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病原鉴定及其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侯慧慧 孙剑萍 +4 位作者 刘子仪 王学坚 何元胜 吴元华 夏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8,共6页
2016年云南省普洱市和临沧市烟草种植区大面积发生叶部病害,经鉴定为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病为云南烟区首次发现。广泛采集2个市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59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58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 2016年云南省普洱市和临沧市烟草种植区大面积发生叶部病害,经鉴定为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病为云南烟区首次发现。广泛采集2个市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59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58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1-IA、AG-2-1、AG-3、AG-4-HGⅡ、AG-5、AG-6GV、AG-8和AG-9进行载玻片对峙培养,并进行菌丝融合观察,结果表明:58个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融合群,且不与其他标准融合群发生融合反应。随机选取云南省6个地区各1个代表性菌株,以待测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病菌r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同源性检索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基于5.8S rDNA-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Rhizoctonia solani菌株的ITS序列可明显的分为2个支系,同一菌株的不同ITS序列可分别存在不同的分支中,但所有菌株的序列均隶属相同的融合群即AG-3,且隶属相同融合群的不同菌株之间其序列的一致性可高达99%~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 云南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5.8SrDNA-ITS区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素清 吴斌 +3 位作者 秦蓁 刘光珍 邓丽 邓先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aspp),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核菌的代表菌。室内、外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融合群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AG-1融合群居中,AG-2融合群最弱,三者室内与田间平均病指数分别为95.9、57.6和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测定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被引量:1
3
作者 秦蔚 李成云 +1 位作者 杨根华 董文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由于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为研究纹枯菌的致病机制带来了障碍,但可以通过制备纹枯菌的原生质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建立突变体库,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试验利用Lysing enzyme(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裂解水稻纹枯... 由于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为研究纹枯菌的致病机制带来了障碍,但可以通过制备纹枯菌的原生质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建立突变体库,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试验利用Lysing enzyme(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裂解水稻纹枯病菌获得原生质体,通过摸索纹枯病菌的菌龄、裂解时间、裂解液的pH值3个重要因素,得到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和再生条件,并且在细胞壁再生实验中,改进细胞壁再生的培养方式,最终制得原生质体,并成功使其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致病性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4
作者 高宇晗 孟利强 +5 位作者 刘治廷 姜超 刁琢 杜蓉春 候婷婷 曹旭 《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研究了以立枯丝核菌为病原菌的土传病害马铃薯黑痣病,该病具有固定繁殖在土壤中难以根除的特点。在我国主要马铃薯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的商业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归纳总结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融合群、分布和发病规律... 研究了以立枯丝核菌为病原菌的土传病害马铃薯黑痣病,该病具有固定繁殖在土壤中难以根除的特点。在我国主要马铃薯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的商业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归纳总结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融合群、分布和发病规律等,同时探讨了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和致病机制。提出了农业防治、选育抗性品种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诱发条件下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纹枯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舒 陈其志 +2 位作者 吕亮 杨小林 喻大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选用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88份,分别在崇阳、远安、武汉三地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未发生稻瘟病,崇阳、远安两地88个品种除武运粳7号外几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98.86%。抗稻瘟病的早、中晚稻品种... 选用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88份,分别在崇阳、远安、武汉三地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未发生稻瘟病,崇阳、远安两地88个品种除武运粳7号外几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98.86%。抗稻瘟病的早、中晚稻品种数分别为14份和23份,分别占参试品种的45.16%和40.35%。崇阳、远安、武汉三地综合分析显示,88份水稻品种中抗纹枯病品种13份,占参试品种的14.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抗性 稻瘟病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2 位作者 杨媚 李勇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6-551,共6页
为获得进行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所需的高质量原生质体,选用该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D-118,分别从酶种类、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液pH值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6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从酶解时间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2... 为获得进行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所需的高质量原生质体,选用该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D-118,分别从酶种类、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液pH值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6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从酶解时间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2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组合是"纤维素酶+溶菌酶+崩溃酶"组合酶、总酶终质量浓度10mg/mL、菌丝菌龄15h、酶解时间3h、酶解温度35℃、酶液pH5.6、以0.6mol/LMgSO4.7H2O为渗透压稳定剂,此最佳条件组合所制备的原生质体产率高达4.00×107/g;原生质体最佳的再生条件是酶解3h的原生质体在含1.0mol/L甘露醇的再生培养基上26℃时进行培养,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再生效果,再生率为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明海 杨迎青 +1 位作者 杨媚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2-276,共5页
为进一步阐明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了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3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菌丝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为进一步阐明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了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3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菌丝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井冈霉素在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00μg/mL时,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当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20μg/mL和100μg/mL时,与空白对照相比,Cx或PG的活性下降程度分别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供试浓度下,PMG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未达显著水平。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每个处理的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均可分辨出20条谱带,较为清晰的谱带有16条。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处理之间的病菌菌丝可溶蛋白谱带数目和迁移率均相同,但谱带颜色的深浅和谱带的粗细有差异,表明蛋白种类一致,只是含量不同。在蛋白分子质量为90 u处,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的谱带明显增强;在分子质量为16-35 u之间有6条谱带,当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的谱带明显减弱。这说明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对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有一定的影响;在质量浓度为20μg/mL和100μg/mL时,对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霉素 水稻纹枯病菌 细胞壁降解酶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金红 白丽艳 +2 位作者 郭庆元 刘华威 赵震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2-305,共4页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新疆对奶花芸豆造成侵染为害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5%、34.1%、29.4%和20.0%;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苗期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在4个融合群中,以AG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试验对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花芸豆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立枯丝核菌的快速、简便技术 被引量:73
9
作者 周而勋 杨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5-126,共2页
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立枯丝核菌的快速、简便技术周而勋杨媚(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510642)ARAPIDANDSIMPLETECHNIQUEFORTHEISOLATIONOFRhizoctoniasola... 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立枯丝核菌的快速、简便技术周而勋杨媚(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510642)ARAPIDANDSIMPLETECHNIQUEFORTHEISOLATIONOFRhizoctoniasolaniFROMDISEASEDP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分离 水琼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立枯病菌侵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悦 陈媛媛 +3 位作者 卢燕回 黎起秦 林纬 袁高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99-103,F0002,共6页
对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方式及部位、侵染时期、侵染条件和交互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伤口有利于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病菌可侵染烟株的叶肉、叶脉、茎部(上中下)及根部等多个部位导致发病;烟株易被侵染的生育期为苗期,随着烟... 对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方式及部位、侵染时期、侵染条件和交互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伤口有利于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病菌可侵染烟株的叶肉、叶脉、茎部(上中下)及根部等多个部位导致发病;烟株易被侵染的生育期为苗期,随着烟株的生长发育,无伤接种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5~30℃为病原菌侵染的适宜温度,15℃时病原菌不能侵染烟株;当土壤含水量在47.83%~76.41%范围内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病情指数随之增高;利用改良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显示,土壤含菌量越高病情越重;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烟草立枯病菌可侵染水稻和玉米,同时玉米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也可引起烟草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立枯病 立枯丝核菌 侵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菌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衍春 张震 +5 位作者 毛雪琴 邱海萍 姜华 柴荣耀 王艳丽 孙国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1-747,共7页
DNA的浓度,尤其是DNA的纯度严重影响后续基因组酶切等结果。为寻找一种高质量的水稻纹枯菌总DNA的提取方法,采用CTAB法、CTAB改良法、SDS法、蜗牛酶法、蛋白酶K法5种方法分别提取水稻纹枯菌总DNA。通过紫外吸光度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DNA的浓度,尤其是DNA的纯度严重影响后续基因组酶切等结果。为寻找一种高质量的水稻纹枯菌总DNA的提取方法,采用CTAB法、CTAB改良法、SDS法、蜗牛酶法、蛋白酶K法5种方法分别提取水稻纹枯菌总DNA。通过紫外吸光度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及Southern杂交评价DNA的质量,最终得出蛋白酶K法是获取高质量水稻纹枯菌基因组DNA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菌 总DNA SOUTHERN杂交 蛋白酶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叶部菌核病流行规律及生物防治初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鄢洪海 赵志强 +4 位作者 卢钰 夏淑春 况川 徐秀娟 迟胜起 《花生学报》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花生叶部菌核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以危害叶片为主,特别是新生嫩叶受害最重,发病后期造成花生大量落叶,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时... 花生叶部菌核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以危害叶片为主,特别是新生嫩叶受害最重,发病后期造成花生大量落叶,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时达30%以上。田间试验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一种绿色木霉[Trichoderma.spp]生防菌LN-02对叶部菌核病具有防治作用,生防机制研究表明:生防菌LN-02主要通过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叶部菌核病 流行规律 生防菌LN-02 防效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棉花苗期两种根腐类病害的种衣剂研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梦丽 李进 +6 位作者 张军高 周小云 杜鹏程 王莉 翟梦华 郭庆元 雷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13-1723,共11页
【目的】研制有效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红腐病两种根腐类病害的种衣剂。【方法】选用萎锈灵和咯菌腈原药为主要成分,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种衣剂配方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力,采用室内发芽及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苗的安全性及促生作用;并... 【目的】研制有效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红腐病两种根腐类病害的种衣剂。【方法】选用萎锈灵和咯菌腈原药为主要成分,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种衣剂配方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力,采用室内发芽及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苗的安全性及促生作用;并于室内及田间进行防病、增产比较。【结果】萎锈灵:咯菌腈为7.2∶1.0复配比的种衣剂抑菌及棉苗促生效果最佳,且优于市售种衣剂20%甲枯·福美双。经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验证发现7.2∶1.0复配比,防病及增产效果最好,其在室内对立枯病及红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7.19%、88.30%,在田间对两病的防效分别为75.79%、66.3%,增产效果达到9.11%。【结论】萎锈灵·咯菌腈种衣剂配方以7.2∶1.0复配最佳,该种衣剂有效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并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衣剂 立枯病 红腐病 萎锈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胞外蛋白酶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文艳 陈瑾 +2 位作者 文景芝 马建 石园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7921-7923,共3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hn)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用离子交换柱层析、疏水层析和分子筛层析方法分离纯化胞外蛋白酶。[结果]从水稻纹枯病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到一个分... [目的]为深入研究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hn)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用离子交换柱层析、疏水层析和分子筛层析方法分离纯化胞外蛋白酶。[结果]从水稻纹枯病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到一个分子量约为49.5ku的胞外蛋白酶。其活性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4。Zn2+、Fe3+、Cu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Mg2+、Mn2+对酶活性无影响,Ca2+在低浓度下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结论]水稻纹枯病菌可产生胞外蛋白酶,该胞外蛋白酶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胞外蛋白酶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几内亚凤仙凋萎病病原鉴定初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苏琴 金秀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4-365,共2页
报道了新几内亚凤仙上的一种新病害———新几内亚凤仙凋萎病 ,是由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solaniK櫣hn)为害所致。病菌适宜生长温度 2 5~ 30℃ .人工接种尚可侵染凤仙花、甜菜和辣椒。
关键词 新几内亚凤仙 凋萎病 病原鉴定 症状 立枯丝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年免耕稻田纹枯病为害研究
16
作者 唐茂艳 高汉亮 +3 位作者 黄绍民 颜群 梁天锋 张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85-2786,共2页
以特优649和博优253为供试水稻品种,设免耕点播、免耕撒播、免耕抛秧、常耕插秧4个处理,经过两年四造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纹枯病的丛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常耕 纹枯病 丛发病率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猝倒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17
作者 张茹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768-10769,10782,共3页
[目的]油松苗期发生的猝倒病是油松育苗工作的极大障碍,对该病害病原菌的正确鉴定是研究其致病机理、开展防治工作等的基础。[方法]对1株引起油松苗猝倒病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培养性状、致病性及rDNA ITS序列测定来鉴定该病原菌。[结... [目的]油松苗期发生的猝倒病是油松育苗工作的极大障碍,对该病害病原菌的正确鉴定是研究其致病机理、开展防治工作等的基础。[方法]对1株引起油松苗猝倒病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培养性状、致病性及rDNA ITS序列测定来鉴定该病原菌。[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该病原菌幼嫩菌丝无色,但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变为褐色,部分菌丝膨大成念珠状;菌丝细胞多核;菌丝平均直径6~10μm,分支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分支与再分支呈直角;不产生无性孢子,也不产生菌核;能引起油松苗猝倒病;其rDNAITS序列与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的2个菌株的相似性最大,均为97%。[结论]该病原菌被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hn)。该研究可为后续试验的进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形态学 致病性 RDNA ITS序列 立枯丝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红麻立枯病菌的生理特性与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戎文治 葛茂周 +1 位作者 陈集双 陈希萍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62-66,共5页
立枯病是浙江省红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经鉴定为多核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miKuhn。菌丝融合群(hyphal anastomosis group)的初步研究表明,5个主产麻区的分离物均匀AG-4,但上虞百官和海宁长安的分离物则有属于 AG-I 的。不同地... 立枯病是浙江省红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经鉴定为多核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miKuhn。菌丝融合群(hyphal anastomosis group)的初步研究表明,5个主产麻区的分离物均匀AG-4,但上虞百官和海宁长安的分离物则有属于 AG-I 的。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力及抗药性均有所差异;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矿质营养的反应也不完全一致,但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8~32℃,pH 为6.4~7.5,碳源为蔗糖或乳糖、莆萄糖,氮源为胨或酵母膏,矿质营养为硝酸钾。不同品种(系)间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但出苗率有高低。据大田药剂防治试验结果,广谱增产菌的防效较好,且有促进麻株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立枯病菌 生理特性 防治 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菌酯与咪鲜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雪 张昕淳 +4 位作者 欧菊 胡珂 李荣玉 李明 廖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0-918,共9页
【目的】研究丁香菌酯和咪鲜胺及其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及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田间防控水稻纹枯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离体条件下,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丁香菌酯和咪鲜胺原药及其组合... 【目的】研究丁香菌酯和咪鲜胺及其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及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田间防控水稻纹枯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离体条件下,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丁香菌酯和咪鲜胺原药及其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活性,筛选出最佳配比,初步分析该组合对纹枯病菌的增效机制;根据最佳配比,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丁香菌酯和咪鲜胺原药单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7和0.61μg/mL。丁香菌酯与咪鲜胺原药以质量比1∶4、1∶2、1∶1、2∶1、4∶1进行组合时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EC_(50)在0.12~0.24μg/mL;其中,丁香菌酯与咪鲜胺以质量比4∶1组合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EC_(50)为0.12μg/mL,共毒系数(CTC)为955.81。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0%丁香菌酯SC与25%咪鲜胺EC以有效成分用量比4∶1组合(48 g/ha+12 g/ha),药后21 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高达84.85%,极显著高于20%丁香菌酯SC(73.58%)和25%咪鲜胺EC(72.79%)单剂的防治效果(P<0.01)。丁香菌酯与咪鲜胺以质量比4∶1组合能提高纹枯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结论】丁香菌酯与咪鲜胺以有效成分用量比4∶1组合的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协同防治作用,且明显减少药剂的使用量,有开发成水稻纹枯病增效制剂组合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丁香菌酯 咪鲜胺 生理生化特性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融合群的确定及其对马铃薯侵染的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明会 张雨竹 孙冬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51-54,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菌丝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