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9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UDE算法的主动悬架H_(2)/H_(∞)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潇凯 刘宏宇 刘向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汽车高性能主动悬架对提升驾乘体验感具有显著优势,鲁棒性控制算法是发挥主动悬架性能的重要保障。针对典型鲁棒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有效扰动估计和补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H_(2)/H_(∞)-H_(2)-IUDE算法,采用IUDE算法估计并补偿扰动,并引入H_... 汽车高性能主动悬架对提升驾乘体验感具有显著优势,鲁棒性控制算法是发挥主动悬架性能的重要保障。针对典型鲁棒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有效扰动估计和补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H_(2)/H_(∞)-H_(2)-IUDE算法,采用IUDE算法估计并补偿扰动,并引入H_(2)状态观测器,相比H_(2)/H_(∞)算法增强了鲁棒性。首先,建立了半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模型,并定义了扰动形式。然后,提出能实现扰动估计和补偿解耦的IUDE算法,并提出一种H_(2)状态观测器,进而实现了对H_(2)/H_(∞)算法的再设计。最后,针对随机路面和减速带路面等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比H_(2)/H_(∞)算法,随机路面工况的车身质心垂向加速度和俯仰角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7.6%和5.9%,对汽车平顺性有明显改善。同时,所提出的H_(2)观测器能有效估计系统状态,IUDE算法能准确估计扰动,并能够避免非解耦型UDE方法带来的悬架动挠度恶化问题,具有优异的扰动估计和灵活补偿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不确定性与扰动观测器 h_(2)观测器 h_(2)/h_∞控制 改进的UDE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F/H_(2)SO_(4) 混合酸从废弃微晶玻璃中提取锂
2
作者 陈成 严群 +3 位作者 唐学昆 刘子帅 周贺鹏 李恩昊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酸质量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原料粒径等因素对锂浸出率的影响,以及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对铝、硅浸出率的影响,并探讨了锂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m(样品)∶V(HF)∶V(H_(2)SO_(4) )=1∶2.5∶2、粒径为-0.074 mm、硫酸质量浓度900 g/L、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120 min、搅拌速度200 r/min最佳条件下,锂浸出率接近99%,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锂浸出率影响较大;相较而言,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铝浸出的影响比硅大;锂浸出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表观活化能E_(a)=39.53 kJ/mol,锂浸出率受化学反应-内扩散混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废弃LAS微晶玻璃中有价元素回收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微晶玻璃 hF h_(2)SO_(4) 提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评价Fe^(0)/H_(2)O_(2)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变化
3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2 位作者 郑如 郭嘉炜 张兰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2,共11页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和吩嗪类染料(藏红T)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染料废水经Fe^(0)/H_(2)O_(2)工艺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小球藻生长率下降,抑制率上升,染料废水原水显著抑制小球藻细胞的生长.与原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小球藻的叶绿素a升高22.0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97%和16.02%;SOD和CAT含量升高15.13%和12.5%,MDA含量降低23.97%.原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处理后出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原水相比,出水中小球藻的多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EPI Suite软件进行藻类毒性预测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降解的中间产物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毒性明显降低.因此,Fe^(0)/H_(2)O_(2)体系可有效降低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Fe^(0)/h_(2)O_(2) 染料废水 预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H_(4)强化常温低NH_(4)^(+)-N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研究
4
作者 向韬 褚旭 李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86,共8页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en Conversion Rate,ANCR)和亚硝积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逐渐降低,分别由60%和31%下降至45%和9.39%。通过投加5 mg/L N_(2)H_(4),可使ANCR和NAR分别提升至61.36%和75%以上。亚硝化主要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AOB)(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提升至15%,干扰-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Nitrospira属)相对丰度被抑制在0.05%以下。AOB活性由(0.39±0.01)mg N/(g VSS·h)上升至(0.42±0.01)mg N/(g VSS·h)。功能基因预测分析发现,AOB的主要功能基因(氨氮加氧酶)相对丰度提升了20百分点,而NOB的功能基因(亚硝酸盐氧化酶)未被预测出,表明投加N_(2)H_(4)促进了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脱氮 低氨氮 亚硝化 常温 N_(2)h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小分子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的优化
5
作者 公祥南 杨钏瑶 周小元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9-1963,共5页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该文通过改变数据收集策略、晶体与面探测器的距离、收集温度、单幅曝光时间和晶体尺寸5个方面来改善衍射数据质量,从而寻求适合Agilent SuperNova型单晶衍射仪在小分子手性单晶体结构测定的主要设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单晶衍射 手性小分子 测试条件 C1_(2)h_(13)Cl_(3)O单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镀层在高含CO_(2)/H_(2)S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6
作者 吕祥鸿 曹悦 +4 位作者 汪传磊 薛艳 李杰 刘艳明 代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0-1673,共14页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蚀速率、点蚀速率以及腐蚀电流密度。Ni-W镀层在140~160℃温度范围内呈现中度腐蚀,在高温180℃时转变为严重腐蚀;相比之下,C110钢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严重腐蚀,且腐蚀速率远大于Ni-W镀层;Ni-W镀层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主要由NiS、Ni_(3)S_(2)及微量Ni(OH)_(2)构成,该膜层结构致密,化学稳定性高,与基体结合牢固,且腐蚀产物膜电阻大于C110腐蚀产物FexSy,可有效抑制Ni-W镀层在长期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镀层 高温地层水 CO_(2)/h_(2)S腐蚀 C11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渐消并行扩展H_(∞)滤波SoC估计
7
作者 钱伟 王亚丰 +1 位作者 郭向伟 赵大中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锂电池荷电状态(SoC)的高精度估算是新能源电动汽车能量管理及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针对SoC估计,提出一种自适应渐消并行扩展H_(∞)滤波(AFPE_HIF)估计方法。首先,建立双极化(DP)等效电路模型;其次,建立自适应渐消扩展H_(∞)滤波(AFE_H... 锂电池荷电状态(SoC)的高精度估算是新能源电动汽车能量管理及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针对SoC估计,提出一种自适应渐消并行扩展H_(∞)滤波(AFPE_HIF)估计方法。首先,建立双极化(DP)等效电路模型;其次,建立自适应渐消扩展H_(∞)滤波(AFE_HIF)算法。通过设计新型衰减因子对误差协方差自适应更新,降低旧数据对SoC估计的影响,提高传统扩展H_(∞)滤波(E_HIF)的跟踪速度及估计精度;最后,基于并行运算的思想,提出AFPE_HIF算法,减小自适应渐消扩展H_(∞)滤波算法的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AFPE_HIF算法平均绝对误差为0.449 9%,均方根误差为0.710 3%,相比于传统EKF、E_HIF及同类型改进H_(∞)滤波算法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荷电状态 双极化模型 衰减因子 自适应渐消扩展h_(∞)滤波 并行运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性能
8
作者 于姗 汪福深 +4 位作者 黄靖元 段元刚 付梦瑶 贺桢 周莹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o、Co负载到Al_(2)O_(3)上进行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实验,并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的活性差异,再通过红外成像测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Ni、Mo、Co的负载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Mo/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活性,相同光照(2.85 W/cm^(2))下其H_(2)S转化率高达13.8%,H_(2)产率高达208.5±6.5μmol/(g·h);②Mo的引入提升了催化剂的光热效应,使其在相同光强下表面温度最高,同时Mo减少了表面SO_(4)^(2-)的积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钼硫化物在裂解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制氢优势。结论认为:①较之于传统的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方法,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②同等条件下,Mo负载下Al_(2)O_(3)的H_(2)S转化率提高了1.6倍,H_(2)产率提高了2.1倍,认识为H_(2)S裂解制氢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化氢 氢气 裂解制氢 氧化铝 钼硫化物 光热催化 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H_(2)S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吴天礼 简永开 +1 位作者 孟素 蔡文轩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基于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在硫元素来源、处理气量和脱硫指标等方面的相似性,在简介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比较了不同工艺对H_(2)S的... 基于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在硫元素来源、处理气量和脱硫指标等方面的相似性,在简介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合成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比较了不同工艺对H_(2)S的脱除效果,分析了各工艺的适用性,并指出了高炉煤气H_(2)S脱除工艺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 焦炉煤气 天然气 合成气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吸附和裂解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婉楠 任瑞鹏 吕永康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I0002,共8页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 开发高效稳定的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意义重大,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甲醛选择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嵌入氮化碳中的铜四原子团簇(Cu_(4)-C_(5)N_(2)H_(2))催化剂作为模型,基于DFT-D3探索了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裂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_(4)-C_(5)N_(2)H_(2)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高的甲醛选择性,甲醇在Cu_(4)-C_(5)N_(2)H_(2)表面裂解的最优路径为CH_(3)OH→CH_(3)O→CH_(2)O,电荷分析结果显示催化剂与甲醇之间的电子转移使得甲醇得以活化.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高效甲醇制甲醛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醛 DFT Cu_(4)-C_(5)N_(2)h_(2) 裂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过氧化氢(H_(2)O_(2))影响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生长与生理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缘 程爽 +4 位作者 刘定豪 邓晓霞 李凯月 王竞红 蔺吉祥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_(2)O_(2))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信号分子,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应答各种胁迫信号,在植物抗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量的外源H_(2)O_(2)能够缓解非生物胁迫对...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_(2)O_(2))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信号分子,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应答各种胁迫信号,在植物抗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量的外源H_(2)O_(2)能够缓解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甚至可加快其生长和发育进程,例如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此外,H_(2)O_(2)具有无色无毒、强光下易分解等环境友好特性。因此,深入探索其在非生物胁迫下对植物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尤为重要,对于未来广泛应用H_(2)O_(2)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归纳与总结了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外源H_(2)O_(2)调节植物生长与生理的研究进展,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以及光合作用、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生理响应两大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明晰植物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未来H_(2)O_(2)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过氧化氢(h_(2)O_(2)) 非生物胁迫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_(x)-BTC催化剂的C_(3)H_(6)-SCR脱硝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津威 李炬星 +2 位作者 宁淑英 张艳梅 苏亚欣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537,共11页
本研究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Ni掺杂的Cu-Ni_(x)-BTC催化剂,研究其在5%O_(2)条件下C_(3)H_(6)-SCR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引入Ni使Cu-BTC催化活性改善,Cu-Ni_(1/2)-BTC在250-275℃的NO转化率达100%,N_(2)选择性98.3%。此外,利用多种技术方... 本研究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Ni掺杂的Cu-Ni_(x)-BTC催化剂,研究其在5%O_(2)条件下C_(3)H_(6)-SCR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引入Ni使Cu-BTC催化活性改善,Cu-Ni_(1/2)-BTC在250-275℃的NO转化率达100%,N_(2)选择性98.3%。此外,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掺杂到Cu-BTC的骨架结构中,部分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散。引入Ni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容减小,孔径增大;与Cu-BTC相比,Cu-Ni_(x)-BTC拥有更多Cu^(+)离子、吸附氧以及Lewis酸和在低温下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还原 C_(3)h_(6)-SCR 催化剂 Cu-Ni_(x)-BTC 一步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中光化学合成H_(2)O_(2)的研究
13
作者 马骏 金央 +2 位作者 李军 陈明 王玉滨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6,共7页
为了绿色可持续地便捷化合成H_(2)O_(2),采用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CFIMR)进行光激发苯甲醇(BA)合成H_(2)O_(2)的强化研究。系统研究了CFIMR光反应系统中,原料单次停留时间、光强和累计停留时间对光激发BA合成H_(2)O_(2)效率的影响,... 为了绿色可持续地便捷化合成H_(2)O_(2),采用盘管式流量逆变微反应器(CFIMR)进行光激发苯甲醇(BA)合成H_(2)O_(2)的强化研究。系统研究了CFIMR光反应系统中,原料单次停留时间、光强和累计停留时间对光激发BA合成H_(2)O_(2)效率的影响,通过反应-萃取耦合和气-液两相流强化等方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CFIMR中,在50 s的最佳单次停留时间下,H_(2)O_(2)平均合成速率(r)为0.5633 mmol/(L·min)。在最佳的辐照方式下,BA单相流的累计停留时间达到200 s时,BA相中H_(2)O_(2)浓度高达1.7623 mmol/L。通过引入反应-萃取耦合过程优化技术,简化工艺流程,r可达0.3762 mmol/(L·min);在pH=1.0的酸性条件下,r达到最高[1.2041 mmol/(L·min)];最佳H_(2)O/BA体积流量比下r为0.4580 mmol/(L·min);采用气-液两相流强化方法,r高达0.8832 mmol/(L·min)。CFIMR内BA单相流、H_(2)O-BA两相流和空气-BA两相流三种方式的r分别达到常规的光激发BA合成H_(2)O_(2)的151.06%、100.88%和236.85%。结果表明,在高光子通量密度和优异混合传质性能的CFIMR内光化学合成H_(2)O_(2)具有操作灵活和高效快速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管 微反应器 光化学合成 h_(2)O_(2) 苯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涝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4
作者 王楠艺 范高领 +6 位作者 付文婷 吴迪 杨娅 黄冬福 王立浩 吴康云 何建文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为了探究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在响应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包含9... 为了探究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在响应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包含91个成员,多数成员定位于细胞核。91个成员可被分为6个亚族,不同亚族的成员基因结构存在差异。C_(2)H_(2)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主要包含植物生长发育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及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对耐涝辣椒资源GC41和涝胁迫敏感型辣椒资源GC39在涝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GC41中,CaC_(2)H_(2)-17、CaC_(2)H_(2)-87在涝胁迫处理3 d时相对表达量高,CaC_(2)H_(2)-17、CaC_(2)H_(2)-87在GC39中未表达。筛选出CaC_(2)H_(2)-16(Capana01g003556)、CaC_(2)H_(2)-32(Capana04g001616)、CaC_(2)H_(2)-72(Capana11g000176)、 CaC_(2)H_(2)-73(Capana11g000178)、CaC_(2)H_(2)-87(Capana12g000773)5个转录因子,这5个转录因子分别调控了419个、526个、566个、305个、480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辣椒C_(2)H_(2)家族成员的功能解析及耐涝辣椒资源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C_(2)h_(2)型锌指蛋白 涝胁迫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提高原油萃取及混相能力研究
15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压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仅注入CO_(2)相比,加入C_(2)H_(6)后原油高碳分子的质量分数下降0.1%左右,C_(2)H_(6)能够有效提高注入气体对原油的萃取能力,将高碳的烃类物质转化成C_(5)等低碳烃类物质;CO_(2)与CO_(2)-C_(2)H_(6)混合气体均能将多组分油分子中的C_(2)、C_(4)、C_(6)萃取至气相中,降低油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原油流动能力;混合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及混相能力均强于纯CO_(2)。混合气体更易与原油形成混相,从而提高原油动用程度。该研究为致密油藏注CO_(2)-C_(2)H_(6)混合气体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子模拟 萃取 扩散系数 CO_(2)-C_(2)h_(6)混合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Co/Zn-ZIFs中C_(3)H_(6)和C_(3)H_(8)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子模拟研究
16
作者 齐昊 王玉杰 +3 位作者 李申辉 邹琦 刘轶群 赵之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3-2326,共14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用、静电势及差分电荷密度等方法分析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吸附机理,并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窗口处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C_(3)H_(6)、C_(3)H_(8)在Co/Zn-ZIFs上的吸附主要作用在配体咪唑环与甲基附近;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降低压力均有利于实现优先吸附C_(3)H_(8),在环境温度为323 K,环境压力为0.5 bar下,3#Co/Zn-ZIFs的C_(3)H_(8)对C_(3)H_(6)的理想吸附选择性最高,为1.25。C_(3)H_(6)、C_(3)H_(8)在6#Co/Zn-ZIFs窗口处扩散自由能差值最大,为14.60 kJ/mol,C_(3)H_(6)、C_(3)H_(8)自扩散系数分别为3.910×10^(-10)和1.445×10^(-12),C_(3)H_(6)/C_(3)H_(8)理想扩散选择性最高,为270.59。对于相同金属比例的不同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当占比少的金属原子呈相间分布时,C_(3)H_(6)、C_(3)H_(8)的扩散自由能最大,且C_(3)H_(8)与C_(3)H_(6)的扩散自由能差值变大,从而提升了C_(3)H_(6)/C_(3)H_(8)分离选择性。对于不同金属比例的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随着Co/Zn比例上升,C_(3)H_(8)、C_(3)H_(6)分子的扩散自由能均逐渐增大,扩散阻力增大。结果对分析Co/Zn-ZIFs分离C_(3)H_(6)/C_(3)H_(8)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Co/Zn-ZIFs C_(3)h_(6)/C_(3)h_(8) 吸附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H_(2)O_(2)结合蛭石引发对低温下无籽西瓜种子生理及转录组的影响
17
作者 李灿鹏 方珂 +4 位作者 熊程 周燕 向左芹 戴思慧 何长征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7,共11页
为提高西瓜种子低温下的萌发能力,以黑马王子无籽西瓜种子为材料,通过1%、3%、5%、7%、9%、11%、13%、15%的H_(2)O_(2)溶液浸种2 h后进行蛭石引发,并以清水浸种2 h后进行蛭石引发为对照,分析15℃低温条件下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为提高西瓜种子低温下的萌发能力,以黑马王子无籽西瓜种子为材料,通过1%、3%、5%、7%、9%、11%、13%、15%的H_(2)O_(2)溶液浸种2 h后进行蛭石引发,并以清水浸种2 h后进行蛭石引发为对照,分析15℃低温条件下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下西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9%H_(2)O_(2)处理时达到最高,分别为91%和80%,显著高于对照;种子中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发芽率相似,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52.5%、157.6%、73.4%。H_(2)O_(2)处理后蛭石引发的丙二醛含量达到一个最高值,但随着H_(2)O_(2)浓度增加降低了种子丙二醛含量。对9%的H_(2)O_(2)和对照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共有1468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在GO分析中主要富集在翻译、胞质大核糖体亚基和核糖体结构等功能上;KEGG分析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素生物合成等功能上;H_(2)O_(2)浸种后上调了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种子内信号转导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增强了种子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综上,H_(2)O_(2)浸种蛭石引发有效提高西瓜种子在低温胁迫下的萌发能力,可以作为西瓜早春育苗应对低温胁迫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蛭石引发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输工况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张维智 唐德志 +1 位作者 谷坛 韩恩厚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36,共12页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率逐渐增大,其中运行压力对H_(2)S-CO_(2)腐蚀速率的影响最显著;随着Ca^(2+)、Mg^(2+)、HCO_(3)^(-)含量以及pH的增大,腐蚀产物致密性提高,腐蚀速率逐渐降低;随着Cl^(-)含量的增大,局部腐蚀倾向增大,均匀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Cl^(-)质量浓度为10 g/L时出现峰值;pH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管道H_(2)S-CO_(2)腐蚀情况,但仅考虑pH难以合理评估其腐蚀严重程度。试验条件下,H_(2)S-CO_(2)腐蚀产物主要由马基诺矿和磁黄铁矿组成,试样表面形成了微区电偶,在微区电偶和闭塞电池的作用下,发生和发展了局部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工况 h_(2)S-CO_(2)腐蚀 ph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_(12)H_(x)]^(2-)催化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反应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陈康杰 王婉楠 +2 位作者 史秀锋 任瑞鹏 吕永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47,共9页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2-)(M=Pd、Ni、Ag;x=9、10),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研究了乙烯和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机理。乙炔加氢反应涉及的各物种(C_(2)H_(2)、C_(2)H_(3)、CHCH_(3)、C_(2)H_(4)、C_(2)H_(5)、H_(2)以及H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反应热和活化能进行了详细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PdB_(12)H_(9)]^(2-)、[NiB_(12)H_(9)]^(2-)、[AgB_(12)H_(10)]^(2-)上,过度加氢(C_(2)H_(4)+H=C_(2)H_(5))的能垒明显高于半氢化反应(C_(2)H_(4)脱附)的能垒,其中[PdB_(12)H_(9)]^(2-)表现出了最好的乙烯选择性(2.02 eV),同时[PdB_(12)H_(9)]^(2-)较低的限速步骤活化能垒体现出该催化剂具备较高的反应活性(1.18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_(12)h_(x)]^(2-) 乙炔 乙烯 密度泛函理论 选择性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钙钛矿的制备及白光LED应用
20
作者 韦星明 王荣芳 +3 位作者 韦庆敏 黄小英 陶萍芳 章浩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39,共5页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l_(5)·H_(2)O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该样品的吸收光谱、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少量Sb^(3+)掺杂Cs_(2)InCl_(5)·H_(2)O钙钛矿不会改变其结构。当Sb^(3+)的掺杂量为10%时,达到最强荧光发射,发射峰波长约为620nm,荧光寿命为8.13μs。采用荧光转换法,将实验合成的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与商用蓝色发光的BaMgAl_(10)O_(17)∶Eu和绿色发光的(Sr,Ba)_(2)SiO_(4)∶Eu荧光粉混合涂于365nm的紫外芯片上,封装得到显色指数(CRI)为91.8,CIE色坐标为(0.326,0.316),色温为5843K的白光LED。说明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在白光LED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InCl_(5)·h_(2)O∶Sb^(3+) 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