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6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氧化铝陶瓷的性能评价
1
作者 王勇 黄世瑞 +5 位作者 张晶 张立峰 李晨 余文沁 李贺 王太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1-95,共5页
为研究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氧化铝陶瓷的加工性能,提出一种正多边形磨削轨迹的组合实验方法。采用干式、浇注式和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3种不同冷却条件对氧化铝陶瓷进行磨削实验,比较磨削速度、进给速度及磨削深度对磨削力和... 为研究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氧化铝陶瓷的加工性能,提出一种正多边形磨削轨迹的组合实验方法。采用干式、浇注式和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3种不同冷却条件对氧化铝陶瓷进行磨削实验,比较磨削速度、进给速度及磨削深度对磨削力和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削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下的磨削力最小,浇注式次之,干式最大;干式条件下的最大凹坑长度为40μm,而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条件下的最大凹坑长度减少至10μm,且能观察到连续的塑性断裂。石墨烯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在改善氧化铝陶瓷磨削性能、提高表面加工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流体 微量润滑 氧化铝陶瓷 磨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修饰对透氢用Pd膜的性能影响
2
作者 范爱玲 张浩天 +2 位作者 李瑞廷 刘一楠 李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6,共8页
为了实现氢气分离提纯,开展了多孔载体负载Pd膜的研究。多孔载体负载Pd膜因其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和提高氢渗透性能而备受关注,多孔陶瓷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在纳米尺度,是理想的Pd膜负载体,但多孔陶瓷易出现局部缺陷,降低Pd膜的氢氮选择性... 为了实现氢气分离提纯,开展了多孔载体负载Pd膜的研究。多孔载体负载Pd膜因其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和提高氢渗透性能而备受关注,多孔陶瓷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在纳米尺度,是理想的Pd膜负载体,但多孔陶瓷易出现局部缺陷,降低Pd膜的氢氮选择性。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浆料浸渍-提拉-烧结的方法对多孔氧化铝(传统)基体进行修饰,以克服基体缺陷提高Pd膜的氢氮选择性能。结果表明:传统基体经修饰后再镀Pd膜的氢氮选择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773 K、0.1 MPa时,Pd膜的氢氮分离系数高达14000,远优于基体修饰前Pd膜(氢氮分离系数1000)的氢氮选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氧化铝 纳米氧化铝 钯膜 修饰 化学镀 氢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3
作者 王雪婷 宋丹娜 +5 位作者 曾珂 李玉婷 苑喜男 聂一凡 罗岷 朱克松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3-1452,共10页
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面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高、赤泥产生量大且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亟须以清洁生产为手段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氧化铝行业生产工艺现状,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问卷调研、专家座谈等方法,... 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面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高、赤泥产生量大且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亟须以清洁生产为手段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氧化铝行业生产工艺现状,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问卷调研、专家座谈等方法,分析各生产环节原辅料消耗、主要污染物产生和能源消耗情况,基于“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循环利用”全过程清洁生产评价框架模型,构建一套氧化铝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生产工艺及装备、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原/辅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碳排放、产品特征和清洁生产管理9类,二级指标隶属于一级指标,包括39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涵盖对企业节能减排有重大影响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格执行的11项限定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百色市氧化铝行业进一步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验证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能有效反映氧化铝企业的实际清洁生产水平,为氧化铝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提供参考,并为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指引,促进氧化铝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清洁生产 指标体系 全过程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国强 李江 +1 位作者 李康 胡春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共19页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固体发动机熔渣沉积和两相流研究、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实验方法、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碰壁过程的力-热作用和碰壁行为预测模型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价了取得的重要成果,梳理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铝/氧化铝液滴 碰壁行为 实验方法 数值模拟 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分布式预测控制的大型铝电解槽下料策略
5
作者 李擎 高继伟 +2 位作者 阎群 王佩宁 李震东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5-1354,共10页
针对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预测控制的下料策略。首先,依据下料口的空间分布将铝电解槽划分为多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通过在线数据直接构建各子系统氧化铝浓度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的... 针对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预测控制的下料策略。首先,依据下料口的空间分布将铝电解槽划分为多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通过在线数据直接构建各子系统氧化铝浓度自适应分布式子空间的预测模型;然后,设计了残差驱动模型切换机制,仅在模型偏差超出阈值时触发模型参数更新,平衡计算效率与模型精度;最后,基于纳什最优理论构建分布式预测控制器,实现了铝电解槽全局协同下料优化。基于某铝厂实际生产数据的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显著改善了大型铝电解槽氧化铝浓度的时空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自适应子空间辨识 分布式预测控制 氧化铝浓度 模型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氯盐渍土路用改性中铝酸三钙作用机制
6
作者 邓永锋 戴昊 +2 位作者 朱向阳 刘发 英姿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4-782,共9页
针对氯盐渍土路基因吸湿特性影响而出现路基性能退化的问题,对石灰沙化与高铝水泥(主要成分含铝酸三钙(C_(3)A))固氯联合改性滨海氯盐渍土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C_(3)A改性土的吸水特性,评价改性土的氯离子固定效果,揭示氯盐渍土中Fri... 针对氯盐渍土路基因吸湿特性影响而出现路基性能退化的问题,对石灰沙化与高铝水泥(主要成分含铝酸三钙(C_(3)A))固氯联合改性滨海氯盐渍土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C_(3)A改性土的吸水特性,评价改性土的氯离子固定效果,揭示氯盐渍土中Friedel’s盐的生成和固氯机制。结果表明:3%石灰+3%高铝水泥改良氯盐渍土的路用性能满足规范要求;C_(3)A通过化学吸附结合盐渍土中氯离子,进而生成Friedel’s盐;养护28 d后6%C_(3)A改性土的氯离子固定率可达到40.0%。C_(3)A固定氯离子后,大幅度减小改性土渗透吸力,抑制水分迁移能力,削弱吸湿性。滨海氯盐渍土路用改良可采用含C_(3)A材料(如高铝水泥等)固氯,削弱氯盐渍土的吸水特性,改善路基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渍土 高铝水泥 铝酸三钙 路用改性 固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性能
7
作者 于姗 汪福深 +4 位作者 黄靖元 段元刚 付梦瑶 贺桢 周莹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o、Co负载到Al_(2)O_(3)上进行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实验,并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的活性差异,再通过红外成像测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Ni、Mo、Co的负载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Mo/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活性,相同光照(2.85 W/cm^(2))下其H_(2)S转化率高达13.8%,H_(2)产率高达208.5±6.5μmol/(g·h);②Mo的引入提升了催化剂的光热效应,使其在相同光强下表面温度最高,同时Mo减少了表面SO_(4)^(2-)的积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钼硫化物在裂解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制氢优势。结论认为:①较之于传统的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方法,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②同等条件下,Mo负载下Al_(2)O_(3)的H_(2)S转化率提高了1.6倍,H_(2)产率提高了2.1倍,认识为H_(2)S裂解制氢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化氢 氢气 裂解制氢 氧化铝 钼硫化物 光热催化 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铝粉煤灰中锂元素碱溶浸出及协同萃取回收研究
8
作者 邢明飞 郑鹏勇 +2 位作者 张帆 董丽丽 毋利利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0-278,共9页
研究采用碱溶脱硅联用对苯甲酰三氟丙酮(Benzoyltrifluoroacetone,HBTA)-三辛基氧膦(Trioctylphosphine Oxide,TOPO)协同萃取的方法回收高铝粉煤灰(High Alumina Fly Ash,HAFA)中的Li,同时获得了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富铝渣。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采用碱溶脱硅联用对苯甲酰三氟丙酮(Benzoyltrifluoroacetone,HBTA)-三辛基氧膦(Trioctylphosphine Oxide,TOPO)协同萃取的方法回收高铝粉煤灰(High Alumina Fly Ash,HAFA)中的Li,同时获得了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富铝渣。研究结果显示,约有92.62%的Li富集在HAFA玻璃相中。碱溶脱硅工艺可以在温和条件[NaOH质量浓度200 g/L,95℃,2 h,液固比(mL∶g)20∶1]下高效地选择性溶解HAFA中玻璃相和玻璃相中所含的Li,并同时得到富铝渣(Al_(2)O_(3)质量分数≥49.00%)。之后,采用HBTA-TOPO协同萃取体系高效地萃取并回收碱性浸出液中的Li+。在室温最优萃取条件[c(HBTA)∶c(TOPO)=1∶1、协同萃取剂浓度为0.03 mol/L、O/A比(mL∶mL)为1∶1、萃取时间为2 min]下,Li的三级萃取率达到99.68%。研究对实现HAFA中锂、铝资源绿色和高附加值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铝粉煤灰 锂回收 碱溶脱硅 协同萃取 对苯甲酰三氟丙酮-三辛基氧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珂 许平 +5 位作者 张超 李陈晨 应雯清 邢宁 李玫 张程煜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连续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铝复合材料(Al_(2)O_(3f)/Al_(2)O_(3))是发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本工作研究了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力学性能,使用SEM观察拉伸试样的微观形貌和断口形貌,使... 连续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铝复合材料(Al_(2)O_(3f)/Al_(2)O_(3))是发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本工作研究了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力学性能,使用SEM观察拉伸试样的微观形貌和断口形貌,使用TEM观察纤维的微观结构,采用Weibull分布统计分析抗拉强度,利用纤维推入法得到纤维/基体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室温抗拉强度为(257±31)MPa,1000℃的抗拉强度为室温的78%,已达到国际Nextel610/Al_(2)O_(3)水平。研究发现,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抗拉强度的主要因素。界面结合强度较低,纤维拔出长且分散,抗拉强度高;界面结合强度较高,发生纤维束断裂,且纤维拔出变短,抗拉强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纤维 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强度分散性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溶脱硅联用机械化学提取法回收高铝粉煤灰中稀土元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东晖 邢明飞 +2 位作者 吴小芳 董丽丽 张帆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采用碱溶脱硅联用机械化学提取法回收高铝粉煤灰(HAFA)中稀土元素(REEs),并同步获得高附加值富铝残渣。研究结果表明,HAFA中REEs主要富集在玻璃相中。碱溶脱硅工艺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选择性溶解HAFA中玻璃相(保留富含铝的莫来石-刚玉... 采用碱溶脱硅联用机械化学提取法回收高铝粉煤灰(HAFA)中稀土元素(REEs),并同步获得高附加值富铝残渣。研究结果表明,HAFA中REEs主要富集在玻璃相中。碱溶脱硅工艺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选择性溶解HAFA中玻璃相(保留富含铝的莫来石-刚玉相),并将REEs释放到NaOH溶液中转变成稀土氢氧化物沉淀。之后采用EDTA作为浸提剂,通过机械化学提取法高效、快速提取脱硅残渣中的REEs。在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La、Ce、Pr和Nd的提取效率分别为85.99%、83.30%、82.03%和88.71%,同时获得富铝渣(Al2O3质量分数为68.23%;Al/Si=2.52)。研究结果为HAFA绿色、高附加值回收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粉煤灰 碱预脱硅 稀土元素回收 机械化学提取 ED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改性MoNi/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11
作者 李欣宇 许凌子 +2 位作者 王帅 戴咏川 丁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1,共6页
以纳米自组装法制备的大孔氧化铝为载体,铜为助剂,Mo、Ni为活性中心,分别选用70%柠檬酸(CA)、70%苹果酸(DL)以及70%酒石酸(TA)3种不同种类的络合剂和不同用量的Cu(NO_(3))_(2)配制络合浸渍液,制备了2个系列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Cu(NO_(... 以纳米自组装法制备的大孔氧化铝为载体,铜为助剂,Mo、Ni为活性中心,分别选用70%柠檬酸(CA)、70%苹果酸(DL)以及70%酒石酸(TA)3种不同种类的络合剂和不同用量的Cu(NO_(3))_(2)配制络合浸渍液,制备了2个系列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Cu(NO_(3))_(2)在浸渍液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BET、XRD、H_(2)-TPR和NH_(3)-TP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o∶Ni∶Cu的质量比为6∶1∶4、加入的络合剂为70%柠檬酸时,所制备的催化剂性能最好;所制备的催化剂均存在双峰孔结构,所含的酸以弱酸和中强酸为主;载体比表面积增大,催化剂酸性中心量增大,催化剂的活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改性 活性金属 氧化铝载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纳米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王正 李晓云 +2 位作者 李其峰 亢茂青 王军威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以聚醚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弹性体(PUE),并采用纳米Al_(2)O_(3)对PUE进行增强改性,制备PUE/Al_(2)O_(3)复合材料,并进行性能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 以聚醚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弹性体(PUE),并采用纳米Al_(2)O_(3)对PUE进行增强改性,制备PUE/Al_(2)O_(3)复合材料,并进行性能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Al_(2)O_(3)粒径为10 nm且质量分数为0.4%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8.07 MPa,较纯PUE提升了43.2%;相同Al_(2)O_(3)用量下,大粒径的Al_(2)O_(3)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裂纹扩展速度,采用粒径为300 nm的Al_(2)O_(3)制备的复合材料撕裂强度为80.55 kN/m,较纯PUE提升了32.0%;Al_(2)O_(3)粒径为10 nm且质量分数为1.5%时,PUE/改性Al_(2)O_(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撕裂强度分别为27.86 MPa,72.70 kN/m,较PUE/Al_(2)O_(3)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111.4%,30.7%;经表面改性后的纳米Al_(2)O_(3)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聚氨酯弹性体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晶体硅光伏电池碱法回收工艺研究
13
作者 谢文浩 李欢 +2 位作者 谢建军 顾菁 袁浩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60-3569,共10页
对铝背场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的碱法回收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法,以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NaOH浓度为影响因子,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为响应值,开展回收工艺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铝浸出率和硅... 对铝背场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的碱法回收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法,以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NaOH浓度为影响因子,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为响应值,开展回收工艺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铝浸出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NaOH浓度(0.2~2.0 mol/L),对硅保存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浸出温度(20~80℃)。此外,在浸出温度为49℃,浸出时间为25 min,NaOH浓度为1.6 mol/L的优化条件下,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分别达到97.08%、94.79%和100%,并与模型预测数据吻合度高(相对误差均小于3%),证实了优化方案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拜耳法通过结晶、分离、煅烧等步骤将铝转化为氧化铝,经过表征发现回收所得微纳米氧化铝为χ相。本研究可为退役光伏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碱法回收 响应曲面法 微纳米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TiO_(2)/AFC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流动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镒成 刘应寿 +6 位作者 陈友梅 黎阳 储智尧 张辉 陈璐 王华 薛安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0,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煅烧固化工艺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铝泡沫陶瓷(nano-TiO_(2)/AFC)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对nano-TiO_(2)/AF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 采用溶胶-凝胶、煅烧固化工艺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铝泡沫陶瓷(nano-TiO_(2)/AFC)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对nano-TiO_(2)/AF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流动状态的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效率相比静止状态显著提升;降解效率随泡沫陶瓷载体孔径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泡沫陶瓷孔径为0.85 mm(30 ppi)时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光照3 h对罗丹明B、刚果红和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为98.48%、91.11%和93.80%;nano-TiO_(2)/AFC复合材料经煅烧恢复-循环使用5次后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率仍在97.19%以上,循环使用稳定性优异,有效解决了粉末光催化剂流失的问题,具备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泡沫陶瓷 纳米二氧化钛 复合材料 流动染料废水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和钢纤维复合增强煤矸石-矿渣基地聚合物灌浆材料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杨正辉 朱涛 +2 位作者 张东生 杨秋宁 毛明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2-142,共11页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将其作为胶凝材料用于制备地聚合物灌浆材料,是充分利用煤矸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将球磨后的煤矸石粉和矿渣作为胶凝材料,并利用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SF)(0%、0.5%、1.0%、1.5%...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将其作为胶凝材料用于制备地聚合物灌浆材料,是充分利用煤矸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将球磨后的煤矸石粉和矿渣作为胶凝材料,并利用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SF)(0%、0.5%、1.0%、1.5%、2.0%)和纳米Al_(2)O_(3)(1.0%、2.0%、3.0%)对其改性,通过宏观力学与微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纤维单独作用和钢纤维在最优掺量下复合纳米Al_(2)O_(3)时地聚合物灌浆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单掺SF时最优掺量为1.5%,SF和纳米Al_(2)O_(3)复掺,掺量分别为1.5%、2.0%时,砂浆性能最优。28 d时,复掺试样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断裂能分别增加了23.08%、34.55%、12.10%。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均随着SF和纳米Al_(2)O_(3)掺量增加而增加。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相较于基准组,复掺后地聚合物产生了更多的C-(A)-S-H凝胶,孔隙率降低,基体变得更加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粉 钢纤维 纳米Al_(2)O_(3) 断裂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复合改性对真空沿面闪络的双重抑制
16
作者 霍艳坤 刘文元 +3 位作者 何亚姣 王红洁 柯昌凤 程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5,共7页
为提升绝缘材料真空沿面耐压,提出了一种由微槽与分子自组装膜结合的复合结构,并采用激光微刻蚀、超声清洗、分子自组装等方法,在氧化铝真空绝缘子表面制备了该表面复合结构。作为对比,同时制备了仅有微槽或分子自组装膜的绝缘子。二次... 为提升绝缘材料真空沿面耐压,提出了一种由微槽与分子自组装膜结合的复合结构,并采用激光微刻蚀、超声清洗、分子自组装等方法,在氧化铝真空绝缘子表面制备了该表面复合结构。作为对比,同时制备了仅有微槽或分子自组装膜的绝缘子。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槽结构和表面分子自组装膜都可以降低绝缘子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而他们相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绝缘子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相应地,闪络电压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槽结构和表面分子自组装膜都可以提升绝缘子的真空沿面闪络电压,而两者相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闪络电压。该结果证明了复合结构中分子自组装膜和微槽能够对真空沿面闪络的发展进行双重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闪络 氧化铝陶瓷 分子自组装 表面微槽 复合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和氮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介孔三氧化二铝复合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17
作者 韩蓉 张志民 +3 位作者 赵远航 王佳一 汤文君 张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4-913,共10页
目的:以锌(Zn)和氮(N)改性的二氧化钛(TiO_(2))纳米粒子(NPs)及介孔三氧化二铝(Al_(2)O_(3))(γ相,20 nm)作为增强填料,制备新型牙科复合树脂,系统评价其抗菌活性、机械强度、基础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获得兼具优异抗菌活性与良好机械强度... 目的:以锌(Zn)和氮(N)改性的二氧化钛(TiO_(2))纳米粒子(NPs)及介孔三氧化二铝(Al_(2)O_(3))(γ相,20 nm)作为增强填料,制备新型牙科复合树脂,系统评价其抗菌活性、机械强度、基础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获得兼具优异抗菌活性与良好机械强度的牙科复合树脂。方法:将Zn-N-TiO_(2)NPs和介孔Al_(2)O_(3)NPs按不同质量比添加至树脂基质中,制备出5种复合树脂,分别为对照组(无增强填料)、0组(Zn-N-TiO_(2)∶Al_(2)O_(3)为1∶0)、1组(Zn-N-TiO_(2)∶Al_(2)O_(3)为1∶1)、2组(Zn-N-TiO_(2)∶Al_(2)O_(3)为1∶2)和3组(Zn-N-TiO_(2)∶Al_(2)O_(3)为1∶3)。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各组复合树脂表面黏附菌的数量并计算抗菌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复合树脂表面黏附菌形态表现,万能试验机测量各组复合树脂的挠曲强度(FS)和弹性模量(EM),SEM观察各组复合树脂断裂面形态表现,显微硬度仪测定各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检测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并计算光固化20 s的双键转化率(DC)及各组复合树脂的固化深度,水滴角测量仪测定水接触角(WCA),测量各组复合树脂的吸水值(WSP)和溶解值(WSL),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评估各组复合树脂浸提液培养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第1、3和5天时的相对增殖率(RGR)并确定其体外细胞毒性等级。结果:平板菌落计数法,与对照组比较,其他组琼脂板上的菌落数量明显减少,其中1组菌落数最少。SEM图像,对照组中可见密集且形态良好的变异链球菌;0组和3组的细菌呈小面积聚集,细胞膜表面出现凹陷;1组和2组的细菌分布稀疏,细胞膜出现明显皱缩,伴随细胞内容物泄漏。1组与2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其他组(P<0.05)。所有实验组复合树脂的抗菌率均超过85%,其中1组和2组复合树脂的抗菌率达到99%以上,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0组FS最低。随着介孔Al_(2)O_(3)的加入,1组和2组复合树脂FS升高,其中2组的FS最高,高于对照组和0组(P<0.05)。3组复合树脂FS较2组降低,但仍高于其余组别(P<0.05)。SEM图像,对照组中二氧化硅(SiO_(2))颗粒表面光滑,与树脂基质间的断裂界面清晰,常见多于1/2球体颗粒裸露的现象;0组与对照组相似,且可以观察到较大的Zn-NTiO_(2)NP团块断面,纳米粒子与树脂基质间的结合较为紧密,未发生断裂;1、2和3组中,树脂基质不同程度地黏附于SiO_(2)颗粒表面,多于1/2球体颗粒裸露的现象较少,树脂断裂面凹凸不平;2组可以观察到断裂的SiO_(2)球体;1和2组填料分布较为均匀,3组中偶见纳米粒子团聚现象。对照组复合树脂EM最低。随着增强填料的加入,各组复合树脂的EM升高,3组最高,2组次之。0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介孔Al_(2)O_(3)含量增加,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逐渐增加,2组和3组复合树脂维氏显微硬度均超过45 HV,分别较对照组复合树脂提高了29.73%和33.82%,较0组复合树脂提高了51.34%和56.28%。各组复合树脂的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复合树脂固化深度>4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复合树脂WCA最小,随着介孔Al_(2)O_(3)含量增加,复合树脂的疏水性提高,但WCA值均保持在80°以下。3组复合树脂WCA最大,但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填料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树脂的吸水/溶解性。CCK-8法,各组L929细胞的RGR均大于75%,符合体外安全标准。1组、2组和3组L929细胞的RGR高于其他组,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增强填料的引入赋予复合树脂优异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本实验条件下,2组复合树脂抑菌性和机械性能综合最佳,是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潜力的牙科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树脂 二氧化钛 介孔氧化铝 抗菌性能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载量Cu/Al_(2)O_(3)催化辛烯醛加氢反应研究
18
作者 徐聪 徐洋 +1 位作者 夏予顺 鲁树亮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3-1072,共10页
制备了低金属负载量的Cu/Al_(2)O_(3)催化剂,采用XRD、XRF、XPS、HRTEM、STEM-EDS、N_(2)吸附-脱附、H_(2)-TPR、N_(2)O-H_(2)氧化还原滴定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评价了Cu/Al_(2)O_(3)催化剂在辛烯醛液相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 制备了低金属负载量的Cu/Al_(2)O_(3)催化剂,采用XRD、XRF、XPS、HRTEM、STEM-EDS、N_(2)吸附-脱附、H_(2)-TPR、N_(2)O-H_(2)氧化还原滴定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评价了Cu/Al_(2)O_(3)催化剂在辛烯醛液相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H_(2)压力等工艺条件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w)Cu/Al_(2)O_(3)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72 m^(2)/g)、均匀的介孔结构(最可几孔径11.8 nm)以及较高的金属分散度(35%)。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提高活性金属Cu的分散度和H2压力有助于提升辛烯醛转化率,并促进辛醛加氢制辛醇反应,而对辛烯醇选择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β-不饱和醛 选择加氢 铜催化剂 氧化铝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Ceram alumina全瓷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研究
19
作者 张艳 李江 +3 位作者 苏青青 张凤兰 焦晓菲 包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4-435,共2页
随着In-Ceram alumina全瓷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适合性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其边缘和内部适合性进行了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alumina 适合性 全瓷冠 冠边缘 IN-CERAM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大气等离子喷涂氧化铝涂层工艺参数
20
作者 宋厚生 孔令杰 +6 位作者 张伟平 张峰 王泽鑫 陈靓瑜 章君 Dobuvyy Oleksand 芦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5-246,259,共13页
目的研究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氧化铝涂层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以获得一组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方法使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GCr15轴承钢表面制备镍-铝黏接层和氧化铝工作层,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改变喷涂工艺参数中的电... 目的研究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氧化铝涂层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以获得一组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方法使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GCr15轴承钢表面制备镍-铝黏接层和氧化铝工作层,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改变喷涂工艺参数中的电流、氩气流量、喷涂距离和预热道次,使用热电偶测量喷涂过程中涂层和基体的温度,并对所制备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硬度、结合强度进行表征。结果涂层的温度主要受到电流和氩气流量的影响。在喷涂后期,涂层的温度趋于稳定,预热道次对涂层的平衡温度无显著影响。涂层主要由α-Al_(2)O_(3)、γ-Al_(2)O_(3)组成,涂层中的γ-Al_(2)O_(3)含量与电流、氩气流量呈正相关。较高的电流、较低的氩气流量及较近的喷涂距离可以提高涂层的沉积效率,但过高的电流和氩气流量会增大涂层的孔隙率。涂层的硬度与γ-Al_(2)O_(3)含量、涂层温度呈正相关。结论综合考虑了涂层的孔隙率、平均硬度和结合强度,确定了一组最佳工艺参数,电流为650 A,氩气流量为30 L/min,喷涂距离为120 mm,预热2道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 氧化铝陶瓷涂层 涂层性能优化 正交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