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method determining safe thickness of karst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冲 刘浪 吴均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190-1196,共7页
Cave roofs are used to support pile foundation in m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Accurate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ile foundation structure. ... Cave roofs are used to support pile foundation in m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Accurate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ile foundation structure. Firstly the mechanical model to analysis the stability of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is founded ai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simplified mechanical model has. Secondly, the boundary of cave roof is simply supposed to be supported according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rock mass in the boundary of cave roof. Third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calculated and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mula to determine the safe thickness of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can be obtained when the edges of the cave roof are simply supported. In the e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prove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ethod which can be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afe thickness of cave roof under pile t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cave roof 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 PILE safe thick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bgrade cave roofs in karst region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冲 赵明华 曹文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38-44,共7页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subgrade cave roof in karst region, the clamped beam model of subgrade cave roof in karst region was set up. Based on the catastrophe theory, the cusp catastrophe model for bea...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subgrade cave roof in karst region, the clamped beam model of subgrade cave roof in karst region was set up. Based on the catastrophe theory, the cusp catastrophe model for bearing capacity of subgrade cave roof and safe thickness of subgrade cave roof in karst region was established. The necessary instability conditions of subgrade cave roof were deduced, and then the methods to determine safe thickness of cave roofs under pile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subgrade cave roof were proposed. At the same time,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was applied to verifying this method, which has been proved successfu1ly. At last,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on cave roof under pile in karst region were deeply discussed and some results in quality were ac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karst SUBGRADE cave roof CUSP CATASTROPHE model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伏溶洞的高嵌岩比基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3
作者 杨柏 覃超 +2 位作者 张银海 王威 肖世国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9-1850,共12页
对于下伏溶洞的基桩,工程中有时存在其嵌入溶洞顶板深度与顶板厚度之比(嵌岩比)较高的情况。为研究在高嵌岩比条件下溶洞顶板厚度对基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嵌岩比为0.5时溶洞顶板厚度由1倍桩径逐步增加至5倍桩径情况下基桩模型... 对于下伏溶洞的基桩,工程中有时存在其嵌入溶洞顶板深度与顶板厚度之比(嵌岩比)较高的情况。为研究在高嵌岩比条件下溶洞顶板厚度对基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嵌岩比为0.5时溶洞顶板厚度由1倍桩径逐步增加至5倍桩径情况下基桩模型载荷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基桩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推导了基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溶洞顶板破坏模式呈喇叭形冲切破坏,无量纲化后的破裂面拟合函数表达式能较合理地预测顶板破裂范围。(2)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呈陡变型,陡变点出现前荷载–位移关系呈近似线性特征。(3)随着顶板厚度逐步增加,基桩极限承载力逐渐呈非线性增大,桩端阻力承担上部荷载比例从35.4%增大至72.4%。(4)所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基桩极限承载力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12.8%~12.1%,该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下伏溶洞 顶板厚度 竖向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型无充填溶洞薄顶板塌陷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1 位作者 刘丹 何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本文通过对覆盖型岩溶区薄顶板无充填溶洞岩溶塌陷成因机制的分析 ,提出其塌陷稳定性可以用“盖层土体 -薄顶板无充填溶洞力学系统”的稳定性来解释 ,并分析了盖层土体与薄顶板溶洞之间通过应力传递和质量传输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无充填 薄顶板溶洞 力学系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基桩嵌岩段侧阻的岩溶区顶板安全厚度计算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明华 朱志仁 +2 位作者 黄明华 杨超炜 徐卓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01-4209,共9页
为考虑岩溶区基桩嵌岩段侧阻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组确定岩溶区桩端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方法。考虑顶板的整体承载效应,结合弹性力学及第一强度理论,得到了顶板抗弯安全厚度计算式;考虑嵌岩段桩侧摩阻力对桩顶荷载的分担作用,结合格里菲斯... 为考虑岩溶区基桩嵌岩段侧阻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组确定岩溶区桩端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方法。考虑顶板的整体承载效应,结合弹性力学及第一强度理论,得到了顶板抗弯安全厚度计算式;考虑嵌岩段桩侧摩阻力对桩顶荷载的分担作用,结合格里菲斯判据及摩尔判据,获得了顶板抗冲切和剪切的安全厚度计算公式,进而运用ABAQUS建立了岩溶顶板与基桩整体分析计算模型,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良好。结合工程实例重点分析了顶板厚跨比对抗弯安全厚度的影响,顶板岩层厚度对抗冲切、剪切安全厚度的影响以及嵌岩段侧摩阻力系数?对顶板安全厚度计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桩基础 溶洞顶板 最小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端荷载与地震耦合作用下溶洞顶板的破坏特征及安全厚度计算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明 付俊杰 +1 位作者 陈福全 江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54-3162,共9页
桩基支撑于溶洞顶板的情况时有发生,研究地震作用下桩端溶洞顶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似定理和分离相似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对顶板厚度及溶洞直径变化下桩端顶板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端溶洞顶板在地... 桩基支撑于溶洞顶板的情况时有发生,研究地震作用下桩端溶洞顶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似定理和分离相似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对顶板厚度及溶洞直径变化下桩端顶板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端溶洞顶板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与顶板厚度及溶洞尺寸大小密切相关,一定顶板厚度情况下溶洞尺寸较小时(洞径l≤2d,d为桩径)表现为剪切破坏,而洞径较大时(如l≥4d)为显著的冲剪破坏,洞径越大,冲切块体积所占比例越大;基于振动台试验得到的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结合拟静力法构建了可考虑岩体特性、地震烈度及桩径大小影响的最小顶板安全厚度理论计算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最小安全厚度相比静力条件下要大,且随地震烈度的增强而增大,相同条件下冲-剪破坏的计算值均大于剪切破坏情况,说明地震环境下溶洞尺寸越大,所需顶板厚度越大。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桩基 地震作用 振动台试验 顶板破坏模式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洞顶板破坏对穿越溶洞型基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伟 聂庆科 +2 位作者 袁维 王梦恕 刘晶晶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88-93,共6页
当溶洞顶板的厚度不符合安全设计要求时,基桩需要穿越溶洞并嵌入溶洞底板一定深度以提高基桩的承载力。在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的岩体可能存在受拉状态,当张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则岩体将发生张拉破坏,使桩身侧摩阻力的受力... 当溶洞顶板的厚度不符合安全设计要求时,基桩需要穿越溶洞并嵌入溶洞底板一定深度以提高基桩的承载力。在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的岩体可能存在受拉状态,当张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则岩体将发生张拉破坏,使桩身侧摩阻力的受力面积降低,另外,张拉破坏区使溶洞顶板以上岩土体所受的支承作用进一步降低,不利于桩身侧摩阻力的发挥。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溶洞顶板张拉破坏区域对穿越溶洞型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穿越溶洞型基桩的失稳破坏模式,揭示了张拉破坏区域产生的力学机理以及对桩身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顶板失稳破坏的简化力学分析模型,进而提出了穿越溶洞型基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为岩溶地区基桩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承载特性 穿越溶洞 极限承载力 顶板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溶洞顶板与基桩作用机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明华 吴高桥 +2 位作者 肖尧 杨超炜 徐卓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6,共8页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3组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破坏模式的大比例模型试验,得到了顶板和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顶板底部的极限应变曲线和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的破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溶洞顶板厚度为1d,2d时,发生冲切破坏,冲切体...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3组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破坏模式的大比例模型试验,得到了顶板和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顶板底部的极限应变曲线和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的破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溶洞顶板厚度为1d,2d时,发生冲切破坏,冲切体为圆台;当溶洞顶板厚度为3d时,顶板则以弯拉破坏为主,无冲切体产生。在荷载-位移曲线中,线性阶段转变为非线性阶段的临界点约为极限承载力的一半。最后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本文试验成果是基于工程最不利情况得出的,可供岩溶区基桩初步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破坏模式 溶洞 模型试验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堤填筑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何忠明 刘森峙 +1 位作者 胡庆国 刘清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56-2462,共7页
为了分析路堤填筑过程中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以湖南省益娄(益阳—娄底)高速公路岩溶路段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基于上述稳定性判定模型,设计不同厚度的溶洞顶板填筑时的工况,采用FLAC3D软件模... 为了分析路堤填筑过程中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以湖南省益娄(益阳—娄底)高速公路岩溶路段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基于上述稳定性判定模型,设计不同厚度的溶洞顶板填筑时的工况,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每层路堤填筑时的顶板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路堤填筑高度增加,顶板会逐渐发生失稳变形,顶板厚度与路堤极限填筑高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当路堤填筑高度超过极限填筑高度时,上部黏土层与顶板的沉降等值线连通,沉降值最大区域从黏土层移动至顶板中部,塑性区向上延伸发展至地表贯通,对路堤建设产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理论 溶洞 路堤填筑 顶板稳定性 极限填筑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基上桥梁桩基设计优化方法研究与实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晓明 何青相 赵明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53-1658,共6页
结合岩溶区某桥梁基桩优化设计实例,提出针对基础下并非所有基桩桩端都存在溶洞的情况,通过合理设计承台梁和各桩桩径的方式来减小桩端存在溶洞基桩的桩顶分配荷载,尽量将该类基桩奠基标高设置在最上层顶板上,达到减小岩溶区桩基工程处... 结合岩溶区某桥梁基桩优化设计实例,提出针对基础下并非所有基桩桩端都存在溶洞的情况,通过合理设计承台梁和各桩桩径的方式来减小桩端存在溶洞基桩的桩顶分配荷载,尽量将该类基桩奠基标高设置在最上层顶板上,达到减小岩溶区桩基工程处治难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桩端下存在与不存在溶洞基桩刚度的差异,在分析溶洞顶板沉降计算方法后,解决了差异地基上桩基承台梁内力计算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中,在分析承台梁刚度和桩径对基桩桩顶荷载分配的影响后,对该桩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桩基础 优化 差异地基 顶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贵高铁玉京山隧道巨型溶洞顶板防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杰元 汪勇 卿伟宸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13-420,共8页
成贵高铁玉京山隧道穿越巨型溶洞,溶洞顶板处有大直径不稳定楔形体,为防止施工过程中隧道顶部出现掉块和坍塌,提出采用涨壳式中空注浆锚杆与低预应力全黏结型锚索联合加固溶洞顶板的治理措施。采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顶板无支护、仅设... 成贵高铁玉京山隧道穿越巨型溶洞,溶洞顶板处有大直径不稳定楔形体,为防止施工过程中隧道顶部出现掉块和坍塌,提出采用涨壳式中空注浆锚杆与低预应力全黏结型锚索联合加固溶洞顶板的治理措施。采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顶板无支护、仅设置锚杆支护及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3种工况下围岩的三维数值模型,同时考虑支护滞后时顶板围岩的加固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锚杆、锚索轴力的变化规律及围岩位移、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一种有效的顶板防护措施。结果表明:1)锚杆和锚索及时支护可以有效控制顶板不稳定围岩的位移、塑性区发展,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2)在仅设置锚杆的基础上及时施加锚索结构可以显著降低锚杆的轴力,避免锚杆因轴力太大而破坏;3)采用涨壳式中空注浆锚杆与低预应力全黏结型锚索结构对玉京山隧道溶洞顶板进行加固可以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溶洞 高铁隧道施工 锚索 锚杆 有限元软件 顶板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堤及溶洞顶板稳定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36
12
作者 戴自航 范夏玲 卢才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82-390,共9页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三维有限元法进行洞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结合永武(永安-武平)高速公路A11合同段岩溶地质资料,将溶洞近似为与实际相近的椭球状,建立岩溶区路堤的三维有限元模...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三维有限元法进行洞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结合永武(永安-武平)高速公路A11合同段岩溶地质资料,将溶洞近似为与实际相近的椭球状,建立岩溶区路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溶洞顶板厚度、填方高度、溶洞位置以及溶洞充填状况对路堤及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为与现行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进行比较,进行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对于较完整的顶板岩层,按顶板受拉破坏稳定安全系数为4确定的安全厚度过于保守,按梁板理论弯曲受拉破坏确定的安全厚度也偏于保守,是由于实际顶板岩层并不完全符合梁板理论的简化假设,而以有限元分析所得最大弯矩按梁板弯曲受拉破坏确定的安全厚度最为经济;实际工程中三维效应明显的溶洞,现行理论简化和二维数值分析法都较为粗糙,宜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为该高速公路岩溶区填方路段的设计和溶洞的处治与否提出指导性意见,已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供类似工程应用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路堤 顶板厚度 填方高度 溶洞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伏溶洞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雷勇 尹君凡 +1 位作者 陈秋南 杨威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2,26,共5页
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下伏溶洞嵌岩桩承载力破坏模型试验,研究了顶板厚度对下伏溶洞嵌岩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下伏溶洞嵌岩桩在加载过程中呈脆性破坏,荷载位移曲线有明显陡降点;下伏溶洞的存在会明显降低嵌岩桩极限承载力... 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下伏溶洞嵌岩桩承载力破坏模型试验,研究了顶板厚度对下伏溶洞嵌岩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下伏溶洞嵌岩桩在加载过程中呈脆性破坏,荷载位移曲线有明显陡降点;下伏溶洞的存在会明显降低嵌岩桩极限承载力,且主要发生冲切破坏,冲切破坏体近似圆锥台;桩端荷载分担比随溶洞顶板厚度增大而增大;采用S型生长曲线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溶洞顶板厚度时桩端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顶板厚度为1~4倍桩径时,桩端承载力随溶洞顶板厚度增加呈线性增长,顶板厚度为5倍桩径时桩端承载力基本趋于稳定值。最后结合规范给出了不同溶洞顶板厚度时的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伏溶洞 嵌岩桩 极限承载力 桩端荷载 顶板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突变理论的岩溶区路基顶板安全厚度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建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对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常用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工程特点及溶洞顶板受力特性,建立岩溶区路基的力学模型。并引进突变理论,通过建立相应能量势函数和分叉集方程,导出岩溶区路基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 对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常用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工程特点及溶洞顶板受力特性,建立岩溶区路基的力学模型。并引进突变理论,通过建立相应能量势函数和分叉集方程,导出岩溶区路基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尖点突变模型,结合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顶板失稳破坏条件,由此提出了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工程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路基 顶板厚度 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地区千年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子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3,共4页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形成时期,对采自该地区织金洞的石笋样本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210Pb及U-Th定年结果显示,该石笋生长于1 100 a内。对测得的218个δ18O和δ13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织金地区的气候在AD900~950,AD105...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形成时期,对采自该地区织金洞的石笋样本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210Pb及U-Th定年结果显示,该石笋生长于1 100 a内。对测得的218个δ18O和δ13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织金地区的气候在AD900~950,AD1050~1100,AD1150~1350,AD1450~1550,AD1650~1700和AD1850~1950期间,相对湿润。在AD950~1050,AD1100~1150,AD1350~1450,AD1550~1650,AD1700~1850时段,气候较干旱。小冰期的前半段,织金地区气候特征以冷/湿为主,后半段气候以冷/干为主。在南宋之前,织金地区植被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植被开始退化,近百年来,随着大规模移民的进入,尤其是过去50 a以来,石漠化景观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和δ^13C 石笋 织金洞 石漠化 喀斯特地区 贵州中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切破坏模式的嵌岩桩桩端溶洞顶板临界厚度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袁维 刘尚各 +1 位作者 聂庆科 王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89-2798,共10页
桩端下伏溶洞顶板厚度是影响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工程实践中,我国相关规范要求桩端平面以下的顶板厚度不小于3倍桩径。根据规范确定溶洞顶板厚度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笼统性,没有考虑溶洞顶板岩体质量,亦忽略了溶洞自... 桩端下伏溶洞顶板厚度是影响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工程实践中,我国相关规范要求桩端平面以下的顶板厚度不小于3倍桩径。根据规范确定溶洞顶板厚度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笼统性,没有考虑溶洞顶板岩体质量,亦忽略了溶洞自身尺寸的影响。基于桩端岩体的冲切破坏模式,并结合广义Hoek-Brown准则和极限定理上限法建立了溶洞顶板临界厚径比(h/d,即顶板厚度h/基桩直径d)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不同岩体基本质量级别的临界厚径比建议值。结果表明:极限端阻力、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质量均对临界厚径比产生影响,极限端阻力越小、岩体质量越好、岩石越坚硬,则溶洞顶板的临界厚径比越小;以《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中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参考依据,Ⅰ~Ⅳ级岩体的临界厚径比建议值分别是Ⅰ级岩体h/d≤2.41、Ⅱ级岩体2.41≤h/d≤2.96、Ⅲ级岩体2.96≤h/d≤3.73、Ⅳ级岩体3.73≤h/d≤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顶板 临界厚径比 极限分析 HOEK-BROWN准则 嵌岩桩 竖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软泥入侵的多溶洞型顶板巷道稳定控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本奎 苏学贵 +2 位作者 李浩春 原鸿鹄 杜献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3-147,共5页
针对有软弱黄泥入侵的多溶洞型复杂顶板,受多溶洞影响,顶板受压时会出现多处无规律的应力集中,易使围岩松动破裂、滑移冒落,承载能力大幅降低。本研究以永聚煤业10#煤轨道大巷为实例,通过实验测定煤、岩样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FLAC3D模... 针对有软弱黄泥入侵的多溶洞型复杂顶板,受多溶洞影响,顶板受压时会出现多处无规律的应力集中,易使围岩松动破裂、滑移冒落,承载能力大幅降低。本研究以永聚煤业10#煤轨道大巷为实例,通过实验测定煤、岩样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FLAC3D模拟不同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和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等特征;工程应用与监测,对比不同断面形状与支护方式时巷道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拱形巷道断面及合理的支护方式可改善巷道围岩的应力状态,较好地控制了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有效降低了围岩的变形量,能够更好地维护岩溶入侵溶洞型顶板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溶洞型顶板 断面形状 支护方式 数值模拟 稳定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波 肖红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1,共8页
为解决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如何确定的问题,在研究现有动荷载下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固支梁振动微分方程,建立隧道与溶洞间岩层失稳的双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其失稳力学机制及破坏条件,得到安全厚度的非线性方程,并运用Mat... 为解决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如何确定的问题,在研究现有动荷载下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固支梁振动微分方程,建立隧道与溶洞间岩层失稳的双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其失稳力学机制及破坏条件,得到安全厚度的非线性方程,并运用Matlab进行迭代法编程求解;分析爆破振动强度、频率、围岩特性、隧道跨度等对安全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与溶洞间岩层安全厚度是由岩层的内外因素共同决定;在同一振动荷载幅值下,安全厚度与振动频率呈非线性关系;在同一振动频率下,安全厚度与爆破振动荷载幅值呈线性关系;安全厚度随弹性模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溶洞跨度的增加呈近似正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溶洞 突变理论 失稳 顶板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基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与工程治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龙菊 王新刚 李云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7-40,共4页
以广乐高速公路某大桥桥基溶洞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溶洞评价其顶板稳定性,并对不稳定溶洞提出经济、可行的治理方案。采用改进的近似结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VC++编制程序,绘制出桥基溶洞在抗弯、抗剪条件下的hs^hr^l标准查询表。... 以广乐高速公路某大桥桥基溶洞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溶洞评价其顶板稳定性,并对不稳定溶洞提出经济、可行的治理方案。采用改进的近似结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VC++编制程序,绘制出桥基溶洞在抗弯、抗剪条件下的hs^hr^l标准查询表。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打破了以往需要逐一验算的局限性,避免了繁杂的验算过程。评价结论是该桥基溶洞顶板不稳定,危险性较大,需要治理;着重介绍治理措施中的拱跨越方案,经研究论证得出合理的拱高为16 m,跨度为120 m;拱跨越方案的构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顶板 稳定性评价 工程治理 拱跨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石笋δ^(13)C重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玉珍 李廷勇 +1 位作者 李俊云 杨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74,共15页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地表环境和洞穴沉积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石笋δ^(13)C的主要因素。结合现代洞穴监测及模型模拟研究,分析整理了影响洞穴滴水和沉积物中δ^(13)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石笋δ^(13)C的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文章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三方面归纳了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为了准确解释石笋δ^(13)C环境意义,提出了综合分析、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岩溶石漠化概念、成因、发展过程、以及环境效应的讨论,分析了地表石漠化与石笋δ^(13)C记录的密切联系。总结了已经发表的利用石笋δ^(13)C重建区域石漠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正确解译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这是石笋δ^(13)C能够用于重建区域石漠化历史的前提;(2)在空间上,石笋δ^(13)C记录反映上覆地表的面积是有限的,需考虑石笋能否代表目标研究区域的环境变迁;(3)石漠化可在年—十年际时间尺度上快速发展,而石笋测年存在一定的年龄误差,石笋δ^(13)C是否能够敏感记录地表的石漠化过程?为了准确重建区域岩溶环境以及石漠化演变历史,提出以下主要建议:(1)为了避免石笋δ^(13)C重建古环境的不确定性,可加强石笋δ^(13)C与δ^(18)O、微量元素、矿物结构等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与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综合集成,能更加准确重建研究区岩溶水文变化过程,判定石漠化的演化历史;(2)通过区域和同一洞穴的多根石笋记录对比,减少单一石笋记录的区域代表性问题;(3)高精度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多指标石笋记录,有助于捕捉快速发生的石漠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洞穴石笋 石笋δ^(13)C 古环境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