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何艳群 许东梅 +2 位作者 王雅杰 李晶晶 黄宇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脊液...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在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red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诊断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确诊的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102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93.1%、93.1%和91.2%,均高于TRUST检查的阳性率(71.6%,均P<0.001)。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检查的假阴性率分别为6.9%、6.9%及8.8%,均低于TRUST检查(28.4%,均P<0.001)。结论脑脊液寡克隆区带、24 h鞘内IgG合成率及IgG指数均可用于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诊断,且上述指标的敏感性和假阴性率均优于脑脊液TRUST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克隆区带 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 igg指数 脑脊膜血管型神经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脑脊液屏障损伤与24小时鞘内免疫球蛋白G合成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傅珏 周月平 +1 位作者 余莎莎 朱德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638-1641,共4页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脑脊液屏障损伤与24 h鞘内免疫球蛋白G(IgG)合成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腰椎穿刺免疫学检查与肌电图检查确诊的GBS患者69例,回顾...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脑脊液屏障损伤与24 h鞘内免疫球蛋白G(IgG)合成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腰椎穿刺免疫学检查与肌电图检查确诊的GBS患者6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24 h鞘内IgG合成率将患者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正常组与偏高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生化特征;根据脑脊液清蛋白/血清清蛋白(QALB)将患者分为血-脑脊液屏障正常组、轻度损伤组、中度以上损伤组,并观察3组间24 h鞘内IgG合成率的变化;分析QALB与24 h鞘内IgG合成率的相关性。结果 GBS患者根据24 h鞘内IgG合成率分为正常组34例,偏高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残疾量表评分、颅神经症状、自主神经症状、麻木症状、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高组QALB、脑脊液清蛋白、脑脊液IgG、脑脊液IgG指数均高于正常组(P<0.01)。GBS患者根据QALB分为血-脑脊液屏障正常组20例、轻度损伤组26例及中度以上损伤组23例。3组24 h鞘内IgG合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度以上损伤组24 h鞘内IgG合成率高于血-脑脊液屏障正常组(F=6.20,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ALB与24 h鞘内IgG合成率呈正相关(rs=0.66,P<0.01)。结论 24 h鞘内IgG合成率随血-脑脊液屏障损伤而增加,QALB与24 h鞘内IgG合成率有助于GBS的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血脑屏障 QALB 24 h鞘内igg合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