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生西索米星的棘孢小单孢阻断型突变株JIM-121的筛选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敏 范瑾 +2 位作者 刘军 胡小玲 谢凤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6-20,共5页
利用紫外光、氯化锂和甲胺复合因子处理棘孢小单孢JIM-202变株,得到一株JIM-121;其发酵液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然后用CM-Sephadex C-25分离表明主要含有二个抗生素即121-A和121-B。经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质谱测定证实抗生... 利用紫外光、氯化锂和甲胺复合因子处理棘孢小单孢JIM-202变株,得到一株JIM-121;其发酵液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然后用CM-Sephadex C-25分离表明主要含有二个抗生素即121-A和121-B。经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质谱测定证实抗生素121-A与西索米星同质。根据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生物合成途径可推断该突变株系在西索米星到庆大霉素C_(1a)这一步转化绛红糖胺部份4′、5′还原反应较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索米星 阻断型突变株 小单孢南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普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相丰 何建勇 +2 位作者 田威 韩果红 白秀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0,共4页
安普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 (S.tenebrarius) 1- 16经亚硝酸胍 (NTG)、硫酸二乙酯 (DES)诱变筛选获得了生物合成阻断变株。微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 2 -脱氧链霉胺 (2 - DOS)、巴龙霉胺和安普霉胺是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阻断变株共... 安普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 (S.tenebrarius) 1- 16经亚硝酸胍 (NTG)、硫酸二乙酯 (DES)诱变筛选获得了生物合成阻断变株。微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 2 -脱氧链霉胺 (2 - DOS)、巴龙霉胺和安普霉胺是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阻断变株共合成实验结果明确了各阻断变株阻断位点间的关系及上述中间体在安普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衍生次序。依据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提出了安普霉素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普霉素 阻断变株 生物合成途径 抗生素 微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索米星产生菌小单孢菌的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廖爱芳 程振泰 +4 位作者 陈久信 萨丹 林玲 方东升 高悟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共4页
用常规诱变育种方法对西索米星小单孢菌进行诱变育种,获得NS8-30菌株,结合发酵条件研究,发酵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17倍以上,并在中试生产中应用。获得1株阻断型突变株7-25,其代谢产物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为JI-20A,... 用常规诱变育种方法对西索米星小单孢菌进行诱变育种,获得NS8-30菌株,结合发酵条件研究,发酵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17倍以上,并在中试生产中应用。获得1株阻断型突变株7-25,其代谢产物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为JI-20A,并对其代谢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索米星 突变育种 小单孢菌 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红霉素产生菌阻断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别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春宝 何雯 +2 位作者 郝伟月 朱宝泉 许文思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经NTG和紫外光诱变,从天蓝淡红链霉菌正定变种SIPI 1482中获得了阻断突变株N-18和U-25,通过TLC和HPLC分析,证明这两突变株的主要产物均为ε—紫红霉酮,这表明它们都在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步骤被阻断。
关键词 柔红霉素 阻断突变株 筛选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菌素产生菌阻断突变株的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檀贝贝 孙蕾 +3 位作者 杨振娟 武哲 张俊 张克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0,共6页
以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为出发菌株,分别用亚硝基胍、氯化锂、微波为单一诱变剂,亚硝基胍和氯化锂为复合诱变剂进行处理,从亚硝基胍处理的菌株中筛选到1株丧失抑菌活性且性状稳定的突变株N1... 以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为出发菌株,分别用亚硝基胍、氯化锂、微波为单一诱变剂,亚硝基胍和氯化锂为复合诱变剂进行处理,从亚硝基胍处理的菌株中筛选到1株丧失抑菌活性且性状稳定的突变株N1。突变株孢子丝为长螺旋形,孢子呈椭圆形,与出发菌株相比,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变化且产孢量无变化。突变株的抑菌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所有8种供试菌株均无抑制作用。HPLC结果显示与出发菌株不同,突变株中抗生素的特征峰消失。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武夷菌素合成途径和生物合成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 诱变 阻断突变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牲畜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thienamycin合成阻断变株的筛选、阻断部位的确定及变株原生质体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戎锋 王以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9-93,共5页
以thienamycin(TNM)产生菌S.cattleya为出发菌株,利用终浓度为1.5mg/ml强诱变剂亚硝基胍在pH9.0、37℃条件下对其孢子悬液处理30min,得到稳定的TNM生物合成阻断变株Y_3。纸层析... 以thienamycin(TNM)产生菌S.cattleya为出发菌株,利用终浓度为1.5mg/ml强诱变剂亚硝基胍在pH9.0、37℃条件下对其孢子悬液处理30min,得到稳定的TNM生物合成阻断变株Y_3。纸层析后进行茚三酮显迹和生物显迹表明Y_3变株积累一种无活性中间产物,其迁移率不同于TNM。建立了Y_3变株中间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酸水解和氨基酸组分分析表明Y_3中间产物为谷氨酸和丙氨酸组成的二肽,可能是形成碳青霉烯双环母核的底物,提示丙氨酸可能也是TNM的前体,Y_3变株阻断在形成碳青霉烯双环母核的环化步骤。Y_3变株具有较高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原生质体在40℃进行处理可以在不影响再生率的前题下提高DNA转化率。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以Y_3变株为宿主的TNM环化酶基因克隆受体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牲畜链霉菌 阻断变株 原生质体 thienamy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崔海瑞 夏英武 高明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9-273,共5页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 (Chl)生物合成的影响。W1是温敏型叶色突变体 ,叶色转变的临界温度约为 2 3℃。在高温下 ,突变体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与对照无显著的差异 ,幼苗呈绿色 ;低温 (1 5~ 2 0℃ )下W1的...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1叶色及叶绿素 (Chl)生物合成的影响。W1是温敏型叶色突变体 ,叶色转变的临界温度约为 2 3℃。在高温下 ,突变体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与对照无显著的差异 ,幼苗呈绿色 ;低温 (1 5~ 2 0℃ )下W1的Chl和类胡萝卜素 (Caro)含量明显较低 ,表现白化。突变体W1白化苗中的Chla和Chlb含量同时下降 ,Caro Chl的比值增大 ,说明该突变体属于不是由Caro降低而导致的总叶绿素缺陷型。白化苗中Chl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原叶绿素 (酸 ) (Pchl)、镁原卟啉 (Mg proto)、原卟啉IX(ProtoIX)含量减少 ,而δ 氨基酮戊酸 (ALA)和胆色素原(PBG)大量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叶绿素 合成受阻 生物合成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肿瘤抗生素C1027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
8
作者 刘文 李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6-169,共4页
C1027是由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isparus)C1027产生的一种新型大分子肽类抗肿瘤抗生素。以pIJ702为载体,变青链霉菌(S.lividans)TK54为宿主,建立球孢链霉菌C102... C1027是由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isparus)C1027产生的一种新型大分子肽类抗肿瘤抗生素。以pIJ702为载体,变青链霉菌(S.lividans)TK54为宿主,建立球孢链霉菌C1027总DNA的随机克隆文库。以C1027阻断变株AF40和AF44为互补对象,分别与随机克隆文库中的重组菌株进行共培养,经过抗菌和抗瘤活性检测,发现重组菌株No.28与阻断变株AF44,重组菌株No.74、No.101与阻断变株AF40分别进行共培养能恢复变株的生物活性,并且SDS-PAGE结果显示:变株辅基蛋白的分泌得以恢复,证明重组质粒pIJ28、pIJ74和pIJ101所含插入片段与C1027生物合成相关。重组菌株No.74和阻断变株AF40的共培养产物经纯化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基蛋白 发色团 互补 阻断变株 重组菌株 共培养 生物合成 抗肿瘤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生物合成在微生物药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白宝星 张春燕 +1 位作者 田敏 朱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72,94,共9页
突变生物合成作为产生抗生素衍生物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已开发出许多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品种。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突变生物合成技术可直接对次级代谢途径中一特定酶基因进行改造获得突变株... 突变生物合成作为产生抗生素衍生物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已开发出许多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品种。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突变生物合成技术可直接对次级代谢途径中一特定酶基因进行改造获得突变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综述了突变生物合成技术在微生物药物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结合基因技术进行突变生物合成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生物合成 突变合成元 阻断突变株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