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田 王涛 +5 位作者 王道军 赵建庆 丁晓春 吴士超 薛海荣 何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9-3256,共8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330m2·g-1和2.13cm3·g-1,平均孔径6.4nm.对其先氧化、后氯化、再胺化,得到不同胺基接枝量的胺化介孔碳(C-NH2(m),m为加入的乙二胺的质量(g)).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结果证实,胺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有序介孔碳表面.TEM测试表明介孔碳的有序孔道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以有序介孔碳、胺化介孔碳作吸附剂对Cu(Ⅱ)、Cr(Ⅵ)进行选择性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化修饰前,样品对Cu(Ⅱ)、Cr(Ⅵ)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33、241.55mg·g-1;修饰后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495.05、68.21mg·g-1.功能化介孔碳表现了较强的选择性吸附Cu(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胺化接枝 选择性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的对比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艺钟 刘珊 +3 位作者 刘志文 吴文成 邓东阳 鞠勇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719,共8页
为使壳聚糖粉末吸附后易于固液分离,采用溶胶-凝胶-冷冻干燥法制备毫米级(2.8~3mm)壳聚糖凝胶球,比较了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不同:Cu(Ⅱ)和Cr(Ⅵ)最佳吸附pH分别为5.5和3.0;达到吸附... 为使壳聚糖粉末吸附后易于固液分离,采用溶胶-凝胶-冷冻干燥法制备毫米级(2.8~3mm)壳聚糖凝胶球,比较了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不同:Cu(Ⅱ)和Cr(Ⅵ)最佳吸附pH分别为5.5和3.0;达到吸附平衡Cu(Ⅱ)和Cr(Ⅵ)分别需要25h和2h;Cu(Ⅱ)的吸附反应是自发、吸热、熵增过程,而Cr(Ⅵ)吸附反应为自发、放热、熵减过程;吸附Cu(Ⅱ)后的壳聚糖凝胶球不易脱附,而吸附Cr(Ⅵ)后凝胶球脱附率相对较高。借助红外表征及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表明,Cu(Ⅱ)吸附机理为单层化学吸附,而Cr(Ⅵ)是单层化学吸附与多层物理吸附共同作用的吸附-还原过程。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5.67mg/g和185.08mg/g,说明冷冻干燥法可以强化壳聚糖的吸附量,同时毫米级的壳聚糖凝胶球改善了壳聚糖粉体吸附剂难分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凝胶球 冷冻干燥 cu()和cr() 吸附 还原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和Cu(Ⅱ)在胡麻和油菜生物质炭上吸附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保卫 石夏颖 马锋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329,共7页
以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热解制得的4种生物炭为吸附剂,以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Cu(Ⅱ)混合溶液体系中两种金属的吸附作用,考察吸附时间和初始金属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与单一吸附体系对比,分析了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发现混... 以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热解制得的4种生物炭为吸附剂,以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Cu(Ⅱ)混合溶液体系中两种金属的吸附作用,考察吸附时间和初始金属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与单一吸附体系对比,分析了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发现混合体系中生物炭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与单一金属体系下相似,但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量较单一Cr(Ⅵ)体系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Cu(Ⅱ)的吸附量较单一Cu(Ⅱ)体系明显增大.表明两种金属在4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存在交互作用,为协同吸附作用.交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两种金属离子间正负电荷的静电引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胡麻 油菜 cr() cu() 吸附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Cr(Ⅵ)、Hg(Ⅱ)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海云 侯明 陈召桂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8-542,共5页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Cu(Ⅱ)、Cr(Ⅵ)、Hg(Ⅱ)诱导的微核效应以及Cu(Ⅱ)对Cr(Ⅵ)、Hg(Ⅱ)微核效应的影响,并用F检验和q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检验.3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0~120 mg/L Cu(Ⅱ)、0~80 mg/L Cr(Ⅵ)、0~30 mg/L Hg(Ⅱ)诱导的蚕豆根尖微核率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Cr(Ⅵ)、Hg(Ⅱ)浓度继续增大时,由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其微核率下降.统计检验表明,各处理组与空白组以及各处理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金属离子的细胞遗传学毒性大小为Hg(Ⅱ)>Cr(Ⅵ)>Cu(Ⅱ).Cu(Ⅱ)与Cr(Ⅵ)共存时, Cu(Ⅱ)对Cr(Ⅵ)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较复杂,既有拮抗效应又有协同效应.当Cu(Ⅱ)与Hg(Ⅱ)共存时,Cu(Ⅱ)对Hg(Ⅱ)的蚕豆根尖微核效应影响总体表现为拮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电根尖细胞 cu() cr() Hg() 微核半 分裂指数 复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价吸附剂对Cr(Ⅵ)、Cu(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金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38,43,共5页
采用批次单因素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pH、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对Cu(Ⅱ),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热力学研究实验,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炭化紫茎泽兰与荞麦杆吸附Cr(Ⅵ)和Cu(... 采用批次单因素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pH、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对Cu(Ⅱ),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热力学研究实验,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炭化紫茎泽兰与荞麦杆吸附Cr(Ⅵ)和Cu(Ⅱ)的最佳pH分别为1和3;吸附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反应Cr(Ⅵ)吸附过程特征,Cu(Ⅱ)在紫茎泽兰与荞麦秸秆吸附剂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R2=0.989 6)。炭化紫茎泽兰和荞麦杆这种吸附剂对Cr(Ⅵ)和Cu(Ⅱ)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荞麦秸秆 吸附 cu()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典型伯克氏菌对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吸附转化 被引量:8
6
作者 檀笑 曾洁仪 +2 位作者 张逸凡 曾巧云 陈烁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2-937,共6页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cu() 复合污染 微生物吸附 还原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聚乙烯胺凝胶珠的制备及其对Cr(Ⅵ)/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素清 修绍迪 +2 位作者 王玉路 张斐斐 靳丽强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26,34,共6页
以明胶(GE)和两性聚乙烯胺(PVAm)为原料,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明胶/两性聚乙烯胺(GE/PVAm)凝胶珠,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和Cr(Ⅵ)。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GE/PVAm的化学基团结构信息,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GE/PVAm的微观... 以明胶(GE)和两性聚乙烯胺(PVAm)为原料,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明胶/两性聚乙烯胺(GE/PVAm)凝胶珠,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和Cr(Ⅵ)。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GE/PVAm的化学基团结构信息,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GE/PVAm的微观结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GE/PVAm去除铜离子的最佳p H为6,最大吸附容量分20.44 mg/g;去除六价铬离子的最佳p H为2,最大吸附容量分别18.41 mg/g。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GE/PVAm对Cu(Ⅱ)的吸附行为可使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描述,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可更好地解释Cr(Ⅵ)在GE/PVAm上的吸附行为;Cu(Ⅱ)及Cr(Ⅵ)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两性聚乙烯胺 cr() cu()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改性及对Cr(Ⅵ)与Cu(Ⅱ)的吸附 被引量:3
8
作者 苏良佺 卢玉栋 +3 位作者 陈彩珍 吴阳 柯金炼 吴宗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17-21,48,共6页
采用油茶果壳提取物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油茶果壳提取物改性吸附剂;探讨溶液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吸附剂吸附铬离子、铜离子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茶多酚吸附剂对Cr(Ⅵ)、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 采用油茶果壳提取物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油茶果壳提取物改性吸附剂;探讨溶液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吸附剂吸附铬离子、铜离子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茶多酚吸附剂对Cr(Ⅵ)、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99.6 mg·g^(-1)、71.7 mg·g^(-1);且具有较好的再生吸附性能,当吸附剂使用3次后,吸附剂对Cr(Ⅵ)离子再生饱和吸附量可达83.2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改性吸附剂对Cr(VI)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模型进行模拟,对Cu(Ⅱ)离子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模型进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多酚 吸附剂 吸附 cr()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木屑对水中Cu(Ⅱ)/Cr(Ⅵ)的连续吸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梦珠 郝林林 李桂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将木屑用NaClO预处理并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改性木屑,探讨了直接吸附Cr(Ⅵ)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及木屑改性前后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的效果,并研究了pH、实际废水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Cu(Ⅱ)后再吸附Cr(Ⅵ)比... 将木屑用NaClO预处理并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改性木屑,探讨了直接吸附Cr(Ⅵ)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及木屑改性前后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的效果,并研究了pH、实际废水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Cu(Ⅱ)后再吸附Cr(Ⅵ)比直接吸附Cr(Ⅵ)的效果更好。改性木屑对Cu(Ⅱ)和Cu(Ⅱ)/Cr(Ⅵ)连续吸附能力比原木屑分别提高78.32%和122.90%。30℃下改性木屑对Cu(Ⅱ)和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95.70、555.56mg/g,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改性木屑对Cu(Ⅱ)和Cu(Ⅱ)/Cr(Ⅵ)的连续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氨基化改性 连续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生物材料制备可降解水凝胶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洁 陈莉君 +1 位作者 牛育华 马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8-204,共7页
以腐植酸钾(KHA)、壳聚糖(CTS)、蒙脱土(MMT)为原料合成了一种KHA/CTS/AA-MMT水凝胶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Ⅱ)和Cr(Ⅵ)。采用SEM、FT-IR、XPS对水凝胶材料结构进行表征,证实水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对水凝胶材料的吸水倍率,以及在不同p... 以腐植酸钾(KHA)、壳聚糖(CTS)、蒙脱土(MMT)为原料合成了一种KHA/CTS/AA-MMT水凝胶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Ⅱ)和Cr(Ⅵ)。采用SEM、FT-IR、XPS对水凝胶材料结构进行表征,证实水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对水凝胶材料的吸水倍率,以及在不同pH条件进行测试,发现在弱酸性至碱性吸水溶胀性能优良,溶胀率可达80g/g。研究结果表明,在298K时,水凝胶材料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量分别可达249.45和212.81mg/g;通过热力学分析可知,水凝胶对Cu(Ⅱ)、Cr(Ⅵ)的吸附是放热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且为自发过程。通过XPS与吸附过程理论拟合得知,吸附Cu(Ⅱ)、Cr(Ⅵ)主要是羰基的螯合与氨基的配位作用,该材料在重金属去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钾 水凝胶材料 吸附 cu()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艳玲 左德松 张丛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85,共5页
用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PEI-RS),研究处理温度、吸附剂用量、处理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对Cu(Ⅱ)和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 H5、处理温度35℃、吸附剂用量0.2 g、处理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40 mg/L的Cu(Ⅱ)和30 m... 用聚乙烯亚胺改性稻草秸秆(PEI-RS),研究处理温度、吸附剂用量、处理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对Cu(Ⅱ)和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 H5、处理温度35℃、吸附剂用量0.2 g、处理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40 mg/L的Cu(Ⅱ)和30 mg/L的Cr(Ⅵ)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4.99%、96.16%。PEI-RS对该2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聚乙烯亚胺 改性 cu() cr()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低温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3 位作者 王显胜 杜连柱 孙立波 杨雪梅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1,共4页
利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得到的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质量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pH值5.0,时间1h,温度10℃。吸附规律符合L... 利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得到的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质量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pH值5.0,时间1h,温度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g/g。对菌种吸附低温水体中两种重金属离子时pH值变化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证明该菌可以有效地去除低温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Cd()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芯光纤长光路法在水溶液中测定Cr、Cu
13
作者 王菊芳 廖远敏 +7 位作者 冯明昭 王卫 林钧岫 何去奢 吴关炎 潘丽英 赵禺山 何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77-380,共4页
测量了低折射率液体(n>1.346)和水溶液液芯光纤的导光特性和光谱特性.研究了液芯光纤长光路法在70%乙醇-水溶液体系和50%二氧六环-水溶液体系中测定Cr(Ⅵ)、Cu(Ⅱ)的方法.液芯光纤长110cm时,测定Cr... 测量了低折射率液体(n>1.346)和水溶液液芯光纤的导光特性和光谱特性.研究了液芯光纤长光路法在70%乙醇-水溶液体系和50%二氧六环-水溶液体系中测定Cr(Ⅵ)、Cu(Ⅱ)的方法.液芯光纤长110cm时,测定Cr、Cu的灵敏度分别为0.052、0.017ng·mL-1;线性范围0~25、0~24ng/mL;RSD值为1.0%~4.8%.对国标GSBE50009-88样品和明胶中铬的测量值与标准值或AAS测量值吻合,回收率为94%~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芯光纤 水溶液 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8衍生多孔碳在电容去离子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悦 万学立 +1 位作者 张弛 包申旭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4,共6页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节能脱盐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其电极材料多为各种碳基材料制备,且CDI的电吸附效率与材料的特性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先采用2-甲基咪唑锌盐(ZIF-8)在N_(2)气氛下碳化得到的ZIF-8衍...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节能脱盐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其电极材料多为各种碳基材料制备,且CDI的电吸附效率与材料的特性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先采用2-甲基咪唑锌盐(ZIF-8)在N_(2)气氛下碳化得到的ZIF-8衍生多孔碳(ZDPC),然后与活性炭(AC)制备ZDPC/AC复合电极,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吸附重金属废水中的Cr(Ⅵ)和Cu(Ⅱ)。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吸附效果受电极电压、溶液初始浓度和初始pH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论文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在ZDPC/AC复合电极上的吸附以物理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吸附性能。该电极在重金属污染废水净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ZIF-8衍生多孔碳 重金属废水 cr()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