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CLUSTERING METHOD IN ANALYSING SHALLOW WATER MASSES AND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E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
2
作者 Su Yusong, Yu Zuxiang and Li Fengqi(Shandong College of Oceanology,Qingdao)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385-402,共18页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and a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and its variety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the E...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and a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and its variety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to make the cluster, we have determined the number and boundary of the water masses and the mixed zones.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cluster method show that there are eight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index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the modified water masses are divided into nin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parts. The water, masses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alinity types. On the TS-Diagram, the points concerning temperature and safinity of different modified mater masse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a curve, from wh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l modification may be embodied. The variation ranges of different modified water masses are all large, explaining the intensive modification of water masses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MODIFIED WATER MASS the huanghai sea the East China sea clustering method the MODIFIED regression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3
作者 Su Yusong, Yu Zuxiang and Li Fengqi(Shandong College of Oceanology)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383-384,共2页
The water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re affected greatly by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ail to possess homogeneity and conservativeness like oceanic waters. They have appa... The water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re affected greatly by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ail to possess homogeneity and conservativeness like oceanic waters. They hav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modified degrees, so we may regard a certain range of mixed water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ne. In fact, the study of water masses in the shallow sea means a modified analysis of waters.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i. e., a water body which holds the simila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ccupies a certain space, and varies seasonally and regularly. On the T-S diagram, it displays as a certain amount of points aggregated together, the centre of which changes regularly and may have a process of combination and separation.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method, there are eight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is area. They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alinity types. On the T-S diagram, the points concerning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MODIFIED WATER MASS the huanghai sea the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和黄海北部工程设计冰厚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安良 赵倩 +3 位作者 隋俊鹏 唐茂宁 王慧 刘煜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9-664,共6页
针对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风电、光伏和核电等新兴能源中的工程海冰设计问题,本文研究了重现期冰厚及其在大气候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本文分析72 a冰级时间序列表明渤海和黄海北部总体冰情等级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此影响下,基于20 a渤海和黄... 针对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风电、光伏和核电等新兴能源中的工程海冰设计问题,本文研究了重现期冰厚及其在大气候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本文分析72 a冰级时间序列表明渤海和黄海北部总体冰情等级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此影响下,基于20 a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多源观测数据和精细化海冰数值预报资料,研究发现不同重现期冰厚较之前海冰区划值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不同场址设计冰厚受当地海洋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单一参考海冰区划值可能存在较大误差。研究表明:针对特定作业地点的工程设计冰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细化评估并考虑大气候背景变化的影响,才能为相关工程海冰参数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北部 工程海冰 冰情 设计厚度 变化趋势 重现期 海冰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黄海、东海AVHRR海表温度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70
5
作者 鲍献文 万修全 +1 位作者 高郭平 吴德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5-133,共9页
关键词 季节变化 AVHRR资料 订正方法 渤海 黄海 东海 SST 海表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44
6
作者 黄邦钦 刘媛 +6 位作者 陈纪新 王大志 洪华生 吕瑞华 黄凌风 林以安 魏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6-164,共9页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量 粒级结构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东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81
7
作者 汤毓祥 邹娥梅 +1 位作者 李兴宰 李载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6,共16页
主要根据近几年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结果,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对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认识为:(1)南黄海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夏季环流的基本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别.(2)黄海暖流的路径和强... 主要根据近几年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结果,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对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认识为:(1)南黄海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夏季环流的基本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别.(2)黄海暖流的路径和强度均有一定的年际变化.分析显示,1997年冬季,暖流路径明显偏于槽的西侧;而1986年冬,暖流的主流路径则沿槽北上.(3)黄海暖流并非对马暖流的直接分支.黄海暖流水是对马暖流水和陆架水混合而成.而且,它主要是在济州岛西侧海域,从锋区中衍生出来的.(4)夏季黄海表、底层环流大致皆是由一大的道时针向流系构成.但在其表层海盐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内部还存在小的气旋和反气旋流环.分析亦表明,不论表层或底层,皆无高盐暖水从济州岛邻近海域进入黄海东部的明显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环流 特征 海水循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13
8
作者 于非 张志欣 +2 位作者 刁新源 郭景松 汤毓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4,共9页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演变 冷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B10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反映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3 位作者 王湘芹 辛春英 孔繁荣 YI Hi-Il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7,共9页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B10岩心的碳酸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该海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在玉木亚间冰期(末次冰期亚间冰期)高海面时期,黄河可能直接注入南黄海,在南黄海...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B10岩心的碳酸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该海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在玉木亚间冰期(末次冰期亚间冰期)高海面时期,黄河可能直接注入南黄海,在南黄海中部发育水下三角洲沉积.晚玉木冰期(末次冰期盛冰期),南黄海出露成陆,局部发育陆相泥炭层.冰后期(全新世)海侵到达现今80 m等深线附近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3 ka。在距今11.0~10.3 ka出现新仙女木事件.全新世中晚期海面进一步上升,沉积物粒度较细,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岩心50~0 cm段沉积物中的碳酸钙、氧化钙、锶、氧化镁含量及Sr/Ba比值低,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公元1855年黄河北迁后进入南黄海中部的黄河物质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气候 甫黄海 碳酸钙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黄海绿潮起源与发生过程调查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范士亮 傅明珠 +6 位作者 李艳 王宗灵 方松 姜美洁 王洪平 孙萍 屈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194,共8页
绿潮是我国近海一种新型的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以来,每年5—7月在黄海海域周期性暴发与消亡,给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基于2009—2010年黄海绿潮潜在起源区和绿潮发生过程的海上连续跟踪观测资料,对黄海浒苔绿潮... 绿潮是我国近海一种新型的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以来,每年5—7月在黄海海域周期性暴发与消亡,给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基于2009—2010年黄海绿潮潜在起源区和绿潮发生过程的海上连续跟踪观测资料,对黄海浒苔绿潮的起源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黄海漂浮绿潮藻均首先发现于江苏南通小洋口外的太阳岛附近,随后,在小洋口至大丰港的近岸海域逐渐出现漂浮绿藻,并随时间逐渐向北漂移,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均不断增大。不同年份间,黄海浒苔绿潮具有相似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为绿潮藻漂浮发生阶段、绿潮藻聚集阶段以及规模性绿潮形成阶段;但绿潮的发生时间、发生规模和漂移路径有所差异;2009年绿潮漂移线路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2010年绿潮藻的漂移路径基本为平行于海岸线;温度升高与绿潮暴发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绿潮 起源 发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渤海铅-210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11
作者 胡邦琦 李国刚 +3 位作者 李军 杨敏 王利波 布如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33,共9页
对黄海、渤海17个箱式柱样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测定,计算了近百年来210 Pb沉积速率,并结合前人资料对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附近站位沉积速率最高(>2cm/a),而在渤海中部、... 对黄海、渤海17个箱式柱样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测定,计算了近百年来210 Pb沉积速率,并结合前人资料对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附近站位沉积速率最高(>2cm/a),而在渤海中部、渤海湾以及山东半岛沿岸的站位沉积速率较小(≈0.5cm/a),部分站位沉积速率为0,表明近百年来无沉积作用或遭受侵蚀。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岸河口地区,如黄河口、辽河口、海河口以及朝鲜半岛西南部河流入海口等;在渤海海峡西侧存在封闭的低沉积速率区;山东半岛北岸沉积速率等值线向东北向延伸并递减,在成山头东部近海海域沉积速率最低;南黄海海域的沉积速率呈两侧高、中间低的整体态势,在南黄海西南侧沉积速率等值线则以舌状向南黄海中部延伸。在渤海南部和黄海海域,210Pb沉积速率分布模式可以直观地表征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扩散路径和范围:黄河沉积物入海后大部分沉积在河口近海地区,少部分被沿岸流携带跨过渤海海峡向黄海输送,但其在南黄海的扩散范围可能限制在123°E以西海域,而朝鲜半岛河流沉积物的扩散范围应在125°E以东,这可能与此海区终年存在的海洋锋面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渤海 铅-210沉积速率 黄河 沉积物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2
作者 江蓓洁 鲍献文 +1 位作者 吴德星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0,共10页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0.005℃/a),盐度升降趋势则不明显.其温度主要受冬季气温影响,黑潮现象会使温度变异.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的共同作用;黄河径流量可能不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径流量的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盐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 长期变化 黄海冷水团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9,共6页
南黄海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氮(SOEF-N) ]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SOEF-N是3种粒级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形态,IEF-N是可转化无机氮中的主... 南黄海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氮(SOEF-N) ]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SOEF-N是3种粒级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形态,IEF-N是可转化无机氮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也是最易参与循环的形态.当同一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都能参与循环时,它们对氮循环的相对贡献从大至小依次为SOEF-N>IEF-N>SAEF-N>WAEF-N.对于不同粒级的沉积物来说,细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高,粗粒级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低;如果沉积物中3种粒级组分所占的份额相同,那么细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量占总可转化氮的60%,是中粒级中的2倍,粗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近7倍,即细粒级沉积物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最大.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沉积物中可转化有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无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级 氮循环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黄海水文特征及海水的混合与交换 被引量:18
14
作者 邹娥梅 郭炳火 +3 位作者 汤毓祥 李载学 熊学军 曾宪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21,共10页
根据1996年10月中韩合作调查获得的CTD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黄海秋季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垂直混合状况,同时对黄海冷水团的垂向混合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利用改进后的逐步聚类分析法划分了表、底层水团,确定了各水团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 根据1996年10月中韩合作调查获得的CTD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黄海秋季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垂直混合状况,同时对黄海冷水团的垂向混合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利用改进后的逐步聚类分析法划分了表、底层水团,确定了各水团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值4要素的平均特征值,并根据各水团的特性和温度、盐度的平面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黄海水与沿岸水及东海水的混合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水 混合 交换 聚类分析 水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伴随法优化非线性潮汐模型的开边界条件Ⅱ.黄海、东海潮汐资料的同化试验 被引量:24
15
作者 韩桂军 方国洪 +2 位作者 马继瑞 刘克修 李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31,共7页
本研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 ,采用变分数据同化法 ,通过建立伴随模型 ,把观测资料同化到陆架海域潮汐数值模型中去 ,优化开边界条件 ,以便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 .潮汐模型的控制方程为考虑平流项、非线性底摩擦和侧向涡动粘性项的非线性浅水... 本研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 ,采用变分数据同化法 ,通过建立伴随模型 ,把观测资料同化到陆架海域潮汐数值模型中去 ,优化开边界条件 ,以便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 .潮汐模型的控制方程为考虑平流项、非线性底摩擦和侧向涡动粘性项的非线性浅水方程组 .在第Ⅰ部分建立伴随模型和进行“孪生”数值试验的基础上 ,给出利用验潮站的水位资料以及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在黄海、东海进行变分数据同化试验的数值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数值模型 黄海 东海 验潮站 变分数据同化法 伴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春南黄海水文特征及环流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汤毓祥 邹娥梅 +1 位作者 李兴宰 李载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1,共11页
根据1996年初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所获资料,分析了南黄海水文特征及其环流状况,并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初春南黄海的温、盐分布特征及环流基本形态,与以往所揭示的冬季状况基本相似.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在30m... 根据1996年初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所获资料,分析了南黄海水文特征及其环流状况,并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初春南黄海的温、盐分布特征及环流基本形态,与以往所揭示的冬季状况基本相似.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在30m以浅,黄海中部暖水舌轴线比冬季的明显偏东;且出现一范围较小的孤立的相对高温高盐区.在垂向,一种中层冷水和表层逆温跃层现象出现在黄海局部区域.(2)直接测流的结果,不仅部分地印证了由温、盐场所显示的环流基本形态,而且较好地揭示了流场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其中尤其是绕济州岛的流动.(3)黄海暖流水是对马暖流水和陆架水混合而成.而且,它主要是在济州岛西侧水域,从锋带中衍生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春 南黄海 水文特征 环流状况 海洋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冬季海冰对大气环流及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煜 刘钦政 +2 位作者 隋俊鹏 宋家喜 白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7,共10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渤、黄海冬季气候呈明显的变暖趋势。在1951—2010年共60年中,后30年较前30年,气温升高了1.6℃,升幅异常显著。与此相对应,渤、黄海冬季海冰的冰级下降了0.6级。渤、黄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渤、黄海冬季气候呈明显的变暖趋势。在1951—2010年共60年中,后30年较前30年,气温升高了1.6℃,升幅异常显著。与此相对应,渤、黄海冬季海冰的冰级下降了0.6级。渤、黄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冬季渤、黄海气温异常是对全球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直接受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制约。研究表明,渤海海冰和大气环流的关系是清楚的,这对预测渤、黄海海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渤、黄海 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被引量:65
18
作者 薛春汀 周永青 朱雄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61,共14页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000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向 黄河三角洲 晚更新世 全新世 渤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异养细菌 被引量:10
19
作者 林凤翱 卞正和 +4 位作者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贺杰 张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6)cfu/g湿重,平均值为2.7×10^(5)cfu/g湿重,其中异养细菌总数最高的样品是在吕四沿岸3号站采集的四角蛤蜊(1.6×10^(6)cfu/g湿重),其次分别在北戴河沿岸2号站采集的杂色蛤(1.2×10^(6)cfu/g湿重)和毛蚶(1.1×10^(6)cfu/g湿重),而异养细菌总数最低样品是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镜蛤(2.0×10^(3)cfu/g湿重)和在大连沿岸采集的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和皱纹盘鲍(≤5.0×10^(3)cfu/g湿重).该海区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为2.5×10^(5)~1.0×10^(8)cfu/dm^(3),全海域平均值为1.2×10^(7)cfu/dm^(3).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2.8×10^(3)~7.5×10^(5)cfu/g干重,全海域平均值为1.3×10^(5)cfu/g干重.根据上述结果和欧共体委员会(93/51/EEC)指令要求,对各海区贝类卫生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异养细菌 卫生质量 经济贝类 生存环境 海水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绿潮暴发前期微观繁殖体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0
20
作者 方松 王宗灵 +4 位作者 李艳 傅明珠 范士亮 王晓 张晓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7-154,共8页
基于2011年3至5月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室萌发培养实验,分析了绿潮暴发前期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南黄海水体中微观繁殖体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 基于2011年3至5月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室萌发培养实验,分析了绿潮暴发前期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南黄海水体中微观繁殖体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紫菜筏架养殖区附近海域,在122°30′E以东区域未发现有微观繁殖体存在。3,4,5月份该区域海水中平均微观繁殖体数分别为144,164和140株/dm3,最大值分别为278,426,和537株/dm3;南黄海沉积物中微观繁殖体数量分布范围介于19~127株/层,表层微观繁殖体数高于底层。长江口以北靠近江苏近岸区域有微观繁殖体存在,数量介于1~10株/dm3,31°N以南区域和河口内未发现有繁殖体分布,由此可排除黄海浒苔等绿藻微观繁殖体由长江水携带入海或来源于长江口南部海域。在春季绿潮暴发前开展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研究,可为查明绿潮发源地及早期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基础资料,为预测和预警绿潮发生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浒苔绿潮 微观繁殖体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