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菌系FLW-1在分批补料中的发酵特性及其种群动态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国香 李文哲 +3 位作者 关正军 刘震东 刘爽 郑文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41-1747,共7页
以稻草为唯一碳源,从堆肥的高温期样品中成功定向筛选出一组复合菌系(命名为FLW-1),该复合菌系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pH缓冲能力。模拟生产实践进行连续批次补料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系FLW-1适于微好氧环境发酵,在24h内DO值由最初的4.5... 以稻草为唯一碳源,从堆肥的高温期样品中成功定向筛选出一组复合菌系(命名为FLW-1),该复合菌系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pH缓冲能力。模拟生产实践进行连续批次补料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系FLW-1适于微好氧环境发酵,在24h内DO值由最初的4.50mg/L迅速降为0.25mg/L,之后到发酵结束DO值一直维持在0.05~0.10mg/L之间,其主要的发酵液相末端产物中90%以上是乙酸,这对后续产甲烷相的产气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连续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动态结果显示,耐高温的短小芽孢杆菌类和具有高聚物强降解能力的抗热厌氧梭菌属是复合菌系降解底物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分批补料 发酵特性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过程流加L-谷氨酸提高ε-聚赖氨酸的产量 被引量:5
2
作者 董难 陈旭升 +4 位作者 任喜东 曾昕 孙启星 张建华 毛忠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2,共4页
为了提高Streptomyces sp.M-Z18合成ε-聚赖氨酸(ε-PL)能力,在考察L-谷氨酸添加浓度和添加时机基础上,提出发酵过程中流加L-谷氨酸的策略。结合甘油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该策略实现174 h内ε-PL发酵产量和产率分别达到31.65 g/L和4.36 g/... 为了提高Streptomyces sp.M-Z18合成ε-聚赖氨酸(ε-PL)能力,在考察L-谷氨酸添加浓度和添加时机基础上,提出发酵过程中流加L-谷氨酸的策略。结合甘油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该策略实现174 h内ε-PL发酵产量和产率分别达到31.65 g/L和4.36 g/(L·d),较原发酵工艺分别提高49.2%和43.9%。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流加L-谷氨酸是提高ε-PL发酵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L-谷氨酸流加 STREPTOMYCES SP M-Z18 甘油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和氮源流加方式对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旭升 董难 毛忠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2,共6页
摘要为实现Streptomycessp.M—Z18补料一分批发酵甘油生产ε-聚赖氨酸(ε-PL)的自动流加碳源和解决因发酵中后期菌体生长速率下降/停滞引起ε-PL合成速率下降的问题,该文首先借助DO-stat反馈补料方法,考察了补料阶段甘油控制在不... 摘要为实现Streptomycessp.M—Z18补料一分批发酵甘油生产ε-聚赖氨酸(ε-PL)的自动流加碳源和解决因发酵中后期菌体生长速率下降/停滞引起ε-PL合成速率下降的问题,该文首先借助DO-stat反馈补料方法,考察了补料阶段甘油控制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对ε-PL合成的影响;然后,通过在发酵中期分别流加牛肉膏和酵母粉,研究了2种有机氮源对发酵中后期菌体生长和ε-PL合成的影响;最后,在2阶段pH调控策略基础上,评价了上述最优控制条件下对Streptomycessp.M—Z18合成ε-PL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依靠DO—stat反馈补料方式将补料阶段甘油浓度稳定控制在0~10g/L,并在发酵96h开始流加酵母粉和(NH4)2SO4混合液,结合pH值2阶段调控策略(3.5—3.8),经过192h发酵,可以实现ε-PL产量达到38.77g/L,产率达到4.85g/(L·d)。基于碳源和氮源流加方式的优化,建立的DO—stat反馈流加甘油策略和提出的发酵中期流加酵母粉和(NH4)2SO4混合液的方法是提高ε-PL发酵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补料-分批发酵 DO-stat反馈流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类人胶原蛋白补氮策略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兮 范代娣 +2 位作者 花秀夫 骆艳娥 马晓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6年第1期33-36,共4页
优化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的调控工艺。利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考察了连续流加和分阶段式两种不同补氮策略对细胞生长和类人胶原蛋白产量的影响。不同补氮方式显著影响类人胶原蛋白的产量。分阶段式补氮方式优... 优化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的调控工艺。利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考察了连续流加和分阶段式两种不同补氮策略对细胞生长和类人胶原蛋白产量的影响。不同补氮方式显著影响类人胶原蛋白的产量。分阶段式补氮方式优于连续流加补氮方式,有利于细胞生长和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最终细胞浓度为76.01 g.L-1(DCW),类人胶原蛋白浓度为16.75 g.L-1,蛋白表达量为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肠杆菌 高密度发酵 类人胶原蛋白 分批补料培养 补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郑丽雪 王家皓 +2 位作者 陈志鹏 齐斌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 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mL提高到31.2 AU/mL。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玉米酒糟清液作为发酵氮源代替部分酵母溶液,大大降低了丙酸杆菌素的生产成本。另外,通过红外光谱及蛋白酶敏感实验发现丙酸杆菌素是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丙酸杆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发酵 分批补料 玉米酒糟清液 丙酸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霉素B发酵放大Ⅱ.从15L发酵罐到7m^3发酵罐和60m^3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 被引量:1
6
作者 金一平 金志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56-458,共3页
对利福霉素B从 15L发酵罐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 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进行研究。采用单位体积所消耗的通气功率相同的放大原则 ,成功地将 15L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工艺放大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发酵罐 ,发酵效价分别达到 172 49u/ml和 1... 对利福霉素B从 15L发酵罐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 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进行研究。采用单位体积所消耗的通气功率相同的放大原则 ,成功地将 15L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工艺放大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发酵罐 ,发酵效价分别达到 172 49u/ml和 19110u/ml左右。 60m3 发酵罐利福霉素B发酵生产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霉素B 地中海拟分枝酸菌 发酵放大 流加补料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模型化基础上对青霉素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徐亲民 谷达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研究发酵动力学、生物过程反应计量学、代谢流分布和代谢流控制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知识、实验及生产数据 ,对生产规模的青霉素反复补料分批发酵 (即半连续发酵 )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建立了一套包含 2 5个过程变量和一系列经济学... 在研究发酵动力学、生物过程反应计量学、代谢流分布和代谢流控制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知识、实验及生产数据 ,对生产规模的青霉素反复补料分批发酵 (即半连续发酵 )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建立了一套包含 2 5个过程变量和一系列经济学变量的改良机理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 ,预测了一些工艺参数和经济学参数的改变对发酵过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发现在保持最大生物质浓度、稀释速率 ,及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初始发酵液体积以及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对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模拟运算结果表明 ,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降低 5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6 .35 %和 3.75 %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由 2 4h缩短为 12h和 1h(接近于连续发酵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7.2 2 %和 14 .11% ;初始发酵液装罐体积分数由 75 %提高到 85 % ,全年发酵利润可提高 5 .4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补料分批发酵 经济效益 预测 改良机理模型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丝状菌固态培养研究的膜培养技术
8
作者 师俊玲 李寅 陈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84-1689,共6页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膜转移培养技术 ,并以盾壳霉 (Coniothyriumminitans)的固态培养为例 ,从菌体生长、孢子产量及培养基中 pH变化等方面对该培养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培养体系可以将菌丝体与培养基完全分开 ,...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膜转移培养技术 ,并以盾壳霉 (Coniothyriumminitans)的固态培养为例 ,从菌体生长、孢子产量及培养基中 pH变化等方面对该培养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培养体系可以将菌丝体与培养基完全分开 ,但不影响菌体的正常生长与孢子形成 ;通过膜转移培养技术可将盾壳霉的孢子产量提高 1 8倍以上 ;用浸有液体培养基的脱脂棉支撑体培养体系可达到与琼脂培养体系相同的研究目的 ,但其操作更为简单 ,更利于连续培养研究 .这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他丝状菌的固态连续培养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壳霉 固态发酵 补料 连续培养 膜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补料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加明 杨功勋 +2 位作者 胡纯铿 詹美蓉 张新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79-2684,共6页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燃料乙醇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对其发酵工艺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近年来,补料发酵工艺逐渐应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研究中,并以其降低基质抑制和减轻纤维素稀酸水解液中有毒成分的影响等优点而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燃料乙醇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对其发酵工艺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近年来,补料发酵工艺逐渐应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研究中,并以其降低基质抑制和减轻纤维素稀酸水解液中有毒成分的影响等优点而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和对补料控制策略的研究尚不深入等存在的问题,使该技术在燃料乙醇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受到制约。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乙醇补料发酵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概述补料发酵技术在乙醇两大重要发酵工艺——纤维素乙醇工艺和超高浓度乙醇发酵工艺中的应用以及补料调控策略等,并提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应留意的方向,如应加强乙醇补料发酵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新型传感器与在线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源 发酵 生物燃料 补料技术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甲基蓝还原法确定酒精分批补料发酵的最佳补料时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阳 伍时华 +3 位作者 赵东玲 张健 易弋 黄翠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0-45,共6页
采用亚甲基蓝还原法研究了酒精分批发酵过程中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木薯等淀粉质原料的补料发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不同初总糖浓度分批发酵试验确定最佳初总糖浓度,然后于分批发酵(初糖240 g/L)主发酵期不同时间点(6、8... 采用亚甲基蓝还原法研究了酒精分批发酵过程中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木薯等淀粉质原料的补料发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不同初总糖浓度分批发酵试验确定最佳初总糖浓度,然后于分批发酵(初糖240 g/L)主发酵期不同时间点(6、8、10、12、14、16、18 h)取样进行亚甲基蓝还原试验,得出发酵液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酒精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酵母细胞还原亚甲基蓝的能力最大(亚甲基蓝脱色斜率最强)在10 h左右,此时补料发酵效果最好,乙醇浓度、乙醇产率和总糖发酵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2.28±2.37 g/L,2.46±0.04 g/(L·h)和89.84%。说明通过亚甲基蓝还原试验评估酒精发酵过程酵母活力并作为补料时间指标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还原试验 酵母活力 酒精发酵 分批补料发酵 补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产普鲁兰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兰 穆晓清 +1 位作者 徐岩 聂尧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28,共5页
在7L发酵罐规模,利用自诱导培养方式,对重组大肠杆菌产普鲁兰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主要考察了发酵过程中控制溶解氧浓度、pH和采用补料策略对菌体生长和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条件:溶氧浓度维持在20%-30%... 在7L发酵罐规模,利用自诱导培养方式,对重组大肠杆菌产普鲁兰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主要考察了发酵过程中控制溶解氧浓度、pH和采用补料策略对菌体生长和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条件:溶氧浓度维持在20%-30%;pH保持在7.60;第9h时,以0.8g/(L·h)的速度流加甘油;在20h,以0.2g/(L·h)的速度流加乳糖。此条件下,重组菌的细胞浓度OD600nm从12.58上升到42.25,提高了3.36倍;普鲁兰酶酶活力从356U/ml上升到1200U/ml,提高了3.3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酶 发酵优化 分批补料发酵 恒速流加 自诱导培养 DO—st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 被引量:1
12
作者 柯善恢 伍时华 +2 位作者 赵东玲 张健 黄翠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0-137,共8页
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 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样酵母以相同细胞数接入二次发酵液中,通过分析二次发酵酵母的细胞活性、耗糖能力和乙醇生成能力,得到主发酵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乙醇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强弱反映了所对应的主发酵取样时间点酵母活力,在二次发酵酵母发酵活力最强所对应的主发酵时间点(24 h)补料,主发酵效果最好;乙醇质量浓度为(136.62±1.10) g/L、乙醇产率为(2.53±0.02) g/(L·h)和总糖发酵效率为83.34%,说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可以作为确定乙醇发酵分批补料时间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发酵酵母活力 乙醇分批补料发酵 补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酪氨酸高密度流加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雨 马零 +1 位作者 赵春光 徐庆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7,共6页
为实现L-酪氨酸的大规模生产,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供试菌株为大肠杆菌TYR-05,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流加发酵优化实验,以菌体密度、L-酪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代谢副产物为指标,探究MgSO_(4)·7H_(2)O、磷酸二氢... 为实现L-酪氨酸的大规模生产,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供试菌株为大肠杆菌TYR-05,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流加发酵优化实验,以菌体密度、L-酪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代谢副产物为指标,探究MgSO_(4)·7H_(2)O、磷酸二氢钾、谷氨酰胺、甲硫氨酸、维生素B_(12)、维生素H、磷酸吡哆醛对L-酪氨酸发酵的影响,最后确定适合L-酪氨酸发酵的培养基为MgSO_(4)·7H_(2)O_(2).0 g/L、KH_(2)PO_(4)2.5 g/L、维生素B_(12)2.0×10^(-3)g/L、PLP 1.0×10^(-3)g/L、维生素H 0.8×10^(-3)g/L,利用5 L发酵罐进行流加发酵生产,在初始发酵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从10 h持续流加发酵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最高菌体密度达到65.0 g/L,L-酪氨酸产量为56.2 g/L,糖酸转化率为23.1%,乙酸作为副产物积累量减少到1.0 g/L,验证了L-酪氨酸高密度流加发酵策略的可行性,为L-酪氨酸及其他芳香族氨基酸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酪氨酸 高密度发酵 大肠杆菌 发酵优化 连续流加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秋阳 雷于国 +2 位作者 胡国元 但冬梅 雷远征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8年第3期41-44,共4页
以菌丝球数量、菌丝球大小、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考察了不同补糖方式对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g·L-1)为:... 以菌丝球数量、菌丝球大小、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考察了不同补糖方式对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g·L-1)为:葡萄糖10,酵母浸粉20,玉米粉15,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0.02。在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第6d和第9d分别补加0.25%葡萄糖,香菇菌丝体生物量达到约847mg·(100mL)-1,胞内多糖含量达到约173mg·(100mL)-1,较不加糖时分别增加了约21.79%和34.29%。补料分批发酵能够提高香菇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含量,为香菇多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补料分批发酵 培养基 补糖方式 生物量 胞内多糖 香菇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加补氨水代替碳酸钙在井冈霉素生物发酵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义雄 张文宣 +2 位作者 周圣骄 谷田 钟名兴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1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井冈霉素生物发酵过程中,流加补氨水代替碳酸钙精确调控发酵pH值对发酵与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加补氨水代替碳酸钙工艺可应用于井冈霉素发酵生产中,对井冈霉素发酵无不良影响,同时因消除了钙离子对膜分离浓缩的影响,保证了膜... 研究了井冈霉素生物发酵过程中,流加补氨水代替碳酸钙精确调控发酵pH值对发酵与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加补氨水代替碳酸钙工艺可应用于井冈霉素发酵生产中,对井冈霉素发酵无不良影响,同时因消除了钙离子对膜分离浓缩的影响,保证了膜分离浓缩工艺的顺利实施,可提高提取收率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霉素 流加补氨水 发酵 调控pH值 膜分离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水解液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工艺优化
16
作者 徐佳 冯昆鹏 +1 位作者 张智强 王颖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4-540,共7页
为了降低γ-聚谷氨酸(γ-PGA)的生产成本,实现芦苇等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探索建立以芦苇水解液为碳源制备γ-PGA的新型发酵过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首先,研究纤维素酶用量和底物浓度对芦苇水解的影响;其次,采用分段式培养及溶氧反馈... 为了降低γ-聚谷氨酸(γ-PGA)的生产成本,实现芦苇等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探索建立以芦苇水解液为碳源制备γ-PGA的新型发酵过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首先,研究纤维素酶用量和底物浓度对芦苇水解的影响;其次,采用分段式培养及溶氧反馈补料调控策略,对芦苇水解液发酵生产γ-PGA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芦苇经预处理后在10 FPU/g(底物)酶用量和10%底物添加量的条件下水解,总糖质量浓度可达(76.64±1.74)g/L;以分段式溶氧反馈-分批补料发酵培养方式,利用芦苇水解液生产γ-PGA,最终产量可达(46.72±1.18)g/L,生产效率较分批发酵提高了46.06%。因此,将芦苇水解液用于γ-PGA的分批补料发酵具有产业化可行性,有助于降低商业化生产的原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程 芦苇水解液 Γ-聚谷氨酸 分批补料 溶氧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