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CO_2浓度和土壤干旱对贝加尔针茅C,N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建平 高素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贝加尔针茅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和东北松嫩平原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植物群落。本文通过模拟大气中CO2 浓度升高和土壤干旱研究了贝加尔针茅C ,N的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CO2 浓度升高使根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土壤干旱使根和叶的生... 贝加尔针茅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和东北松嫩平原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植物群落。本文通过模拟大气中CO2 浓度升高和土壤干旱研究了贝加尔针茅C ,N的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CO2 浓度升高使根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土壤干旱使根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减小;C ,N含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在高CO2 浓度下的C ,N含量高于环境CO2 浓度下的含量;从C ,N的分配看,在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根中的含量。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C ,N积累量的增加减轻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且这种作用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高CO2 浓度下,贝加尔针茅根和叶的C/N比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当前环境CO2 浓度下并未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贝加尔针茅叶的C/N比远小于根的C/N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贝加尔针茅 土壤干旱 分配 cO2浓度升高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湿度 c/n 内蒙古草原 植物群落 松嫩平原 温室效应 变化趋势 营养价值 生物量 n含量 大气 积累量 减小 环境 加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C/N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戴娴 王晓霞 +1 位作者 彭永臻 王淑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36-2643,共8页
为了解富集聚磷菌(PAO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投加固态乙酸钠调节进水C/N值(约为11,8,4,3),考察其... 为了解富集聚磷菌(PAO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投加固态乙酸钠调节进水C/N值(约为11,8,4,3),考察其对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N对系统的除磷性能没有影响,出水PO4^3--P浓度均稳定在0.3mg/L左右,这是由于系统内聚磷菌(PAOs)含量高,且在低氧段可同时发生好氧吸磷与反硝化吸磷.随着C/N的增大,出水NH4^+-N浓度升高,C/N下降时,出水NO^3--N浓度升高.此外,随着C/N的减小,厌氧段反硝化所消耗的COD占进水COD的比例增大,SND可利用的内碳源-PHAs储存量减少,但PHV的利用率增加;当C/N为4-8时,SND现象最明显,SND脱氮率达50.8%,而其它C/N条件下,SND脱氮率都有相应程度的减弱.C/N为8时,系统出水综合指标最好,TN去除率高达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 聚羟基脂肪酸—PHA 聚磷菌 低溶解氧 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玲玲 刘晓萍 杨兆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2-77,共6页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实验研究低C/N比污水在不同温度反硝化过程中的亚硝态氮累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低C/N比污水均能在反硝化过程中累积亚硝态氮。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初始C/N比增加,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随之增加,温度为15...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实验研究低C/N比污水在不同温度反硝化过程中的亚硝态氮累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低C/N比污水均能在反硝化过程中累积亚硝态氮。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初始C/N比增加,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随之增加,温度为15℃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增幅最大,C/N比为1.03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仅为18.8%,而C/N比为4.16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高达83.9%;在同一水平的C/N比下,随着温度升高,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也随之呈增加的趋势;当C/N比为1左右,温度从15℃上升到25℃时,亚硝态氮最大累积率从18.8%上升到51.7%;在较高温度、较高C/N比下,反应初期由于乙酸钠具有一定弱碱性导致系统pH迅速上升,随着硝态氮逐渐还原成亚硝态氮,乙酸钠被分解成CO_2,pH逐渐下降,待硝酸盐完全去除,进一步发生亚硝态氮还原,系统pH再次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c/n 亚硝态氮累积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C/N对部分反硝化NO2-积累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淼 朱晨杰 +4 位作者 范亚骏 吕小凡 季俊杰 葛丽英 吴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0-628,共9页
采用缺氧/好氧间歇运行模式,考察进水碳氮比(C/N=5.0,3.3,2.5,2.0)对部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NO_(2)^(-))积累特性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探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菌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N为2.5时,系统获得最佳... 采用缺氧/好氧间歇运行模式,考察进水碳氮比(C/N=5.0,3.3,2.5,2.0)对部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NO_(2)^(-))积累特性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探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菌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N为2.5时,系统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出水NO_(2)^(-)浓度为27.18mg/L,亚硝态氮转化率(NTR)高达67.96%;分析典型周期各污染物的降解规律发现,尽管4组工况均在缺氧30min时NO_(2)^(-)积累达到峰值(最高值分别为4.86(C/N=5.0),16.52(C/N=3.3),30.16(C/N=2.5),20.28(C/N=2.0)mg/L),但COD降解速率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反硝化进程,且只有在低C/N条件(C/N=2.0~2.5)才能维持稳定的NO_(2)^(-)积累.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除了Thauera(2.67%~24.04%)、Terrimonas(4.94%~21.19%)、Saprospiraceae(5.34%~13.50%)等常规功能菌属外,Flavobacterium(28.23%)是C/N为2.5时维持高NO_(2)^(-)积累的优势菌属.结合部分反硝化工艺的运行特点,探讨了NO_(2)^(-)作为中间产物的相关耦合工艺的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c/n 部分反硝化 亚硝态氮积累 高通量测序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姚李孝 赵兵 +1 位作者 崔杜武 伍利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模型和算法。根据断路器和分段开关在配电网络中的位置,将整个网络划分为多级B-C-N-M域子网络。利用等值算法计算出各子网络的等效可靠性参数,并依据各子网络的等...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模型和算法。根据断路器和分段开关在配电网络中的位置,将整个网络划分为多级B-C-N-M域子网络。利用等值算法计算出各子网络的等效可靠性参数,并依据各子网络的等值故障扩散求得各负荷点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该模型和算法计及了备用电源、断路器、熔断器及分段开关的影响,计算量比较少,适用于复杂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系统 可靠性 B-c-n-M域子网络 故障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统计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林 黄传真 +2 位作者 孙静 刘含莲 王随莲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34-36,共3页
对研制的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Weibull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抗弯强度、断裂韧度和维氏硬度均服从Weibull分布,力学性能的变异系数小,性能稳定;抗弯强度的Weibull系数高,材料的可... 对研制的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Weibull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抗弯强度、断裂韧度和维氏硬度均服从Weibull分布,力学性能的变异系数小,性能稳定;抗弯强度的Weibull系数高,材料的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力学性能 WEIBULL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N-策略多重休假M/M/c排队 被引量:13
7
作者 夏茂辉 田乃硕 《运筹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86-94,共9页
研究了具有同步N-策略多重休假的M/M/c排队系统.在休假时间服从相型(PH)分布的假设下,给出了系统的稳态指标.证明在已知服务台全忙并且系统中顾客数大于或等于N的条件下,条件随机变量可分解成独立随机变量之和,其中一个是无休... 研究了具有同步N-策略多重休假的M/M/c排队系统.在休假时间服从相型(PH)分布的假设下,给出了系统的稳态指标.证明在已知服务台全忙并且系统中顾客数大于或等于N的条件下,条件随机变量可分解成独立随机变量之和,其中一个是无休假经典M/M/c系统中的对应条件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c排队 n-策略 休假 PH分布 随机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亚林 曾德慧 姜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06-4214,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1)与农田相比,退耕5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下降,然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升高,其中植物生物量的C、N、P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比例随着退耕还林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2)与5年生杨树人工林相比,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和凋落物的C、N、P储量均显著增加(P〈0.05),不同元素(C、N、P)储量在退耕5和10年的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空间分配格局不同;(3)与农田相比较,退耕还林5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增加趋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农田、5年杨树人工林和10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各土层分配格局不同。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在我国科尔沁沙地将农田退耕为杨树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变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退耕还林 c n P储量 分配格局 杨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值对混合污水氮和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石明岩 胡淑茵 +3 位作者 王施政 何康生 李江鹏 关宇霆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96,100,共5页
C/N值是保证混合污水(由渗滤液、粪便水和城市污水构成)氮和有机物高效去除的关键。为此,采用A-倒置A^2/O法,在水温为25~32℃、SRT为20 d、HRT为10 h、预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流量分配比为6:4、DO质量浓度为2.5 mg/L、外回流比为80%、内... C/N值是保证混合污水(由渗滤液、粪便水和城市污水构成)氮和有机物高效去除的关键。为此,采用A-倒置A^2/O法,在水温为25~32℃、SRT为20 d、HRT为10 h、预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流量分配比为6:4、DO质量浓度为2.5 mg/L、外回流比为80%、内回流比为100%的条件下,在混合污水C/N值为2.7~12.8范围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TN去除受C/N值影响相对明显;低C/N值(3.4~3.9)下,将进水流量分配比增至7:3,可保证出水TN质量浓度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进水C/N值控制在3.4~7.9可保证出水达标排放,相应地渗滤液混入比例为0.02%~0.23%,粪便水混入比例为0.25%~0.63%;为维持系统相对较高的脱氮水平,C/N值最适范围为6.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混合污水 有机物 A-倒置A2/O法 进水流量分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区引进燕麦品种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浩 张燕 +3 位作者 贾志锋 何克燕 王佳豪 魏小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C、N、P含量分别为322.30~333.97、17.42~75.62、2.74~5.42 mg·g^(-1),燕麦根C、N、P含量分别为298.42~317.92、11.47~73.71、2.82~3.42 mg·g^(-1),燕麦茎C、N、P含量分别为311.25~338.86、10.15~75.16、2.44~5.06 mg·g^(-1),燕麦叶C、N、P含量分别为330.80~372.47、30.64~113.80、2.59~8.65 mg·g^(-1);各器官间C、N、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此外,燕麦各器官C、N、P含量的积累过程具有一定季节特征,C含量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小,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N和P含量的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大,其在拔节期~抽穗期均高于开花期~乳熟期。燕麦各器官C∶N、C∶P和N∶P分别为4.42~24.44、70.72~124.56和6.56~17.28,其中C∶N、C∶P在开花期~乳熟期均高于拔节期~抽穗期;N∶P则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c n P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育时期 分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原子位点M-N-C电催化剂在CO_(2)还原反应中活性位点的最佳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颖 贺培楠 +1 位作者 丰海松 张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双原子位点M-N-C催化剂是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性能最佳的催化剂之一.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N-C活性中心原子类型的调控,低估了活性位点的配位模式及分布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的双原子位点M-N-C催化剂(NiFe-N... 双原子位点M-N-C催化剂是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性能最佳的催化剂之一.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N-C活性中心原子类型的调控,低估了活性位点的配位模式及分布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的双原子位点M-N-C催化剂(NiFe-N-C)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究了9种活性位点具有不同配位环境的NiFe-N-C催化剂电催化CO_(2)RR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金属原子配位数、双原子位点间距离的增加,M-N-C催化剂的稳定性、催化CO_(2)还原至CO的活性及抑制氢析出反应的选择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金属原子四配位且对称分布的NiFe-N-C-model 3催化剂,因其双原子位点的强相互作用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c催化剂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活性位点分布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C/N城市污水流量优化控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伟 陈强 +1 位作者 汪传新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86-2693,共8页
采用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氮比(C/N<3.5)生活污水,研究流量分配对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实际处理效果以及物料衡算结果为依据来逐步提高首段进水比例以寻求最优的流量运行工况,共确定4组不同的进水流量... 采用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氮比(C/N<3.5)生活污水,研究流量分配对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实际处理效果以及物料衡算结果为依据来逐步提高首段进水比例以寻求最优的流量运行工况,共确定4组不同的进水流量分配。结果表明:在此碳氮比条件下,通过提高首段进水比例的方法并不能降低厌氧区氮氧化物的含量,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同化作用强度对TN的去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段进水比例的提高强化了厌氧区聚磷菌的释磷作用,提高了磷酸盐的去除率;综合考虑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以及后续可优化空间,确定在进水流量分配比例为6:3:1的工况3为最优工况,系统出水COD、氨氮、总氮、磷酸盐浓度分别为45.98、0.04、17.47和2.43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废水 流量分配 沉降 污染 低碳氮比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C(d,n)^(12)N反应角分布的测量和虚衰变^(12)N→^(11)C+p渐近归一化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冰 柳卫平 +10 位作者 李志宏 白希祥 曾晟 陈永寿 颜胜权 王宝祥 连钢 陆昀 吴开谡 舒能川 陆中道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利用HI 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产生的11C束测量了质心系能量为9.8 MeV的11C(d,n)12N反应的角分布。通过改变DWUCK4程序中径向积分的下限,验证了该反应的周边性。比较了实验结果与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计算,得出虚衰变12 N→11 C+ p的... 利用HI 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产生的11C束测量了质心系能量为9.8 MeV的11C(d,n)12N反应的角分布。通过改变DWUCK4程序中径向积分的下限,验证了该反应的周边性。比较了实验结果与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计算,得出虚衰变12 N→11 C+ p的渐近归一化系数(ANC)平方为(2.86±0.91) fm-1。结果表明:直接俘获对11C(p,γ)12N反应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系数 渐近 角分布 衰变 扭曲波玻恩近似 质心系 积分 反应 改变 H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3)条件下SNEDPR系统启动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甄建园 于德爽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光辉 杜世明 袁梦飞 张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60-2967,共8页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磷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磷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C/N由4.3提高至5.15时,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逐渐增强,系统总氮(TN)和PO_4^(3-)-P去除率最高达89.3%和90.6%;降低进水C/N<3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低C/N对PAOs(聚磷菌)除磷性能的影响高于其对反硝化聚糖菌(DGAOs)内源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表现为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先降低至21.4%和3.4%后逐渐升高至92.9%和94.1%.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单位COD平均释磷量和SNED率达437.1mg P/g COD和89.1%,出水NH_4^+-N、NO_x^--N和PO_4^(3-)-P浓度平均为0,4.4,0.2mg/L.经136d的运行,系统内PAOs,GAOs,AOB(氨氧化菌)和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分别占全菌的(16±3)%,(8±3)%,(7±3)%和(3±1)%,其保证了系统除磷、硝化和反硝化脱氮性能.此外,系统好氧段存在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是实现低C/N(<3)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反硝化除磷(DnPR) 碳氮比(c/n) 聚磷菌(PAOs)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短程反硝化 NO_(2)^(-)-N积累特性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柳全龙 范亚骏 +2 位作者 张淼 崔亚净 周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7,共9页
采用间歇式批次实验,考察不同进水C/N(以COD/NO_(3)^(-)-N计,2.0、2.5、3.3、5.0)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NO_(2)^(-)-N的积累特性及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酸钠作为碳源,当C/N为2.0~2.5时,NO_(2)^(-)-N转化率(NTR)随C/N的升高而升高,... 采用间歇式批次实验,考察不同进水C/N(以COD/NO_(3)^(-)-N计,2.0、2.5、3.3、5.0)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NO_(2)^(-)-N的积累特性及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酸钠作为碳源,当C/N为2.0~2.5时,NO_(2)^(-)-N转化率(NTR)随C/N的升高而升高,在C/N=2.5时,NTR达到最高值82.18%;C/N为3.3~5.0时,NTR随C/N的升高急剧下降,当C/N=5.0时,反应器内几乎没有NO_(2)^(-)-N的积累。此外,C/N=2.0~2.5与C/N=3.3~5.0工况下NO_(2)^(-)-N积累的机理是不同的,前者取决于高浓度NO_(3)^(-)-N对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的抑制,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不完全反硝化菌在污泥菌群结构中占优势。对接种污泥及4组反应器内的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Thauera、Flavobacterium、Saprospi⁃raceae是实现短程反硝化的主要功能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短程反硝化 nO_(2)^(-)-n积累 微生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植株碳氮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立极 潘根兴 +5 位作者 张旭辉 李恋卿 郑经伟 郑聚峰 俞欣妍 王家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2,共7页
气候变化会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开放式气候变化野外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C、N含量,积累量和分配的影响。试验平台的小区处理有大气CO2浓度升高(500μmol/mol)、温度升... 气候变化会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开放式气候变化野外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C、N含量,积累量和分配的影响。试验平台的小区处理有大气CO2浓度升高(500μmol/mol)、温度升高(+2℃)和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处理。结果表明:1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水稻植株中C含量,C、N积累量及水稻茎鞘中C、N分配;显著降低了水稻植株中N含量及穗中C、N的分配;2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拔节期和成熟期水稻叶片中C含量及各生育期水稻植株中N含量,拔节期植株中N积累量及成熟期茎鞘和叶片中C、N分配;显著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稻穗中C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水稻植株中C积累量,成熟期水稻植株中N积累量,开花和灌浆期茎鞘中C素分配及成熟期穗中C、N分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显著增加了灌浆期水稻植株中C含量及成熟期茎鞘中C、N分配并降低了叶片中N的含量和穗中C、N的分配,而C、N积累量则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水稻植株 cn含量 积累和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养分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叶片碳、氮积累及碳、氮比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娟 周健民 +2 位作者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81,共8页
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以番茄(品种,合作906)为材料,研究CO2施肥与4种不同养分供应强度的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片中的碳、氮浓度与碳、氮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液养分浓度下,CO2施肥能增加番茄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 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以番茄(品种,合作906)为材料,研究CO2施肥与4种不同养分供应强度的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片中的碳、氮浓度与碳、氮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液养分浓度下,CO2施肥能增加番茄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番茄幼苗叶片中氮、碳积累量与吸收速率;而且对CO2作用效果的响应随营养液养分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所有处理中碳、氮积累量与吸收速率随生育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番茄育苗后期要增加施肥量,而且在CO2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增加的量要大。CO2施肥对生长在不同营养液中番茄叶片中的碳、氮比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是不同的,但在同一CO2浓度条件下,番茄幼苗各个取样阶段均表现为碳、氮比随营养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对番茄幼苗碳、氮积累量、总干生物量与生长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氮积累量、总干生物量与生长时间均符合二次曲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施肥 番茄 碳、氮积累量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花前^(14)C同化物分配与累积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金印 刘军 高俊凤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57-361,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从花前标记到整个灌浆期,春小麦901 叶和鞘中14 C同化物分配率分别下降231 % 和78% ,陕229 下降了321% 和77% 。茎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901 增加了73 % ,陕229 增加了... 研究结果表明:从花前标记到整个灌浆期,春小麦901 叶和鞘中14 C同化物分配率分别下降231 % 和78% ,陕229 下降了321% 和77% 。茎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901 增加了73 % ,陕229 增加了220 % 。从花前标记、灌浆到成熟,901 穗颖壳14C同化物分配率上升了122% ,陕229 上升了87 % 。在花后21d 前,两品种旗叶14C同化物分配率逐渐下降。花后35d 901 旗叶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存在一个高峰,尔后又下降,比花前标记时下降42 % ;陕229 则一直下降,比花前标记下降45 % 。花后同化物转运,陕229 早于901 ,陕229 籽粒中14C同化物放射性相对高于901 。花前标记的14C同化物在901 中有45 % 转运到籽粒中,陕229 中有111 % 转运到籽粒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春小麦 ^14c-同化物 分配 累积 春小麦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淡水动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分布和消长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舜华 钟创光 赵小奎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86-292,共7页
应用14C毒死蜱研究了5种淡水水生物对毒死蜱(14Cchlorpyrifos)的吸收、分布、消长的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物在14C毒死蜱的水溶液中暴露4h,均能迅速吸收14C毒死蜱,经过24h,5种生物对14... 应用14C毒死蜱研究了5种淡水水生物对毒死蜱(14Cchlorpyrifos)的吸收、分布、消长的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物在14C毒死蜱的水溶液中暴露4h,均能迅速吸收14C毒死蜱,经过24h,5种生物对14C毒死蜱的CF(浓集系数)从高至低的顺序为:食蚊鱼>石螺>扁卷螺>浮萍>西洋菜。当暴露24或48h,3种试验动物对14C毒死蜱吸收的量已达高峰。食蚊鱼、石螺和扁卷螺的CF分别为375、24969和30。两种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高峰是在暴露4和24h。浮萍和西洋菜的CF分别为2854和778。不论动物或植物种类,当CF达高峰后,其比活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本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对试验水溶液中14C毒死蜱吸收4h后,水中14C的放射性活度迅速降低为原来的67%,24h后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在第4d以后,由于试验生物排出含有14C的排泄物,因而水中14C放射性活度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生物富集 水生生物 浓集系数 吸收 毒死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DDT在罗非鱼体内的积累、分布及降解(英文)
20
作者 钟创光 CarvalhoFP +1 位作者 陈舜华 赵小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2期54-59,共6页
用示踪法研究海水中14C-DDT在罗非鱼中的积累分布和降解.结果表明,24h内鱼体所有器官几乎都达到积累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在第24h,鱼体各器官对DDT的积累能力依次为:肝脏,胆囊,肠,脑,鳃,尾鳍,眼,肌肉和鳞片... 用示踪法研究海水中14C-DDT在罗非鱼中的积累分布和降解.结果表明,24h内鱼体所有器官几乎都达到积累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在第24h,鱼体各器官对DDT的积累能力依次为:肝脏,胆囊,肠,脑,鳃,尾鳍,眼,肌肉和鳞片.肝脏单位重量放射性活度为肌肉的57倍.对DDT降解物的TLC分析发现,内脏团中在2h内已经有DDT的降解物出现.第6h内脏团中可提取物中DDT及其残留物的比例分别为:DDT31.05%,DDD43.52%,DDE5.60%,DDMU3.30%,DDA2.32%,原点未知物14.21%.提示DDT能在罗非鱼中很快的降解,主要降解产物为DDD.这和以往在其它鱼类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同.水中的放射性活度在48h内快速减少,此后缓慢上升.对水中标记残留物的TLC分析发现,在实验后期水中放射性残留物已基本不是DDT.第26d水样的放射性残留物中,DDT只占2.93%,而原点未知物则占8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DDT 罗非鱼 积累 分布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