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书》作者陈旉非全真教徒考
1
作者 倪根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84,共3页
陈旉《农书》是中国古代代表性农书之一,因作者无传记和历史上无记载,后人只能凭借书中“序”“跋”,来推断其点滴生平和道教徒身份。20世纪80年代,《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港台武侠小说传入内地,一些学者便根据陈旉自称“全真子... 陈旉《农书》是中国古代代表性农书之一,因作者无传记和历史上无记载,后人只能凭借书中“序”“跋”,来推断其点滴生平和道教徒身份。20世纪80年代,《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港台武侠小说传入内地,一些学者便根据陈旉自称“全真子”而将他认定为全真派教徒。然而,考证两者出现时间,陈旉自称“全真子”在公元1149年前,王重阳接触道教始于1159年,正式创立全真派则在1167年后,陈旉自称“全真子”在全真派创立前,故他不可能是全真派教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旉 《农书》 全真派 王重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新过程研究——对SECT模型的再认识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延平 刘晓敏 《经济与管理》 2008年第7期31-34,共4页
SECT模型只是对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客体演变运动的轨迹进行刻画,而没有深入分析完成从知识转移到知识创新这一过程的主体——组织和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的实际过程,同时,"场"理论中过于强调隐性只是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而没有看... SECT模型只是对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客体演变运动的轨迹进行刻画,而没有深入分析完成从知识转移到知识创新这一过程的主体——组织和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的实际过程,同时,"场"理论中过于强调隐性只是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创新过程分割地对应于不同阶段。基于不同等级和等级对知识划分,结合单环学习、双环学习与再学习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对SECT模型和"场"理论进行了修正,说明知识创新需经历SECT模型的不同阶段和相应"场"情景支持,但每阶段都会产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 sect模型 “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普兰鲁普石窟调查报告——兼论西藏西部萨迦派壁画遗存
3
作者 梁云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阿里普兰鲁普石窟概况,对各洞窟逐一调查,重点关注2号窟、3号窟壁画。其中3号窟壁画中道果、胜乐教法传承上师可确定该窟为萨迦派洞窟,呼应俄尔钦·贡噶桑波的弟子古格堪钦·扎巴坚赞(■1415-1498)15世纪在... 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阿里普兰鲁普石窟概况,对各洞窟逐一调查,重点关注2号窟、3号窟壁画。其中3号窟壁画中道果、胜乐教法传承上师可确定该窟为萨迦派洞窟,呼应俄尔钦·贡噶桑波的弟子古格堪钦·扎巴坚赞(■1415-1498)15世纪在细德地区的传法活动。另外识别札达县皮央石窟灵塔窟壁画,发现该窟与鲁普石窟3号窟、细德拉德寺侧殿壁画题材一致,反映出15至17世纪西藏西部地区萨迦派的传播和对师承与法脉的重视。综上确定鲁普3号窟壁画年代与风格。此外2、3号窟壁画透露出鲁普石窟曾受多个教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 细德 鲁普 萨迦派 15世纪中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at grinder with SECT电路的50kJ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班瑞 于歆杰 +1 位作者 刘旭堃 李臻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3-58,共6页
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是目前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热点,提升装置储能密度对于推动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的名为meat grinder with SECT的新电路,并对该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原理... 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是目前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热点,提升装置储能密度对于推动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的名为meat grinder with SECT的新电路,并对该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原理分析,指出该电路兼具电流关断能力强和拓扑结构简单的优点。通过仿真将meat grinder with SECT和STRETCH meat grinder、STRETCH meat grinder with ICCOS这两种主流电路进行了性能比较,发现meat grinder with SECT电路在保持电气性能不变的同时,成本最低,体积最小。基于meat grinder with SECT电路,本文研制了50k J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并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储能型脉冲电源 MEAT GRINDER with sect 电磁发射 脉冲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茜草属sect.Oligoneura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娥 孟盈 +1 位作者 聂泽龙 孙航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9-840,共12页
茜草属为茜草科模式属,全球约80种,中国有近一半的物种,是茜草属的重要分布中心,大部分隶属于sect.Oligoneura。但是,该组内各种间的形态特征错综复杂,依靠单个性状不易划定种间界限。该研究在全面衡量sect.Oligoneura组内各种间形态特... 茜草属为茜草科模式属,全球约80种,中国有近一半的物种,是茜草属的重要分布中心,大部分隶属于sect.Oligoneura。但是,该组内各种间的形态特征错综复杂,依靠单个性状不易划定种间界限。该研究在全面衡量sect.Oligoneura组内各种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选取该组20种共171份标本,对其3个数量性状和28个定性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有46.88%,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并不明显,但该结果仍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较大的特征包括叶形(叶长宽比)、叶柄长度、叶脉、每轮叶片数和生活型等,这些形态性状也是该属传统分类学中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该研究结果与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基本一致,支持该组内ser.Chinenses、R.mandersii group、R.angustissima group和R.siamensis group类群的划分,但并不支持ser.Cordifoliae单独成系。sect.Oligoneura内除少数物种外,大部分物种界限均比较清晰。形态计量学研究为sect.Oligoneura甚至茜草属的物种鉴定与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草属 sect.Oligoneura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otton germplasm for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host plant UPdates resistance traits against sucking insect pests complex 被引量:3
6
作者 RIZWAN Muhammad ABRO Saifullah +4 位作者 ASIF Muhammad Usman HAMEED Amjad MAH BOOB Wajid DEHO Zaheer Ahmed SIAL Mahboob Al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1年第3期211-218,共8页
Background:Sucking insect pests cause severe damage to cotton crop p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sect resistant cotton cultivar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in curtailing the yield losses.Considering the r... Background:Sucking insect pests cause severe damage to cotton crop p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sect resistant cotton cultivar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in curtailing the yield losses.Considering the role of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host plant resista nee(HPR)traits in plant defense,12 cotton genotypes/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for leaf area,leaf glanding,total soluble sugars,total soluble proteins,total phenolics,tannin and total flavonoids against fluctuating populations of whitefly,thrips and jassid under field conditions.Results:The population of these insects fluctuat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 on and remained above threshold level(whitefly>5,thrips>(8-10)f or jassid>1 per leaf)during late June and early July.Strong and negative association of whitefly(r=-0.825)and jassid(r=-0.929)with seed cotton yield was observed.Mean population of insects were the highest in Glandless-1 followed by NIA-82 and NIA-M30.NIAB-Kiran followed by NI AB-878 and Sadori were the most resistant,with the mean population of 1.41,1.60,1.66(whitefly);2.24,232,2.53(thrips)and 037,0.31,036(jassid),respectively.The resistant variety NIAB-Kiran showed less soluble sugars(8.54 mg.g^(-1)),soluble proteins(27.11 mg.g^(-1))and more phenolic(36.56 mg.g^(-1))and flavonoids(13.10mg.g^(-1))as compared with the susceptible check Glandless-1.Moreover,all insect popul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oluble sugars and proteins.Whitefly populations exhibited negative response to leaf gossypol glands,total phenolics,tannins and flavonoids.The thrips and jassid populations had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se four biochemical HPR traits.Conclusion:The ide ntified resistant resources and HPR traits can be deployed against sucking in sect pests'complex in future breeding programs of developing insect resistant cotton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SSYPIUM Insect resistance Plant defense Plant breeding Resistant traits Sucking in s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岐方会与宋代茶禅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67,共6页
唐宋禅宗素有“五家七宗”之说。江西之茶禅文化,以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为代表,自百丈怀海开禅门茶事之先河,黄檗祖师有黄檗禅茶之远名,迨至宋代,圆悟克勤启日本茶道文化之风气。杨岐方会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的开派祖师,其茶禅远承百丈怀海... 唐宋禅宗素有“五家七宗”之说。江西之茶禅文化,以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为代表,自百丈怀海开禅门茶事之先河,黄檗祖师有黄檗禅茶之远名,迨至宋代,圆悟克勤启日本茶道文化之风气。杨岐方会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的开派祖师,其茶禅远承百丈怀海、黄檗希运,融摄天童咸启,其法嗣三传至圆悟克勤,最终远传日本,为中国禅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亦可见中国古代茶禅文化发展之一端。杨岐方会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结合,有以茶入禅之机用,有勘过吃茶之圆融,既可见“慈悲利人、提振纲宗”的禅学思想,也反映入宋以后以茶入禅、茶禅一味所带来的禅法禅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岐方会 临济宗 茶禅一味 “且坐吃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高僧于佛寺园林植物景观之作用刍议——以天台山高明寺“幽溪道场”为例
8
作者 叶森 董璁 刘晓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对天台山高明寺展开实地踏勘与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在稽考无尽传灯《幽溪别志》的基础上,尝试复原晚明时期山地寺院内外的植物景观特色,探索其营造缘起与设计思想,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具体案例考析揭示主事者——天台宗高僧释传灯... 对天台山高明寺展开实地踏勘与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在稽考无尽传灯《幽溪别志》的基础上,尝试复原晚明时期山地寺院内外的植物景观特色,探索其营造缘起与设计思想,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具体案例考析揭示主事者——天台宗高僧释传灯在植景设计、营建、改造过程中起到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今日当地宗教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天台宗 高明讲寺 无尽传灯 植物景观 复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山禅茶”与河北禅宗三事的渊源考析——兼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舒曼 李慧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径山茶宴”随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引起人们对中国禅宗茶道以及径山禅茶文化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径山禅茶文化的溯源,发现其发展脉络与河北禅宗三事有着不解之缘与内在关联。本文认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 “径山茶宴”随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引起人们对中国禅宗茶道以及径山禅茶文化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径山禅茶文化的溯源,发现其发展脉络与河北禅宗三事有着不解之缘与内在关联。本文认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对传承中国禅茶文化(禅宗茶道),促进对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禅茶 径山茶宴 临济宗 禅苑清规 吃茶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害虫诱捕器对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
10
作者 李隆琦 李远川 +4 位作者 李一璇 刘琦 侯如燕 杨云秋 黄衍章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81-85,共5页
利用自制环境友好型简易害虫诱捕器,研究不同颜色组合粘虫板对皖南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其环境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颜色组合以金黄-橘红色和金黄-正红色对茶园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相对较好,其诱集数量分别为105.6头/盏和10... 利用自制环境友好型简易害虫诱捕器,研究不同颜色组合粘虫板对皖南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及其环境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颜色组合以金黄-橘红色和金黄-正红色对茶园刺吸式害虫的诱捕效果相对较好,其诱集数量分别为105.6头/盏和102.4头/盏。以金黄-橘红色、土黄-正红色和橙黄-正红色对益虫的诱集数量较小,分别为16.2、19.4、17.4头/盏,诱集益害比分别为0.15、0.20和0.18,且金黄-橘红色组合粘虫板诱捕的昆虫多样性指数最低(1.767),对茶园生态环境较为友好。利用金黄-橘红色和金黄色粘虫板按495盏/hm~2连续诱捕105 d,对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14%和4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害虫诱捕器 茶树 刺吸式害虫 诱捕效果 益害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传统与历史定制:“金瓶掣签”下的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
11
作者 杨志国 格桑普布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发端自都松钦巴,后由噶玛拔希正式开创,并在历世噶玛巴的完善下趋于成熟,乃至向教派内外广泛推广。清廷治藏以来,通过金瓶掣签等制度将活佛转世事宜纳入国家管理体制,噶举派由此形成了规范的历史定制。清末民国时期,... 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发端自都松钦巴,后由噶玛拔希正式开创,并在历世噶玛巴的完善下趋于成熟,乃至向教派内外广泛推广。清廷治藏以来,通过金瓶掣签等制度将活佛转世事宜纳入国家管理体制,噶举派由此形成了规范的历史定制。清末民国时期,噶举派的转世事宜受到西藏地方势力的种种限制,民主改革以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善。文章以相关文献、档案为基础,复原了不同历史时期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的细则,并对其所受境遇进行讨论,认为只有在此过程中做到既尊重宗教传统又遵循历史定制,并保证中央政府的最终决策权威,教派的宗教传统和意志才能得到尊重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举派 金瓶掣签 转世制度 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12
作者 多杰仁青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 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简单的翻译,未对壁画和题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通过逐一辨识和分析芒扎石窟的壁画图像,翻译和释读题记内容,推断该窟应凿建于古格王赤·南喀旺波平措德时期的火猪年(1467年),壁画风格为当时在阿里地区并不占主流的尼泊尔画风;其次,窟中出现的药师七佛壁画题材在阿里地区十分盛行,这与吐蕃王室后裔的药师佛信仰密切相关;再次,东壁中出现的师承像属于希解派冈·益西坚赞的上传支系传承。以上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参照依据,还有力证明了希解派于15世纪中后期在阿里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史实,为西藏西部宗教与艺术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芒扎石窟 赤·南喀旺波平措德 希解派 药师七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宗派图》作年及意义新辨——以胡寅《和曾漕吉甫》为中心
13
作者 左志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之作年众说纷纭,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中“胡致堂诋之”之载体《和曾漕吉甫》一诗的作年及诗意推断,《宗派图》应作于绍兴元年、二年吕本中寓居岭南时期。吕本中以“宗派”概称山谷后学,意在从共同的价值追求、...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之作年众说纷纭,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中“胡致堂诋之”之载体《和曾漕吉甫》一诗的作年及诗意推断,《宗派图》应作于绍兴元年、二年吕本中寓居岭南时期。吕本中以“宗派”概称山谷后学,意在从共同的价值追求、相近的参学方式两方面赋予山谷后学以诗证道的儒学意义,将诗歌创作纳入儒学实践工夫之中,通过赋予诗歌创作儒学意义为其寻得崇高的合理性,这与当时学术发展趋势及吕本中之儒学思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江西宗派图》 《和曾漕吉甫》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茶禅一味”的嬗变与差异
14
作者 李瑾皓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茶禅一味”是指禅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事参禅事,达到入静开悟、参透禅慧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形成离不开茶与禅的融合,后来这一禅林佛语在中国宋代被来华学佛的日僧引进日本,并在日本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韵味。文章回顾近代以前茶、... “茶禅一味”是指禅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事参禅事,达到入静开悟、参透禅慧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形成离不开茶与禅的融合,后来这一禅林佛语在中国宋代被来华学佛的日僧引进日本,并在日本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韵味。文章回顾近代以前茶、禅以及“茶禅一味”在中日两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对茶禅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考察近代以前中日“茶禅一味”的实践,发现中日“茶禅一味”并非意料中的大同小异,而是在仪式学、美学和宗教三方面具有深刻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禅一味 中国茶艺 日本茶道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豆属(豆科)一新组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关泽 刘莲芬 +1 位作者 朱奇 宋兴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记载了棘豆属(OxytropisDC.)一新组(Sect.OchroceaG.Z.Qian)。目前该组包括二个种,它们是:黄穗棘豆(O.ochranthaTurcz.)和绿黄棘豆(O.viridiflavaKom.)... 记载了棘豆属(OxytropisDC.)一新组(Sect.OchroceaG.Z.Qian)。目前该组包括二个种,它们是:黄穗棘豆(O.ochranthaTurcz.)和绿黄棘豆(O.viridiflavaKom.)。过去,国内的学者都将黄毛棘豆(O.chrysotrichaFranch.)与黄穗棘豆等同,而文中作者认为黄毛棘豆是黄穗棘豆的一个变种。另外异色黄毛棘豆(O.ochranthaTurcz.f.diversicolorH.C.FuetMa)被作为变种处理。绿黄棘豆是一个中国新分布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黄穗棘豆组 黄穗棘豆 绿黄棘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老年期抑郁障碍P300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周振和 祁富生 +1 位作者 侯永华 李恒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4-46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老年期抑郁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 0 0的特征。方法 采用配对研究 ,分别对 60例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 (单相组 3 2例 ,双相组 2 8例 )及 6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3 0 0 (ERP P3 0 0 )检测 ,比较患者P3 0 0指...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老年期抑郁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 0 0的特征。方法 采用配对研究 ,分别对 60例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 (单相组 3 2例 ,双相组 2 8例 )及 6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3 0 0 (ERP P3 0 0 )检测 ,比较患者P3 0 0指标改变与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老年认知功能量表 (SECF)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单相组P2、N2、P3的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P2、N2、P3波幅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双相组P2、P3的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P2、N2、P3波幅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长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单相抑郁组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双相抑郁组明显延长 (P <0 0 5及P <0 0 1)。单相组P3波幅及反应时间与SECF得分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P3 0 0在老年期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损害评定有一定意义 ,老年期单相和双相抑郁P3 0 0改变的特征不十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抑郁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P300 HAMD s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16
17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赖草属3组植物叶表皮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玉萍 苏旭 +1 位作者 何懿涵 王喆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4-652,共9页
采用徒手刮削法对国产赖草属中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赖草属3组植物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气孔器细胞、短细胞和刺毛组成,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同时,3组植物在长细胞的长度与宽窄,... 采用徒手刮削法对国产赖草属中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赖草属3组植物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气孔器细胞、短细胞和刺毛组成,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同时,3组植物在长细胞的长度与宽窄,气孔器的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的形状,短细胞的丰缺与着生形式,刺毛的数量、体积与类型等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对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分析表明,多穗组最原始,少穗组较进化,单穗组最高级;多穗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少穗组,并在少穗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单穗组。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组 少穗组 单穗组 叶表皮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试论披碱草属(禾本科)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间的系统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旭 刘玉萍 陈克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观察了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3组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小颖组最原始... 观察了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3组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小颖组最原始,宽颖组较进化,长颖组最高级;小颖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宽颖组,并在宽颖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长颖组。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颖组 宽颖组 长颖组 叶表皮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3 位作者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15,共10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山茶属植物 花粉形态 超微结构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