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区黄河反Z形河道的成因机制分析
1
作者 李永军 王芊 +3 位作者 段丰浩 彭建兵 王盼龙 程三友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河流演化取决于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反Z形河段流经五大构造带,大多数河段产于断层破碎带和碎裂岩带中,河道大多分布于造山带山前大断裂、构造单元结合部。NWW向断裂主控长线型延伸河道,NE向、NW向断裂主控短折线拐... 河流演化取决于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反Z形河段流经五大构造带,大多数河段产于断层破碎带和碎裂岩带中,河道大多分布于造山带山前大断裂、构造单元结合部。NWW向断裂主控长线型延伸河道,NE向、NW向断裂主控短折线拐弯河道,NE向、NW向两组断裂交切形成锯齿状摆动延伸河道。青藏高原持续向NE方向挤压过程中,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两地块的正向联合阻挡下,构造上表现为NWW-SEE向复合与叠加造山带,地貌上表现为隆起与凹陷相间,河流主流向总体与主构造带展布方向平行。受到扬子、秦岭、鄂尔多斯等块体阻挡后,加剧了NE向张性走滑断裂活动,导致河流由原SEE向短折线大角度向NE向拐弯,并驱使NE向张性走滑断裂的NW盘大幅度沉降,形成西高东低的斜倾式地堑,河流向NE向前行,在遭遇下一个NWW-SEE向断裂带阻挡后,逼迫河流NW-NWW向回流,形成了黄河独有的斜U形大回流。断裂构造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和构成反Z形河道组合样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反Z形河道 断裂控河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受热下青藏高原航站楼太阳能热量迁移及其空间模式优化
2
作者 李欣 成辉 +1 位作者 刘加平 赵元超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41-45,共5页
青藏高原航站楼的非均衡受热问题极为突出,表现为太阳直接辐射的差异化时空分布。即上部、南向、日间极佳,而下部、北向、夜间极差。极差区域与时段的热负荷,是造成在地航站楼能耗巨大的根源。因此,如何通过上→下、南→北、日→夜的热... 青藏高原航站楼的非均衡受热问题极为突出,表现为太阳直接辐射的差异化时空分布。即上部、南向、日间极佳,而下部、北向、夜间极差。极差区域与时段的热负荷,是造成在地航站楼能耗巨大的根源。因此,如何通过上→下、南→北、日→夜的热量迁移实现削峰填谷,是解决非均衡受热下上述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依循“空间模块研发—空间模式优化—空间模式应用”的逻辑展开研究。以建筑空间为载体,以热量迁移为目标,研发两者耦合下的“集热、蓄热、供热、保温”空间模块;基于航站楼建筑原型,整合上述空间模块,优化在地航站楼空间组织模式;运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比较空间组织模式优化前后的热量分布,验证空间模式优化的有效性。旨在通过改善非均衡受热问题,提升无机械设备工况下室内热环境,达成青藏高原航站楼运维阶段节能降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受热 青藏高原 航站楼 热量迁移 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不同人工牧草种类对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
作者 徐嘉翊 王巧红 +3 位作者 马铖 梁蒙 王梅 薛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不同人工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高寒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不同人工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高寒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7种人工牧草种植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天然温带草原土壤作为对照(CK),探讨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有关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1)不同牧草种植地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3~496 nmol/(g·h)〕,7种牧草土壤酶的活性均明显低于CK(13~506 nmol/(g·h))。(2)土壤碳氮酶活性比(E_(C∶N))在各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冷地早熟禾样地的碳磷酶活性比(E_(C∶P))和氮磷酶活性比(E_(N∶P))最大(0.82,0.94);7种牧草土壤酶活性矢量角度均大于45°,表明牧区土壤微生物受到P元素限制。(3)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主要受土壤SOC,TN,W,MBC和MBN的影响,与MBC∶MBN,SOC∶TP和TN∶TP也显著相关。[结论]人工牧草的种植改变了土壤养分结构从而影响土壤酶的分泌,不同牧草种类种植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结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功能特征可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循环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工牧草种植地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退化湿地与草甸土壤有机碳现状研究
4
作者 唐仕芳 苟小林 +5 位作者 补春兰 杨廷勇 李森 罗海霞 涂卫国 罗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0-76,共7页
青藏高原湿地巨大的土壤碳库对区域碳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气候区退化的典型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损失现状研究相对缺乏。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的典型高寒湿地和草甸,分析退化后0~10 cm土壤层和>10~20 cm土壤层有机碳损失现状... 青藏高原湿地巨大的土壤碳库对区域碳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气候区退化的典型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损失现状研究相对缺乏。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的典型高寒湿地和草甸,分析退化后0~10 cm土壤层和>10~20 cm土壤层有机碳损失现状,探讨土壤碳库恢复潜力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半湿润区的长沙贡玛区域至半干旱区的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降水量与海拔降低而减小(P<0.05),长沙贡玛湿地至青海湖湿地土壤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分别由372.07 g/kg降低至64.41 g/kg,差异显著(P<0.05);严重的退化导致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湿地与草甸土壤中有机碳大量损失,长沙贡玛区域和若尔盖区域的退化湿地和草甸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损失率约90%,而青海湖流域的退化湿地和草甸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损失率超过50%。尽管高寒湿地和草甸进行生态恢复以重新构建土壤碳库的潜力较大,但现有研究并不能完全满足高寒湿地和草甸生态恢复的需求,未来建议从材料、生物等因子综合构建恢复措施,并且加强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平衡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湿地 草甸 退化 土壤有机碳 恢复潜力 气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表土壤热通量的估算研究
5
作者 李笑 赵林 +3 位作者 李艳 李祥飞 赵建婷 肖敏轩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利用观测资料结合遥感数据,基于半阶导数法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观测点2010—2012年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并与“观测值”(利用10 cm土壤热通量和5 cm土壤温度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及已有的3种遥感估算方... 利用观测资料结合遥感数据,基于半阶导数法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观测点2010—2012年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并与“观测值”(利用10 cm土壤热通量和5 cm土壤温度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及已有的3种遥感估算方法(GLEAM、PM-RS和组合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半阶导数法估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G_(0))与观测G_(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估算精度高;2)与已有的GLEAM、PM-RS和组合法相比,半阶导数法表现更好,估算的两个站点G_(0)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和0.81,偏差(Bias)分别为-0.70和0.08 W/m^(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78和8.79 W/m^(2),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4.22和6.81 W/m^(2)。相较于其他方法,半阶导数法的优势在于物理机制明确,参数设置简洁,仅需单层地表温度值和土壤热属性数据作为模型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地热能 热通量 半阶导数法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锂硼铷铯战略性新兴矿产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
6
作者 白潍铭 史鹏会 +3 位作者 白朝军 申开洪 何姝珺 王跃峰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5,共9页
青藏高原大幅隆升为西藏盐湖和盐湖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西藏地区Li、B、Rb、Cs等成盐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富含Li、B、Rb、Cs等的温泉广泛分布,为该区成盐元素大量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成矿... 青藏高原大幅隆升为西藏盐湖和盐湖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西藏地区Li、B、Rb、Cs等成盐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富含Li、B、Rb、Cs等的温泉广泛分布,为该区成盐元素大量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成矿物质来源,是我国寻找Li、B、Rb、Cs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重要产地。对西藏Li、B、Rb、Cs盐湖矿产的成矿溶液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控矿条件、化学组分及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基于古大湖演化成盐模式,建立了锂硼铷铯盐湖矿产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在西藏全区圈定出181个Li、B、Rb、Cs找矿靶区,其中经验证新发现7处盐类矿产地,包括2处超大型铯、大型锂硼综合性矿床,1处大型锂矿床和4处中小型锂硼综合性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矿产 青藏高原 成矿规律 遥感找矿模型 找矿靶区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7
作者 刘仟仟 贺康宁 +6 位作者 左亚凡 程唱 邹星晨 刘婧雯 石正阳 李睿 彭小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NPP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9年,大通县NPP多年平均值为331.77 g/m^(2)(以C计,下同),并以2.29 g/(m^(2)·a)的速度上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草原植被对NPP的贡献率最高。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70.10%,显著减少区域仅占0.51%。(2)植被NPP上升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且不同驱动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降水、日照时数、气温分别在大通县东南部、西北部和全部区域与植被NPP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和GDP分别在高海拔草原和低海拔可造林区域对植被NPP有促进作用。(3)在大通县,气温、降水、高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人口密度分别为2840~3150 m、4.18°~10.80°、441~677 mm、1.18~3.56℃、126~413人/km^(2)时,能有效促进植被NPP增长。【结论】大通县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利于植被生长。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NPP变化的潜在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现今地应力测量与断层活动性分析
8
作者 孙炜锋 黄火林 +2 位作者 孙东生 孟文 陈群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1,共13页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结合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对其断层活动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工程厂区内122.75~418.75 m深度,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SH介于6.07~37.62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Sh介于3.13~20.33MPa之间,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北北东向;(2)主应力关系总体表现为SH>Sh>Sv(Sv为垂向主应力),应力结构有利于逆断层的孕育和活动;(3)实测及收集的大部分数据应力莫尔圆与摩擦系数为0.6的破坏临界线相交,表明整体上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发生滑动失稳的风险较高,其中西侧贡嘎至朗县一带风险高于东侧林芝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断层活动性 雅鲁藏布江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定量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振坤 刘峰 +3 位作者 郑光辉 李德成 徐胜祥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 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步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USLE模型 土壤保持功能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万欣 张帅文 +4 位作者 张润琴 李志国 陈鹏 邢顺林 刘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高寒地区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藏高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湿地、灌丛、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高寒地区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藏高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湿地、灌丛、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SOC)、总碳(TC)、总氮(TN)、pH,并计算大团聚体重量的百分含量(DR>0.25,WR>0.25)、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结果]相较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更易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更能反映西藏地区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农田耕种增加了具有机械稳定性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但不具有水稳定性;人工林和湿地的土壤团聚体具有较高的水稳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MWD与SOC,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MWD,GMD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呈线性相关,且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1 mm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结论]高寒地区农业耕种仅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建议未来在高寒地区进行合理的植被覆盖进而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彦雯 林森炫 +3 位作者 陈贝贝 赵秀海 张春雨 匡文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7,共10页
【目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海省东北部是整个青藏高原乔木林的重要分布区域,探讨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可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海省东北部是整个青藏高原乔木林的重要分布区域,探讨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可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东北部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9个乔木样方、116个灌木样方和116个草本样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林分结构)、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单一,多以纯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主要由林下植被贡献。29个乔木样方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种,隶属44科89属,物种组成以蔷薇科、忍冬科和小檗科植物为主。林下层中,草本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灌木物种多样性(P<0.001)。(2)气候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相对影响分别占34.9%和26.2%。(3)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林分结构影响(44.0%),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到土壤(28.8%)和气候(28.2%)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结论】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植被和草本层植被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物种的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森林生态 物种多样性 林分结构 地形因素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忠宝 杨丽萍 +2 位作者 翁白莎 严登华 彭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水文循环机制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转化关系,应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和IsoSource软件进行流域水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域大气降水δ(^(18)O)值2—5月上升、5... 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水文循环机制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转化关系,应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和IsoSource软件进行流域水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域大气降水δ(^(18)O)值2—5月上升、5—10月下降;氘盈余值冬季高夏季低;δ(^(18)O)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表现出“逆海拔效应”,区域内其他地区“海拔效应”明显。河水、湖水、地下水的平均蒸发损失量分别为20.8%、30.9%、23.6%。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沿程变化受补给水源和蒸发作用影响,降水补给使得河水δ(^(18)O)减小,重同位素相对富集的地下水补给导致河水δ(^(18)O)增大,蒸发作用使得河水δ(^(18)O)增大,蒸发效应使得湖水重同位素富集,湖水注入河道后导致河水δ(^(18)O)增大。降水是拉萨河流域的最主要补给水源,而对于疏勒河流域的补给水源来说,降水和地下水平均贡献率相近,岷江流域则以地下水补给居多。那曲河流域下游受错那湖调节,随着沿程距离的增加,湖水补给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稳定同位素 降水 河水 湖水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士博 张美玲 宿茂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201,共12页
[目的]揭示SSP126和SSP585两种气候情景下,不同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对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的主控气候因素,为未来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 [目的]揭示SSP126和SSP585两种气候情景下,不同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对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的主控气候因素,为未来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青藏高原48个气象站点基准期(1971—2020年)的日值气象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以及模型所需要的站点管理数据,利用DAILY CENTURY(DAYCENT)模型,结合文献中对应站点的NPP实测值和MOD17A3遥感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校准,利用均方根误差、可决系数、效率系数等统计指标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其次单向嵌套BCC-CSM1.1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SSP126和SSP585情景下的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时空统计分析。[结果](1)在SSP126和SSP585情景下青藏高原草地NPP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且NPP值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NPP值较低的区域则位于青藏高原以西的区域;(2)在SSP126情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波动范围最大的是长远期(2081—2100年),减小幅度为12.1%;在SSP585情景下,NPP总体呈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其中近期(2021—2040年)的增长速率最高为12%;(3)与基准期(1971—2021年)相比,在SSP126和SSP585情景下,青藏高原85%以上的草地NPP呈现下降趋势,其中SSP126和SSP585与基准期(1971—2020)相比NPP值分别相对减少28%,23%。[结论]两种不同气候情景下,温度与NPP的相关性均高于降水。低温少雨是造成青藏高原西北地区草地NPP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CENT模型 未来气候情景 净初级生产力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3 位作者 张志春 甄国赟 孙丰豪 欧建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1,共11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铁(铝)键合碳 土壤碳库稳定性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恒 韩媛 +4 位作者 靳文虎 王伟 何旭博 张吉福 赵威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日益受到重视。信息化建设成为地质调查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分析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青藏高原地...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日益受到重视。信息化建设成为地质调查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分析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现状深入讨论,提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展望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为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质调查 信息化建设 地质云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油气管道工程施工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曲智超 张世彬 +1 位作者 李雷 刘来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在油气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管沟开挖通常是重要的工序之一,其损毁原有土壤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复垦难度大,影响地表植被持续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稳定。国家对边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非常重视,能源通道建设必不可少,尤其是在... 在油气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管沟开挖通常是重要的工序之一,其损毁原有土壤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复垦难度大,影响地表植被持续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稳定。国家对边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非常重视,能源通道建设必不可少,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实施工程建设,满足工程施工的同时,更需要采取严格且有效的技术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在占用草原时,采取适宜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技术;穿越河流时,采取有效的技术防范和补救措施;通过环境敏感区及保护区时,采取有效的防渗技术措施;穿越多年冻土区时,采取相应的缓冷保温措施。实践证明,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步实施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技术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程度地利于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力争寻找平衡,实现共赢,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施工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措施与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宗程 吕亮雨 +4 位作者 刘青青 邢云飞 赫苗花 张海蓉 施建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为了促进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为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综述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措施,共同制定和实施修复计划,以及完善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管... 【目的】为了促进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为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综述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措施,共同制定和实施修复计划,以及完善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机制。【结果】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高寒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与当地农牧民、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机制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迁地保护等。【结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恢复草地健康,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土滩 人工恢复草地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陈雅敏 宋效东 +3 位作者 刘峰 叶明亮 张楚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_(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_(fd)%)差异显著,表现为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_(lf)无显著差异,χ_(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表现为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χ_(lf)与χ_(fd)%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此外,χ_(lf)和χ_(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土 磁化率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蕨麻的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
20
作者 白世俊 李军乔 +1 位作者 刘欣 吕博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105,共22页
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循环波动,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动植物的分布和遗传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蕨麻是青藏高原极富营养、药用和生态价值的特有植物资源,蕨麻和鹅绒委陵菜的分类关系及分布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分子谱系... 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循环波动,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动植物的分布和遗传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蕨麻是青藏高原极富营养、药用和生态价值的特有植物资源,蕨麻和鹅绒委陵菜的分类关系及分布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将为蕨麻遗传多样性形成机制及推断该物种迁移演化历史提供依据。以蕨麻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30个居群的810个个体进行了叶绿体trnL-trnF序列和核基因ITS测序,揭示遗传变异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分布格局,结合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发生学,分析该物种的遗传结构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揭示物种及物种内不同种群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过程。主要结论有:1)蕨麻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cpDNA trnL-trnF片段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16个为共享单倍型,占比40%,24个为居群特有单倍型,占比60%,遗传多样性h=0.7078,单倍型多样性Hd=0.8217,核苷酸多样性π=0.010641,总遗传多样性HT=0.849;nrDNA ITS片段共检测到128种单倍型,共享单倍型42种,占比32.8%,居群特有单倍型86种,占比67.2%,遗传多样性h=0.7633,单倍型多样性Hd=0.8168,核苷酸多样性π=0.003584,总遗传多样性HT=0.844。2)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序列分析结果为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都很高(cpDNA trnL-trnF:HT=0.849,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HS=0.640;nrDNA ITS序列:HT=0.844,HS=0.763,HT均大于HS)。蕨麻居群分为3个组:青海高原组、横断山脉组和藏南谷地组。蕨麻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3)蕨麻种群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cpDNA trnL-trnF序列和nrDNA ITS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地理分布模式检验,cpDNA trnL-trnF序列:遗传分化系数G_(ST)=0.246,N_(ST)=0.417,nrDNA ITS序列:G_(ST)=0.096,N_(ST)=0.522,N_(ST)均显著大于G_(ST)(P<0.001),表明蕨麻所有居群单倍型存在显著的谱系地理结构,两种方法的结果高度一致。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59.69%)存在于居群内部,居群间分化水平很高(F_(ST)=0.40313)。4)共享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均由古老单倍型衍生而来。cpDNA trnL-trnF和nrDNA序列中央连接网状图呈以共享单倍型M4和H9位于中心,M_(1)、M_(3)和H_(2)、H_(10)、H_(11)、H_(12)位于主干位置的星状结构,其余共享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均由这些古老单倍型衍生而来,两者结果一致。5)蕨麻种群大小和范围发生过大规模扩张。利用cpDNA trnL-trnF和nrDNA序列进行歧点分析,前者歧点分布呈单峰曲线,表明近期群体大小和范围有大规模扩张发生;后者的歧点分布呈双峰曲线,反映基因谱系的高度复杂性,但Tajima’s D,Fu and Li’s D和Fu and Li’s F均为负值,且结果显著,且离差平方和(SSD)和扩张评估指数(H_(Rag))的统计检验不显著,表明蕨麻居群近期有扩张的可能。6)蕨麻存在3个冰期避难所,即东喜马拉雅区域、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横断山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叶绿体trnL-trnF序列 核基因ITS 青藏高原 分子谱系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