状硅硼钠石,且硅硼钠石中的包裹包括油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大类,具体类型为气液两相的油包裹体(O型)、纯液相油包裹体(PO型)、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W型)、纯液相流体包裹体(PW型);(2)从深部到浅部,团块状硅硼钠石的均一温度峰值范围由108.8~129.4℃变为72.8~89.8℃,似斑状硅硼钠石的均一温度范围由50.4~86.4℃变为54.2~66.4℃;(3)团块状硅硼钠石中W型包裹体盐度为8.41%~18.22%,无明显集中范围;似斑状为6.88%~15.37%,流体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属于高盐度流体。此次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硅硼钠石岩相学和包裹体研究,结合前人对研究区风城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研究,综合表明,硅硼钠石寄主岩石属于碱性盐湖背景下,中低温热液流体与碱性盐湖水混合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城组 盐湖沉积 低温热液 硅硼钠石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砂岩型铀矿流体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龙 刘池洋 +2 位作者 赵中平 王飞飞 宋子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8-38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富铀砂岩成岩过程复杂,铀成矿并非典型的层间氧化带模式。通过对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矿化砂岩成岩矿物、方解石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杭锦旗砂岩型铀矿的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过程。结...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富铀砂岩成岩过程复杂,铀成矿并非典型的层间氧化带模式。通过对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矿化砂岩成岩矿物、方解石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杭锦旗砂岩型铀矿的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过程。结果表明:矿区砂岩遭受碱性渗入水、烃类降解酸性水、碱性热液3种类型流体作用;碱性热液为最晚期的流体活动,亮晶方解石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40~160℃,盐度为8.00%~16.34%,方解石δ13C明显偏负(-7.1‰^-18.3‰),为有机来源碳参与的高盐度碱性热流体。前人证实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热液活动相悖;结合铀元素迁移特征,认为热液活动与微生物还原作用并不矛盾,碱性热液改变了矿区砂岩流体的物理化学环境,稳定络合物的形成对铀元素具有萃取再富集作用;热液活动是富矿流体形成的关键事件,微生物活动在热液活动停止后直接参与铀还原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作用 碱性热液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周瑶琪 周振柱 +3 位作者 陈勇 路言秋 周红建 明玉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8-276,共9页
通过薄片鉴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全岩和粘土矿物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结合埋藏史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的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现象丰富,表现出不同成岩环境相叠合的特征,存... 通过薄片鉴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全岩和粘土矿物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结合埋藏史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的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现象丰富,表现出不同成岩环境相叠合的特征,存在酸性、碱性和酸性碱性交替等多重成岩环境。着重利用不同成岩环境代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成岩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3 000-3 200 m是碱性流体活动的重要深度。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在埋深过程中由浅到深大致经历了(弱)碱性(小于1 750 m)→酸性(1 750-3 200 m)→酸碱交替(3 200-4 000 m)→碱性(4 000-5 000 m)→弱碱性到弱酸性(大于5 000 m)多重成岩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成岩现象。埋深和温度是成岩环境变化的宏观主导因素,但并非绝对控制因素,局部流体性质的变化更能直接导致成岩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储层 酸性成岩环境 碱性成岩环境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牙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正 周坚 +1 位作者 邹石莹 吴效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59,共2页
研究种植牙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56例种植牙龈沟液 (GCF)中碱性磷酸酶 (ALP)进行了测定 (其中 2例种植失败、 5例口腔卫生较差牙龈有轻度炎症 )并与正常组 10人做对比。结果 正常组 ALP水平和成功组差异无显著... 研究种植牙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56例种植牙龈沟液 (GCF)中碱性磷酸酶 (ALP)进行了测定 (其中 2例种植失败、 5例口腔卫生较差牙龈有轻度炎症 )并与正常组 10人做对比。结果 正常组 ALP水平和成功组差异无显著性 ,正常组 ALP水平和成功有炎症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例失败病例 ALP水平为最高(由于病例过少,未列入统计学处理)。结论测定种植牙 GCF中 ALP水平可能成为种植牙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牙 龈沟液 碱性磷酸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东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莫测辉 王秀璋 +1 位作者 程景平 梁华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27,共8页
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法测得产于碱性岩体中具有超大型潜力的东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年龄为(103±8)Ma,远晚于赋矿岩体的就位时间(元古宙),显示了成岩与成矿是两期不同构造运动的产物,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 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法测得产于碱性岩体中具有超大型潜力的东坪金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年龄为(103±8)Ma,远晚于赋矿岩体的就位时间(元古宙),显示了成岩与成矿是两期不同构造运动的产物,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87Sr/86Sr示踪结果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碱性岩体。研究结果认为,东坪金矿是后期与大气降水热液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 石英流体 液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永诗 王勇 +3 位作者 朱德顺 丁桔红 尚冰 朱家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6,共9页
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薄片鉴定和对比分析,从沉积、成岩和成烃多个角度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分别为1650~2450m和2950~3300m。研究表... 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薄片鉴定和对比分析,从沉积、成岩和成烃多个角度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分别为1650~2450m和2950~3300m。研究表明,两个孔隙发育带成因不尽相同,其中,1650~245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低、分选较好、粒度适中的扇中相带砂砾岩中;2950~330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碳酸盐、长石和石英溶蚀的次生孔隙为主,是早期碱性流体与后期烃源岩生烃形成的有机酸交替溶蚀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碳酸盐胶结和烃类充注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孔隙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砂砾岩 孔隙发育带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有机酸 碱性流体 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碱法制浆废液共聚物降粘剂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龙柱 陈蕴智 +2 位作者 崔春仙 徐立新 陈夫山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6,共3页
聚合物钻井液在深井阶段使用过程中,发生稠化时,若采用传统的降粘剂处理,会因降粘剂兼有的分散作用而改变体系的不分散性。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新型降粘剂,使它能同聚合物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遮盖聚合物的吸附基团,削弱聚合物同粘土的... 聚合物钻井液在深井阶段使用过程中,发生稠化时,若采用传统的降粘剂处理,会因降粘剂兼有的分散作用而改变体系的不分散性。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新型降粘剂,使它能同聚合物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遮盖聚合物的吸附基团,削弱聚合物同粘土的桥联结构,使其收缩就可能使体系降粘。研究出了以碱法制浆废液、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为原料合成钻井液降粘剂的方法,讨论了合成条件对共聚物降粘剂降粘性能的影响,并对产物的降粘能力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品具有良好的降粘能力、抗温、抗盐和抗钙性能,加量为0.3%时,降粘效果最佳;抗温达150℃,抗NaCl达30%,抗CaCl2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粘剂 钻井液添加剂 碱法制浆废液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与成矿作用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玉蓬 刘显凡 +2 位作者 邓江红 董毅 邹金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和地幔流体交代引发壳幔混染叠加成矿的机理,为"小岩体成大矿"这一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受到强烈的深部流体作用,且成矿物质并非岩浆本身所携带,相应引发矿质... 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和地幔流体交代引发壳幔混染叠加成矿的机理,为"小岩体成大矿"这一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受到强烈的深部流体作用,且成矿物质并非岩浆本身所携带,相应引发矿质富集的流体作用与岩浆作用分属不同的体系,初步推测甭哥金矿成矿受制于透岩浆流体与壳幔混染叠加这一深部流体作用过程。其机制可以理解为含矿地幔流体与岩浆互不混溶并同步运移,伴随岩浆结晶成岩而交代岩体成矿,或在一定条件下与岩体分离,运移至物理化学边界层等有利部位聚集成矿,在此过程中,含矿地幔流体也可沿途交代、活化围岩,导致壳幔混染叠加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基于此,该岩体具有良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甭哥碱性杂岩体 透岩浆流体 地幔流体 壳幔混染叠加成矿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交联型黄原胶/魔芋胶水基冻胶压裂液的研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彪 杜宝坛 +1 位作者 杨斌 刘红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基于黄原胶(XG)和魔芋胶(KG)在水溶液中形成嵌合结构体的原理,研制了非化学交联型XG/KG冻胶压裂液,给出了压裂液配方.XG/KG压裂液的表观粘度与XG、KG用量及其配比有关,用量为0.62%+0.22%~0.46%+0.42%时超过200 mPa·s,用量0.51%+0.... 基于黄原胶(XG)和魔芋胶(KG)在水溶液中形成嵌合结构体的原理,研制了非化学交联型XG/KG冻胶压裂液,给出了压裂液配方.XG/KG压裂液的表观粘度与XG、KG用量及其配比有关,用量为0.62%+0.22%~0.46%+0.42%时超过200 mPa·s,用量0.51%+0.36%时最高,为330 mPa·s.对于0.50%XG/0.35%KG压裂液,其表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50~80℃时在50 mPa·s上下;pH值在7.0~4.2时维持高表观粘度,pH值<4.2时表观粘度下降,pH值=1.0时仍>210 mPa·s;盐度(KCl浓度)增大时表观粘度增大,盐度为30 g/L时接近400 mPa·s;30℃和80℃下的滤失性能、常温下陶粒的沉降速率均符合常规压裂要求;加入0.1%过硫酸铵和0.2%盐酸后,100~130℃下8小时破胶液粘度为5.4~2.5 mPa·s.该体系压裂液可用于碱敏、天然裂缝发育储层的压裂.图3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魔芋胶压裂液 水基冻胶压裂液 非交联型压裂液 配方研究 应用性能 碱敏性储层 大分子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型地幔流体与富碱热液成矿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杜乐天 王文广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10,共12页
碱交代作用是整个热液作用成矿的一个基本机理,包括:①所有的热液作用是碱型地幔流体从对岩石(或岩体或地层)进行碱交代(K、Na的带入)开始的;②提供矿源(靠富K、Na热液的强烈交代作用在热液上升路途中萃取岩石矿质);③形成碱交代岩,使... 碱交代作用是整个热液作用成矿的一个基本机理,包括:①所有的热液作用是碱型地幔流体从对岩石(或岩体或地层)进行碱交代(K、Na的带入)开始的;②提供矿源(靠富K、Na热液的强烈交代作用在热液上升路途中萃取岩石矿质);③形成碱交代岩,使热液由强碱性向酸性([H+]离子浓度增长)演化,以破坏稳定的矿质迁移形式,导致沉淀、卸载、成矿;④碱交代岩是高压高温爆裂岩,角砾和次生孔隙度由此大增,有利于热液和构造再活动,成为金属成矿和油气成藏的有利储矿围岩。文章用新的证据证明此富碱热液来自深部碱型地幔流体(A-HACONS)。通过碱金属地球化学这条纲把热液作用和地幔流体作用串联为深浅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碱型地幔流体 碱交代作用 热液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被引量:52
15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1~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 (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 (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金斑岩型铜矿 蚀变组合 岛弧 钙碱性岩浆 碱性岩浆 交代地幔楔 矿质来源 富金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2种不同类型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闫翔 苏寒 +1 位作者 谭葆春 王天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3-815,共3页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男性青少年患者,年龄12~16岁,每例患者随机选取同颌同名牙列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列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对照组牙列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矫治前、矫治后1 h、24 h、48 h、72 h、168 h及2周GCF-ALP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牙列的实验组GCF-ALP含量水平在加力72 h开始升高,升高的幅度、速率均高于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的对照组牙列。结论正畸过程中受机械力的作用GCF-ALP水平发生动态变化。使用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摩擦力较小,相对普通结扎式托槽,GCF-ALP含量水平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龈沟液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钛种植体表面在模拟体液中诱导磷灰石沉积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建华 刘宝林 +4 位作者 付涛 徐可为 李德华 王新木 马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检测四种钛植入体表面在细胞培养液中诱导生成磷灰石的能力及形貌特征。方法 :直径 15mm钝钛片打磨至 6 0 0目 ,进行以下处理 :①单纯光滑钛片 ;②钛片粗化处理 ,采用喷砂 +酸蚀法 ;③光滑钛片 +碱热处理 ;④粗化钛片 +碱热处理... 目的 :检测四种钛植入体表面在细胞培养液中诱导生成磷灰石的能力及形貌特征。方法 :直径 15mm钝钛片打磨至 6 0 0目 ,进行以下处理 :①单纯光滑钛片 ;②钛片粗化处理 ,采用喷砂 +酸蚀法 ;③光滑钛片 +碱热处理 ;④粗化钛片 +碱热处理。以上四种表面之钛片分别浸入DMEM +10 %FCS细胞培养液中 ,分别于第 6、12、18、2 4天取出一组钛片 ,扫描电镜观擦表面形貌 ,能谱分析仪分析表面元素组成比例。对 2 4d时钛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表面组分。结果 :在各时间点的光滑表面及单纯粗化表面均未见磷灰石形成 ,而在经碱热处理的实验组中 ,第6天时在碱热处理形成的网孔中可见磷灰石的形核的形成。粗化表面 +碱热处理组形核为纳米级的针状结晶物 ,随时间增长 ,形核逐渐长大成密集球状物 ;光滑 +碱热处理组表面为颗粒状形核。粗化表面 +碱热处理组较光滑钛片 +碱热处理组Ca、P沉积速度快 ,对第 2 4天时经碱热处理试样XRD分析表明 ,表面沉积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论 :在含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中浸泡后 ,经碱热处理的钛表面显示了明显的诱导磷灰石沉积能力。表面沉积物成分为羟基磷灰石 ,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碱热处理 模拟体液 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铬合金烤瓷冠对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缪羽 刘灵军 +1 位作者 张晓敏 李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后,患牙龈沟液(GCF)的质量及GCF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以评价钴铬合金作为烤瓷冠内冠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选取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 目的探讨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后,患牙龈沟液(GCF)的质量及GCF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以评价钴铬合金作为烤瓷冠内冠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选取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的30颗患牙,分别采集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所有修复患牙及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对侧同名牙的GCF并称其质量,同时检测GCF内AST和ALP的水平,对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不同时间内,修复患牙GCF量、AST和AL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GCF量和AST在3个阶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依次升高(P<0.05);ALP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高于术前。修复患牙与对侧同名牙的GCF量、AST、ALP相比较,修复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修复术后3个月内,钴铬合金烤瓷冠可造成修复患牙的GCF量、AST和ALP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牙周健康有不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铬合金烤瓷冠 龈沟液 天冬氨酸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南云 柳益群 +3 位作者 周鼎武 周宁超 焦鑫 周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01-1913,共13页
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作为热液流体活动的产物,携带着流体沉淀时的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本文通过钻井岩芯、岩石薄片观察,结合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手段,对新疆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特征及成因... 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作为热液流体活动的产物,携带着流体沉淀时的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本文通过钻井岩芯、岩石薄片观察,结合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手段,对新疆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区发育两类气孔填充物:一类气孔填充物的矿物类型多样,包括绿泥石、绿鳞石、片沸石、柱沸石、浊沸石、丝光沸石、方解石、赤铁矿,矿物填充序列为绿泥石/绿鳞石→沸石→方解石,主要赋存于熔岩层上部蚀变较为强烈的灰褐色安山岩中;另一类气孔填充物主要为蒙脱石,局部可见石英,矿物填充序列为蒙脱石→石英,常赋存于熔岩层中下部蚀变较弱的深灰色安山岩中。裂缝填充物分布具明显的分带性,其中由沸石、方解石、绿鳞石填充的脉体主要发育于灰褐色安山岩中,而石英脉仅见于深灰色安山岩中。根据气孔和裂缝填充物的沉淀序列及特定矿物稳定范围,结合岩石蚀变程度,笔者认为灰褐色安山岩火山岩气孔和裂缝填充物为低温碱性流体沉淀的产物,而深灰色安山岩气孔填充物为火山物质水化蚀变的产物,局部受到后期硅质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和裂缝填充物 低温碱性流体 火山岩 晚石炭世 三塘湖盆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繁殖期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贾玉东 孟振 +3 位作者 刘新富 高淳仁 牛华欣 雷霁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0-1535,共6页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研究其繁殖期内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大菱鲆繁殖周期内,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排卵中期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研究其繁殖期内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大菱鲆繁殖周期内,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排卵中期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早期和晚期(P<0.05),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同卵子中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及卵巢液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显著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大菱鲆卵子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子质量优劣,可作为评判卵子质量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卵子 卵巢液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受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