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ubenyiliuⅡ inhibits breas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heparanase expression and Akt phosphorylation
1
作者 ZHANG Yi ZHANG Gan-lin +9 位作者 SUN Xu CAO Ke-xin SHANG Ya-wen GONG Mu-xin MA Cong NAN Nan LI Jin-ping YU Ming-wei YANG Guo-wang WANG Xiao-mi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6-1076,共1页
OBJECTIVE GubenyiliuⅡ(GYⅡ),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formula used in our hospital,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s in cancer patient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benefi... OBJECTIVE GubenyiliuⅡ(GYⅡ),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formula used in our hospital,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s in cancer patient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GYⅡon murine breast cancer models.METHODS 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was evaluated by assessment of tumor weight and analysis of bioluminescent signal after a homograft inoculation.Viability of cultured breast cancer cells was determined using MTT assay and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Cell migratory 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Transwell?assay and wound healing assay.Subsequently,the potential anti-tumor and anti-metastatic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GYⅡ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the murine breast cancer model.And GYⅡsuppressed theproliferation of 4T1 and MCF-7 cell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A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4T1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was found in sub-fractions(SF)of GYⅡ.Moreover,heparanase expression and degree of angiogenesis were reduced in tumor tissues.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heparanase and growth factors in the cells treated with GYⅡand its sub-fractions(SF2 and SF3),there by a reduction in phosphorylation of ERK and AKT.CONCLUSION GYⅡexerts anti-tumor growth and anti-metastatic effects on murine breast cancer model.Sub-fractions 2 and 3 exhibits higher potency of the anti-tumor activity that is,at least partly,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heparanase and growth factor sexpression,which subsequently sup-pressed activation of ERK and AKT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benyiliu breast tumor HEPARANASE growth factors ERK AKT pathwa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p53 and CD44 in Canine Breast Tumor
2
作者 LIU Yun CUI Wen CHENG Xi FENG Xinch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The p53 and CD44 expression of 10 cases in canine breast tumor were examined utilizing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with rabbit anti-mouse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p53 or CD44, respectively. The p53 expression was s... The p53 and CD44 expression of 10 cases in canine breast tumor were examined utilizing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with rabbit anti-mouse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p53 or CD44, respectively. The p53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ignant than in benign breast tumor. The expression of CD44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malignant breast cancer and benign breast tumor. This suggests that p53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for animal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ine breast tumor P53 CD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栋 娄莉 +2 位作者 吴莎莎 武希庆 李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索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114例女性单发乳腺癌,其中TIL低水平70例(L组,0~10%)、TIL高水平44例(H组,>10%);分析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 目的探索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114例女性单发乳腺癌,其中TIL低水平70例(L组,0~10%)、TIL高水平44例(H组,>10%);分析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所示乳腺癌病灶常规MRI特征,提取syMRI T1、T2及质子密度(PD)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包括第10和第90分位数(分别简写为10th、90th)、均值、熵值、峰度及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结果H组Luminal A型乳腺癌占比低于、而HER2阳性型占比高于L组(校正P均<0.05),H组病灶边缘光整者占比高于L组(P<0.05)。H组T1-10th、T1-90th、T1-均值、T2-10th、T2-均值高于,而PD-偏度低于L组(P均<0.05),其中的T2-均值为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结论常规MRI乳腺癌病灶边缘特征及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中的T2-均值可用于评估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鉴别非平行位乳腺小肿块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李沁 丁志颖 +2 位作者 宗晴晴 李奥 邓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78-1185,共8页
目的:基于临床及超声特点构建预测模型,以鉴别超声非平行位生长、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为4A、4B类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4年5月... 目的:基于临床及超声特点构建预测模型,以鉴别超声非平行位生长、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为4A、4B类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4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27例乳腺肿块患者,筛选超声诊断为BI⁃RADS 4A、4B类,非平行位生长、直径≤10 mm的肿块,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29)和验证集(n=98)。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风险因素并构建诊断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鉴别效能和临床意义。结果:327例患者中恶性比例为36.1%(118/327)。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边缘、弹性和超声BI⁃RADS分类为恶性肿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这4个变量建立诊断模型,并以列线图的形式展现。训练集和验证集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和0.798;DCA证实应用模型预测肿块良恶性风险可以使患者获益。此外,基于列线图计算的风险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风险评分≥0.7(后20%)的患者被列为高危组;风险评分≤0.1(前20%)的患者被列为低危组,低、高危组恶性率分别为8.8%和82.1%。结论:根据临床及超声特点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鉴别超声BI⁃RADS 4A、4B类非平行位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根据列线图计算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的恶性率仅8.8%,而高危组的恶性率为82.1%,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 BI⁃RADS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抑郁表型比较研究
5
作者 李晓菲 江科 +4 位作者 董梦婷 王月莲 刘嘉琦 李欣 盛佳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构建的乳腺癌荷瘤小鼠抑郁表型,优选更符合临床表现并适合基础研究的乳腺癌抑郁小鼠模型。方法 构建单纯接种4T1乳腺癌细胞的肿瘤模型(4T1组)和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构建的乳腺癌荷瘤小鼠抑郁表型,优选更符合临床表现并适合基础研究的乳腺癌抑郁小鼠模型。方法 构建单纯接种4T1乳腺癌细胞的肿瘤模型(4T1组)和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的肿瘤抑郁复合模型(4T1+CUMS组)。实验周期共42 d,全程监测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生存时长,于第15和29天分别进行两次抑郁行为学检测(包括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切片中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结果 (1)体质量:4T1组与4T1+CUMS组自29 d起体质量开始逐渐减轻,实验结束时4T1+CUMS组体质量显著低于4T1组及Control组(P<0.001);(2)肿瘤体积:实验全程两模型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均一无明显差异(P>0.05);(3)生存时长:4T1组及4T1+CUMS组存活率分别为100%及60%,4T1+CUMS组小鼠初次出现死亡时间为第36天;(4)抑郁行为学检测:第1次行为学检测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行为学检测两组模型均表现出明显的抑郁表型。两模型组糖水偏好指数、中心区域活动距离均显著降低(P<0.001),不动时间显著上升(P<0.001);(5)脑组织病理切片:4T1组与4T1+CUMS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细胞之间排列紊乱且间隙不清,部分核仁模糊。结论 虽然单纯肿瘤和肿瘤复合应激刺激方法均能制备乳腺癌抑郁模型,但单纯肿瘤模型造模方式简单,造模成功后低死亡率、长久时间窗便于后续给药和检测,且其抑郁表型产生原因更符合临床成因和表现,可为日后乳腺癌肿瘤相关抑郁的动物实验提供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 抑郁 动物模型 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乳腺髓外浆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刘语涵 赫泽成 +3 位作者 王铭悦 郎洁 周易冬 王常珺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2-1007,共6页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是一种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外单克隆浆细胞增殖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乳腺EMP在临床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中年女性MM合并乳腺EMP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是一种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外单克隆浆细胞增殖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乳腺EMP在临床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中年女性MM合并乳腺EMP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主诉持续性发热,MM常规随访期间经PET/CT发现右乳肿物,活检确诊为乳腺EMP后开始接受化疗。本案例的诊治经过提示,乳腺癌与罕见血液系统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对于早期预防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浆细胞瘤 乳腺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瘤床可降解标记物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
作者 谢雪洁 谢欣 +3 位作者 骆银根 孔祥溢 王宁宇 戴建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0,共8页
评价乳腺癌瘤床可降解标记物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置手术组,钛夹组和可降解标记组,每组30只大鼠,另外对全程可降解观察组设置10只大鼠,共100只实验大鼠。采用PLA/β-TCP材料制成一种可降解的、带有圆孔和凹槽的扣状标记,将该... 评价乳腺癌瘤床可降解标记物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置手术组,钛夹组和可降解标记组,每组30只大鼠,另外对全程可降解观察组设置10只大鼠,共100只实验大鼠。采用PLA/β-TCP材料制成一种可降解的、带有圆孔和凹槽的扣状标记,将该标记物和钛夹标记分别植入大鼠乳腺组织。利用组织切片与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大鼠乳腺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图像对比两种标记的伪影情况,并评价可降解标记物能否在观察周期内实现有效显影。结果显示,可降解标记物周围组织中的急性免疫反应高于钛夹标记,12周后恢复正常;可降解标记组IL-6的表达量与钛夹组的差距由12%降低至2.8%。可降解标记组IL-10的表达量与钛夹组的差距由14.8%降低至8.1%。统计学分析表明,炎症因子的阳性细胞率的差异普遍在前4周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效性结果显示,在CT和MR图像上可降解标记物的边界清晰可辨,无明显伪影,平均CT值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可降解标记物在大鼠体内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第12周基本消失,与钛夹标记一致;在CT和MR上的成像效果优于钛夹标记。该标记物有望成为一种替代钛夹的新型乳腺癌瘤床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 标记物 乳腺癌 瘤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在乳腺癌微环境缺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璇 赵海峰 +1 位作者 赵祥博 张皓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5,共6页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缺氧现象。缺氧是实体肿瘤的一个关键特征,通常由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氧与肿瘤的侵袭性、治疗耐药性以及不良的临床结局紧密相关,是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MRI技...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缺氧现象。缺氧是实体肿瘤的一个关键特征,通常由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氧与肿瘤的侵袭性、治疗耐药性以及不良的临床结局紧密相关,是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MRI技术能够提供关于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信息,包括血管功能和细胞内缺氧状态,在无创性评估乳腺癌缺氧状态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潜力和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多模态MRI技术,如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ed imaging,DWI)和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MRI,BOLD-MRI)等在乳腺癌缺氧状态评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通过无创性缺氧评估为优化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和提升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缺氧 肿瘤微环境 磁共振成像 缺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声动力疗法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前期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剑康 景香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1-1218,共8页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即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阴性表达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其在病理和分子水平上具有广泛的肿瘤异质性,且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目前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即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阴性表达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其在病理和分子水平上具有广泛的肿瘤异质性,且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目前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治疗后复发及转移可能性大。而肿瘤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因其无创性及较高的组织穿透能力,逐步被引入各种癌症治疗的研究中。文章简要介绍了SDT的基本原理及目前基于SDT治疗TNBC的前期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动力疗法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异质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7 位作者 方少伯 张孝先 郭兰伟 陈天东 张宏凯 曲金荣 张仁知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临床-病理信息,观察乳腺癌病灶MRI特征,测量其平均T1值(T1 mean)、ADC值(ADC mean)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相比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占比较高(P<0.05),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占比较高(P均<0.05),而瘤周水肿占比较低(P<0.05)。组间病灶强化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T1 mean、ADC mean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强化模式、T1 mean及ADC mean均为乳腺癌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联合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预测TIL水平的AUC为0.848,高于单一病灶强化模式(AUC=0.569;Z=5.384,P<0.05)及T1 mean(AUC=0.662;Z=3.876,P<0.05)而与ADC mean(AUC=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8,P=0.11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临床应用价值较好。结论T1 mapping联合DWI可于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周超声影像组学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思小霞 赵青 +4 位作者 王英英 周亮 徐蕾 张利 景江新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3-609,共7页
目的:探索瘤内及瘤周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5年1月收治的292例乳腺小结节(直径≤2 cm)患者的305个乳腺病灶。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214个)和测试集(91个)。提... 目的:探索瘤内及瘤周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5年1月收治的292例乳腺小结节(直径≤2 cm)患者的305个乳腺病灶。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214个)和测试集(91个)。提取瘤内区域(intertumoral area,ITA)及2、4、6、8mm瘤周区域(peritumoral area,PTA)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和降维,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算法构建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性能。结果:ITA模型、2mm PTA模型、2mm融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869、0.897、0.909,测试集中分别为0.813、0.825、0.840。对于≤2 cm、<1 cm、1~2 cm乳腺病灶,2mm融合模型的总准确率分别为81.0%、82.7%、80.1%,BI-RADS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6.4%、81.7%、73.6%。结论:瘤内及瘤周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融合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测性能,且对于不同直径乳腺小病灶的诊断效果均优于BI-RADS分类,有成为实践工作中辅助诊断工具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影像组学 肿瘤微环境 小乳腺癌 逻辑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12
作者 崇乐 夏露花 +3 位作者 李红玉 贾志莺 武秀兰 冷晓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材,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勾画病变中心区域、边缘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获得不同区域的时间-强度曲线。取材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查,染色并分辨出TAM细胞。分析TAM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测发现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的边缘区域、中央区域及癌旁的浸润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F=382.326,P<0.05;流式细胞:F=24.955,P<0.05)。3个不同区域的超声造影特点显示,出现充盈缺损时乳腺癌中央区域TAM增多(t=2.631,P<0.05),但边缘区域TAM较多(t=2.999,P<0.05)。造影后呈高增强,病灶边缘及中央区域TAM较多(t=5.529,P<0.05;t=2.584,P<0.05)。临床分期与3个区域TAM有关联,临床分期较高时,3个区域TAM均较多(t=6.658、2.367、2.400,P<0.05)。组织学分级较高,3个区域的TAM均较多(F=101.151、16.922、26.822,P<0.05)。结论 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区域、中央区域、癌旁正常区域呈递减趋势。边缘区域比中央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恶性超声造影特征更明显,在临床分级晚、组织分化差及超声造影恶性特征明显的乳腺癌中,TAM数量更多。TAM的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TAM是乳腺癌的侵袭性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乳腺肿瘤 超声造影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候智辉 李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79,共6页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以上皮增生并形成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其重叠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给病理诊断带来巨大挑战。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预后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分子遗传学研究揭示各组织学亚型的遗传异质...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以上皮增生并形成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其重叠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给病理诊断带来巨大挑战。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预后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分子遗传学研究揭示各组织学亚型的遗传异质性,并发现各亚型中独特的分子变异特征。该文对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肿瘤 病理特点 分子特征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栖息地成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薛雨菲 王唯伟 +1 位作者 马姝 孙占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4-159,共6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肿瘤异质性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治疗反应息息相关,是乳腺癌研究和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肿瘤栖息地成像为肿瘤异质性评估提供了新视角。该技术通过识别肿瘤...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肿瘤异质性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治疗反应息息相关,是乳腺癌研究和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肿瘤栖息地成像为肿瘤异质性评估提供了新视角。该技术通过识别肿瘤内具有相似特征的亚区域,对肿瘤内部区域及其微环境开展聚类分析。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栖息地成像凭借其无创性、高分辨率等技术优势,能够无创量化肿瘤异质性。本文综述了乳腺癌MRI中栖息地成像的研究进展,涵盖其在预测激素受体状态、分子分型、淋巴血管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在评估疗效、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如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栖息地成像 肿瘤异质性 肿瘤微环境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枯草全草及其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然然 蔡杭 +3 位作者 吕文亮 胡俊杰 郑国华 吴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目的研究夏枯草全草及其活性成分对乳腺癌恶性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夏枯草全草低、中、高剂量组(0.1、0.2、0.4 g·mL^(-1))、紫杉醇组(10 mg·kg^(-1)),连续给药28 d后收集组织。检... 目的研究夏枯草全草及其活性成分对乳腺癌恶性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夏枯草全草低、中、高剂量组(0.1、0.2、0.4 g·mL^(-1))、紫杉醇组(10 mg·kg^(-1)),连续给药28 d后收集组织。检测各组裸鼠体质量、肿瘤体积和质量,HE和IHC观察病理切片。采用CCK-8法、流式周期与凋亡检测全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对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UPLCQ-TOFMS/MS检测夏枯草全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结果夏枯草全草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P<0.05);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向肝肺的转移;对肝脏和脾脏起到保护;降低了肿瘤细胞中Ki-67与CK17的表达。全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可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P<0.01);将细胞阻滞在S期,促进细胞凋亡(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全草乙酸乙酯萃取物促进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Caspase-3、Caspase-9、CyclinA2、CDK2蛋白的表达(P<0.05,P<0.01)。UPLCQ-TOF MS/MS从夏枯草全草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鉴别出51种化合物。结论夏枯草全草及其活性成分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机制从而抑制乳腺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全草 移植瘤 乳腺癌细胞 增殖 凋亡 UPLCQ-TOF 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维迪西妥单抗对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江璐 吕伟朋 +2 位作者 陈思静 房艳华 梁珊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08-1815,共8页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组进行培养;对形成的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R-2在MCF-7与BT-474类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及空间分布;使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迪西妥单抗(Disitamab)和甲基澳瑞他汀E(MMAE)分别处理MCF-7和BT-474类器官以及对不同比例MCF-7和BT-474混合培养及患者来源的乳腺癌类器官进行RC-48的药敏试验,通过3D-Glo法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ER-2主要定位于细胞膜,BT-474类器官中HER-2表达为强阳性,MCF-7类器官则呈现低表达状态;相较于MCF-7类器官,RC48-ADC对BT-474类器官表现出更显著的抑制效应(IC_(50):109.7μg/mL vs.2.792μg/mL);共培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RC-48的旁观者效应,HER-2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影响药物杀伤效果。此外,RC-48处理后,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类器官中HER-2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肿瘤类器官模型能有效反映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和旁观者效应。RC-48在类器官模型中对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增强杀伤效应,同时可下调HER-2表达,显示出针对HER-2相关乳腺癌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 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抗体偶联药物 旁观者效应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的MRI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17
作者 谢伊代·苏力坦 魏子凡 +4 位作者 陈雨萱 翁春娇 姜楠 胡春洪 马新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表观扩散系数的多参数MRI对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PT)与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PT(26个病灶)与53例FA(59个病灶)患者的MRI资料,... 目的探讨基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表观扩散系数的多参数MRI对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PT)与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PT(26个病灶)与53例FA(59个病灶)患者的MRI资料,比较两组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特征、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使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建立联合模型。绘制非参数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平均ADC值、rADC值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平均ADC值、rADC值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联合模型临床实用性。结果PT组年龄高于FA组(P<0.05)。PT组病灶主要表现为分叶状,边缘不规则或伴毛刺,可见T2WI低信号分隔及囊变坏死,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不均匀强化,TIC以Ⅱ型为主。PT组平均ADC值为(1.500±0.153)×10^(−3) mm^(2)/s,rADC1值为0.870±0.070,rADC2值为0.760±0.070,均低于F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PT的平均ADC值最佳截断值设为1.525×10^(−3) mm^(2)/s,对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0,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83.1%;rADC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平均ADC值,但特异度较低。rADC1值最佳截断值设为0.923时对应AUC为0.791,rADC2值最佳截断值设为0.847时对应AUC降至0.647,联合模型(病灶边缘、T2WI低信号分隔、rADC1值)的最佳截断值设为0.636对应AUC为0.904,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80.8%。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诊断效能优于rADC1值(P=0.007)及rADC2值(P<0.001)。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预测曲线与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0.2~0.9的阈值范围内临床实用性高于单一模型。结论基于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的MRI联合模型(边缘、T2WI低信号分隔、rADC1值)可在术前有效预测PT,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有助于临床对PT的诊断、治疗方案制订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叶状肿瘤 乳腺纤维腺瘤 表观扩散系数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TV-PyMT乳腺癌小鼠不同周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变化
18
作者 林晓晨 龚丽红 +6 位作者 郭迎雪 金璐 陈梦芸 王鹏皓 余翠 傅惠英 寿旗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5-94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周龄MMTV-PyMT乳腺癌转基因小鼠的致瘤特性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变化。方法准备8组在4、6、8、10、12、14、16、18周龄的MMTV-PyMT雌性小鼠(以FVB小鼠为背景)以及1组8周龄FVB雌性小鼠,对其血常规进行检测,通过组织... 目的研究不同周龄MMTV-PyMT乳腺癌转基因小鼠的致瘤特性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变化。方法准备8组在4、6、8、10、12、14、16、18周龄的MMTV-PyMT雌性小鼠(以FVB小鼠为背景)以及1组8周龄FVB雌性小鼠,对其血常规进行检测,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乳腺的病理变化及肺转移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血液、脾、肿瘤中的免疫细胞。结果MMTV-PyMT小鼠4~6周龄时乳腺导管出现腺管样病变,8~9周龄时导管部分长至生长边界,此后逐渐突破腺体边界,在8~12周龄时形成早期乳腺癌,在10~14周龄时出现晚期乳腺癌的特征。在12周龄时部分小鼠肺部分出现可见转移病灶,14周龄肺部转移灶明显增多;随着周龄增长,小鼠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逐渐增多,而淋巴细胞、红细胞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流式细胞术提示随着周龄增长,小鼠脾、肿瘤中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血液、脾、肿瘤中MDSCs逐渐增加,肿瘤中NK细胞也逐渐增加。结论本研究对不同周龄MMTV-PyMT小鼠模型的血常规、病理及组织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分析,为乳腺癌恶性进展过程中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TV-PyMT转基因小鼠 乳腺癌 肺转移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争议与共识
19
作者 张文静 周毅 冀亮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247,共4页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如何更加有效、精准地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其临床指导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同。TILs的临床应用仍...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如何更加有效、精准地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其临床指导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同。TILs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系列瓶颈,如何实现评估标准化、TILs阈值的设定以及能否用无创检测的方法评估TILs等,这是TILs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TILs对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估、疗效预测等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有利于推动乳腺癌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本文将综合分析目前TILs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的争议与共识,以期为TILs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乳腺癌 分子分型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金丸水提取液提高ATG4B含量促进自噬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进展
20
作者 朱会宇 刘雅琳 +3 位作者 王思嘉 刘馨慧 黄华 管翼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5-1003,共9页
为研究中药左金丸水提取液对乳腺癌进展的影响,选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乳腺癌细胞(MCF7)、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B231)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通过肿瘤细胞表型分析,证实左金丸对三阴性乳腺癌发展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其增殖... 为研究中药左金丸水提取液对乳腺癌进展的影响,选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乳腺癌细胞(MCF7)、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B231)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通过肿瘤细胞表型分析,证实左金丸对三阴性乳腺癌发展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同时,其对正常乳腺细胞无显著性影响。进一步通过蛋白筛选分析,发现左金丸可显著性提高MB231 ATG4B蛋白水平,并显著性促进细胞自噬进程。通过药物诱导体外实验,确认了激活自噬进程可显著抑制MB231的肿瘤表型。此外,采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ATG4B敲除的MB231细胞株,将左金丸水提取液暴露该模型细胞后,发现左金丸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对胞内自噬的调控能力均显著性减弱。结果表明:ATG4B蛋白是左金丸在三阴性乳腺癌MB231中的高特异性靶点,左金丸水提取液可显著提高ATG4B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自噬进程,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金丸 三阴性乳腺癌 ATG4B 自噬 肿瘤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