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应变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天津地区的应用
1
作者 张磊 岳冲 +1 位作者 宋程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6,共8页
从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利用基于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了天津蓟县洞体应变和小辛庄洞体应变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并依据孕震尺度与震级关系选取震例,结合伸缩应变原始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和天津及... 从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利用基于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了天津蓟县洞体应变和小辛庄洞体应变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并依据孕震尺度与震级关系选取震例,结合伸缩应变原始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和天津及周边地区b值扫描结果开展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 2020年河北古冶MS5.1地震前小辛庄洞体应变两分量出现了明显的拉张应变加速、震后减弱现象,加卸载响应比值在该时段内同样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异常变化;(2)2018—2019年天津小辛庄周边区域出现了明显的低b值异常区,且上述结果在时、空上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体应变 加卸载响应比 B值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断层氢气异常机理研究
2
作者 贾东辉 余怀忠 +2 位作者 赵彬彬 张涛 刘海洋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使用新疆阿克苏台和库尔勒台断层氢气观测数据,研究氢气的映震能力;结合潮汐应力与氢气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这2个台断层氢气的异常变化机理和映震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潮汐应力加载状态下氢气的响应特征;对比原始观... 使用新疆阿克苏台和库尔勒台断层氢气观测数据,研究氢气的映震能力;结合潮汐应力与氢气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这2个台断层氢气的异常变化机理和映震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潮汐应力加载状态下氢气的响应特征;对比原始观测数据与加卸载响应比映震效能,提高异常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断层氢气变化具有潮汐效应,在地壳应力加载作用下,对潮汐应力反应灵敏,氢气高值异常多出现在调制时段;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显示,相对于原始观测数据异常指标报准率,加卸载响应比的预报效能更优,LURR=1.02可作为断层氢气的异常阈值,超阈值后观测点周边地区短期存在5级以上地震活动危险性。该指标通过了R值检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氢气 加卸载响应比 异常机理 地震前兆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在CSEP计划中的应用和预测效能检验
3
作者 于晨 韩盈 +2 位作者 张永仙 张小涛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为了更好地评估CSEP中国检验中心的实用性,对基于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MMEP的2018—2023年全国5级以上地震的年度预测结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采用CSEP中国检验中心的R值评分模块对年度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几年MMEP年度预测... 为了更好地评估CSEP中国检验中心的实用性,对基于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MMEP的2018—2023年全国5级以上地震的年度预测结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采用CSEP中国检验中心的R值评分模块对年度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几年MMEP年度预测结果的R值评分均值在0.3~0.4,年度预测效能波动较小;(2)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的预测结果优于东部地区,其中2019年四川长宁6.0级、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和于田6.4级地震的年度预测以及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的“时、空、强”三要素基本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 CSEP计划 加卸载响应比 R值评分方法 预测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前震识别方法应用及实例检验
4
作者 李泽平 余怀忠 +1 位作者 杨志高 张靖雪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为了验证改进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前震识别中的有效性,对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前震识别系统自动产出的地震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统计2021年10月—2024年4月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0次4级以上非前震地震,发现处于固体潮加载阶段的地震占比为35... 为了验证改进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前震识别中的有效性,对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前震识别系统自动产出的地震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统计2021年10月—2024年4月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0次4级以上非前震地震,发现处于固体潮加载阶段的地震占比为35.8%,卸载阶段占比更大,为64.2%。统计了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的4次前震、2021年12月24日老挝6.0级地震的2次前震和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6.0级地震的3次前震的固体潮的加卸载状态,发现所有前震均在固体潮加载阶段发生。结合前震判定和震后趋势分析的“交通灯”模型,对2024年4月10日新疆拜城5.6级震群、1月23日新疆乌什7.1级余震序列以及4月3日台湾花莲7.3级地震的2次强余震(6.3级、6.2级)的加卸载判定结果进行研究,并对原震区后续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载地震后发生更强地震的情况与后续实际地震发震情况较为符合。通过R值评分和概率增益分析可知,在95%置信度下,R>R_(0)、概率增益Gain>1,表示基于LURR的前震识别方法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震后趋势的实时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固体潮 前震 震后趋势分析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微能源网源荷协同优化调度研究
5
作者 许世杰 胡邦杰 +1 位作者 赵亮 王沛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框架。源侧采用可调热电比的热电联产机组耦合电制热设备供能,并考虑能源站中各机组的动态碳排特性;网侧利用碳排放流理论建立电-热两种能源的能碳耦合模型,并将获得的碳势分布传递给荷侧;荷侧依据碳信息并考虑分时能价影响,引导负荷实时调整用能行为进行低碳需求响应,并将更新后的负荷反馈给源侧重新优化各机组出力,从而实现源荷协同。通过对改进的IEEE 33节点电网和Barry岛32节点热网组成的微能源网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碳耦合模型 微能源网 源荷协同 优化调度 可调热电比 动态碳排特性 低碳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和源荷双侧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海柱 白亚楠 +1 位作者 张鹏 李忠文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7-240,共14页
为降低燃气轮机的碳排放水平和提高灵活性,提出了计及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和源荷双侧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优化策略。首先,研究了富氧燃烧技术的运行原理及其能流特性,并构建空分制氧设备和碳捕集设备的耦合模型;其次,引入可调的... 为降低燃气轮机的碳排放水平和提高灵活性,提出了计及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和源荷双侧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优化策略。首先,研究了富氧燃烧技术的运行原理及其能流特性,并构建空分制氧设备和碳捕集设备的耦合模型;其次,引入可调的热电比作为供给侧响应策略,需求侧对于电力、热能以及气负荷的特性进行综合权衡,借助能源价格的引导,并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可替代属性形成需求侧响应机制;最后,通过计及气负荷碳排放的阶梯式碳交易约束碳排放,以系统运行成本为目标优化各时段机组出力。设置多场景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系统的碳排放量,源荷双侧响应能够灵活调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供能关系,并有效减少系统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碳捕集 可变热电比 P2G两阶段 源荷双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爆破损伤顶板砂岩能量耗散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梦想 王浩 +3 位作者 马守龙 宗琦 汪海波 徐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7-23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围压环境爆破荷载损伤砂岩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能量耗散演化规律,利用三轴试验加载装置系统对三种不同损伤度的砂岩试件开展不同围压下的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并结合电子数码显微镜获取不同损伤度试件细观结构,分析爆破荷载损... 为探究不同围压环境爆破荷载损伤砂岩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能量耗散演化规律,利用三轴试验加载装置系统对三种不同损伤度的砂岩试件开展不同围压下的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并结合电子数码显微镜获取不同损伤度试件细观结构,分析爆破荷载损伤、围压及加载级数对试件能量耗散及破裂破碎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爆破荷载作用会对岩体造成损伤,单轴压缩荷载下振动损伤、爆破损伤试件峰值强度降幅分别为5.53%、18.87%,单轴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对未损伤、振动损伤试件产生劣化,对爆破损伤试件产生强化作用;(2)爆源近端岩体损伤程度较高,在外荷载作用下率先发生破坏,围压的存在显著降低试件的破裂破碎程度,试件呈剪切、拉伸及压碎破坏多种模式共存;(3)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第1次循环加载试件所获取总能量及塑性变形能最大,循环次数的增加使试件塑性变形能及耗散能整体均呈现减小趋势,围压及循环加载级数的增大使试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各能量均随之增加;(4)分级循环加卸载过程中Ⅱ级循环加卸载试件耗能比要低于Ⅰ级与Ⅲ级,爆破损伤、振动损伤及未损伤试件在Ⅰ级、Ⅱ级、Ⅲ级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耗能比均值分别为15.73%、12.47%、13.95%,13.49%、12.44%、13.46%,12.07%、8.69%、11.56%,爆破荷载损伤改变岩体内部结构使得试件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耗能占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损伤 顶板砂岩 分级循环加卸载 峰值强度 破裂破碎形态 能量耗散 耗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RR的前震分析方法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泽平 余怀忠 +12 位作者 晏锐 刘杰 陈界宏 张小涛 苑争一 郭菲 马玉川 杨文 贾东辉 赵彬彬 李盛乐 张致伟 洪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8-2271,共24页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基于岩石介质本构关系动态变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构造剪应力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以前震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一种确定构造剪切应力方向的新思路.当...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基于岩石介质本构关系动态变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构造剪应力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以前震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一种确定构造剪切应力方向的新思路.当4级以上地震发生后,通过沿该地震滑动方向计算库仑破坏应力(CFS)的变化,判断其固体潮加卸载状态,探测后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以川滇地区(20°N—35°N,96°E—106°E)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年以来所有6级以上地震的4级以上前震的加卸载状态发现,大部分4级以上前震发生在加载阶段.进一步分析近10年来所有4级以上地震的加卸载状态发现,非前震则更易发生在卸载阶段.结合概率增益分析可知,(1)若原震区连续发生至少2个4级以上地震,且均位于固体潮加载过程,后续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2)当地震位于卸载过程,原震区发生更强地震的可能性要低于平时的背景地震活动水平.此外,对2022年11月以来的4级以上地震加卸载状态分析推测,川东南、滇南、滇西北地区应力积累水平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4级以上显著地震 震源机制解 潮汐应力 加卸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加卸载效应对冲击性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见行 曾班全 张俊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83-2297,共15页
为研究矿井基本顶周期来压对冲击性矿柱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一维动静组合加载SHPB实验装置对循环加卸载预处理过的冲击性砂岩开展动态冲击实验,实验中预先设置3种不同的轴向循环阈值:6、12、18 MPa,然后进行不同冲击气压条件下的动态... 为研究矿井基本顶周期来压对冲击性矿柱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一维动静组合加载SHPB实验装置对循环加卸载预处理过的冲击性砂岩开展动态冲击实验,实验中预先设置3种不同的轴向循环阈值:6、12、18 MPa,然后进行不同冲击气压条件下的动态压缩实验。探讨了不同循环阈值和冲击气压下冲击性砂岩动态力学响应特性、能量演化规律及碎块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样动态应力−应变曲线整体划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动态应力−应变曲线起始阶段近似直线,不存在静态单轴压缩中的裂隙压密阶段。平均动态抗压强度、平均动态弹性模量和平均动态变形模量随循环阈值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平均动态峰值应变随循环阈值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临界阈值处岩样平均动态抗压强度、平均动态弹性模量和平均动态变形模量最大,平均动态峰值应变最小。反射能和耗散能密度随循环阈值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透射能随循环阈值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阈值处岩样反射能和耗散能密度最小,透射能最大。冲击荷载下岩样呈4种破坏形态:粉碎破坏、岩块碎裂、岩块侧面剥落脱离、岩块劈裂。各冲击气压下岩样分形维数随循环阈值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耗散能密度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冲击性岩石致密性越好,冲击破坏时剧烈程度越弱,碎块块度越大,耗散能密度越小,分形维数越小。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基本顶周期来压小于冲击性矿柱损伤门槛值时,周期来压可提高岩层密实性,进而影响动态冲击时的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性矿柱 SHPB 循环加卸载 动力学响应特性 能量演化规律 碎块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探查强震成核过程——以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为例
10
作者 贾东辉 余怀忠 +9 位作者 陈界宏 晏锐 刘杰 赵彬彬 李泽平 马玉川 苑争一 杨文 李桂荣 李越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2247,共16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研究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的孕育过程.震中300 km范围内的20个观测台站中,11个台站数据计算得到的LURR时间序列呈现明显规律性特征.震前数月-数天都出现相对异常高值,并在回落后发生地震,演化过程与使用震中200 km范围内小震活动计算的LURR时间序列一致.不同观测资料所得LURR异常阈值分别为:地下水位1.02、岩石地温1.0002、倾斜仪1.005、水温1.02、氢气1.02、地电阻率1.01、地磁1.02、小震活动1.5.从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上看,存在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即随着主震发生时间的临近,检测到异常的台站位置与震中之间的距离越小,且在震中附近呈现加速过程.LURR异常的时空演化可能与岩石介质的亚失稳有关,反映了大震前震源区介质的成核弱化和加速破裂过程.上述演化过程可以通过原始观测曲线中记录的异常数量、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加卸载响应比 亚失稳 成核弱化 地震前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载作用下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鑫 孙丽霞 +2 位作者 王友彪 周春阳 池长欣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在风载和曲线欠超高叠加的不利工况下,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性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针对风载作用下高速列车的曲线通过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虑车速和风速变化、实际轮轨匹配及线... 在风载和曲线欠超高叠加的不利工况下,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性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针对风载作用下高速列车的曲线通过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虑车速和风速变化、实际轮轨匹配及线路激励情况,建立瞬态风载模型、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及车辆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列车在不同车速和风速作用下的气动载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其以不同速度通过不同欠超高曲线线路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等车辆关键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风载和曲线欠超高对高速列车脱轨和倾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变化引起的侧向力系数变化幅度大于车速;在风载和曲线欠超高叠加的不利工况下,除轮重减载率安全裕量明显降低外,轮轴横向力的安全裕量也降低,且车辆关键悬挂部件工作状态恶化,其中二系横向止档的位移迅速增大且工作状态接近压并,左右两侧空气弹簧压力差也迅速增大,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安全裕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风载 曲线通过性能 曲线欠超高 侧向力系数 脱轨系数 轮重减载率 轮轴横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装物料自动装卸装备仿真设计及优化
12
作者 王博士 李永祥 +2 位作者 梁月强 宋海豪 苟玉山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10-220,共11页
目的为解决市场上袋装货物装卸工作繁重、装卸自动化程度低,复杂的装卸环境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的问题,本文基于市场需要,设计一套可自动装卸袋装物料的装卸装备。方法本文首先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装卸装备进行三维模型的研发设计,并完... 目的为解决市场上袋装货物装卸工作繁重、装卸自动化程度低,复杂的装卸环境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的问题,本文基于市场需要,设计一套可自动装卸袋装物料的装卸装备。方法本文首先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装卸装备进行三维模型的研发设计,并完成装置的虚拟装配,然后利用FLUENT软件对主要的受力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最后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法对主要零件进行结构优化。结果通过FLUENT软件分析,确定了装备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满足工作的需要,同时经过响应面优化得到零部件的最优尺寸。根据优化前后各项数据可知,优化后的零部件质量比优化前质量减少了27.76%,最大等效应力减少了26.78%,最大变形量减少了59.66%。结论该装卸装备可广泛应用在水泥行业、化肥行业和食品行业等应用袋装货物的场景,为下一台样机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装物料 自动装卸 有限元分析 响应面优化 SOLIDWORKS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伯格斯混杂接触的砂质泥岩加轴压卸围压蠕变细观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庆文 徐康康 +4 位作者 高翔 潘创创 钟宇奇 聂帆帆 高森林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61,共18页
为了探究不同轴-围增卸比下深部软岩蠕变特性和失稳规律,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进行二次开发,并引入一种伯格斯-平行黏结混杂接触,建立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模型,基于已有砂质泥岩常规三轴压缩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试验验... 为了探究不同轴-围增卸比下深部软岩蠕变特性和失稳规律,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进行二次开发,并引入一种伯格斯-平行黏结混杂接触,建立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模型,基于已有砂质泥岩常规三轴压缩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试验验证了细观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应力路径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轴-围增卸比下砂质泥岩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为应变硬化特征,峰值偏应力与总裂纹数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而增大;设计了3种不同加轴压卸围压细观蠕变应力路径,在相同围压及其卸载速率下,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加速蠕变失稳阶段历时快速减少,轴-径应变极值的差值逐渐增大,且同阶段的轴向稳态蠕变速率也增大;随蠕变时间的增长,放顶煤和无煤柱开采的伯格斯接触占比呈先增加而后减小,保护层开采则呈先缓降后快速减小,且在同蠕变时间时,伯格斯接触占比与线性接触占比均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加而增长,平行黏结接触占比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围压及其卸载蠕变速率下,卸荷前砂质泥岩总能量以弹性能为主,卸荷后耗散能占主导地位,弹性能耗比初始阶段随轴应变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快速增长,后在前3个蠕变阶段呈“锯齿状”缓慢下降至加速蠕变阶段起始点,而后以较大速率突增,且增长速率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泥岩 PFC^(2D) 伯格斯-平行黏结接触 加轴压卸围压蠕变 弹性能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朱燕 史勇军 +2 位作者 巴克 高祥真 黄建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9-416,共8页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 磁暴 新疆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被引量:104
15
作者 尹祥础 陈学忠 +1 位作者 宋治平 尹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 比线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余怀忠 尹祥础 +8 位作者 夏蒙棼 梁乃刚 李敏 许昭永 彭克银 Victor Kukshenko Wu Zhishen Qi Li Surguei Elizarov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 ,对加卸载响应比 (Load UnloadResponse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 ,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 ,对加卸载响应比 (Load UnloadResponse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 ,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 ,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 ,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 ,所以 ,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 ,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岩石 声发射实验 损伤 循环加载 临界敏感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 被引量:26
17
作者 施行觉 许和明 +2 位作者 万永中 卢振刚 陈学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33-637,共5页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选用纵波速度作为响应参数,在实验室内,在模拟构造应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岩石失稳破裂.在整个过程中测量纵波在岩石中的走时或速度,发现加卸载响应比Y的值,在系统稳定时近于1;而在失稳前,逐渐增...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选用纵波速度作为响应参数,在实验室内,在模拟构造应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岩石失稳破裂.在整个过程中测量纵波在岩石中的走时或速度,发现加卸载响应比Y的值,在系统稳定时近于1;而在失稳前,逐渐增加,最大可达到10.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曲线非常相近.认为可用纵波速度的响应比来表示岩石系统的稳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岩石破裂 地震模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加州地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宋治平 尹祥础 +2 位作者 王裕仓 徐平 薛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8-595,共8页
对美国加州地区 1 976~ 1 994年 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 3~ 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 Y区 ,高 Y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 ... 对美国加州地区 1 976~ 1 994年 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 3~ 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 Y区 ,高 Y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 .震中附近地区的响应比异常主要呈“升—降”型特征 ,多数地震在震前 1年内响应比才升高 ,并且上升曲线较陡 .该区内正地震一般形成丛集区 ,主震发生在正地震丛集区内或边缘 .在分析美国加州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特征异同的基础上 ,讨论了如何应用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 ,对美国加州地区强地震三要素 (地点、时间、强度 )的中期预测进行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中期预测 系统分析 时空演化 地震 震前响应比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监测循环载荷下岩石损伤过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建坡 李元辉 杨宇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76-1479,共4页
应用声发射技术对循环载荷下岩石损伤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循环载荷下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内部损伤和声发射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循环加载方式下的岩石损伤演化过程和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实验结... 应用声发射技术对循环载荷下岩石损伤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循环载荷下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内部损伤和声发射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循环加载方式下的岩石损伤演化过程和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加载的声发射活动规律反映了其损伤过程;在循环加载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加,岩石在卸载过程中的损伤逐步增大,声发射数加卸载响应比Y值逐渐减小;对于大多数岩石试样而言,在其处于弹性变形后期时,声发射数加卸载响应比Y值达到(或接近)1并在小范围内波动,可以作为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这对于循环载荷下岩石失稳破坏具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岩石破坏 损伤 加卸载响应比 循环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裕仓 尹祥础 +1 位作者 彭克银 王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69-676,共8页
用数值模型来模拟和验证加卸载响应比(LURRLoad/Unload ResponseRatio)理论.编制非均匀各向异性材料宏细观损伤破坏程序,模拟固体材料在损伤破坏时的加卸载过程,证实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正确性.结... 用数值模型来模拟和验证加卸载响应比(LURRLoad/Unload ResponseRatio)理论.编制非均匀各向异性材料宏细观损伤破坏程序,模拟固体材料在损伤破坏时的加卸载过程,证实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LURR这一反映地球介质临近破坏的指标,也可以用来预测材料的破坏.同时讨论了一些参数(如均匀程度和脆性程序)对LURR的影响,发现材料越呈脆性,或越均匀,LURR值上升得越晚,曲线越陡.该结果对用LURR指标预测地震具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数值模拟 材料破坏预测 固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