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5株临床分离新型隐球菌药物敏感性及临床分析
1
作者 管湘玉 朱均昊 +4 位作者 严丽 李莉 韩德忞 章强强 朱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上海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相关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分离菌株通过MALDI-TOF质谱和生化鉴定卡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上海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相关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分离菌株通过MALDI-TOF质谱和生化鉴定卡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64例患者共培养分离出75株隐球菌,均为新型隐球菌,主要分离自脑脊液(78.7%)。伊曲康唑野生型分离率最低(36.0%);伏立康唑野生型分离率最高(94.7%)。64例患者中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62例,符合率96.9%。结论 隐球菌在脑脊液中分离率高,伊曲康唑非野生株分离率最高,伏立康唑野生株分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 药物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 隐球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周国栋 曹贤 张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4-719,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途径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病例,并分别以“Cryptococcus neoformans”“Cryptococcal neoformans inf... 目的分析总结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途径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病例,并分别以“Cryptococcus neoformans”“Cryptococcal neoformans infection”“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感染”为关键词,检索1965—2023年外文PubMed数据库、中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疗线索及方法。结果中文数据库未见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病例报道,有外文文献回顾调查了1992—2003年新型隐球菌中段尿培养阳性的16名患者情况。其中,15例患有HIV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9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余7例患者在治疗前被误诊或死亡,病死率为64%;13例有新型隐球菌播散性感染的表现,其余3例表现为单一性尿路感染;16例患者尿培养均检出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占13%)尿常规提示酵母菌阳性、12例尿蛋白阳性(75%)、5例为脓尿(31%)。本例患者在入院当日尿常规检测中提示酵母菌阳性,并先后在中段尿培养和血培养中检出新型隐球菌,给予氟康唑等抗感染治疗,最终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新型隐球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病例极罕见,尿路创伤受损可能是主要危险因素。尿中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能是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一个潜在的早期指标,临床应提高对该菌致尿路感染的认识,及早进行相关监测及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尿路感染 血流感染 尿液真菌学 感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被引量:22
3
作者 龙丰 张永信 +2 位作者 李民 章强强 王家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 检测 2 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氯康唑、两性霉素B、5 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临床菌株新型隐球菌 6 0株和念珠菌 188株 ,采用NCCLSM2 7 A微量稀释法测定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真... 目的 检测 2 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氯康唑、两性霉素B、5 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临床菌株新型隐球菌 6 0株和念珠菌 188株 ,采用NCCLSM2 7 A微量稀释法测定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对 16 0株白念珠菌 ,氟康唑的MIC为 0 .0 6~≥ 6 4μg/ml,敏感 135株 ( 84.38% ) ,中度敏感 10株 ( 6 .2 5 % ) ,耐药 15株 ( 9.37% ) ;5 氟胞嘧啶的MIC为 0 .0 6~ 16 μg/ml ,敏感 15 6株 ( 97.5 % ) ,中度敏感 2株 ( 1.2 5 % ) ,耐药 2株 ( 1.2 5 %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4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的MIC为 0 .0 3~ 32 μg/ml ,敏感 93.75 % ,中度敏感 6 .2 5 %。对 6 0株新型隐球菌 ,氟康唑的MIC 1~≥ 6 4μg/ml,敏感 35株 ( 5 8.4% ) ,中度敏感 2 0株 ( 33.3% ) ,耐药 5株( 8.3% ) ;5 氟胞嘧啶MIC 0 .2 5~ 8μg/ml,敏感 5 3株 ( 88.3% ) ,中度敏感 7株 ( 11.7%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0 .5 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MIC 0 .0 3~ 4μg/ml全部敏感。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 10 %和2 2 .2 %。结论 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对氯康唑的耐药率趋高 ,临床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稀释法 最低抑菌浓度 念珠菌属 新型隐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的磷脂酶活力检测 被引量:6
4
作者 曹瑞华 温海 +2 位作者 徐红 洪微 李志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6-687,共2页
目的 :评价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活力情况。方法 :分别在 30℃和 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 4 0株新生隐球菌菌株 ,测量其产生沉淀圈的大小 ,计算 PZ值来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 结果 :4 0株... 目的 :评价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活力情况。方法 :分别在 30℃和 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 4 0株新生隐球菌菌株 ,测量其产生沉淀圈的大小 ,计算 PZ值来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 结果 :4 0株菌中有 39株能在其菌落周围产生明显沉淀圈 ,PZ值在 30℃和 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 (0 .5 2 9± 0 .12 1)和 (0 .5 2 3± 0 .14 3)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在 37℃培养条件下 ,血清 A、B、AD和 D型菌株的 PZ值分别为 (0 .5 4 1± 0 .116 )、(0 .5 18± 0 .0 36 )和 (0 .4 72± 0 .0 5 1) ,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临床株和环境株 PZ值分别为 (0 .5 0 1± 0 .0 4 9)和 (0 .5 6 5± 0 .13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 ;不同来源的新生隐球菌菌株的磷脂酶活力差异较大 ,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 ;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磷脂酶 活力 检测 血清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栎江 吴庆 +2 位作者 徐春泉 周翠 孙瑶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影像学检查示肺部阴影或结节患者3,130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追踪分析部分诊疗过程相对规范完整的患者的最终诊... 目的研究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影像学检查示肺部阴影或结节患者3,130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追踪分析部分诊疗过程相对规范完整的患者的最终诊断及治疗情况,将抗原检测和肺组织病理检查以及传统的镜检、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最终诊断肺隐球菌病53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试验阳性52例,敏感度达98.1%,相比肺组织病理检查以及传统的镜检、培养法均要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隐球菌病患者2922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试验均阴性,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具有准确率高、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作为肺隐球菌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肺隐球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元杰 温海 +3 位作者 徐红 顾菊林 黄欣 赵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10^7/ml皮内接种于两组小鼠,观察病程,记录皮损形成与消退时间,并进行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小鼠均于接种菌悬液后2~9d[免疫抑制组(3.42±1.17)d、未抑制组(4.25±1.42)d]产生了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并均于接种后22~44d[免疫抑制组(36.75±4.20)d、未抑制组(29.00±4.75)d]自愈。免疫抑制组小鼠皮损形成时间与未抑制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消退时间晚于未抑制组(P〈0.05)。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确证为隐球菌感染。结论:BALB/c小鼠皮下接种隐球菌后发生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作为研究本病的动物模型。免疫抑制可能并不是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皮肤真菌病 免疫抑制法 小鼠 腹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1例报道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德权 桑红 +2 位作者 李杰 吴波 石群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 目的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离菌株进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测序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和致病性检查。结果患者头部CT示颅骨破坏,头皮肿胀。皮损病理示:肉芽肿性炎,并可见球形病原体,特殊染色示PAS(+)、PAM(+)、阿新兰染色阳性。分泌物墨染涂片显微镜下见圆形菌体,沙堡培养基25℃培养出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科玛嘉平皿划线培养菌落呈淡紫红色。根据真菌形态学特点和基因序列结果鉴定为新生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致病性研究显示对小鼠具有致病性且呈播散性。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新生隐球菌所致的头皮和颅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隐球菌病 颅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宏 温海 +1 位作者 徐红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3-454,共2页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值比单独用药显著降低(P<0.01);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协同相加作用较为明显,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的平均值为0.8。提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致病酵母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 体外联合用药 药敏试验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的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永革 梁焕莲 +3 位作者 王建华 黄春元 杨茂洪 罗帝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胸部X线片及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1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气喘、胸背痛和低热;具有糖尿病...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胸部X线片及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1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气喘、胸背痛和低热;具有糖尿病史2例,肺结核病史4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13例,CT定位穿刺活检证实3例。X线胸片表现为双中下肺野内结节状、肿块状及片块状实变阴影;实变影内空洞6例。多层螺旋CT显示肺内病灶分布、形态与胸片类似;"晕征"8例,支气管充气征9例,多发空洞11例,纵隔淋巴结轻度增大5例;病灶大部位于双中下肺,合并上肺病灶4例。结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通常不符。多层螺旋CT比X线胸片提供更多信息,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细菌性 隐球菌 新型 放射摄影术 胸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芯片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赤宇 温海 +3 位作者 王溪涛 朱红梅 顾菊林 徐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丝氨酸蛋白酶在所有菌株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率为67.0%(25/36),强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型、血清B型、血清D/AD型分别为46.2%(6/13)、92.3%(12/13)、66.7%(4/6),在环境分离株、临床分离株及荚膜缺陷株中分别为55.6%(5/9)、82.6%(19/23)、25%(1/4)。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菌株中,以血清B型、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菌株细胞芯片是检测致病性真菌样本成分的新技术;致病力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表达最高,提示丝氨酸蛋白酶在临床菌株致病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细胞芯片 丝氨酸蛋白酶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董齐 代亚美 +1 位作者 王朝燕 路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27,共4页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诊断与误诊、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42例患者中合...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诊断与误诊、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42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者29例,占69.0%;首诊误诊32例,占76.2%。两性霉素B(AmpB)治疗者25例,其中6例在疾病早期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15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0例,占47.6%;好转11例,占26.2%;死亡11例,占26.2%。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误诊率高,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缺陷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联合Amp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曲霉菌 脑膜炎 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安生 吴绍熙 +5 位作者 郭宁如 沈永年 吕桂霞 陈伟 朱妙常 潘如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型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不同纬度地区鸽群的新生隐球菌标本阳性率为G1[40°~50°北纬(N)]13%,G2(30°~40°N)50%,G3(20°~30°N)29%,G2显著高于G1(P<0.01);3组鸽群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平均为81%。②环境分离358株全部37℃生长、酚氧化酶阳性、CGB培养阴性;1株尿素酶阴性;其中101株均为α交配型和A血清型,提示全部为grubii变种;发现环境分离菌株荚膜变异并与其他真菌的自然黏附现象。③从江西贵溪生长的澳洲赤桉未分离到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结论:中国环境中以grubii变种为主的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特点与其所在的地区纬度明显相关;由澳洲赤桉分离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环境分离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昌平区鸽粪中新生隐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血清型、配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媛 赵桂英 +1 位作者 李文革 卢金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了解鸽粪中新生隐球菌的携带率及其血清型、配型。方法在北京昌平区收集家养鸽粪便标本,利用沙包培养基、尿素培养基、多巴培养基和CGB培养基对鸽粪中的新生隐球菌进行分离鉴定。PCR扩增ITS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特异性引物... 目的了解鸽粪中新生隐球菌的携带率及其血清型、配型。方法在北京昌平区收集家养鸽粪便标本,利用沙包培养基、尿素培养基、多巴培养基和CGB培养基对鸽粪中的新生隐球菌进行分离鉴定。PCR扩增ITS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分析其血清型和配型。结果 143份鸽粪标本中共分离得到6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为4.87%,其血清型均为A型,其中3株为α配型,3株为a配型。结论在北京昌平区家养鸽携带新生隐球菌的阳性率为4.87%,其血清型均为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血清型 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5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巧 吕晓菊 +1 位作者 刘焱斌 付学勤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脑膜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热休克反应的差别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裕充 温海 +4 位作者 李志刚 陈江汉 廖万清 钟江 尹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检测新生隐球菌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表达量的差别,以探讨Hsp70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猪、狗等的Hsp70抗体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6株临床分离株及1株CZYD2标准株新生隐球菌的 Hs... 目的:检测新生隐球菌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表达量的差别,以探讨Hsp70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猪、狗等的Hsp70抗体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6株临床分离株及1株CZYD2标准株新生隐球菌的 Hsp70,根据实验信号强弱定性判断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 Hsp70产量。结果:在42℃×30min热应激及37℃×48h持续体外培养下新生隐球菌Hsp70产量较30℃培养下为高。结论:结合较难治愈病例分离株的Hsp70表达量高、热休克反应强的情况,推测Hsp70可能是新生隐球菌致病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新生隐球菌 蛋白质印迹法 毒力 致病因素 热休克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席丽艳 鲁长明 +3 位作者 福岛和贵 龙泽香代子 西村和子 谢穗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6-948,共3页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鉴定后,再经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20株菌皆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荚膜,②37℃3天内生长试验皆为阳性,③咖啡酸玉米琼脂和油菊籽培养基皆可以产生褐色菌落,④尿素酶试验96 h皆呈阳性,⑤CGB培养基未见蓝色菌落生长,⑥ID32鉴定板可以鉴定到属,种的鉴定结果各不相同,⑦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证实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⑧血清型仅见A和AD二型,以A型为多数(83.33%),⑨20株临床分离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结论20株临床分离株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血清型多数为A型,少数AD型,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变种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园 王静梅 剡根强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2期63-67,共5页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易发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重要致病菌,属环境腐生菌,可从土壤和鸽粪中分离到,并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医学方面,近年来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主...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易发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重要致病菌,属环境腐生菌,可从土壤和鸽粪中分离到,并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医学方面,近年来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主要引起人的脑膜炎和肺炎。动物医学方面,可引起马的呼吸道病、牛羊的乳腺炎。鸽是隐球菌的自然宿主,但并不引起发病。该文从隐球菌病的病原特征、分类、毒力因子、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人和动物新生隐球菌病的传染和流行的基本环节、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非感染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秀 覃骊兰 +1 位作者 曹云 路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HIV感染与非感染状态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67例HIV阳性的CNM患者(HIV-CNM组)和22例HIV阴性CNM患者(非HIV-CNM组),应用Mini... 目的探讨HIV感染与非感染状态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67例HIV阳性的CNM患者(HIV-CNM组)和22例HIV阴性CNM患者(非HIV-CNM组),应用Minitab 16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起病形式均表现为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发热等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中非HIV-CNM组患者的头晕、头痛的发生率更高。两组患者相比较,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以HIV-CNM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脑脊液中蛋白和糖含量的变化以非HIV-CNM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误诊率和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和非感染CNM患者多表现为慢性起病,头晕、头痛为其主要的起病形式,两组相比较,HIV-CNM组的脑脊液中白细胞升高较明显、非HIV-CNM组蛋白和糖变化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新生隐球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燕 赵清霞 刘春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通过对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0年8月-2006年2月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艾滋病... 目的通过对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0年8月-2006年2月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艾滋病晚期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11例:CD4〈50/mm^3 9例,CD450~100/mm^3 2例;平均26.18/mm^3。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临床分析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翠娥 邵英 +3 位作者 王玉江 刘安 孙欣 徐莲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9月—2008年3月期间收治的13例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平均体重47.90 kg...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9月—2008年3月期间收治的13例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平均体重47.90 kg,恶病质表现;CD4^+细胞计数11例<0.05×10~9/L,2例在(0.05~0.1)×10~9/L之间,平均0.038×10~9/L。结论: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常发生在晚期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应加强早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生隐球菌 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