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与血流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焦文仓 温建良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之后取骨折端标本提取蛋白样本定量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 骨折端血流量在致伤后 8h开始上升 ,1周时达顶峰 ,高血流量状态一直维持到第 3周 ,第 5和第 8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在伤后 2 4h开始增高 ,骨折后 3天达到较高的水平 ,该状态一直维持到骨折后的第 3周 ,到第 5周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回落 ,第 8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伤后 72h骨折端血流量增高与骨折端血管生成有关 ,早期的血流量增加可能与骨折后的创伤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相关抗原 血流量 实验 相关性 桡骨骨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大肠癌新生血管标记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大林 李杨 +2 位作者 林惠忠 周东风 姜长青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8RAg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8RAg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100倍视野下5个血管丰富视野的微血管密度(MVD),取其均值。结果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的MVD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和F8RAg为新生血管标记物测得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标记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以F8RAg为标记物测得的MVD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CD105和F8RAg均在大肠癌有良好表达,但CD105在标染肿瘤新生血管上比F8RAg更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05 因子相关抗原 结直肠肿瘤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钙化囊肿的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及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虹 徐辉 +3 位作者 李纯纯 欧阳喈 白淑清 张国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7年第2期80-83,共4页
为了解牙源钙化囊肿的囊肿型和肿瘤型内血管和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抗原VIII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11例牙源性钙化囊肿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以6例造釉细胞癌作对照。结果显示:囊... 为了解牙源钙化囊肿的囊肿型和肿瘤型内血管和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抗原VIII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11例牙源性钙化囊肿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以6例造釉细胞癌作对照。结果显示:囊肿型牙源性钙化囊肿的部分标本中,囊壁上皮下有VIII因子染色阳性的密集的新生小血管,囊壁上皮中PCNA染色阳性细胞也较多,显示囊壁上皮增殖活动较强的组织依,部分囊壁上皮下血管较少,PCNA染色阳性细胞也较少,显示囊壁上皮增殖较慢,相对稳定的组织学像。而在肿瘤型牙源性钙化囊肿中,肿瘤间质中VIII因子杂色阳性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并且血管管腔增大,PCNA染色见肿瘤的上皮团片中阳性细胞也明显增多,反映了肿瘤增殖活跃,生长较快。表明肿瘤内血管的增生与肿瘤的增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肿瘤 钙化囊肿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检测在肝病中的意义
4
作者 方玉荣 邓绪乐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75-277,共3页
本文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82例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含量。结果显示,两者的改变与肝病受损程度密切相关,並对检测肝脏疾病有高度敏感性。为此,建议将血中这两种蛋白含量列为肝功能常规检测指标。
关键词 肝病 前白蛋白 抗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史雪辉 何守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氪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CNV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氪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CNV形成的关系。方法对5组30只BN大鼠行单眼视网膜氪激光光凝,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分别在光凝后3d、1周、2周、3周、4周摘除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光凝区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 antigen,FⅧR:Ag)检测以观测CNV形成,并检测CNV形成过程中i NOS、VEGF蛋白的表达,半定量分析i NOS、VEGF表达变化与CNV生成的相关性。结果FⅧR:Ag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光凝后1周开始形成CNV,3~4周达到高峰。正常BN大鼠视网膜中,i NOS在神经节细胞、内核层表达;VEGF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视网膜光凝后,除上述部位外,i NOS和VEGF均在外核层和脉络膜的光凝损伤区阳性表达。光凝后3d^4周,光斑区内FⅧR:Ag、i NOS和VEGF阳性染色密度逐渐增加(P<0.05);i NOS、VEGF与FⅧR:Ag阳性染色密度正相关(r=0.89,r=0.78,P<0.05);i NOS与VEGF阳性染色密度正相关(r=0.78,P<0.05)。结论i NOS与VEGF同步表达,其阳性表达密度与CNV生成正相关,i NOS在CNV生成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脐带灌注消化法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明斌 刘梅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脐带静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得到血管内皮细胞后,加入M199混合培养液,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以0.25%胰蛋白酶进行... 目的探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脐带静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得到血管内皮细胞后,加入M199混合培养液,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以0.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传代培养。细胞鉴定采用形态学方法、透射电镜法以及细胞Ⅷ因子免疫化学法。结果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约24h后完全贴壁,第3~4天融合成单层,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特征性Weibel-Palade小体以及细胞表面大量微绒毛;细胞Ⅷ因子抗原免疫组化以及荧光显示均呈阳性反应,证实所分离培养细胞为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结论采用胶原酶脐带静脉灌注消化法可分离得到较为纯化的内皮细胞,并可在体外连续大量增殖传代,5代内的细胞均可用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Weibel-Palade小体 因子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抑制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小燕 何守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1493-1496,共4页
目的:观察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BN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随机抽取一眼作为实验眼。建立BN大鼠CNV... 目的:观察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BN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随机抽取一眼作为实验眼。建立BN大鼠CNV动物模型。光凝后的即刻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8μL(320μg),对照组则在光凝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SS8μL。分别在光凝后1,2,4wk各处死动物6只,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光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的CNV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NF-κB,MCP-1和FⅧ-RAg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的基因表达,并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实验1,2,4wk,与对照组相比NF-κB,MCP-1和FⅧ-RAg蛋白表达及VEGF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A能够降低NF-κB,MCP-1等的表达和VEGF的转录,故TA是治疗CNV的一种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脉络膜新生血管 核因子-κ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因子相关抗原 积分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华根 唐元瑜 纪立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76-279,共4页
建立一种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取7~10日龄SD大鼠脑组织,经匀浆,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脑微血管段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 建立一种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取7~10日龄SD大鼠脑组织,经匀浆,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脑微血管段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体外培养24~48 h后,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单个细胞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呈团簇状单层贴壁生长,待细胞密集融合后,则成典型的"铺路石样"涡旋状排列;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细胞胞质显棕黄色,阳性细胞率达99%以上。该方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