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Late Permian mudstones,Southwest China
1
作者 肖明国 庄新国 +1 位作者 易炜 毛婉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41-1752,共12页
The material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ms (REEs) for 25 borehole bulk samples from the Lat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Mount Huaying (borehole number: ZK10-6), Sichuan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material sourc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are earth elemems (REEs) for 25 borehole bulk samples from the Lat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Mount Huaying (borehole number: ZK10-6), Sichuan Province, Sou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l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udstone samples are uniform. All samples belong to the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rich type and are enriched in LREEs relative to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Th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REEs in mudstone are highly similar to Mount Emei basalt and the three periods of REEs enrichment correspond to three Mount Emei basalt eruption cycles in Longtan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E patterns are not controlled by materials from the seawater or land plants. The predominant sources of REEs are from terrigenous material as indicated by negative Eu anomaly. So, the sources of REEs are controlled by terrigenous material, and the Mount Emei basalt is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Thus,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is another control factor of REEs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control factors material sources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Mount Emei basalt LatePermi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 被引量:3
2
作者 DU Shang SHAN Xuan-long +1 位作者 YI Jian LI Ji-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92-902,共11页
Predicting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Core,seismic,and measurement d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ithologies,facies,reservoir porosity,... Predicting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Core,seismic,and measurement d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ithologies,facies,reservoir porosity,and reservoir types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 were investigated,including the volcanic eruptive stage,edifice,edifice facies,cooling unit,lithology,facies,and diagenesis.Stages with more volatile content can form more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effusive rhyolite,explosive tuff,and tuff lava that formed in the crater,near-crater,and proximal facies and in the high-volatility cooling units of large acidic-lava volcanic edifice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Diagenesis dissolution,which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ction,can increase the size of secondary pores in reservoirs.Study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nan gas field Yingcheng Formation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Pressur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Paleozoic Gas Reservoir in the Sulige and Yulin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3
作者 Hao Xu~1,Junfeng Zhang~2,Chengzao Jia~3,Dazhen Tang~1,Ming Li~3,Wenzhong Zhang~1 1.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PetroChina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ny,Beijing 100724,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26-127,共2页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Upper Paleozoic reservoirs pressure in mid-northem Ordos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e reservoir pressure of Sulige area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ally...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Upper Paleozoic reservoirs pressure in mid-northem Ordos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e reservoir pressure of Sulige area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ally subnormal pressure,and the reservoir pressure of Yulin area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ally normal hydrostatic pressure.In the sense of structural 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SULIGE area Yulin area formation PRESSURE controlling fac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希鹏 汪凯明 +5 位作者 罗薇 高玉巧 刘娜娜 郭涛 周亚彤 武迪迪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富集主控地质因素研究。研究表明:(1)龙潭组主力煤层具有分布稳定(厚度2.8~5.7 m)、煤体结构好(主要为原生结构煤)、镜质组含量高(平均含量79.7%)、热演化程度较高(R_(o)平均为1.9%)和灰分产率较低(平均14.3%)的特点,具备形成煤层气藏的基本条件;(2)煤储层为孔隙—裂隙型储层,微孔占比78%,其比表面积占比达99.6%,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及压裂后渗流;(3)煤层总含气量为14.0~46.7 m^(3)/t,游离气占比为39%~44%,具有“高含气、富含游离气、过饱和”及含气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特征;(4)研究区地应力适中(35~60 MPa),两向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小(<0.1),顶底板条件好,可形成良好的应力隔挡,有利于压裂改造;(5)南川地区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为沉积环境控制含煤建造、演化程度控制生烃强度、保存条件控制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构造作用 保存条件 富集主控因素 深层煤层气 龙潭组 上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煤岩气含气性主控因素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泽 赵群 +5 位作者 范立勇 黄道军 丁蓉 曹毅民 李珮杰 高向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33-251,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资源丰富,多个区块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煤岩气的含气性主控因素尚未明确,制约整体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含气量、煤岩煤质、煤岩地化、孔隙结构等大量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本溪组煤岩气地质条件,厘定了含气性主控因... 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资源丰富,多个区块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煤岩气的含气性主控因素尚未明确,制约整体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含气量、煤岩煤质、煤岩地化、孔隙结构等大量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本溪组煤岩气地质条件,厘定了含气性主控因素,并开展了煤岩气资源条件分区评价。研究表明:沉积、煤阶、埋深奠定了深层煤岩含气量的整体格局。①沉积环境制约着煤岩生烃物质基础(包括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及煤岩煤质)、煤岩气原始赋存空间及保存条件的平面分布。成煤环境演化则决定了煤岩煤质的纵向差异分布,进而影响含气量的纵向非均质性。②煤阶不仅控制了煤岩生气强度,还通过影响孔裂隙结构从而影响煤岩气的赋存空间及储集性能。随着变质程度提高,煤岩的吸附性能得到了强化。③现今埋深主要影响吸附气和游离气的比例,常压储层在临界深度以下,随着埋深的增加,游离气的比例有所增加,3000 m以深总气量呈减小趋势。④微幅构造对发育于缓坡带的煤岩气起到了局部富气的作用。⑤综合考虑生、储、保有利条件,明确了盆地煤岩气富集带为榆林到宜川的南北条带,平均含气量高达23 cm^(3)/g。⑥依据煤岩气的内涵及含气性主控因素,结合煤层展布,构建了煤岩气资源条件评价体系,将盆地本溪组煤岩划分为4大类13个小区,Ⅰ类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大宁—吉县地区和延安地区,Ⅱ类区主要分布在乌审旗一带。研究成果以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有序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主控因素 资源条件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压裂液稠化剂吸附损害机理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游利军 钱锐 +1 位作者 康毅力 王艺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采用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揭示稠化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深层煤岩对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的吸附量分别为3.86mg/g和3.29mg/g,吸附后煤岩渗透率分别下降35.24%~37.01%和14.31%~21.93%;压裂液稠化剂吸附层厚度与稠化剂质量分数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pH值降低将减小羟丙基胍胶吸附层厚度、使聚丙烯酰胺吸附层厚度分布频率更集中;官能团缩聚、分子间作用力是深层煤岩吸附压裂液稠化剂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力。通过优化稠化剂质量分数、对稠化剂分子进行化学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氧化生热降解、添加解吸附剂等方法可降低煤岩微纳米级孔隙、裂缝的损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压裂液 稠化剂 吸附形貌 吸附机理 控制因素 渗透率损害 损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三亚段油气富集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书瑜 范立新 +4 位作者 夏连军 张娟 何俊卿 张昊 李越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487,共9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关键和勘探潜力,综合钻井、测井、录井、实验、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成藏主控因素等多方面的基础研究。研究表明:戴一段三亚段是高邮凹陷断坳—断陷转换初期沉积的首套地层,特殊的地层发育位置使其具有“近源区盖、北洲南扇、孔缝双储、二元控藏”的油气富集特征。具体表现为6个方面:①戴一段三亚段顶部发育稳定的湖侵域泥岩,是独立的成藏单元;②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宁组四段烃源岩,位于阜宁组四段成熟烃源岩范围内,是戴南组供烃最充足的亚段;③北部缓坡带发育大型三角洲,南部陡坡带发育各类扇体,砂体发育程度呈东高西低的特征;④除构造圈闭外,还发育4种隐蔽圈闭类型,隐蔽圈闭个数多、规模大;⑤发育孔隙和裂缝两类储集空间;⑥侧向封堵和有效储层是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新认识带来了该层系勘探思路的两大转变,指明了勘探方向,部署一批探井获得成功,推动高邮凹陷戴一段三亚段成为苏北盆地重要的资源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戴南组深层 戴一段三亚段 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特征 隐蔽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及合理压裂规模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立春 刘佳 +2 位作者 李娜 李新泽 文恒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 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差异大,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进一步揭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生产规律,查明气井产能关键影响因素,指导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神府区块基础地质资料、生产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区内典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特征,从单井对比、整体规律上认识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井产量主控因素,其中含气量和压裂规模对产量影响较大。利用皮尔逊多元相关系数回归技术对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深层煤层气压后产能的影响因素,按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含气量>压裂砂量>施工排量>压裂液量>构造深度>厚度。明确地质条件一定时,合理的压裂规模是深部煤层气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并综合不同专业形成了“地质气藏—压裂—经济评价”多专业一体化研究方法,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层煤层气井井距和压裂规模耦合优化研究,确定神府区块最优井距为300 m、最优簇间距20 m、最优裂缝半长120 m,为神府区块深层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距 压裂规模 产量主控因素 产量预测模型 深层煤层气 神府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ME-IAOA的混合模型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仁明 魏逸明 席磊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光伏发电在如今的新能源发展中逐渐成为重点,其中光伏功率预测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提升光伏功率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RIME-VMD-IAOA-LSTM模型.该模型通过霜冰优化算法(RIME)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参数来提升分解效率;引入余弦... 光伏发电在如今的新能源发展中逐渐成为重点,其中光伏功率预测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提升光伏功率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RIME-VMD-IAOA-LSTM模型.该模型通过霜冰优化算法(RIME)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参数来提升分解效率;引入余弦控制因子的动态边界策略来控制算数优化算法(AOA)数值的增长速率从而提升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利用自适应T分布变异策略来改进AOA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开发能力,更好地避免局部最优解.两种智能优化算法的加入使得整体模型的预测效率和速度都有很大提升,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模型RIMEVMD-IAOA-LSTM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光伏功率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冰优化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算术优化算法 余弦控制因子策略 自适应T分布策略 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分析——以马岭长8_(1)^(2)油藏为例
11
作者 王进 李书恒 +4 位作者 陈小东 陈坤 刘强 年涛 郭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32,共11页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等资料,以试油及稳产数据为含油性评价依据,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润湿性、烃源岩、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等内外因出发,明确了不同因素对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和润湿性是储层含油性差异的主控因素,而烃源岩条件、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并未指示对含油性的显著控制。高含油区主要分布在厚砂体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地区,受高能量水体的作用,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粗、泥质含量偏少,储层物性较好,发育了区内的Ⅰ类、Ⅱ类储层;重点井区剖析进一步指示在其他控制因素相似的情况下,亲水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可动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含油性 控制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12
作者 齐荣 朱峰 +3 位作者 何发岐 姜龙燕 尹超 邵隆坎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1-804,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湖盆边缘和湖盆中心页岩油储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湖盆边缘麻黄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区页岩油的勘探进展。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场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湖盆边缘和湖盆中心页岩油储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湖盆边缘麻黄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区页岩油的勘探进展。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场核磁共振、氮气吸附和微米CT等分析手段,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利用碳氧同位素及常量、微量元素分析了优质储层发育机制。结果表明:麻黄山西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长英质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长英质矿物普遍达到50%以上;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不同岩性之间孔隙发育具有差异性,其中细砂岩以粒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径集中分布于1~2μm;粉砂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发育无机孔隙和有机质孔,主孔径分布在3 nm和500 nm附近;泥页岩以有机质黏土复合体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小于10 nm和数十纳米的孔径均有发育。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分析表明,夹层型细砂岩储层为优质储层类型,成岩压实过程中减孔约26%~33%,其储层砂体中部受成烃流体改造作用显著,现今孔隙度普遍大于5%;而夹层型砂体边缘和纹层型储层因胶结物的大量沉淀,物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三叠系 麻黄山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火山岩区地热水控矿因素及找矿预测
13
作者 秦海燕 张育志 +2 位作者 王磊 迟宝泉 吴曼云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7-260,共4页
地热水又称热矿水,出露地表又称温泉,是一种宝贵的具有多种用途的矿产资源,除利用其热能外,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和温度的地热水还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于利用清静能源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中国内地东部有三... 地热水又称热矿水,出露地表又称温泉,是一种宝贵的具有多种用途的矿产资源,除利用其热能外,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和温度的地热水还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于利用清静能源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中国内地东部有三个蕴藏丰富地热资源的地热异常区,由南向北分别是东南丘陵一沿海地热异常区、华北一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北地热异常区(张健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找矿方向 控矿因素 浙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14
作者 李成 张晓辉 +2 位作者 史立川 王治涛 蒲磊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8,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50年来持续取得突破,为明确其控藏因素及勘探潜力,基于前期已发现油藏及完钻探评井,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岩心分析及地震资料,系统开展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砂体、构造的精细刻画,分析三维区断层发育特征,明确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50年来持续取得突破,为明确其控藏因素及勘探潜力,基于前期已发现油藏及完钻探评井,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岩心分析及地震资料,系统开展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砂体、构造的精细刻画,分析三维区断层发育特征,明确研究区侏罗系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指出盆地侏罗系勘探方向及潜力。结果表明:(1)前侏罗纪古地貌呈“U+V”形多阶古河结构,发育河间丘、阶地等9类细分单元,控藏特征显著;(2)侏罗系油源主要来自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幕式充注为油藏广布奠定基础;(3)古河与低幅度鼻隆构造耦合控制油藏集群分布,三期断层接力输导形成立体成藏模式;(4)盆地西缘断裂复杂区、靖边斜坡东北部及成熟区精细勘探仍具亿吨级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侏罗系 古地貌 控制因素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页岩沉积古环境
15
作者 沈均均 杨丽亚 +5 位作者 王玉满 李辉 王鹏万 周林 刘计勇 孟江辉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334,共21页
【目的】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是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而对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一直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方法】以中扬子西部两套海相页岩为例,对其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坳陷内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是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而对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一直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方法】以中扬子西部两套海相页岩为例,对其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坳陷内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结果】两套页岩高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段均位于底部,形成于陆源输入量低、古生产力水平高和保存条件好的环境,且筇竹寺组底部古生产力水平和底水还原程度更高,导致其TOC含量更高。此后,筇竹寺期盆地拉张裂陷作用持续减弱,龙马溪期前陆挠曲—迁移作用逐渐增强,两套页岩均表现出陆源输入量增大和保存条件变差的特点,但古生产力水平变化却截然不同:筇竹寺期,洋流活动随着海平面下降而减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降低,而龙马溪期,挠曲—迁移作用导致扬子海盆北部障壁开口逐渐打开,洋流涌入规模逐渐扩大,受海平面下降影响较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升高。因此,纵向上,筇竹寺组TOC含量降低主要受古生产力水平降低、保存条件变差和陆源输入量增大共同控制,而龙马溪组则主要受后两个因素控制。横向上,两套页岩由被动大陆边缘过渡至克拉通坳陷内,海平面高度和洋流活跃程度均呈降低趋势,保存条件和古生产力水平同时变差,TOC含量随之降低。受此控制,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应向西南落实,而龙马溪组则应转向西北方向,二者难以同时兼顾。【结论】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沉积古环境演化特征、有机质富集机理及指导页岩气勘探实践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笻竹寺组 龙马溪组 黑色页岩 有机质 沉积古环境 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6
作者 王千军 任新成 +2 位作者 张曰静 桂诗琦 罗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1-2323,共13页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岩;储集空间依据孔隙与裂缝的配置关系划分为连通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以及孔-洞-缝型;受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影响,储集性能具有强非均质性,优势储层岩性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石炭系顶部发育黏土层、水解层、风化淋滤层三层风化壳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裂缝是储层发育的有效补充因素。区别于前人侧重于刻画火山岩优势储层特征,基于岩性岩相、风化淋滤、走滑断裂对储层的耦合控制作用,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壳体以及断缝体两种火山岩优势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资源由东向西开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风化淋滤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
17
作者 吴见 杨昊宇 +6 位作者 徐延勇 蒋庆灵 袁隐 伏海蛟 王小明 庞智英 吴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铝土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期,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气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该区铝土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程。为了明确临兴地区本溪组...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铝土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期,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气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该区铝土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程。为了明确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通过开展全岩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常规孔渗检测等分析手段,对铝土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等进行了精细表征,并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对铝土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中含铝矿物主要为硬水铝石,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基质溶孔、晶间孔以及微裂隙,偶见有机质孔。此外,铝土岩孔隙体积主要由介孔和宏孔提供,孔峰分布范围主要为30~70,80~130,4000~13000 nm。再次,铝土岩储层物性条件一般,孔隙度平均为3.28%,渗透率平均为1.398×10^(-3)μm^(2),但底部硬水铝石含量较高层段仍具有较好的物性条件。最后,临兴地区铝土岩储层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古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其中,洼地和沟槽的古地貌形态和封闭−半封闭的间歇沼泽和泻湖沉积环境控制了铝土岩的富集和分布,成岩作用则是在沉积环境基础上控制了铝土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研究成果可为铝土岩气勘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地区 本溪组 铝土岩储层 储层特征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郑州段悬河湿地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18
作者 张学庆 刘璐 +3 位作者 崔向向 孟素花 雷珊 刘坤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97,I0005,共6页
黄河下游悬河湿地退化对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甚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黄河下游郑州段是典型的悬河湿地,通过解译1990、2000、2010、2020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降水量、水位标高、地下水位等因素对悬... 黄河下游悬河湿地退化对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甚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黄河下游郑州段是典型的悬河湿地,通过解译1990、2000、2010、2020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降水量、水位标高、地下水位等因素对悬河湿地演化的影响,并剖析悬河湿地退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黄河下游郑州段自然湿地逐步退化,减少了50.98 km^(2)(32%),而人工湿地增加了42.66 km^(2)(183%),生态功能价值降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造成下游河道向窄深型发展,2008—2020年花园口水文站同流量下水位下降达1 m,河道平均下切达1.2 m。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黄河下游郑州段地下水支撑型自然湿地退化,特别是2004年以后地下水超采导致降水很难补给地下水位回升到自然湿地的生态适宜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河湿地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主控因素
19
作者 夏辉 王龙 +5 位作者 李娅 张道锋 张园园 朱望明 张伟 刘平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复杂,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这一问题,综合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试气及生产数据等资料,系统开展地层水类型划分、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明确气水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主要赋... 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复杂,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这一问题,综合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试气及生产数据等资料,系统开展地层水类型划分、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明确气水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主要赋存于山1段,盒8段产水层较局限,平面上可划分出中部高含水区以及西部、东部中含水区;地层水可划分为构造低部位滞留水、断裂破坏层间水及孤立透镜体水。构造低部位滞留水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受区域构造特征和生烃强度影响;断裂破坏层间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受断裂体系控制;孤立透镜体水分布于研究区东部,主要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及运移距离。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背景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及天然气成藏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也为后续气田效益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分布 控制因素 致密砂岩气藏 上古生界 庆阳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粉岩地层水平旋喷注浆扩散加固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杨磊 杨洋 +4 位作者 张童 李梦天 李召峰 林春金 孙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7-1488,共12页
水平旋喷注浆是实现细小颗粒结构致密软弱地层有效加固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旋喷注浆扩散模式、加固强度特征及被注介质力学响应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揭露的碎粉岩作为介质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旋喷注... 水平旋喷注浆是实现细小颗粒结构致密软弱地层有效加固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旋喷注浆扩散模式、加固强度特征及被注介质力学响应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揭露的碎粉岩作为介质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旋喷注浆模拟试验系统,研究注浆加固体的空间形态与强度特征,分析注浆压力、旋转速度和提升速度这3个关键因素对浆液扩散范围及加固强度的影响,探究旋喷注浆过程中被注介质压力动态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旋喷注浆加固体呈正面面积大、背面面积小的类圆台状不规则形态,断面直径随注浆管提升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可分为快速减小和缓慢减小2个阶段;旋喷注浆关键控制参数对浆液扩散范围和加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扩散范围和加固体强度与注浆压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注浆管旋转速度和提升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注浆压力对加固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在1~3MPa范围内增大时,加固体强度可提升3.8%~46.2%,而旋转速度对加固体强度的削弱作用较小;旋喷注浆过程中被注介质土压力呈波动变化规律,波动频率与旋转速度密切相关,土压力均值变化具有“前期波动上升、后期逐渐平稳”的两阶段特征,表明旋喷注浆对碎粉岩的切削、冲击和挤密作用逐渐增强,有利于加固效果提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致密软弱地层水平旋喷注浆方案设计、控制参数优化与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粉岩 水平旋喷注浆 扩散模式 加固体强度 关键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