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州士”的本义与蜀汉政治史研究的概念嫁接问题
1
作者 郭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69,207,共9页
学界习用“东州士”指称蜀汉外来政治势力中的刘璋旧部,并从中引申出“东州集团”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符合史料的原始涵义,易生误导。目前仅见于《华阳国志》的“东州士”,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记》中“东州兵”的同义词,指... 学界习用“东州士”指称蜀汉外来政治势力中的刘璋旧部,并从中引申出“东州集团”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符合史料的原始涵义,易生误导。目前仅见于《华阳国志》的“东州士”,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记》中“东州兵”的同义词,指的是刘焉、刘璋前期来自南阳、三辅地区的流民武装力量,其大量入蜀是在关中、南阳陷入战乱以后,至迟在刘备入蜀时已经趋于式微。受地域集团学说的影响,现代学者根据地域出身和从属关系将原始史料中的“东州士”嫁接到特定的政治势力之上,从而提炼出有违历史真相的“东州集团”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政治史研究 概念嫁接问题 东州士 东州兵 东州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2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时期佛教雕塑的前朝传统与创新性
3
作者 常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5,I0012,共7页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这个时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倾向更加强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 北汉 前后蜀 南唐 吴越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动仪的史料和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朱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34-52,共19页
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并不是孤证,在范晔前70—150年就有记载。研究了国内保存最早的7种有关地动仪的史料刻本,逐字对比了它们与《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异同,共得到238个字。司马彪《续汉书》对仪器有3点重要的限定,袁宏《后汉纪》又... 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并不是孤证,在范晔前70—150年就有记载。研究了国内保存最早的7种有关地动仪的史料刻本,逐字对比了它们与《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异同,共得到238个字。司马彪《续汉书》对仪器有3点重要的限定,袁宏《后汉纪》又增6点重要信息。初步澄清了研究上的11项疑虑,介绍了近年间国内外的7个地动仪复原模型,依其原理可分为悬垂摆、斜置垂直摆、自由杆3类,进行了分析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汉书》 《后汉纪》 《后汉书》 复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士彪 隋长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是深重的。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名定目,依托经典;二是创立志表,弘扬经学。探讨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有助于解决一些史学问题。
关键词 经学 汉书 义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72,共6页
对于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当时的图书分类中去。出土简牍帛书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表现在:1.反映了先秦古书的盛衰过程;2.扩充了先秦两汉古书的内涵;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书·艺文志》的收书标准;4.揭示了... 对于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当时的图书分类中去。出土简牍帛书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表现在:1.反映了先秦古书的盛衰过程;2.扩充了先秦两汉古书的内涵;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书·艺文志》的收书标准;4.揭示了数术方技类古籍的史料价值;5.为校读整理传世古书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依据;6.使我们对古书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7.提供了对"疑古思潮"进行反思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简牍帛书 汉书·艺文志 历史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五德终始说与班固史学 被引量:6
7
作者 汪高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2,共8页
刘歆创立五行相生之五德终始说,用以解说王朝更替与新朝的合法性。其五德相生说以木德伏羲作为"百王先",由此构建了一套帝王系统;以伏羲为"百王祖",大力宣扬了古文经学"圣王同祖"的思想;以火德汉朝上继木德周朝,视秦朝为闰朝,由... 刘歆创立五行相生之五德终始说,用以解说王朝更替与新朝的合法性。其五德相生说以木德伏羲作为"百王先",由此构建了一套帝王系统;以伏羲为"百王祖",大力宣扬了古文经学"圣王同祖"的思想;以火德汉朝上继木德周朝,视秦朝为闰朝,由此开启了以"五德"言正闰的先河。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对于班固史学有重要影响,《汉书》的《律历志》、《郊祀志》、《高帝纪》、《叙传》等篇详细载录了刘歆的五德相生说;《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构建的自伏羲至刘汉的帝王系统,并且具体贯彻到志、表等的写作当中;《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宣扬的"汉为尧后"的思想,为刘邦建汉提供了合法依据;《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以"五德"言正统的思想,由此确定了历代正史以"五德"言正闰的做法,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歆 班固 五德终始说 《汉书》 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是古代杰出史家编纂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在体例上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史家的创新精神;精当运用体例又催生出史书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协调、和谐之美。因此,体例精当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是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编纂学 史书体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49-54,共6页
秦至南朝的800余年,是云南早期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云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先后开通,并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秦汉蜀晋南朝诸朝的治边方略,对云南通道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收集相关的零散资料,阐述秦汉蜀晋南朝时期云南通道... 秦至南朝的800余年,是云南早期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云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先后开通,并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秦汉蜀晋南朝诸朝的治边方略,对云南通道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收集相关的零散资料,阐述秦汉蜀晋南朝时期云南通道开发的情形,并分析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蜀晋南朝 治边方略 云南通道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蠡测——以《诸子略》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齐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汉书.艺文志》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著作甚多,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后出转精。该著强调《汉志》是一部汉代学者校雠东汉以前文献后的学术编目,只有从社会政教的角度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对《汉志》的著录体... 《汉书.艺文志》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著作甚多,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后出转精。该著强调《汉志》是一部汉代学者校雠东汉以前文献后的学术编目,只有从社会政教的角度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对《汉志》的著录体例有透彻理解。如《汉志.诸子略》各家的书目著录便反映着各家的学术发展史,而小说家书目之著录突出了小说家与黄老道家和汉代方士的关系,符合汉代小说家特点和作品实际。因此,《通释》对于学习和研读《汉志》,考察东汉以前文献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通释》 诸子略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欧阳修对唐人“小说”之学的重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69-176,共8页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在将部分"杂传"作品界定为"小说"类所作的持续努力,使"小说"从一种没有固定表述体式的学术之说,逐渐转变成一种具有显著文学特征的叙事性文体。在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欧阳修为"小说"引入"杂传"的书写体式,确立"小说"的独立文体位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小说” 杂传 文体 《汉书》 《新唐书》 《崇文总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子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34,共8页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并受近似天子规格的九锡之礼。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蜀汉 九锡 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汉易学的形成、源流及其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忠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文详细地阐明了两汉易学形成的原因、学派及其特征。指出政治上的需要、统治者的扶植和功利所使是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外因,易学发展的需求是其内因。从其渊源言之,两汉易学传自田何,因何传自孔子。经田何几传,汉初形成了施、孟、... 本文详细地阐明了两汉易学形成的原因、学派及其特征。指出政治上的需要、统治者的扶植和功利所使是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外因,易学发展的需求是其内因。从其渊源言之,两汉易学传自田何,因何传自孔子。经田何几传,汉初形成了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加上民间费、高两家,共六家,其中孟、京两家易学是其主流。东汉易学师承西汉,以费氏易为主。两汉易学有四大特点,即笃守师说,崇尚象数,资取科学,杂糅神学,这四点与其它时期的易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学术上利弊也极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易学 形成原因 学派 田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帛数术的发现与研究:1949—2019 被引量:3
14
作者 晏昌贵 廉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8-141,共1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简帛数术发现与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头30年为第一阶段,几座主要墓葬出土的简帛数术资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都发现于这一阶段,可称之为简帛数术大发现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第二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简帛数术发现与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头30年为第一阶段,几座主要墓葬出土的简帛数术资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都发现于这一阶段,可称之为简帛数术大发现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第二阶段,几种主要数术著作的出版奠定了简帛数术研究的基本框架,是简帛数术研究的繁盛期;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为第三阶段,非科学发掘的简牍数量大增,简帛数术文献的再整理以及研究的细化是本阶段的特征。通过对简帛数术的研究,可以大致复原《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基本面貌,在文本整理、科学史、社会生活史、民间信仰与早期道教、数术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展望未来,简帛数术研究一是要加强分工协作和国际合作,二是直探本源,重构早期数术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 简帛 数术 战国秦汉 《汉书·艺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野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海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4,共7页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 百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第四种宇宙模式——《尚书考灵曜》“地动说”的正“本”与清“源”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纬书《尚书考灵曜》所载"地动说",是一种包含天地结构和运动理论的宇宙学说,其主要内容为:宇宙由四表天球—恒星天球—地体三重结构组成,地体在天球内自西向东作闭合运动。通过对其所述地体运动进行模拟,可见此"地动说&q... 纬书《尚书考灵曜》所载"地动说",是一种包含天地结构和运动理论的宇宙学说,其主要内容为:宇宙由四表天球—恒星天球—地体三重结构组成,地体在天球内自西向东作闭合运动。通过对其所述地体运动进行模拟,可见此"地动说"的地心运动轨迹是一个以天球中心为中心,以3万里为短轴、3槡2万里为长轴的椭圆。因此,《考灵曜》"地动说"是不同于盖、浑、宣夜三家的第四种宇宙论模式。这一学说的出现首先与齐地的文化有关,也受到以《尸子》为代表的早期大地运动思想的影响,更与西汉时期浑仪的设立和浑天说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宇宙模式 《尚书考灵曜》 “地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乐府采诗”话语的建构与表达途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轶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159,共7页
《汉书》中的乐府采诗话语以虞舜时古之采诗和周代行人采诗为基础,同时,联系现实语境对其话语进行重新选择、改易、编排和表达,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构建了乐府采诗的独特话语。就话语建构而言,《汉书》主要采取对传统采诗话语进行借鉴... 《汉书》中的乐府采诗话语以虞舜时古之采诗和周代行人采诗为基础,同时,联系现实语境对其话语进行重新选择、改易、编排和表达,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构建了乐府采诗的独特话语。就话语建构而言,《汉书》主要采取对传统采诗话语进行借鉴与改变的方式,展开对“立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观风俗”等观念的论述;就话语表达而言,主要从文字、结构和意蕴三个层面实现对乐府采诗话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之采诗 行人采诗 乐府采诗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竹简《引书》中利用器械及物体治疗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朴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对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使用器械等物治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观介绍,确定43式治疗导引法中有14式器械等物的治疗导引法。研究将这14式抽出研究,制成了53幅动作复原图。通过对复原图的分析,... 对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使用器械等物治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观介绍,确定43式治疗导引法中有14式器械等物的治疗导引法。研究将这14式抽出研究,制成了53幅动作复原图。通过对复原图的分析,明确了该治疗法使用冷水、杖、壁、吊板、木柱、枕、木鞠、米饭8种器物,并确定了有徒手、他人帮助、按摩、呼吸的4种治疗动作。器械等物的导引法所治疗疾患可分2类,即6种疾病和8种症状,确定了该治疗法是以治疗慢性病为主。通过动作复原图和西汉马王堆的帛画《导引图》比较,明确了长期以来对木杖、木鞠的判断错误等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引书 竹简 导引 器械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相如在开发西南夷中的贡献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明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出使巴蜀,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准确地宣示了汉王朝的旨意,对开发西南夷作了政策上和理论上的阐述,安定了民心,取得了开发西南夷的成功,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同时对汉王朝经营西南地区,开通南丝...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出使巴蜀,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准确地宣示了汉王朝的旨意,对开发西南夷作了政策上和理论上的阐述,安定了民心,取得了开发西南夷的成功,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同时对汉王朝经营西南地区,开通南丝绸之路也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汉武帝 巴蜀 西南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中原系刻纹铜器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小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72,共5页
汉代中原系刻纹铜器纹饰均以云气纹为主,或辅以三角锯齿纹,器表鎏金。其始现于西汉中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达到顶峰,之后衰亡。其使用对象为王侯一级。纹饰的高度一致,反映了其制作地的唯一性。据铭文可知,蜀郡西工制作此类器物,因此... 汉代中原系刻纹铜器纹饰均以云气纹为主,或辅以三角锯齿纹,器表鎏金。其始现于西汉中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达到顶峰,之后衰亡。其使用对象为王侯一级。纹饰的高度一致,反映了其制作地的唯一性。据铭文可知,蜀郡西工制作此类器物,因此,推断此类刻纹铜器是蜀郡西工的产品,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滇系刻纹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中原 蜀郡西工 刻纹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