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3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外生菌根真菌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34
1
作者 于富强 肖月芹 刘培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25-2333,共9页
2000年至2005年,调查了滇中及其附近云南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共采集、鉴定标本834号,计有27科39属211种(含变种、变型)。结果表明,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乳牛肝菌属(Suillus... 2000年至2005年,调查了滇中及其附近云南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共采集、鉴定标本834号,计有27科39属211种(含变种、变型)。结果表明,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乳牛肝菌属(Suillus)、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为云南松林下的主要外生菌根菌类群。它们的发生与分布受到气候(如:气温和降水)、植被(如:林龄、林地郁闭度和草本植被)、地形特征(如:海拔、坡向和坡度)、土壤条件(如:pH值、地表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层等)和人为干扰(比如:商业化采集、林木采伐、火烧和地表物清理)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为如下:(1)5a的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的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其中以每年1、2、3月份的物种多样性为最低,雨季期间急剧增加,至中夏和秋末达到顶峰,种类最为繁多。(2)在海拔1500-2100m,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至顶峰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海拔因素不但对其物种多样性,而且对于类群的组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定的类群往往发生在特定海拔范围。(3)随着云南松林龄的增加,外生菌根菌呈现由少至多的演替过程。外生菌根菌多样性随云南松林生长而逐渐增加的演替方式,可能与宿主光合作用产物、根部分泌物和土壤条件的逐渐变化有关。(4)人类干扰是云南松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和类群组成的主要负影响因子。大规模的商业化采集可破坏或枯竭地下菌丝体,打破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减少孢子释放影响资源再生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子实体的产生。外生菌根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趋势会随林木砍伐和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加剧。地表枯枝落叶层与杂草密度也会影响子实体的产生,其中枯枝落叶层的厚度与云南松外生菌根菌子实体的发生呈负相关性,而被紫茎泽兰覆盖的云南松林地内也很少会发现相应的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季节性变化 空间分布 真菌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绕琼 范泽鑫 +1 位作者 李宗善 温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983-8991,共9页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松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滇西北丽江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采集了云南松树木年轮样品,采用传...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松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滇西北丽江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采集了云南松树木年轮样品,采用传统的树木年轮方法制作了不同海拔云南松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并分析了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海拔样点云南松具有较快的年平均生长速率。2)不同海拔云南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一致,树轮宽度与当年5—6月的降水量、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同期温度呈负相关。3)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不一样,即低海拔样点云南松树轮宽度与当年5月份的干旱指数、相对湿度、降水量相关系数较高;而高海拔样点的云南松树轮宽度与5—6月的降水、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的相关系数较低。研究表明春末夏初的水分条件是玉龙雪山云南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生长受水分限制更为严重,区域气候变暖和干旱化趋势可能对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的生长产生持续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气候变化下云南松的适宜分布区、以及云南松人工林的经营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海拔梯度 干旱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红壤丘陵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GPP和NPP 被引量:43
3
作者 曾慧卿 刘琪璟 +2 位作者 冯宗炜 王效科 马泽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314-5321,共8页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模型估算了1993~2004年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林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GPP、NPP年际变化对气候的响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GPP、NPP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地松林1993~2004年GPP、...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模型估算了1993~2004年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林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GPP、NPP年际变化对气候的响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GPP、NPP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地松林1993~2004年GPP、NPP的总量变化波动于1777~2160g Cm-2a-1之间和453~828gCm-2a-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941g Cm-2a-1和695gCm-2a-1。在研究时段内,GPP、NPP有缓慢增长趋势,GPP、NPP总量平均值从1990年代初期(1993~1996年)的1826、687gCm-2a-1上升到21世纪初期(2001~2004年)的2026、693gCm-2a-1。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时段内GPP、NPP对降水缓慢增长的正响应造成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表明,CO2浓度倍增不利于湿地松林GPP、NPP的增长,但均不超过1.5%。在CO2浓度不增加条件下,GPP正向响应了降水单独变化和温度升高1.5℃且降水增加情景,正向响应NPP的情景条件是降水的单独变化;当CO2浓度倍增和气候改变时,预测的GPP正向响应了降水的变化,同时正向响应了温度升高1.5℃且降水变化;正向响应NPP的情景条件是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湿地松林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健 郝占庆 +3 位作者 李步杭 叶吉 王绪高 姚晓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45-2454,共10页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japonica)、糠椴(T.mandshurica)、色木槭(Acermono)和假色槭(A.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雨 种子扩散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休眠期的土壤呼吸 被引量:11
5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1 位作者 刘建军 尚廉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070-4077,共8页
林木休眠期林地土壤CO2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林木休眠期土壤CO2释放过程测定困难,国内有关林木休眠期CO2释放,量化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采用动态开路气室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 林木休眠期林地土壤CO2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林木休眠期土壤CO2释放过程测定困难,国内有关林木休眠期CO2释放,量化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采用动态开路气室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mgCO2m-2h-1)与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基于土壤日均呼吸速率和土壤日均温度指数方程与观测季的总天数,估算了林木休眠期林地土壤CO2释放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不同观测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各异,呼吸作用较弱的时段也不一致。同一观测部位不同观测月中,土壤日均呼吸速率变异系数分别为48.38%,82.51%和81.88%;(2)当土温>8.5℃时,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日均温与土壤日均呼吸速率间存在极显著(p<0.001)的指数关系,Q10分别为1.297和1.323;(3)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关系复杂;(4)林木休眠期研究区林地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于(977.37±88.43)^(997.19±80.73)gCm-2(p=0.005)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眠期 土壤呼吸 Q10值 四通道采样器 油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人工与天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养分库和碳库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娟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1-3240,共10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松针叶C、N、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9.5±63.75)mg/g、(8.53±0.50)mg/g和(0.94±0.64)mg/g,叶片C含量大小依次为阳坡天然林>阴坡天然林>阴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天然林。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叶片C/N、C/P差异显著,叶片N、P和N/P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叶片C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N和P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立地的油松林除40~60cm土层土壤C、N含量无显著差异外,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的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同时阳坡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阴坡人工林。0~20cm、20~40cm两个土层土壤C含量与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N、P均呈显著正相关。子午岭林区阳坡的人工油松林不仅叶片养分含量较高,而且林地土壤是该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养分库 碳库 土壤 子午岭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2
7
作者 崔宁洁 刘小兵 +5 位作者 张丹桔 张健 刘洋 邓长春 纪托未 陈亚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龄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地面枯落物对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8
作者 陆耀东 薛立 +2 位作者 曹鹤 谢腾芳 王相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05-3211,共7页
通过去除地表凋落物(处理)和保留凋落物(对照)的样地比较,研究了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林的土壤特性对去除地表枯落物的响应,为了解人工干扰的加勒比松林土壤的退化机理提供依据。去除地表枯落物后的样地林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 通过去除地表凋落物(处理)和保留凋落物(对照)的样地比较,研究了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林的土壤特性对去除地表枯落物的响应,为了解人工干扰的加勒比松林土壤的退化机理提供依据。去除地表枯落物后的样地林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显著下降了21%和8%。人为干扰造成了土壤质量的全面下降。与对照相比,去除地表枯落物的土壤容重增加了14%,土壤毛管孔隙和总孔隙的比例分别减少了13%和18%,非毛管孔隙也因为人为干扰而显著下降了37%,土壤毛管持水量下降了24%。去除地表枯落物没有对土壤pH造成影响,但是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2%、46%、16%和39%,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0%、15%和41%,土壤中<0.01mm粘粒的比例下降了27%。去除地表枯落物后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下降了50%、19%和13%,土壤脲酶、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5%、49%和49%。去除地表枯落物从林地以凋落物的形式直接取走大量养分,使林地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土壤孔隙减少,保持水分功能减弱,养分状况的恶化,微生物数量减少和酶活性下降,最终引起林木生长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勒比松 森林土壤 物理性质 养分 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1
9
作者 姜沛沛 曹扬 +1 位作者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88-6197,共10页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龄 凋落物 土壤 C∶N∶P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10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引种70年的历史、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朱教君 宋立宁 王国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4,共12页
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史中,沙地樟子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三北”工程建设中,赢得了“功勋树”的美名。但是,关于沙地樟子松成功应用于固沙造林的历史过程,以及沙地樟子松林发生衰退的现象等缺乏系统梳理。本文籍《林业科学》创... 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史中,沙地樟子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三北”工程建设中,赢得了“功勋树”的美名。但是,关于沙地樟子松成功应用于固沙造林的历史过程,以及沙地樟子松林发生衰退的现象等缺乏系统梳理。本文籍《林业科学》创刊70周年出版专刊之际,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几代科学家从事沙地樟子松营林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从1955年首次将樟子松幼苗引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章古台大一间房开始固沙造林、到大面积推广,樟子松人工林发生衰退、再到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也发生衰退等,系统梳理了沙地樟子松引种70年来(1955—2025),防风固沙林的营林历史、存在衰退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总结沙地樟子松林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问题,旨在为沙地樟子松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樟子松 引种 固沙造林 三北工程 可持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不同苗龄平茬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兆柳 顾雪莎 +7 位作者 贺斌 王丹 成思丽 陈林 唐军荣 陈诗 许玉兰 蔡年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2,共12页
探讨云南松不同苗龄平茬苗木各构件间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为适宜平茬苗龄的选择提供依据,适宜平茬苗龄对云南松优质穗条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不同苗龄[6月龄(T1)、10月龄(T2)、14月龄(T3)、18月龄(T4)、30月龄(T5)]云南... 探讨云南松不同苗龄平茬苗木各构件间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为适宜平茬苗龄的选择提供依据,适宜平茬苗龄对云南松优质穗条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不同苗龄[6月龄(T1)、10月龄(T2)、14月龄(T3)、18月龄(T4)、30月龄(T5)]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统一留茬高度(5 cm)进行平茬,平茬后分阶段测定苗木各构件生物量,分析不同苗龄平茬处理后苗木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规律。平茬后180、420、480 d, T5生长速率显著大于其余处理并显著大于1.0,即地下生物量有较大生产力;萌条与单株生物量在平茬后60 d,所有处理萌条生物量生长速率均大于单株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平茬后60、180、240 d, T1萌条生长速率较大;不同苗龄平茬后,各处理苗木构件间生物量的生长速率大小不同。随平茬苗龄增加,生长速率由萌条生物量占优势逐渐转换为主根生物量占优势;不同苗龄平茬处理后,各处理萌条质量差异主要来自萌条枝及其针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苗龄较小的处理萌条针叶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苗龄较大的处理萌条枝生物量生长速率较快。随着苗龄增加,萌条枝的代谢能力下降,木质化程度也随之增加。在本研究中,随着平茬苗木苗龄增加,萌条生物量占比减少,萌条枝的代谢能力减弱。T1在测定期间有较大萌条生长速率,萌条枝代谢能力强,能生产大量高质量萌条。因此,苗龄较小的处理平茬效果较好,以T1萌条长势最好,是较适宜的平茬苗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苗龄 平茬 萌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增脂剂筛选与不同起割林龄的采脂产量分析
13
作者 黄逢龙 周日巍 +4 位作者 吴茂隆 龚伟 周序言 罗亨龙 杨曙刚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开发安全环保的新型湿地松Pinus elliotti采脂剂和探索适宜的湿地松采脂起割林龄,本文通过采脂试验分析了8种不同增脂剂处理的增产率差异和3种不同起割林龄(9 a、13 a和15 a)的采脂产量和生长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增脂剂处理的松脂... 为开发安全环保的新型湿地松Pinus elliotti采脂剂和探索适宜的湿地松采脂起割林龄,本文通过采脂试验分析了8种不同增脂剂处理的增产率差异和3种不同起割林龄(9 a、13 a和15 a)的采脂产量和生长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增脂剂处理的松脂增产率差异显著。5号增脂剂的松脂增产率为30.69%,仅次于最高的对照CK1,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5号增脂剂绿色环保、无腐蚀性。(2)不同起割林龄的湿地松林的采脂产量差异显著。起割林龄15 a湿地松林的单刀产脂量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86.18 g和76.49 g,均显著高于起割林龄13 a、9 a的湿地松林。经2 a采脂后,各林龄的采脂树与对照树的树径生长率均差异显著。起割林龄15 a的采脂树的树径受2 a采脂的影响最小,其生长率只减少了4.15%。以上结果表明,5号增脂剂是本试验中湿地松采脂安全环保的最佳增脂剂。综合考虑采脂产量和树径生长率,湿地松采脂起割林龄以15 a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采脂 增脂剂 起割林龄 采脂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14
作者 张梦 郭诗宇 +2 位作者 曾龙 汪洋 胡成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06,166,共8页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单元,计算角尺度、混交度、林层指数、开敞度和Hegyi竞争指数并对计算机模拟目标树经营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后,8个样方平均混交度从0.604增加到0.668;角尺度变化表明林木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平均开敞度从0.299增加到0.361,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得以改善;平均林层指数从0.576增加到0.608,6个样方林木的林层结构复杂性增加;平均Hegyi竞争指数从0.875降至0.751,林木间的竞争压力得以释放。目标树经营策略能明显优化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减轻林木间的竞争压力,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并促进林分的阔叶化转化,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 林分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洁 王纪杰 +7 位作者 巫呷布吉 涂程伟 刘梅 黄玉梅 张健 王红鑫 赵丁凭 肖玖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9-657,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40 m),并在林窗中补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结果】油樟斑块中心土壤线虫数量高于马尾松纯林,各处理下土壤根际线虫丰富度远高于非根际。中小团聚体中的线虫数量均要明显多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开窗补植油樟提高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通道比值。【结论】开窗补植油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土壤线虫 油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瑞连 王玉倩 +4 位作者 母德锦 徐骏飞 蔡年辉 许玉兰 陈林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探讨外源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关键合成酶基因GA20ox的表达分析,选用云南松幼苗为材料,分别以100、200、300 mg/L浓度梯度赤霉素及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进行外源喷施处理,观察其苗高、地径变化;同时通过对云南松转录组数据... 为探讨外源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关键合成酶基因GA20ox的表达分析,选用云南松幼苗为材料,分别以100、200、300 mg/L浓度梯度赤霉素及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进行外源喷施处理,观察其苗高、地径变化;同时通过对云南松转录组数据的筛选、比对,获得1条GA20ox基因的同源序列,利用RT-PCR技术进行基因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下,外源200 mg/L赤霉素显著促进云南松苗高生长,而100 mg/L赤霉素则显著促进其地径生长。通过克隆所得的云南松GA20ox(PyGA20ox)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OR651279,其编码区长度为1 107 bp,编码368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1.7 kDa。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酵母适合作为该基因微生物异源表达受体,烟草和拟南芥均适合作为该基因遗传转化及功能研究的受体材料。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yGA20ox在根、茎、叶以及茎尖均有表达,且相对在茎中显著表达,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该基因表达模式不同。综上所述,通过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确定了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的显著促进作用,适宜喷施浓度为200 mg/L,并对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PyGA20ox进行了克隆与表达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基因克隆 密码子偏好性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马尾松林芒萁和生境对植物多样性和乔木更新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迎雪 肖集泓 +6 位作者 邓清雅 朱琦琦 王彬彬 林曼妮 罗真 陈颖 邓传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1-2837,共17页
马尾松林为福建海岛分布最广泛的常绿针叶林植被类型,其植物多样性及乔木更新对群落演替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作为马尾松林下常见植被,兼具正面生态效应与入侵植物特性,研究其对马尾松林的潜在影响,不仅有... 马尾松林为福建海岛分布最广泛的常绿针叶林植被类型,其植物多样性及乔木更新对群落演替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作为马尾松林下常见植被,兼具正面生态效应与入侵植物特性,研究其对马尾松林的潜在影响,不仅有助于海岛植物群落保护策略的制定,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具有入侵特性的本地植物与外来入侵植物的异同。对福建三都澳6个海岛芒萁与马尾松共存的群落进行样方调查,计算其草、灌、乔及乔木幼苗的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并将β多样性分解为物种多度差异组分与物种周转组分,通过回归分析探究芒萁重要值与各层片α多样性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与基于相异矩阵的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on dissimilarity matrices,MRM)筛选对各层片α与β多样性显著影响的因子,最后通过路径分析推测芒萁与环境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芒萁对草、灌层及乔木幼苗的α多样性均有影响,解释率分别在0.45—0.90、0.49—0.61、0.19—0.48之间,其中对乔木幼苗Pielou指数的影响不同于其它层片,呈正相关趋势。(2)对β多样性分解表明,所调查样方各层片均为物种周转组分占主导,占比70%以上。芒萁对草、灌层及乔木幼苗β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MRM回归系数分别为0.089、0.034、0.051,对乔、灌、草层物种周转及乔木幼苗的物种多度差异也有影响。(3)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距大陆距离与芒萁重要值共同影响α多样性,第一轴与第二轴的总解释量为33.03%。MRM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郁闭度、样方距离与芒萁重要值共同影响β多样性。(4)由相关性分析与路径分析推测,土壤pH通过创造对芒萁有利的环境而间接作用于群落α与β多样性,芒萁对多样性的直接影响通常大于土壤pH,但土壤pH是先决条件;地理距离对β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与芒萁相当,路径系数均不小于0.30,且可以通过影响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β多样性。综上,芒萁显著影响了灌草层及乔木幼苗的α与β多样性,土壤pH等环境因子是芒萁影响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前提。与入侵植物相似的是,芒萁对α多样性的影响也呈单峰趋势,并对乔木更新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都澳 马尾松半自然林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层片 乔木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碳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南山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秀芝 司剑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共6页
为探究西宁市典型人工林林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选择西宁市南山3种典型林地(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油松人工林、青海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布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点,采用管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定位观测2023年5-10... 为探究西宁市典型人工林林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选择西宁市南山3种典型林地(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油松人工林、青海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布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点,采用管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定位观测2023年5-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测定深度为100 cm,每10 cm为一个测层,每月分上、中、下旬进行土壤水分含量观测,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日尺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在晴天和阴天白天呈“V”字形变化,土壤含水量日变化与林内温度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②季节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稳定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增墒期。③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降水天气下,大气湿度>土壤温度>林内温度>风速>太阳辐射;无降水天气下,大气湿度>风速>林内温度>土壤温度>太阳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动态 半干旱地区 人工林 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茬对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潘子幸 郑超凡 +5 位作者 王丹 贺斌 陈林 蔡年辉 陈诗 许玉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共6页
为分析不同苗龄云南松平茬后的萌蘖能力,对苗龄为6个月(M6)、10个月(M10)、14个月(M14)、18个月(M18)、30个月(M30)的云南松苗木进行平茬。平茬后,每隔30 d,定期测量萌条累计数量、净萌条数量和萌条长度,根据0~2、2~5、> 5 cm的三类... 为分析不同苗龄云南松平茬后的萌蘖能力,对苗龄为6个月(M6)、10个月(M10)、14个月(M14)、18个月(M18)、30个月(M30)的云南松苗木进行平茬。平茬后,每隔30 d,定期测量萌条累计数量、净萌条数量和萌条长度,根据0~2、2~5、> 5 cm的三类长度标准将萌条分为初始萌条、潜在萌条和有效萌条,使用SPSS 25.0软件分析云南松的萌蘖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苗龄的云南松苗木平茬后的萌条累计数量符合Logistic增长过程,且随着苗龄的增加而增加。M6、M10、M14和M18的速生点较为接近,即均出现在平茬60 d后,而M30的速生点则晚于其他处理,即在平茬后116 d。净萌条数量随着平茬后植株生长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平缓的趋势;除M30在平茬后180 d净萌条数量最大外,其他不同苗龄的净萌条数量均在平茬后30 d最大。平茬处理240 d后,在M6和M30中,有效萌条数量在总萌条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分别为17.54%和26.46%;M6的母株存活率为80%,但M30的存活率仅有20.75%且培育时间较长。M10、M14和M18的有效萌条数量在平茬处理后虽然有增长但在平茬后480 d的数量远低于M6和M30;M6的萌条累计数量虽然低于M30,但M6的母株存活率远高于M30。综上所述,不同苗龄云南松平茬后的萌蘖能力不同,苗木培育6个月时进行平茬效果较为适宜,可以获得数量较多且质量较好的萌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苗龄 平茬 萌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