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择时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TRPV1和SP表达的不同调整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灵活 蒋涵 蔡定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2-600,共9页
目的观察择时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与P物质(Substance P,SP)的不同调整作用。方法将64只C57BL... 目的观察择时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与P物质(Substance P,SP)的不同调整作用。方法将6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个干预组,分别为ZT8和ZT16组,其中两个干预组中又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和针刺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法制备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缝合伤口。于造模后第8天开始对针刺组小鼠进行针刺治疗,两个组干预方法相同,仅针刺时间不同;穴取手术侧“阳陵泉”,手动针刺、行针,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7天后取材。期间分别于造模后第3、7、10、14天测试各组小鼠的足底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以评定其疼痛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观察小鼠手术侧L4-6 DRG内SP和TRPV1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小鼠患侧坐骨神经周围组织及足背腓侧皮肤的SP含量。结果(1)针刺干预可改善CCI小鼠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且ZT8时间点针刺效果优于ZT16时间点。(2)针刺可显著降低CCI小鼠DRG内TRPV1和SP的表达,且ZT8时间点的针刺效果优于ZT16时间点。(3)针刺可显著降低CCI小鼠损伤神经局部周围组织SP的浓度,且ZT8时间点的针刺效果优于ZT16时间点。(4)针刺可显著降低CCI小鼠损伤神经远端皮肤SP的浓度,且ZT8、ZT16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择时针刺对CCI小鼠痛觉过敏有不同的调节作用,ZT8时间点的调节作用优于ZT16时间点,可能与择时针刺对CCI小鼠DRG内TRPV1和SP表达及损伤神经局部SP浓度的不同调节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时针刺 神经病理性疼痛 TRpV1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及TRPV1、SP、CGRP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魏周园 郑雨 +9 位作者 江民健 池恒愉 康玉蓉 何晓芬 李晓宇 周姝婷 杜俊英 邵晓梅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41只雄性SD大鼠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假手术组(11只)、模型组(15只)、电针组(15只),电针组取大鼠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7天。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患侧MWT,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第1天电针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MWT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第1、3、5、7天,电针组大鼠患侧MWT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阳性细胞数表达均升高(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表达均降低(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促使MWT升高,有效抑制CCD大鼠痛觉敏化,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DRG中TRPV1、SP和CG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针刺镇痛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指结构转录因子锌指蛋白148和SP5对P53转录活性的作用
3
作者 王代伟 周晨 +7 位作者 张品正 王旭莹 李佳文 马雨凯 严佳琦 王志婷 王佳琪 郭志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715,共9页
P53是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受到多方面的调控。ZNF148和SP5作为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在肿瘤的抑制和癌症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P53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采用P53表达水平差异的Ishikawa与A549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探讨ZNF... P53是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受到多方面的调控。ZNF148和SP5作为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在肿瘤的抑制和癌症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P53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采用P53表达水平差异的Ishikawa与A549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探讨ZNF148与SP5对P53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发现,转录因子ZNF148和SP5在细胞系中表达量存在差异,ZNF148在Ishikawa中mRNA表达是A549的1.9倍,SP5在A549中mRNA表达是Ishikawa的802.4倍。通过过表达以及敲低实验发现,在Ishikawa细胞中,ZNF148敲低后P53表达量下降(81.8%),过表达SP5后P53表达量上升(2.6倍);在A549细胞中分别转染si-SP5和ZNF148表达质粒,P53的mRNA表达量上升6.6倍和14.6倍。结果表明,转录因子ZNF148激活而SP5抑制P53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检索发现,在P53基因启动子的区域具有ZNF148与SP5转录因子结合的保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数据显示,Ishikawa和A549细胞中过表达ZNF148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提高了2.1倍和4.2倍(P<0.05);转染SP5质粒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了约77.1%和35.7%(P<0.05);而突变了P53基因启动子的ZNF148与SP5的结合位点序列,则该效应消失。进一步转染不同比例的ZNF148与SP5表达质粒,发现SP5可以逆转ZNF148对P53的转录激活作用。研究表明,ZNF148与SP5在P53基因启动子的共有序列,以及二者的比例可能影响P53的转录活性。进一步研究了相关的Wnt通路基因的表达以及敲低ZNF148与SP5后细胞的增值情况,观察2转录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综上,ZNF148与SP5共同调控P53基因的转录活性,二者的表达水平有可能是影响P53基因活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结构 锌指蛋白148 sp5转录因子 p53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震Sp转换波到时和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研究华北盆地浅部结构
4
作者 朱冰清 王伟涛 +5 位作者 谢俊举 李志伟 姚新强 黄翔 卞真付 林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2290,共19页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S波到时差方法推断的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在6~7 km,燕山造山带区域沉积层厚度较小,结晶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 km,华北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盆地结晶基底埋深较厚,厚度普遍大于3 km,局部厚度可达7 km.盆地内地垒式隆起区邢衡隆起有3 km厚度的沉积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厚度6~7 km;沉积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坳陷区沉积层厚度较大,隆起区沉积层厚度较小,体现了沉积盆地内部不同二级块体的沉降差异.震相拾取误差、震源方位角和震中距对沉积厚度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一维速度模型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可以研究沉积层厚度,能够可靠、有效地确定沉积层厚度结构的特征,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近震sp转换波到时 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振动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CGRP和S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熊亭亭 胡曼娅 +5 位作者 王延留 汤振达 代沂航 吴佳 濮烨 汪学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对去卵巢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端愈合过程中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的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Sham)...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对去卵巢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端愈合过程中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的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Sham)、去卵巢组(OVX)、振动组(OVX-V),每组10只。摘除去卵巢组和振动组大鼠的卵巢以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则去除同质量脂肪组织构建假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同时对振动组大鼠进行频率35 Hz、振幅2 mm、加速度0.5 g的振动干预,持续20 min,其他组放于关闭的振动台上自由活动20 min,每周5 d。在干预2周和6周后,拍摄大鼠骨折端X线片观察对比3组的愈合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来测定骨折端CGRP和SP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与振动组在干预2周后大鼠骨折愈合率较去卵巢组高,振动组在干预6周后大鼠骨折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干预2周后,振动组大鼠骨组织CGRP含量[0.464±0.018]和SP含量[0.450±0.019]均高于去卵巢组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6周后,振动组大鼠骨组织中CGRP含量[0.632±0.016]和SP含量[0.636±0.017]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去卵巢组,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振动有助于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骨折大鼠骨组织中神经肽CGRP和SP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并抑制骨吸收,加速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动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骨质疏松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宇称时间对称的P-SP拓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6
作者 何禧煜 郭锋 徐兴鹏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已经被验证可以作为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由度的有力工具,但基于PT对称的并联-并联(P-P)拓扑结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工作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串并联(P-SP)补... 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已经被验证可以作为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由度的有力工具,但基于PT对称的并联-并联(P-P)拓扑结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工作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串并联(P-SP)补偿WPT系统。通过等效电路法化简系统电路模型,并利用耦合模理论(CMT)分析电容分配比对振荡频率、临界耦合系数、满足系统进入PT对称区域的耦合系数和负载电阻值范围以及传输效率等工作性能的影响。构建样机开展实验,以检验所提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可以在仅损失2%系统传输效率的情况下,将传输距离由110 mm扩大到210 mm,该操作可为扩大应用范围、增加应用场景、优化激光无线充电系统中发送模块单元和接收模块单元的工作性能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宇称时间对称 耦合模理论 p-sp拓扑 距离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带藻PW1自絮凝的潜在机制:凝集素-糖特异性互作
7
作者 陈志红 江子欣 +3 位作者 许博荣 林伟涛 文慧 邓加聪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8期73-78,共6页
微藻是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键原料,其活性成分可用于功能产品开发,但高能耗采收限制了其应用。链带藻PW1通过凝集素-糖互作触发自絮凝:在无CO_2条件下,C型凝集素样蛋白PFLO表达上调63.5倍,且与絮凝效率呈正相关。甘露糖(抑制率31%)及... 微藻是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键原料,其活性成分可用于功能产品开发,但高能耗采收限制了其应用。链带藻PW1通过凝集素-糖互作触发自絮凝:在无CO_2条件下,C型凝集素样蛋白PFLO表达上调63.5倍,且与絮凝效率呈正相关。甘露糖(抑制率31%)及其甲基化衍生物(57%)可显著抑制絮凝。结合分子对接分析,PFLO可能通过氢键介导甘露糖识别。研究为理解微藻自絮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降低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中微藻采收的能源成本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絮凝 凝集素 特异性识别 链带藻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变化和Fos蛋白表达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吕正梅 贾友苏 +1 位作者 贾雪梅 费广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6-530,共5页
为探讨P物质(SP)和Fos蛋白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哮喘大鼠肺内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变化及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观察到SP阳... 为探讨P物质(SP)和Fos蛋白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哮喘大鼠肺内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变化及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观察到SP阳性纤维分布于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和肺血管壁内,但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少见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及分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肺内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均有较密集的SP阳性纤维呈束走行;且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也出现了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肺内几乎不表达c-fos基因,但在哮喘组大鼠肺内可观察到许多Fos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主要为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上结果表明,肺内SP阳性纤维增生及c-fos基因表达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c-fos 哮喘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大鼠 FOS蛋白 阳性纤维 形态学研究 sp 鼠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部SP、VIP、CGRP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素梅 曲瑞瑶 +5 位作者 王伟 曾文红 曲柏林 王秀琴 曾晓蓓 尚宏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观察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脾虚组胃窦部SP、VIP、CGRP免疫活性肽(irSP、irVIP、...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观察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脾虚组胃窦部SP、VIP、CGRP免疫活性肽(irSP、irVIP、ir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下降百分率为irSP>irVIP>irCGRP。自然恢复组irSP含量无明显恢复,irVIP、irCGRP含量均恢复正常。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组irSP含量有一定程度恢复,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irVIP、irCGRP含量均恢复正常。结果提示:脾虚大鼠胃窦部irSP、irVIP、irCGRP含量的改变可能与脾虚证胃动力失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胃窦部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CG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川煎及其拆方对STC模型大鼠血清SP VI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丽娜 陈萌 +3 位作者 张冬梅 许红 洪庆涛 孟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2期2567-2568,共2页
目的:观察济川煎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温肾润肠的作用机制及其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复制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检测济川煎及其拆方对模型大鼠粪便干、湿重和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 目的:观察济川煎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温肾润肠的作用机制及其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复制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检测济川煎及其拆方对模型大鼠粪便干、湿重和血清SP、VIP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肾润肠组粪便干湿比显著升高(P<0.01),其余各药物治疗组粪便干湿比显著降低(P<0.01)。济川煎及拆方各组血清SP升高,而VIP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济川煎及拆方各组可改善STC模型动物粪便性状,其作用机理与血清SP水平升高,以及异常升高的VIP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济川煎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对CCI模型大鼠脊髓GFAP和S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嘉航 韩立伟 +3 位作者 曲静波 周华成 贾雅蕊 刘金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0-835,共6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pregabalin, PGB)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pregabalin, PGB)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CCI模型组(C组)、PGB组(P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P组每天一次PGB 60 mg/kg灌胃,S组和C组均给予同容积生理盐水。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4 d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和P物质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相比,C组术后PWMT和PWTL明显降低,术后第7 d最为显著,GFAP及P物质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C组相比,P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显著升高,GFAP和SP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 <0.05)。结论:普瑞巴林能够抑制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GFAP和SP表达,减轻CC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大鼠“曲池”和“臂臑”穴对“人中”、“禾髎”及“承浆”穴区SP和NPY免疫阳性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殷光甫 林传友 +3 位作者 曹福元 胡道松 茹立强 关新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66-270,共5页
循经诱导“手阳明大肠经”(电针刺激“曲池”、“臂”穴)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对同经线上“禾”穴和“人中”交会穴以及对非同经线上的“承浆”穴区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 循经诱导“手阳明大肠经”(电针刺激“曲池”、“臂”穴)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对同经线上“禾”穴和“人中”交会穴以及对非同经线上的“承浆”穴区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中”穴、“禾”穴区,电针刺激可使分布于皮下浅层的细小血管旁、皮脂腺、毛囊旁周以及皮下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的SP免疫反应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其SP免疫阳性纤维数量(密度)也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刺激使肌层内的小血管壁周旁的NPY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NPY免疫阳性纤维数量(密度)也明显增多(P<0.01)。但对“承浆”穴区内的SP和NPY免疫反应活性和阳性纤维数量(密度)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提示循经电针诱导可激发同经线上的SP大量释放,抑制NPY释放,这种激发和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循经特征,进一步说明SP和NPY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重要化学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诱导 p物质 神经肽Y 穴位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菌丝体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血清VIP及SP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董开忠 傅思武 +2 位作者 胜利 米友军 苏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3-876,共4页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菌丝体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 SPF级健康BALB/c小鼠48只,通过自由饮用头孢曲松钠溶液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模型组(饮用0.5g/L头孢曲...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菌丝体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 SPF级健康BALB/c小鼠48只,通过自由饮用头孢曲松钠溶液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模型组(饮用0.5g/L头孢曲松钠溶液)、自然恢复组(建模成功后将抗生素溶液换为无菌水)及菌丝体治疗组(将抗生素溶液换为无菌水1d后,采用冬虫夏草菌丝体灌胃1周)4组,每组12只。受试小鼠无菌取粪便,应用平板稀释法培养分析各组肠道菌群数的变化,色谱法测各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ELISA法测血清VIP和SP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益生菌群数明显减少,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VIP含量明显降低,SP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菌丝体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挥发性脂肪酸及血清VIP含量均明显升高,而S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冬虫夏草菌丝体可能通过调节VIP和SP水平来调整菌群失调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肠杆菌科 血管活性肠肽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199a-5p通过SP1调节ERK5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的机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翟丽敏 杨硕 李文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81-985,共5页
目的探讨miR-199a-5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转染miR-199a-5p mimic至MDA-MB-231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99a-5p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细胞-... 目的探讨miR-199a-5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转染miR-199a-5p mimic至MDA-MB-231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99a-5p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分子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99a-5p mimic及其LNA-siRNA对ERK5、p ERK5、EGF、SP1表达的影响。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检测SP1是否与ERK5启动子区结合。结果 miR-199a-5p能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降低vimentin的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同时,miR-199a-5p降低ERK5表达并抑制其磷酸化;EGF、SP1的表达也相应减少。相反,应用LNA-siRNA抑制miR-199a-5p后,ERK5、p ERK5、EGF、SP1的表达上调。CHIP结果显示SP1能与ERK5启动子区结合。结论 miR-199a-5p通过调节EGF、SP1下调ERK5的表达并抑制其磷酸化,进而发挥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iR-199a-5p ERK5 sp1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头痛缓解初期血中CGRP与SP含量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志坚 吴秀丽 +2 位作者 慕容慎行 许国英 方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头痛缓解初期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与P物质 (SP)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 ,对 49例头痛缓解初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及 2 8例健康人血浆中CGRP与S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偏...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头痛缓解初期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与P物质 (SP)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 ,对 49例头痛缓解初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及 2 8例健康人血浆中CGRP与S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偏头痛组的CGRP与SP含量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其中以“尚余头部不适”组的降低尤为明显。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缓解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神经肽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晖 赖西南 +2 位作者 王正国 付小兵 王丽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84-886,共3页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 (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新生 3~ 4天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SP组、辣椒素组 ,采用BrdU标记干细胞结合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K19和β1整合素表达 ,观察皮肤全层缺损后 2 ...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 (SP)对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新生 3~ 4天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SP组、辣椒素组 ,采用BrdU标记干细胞结合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K19和β1整合素表达 ,观察皮肤全层缺损后 2 1天伤口局部应用SP对伤口表皮干细胞迁移及伤口愈合的影响 ,并与预先注射辣椒素毁损感觉神经元 (辣椒素组 )和单纯皮肤损伤 (正常组 )比较。结果 致伤后 18天SP组伤口闭合 ,较正常组提前 3天 ,而辣椒素组仅闭合创面面积的 2 5 5 4%。伤后SP组创缘及肉芽组织出现较多表皮干细胞 ;而抑制感觉神经肽SP的辣椒素组仅在创缘观察到少量表皮干细胞 ;正常组在肉芽组织中尚未发现表皮干细胞 ,在创缘的表皮干细胞数介于SP组和辣椒素组之间。结论 感觉神经肽SP能明显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并具有诱导表皮干细胞向创缘和肉芽组织中迁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感觉神经肽 p物质 溴脱氧尿苷 伤口愈合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菌丝粗多糖对SP2/0细胞凋亡和p5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彦威 刘娜 +3 位作者 韩博 田向荣 苏敬良 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1,共5页
观察冬虫夏草菌丝粗多糖对SP2/0细胞凋亡诱导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体外用粗多糖处理SP2/0细胞,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Ho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 观察冬虫夏草菌丝粗多糖对SP2/0细胞凋亡诱导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体外用粗多糖处理SP2/0细胞,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Ho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冬虫夏草粗多糖可抑制SP2/0细胞增殖,诱导出现典型凋亡形态变化,电泳出现特有梯形条带,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使p53基因的表达明显改变。这提示冬虫夏草粗多糖对SP2/0细胞生长的抑制,可能与诱导凋亡和p53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粗多糖 sp2/0细胞 p53基因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鼠中脑SP及其受体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郑淑美 陈玉静 崔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961-96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大鼠中脑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变化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P及其受体在疼痛过程中的现状及针刺治疗脑部疾病的优势,通过测定大鼠中脑的SP及受体的变化揭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构想。结果... 目的:探讨基于大鼠中脑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变化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P及其受体在疼痛过程中的现状及针刺治疗脑部疾病的优势,通过测定大鼠中脑的SP及受体的变化揭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构想。结果:基于大鼠中脑SP及其受体变化可以揭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结论:通过观察针刺大鼠脑内SP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阐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是可行的研究路径,能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偏头痛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胶状质内含P物质(SP)及脑啡肽(ENK)神经终末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艾民康 常国清 +5 位作者 陈桃香 武忠敬 胡道松 罗秋云 李正莉 茹立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3-8,81,共7页
水文应用超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正常及切断后根大鼠胶状质(SG)内P物质(SP)及脑啡肽(ENK)轴突终末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电镜观察发现:SP或ENK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囊泡的内面,小清亮囊泡及线粒体的外表面,在未应用... 水文应用超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正常及切断后根大鼠胶状质(SG)内P物质(SP)及脑啡肽(ENK)轴突终末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电镜观察发现:SP或ENK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囊泡的内面,小清亮囊泡及线粒体的外表面,在未应用秋水仙素的情况下,ENK样免疫反应性也可出现于树突及核周质,但电子密度较低。大量的含SP或ENK的终末,分别和未标记树突形成突触。但也偶然见到肽能神经终末与未标记轴突或胞体接触或形成突触联系。常遇到三或四联体,亦偶可见到以含SP轴突终来为中心的突触球。切断后根,手术侧既可见到变性轴突(SP阳性)与未标记轴突接触,又可见到ENK阳性轴突终末与溃变轴突接触,但为数不多。因此认为:通过SP阳性一级传入细纤维传递的感觉信息既可汇集于神经元的一个树突又可多向传递于若干个神经元。ENK在胶状质的抑制作用主要为突触后,但ENK对含SP的一级传入纤维的突触前抑制也不能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p物质 脑啡肽 胶状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SP免疫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岩 李继硕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光、电镜下的特征及其与SP免疫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证明,SP免疫阳性终末和SP受体阳性胞体及树突均密集分布于后连合核区。在光镜下双重...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光、电镜下的特征及其与SP免疫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证明,SP免疫阳性终末和SP受体阳性胞体及树突均密集分布于后连合核区。在光镜下双重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显示二者重叠分布,且可见大量的SP样免疫阳性终扣与SP受体阳性胞体或树突紧密接触。电镜下证明SP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不仅位于突触后部位而且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非突触部位,有42%的SP受体阳性树突与SP阳性终末形成突触连接。在此未发现SP受体免疫阳性终末。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腰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接受由SP介导的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入,且其主要为盆腔脏器内脏初级传入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受体 腰骶髓连合核 神经元 突触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