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学视野下周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泾河廊道”
1
作者 豆海锋 宋阿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8,共13页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探索周文明演进轨迹的关键。先周时期周人在泾河流域有长时间的活动,考古揭示出区域资源、聚落、技术、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为周文明发展提供了结构性动力。作为“文化廊道”的泾河,为阐释周文明突出提供了独有的考古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周文明 文化廊道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河流廊道绿地鸟类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林雨昕 郑督来 +4 位作者 丁颖泓 冉诚瑜 黎俊仪 许晓玲 朱志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78-85,共8页
【目的】河流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河岸沿线公园是野生动物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场所。为探明河岸沿线公园鸟类群落对城市化的响应,选择以秋季鸟类为指示类群。【方法】以福州市闽江沿线9处公园为对象,采用Person分析、Wil... 【目的】河流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河岸沿线公园是野生动物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场所。为探明河岸沿线公园鸟类群落对城市化的响应,选择以秋季鸟类为指示类群。【方法】以福州市闽江沿线9处公园为对象,采用Person分析、Wilcoxon检验、PCoA分析以及指示种分析对不同城市化干扰地区鸟类物种组成、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1)人工下垫面比例、公园平均人流量与公园内鸟类Pielou指数呈负相关,公园至市中心距离与鸟类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2)根据城市化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将公园依次分为U1、U2、U3。其中,候鸟主要分布在U2,U1以为留鸟主,食虫性鸟类集中在U3,而杂食性鸟类较多地出现在U1。其他食性鸟类在U2较为常见,古北界鸟类更多地出现在U3,东洋界鸟类主要分布在U1,广布种鸟类较多地出现在U2(3)α多样性中U1与U2鸟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其余指数无显著差异,整体上U2鸟类α多样性最高。在不同城市化程度地区,鸟类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杂食性鸟类与食虫性鸟类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4)共有7种鸟类可被用于监测公园所受城市化干扰情况。其中,U1指示种为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和乌鸫(Turdus merula),U2为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以及巨嘴柳莺(Phylloscopus schwarzi),U3为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和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城市河岸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不同城市化公园鸟类生境的营造与保护,可更地发挥城市沿岸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鸟类群落 物种多样性 指示种 河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尾闾天然绿洲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3
作者 蒋晓辉 郑小康 +3 位作者 李心宇 陈丽 张琳 许芳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黑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以黑河狼心山以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斑块面积、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核心生态源地,通过赋值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景观生态学... 黑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以黑河狼心山以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结合斑块面积、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核心生态源地,通过赋值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源汇理论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识别了黑河尾闾天然绿洲保护目标和范围。基于生态廊道理念确定了黑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及范围。结果表明: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面积分别为1 562.63、1 472.55、3 013.13、7 921.19 km^(2);河流生态廊道核心区范围为东河干流狼心山至纳林河进水闸2.21 km内、二道河8.10 km内、三道河0.63 km内、四道河3.27 km内、五道河7.16 km内、六道河7.48 km内、七道河12.28 km内、昂茨河4.53 km内、西河干流狼心山至莱茨格敖包9.82 k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廊道 生态源地 保护目标 黑河尾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温榆河公园鸟类多样性特征与生境优化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宇琢 李垣霏 +7 位作者 雷国龙 王苧卉 房华 吴岚 唐瑞 黄赓 李志刚 王玉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依托北京温榆河−北运河生态廊道建设而成的超大城市级绿色空间,研究其鸟类多样性特征,优化其生境质量对维持北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京温榆河公园2022年1月−2023年12月... 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依托北京温榆河−北运河生态廊道建设而成的超大城市级绿色空间,研究其鸟类多样性特征,优化其生境质量对维持北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京温榆河公园2022年1月−2023年12月的鸟类多样性调查数据,详细识别公园内鸟类的群落结构并划分不同的鸟类取食集团,分析不同季节的鸟类多样性时空特征与多样性热点区域;根据遥感解译与植被多样性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域的生境类型进行划分,针对具有不同鸟类群落特征的生境类型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在北京温榆河公园共调查到鸟类174种,隶属于19目51科,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1种。②北京温榆河公园鸟类的α-多样性在春季最高,温榆河主河道具有最高的鸟类多度和多样性指数。③北京温榆河公园可划分为生境类型Ⅰ(滨水湿地+乔灌林地)、生境类型Ⅱ(密林地)、生境类型Ⅲ(滨水湿地+疏林地)3种生境组合。根据不同生境中的鸟类群落特征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生境优化策略,建议生境类型Ⅰ在维护湿地生境的同时提高陆生鸟类栖息地的质量;生境类型Ⅱ增加常绿树种、小乔木、食源灌木和乡土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减少对地被植物的收割干扰与枯落物清除,提高微景观异质性;生境类型Ⅲ增加配置具有速生特性的鸟类食源树种,适度提高乔灌层的高度、盖度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温榆河−北运河生态廊道 取食集团 生境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3年黄河中游岸线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5
作者 董震 杨高 +2 位作者 邓荣鑫 康建军 焦禄霄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993—2023年黄河中游生活岸线占比由2.12%增至16.96%,生态岸线占比呈波动上升态势,在2023年达到39.68%;黄河中游3个河段岸线利用差异较大,其中晋陕峡谷段以生态岸线为主,汾渭平原段以农业岸线为主,三门峡至桃花峪段由以农业岸线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岸线为主;2018—2023年生态岸线和生活岸线占比增大、农业岸线占比减小,各河段生态岸线变化率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廊道 生态保护 岸线利用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连续体的生物连通性研究——以长江口上海水域鱼类为例
6
作者 李长稳 肖雅 姜晓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部分V5高变区进行扩增,获得鱼类多样性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快捷方法来评估陆海连续体的连通性。该方法通过计算相邻站点间的Beta多样性指数来综合估算生物连通性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index of biological connectivity,CIBC),该值范围0~1,值越大,连通性越好。2023年10月利用eDNA技术成功从长江口上海水域检测出鱼类21目,35科,86属,117种,其中支流的鱼类数量多于干流。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支流的鱼类群落丰富度高于干流,但多样性略低于干流。鲤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支流连通性普遍较好。鲴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下游连通性较好。鱊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游连通性较好。虾虎鱼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中上游连通性较好。整个鱼类群落的CIBC值显示,干流连通性较好,仅下游接近长江口处连通性较差,支流的连通性变化较大,干流的整体连通性优于支流。本研究方法可为研究陆海连续体连通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助于长江口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连续体 连通性 生态廊道 环境DNA 鱼类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秦中”新解
7
作者 肖国强 王建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9,21,共6页
“新秦中”是学界关注较早且讨论较为热烈的汉代地理话题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新秦中”与“河南地”的地域范围大体一致。本文认为“新秦中”实则是与“河南地”并称的一个独立区域,“新秦中”是相对于“秦中”而言,是汉武帝“广关”... “新秦中”是学界关注较早且讨论较为热烈的汉代地理话题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新秦中”与“河南地”的地域范围大体一致。本文认为“新秦中”实则是与“河南地”并称的一个独立区域,“新秦中”是相对于“秦中”而言,是汉武帝“广关”战略中的一部分。汉廷于元鼎三年在“新秦中”设置了安定、天水二郡,并由此二郡正式开始经营“河西”与“西北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秦中 河南地 安定郡 天水郡 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1990-2020年土地覆盖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
8
作者 邹伟豪 王卷乐 +3 位作者 杨可明 刘梦 江嘉伟 刘亚萍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3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引入土地覆盖转移矩阵、动态度以及变化强度等模型对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中俄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较小。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1990-2000年变化最大,而2010-2020年是耕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期。中俄对比分析显示,黑龙江流域内中国部分的耕地面积远多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面积,1990-2000年中国部分的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也远远高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变化,但后20年有明显减弱。从共同点来看,黑龙江流域内中俄两个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少后增加,不同之处在于1990-2020年中国区域内耕地总面积减少,俄罗斯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城镇化、土地改革以及资金短缺可能是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耕地资源 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 农业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黄山段水文化遗产廊道体系构建研究
9
作者 冀凤全 谢一凡 +1 位作者 魏愿宁 王宏 《园林》 2025年第5期34-43,共10页
新安江是徽州地区的主要交通通道,对徽州历史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新安江水运的衰落,这些水文化遗产逐渐失去原有价值,面临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威胁。通过对新安江干流内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 新安江是徽州地区的主要交通通道,对徽州历史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新安江水运的衰落,这些水文化遗产逐渐失去原有价值,面临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威胁。通过对新安江干流内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将其分为水利工程遗产、水文化建筑、乡土聚落水景观和遗址碑刻4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空间分析确定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级密集区,并确定廊道缓冲区的范围为距新安江0.85 km和2.90 km。在综合遗产廊道资源评价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总体统筹规划;在整体构建上,依据遗产廊道构成要素,从解说系统、绿色廊道、游步道和遗产点4个方面进行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 水文化遗产 价值评估 遗产廊道 线性景观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地-阻力-廊道”的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晓峰 朱梦娜 +7 位作者 张欣蓉 马嘉豪 周继涛 程通 郑媛元 涂又 尧文洁 马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09-4623,共15页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级生态源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并综合生态敏感性与地形位指数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不同类别生态廊道,构建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生态源地约52371.30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3.70%,多为大尺度不规则斑块,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一级生态源地面积约为48290.06km2,占生态源地总面积的92.21%,集中分布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较高的中部与东南部地区。(2)识别生态廊道共328条,廊道分布呈现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蜘蛛网状空间格局,整体呈东西向波状延伸态势。(3)识别生态夹点1796km2、生态障碍点2490k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的杂多县;提取生态断裂点61处,集中分布于治多县东南部。(4)构建“三区三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维育发展区、中部修复关键区、西部生态保护区为“三区”,以绿水青山维护带、生物保护关键带、河源安全建设带为“三带”,识别核心修复点为“多点”,考虑不同小区域内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地优化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Linkage Mapper(LM)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徽段江湖连通性及生物通道恢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宏高 熊昱 +3 位作者 李德旺 包琦琳 林国义 储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81,共7页
江湖阻隔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江湖连通和生物通道恢复是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华阳河湖群、菜子湖、升金湖和安庆西江古道等与长江干流的阻隔现状及连通性特征,在此基础... 江湖阻隔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江湖连通和生物通道恢复是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华阳河湖群、菜子湖、升金湖和安庆西江古道等与长江干流的阻隔现状及连通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和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发现:依托涉水工程建设开展恢复河湖生物通道的做法可以有效缓解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衰退,尤其是以“过鱼设施建设、季节性灌江纳苗、生态水网建设”相结合的生物通道恢复方案具有技术可行性。相关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江湖连通性及生物通道恢复、国家水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连通 生物通道 生态水网 灌江纳苗 过鱼设施 生态修复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来自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9,共10页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工业集聚 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河流廊道草本层自生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申沛鑫 任术 +1 位作者 梁新悦 胡远东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6,共9页
【目的】河流廊道是城市自生植物重要的栖息地,揭示其自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成因,有助于完善城市植被研究体系、指导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低维护与可持续绿地景观营造。【方法】采取均匀取样法和典型取样法,选取哈尔滨市何家沟和... 【目的】河流廊道是城市自生植物重要的栖息地,揭示其自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成因,有助于完善城市植被研究体系、指导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低维护与可持续绿地景观营造。【方法】采取均匀取样法和典型取样法,选取哈尔滨市何家沟和马家沟两条河流廊道的中心城区段共951个样方展开草本层自生植物调查,并解析3个大类生境和11类微生境中的自生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结果】1)共记录草本层自生植物151种,隶属于36科、112属;2)中低等城市化水平(Ⅰ~Ⅲ)下的草本层自生植物及乡土植物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化水平(Ⅳ~Ⅴ)下的α多样性;不同类型生境自生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入侵植物呈现均质化分布格局;3)不同生境类型所处的坡向、距水体的距离、植被结构、管理强度等因素对自生植物的生活型、发生方式以及扩散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为哈尔滨城市河流廊道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以及低碳、低维护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合理留存和利用自生植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河流廊道绿地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境异质性 城市化水平 河流廊道 草本层自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沿线古城“山-水-城”景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春兰 陈丹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4,共9页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并以上、中、下...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并以上、中、下游8个古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及结合GIS平台的历史地图空间转译,提炼其“山-水-城”景观特征。具体为“宏观格局把控”方面“巴蜀要冲,控扼形胜”的城市选址、“襟江带河,群山四望”的山水格局、“江山聚结,生气聚集”的风水脉络;“中微观空间结构塑造”方面“迎山接水,不拘一格”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形江山,因地制宜”的城市功能营建;以及“沿江山集群,南北人文关联”的“跨尺度风景审美经营”等在地特征,以期为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西南山地宜居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嘉陵江流域 古城 “山-水-城” 景观特征 巴蜀文化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村落河流廊道植物的生境及物种多样性——以白眉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宇轩 吴晓佩 +1 位作者 吴晨虹 谢祥财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河流廊道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环境,但关于村落河流廊道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研究以福州村落白眉溪流域为研究样段,运用均匀布样法,通过分析白眉溪流域的驳岸类型、植物的生境类型,并探索河流廊道植物组成特征,以期为河道植物生境及植... 河流廊道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环境,但关于村落河流廊道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研究以福州村落白眉溪流域为研究样段,运用均匀布样法,通过分析白眉溪流域的驳岸类型、植物的生境类型,并探索河流廊道植物组成特征,以期为河道植物生境及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 河流廊道 植物景观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桂林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艳红 吴春竹 +2 位作者 胡洪文 黄俊忠 苏筱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12,共12页
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引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而生态安全格局又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点(节点、屏障点)—线(生态网络)—面(生态源)框架的漓江流域... 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引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而生态安全格局又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点(节点、屏障点)—线(生态网络)—面(生态源)框架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和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并利用电路理论生成生态网络,优化景观格局,促进漓江流域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实现。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源地共12个,总面积1624.71 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1%。在构建的漓江流域生态网络模型中,生态廊道有15条,其中重要生态廊道7条,潜在生态廊道8条,重要生态廊道最长为64.35 km。漓江流域景观优化呈现出“一带两廊三区”格局,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化和修复职能,提高各源地之间的景观连通性,可为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流域生态系统调控和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视角下黄河流域遗产廊道空间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怡帆 史承勇 +1 位作者 唐英 陈聪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流域内遗产资源认识不全面、保护不系统、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凸显。本文采用CCSPM模型、MC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探讨流域视角下遗产廊道多级空间的构建。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遗产资源共计5917...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流域内遗产资源认识不全面、保护不系统、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凸显。本文采用CCSPM模型、MC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探讨流域视角下遗产廊道多级空间的构建。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遗产资源共计5917处,集中在晋陕豫黄河干流流域,分布格局呈“整体凝聚、局部分散、分布不均”的特征。遗产廊道空间约29.71万平方千米,分布格局呈“一总六分”的态势,分布方式与形态由河流特征决定,空间破碎化、间断化、异质化问题突出;核心区集中于三晋—关中—中原文化遗产廊道区,约为7.65万平方千米,涵盖2846个遗产资源点,分布形态呈“人”字形,集聚于渭河、汾河、沁河沿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遗产廊道 空间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宝娣 钟城豪 +3 位作者 崔东旭 韩青 唐敬超 陈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24-4636,共13页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地物阻隔(人地耦合)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提出一个在黄河全流域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框架。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景观连通性进行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识别;(2)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地物阻隔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分级;(3)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提取及战略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源地斑块数量为75个,面积为23.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09%;流域高度安全区域面积为17.83万km^(2)、中度安全区域面积为27.83万km^(2)、较低与低安全区域面积为33.8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2.43%、35.00%和42.57%;流域具有94条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37503 m,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和森林;流域生态战略点共有12个,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东部,阻力值相对较高,容易成为影响黄河流域连通性的“瓶颈”。最后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以及现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影响,并从利用水资源评估体系优化生态源地的识别、基于电路理论结合指示性物种的迁移优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识别,提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以期为构建面向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黄河流域资源时空配置,提供评价与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为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战略点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冉涛 徐如阁 李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斜坡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变形体)992处,分析了灾害的数量、规模和破坏模式等发育特征,揭示了灾害的易发区间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高程[2672,4500)m,坡度[20,35)°,坡向E、SE、S、SW、W是灾害易发的地形地貌区间;砂砾岩、泥页岩、灰岩岩组、砂板岩夹火山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砂板岩夹煤层岩组、大理岩、灰岩夹片岩岩组、片岩、硅质岩和砂板岩岩组是灾害易发的地层岩组;距断裂和距水系距离小于1 km均为灾害易发范围。其中,高程[2672,3000)m、坡度[25,35)°、坡向SW、碳酸盐岩岩组和砂板岩夹煤层岩组是灾害最易发生的因子范围。选取的6个影响因子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程、岩组、坡度、距水系距离、距断裂距离和坡向,其中前5个因子是灾害的主控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川藏交通廊道 斜坡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破坏模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江泥水平衡盾构仓内水平冻结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湛 章铁军 +3 位作者 李美香 伯音 陈时光 石荣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5,共9页
人工冻结技术可以短期提升地层稳定性并隔绝地下水,是在江底构建临时盾构检修环境的有效方法,而已有研究成果尚无法对冻结施工过程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托南京市新济洲越江供水廊道工程,研究了盾构泥水仓内形成冻土过程中温度分布特征及... 人工冻结技术可以短期提升地层稳定性并隔绝地下水,是在江底构建临时盾构检修环境的有效方法,而已有研究成果尚无法对冻结施工过程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托南京市新济洲越江供水廊道工程,研究了盾构泥水仓内形成冻土过程中温度分布特征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盾构工作面的接力换热装置,可将地面低温盐水以较小循环压力输入冻结管,从而降低冻结管内盐水渗漏风险,在稳定冻结阶段工作面盐水温度较地面温度偏高约2.5℃;施工过程中冻结管端头温度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但受到冻结管周围地层吸热能力差别的影响,间距较大位置的冻结管端头温度偏高约1℃;盾构结构钢材导热性能和散热系数的差别会影响冷量传递过程,造成盾构刀盘周围位置的冻土温度偏低3℃左右,而盾构面板的散热导致相应位置的冻土温度偏高约4℃;在水平冻结管最大布置间距3.12 m的条件下,冻结80 d时可将盾构泥水仓全部冻实,从而具备打开盾构泥水仓进行盾构应急检修的施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地层 泥水平衡盾构 冻结温度场 越江供水廊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