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ve immunogenicity of DNA vaccines delivered by the intramuscular needle injection, electroporation and gene gun methods 被引量:13
1
作者 Wang, S. X.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61-1161,共1页
关键词 肌肉损伤 基因 DNA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脉冲肌注法增强治疗型HBV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富强 赵勇刚 +3 位作者 陈光明 何晓嫱 吴乐园 莫国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8-500,共3页
为提高细胞内质粒DNA的导入率并增强DNA疫苗诱导的免疫效果 ,采用在体电脉冲肌注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结果接受电脉冲(2 0 0V/cm)肌注的 8只BALB/c小鼠局部肌肉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为 1 6 1 70± 1 2 5 33RLU ,未加电脉冲对照组为 ... 为提高细胞内质粒DNA的导入率并增强DNA疫苗诱导的免疫效果 ,采用在体电脉冲肌注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结果接受电脉冲(2 0 0V/cm)肌注的 8只BALB/c小鼠局部肌肉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为 1 6 1 70± 1 2 5 33RLU ,未加电脉冲对照组为 8 0 2±8 0 0RLU ,相差 4个数量级 ,差异具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t=3 6 74 )。新西兰兔电脉冲肌注法接种后第 2、4周 ,双质粒 (pS2 ·S +pFP)大剂量组 (5 0 +5 0 μg/只 )血清抗 HBs阳性动物数明显较同期未加电脉冲对照组 (大剂量 :1 0 0 0 +1 0 0 0 μg/只 )高 ,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第 1 3周时 ,电脉冲免疫大 (5 0 +5 0 μg/只 )、中 (2 5 +2 5 μg/只 )、小 (5 +5 μg/只 )剂量组均有血清抗 HBs阳性鼠出现 ,分别为 5、4和 4 只 ,组间阳性动物数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均较同期的对照组高 ,并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恒河猴电脉冲肌注法接种后 8周血清抗 HBs阳性动物数为大剂量 (1 0 0 0 +1 0 0 0 μg/只)组 3/ 3只 ,中剂量 (5 0 0 +5 0 0 μg/只 )组 2 / 3只 ,小剂量 (1 0 0 +1 0 0 μg/只 )组 0 / 3只 ,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及非电脉冲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至免疫第 1 3周时 ,电脉冲免疫的大、中、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疫苗 DNA 接种 在体电脉冲 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鸡胚活体电转GFP示踪技术观察脊髓左右两侧神经元纤维投射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慈清 石晓卫 +3 位作者 胡阿珍 贾阳阳 郭志坤 林俊堂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索鸡胚发育过程中,脊髓左右侧神经元经纤维之间的联系,为脊髓两侧神经纤维投射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鸡胚带壳开窗培养技术,待胚胎发育至第3天,通过活体电转基因,将pCAGGS-GFP质粒0.1~0.5μl准确注射到脊柱,在电压18 V、每... 目的:探索鸡胚发育过程中,脊髓左右侧神经元经纤维之间的联系,为脊髓两侧神经纤维投射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鸡胚带壳开窗培养技术,待胚胎发育至第3天,通过活体电转基因,将pCAGGS-GFP质粒0.1~0.5μl准确注射到脊柱,在电压18 V、每次脉冲60 ms,间隔100 ms,电脉冲6次的条件下进行定时定位活体电转基因,电转后6小时开始到10天,分别收集胚胎,甲醛固定冰冻切片,DAPI染细胞核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电转后6小时便可以观察到GFP的表达,24小时后可以看到GFP标记细胞纤维的投射,3天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转入GFP一侧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纤维束投射到另外一侧脊髓。结论:电转GFP成功标记运动神经元纤维在脊髓左右两侧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胚 胚胎发育 活体电转 纤维投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原位电穿孔致雄性SPFKM小鼠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进 安靓 +1 位作者 顾为望 黄吴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40-843,共4页
目的利用电穿孔仪对成年雄性SPFKM小鼠睾丸进行电穿孔实验,以观察电穿孔对成年雄性SPFKM小鼠睾丸的损伤,为体内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组不同的体内电穿孔参数,将SPFKM小鼠睾丸置于电穿孔仪上的钳型电极的两侧... 目的利用电穿孔仪对成年雄性SPFKM小鼠睾丸进行电穿孔实验,以观察电穿孔对成年雄性SPFKM小鼠睾丸的损伤,为体内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组不同的体内电穿孔参数,将SPFKM小鼠睾丸置于电穿孔仪上的钳型电极的两侧进行体内电穿孔,2周后处死动物,分离睾丸和附睾,将睾丸称重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将附睾置于M16培养基中分离其中精子,稀释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高压电穿孔2周后,附睾精子活力检查和睾丸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高压电穿孔可造成睾丸的不可逆损伤;其睾丸质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睾丸质量(P<0.01)。(2)低压电穿孔2周后,附睾精子活力检查和睾丸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低压电穿孔虽可造成睾丸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雄鼠仍具有生殖能力。并且电穿孔后的睾丸质量与对照组睾丸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地设计体内电穿孔参数,一方面不会对SPFKM雄鼠睾丸的生殖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它还可为外源基因导入到生殖细胞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原位电穿孔 雄性SPF KM小鼠 睾丸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皮文辉 宋志强 +1 位作者 姬勇 刘守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7-191,共5页
目前,在大动物模型试验中,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转染一些功能基因,并能显著提高非病毒载体基因的转染效率。笔者就电穿孔促进基因通过细胞膜的可能机理及影响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效率的关键因素(如物种、细胞直径、场强、... 目前,在大动物模型试验中,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转染一些功能基因,并能显著提高非病毒载体基因的转染效率。笔者就电穿孔促进基因通过细胞膜的可能机理及影响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效率的关键因素(如物种、细胞直径、场强、脉冲参数、电极和电脉冲仪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电穿孔 骨骼肌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 张琳 +1 位作者 刘欣 郭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07-3313,共7页
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 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各参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仿真结果相比,引入细胞膜介电常数阶跃模型后,阳极处介电常数在35~120ns跃变为初始值的2倍,使得阳极处电导率变化滞后10 ns,跨膜电位(TMP)变化滞后30 ns;50 ns时阳极附近微孔密度由1012 m-2下降为109 m-2;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微孔密度在距离阳极4~10μm区域始终维持在初始值,细胞膜跨膜电位在4~5μm出现小于电穿孔阈值的极小值。因此,考虑细胞膜介电常数的影响后,细胞电穿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出现延迟,且细胞膜上发生电穿孔的区域明显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效应 五层介电模型 阶跃模型 电穿孔方程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电转化技术在新生小鼠视网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肖丽容 陈大年 闫乃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3-1178,共6页
活体电转化技术是在高电压的脉冲作用下,瞬态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将外源基因高效导入细胞的方法。与病毒载体等其他方法相比,活体电转化技术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稳定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在很多组织和器官中得到广泛使用,包... 活体电转化技术是在高电压的脉冲作用下,瞬态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将外源基因高效导入细胞的方法。与病毒载体等其他方法相比,活体电转化技术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稳定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在很多组织和器官中得到广泛使用,包括在眼科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活体电转化技术在新生小鼠视网膜中的应用,通过新生小鼠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经几次高电压的脉冲,将高浓度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导入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内。通过冰冻切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在视网膜外核层高表达,证实了活体电转化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高效、快捷的导入视网膜,从而为研究视网膜发育及功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电转化 新生小鼠 视网膜 冰冻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